部分地區(qū)上學期高一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4_第1頁
部分地區(qū)上學期高一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4_第2頁
部分地區(qū)上學期高一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4_第3頁
部分地區(qū)上學期高一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4_第4頁
部分地區(qū)上學期高一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分地區(qū)上學期高一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文言文閱讀

山東省泰安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昔吾友(左)未生、(劉)北固在京師,數(shù)言白云、浮渡之勝,相期筑室課耕于此??滴跫撼?,余至浮山,二君子猶未歸,獨與宗六上人游。每天氣澄清,步山下,巖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華嚴寺門廡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釋莫可名狀。將行,宗六謂余曰:“茲山之勝,吾身所歷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時,士女雜至。吾常閉特室,外鍵以避之。夫山而名尚為游者所敗壞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禍作。余牽連被逮,竊自恨曰:“是宗六所謂也?!?/p>

既與宗六別,忽憶其前者之言為不必然。蓋路遠處幽,而游者無所取資,則其跡自稀,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粵間,與永、柳之山比勝而人莫知者眾矣;惟子厚所經(jīng),則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雜然耳。既為眾所指目,徒以路遠處幽,無所取資,而幸至者之稀,則曷若一無聞焉者,為能常保其清淑之氣,而無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則宗六之言蓋終無以易也。

(節(jié)選自《方苞再至浮山記》)

材料二: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p>

(節(jié)選自《姚鼐登泰山記》)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坐華嚴寺A門廡B望最高峰C之出D木末者E心融T神釋G莫可名狀。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康熙",是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一個皇帝的年號少則一個,多可十幾個。

B.“患”,文中指“缺點",與成語“患得患失”中的“患",兩者用法不相同。

C.“漫”,加點處指“彌漫",與“其遠古刻盡漫失”中的“漫"兩者意思相同。

D.“行宮”,指帝王出京后臨時寓居的處所。如“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的行宮。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方苞的好友左未生、劉北固在京城,曾經(jīng)多次談到白云、浮渡是當?shù)孛麆?,并相約一道在那里建房子、種地,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B.與永州、柳州的山水同為名勝的楚、蜀、百粵的山水,只是因為柳子厚沒有到過,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表達出作者的遺憾之情。

C.姚鼐善于借助描寫對象來顯示寒冬的景象,例如山峰“白若樗蒲”,因積雪覆蓋,山才白如樗蒱,嚴冬的特征就被點染出來了。

D.姚鼐除了觀看了泰山日出,沿途還觀看了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石刻,而那些偏僻不在道路上的石刻,作者就來不及上去看了。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余牽連被逮,竊自恨曰:“是宗六所謂也。"(4分)

(2)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4分)

14.材料一中,方苞借游浮山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慨?(3分)

山東省濟寧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質量檢測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蕘①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②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guī)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劉開《問說》)

材料二: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禮記·學記》)

【注】①芻蕘(chúráo):割草采薪。②弘:廣大。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寧使學[A]終不進[B]不欲虛[C]以下人[D]此為害[E]于心術者[F]大[G]而蹈之者[H]常十之八九。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無以,指“沒有用來……的",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無以"意義相同。

B.三代,是對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三代而下”是說夏、商、周以后。

C.“是己而非人"中的“是”“非"與“侶魚蝦而友麋鹿”一句中的“侶"和“友”用法相同。

D.師心自用,意思是在學習、借鑒前人的基礎上不拘泥于成法,不囿于陳規(guī),能獨出心裁,自成一格。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學必好問"的中心論點,接著辯證地分析“問”與“學"相輔而行的關系,委婉指出“學必好問”的重要意義。

B.對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現(xiàn)可以看出,古人好問,不擇事不擇人,能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以提升自己修養(yǎng)和學業(yè),堪為今人典范。

C.針對今人妒忌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輕視不如自己的、戲弄同等水平的怪現(xiàn)象,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自以為是的做法的嚴重危害。

D.因為人非圣賢,學無止境,所以問也一定無止境。唯有如此,才能杜絕像《師說》中所講的“圣益圣,愚益愚"的畸形“為學”現(xiàn)象。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4分)

(2)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4分)

14.如何通過“善問"達到提高自己修養(yǎng)與學業(yè)的效果?試結合兩則材料簡要說明。(3分)

山東省德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為艱。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yǎng)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民既悅服,則出令曰:“愿新公廟者,聽!"民歡趨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

或曰:“公去國萬里,而謫于潮,不能一歲而歸。沒而有知,其不眷戀于潮也,審矣?!陛Y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獨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愴,若或見之。譬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元豐七年,詔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韓文公之廟。"潮人請書其事于石,因作詩以遺之,使歌以祀公。

(節(jié)選自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材料二:

竊以天下之事,難于改為。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風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詔天下,曉諭厥旨。于是招來雄俊魁偉、敦厚樸直之士,罷去浮巧輕媚、叢錯采繡之文;將以追兩漢之余,而漸復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過當求深者或至于迂務奇者怪僻而不可讀。余風未殄,薪弊復作。大者鏤之金石,以傳久遠;小者轉相模寫,號稱古文。紛紛肆行,莫之或禁。蓋唐之古文,自韓愈始。其后學韓而不至者為皇甫混,學皇甫漫而不至者為孫樵。自樵以降,無足觀矣。

(節(jié)選自蘇軾《謝歐陽內翰書》)

【注】①韓文公,韓愈。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答題卡上。(3分)

士大夫不深A明天子之心B用意C過當D求深者或至E于迂F務奇者怪僻G而不可讀。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于,對,與“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中的“于"用法相同。

B.遺.給予,贈送,與“小學而大遺”中的“遺"意義不同。

C.之,結構助詞,與“蚓無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

D.殄,盡,絕,與成語“暴殄天物”中的“殄"意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韓愈在潮州任上注重教育,使潮州百姓專心于學問研究和品行修養(yǎng),受到朝廷的褒揚。

B.韓文公廟先在刺史公堂后,百姓出人不便,后在城南新建,足見潮州百姓對韓愈的敬奉。

C.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并取得巨大成就,但其后繼者皇甫濕﹑孫樵等都沒能達到他的高度。

D.兩則材料分別贊頌了韓愈在潮州的政績和文學上的貢獻,體現(xiàn)了蘇軾對他的景仰之情。

13.材料一最后一段“水之在地中”的比喻有何用意(3分)

l4.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公去國萬里,而謫于潮,不能一歲而歸。(4分)

(2)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4分)

山東省濰坊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題。

古之學者為已,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jīng)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壤①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鬃釉疲骸拔迨詫W《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jīng)》《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俗間儒士,不涉群書,經(jīng)緯②之外,義疏③而已。吾初入鄴,與博陵崔文彥交游,嘗說《王粲集》中難鄭玄《尚書》事,崔轉為諸儒道之。始將發(fā)口,懸見排蹙,云:“文集只有詩、賦、銘、諫,豈當論經(jīng)書事乎且先儒之中,未聞有王粲也?!贝扌Χ耍共灰浴锻豸蛹肥局N菏罩谧h曹,與諸博士議宗廟事,引據(jù)《漢書》,博士笑曰:“未聞《漢書》得證經(jīng)術。"收便忿怒,都不復言,取《韋玄成傳》,擲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尋之,達明,乃來謝曰:“不謂玄成如此學也。”

(節(jié)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注]①坎填:困頓,不順利。②緯:“緯書"的簡稱,指神學附會儒家經(jīng)典的書。③義疏:解釋經(jīng)義的書。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加句讀處的字母填寫在答題卡的橫線上。(3分)

然人A有坎壤B失C于D盛年E猶當F晚學G不可H自棄。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利,指敏銳,與“蚓無爪牙之利”中“利"的詞義不同。

B.冠,古代的男子在二十歲時舉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

C.面墻,面對墻而立,目無所見。比喻不學而見識淺薄。

D.竟,指竟然,與“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的詞義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人和今人的學習動機、目的不同:古人是為了充實自己,為社會謀利益;今人是為了夸耀自己,為了升官進爵。

B.人在幼小時是最佳學習時機,需及早進行教育;一旦錯失了最佳學習機會,到晚年即使加緊學習,也難以有所成。超然客公眾號

C.崔文彥向儒生們講《王粲集》中駁難鄭玄所注《尚書》一事時,遭到儒生們的排斥,他對儒生的孤陋寡聞感到可笑。

D.魏收和博士們議論宗廟之事時引用《漢書》作論據(jù),博士們并不認同,而當他們翻閱了《韋玄成傳》,才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1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4分)

(2)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赤壁賦》)(4分)

14.本文對當今求學者有哪些啟示請簡要概括。(3分)

山東省濱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材料二: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

材料三:

夫明《六經(jīng)》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讀書之人,自羲、農(nóng)已來,宇宙之下,凡識幾人,凡見幾事,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隱也。

(節(jié)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

10.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3分)

縱不能增A益B德行C敦厲D風俗E猶為F一藝G得H以自資。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焉,兼詞,相當于“于此”,與下文“蛟龍生焉"“圣心備焉”中的“焉"用法相同。

B.爪牙,指動物的爪腳和牙齒,也比喻衛(wèi)士、武臣,現(xiàn)在常用來喻指壞人的黨羽。

C.句讀,指斷開句子的知識。一句話后面的停頓為句,一句話中間短暫的停頓為讀。

D.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與《師說》中“六藝”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巧妙設喻,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兩兩對舉,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

B.材料二以“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作對比,肯定地指出圣與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從師而學。

C.材料二用“久矣"表達了作者對師道現(xiàn)狀非常痛心,“惑矣”則表達了對恥于從師行為的批判。

D.材料三指出讀書是廣交朋友、見多識廣的重要方法,只是很多人耽于空想,沒有落實到行動中。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4分)

②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4分)

14.三段材料論述的內容都與學習有關,但各有側重,請分別加以概括。(3分)

山東省煙臺市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學業(yè)水平診斷高一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楊椿奉辭于華林園,帝下御座執(zhí)手流淚曰:“公先帝舊臣,實為元老,但高尚其志,決意不留,既難相違,深用凄切。"椿亦歔欷,欲拜,帝親執(zhí)不聽。賜以絹布,給羽林衛(wèi)送。群公百僚餞于城西張方橋,行路觀者,莫不稱嘆。椿臨行,誡子孫曰:

我家入魏之始,即為上客。自爾至今,二千石、方伯不絕,祿恤甚多。北都時,朝法嚴急。太和初,吾兄弟三人并居內職:兄在高祖左右,吾與(楊)津在文明太后左右。于時口敕,責諸內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嗔嫌。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后、高祖中間傳言構間者。吾兄弟自相誡曰:“今忝二圣近臣,居母子間難,宜深慎之。又列人事,亦何容易,縱被嗔責,勿輕言。"十余年中,不嘗言一人罪過。時大被嫌責,答曰:“臣等非不聞人語,正恐不審,仰誤圣聽,以是不敢言?!庇诤蠼K以不言。蒙責及二圣間言語,終不敢輒爾傳通。太和二十一年,吾從濟州來朝,在清徽堂豫宴。高祖謂諸貴曰:“北京之日,太后嚴明,吾每得杖,左右因此有是非言。和朕母子者,唯楊播兄弟。"遂舉爵賜兄及我酒汝等脫若萬一蒙明主知遇宜深慎言語不可輕論人惡也。

吾自惟文武才藝、門望姻援不勝他人。一旦位登侍中、尚書,四歷九卿,十為刺史,津今復為司空者,正由忠謹慎口,不嘗論人之過,無貴無賤,待之以禮,以是故至此耳。聞汝等學時俗人,乃有坐待客者,有驅馳勢門者,有輕論人惡者,及見貴勝則敬重之,見貧賤則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汝等若能存禮節(jié),假不勝人,足免尤誚,足成名家吾今年始七十五,自惟氣力尚堪朝覲天子,所以孜孜求退者,正欲使汝等知天下滿足之議,為一門法耳,非是茍求千載之名。汝等能記吾言,吾百年后終無恨矣。

(節(jié)選自《北史·楊椿傳》)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遂舉爵賜A兄及我B酒C汝等脫若D萬一蒙E明主知遇F宜深慎言語G不可輕論H人惡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二千石,據(jù)漢制,郡守俸祿為二千石,即月俸百七千斛,世因稱郡守為“二千石”。

B.忝,常用作謙辭,表示辱沒他人,自己有愧,與“忝列門墻"中的“忝”意思相同。

C.刺史,古代官職名,西漢武帝時期設立,察問郡縣,履行監(jiān)察職責,官階低于郡守。

D.始,才、剛剛,與姚鼐《登泰山記》“余始循以入,道少半"中的“始”意思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8分)

A.楊椿辭官歸家,皇帝非常不舍,賞其絹布,派羽林軍護送,還與群臣在城西為其餞行,足見對他的重視。

B.楊椿兄弟三人擔任內職時,言語謹慎,既沒有遵從口敕密列他人過錯,也沒在皇帝和太后間挑撥是非。

C.清徽堂宴會上,高祖對楊椿兄弟大加贊賞,認為唯有他們能夠維護自己與太后之間的關系,難能可貴。

D.楊椿雖然文武才藝、門望姻援等不如他人,但卻憑借自己的品行獲得了皇上的認可,同時贏得了聲譽。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臣等非不聞人語,正恐不審,仰誤圣聽,以是不敢言。(4分)(2)汝等若能存禮節(jié),假不勝人,足免尤誚,足成名家。(4分)

14.楊椿對子孫后人提出哪些要求請根據(jù)原文簡要概括。(3分)

文言文閱讀

山東省泰安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昔吾友(左)未生、(劉)北固在京師,數(shù)言白云、浮渡之勝,相期筑室課耕于此。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猶未歸,獨與宗六上人游。每天氣澄清,步山下,巖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華嚴寺門廡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釋莫可名狀。將行,宗六謂余曰:“茲山之勝,吾身所歷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時,士女雜至。吾常閉特室,外鍵以避之。夫山而名尚為游者所敗壞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禍作。余牽連被逮,竊自恨曰:“是宗六所謂也?!?/p>

既與宗六別,忽憶其前者之言為不必然。蓋路遠處幽,而游者無所取資,則其跡自稀,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粵間,與永、柳之山比勝而人莫知者眾矣;惟子厚所經(jīng),則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雜然耳。既為眾所指目,徒以路遠處幽,無所取資,而幸至者之稀,則曷若一無聞焉者,為能常保其清淑之氣,而無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則宗六之言蓋終無以易也。

(節(jié)選自《方苞再至浮山記》)

材料二: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勒撸圆患巴?/p>

(節(jié)選自《姚鼐登泰山記》)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坐華嚴寺A門廡B望最高峰C之出D木末者E心融T神釋G莫可名狀。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康熙",是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一個皇帝的年號少則一個,多可十幾個。

B.“患”,文中指“缺點",與成語“患得患失”中的“患",兩者用法不相同。

C.“漫”,加點處指“彌漫",與“其遠古刻盡漫失”中的“漫"兩者意思相同。

D.“行宮”,指帝王出京后臨時寓居的處所。如“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的行宮。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方苞的好友左未生、劉北固在京城,曾經(jīng)多次談到白云、浮渡是當?shù)孛麆?,并相約一道在那里建房子、種地,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B.與永州、柳州的山水同為名勝的楚、蜀、百粵的山水,只是因為柳子厚沒有到過,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表達出作者的遺憾之情。

C.姚鼐善于借助描寫對象來顯示寒冬的景象,例如山峰“白若樗蒲”,因積雪覆蓋,山才白如樗蒱,嚴冬的特征就被點染出來了。

D.姚鼐除了觀看了泰山日出,沿途還觀看了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石刻,而那些偏僻不在道路上的石刻,作者就來不及上去看了。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余牽連被逮,竊自恨曰:“是宗六所謂也。"(4分)

(2)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4分)

14.材料一中,方苞借游浮山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慨?(3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10.BEG(3分。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11.C(兩者意思不同?!捌溥h古刻盡漫失”中的“漫"為“模糊或缺失”)

12.B(B項,“只是因為柳子厚沒有到過,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句意理解有誤,同時文中也并未表達出遺憾之情)

13.(1)我受牽連而被逮捕,私下里獨自遺憾地說:“這就是宗六和尚所說的道理啊?!保鋵崱案`"“恨”“是"等關鍵詞的解釋,保持語句通暢,共4分)

(2)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

雜,都像彎腰曲背的樣子。(落實“或”“駁"“若僂”等關鍵詞的解釋,保持語句通暢,共4分)

14.山有名氣不如沒有人知道,這樣既能保持清凈優(yōu)美,又沒有游人突然到來的禍患。(3分。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昔日我的好友左未生、劉北固在京城,多次談到白云、浮渡是當?shù)孛麆佟T嗉s一道在那里建個房子、種種地??滴跫撼竽辏业搅烁∩?,左、劉二位君子外出還未回來。我就獨自與名叫宗六的和尚一道出游。每當天朗氣清之時,我們就走到浮山下,浮山的峰影倒映入方形的池塘。等到月亮剛剛升起時,我們就坐在華嚴寺門樓或廊下,眺望露出樹梢的最高峰,感到心神完全融匯于優(yōu)美的自然景象之中,那種美不可言喻。我要走了,宗六和尚對我說:“此山之優(yōu)美,是我所從未親身經(jīng)歷過的,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恰逢春天之時,男男女女就紛至沓來。我就常自己躲在獨室里,鎖上外門來避開喧囂。山有名,則游人雜至,就像這樣破壞了此地的優(yōu)美清靜。"辛卯年冬天,《南山集》之禍爆發(fā)。我受牽連而被逮捕,私下里獨自遺憾地說:“這就是宗六和尚所說的道理啊。”

與宗六和尚分別后,我忽然回憶起他前面所說的話,想想也不一定對。如果路途遙遠地處幽僻,并且游人又無所憑借,人跡自然稀少,與山有名無名也沒有關聯(lián)。接著又想到楚、蜀、百粵這些地方的山水,和永州、柳州之山水同為名勝但很多人卻并不了解;只是因為柳子厚經(jīng)過了那里,于是游人也就慕名前往了?,F(xiàn)在白云山的游人,只不過還不如浮渡山那樣人多混雜。這里被眾人紛紛推薦,只不過因為路途遙遠,地處偏僻,途中又無所借助,所以有幸到達的就少了。既然這樣,哪如全然不被人所知,又能常常保有其清靜優(yōu)美,并且沒有游人突然到來的禍患呢!這樣看來,宗六和尚說的話無法更改,到底是正確的。

材料二: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潁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逐漸看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擲具一樣立著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承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仡^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鄣男袑m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jīng)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道路上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

山東省濟寧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質量檢測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蕘①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②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guī)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劉開《問說》)

材料二: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禮記·學記》)

【注】①芻蕘(chúráo):割草采薪。②弘:廣大。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寧使學[A]終不進[B]不欲虛[C]以下人[D]此為害[E]于心術者[F]大[G]而蹈之者[H]常十之八九。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無以,指“沒有用來……的”,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無以”意義相同。

B.三代,是對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叭?是說夏、商、周以后。

C.“是己而非人”中的“是"“非”與“侶魚蝦而友麋鹿"一句中的“侶”和“友"用法相同。

D.師心自用,意思是在學習、借鑒前人的基礎上不拘泥于成法,不囿于陳規(guī),能獨出心裁,自成一格。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學必好問”的中心論點,接著辯證地分析“問"與“學”相輔而行的關系,委婉指出“學必好問"的重要意義。

B.對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現(xiàn)可以看出,古人好問,不擇事不擇人,能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以提升自己修養(yǎng)和學業(yè),堪為今人典范。

C.針對今人妒忌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輕視不如自己的、戲弄同等水平的怪現(xiàn)象,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自以為是的做法的嚴重危害。

D.因為人非圣賢,學無止境,所以問也一定無止境。唯有如此,才能杜絕像《師說》中所講的“圣益圣,愚益愚”的畸形“為學"現(xiàn)象。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4分)

(2)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4分)

14.如何通過“善問”達到提高自己修養(yǎng)與學業(yè)的效果?試結合兩則材料簡要說明。(3分)

10.BDG(句首的“寧"字與后文構成取舍關系,B處應斷開;句中的“此”代指前文內容,D處應斷開;句中的“而"字與前文構成轉折關系,G處應斷開。每處1分)

11.D(指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師心”指以己心為師,即只相信自己;而“自用"指自以為是,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12.A(“委婉指出‘學必好問’的重要意義”錯誤。原文通過反問的形式,語氣強烈地反向強調“學必好問"的重要意義)

13.(1)那種在經(jīng)義名理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努力地把進修學問道德當做急務(最重要的事)的,未多見。(“咨訪”“孜孜"“唯進修是急”各1分,句意通順1分)

(2)那么古人所深深以為羞恥的(事),后代人還做著而不以之為恥的就多了。(第1個“恥"“且”“以為"各1分,句意通順1分)

14.(1)遵循不擇事、不擇人的原則去問;(2)以謙虛尊重的態(tài)度去問;(3)采用先易后難的方法去問。(共3分,每點1分,意思答對即可,有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給分)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材料一:

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皢枴焙汀皩W"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會發(fā)現(xiàn)疑問,不“問"就不會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勤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不能通達于實事;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不能了解那些細節(jié),放棄提問,怎么能解決問題呢?

古代的人虛心采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而問,不挑選人而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養(yǎng)和學業(yè)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圣人(也)采納它,割草采薪之人地位低微,古圣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后,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勸做好事規(guī)避過錯就足夠了,那種在經(jīng)義名理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努力地把進修學問道德當做急務(最重要的事),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

認為自己對而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wěn)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事情了。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妒忌他而不愿意問他;不如自己的人,輕視他而不屑于問他;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戲弄他而不甘愿問他,像這樣,那么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人沒有值得佩服的了,事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愿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愿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做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yǎng)可就大了,而陷入這樣錯誤的人常常有十分之八九。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xiàn)一次錯誤。圣人所不了解的,不一定不被普通的人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不一定圣人能做到。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身上,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國家的大事還需問到平民。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達成就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卻并不發(fā)現(xiàn)它們有可恥的地方,后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么古人所深深以為羞恥的(事),后代人還做著而不以之為恥的就多了,可悲??!

材料二:

善于提問的人,就像加工處理堅硬的木材,先從容易處理的地方下手,然后處理節(jié)疤和紋理不順的地方,等到時間長了,(問題)就愉快地解決了。不善于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撞鐘一樣,敲得輕,響聲就小,敲得重,響聲就大,等到他敲到自然從容的時候,聲音才全部發(fā)出來。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與此相反。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山東省德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為艱。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yǎng)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民既悅服,則出令曰:“愿新公廟者,聽!”民歡趨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

或曰:“公去國萬里,而謫于潮,不能一歲而歸。沒而有知,其不眷戀于潮也,審矣。"軾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獨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愴,若或見之。譬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元豐七年,詔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韓文公之廟。”潮人請書其事于石,因作詩以遺之,使歌以祀公。

(節(jié)選自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材料二:

竊以天下之事,難于改為。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風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詔天下,曉諭厥旨。于是招來雄俊魁偉、敦厚樸直之士,罷去浮巧輕媚、叢錯采繡之文;將以追兩漢之余,而漸復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過當求深者或至于迂務奇者怪僻而不可讀。余風未殄,薪弊復作。大者鏤之金石,以傳久遠;小者轉相模寫,號稱古文。紛紛肆行,莫之或禁。蓋唐之古文,自韓愈始。其后學韓而不至者為皇甫混,學皇甫漫而不至者為孫樵。自樵以降,無足觀矣。

(節(jié)選自蘇軾《謝歐陽內翰書》)

【注】①韓文公,韓愈。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答題卡上。(3分)

士大夫不深A明天子之心B用意C過當D求深者或至E于迂F務奇者怪僻G而不可讀。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于,對,與“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中的“于”用法相同。

B.遺.給予,贈送,與“小學而大遺"中的“遺”意義不同。

C.之,結構助詞,與“蚓無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

D.殄,盡,絕,與成語“暴殄天物"中的“殄”意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韓愈在潮州任上注重教育,使潮州百姓專心于學問研究和品行修養(yǎng),受到朝廷的褒揚。

B.韓文公廟先在刺史公堂后,百姓出人不便,后在城南新建,足見潮州百姓對韓愈的敬奉。

C.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并取得巨大成就,但其后繼者皇甫濕﹑孫樵等都沒能達到他的高度。

D.兩則材料分別贊頌了韓愈在潮州的政績和文學上的貢獻,體現(xiàn)了蘇軾對他的景仰之情。

13.材料一最后一段“水之在地中"的比喻有何用意(3分)

l4.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公去國萬里,而謫于潮,不能一歲而歸。(4分)

(2)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4分)

(一)(20分)10.BDF11.C(文中“之”相當于結構助詞“的",“蚓無爪牙之利”的“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12.A(“受到朝廷的褒揚”于文無據(jù))

13.①以水之在地中,比喻公之神在天下,無處不在,說明韓愈不只屬于潮州。②作者以此反駁“其不眷戀于潮也"的觀點。(評分標準:共3分。第①點2分,第②點1分,意思對即可)

14.(1)韓公遠離京城約萬里,而貶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

(2)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備圣人的心懷了。(評分標準:共8分。每句4分)

山東省濰坊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題。

古之學者為已,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jīng)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壤①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鬃釉疲骸拔迨詫W《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jīng)》《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俗間儒士,不涉群書,經(jīng)緯②之外,義疏③而已。吾初入鄴,與博陵崔文彥交游,嘗說《王粲集》中難鄭玄《尚書》事,崔轉為諸儒道之。始將發(fā)口,懸見排蹙,云:“文集只有詩、賦、銘、諫,豈當論經(jīng)書事乎且先儒之中,未聞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王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議曹,與諸博士議宗廟事,引據(jù)《漢書》,博士笑曰:“未聞《漢書》得證經(jīng)術?!笔毡惴夼?,都不復言,取《韋玄成傳》,擲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尋之,達明,乃來謝曰:“不謂玄成如此學也。"

(節(jié)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注]①坎填:困頓,不順利。②緯:“緯書”的簡稱,指神學附會儒家經(jīng)典的書。③義疏:解釋經(jīng)義的書。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加句讀處的字母填寫在答題卡的橫線上。(3分)

然人A有坎壤B失C于D盛年E猶當F晚學G不可H自棄。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利,指敏銳,與“蚓無爪牙之利"中“利”的詞義不同。

B.冠,古代的男子在二十歲時舉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

C.面墻,面對墻而立,目無所見。比喻不學而見識淺薄。

D.竟,指竟然,與“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的詞義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人和今人的學習動機、目的不同:古人是為了充實自己,為社會謀利益;今人是為了夸耀自己,為了升官進爵。

B.人在幼小時是最佳學習時機,需及早進行教育;一旦錯失了最佳學習機會,到晚年即使加緊學習,也難以有所成。超然客公眾號

C.崔文彥向儒生們講《王粲集》中駁難鄭玄所注《尚書》一事時,遭到儒生們的排斥,他對儒生的孤陋寡聞感到可笑。

D.魏收和博士們議論宗廟之事時引用《漢書》作論據(jù),博士們并不認同,而當他們翻閱了《韋玄成傳》,才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1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4分)

(2)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赤壁賦》)(4分)

14.本文對當今求學者有哪些啟示請簡要概括。(3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10.BEG(原文標點為:然人有坎,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11.D(“竟然"錯)

12.B(“到晚年即使加緊學習,也難以有所成”錯)

13.(1)老來學習的人,就像拿著蠟燭走夜路,這也比閉著眼什么都看不見的人要好。(4分?!氨?“賢乎”“瞑目"各1分,句意通順1分)

(2)這是大自然恩賜的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4分。“造物者”“藏"“適”各1分,句意通順1分)

14.①端正求學目的,彌補自己的不足,造福社會。②堅持終身學習,不論年齡大小都應抓緊學習。③博覽群書,拓展視野。(3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山東省濱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材料二: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

材料三:

夫明《六經(jīng)》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奔恐琢暥少F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讀書之人,自羲、農(nóng)已來,宇宙之下,凡識幾人,凡見幾事,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隱也。

(節(jié)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

10.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3分)

縱不能增A益B德行C敦厲D風俗E猶為F一藝G得H以自資。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焉,兼詞,相當于“于此",與下文“蛟龍生焉”“圣心備焉"中的“焉”用法相同。

B.爪牙,指動物的爪腳和牙齒,也比喻衛(wèi)士、武臣,現(xiàn)在常用來喻指壞人的黨羽。

C.句讀,指斷開句子的知識。一句話后面的停頓為句,一句話中間短暫的停頓為讀。

D.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與《師說》中“六藝"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巧妙設喻,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兩兩對舉,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

B.材料二以“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作對比,肯定地指出圣與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從師而學。

C.材料二用“久矣”表達了作者對師道現(xiàn)狀非常痛心,“惑矣"則表達了對恥于從師行為的批判。

D.材料三指出讀書是廣交朋友、見多識廣的重要方法,只是很多人耽于空想,沒有落實到行動中。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4分)

②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4分)

14.三段材料論述的內容都與學習有關,但各有側重,請分別加以概括。(3分)

10.CEG解析: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

11.A解析:“圣心備焉”中的“焉"是語氣詞。

12.B解析:“肯定地指出”錯,原文“其皆出于此乎"意為“大概都出于這個原因吧”,韓愈的表述留有余地。

13.(1)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本題共4分,“乃"“及”“怪"各1分,句意1分)

(2)容易學習而又值得推祟的技藝,沒有超過讀書的了。(本題共4分,“伎”“貴"各1

分,定語后置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側重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積累、堅持、專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