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歷史講義第0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學生版)_第1頁
選擇性歷史講義第0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學生版)_第2頁
選擇性歷史講義第0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學生版)_第3頁
選擇性歷史講義第0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學生版)_第4頁
選擇性歷史講義第0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學生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標解讀1.從時空觀念角度把握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歷史變革進程,概括出該制度變革的基本內容。2.從史料實證角度進一步探討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提高對不同選官制度的比較、概括能力,以及辯證客觀地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3.結合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引導學生對政治制度的演進趨勢做出正確的歷史解釋,并形成對民族文化的自信。時空線索知識點1西周至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軍功爵制戰(zhàn)國時期以商鞅改革中的軍功授爵制為代表的新選官制度對傳統(tǒng)的世卿世祿制形成了沖擊察舉制形成漢武帝時期含義察舉指先考察而后推舉影響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九品中正制背景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內容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將州、郡士人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作用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后來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科舉制隋唐至兩宋背景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特點分科考試選拔人才內容分為制舉和常舉。制舉是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每年舉行,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荚嚭细?,還需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元朝1314年恢復科舉制,但時斷時續(xù)明清形式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與殿試三級內容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程序鄉(xiāng)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會試于鄉(xiāng)試次年春天舉行,殿試在會試后舉行,考中者分別稱“舉人”“貢士”“進士”【微點撥】世卿世祿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世祿就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知識巧記】中國古代科舉制的歷史影響(1)淡化門第出身(2)選官憑才任能(3)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4)程序相對公平(5)打擊門閥士族(6)加強專制集權(7)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8)擴充統(tǒng)治基礎(9)促進階層流動(10)提高官員素質(11)營造重學風氣(12)推動文化發(fā)展(13)折射人生價值(14)產生國際影響(15)具有弊端局限①忽視實用科技②官員缺乏實踐經驗③禁錮讀書人思想④考察方式重才輕品⑤形成官本位社會觀【知識拓展】漢朝的察舉制和征辟制所謂“察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地方長官在其轄區(qū)內,定期考察、選拔有聲望的人才并推薦給朝廷,又稱鄉(xiāng)舉里選。這些被推薦的人,經過考核授予不同的官職。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現,是漢武帝時期鼎盛局面出現的重要原因。東漢時期,察舉制尤注重孝廉一科。但隨著地方豪強勢力的發(fā)展,封建國家的行政組織日趨癱瘓,聲望影響逐漸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發(fā)展起來。“察舉”之外,皇帝和高級官員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來做官。由朝廷征聘為朝廷官員的,稱為“征”,由高級官員征聘為自己屬官的,稱為“辟”,或稱“辟除”,因此稱為“征辟”。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婆e制的評價評價:科舉制的開創(chuàng)實質上是社會經濟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動的產物。(1)積極作用:①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前期世族門閥把持朝政的局面;②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士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③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④讀書、考試、做官三者聯系,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⑤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唐詩繁榮。⑥英美等國建立的文官考試制度也受到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2)消極作用:①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②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③科舉制度不利于知識創(chuàng)新,更不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明清八股取士為封建統(tǒng)治者培養(yǎng)的忠實奴仆,嚴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長,是統(tǒng)治者加強專制主義皇權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對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幾點啟示(1)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完善考試制度,有利于選拔人才,任用德才兼?zhèn)涞娜藙t國興,任人唯親,姑息養(yǎng)奸則國衰。我們應樹立科學正確的人才觀,尊重知識和人才。(2)應防止重走讀書做官的老路。選官制度給中國古代社會帶來的最大影響,莫過于由它所造成的畸形發(fā)展的讀書做官道路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中國古代社會之所以從先進變落后,與此不無關系,我們應吸取這沉重的歷史教訓。(3)應建立有效的逆向制衡,變個人意志為社會意志,即官吏有選用必須有退免。(4)應克服學用脫節(jié)、輕視實際才能的弊端。古代選官制度重視道德倫理綱常教育,而儒家的經典,則是實施這種教育的基本教材,特別是到了明清兩代,學用脫節(jié)的距離被擴展到了最大的限度,輕視實際才能的弊端,亦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這一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吸取?!局R辨析】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時期選官制度選官標準歷史趨勢西周春秋世卿世祿制(世官制)血緣1、選拔標準:由血緣、門第逐漸演變?yōu)閷W識才能2、選拔范圍:由社會上層逐漸下移到社會底層3、選拔方式:由世襲、推薦逐漸演變?yōu)榭荚囘x拔4、選拔特點:趨向制度化,形式日益嚴密。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戰(zhàn)國秦朝薦舉人才\軍功授爵制軍功漢朝察舉制\征辟制品行→門第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德才→門第隋唐宋元科舉制才學明清科舉制(八股取士)八股文【圖解歷史】漢代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清代科舉考試程序圖【即學即練1】春秋時期士人曹劌有“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之說;戰(zhàn)國時期的策士馮諼寄食于貴族孟嘗君門下,為發(fā)泄心中的不滿彈鋏而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子則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視為惠民德政。這表明當時()A.儒家學派規(guī)勸貴族實踐仁政思想B.士階層不被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重用C.分封制強化的等級觀念依然存在D.經濟落后滯緩了分封制度的瓦解【即學即練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有“舉賢才”之語,韓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說,墨子稱“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他們主張()A.通過選官實現平等B.選官路徑推崇薦舉C.按照才能選拔官吏D.選官對象普及百姓【即學即練3】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舍人出身的藺相如因為出使秦國“完璧歸趙”而拜為上大夫,又因為在澠池會上斥責秦王、羞辱秦國文武群臣而拜為上卿。從這一記載中可以看出()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發(fā)生重大變化B.西漢史學家對秦國仍存在偏見C.功勛開始成為官爵升遷的唯一依據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即學即練4】漢宣帝詔云:“其令郡國舉孝弟(悌)有行義聞于鄉(xiāng)里者各一人。”前者如“馮唐以孝著,為郎中署長”。這說明了漢代察舉制()A.有利于激發(fā)官民的責任感 B.重視鄉(xiāng)論與德行的考察C.存在地方獨攬選官的現象 D.孝廉成為選官唯一標準【即學即練5】“征辟”是中國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征”是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屬吏,然后向朝廷推薦。這反映出漢代()A.皇帝親自考查選拔人才B.無需通過考查即可任用C.孝廉是人仕的主要依據D.選官方式有一定主觀性【即學即練6】晉室南遷,衣冠南渡,為了仰仗隨司馬氏東遷的中原士族,司馬皇族極力拉攏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與馬共天下”,上層土族通過九品官人法不斷掌控朝政,占據高位,寒門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為門閥政治的代表時期。這反映出當時()A.古代政治制度不斷進步B.豪強大族對政治的影響C.考試選官制度已經確立D.選官重視家族經濟基礎【即學即練7】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入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D.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即學即練8】清朝嘉慶年間,鮑桂星任河南學政,他在主持地方科舉考試時,將《中庸》篇內“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題為“大草”,即取前句尾,后句首,而拼湊成題。這一現象反映清朝科舉考試()A.對儒家經典高度重視 B.突出經義的守舊傳統(tǒng).C.僵化呆板的文字游戲 D.考查考生的訓詁功底知識點2秦漢至明清時期的官員管理(考核與監(jiān)察)1.秦漢時期的官員管理(1)上計制:秦漢時期考核官員的主要辦法。(2)刺史制度: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jiān)察體系。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刺史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2.隋唐時期的官員管理(1)隋唐官員的考核歸屬尚書省吏部。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2)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3)宋朝也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4)宋朝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jiān)察區(qū)。宋朝監(jiān)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3.元明清時期的官員管理元朝中央設御史臺,地方設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明朝 (1)考核有考滿和考察??己私Y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疾熘卦诓樘幑賳T的貪、酷和不作為(2)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清朝 (1)考課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2)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的監(jiān)察職能沒有改變【知識巧記】【知識拓展】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特點及認識1.特點(1)組織機構獨立。中央監(jiān)察主體機構與行政機關分離,自成系統(tǒng),自上而下垂直監(jiān)察。(2)皇帝握有最高的監(jiān)察權。在專制制度下最高監(jiān)察權歸于皇帝,御史只是皇權的御用工具。(3)嚴格監(jiān)察官的選任。歷代統(tǒng)治者都注重監(jiān)察官的遴選。對監(jiān)察官的考核也有特定的制度和規(guī)定。(4)以輕制重。對監(jiān)官采用秩卑、權重、厚賞、重罰的政策,給級別低的監(jiān)官以監(jiān)察級別高的官吏的權力。(5)對官吏的監(jiān)察滲透于考核、獎懲制度之中,實行重獎重罰。(6)監(jiān)察活動法律化、監(jiān)察方式多樣化(某些朝代允許風聞言事)。(7)監(jiān)察機構的權力來自皇權。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監(jiān)察機構的權力也隨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擴大或濫用,從而使監(jiān)察制度畸形發(fā)展。2.認識縱觀中國古代社會,監(jiān)察官在打擊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古代監(jiān)察官是為皇權服務的,專制制度決定了監(jiān)察制度效能有限。當一個王朝出現統(tǒng)治危機時,監(jiān)察官就難以發(fā)揮作用,甚至會催生吏治的腐敗?!緢D解歷史】兩漢時期的地方監(jiān)察區(qū)—州從漢至唐地方監(jiān)察區(qū)的演變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演變春秋戰(zhàn)國時期職掌文獻史籍的御史官已有明顯的監(jiān)察職能。魏國的李悝編著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法經》。秦朝在中央設立御史大夫,御史府為其官署;皇帝派御史常駐郡縣,稱“監(jiān)御史”。漢朝設御史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專門的監(jiān)察機構。漢武帝時期將天下分為十三部監(jiān)察區(qū),由刺史代表皇帝對地方實行監(jiān)察。魏晉時期御史臺成為由皇帝領導的獨立的監(jiān)察機構,言諫監(jiān)督得到發(fā)展。隋朝中央的監(jiān)察機構仍為御史臺,監(jiān)察御史專執(zhí)掌外出巡察。唐朝將御史臺分為三院,即臺院、殿院、察院。形成了監(jiān)察機構和諫議組織兩個系統(tǒng)。宋朝把監(jiān)察官和言諫官合二為一,廣泛推行彈劾制度,允許臺諫官“風聞奏事”。元朝全國分為22道監(jiān)察區(qū),各設肅政廉訪使常駐地方,監(jiān)察各道所屬地方官吏。明朝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設六科給事中,對六部官員督察,向皇帝進行規(guī)諫。清朝沿襲明代,仍設督察院,以都御史為主事官。雍正年間,將六科給事中并入督察院,實現監(jiān)察權的統(tǒng)一。【即學即練1】《荀子·君道》載:“墻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入主(君主)之守司(官吏),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確立皇帝制度獨攬大權B.設立丞相協助處理政事C.設立太尉掌管全國軍務D.設立御史大夫監(jiān)察百官【即學即練2】《漢書?酷吏列傳》提到的監(jiān)察官,在申明法紀上,毫不手軟,如尹齊為御史,“斬伐不避貴勢”?!稘h書?張湯傳》載,湯為御史大夫,“組豪強并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這說明漢代選用監(jiān)察官的重要條件是()A.敢于向豪強地主挑戰(zhàn)B.必須出身于名門望族C.具有基層實踐的經歷D.諳熟國家的大政方針【即學即練3】中國古代的官職名號頗有淵源?!按淌贰庇小笆〔熘螤睿碲炷芊?,斷治冤獄”之意。從名稱寓意來看,“刺史”應是()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內侍人員D.具有監(jiān)察地方的職能【即學即練4】《呂氏春秋》載:“上計,戰(zhàn)國、秦、漢時地方官于年終將境內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項編造計簿,遣吏逐級上報,奏呈朝廷,借資考績,稱為上計?!边@一制度()A.保證中央控制地方財政B.提供了評定政績的依據C.促使中央集權制度形成D.避免了地方官弄虛作假【即學即練5】兩漢時期,由中央到地方實行分級負責、層層對官吏進行考核:唐代出現了專門考核機構——吏部考功司;宋代設審官院、考課院和監(jiān)司負責不同類別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負責官員考核,由都察院協同工作。這表明()A.專制皇權不斷強化 B.官吏考核逐漸規(guī)范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D.官員選拔目漸科學【即學即練6】下面一組有關印璽的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A.中國古代中央行政機構的演變B.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C.中國古代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D.中國古代監(jiān)察體制的演進一、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漢代察舉制的選官原則及發(fā)展?jié)h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舉后直接授官,充分適應了君子賢人任官以“軌德立化”的思想。自東漢光武帝始,察舉實施中“授試以職”,舉主對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職務,以此檢驗其是否“便習官事”,合格者方舉至中央?!幾蚤惒娇恕恫炫e制度變遷史稿》據史料,概括西漢察舉制的選官原則,簡述東漢察舉制的發(fā)展表現。史料“軌德立化”說明漢代察舉制是以德取人。但是東漢時期則是“授試以職”,強調治國能力?!镜淅?】1.自漢武帝至東漢,察舉孝廉成為漢代選拔官吏和升遷任用的正途,史稱“漢世諸科雖以賢良方正為至重,而得人之盛則莫如孝廉?!边@反映了()A.儒家忠孝一體的倫理政治 B.世家大族把持對人才選拔C.古代文官選拔制度的創(chuàng)立 D.儒家學說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2.東晉葛洪《抱樸子·審舉篇》記載,“靈、獻之世,臺閣失選用于上,州郡輕貢舉于下,故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索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表明當時的選官制度()A.注重門第不利于寒門子弟入仕 B.在事實上不能選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輕德的選拔依據弊端漸顯 D.在執(zhí)行過程中標準背離了初衷二、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北宋科舉制的改革與影響北宋時期,科舉入仕者逐漸增多,對文官隊伍知識結構、能力素質之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儒學思潮的振興,促使“治學”與“從政”的溝通蔚然成風。以“天下”為胸懷的士大夫們,以“天道”“公議”為旗幟,作為凝聚群體的號召、制約君主的力量,坦坦蕩蕩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權利,參與治理國家政事?!幾栽婿戎骶帯吨腥A文明史》根據史料,概括北宋科舉制度對當時政治的影響。史料說明了北宋時期科舉擴大了招收名額,入仕的人數增多,這就提高了官僚隊伍的文化素質。史料“士大夫們,以‘天道’‘公議’為旗幟,作為凝聚群體的號召、制約君主的力量”說明當時出現了士大夫與君主“共治國事”的現象?!镜淅?】1.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xiāng)武濟川一事被告發(fā),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2.《宋史.選舉志》記載?!爸婆e無常科,所以特天下之才杰,天子每親策之?!钡钤嚰暗谡叻Q進士,都是“天子門生”,而非主考官的門生。據此可知,宋朝的科舉制度()A.成為了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 B.皇帝加強了對取士過程的控制C.已經走向成熟 D.導致了“重文輕武”的現象考法03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關于科舉考試的功過是非,歷來莫衷一是。歷史學家錢穆說:“在此制度下,人民優(yōu)秀分子均有參政之機會?!碧铺熳诶钍烂褓潎@科舉考試收羅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近代西方人則認為:“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相反的責難也很多,明代思想家顧炎武則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崩罟庖毖裕嚎婆e使中國被摒棄于西方偉大科學工藝發(fā)明和工業(yè)革命的門外……。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全面認識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镜淅?】1.美國學者G羅茲曼認為:“科舉曾充當過傳統(tǒng)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動力的樞組。這種考試是為維持儒家的國家正統(tǒng)的運作需要而設計的,是授子特權和打通向上層社會流動的手段,構成了社會理想的中國模式?!边@是因為科舉制的實施()A.提升了政府官員的文化素質B.體現了公正唯賢的選才標準C.有利于強化專制和集權政治D.促進了教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2.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中國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選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鄙踔练Q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隋唐時期該“發(fā)明”創(chuàng)設的出發(fā)點在于()A.抑制門閥勢力,加強中央集權B.弘揚儒學正統(tǒng),選撥優(yōu)秀人才C.防范武將專權,完善官僚體制D.強化君主專制,培養(yǎng)忠臣順民題組A基礎過關練1.某學者說:“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動性日益擴展到政府結構,平民社會成了中國社會的主流?!边@表明()A.選官標準發(fā)生變化B.官吏監(jiān)察日益嚴密C.貴族政治完全消失D.行政效率逐漸提高2.西周的禮樂文明造成了中國古代國家的宗法專制特征,依靠族權和政權的結合來實現宗法專制。于是傳統(tǒng)文化便有了倫理政治化和政治倫理化的傾向,家國同構,父為家君,君為國父,這樣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說法。這種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制度是()A.軍功爵制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D.科舉制3.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舉考試結束后,站在午門城樓上看著新進的進士們魚貫進入朝堂,高興得對左右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唐太宗之所以高興最有可能是因為科舉考試()A.促成社會重學風氣形成 B.用機制吸引人才優(yōu)化統(tǒng)治C.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 D.杜絕士族進入政壇的可能4.“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由皇帝直接任免。其職責有監(jiān)察“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據此可知,刺史制()A.加強了中央集權 B.優(yōu)化了選官制度C.改變了地方體制 D.異化了監(jiān)察方式5.唐代御史臺事權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員無不在其監(jiān)察范圍之內;而尚書省左右承“掌辯六官之儀,糾正省內,劾御史舉不當者”。據此推斷唐代()A.中央集權體制完善 B.政令暢通得以確保C.君主專制遭到破壞 D.監(jiān)察制度有所完善題組B能力提升練1.劉邦登基詔書稱,基于推翻暴秦、消滅項羽,功勞最大者為帝;次者為王為侯;最末為戰(zhàn)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這主要說明漢初()A.等級秩序影響戰(zhàn)爭勝負 B.權力分配具有軍功色彩C.統(tǒng)治基礎呈現多元態(tài)勢 D.社會關系不穩(wěn)定性增強2.《后漢書》記載,東漢時,有個叫趙宣的人,葬親后不久就關閉墓道,在墓道中守喪20年,博得“鄉(xiāng)邑稱”的類名,“州郡數禮請之”,他推托。太守親自登門求見,才知其有五個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間生的,太守大怒,以“誑時惑眾,誣污鬼神”將其治罪。這個事件主要反映()A.漢朝選官依據儒家思想B.漢朝選官注重孝行與廉德C.漢朝注重對官員的監(jiān)督D.漢朝察舉制存在消極影響3.唐朝進土科考試中實行別頭試,即凡是省試主考官州郡發(fā)解官和地方長官的子弟、親戚、門生故舊等參加科舉考試,都應另派考官,別院應試。別頭試的實行()A.杜絕了科舉考試的舞弊現象 B.旨在擴大朝廷的官吏來源C.有利于保障人才選拔的公平 D.表明科舉取土的流程規(guī)范4.明代鄉(xiāng)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圣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由此可知,八股取士()A.便于選拔有真知灼見的人才 B.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C.束縛和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 D.有利于保障考試的公平公正5.宋仁宗年間,“劉保衡鬻賣房產案”曾給嘉佑政壇帶來了不小的震動。三司使張方平因賤買了商人劉保衡的房產,遭御史中丞包拯彈劾而罷免外放。繼任三司使宋祁因與宰相宋庠為兄弟,又遭包拯彈劾而離職改任。這表明宋代()A.回避制度能夠有效杜絕官員的腐敗 B.官場爭斗十分激烈C.注重通過監(jiān)察制度來防范官員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6.(2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天子每過五年都要率領百官和侍從們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員的政績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還設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對稱臣納貢的異姓諸侯和分封的同姓諸侯進行監(jiān)察。秦漢時期巡視制度的顯著特征是分層與分部巡視相結合,職權分明,各司其職,形成了多維的行政巡視體系(中央設監(jiān)察機關——御史臺監(jiān)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視郡級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國守相、縣令長、鄉(xiāng)長逐級巡視),即刺史巡視制度,用該制度監(jiān)督地方要員。隋唐仍沿襲御史臺制度,監(jiān)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監(jiān)察郡縣,保證了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監(jiān)察機關“御史臺”,任務是“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罪惡”。“御史臺”下設臺院、殿院、察院,共司監(jiān)察而各有側重。在“一臺三院”的體制內,各部門職責明確,互相配合。唐朝巡視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確,制度完備,為以后朝代所效仿。明朝的巡視制度在封建專制史上是最完備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確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臺為都察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立六個獨立的監(jiān)察機關,負責監(jiān)察全國官吏,評論政務,規(guī)諫皇帝。清朝沿襲明朝,由監(jiān)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負責對地方進行巡視。材料二雖然巡視制度最早出現于中國,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體系,但在國外也有類似的制度可以與之媲美。1809年,瑞典議會認為由司法總監(jiān)對行政官員的監(jiān)察并沒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權利,需要建立一項獨立于政府的、監(jiān)察行政官員的制度。1918年,芬蘭建立議會監(jiān)察專員制度及司法監(jiān)督制度。芬蘭司法總監(jiān)和議會督察員是芬蘭政府機關中的最高監(jiān)察官,他們根據憲法監(jiān)督各機關及官員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職責。這兩種監(jiān)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學家擔任,每年都要到全國各地巡視,傾聽公民意見,接受和審理普通公民對官員和公務員的舉報。——摘編自王明高《國內外巡視監(jiān)察制度之借鑒》(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巡視制度的歷史沿革,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巡視制度的歷史作用。(14分)(2)綜合以上兩段材料,分析西方近現代巡視制度和中國古代巡視制度存在哪些不同點,對今天有什么啟示?(11分)題組C培優(yōu)拔尖練1.曹操年少時“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這種行為在傳統(tǒng)輿論之下難以踏入仕途。但由于他被許劭等三位名士所看重,竟然突破選舉制度被舉為孝廉。這表明東漢末年()A.儒學地位受到嚴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