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2341-2023 挖泥船離心式泥泵_第1頁
GB-T 42341-2023 挖泥船離心式泥泵_第2頁
GB-T 42341-2023 挖泥船離心式泥泵_第3頁
GB-T 42341-2023 挖泥船離心式泥泵_第4頁
GB-T 42341-2023 挖泥船離心式泥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挖泥船離心式泥泵2023-03-17發(fā)布2023-10-01實施GB/T42341—2023 1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l 14型式與結(jié)構(gòu) 35技術要求 66試驗方法 97檢驗規(guī)則 附錄A(規(guī)范性)泥泵效率曲線 I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jié)構(gòu)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nèi)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gòu)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國港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30)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煙臺環(huán)保疏浚有限公司、中交天航南方交通建設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廣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蘇州)城市開發(fā)建設有限公司、中交疏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天津市標準化研究院。Ⅲ挖泥船離心式泥泵1范圍輸和貯存。本文件適用于挖泥船離心式泥泵(以下簡稱“泥泵”)的設計、制造及驗收。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nèi)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gòu)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的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訂單)適用于本文件。GB/T700碳素結(jié)構(gòu)鋼GB/T1184—1996形狀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GB/T1220不銹鋼棒GB/T1348球墨鑄鐵件GB/T1800.2—2020產(chǎn)品幾何技術規(guī)范(GPS)線性尺寸公差ISO代號體系第2部分:標準公差帶代號和孔、軸的極限偏差表GB/T1804—2000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線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GB/T3077合金結(jié)構(gòu)鋼GB/T3098.1—2010緊固件機械性能螺栓、螺釘和螺柱GB/T6414—2017鑄件尺寸公差、幾何公差與機械加工余量GB/T7233.1—2009鑄鋼件超聲檢測第1部分:一般用途鑄鋼件GB/T8263抗磨白口鑄鐵件GB/T8923.1—2011涂覆涂料前鋼材表面處理表面清潔度的目視評定第1部分:未涂覆過的鋼材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層后的鋼材表面的銹蝕等級和處理等級GB/T9239.1—2006機械振動恒態(tài)(剛性)轉(zhuǎn)子平衡品質(zhì)要求第1部分:規(guī)范與平衡允差的檢驗GB/T11351—2017鑄件重量公差GB/T11352一般工程用鑄造碳鋼件GB/T13306標牌GB/T18149離心泵、混流泵和軸流泵水力性能試驗規(guī)范精密級GB/T19418—2003鋼的弧焊接頭缺陷質(zhì)量分級指南JB/T8467—2014鍛鋼件超聲檢測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GB/T42341—2023單殼泥泵singlewalleddredgepump泵殼采用單層結(jié)構(gòu)的泥泵。雙殼泥泵doublewalleddredgepump泵殼采用雙層結(jié)構(gòu)的泥泵。內(nèi)泵殼innercasing雙殼泥泵中收集葉輪輸出的介質(zhì)并進行能量轉(zhuǎn)換和承受磨損的過流部件。外泵殼outercasing雙殼泥泵中主要承受壓力的結(jié)構(gòu)件。襯板wearingplate安裝在葉輪與前、后泵蓋(或外泵殼)之間,用于保護泵蓋與泵殼的耐磨板。吸口襯管suctionnozzleliner安裝在泥泵吸口端,用于導流和保護前泵蓋的耐磨管。安裝在雙殼泥泵出口端,用于導流和保護外泵殼的耐磨管。吸口直徑suctionnozzlediameter泥泵吸口法蘭端面處的內(nèi)徑。出口直徑dischargediameter泥泵出口法蘭端面處的內(nèi)徑。3.10葉輪口環(huán)screwbush安裝在葉輪進口端,用來保護葉輪并與吸口襯套或吸口密封圈形成間隙密封的耐磨環(huán)。葉輪出口寬度impelleroutletwidth葉輪出口端兩蓋板(葉墻)間的寬度。3.12比轉(zhuǎn)速specificspeed比轉(zhuǎn)數(shù)清水工況下,以泥泵在最佳效率點的轉(zhuǎn)速、葉輪入口的流量和揚程的特征量,按式(1)計算。 (1)式中:ns——比轉(zhuǎn)速;2n——泵轉(zhuǎn)速,單位為轉(zhuǎn)每分(r/min);Q——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3/s);H——揚程,單位為米(m)。安裝在泵殼上與泥泵吸入短節(jié)或軸承體托架相連的結(jié)構(gòu)件。注:與吸入短節(jié)相連的稱為前泵蓋,與軸承體托架相連的稱為后泵蓋。前泵蓋若為內(nèi)外分體結(jié)構(gòu),則外部稱為大泵4型式與結(jié)構(gòu)4.1型式泥泵有單殼泥泵和雙殼泥泵兩種型式。泥泵產(chǎn)品型號編制規(guī)則見圖1。—泥泵型式,D表示單殼泥泵,S表示雙殼泥泵;——制造廠名稱縮寫,可為1~3個大寫漢語拼音字母。圖1泥泵產(chǎn)品型號編制規(guī)則×××企業(yè)生產(chǎn)的單殼泥泵,葉輪外徑194cm,葉輪出口寬度39cm,吸口直徑85cm,泥泵型號為×××-D-194-單殼泥泵典型結(jié)構(gòu)示意圖見圖2。320——盤車裝置;3——前內(nèi)襯板;4——前泵蓋;11—-后泵蓋;6——葉輪口環(huán);12——擋沙板;圖2單殼泥泵典型結(jié)構(gòu)示意4.3.2雙殼泥泵雙殼泥泵典型結(jié)構(gòu)示意圖見圖3。4la)主視圖5b)右視圖標引序號說明:1——外泵殼;8——吸口襯管;15——軸套;22——出口襯管;2——大泵蓋;9——吸口端密封裝置;16——葉輪拆卸環(huán);l?——吸口直徑;3——內(nèi)泵殼;10——葉輪;17——軸承體座;l?——出口直徑;4——前外襯板;11——后外襯板;18——軸;5——前內(nèi)襯板;12——后內(nèi)襯板;19——軸端密封裝置;l?——葉輪外徑。6——小泵蓋;13——擋沙板;20——軸承體;7——葉輪口環(huán);14——密封箱;21——盤車裝置;圖3雙殼泥泵典型結(jié)構(gòu)示意(續(xù))5技術要求5.1一般要求5.1.1泥泵的流量、揚程應根據(jù)其所裝挖泥船的艙容、排距、公稱生產(chǎn)率等確定。5.1.2設計轉(zhuǎn)速對應的設計流量點的實際揚程偏差應為設計值的0%~3%。5.1.3泥泵設計流量點實測效率應符合附錄A的要求。5.1.4未設置水下泥泵的挖泥船首級泥泵在設計流量點的必需汽蝕余量應不大于4m。5.1.5葉輪宜為閉式葉輪。5.1.6葉輪葉片數(shù)宜為3枚~5枚。5.1.7葉輪與泵軸宜為2頭~4頭梯形螺紋連接。5.1.8泥泵出口直徑宜為泥泵吸口直徑的65%~100%。5.1.9雙殼泥泵的內(nèi)、外泵殼之間應設置平衡水腔。65.1.10雙殼泥泵的內(nèi)、外泵殼之間的徑向間隙宜為40mm~60mm。5.1.11單殼泥泵泵殼、雙殼泥泵外泵殼、泵蓋、軸承體和軸承體座應設置吊點。5.1.12葉輪與前、后襯板的間隙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單位為毫米葉輪外徑(D)葉輪與前、后襯板的間隙3.50士0.505.1.13前(后)內(nèi)襯板與前(后)外襯板之間的徑向間隙應不大于0.5mm。5.1.14泵軸的強度應按第四強度理論進行強度校核并進行有限元剛強度分析和結(jié)構(gòu)優(yōu)化。5.1.15承壓泵殼應采用有限元法進行結(jié)構(gòu)強度分析。5.1.16泵軸軸承宜采用銅保持架的自調(diào)心滾動軸承和推力軸承。5.1.17采用“L”形橡膠密封時,軸端密封裝置應設置帶有沙水分離器的封水系統(tǒng)和具有螺旋槽的軸套。5.1.18采用“L”形橡膠密封時,吸口密封裝置應設置前封水和具有螺旋槽的葉輪口環(huán)。5.1.19泥泵連接緊固件規(guī)定的性能等級宜采用GB/T3098.1—2010規(guī)定的8.8級。5.1.20泥泵應設置盤車機構(gòu),葉輪質(zhì)量超過4t的泥泵宜采用電動盤車機構(gòu)。5.1.21配置強制潤滑系統(tǒng)的泥泵軸承應設置帶有滑油溫度、壓力、冷卻水溫度等指示及報警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潤滑單元,其他形式的泥泵軸承潤滑系統(tǒng)應設置滑油溫度指示及報警監(jiān)控系統(tǒng)。5.1.22應配置泥泵拆裝專用工具。5.2材料泥泵主要零部件的材料宜按表2選取,或主要性能不低于表2中所選材料,所有零部件應附帶材質(zhì)和機械性能檢測報告。表2泥泵主要零部件的材料零部件名稱材料名稱或牌號文件編號軸承體QT450-10、QT500-7、ZG230-450軸承體座Q235、ZG230-450外泵殼、泵蓋、密封箱Q345B、ZG230-450、ZG270-500葉輪、內(nèi)泵殼、襯板、單殼泥泵泵殼、吸口襯管、擋沙板、出口襯管等過流部件抗磨白口鑄鐵(高鉻鑄鐵)、泵軸40CrNiMo、42CrMo軸套3Cr13(表面硬化處理)75.3鑄鍛造與焊接5.3.2鑄件可存在能加工去除的表面缺陷,但缺陷去除后不能影響安裝和使用性能。5.3.4高鉻鑄鐵件表面的毛刺、澆冒口等的清理不應動火。5.3.5鑄件表面粗糙度:鑄鐵件應不大于50μm,鑄鋼件應不大于100μm。5.3.6鑄件的重量公差不大于GB/T11351—2017規(guī)定的MT9級。5.3.7經(jīng)加工去除表面缺陷的部位和吊點部位應進行超聲波探傷,缺陷等級應符合GB/T7233.1—2009規(guī)定的2級要求。5.3.8泵軸應為鍛件并進行超聲波探傷檢測,缺陷等級應符合JB/T8467—2014規(guī)定的1級要求。5.3.9承壓焊接件應在焊接工藝評定后施焊。5.3.10全部焊縫進行100%超聲波探傷檢測,缺陷質(zhì)量應符合GB/T19418—2003規(guī)定的B級要求。5.4.1未注形狀、位置公差應不大于GB/T1184—1996規(guī)定的K級。5.4.2非切削加工鑄件尺寸公差應不大于GB/T6414—2017規(guī)定的DCTG9級。5.4.3切削加工件未注尺寸公差應不大于GB/T1804—2000規(guī)定的m級。5.4.4泵殼、葉輪、內(nèi)泵殼、泵蓋、襯板、密封箱等重要配合面端面、軸和孔的形狀位置公差應不大于GB/T1184—1996規(guī)定的7級。5.4.5泵軸的同軸度和跳動度應不大于GB/T1184—1996規(guī)定的6級。5.4.6泵殼、密封箱等配合孔的偏差宜在GB/T1800.2—2020規(guī)定的H7~H9之間選取,與之相對應的軸的偏差宜在GB/T1800.2—2020規(guī)定的h7~f9之間按同級選取。5.4.7泵軸與軸套的配合孔的偏差宜為GB/T1800.2—2020規(guī)定的H7,與之配合的泵軸偏差宜為GB/T1800.2—2020規(guī)定的f6或g6。5.4.8與支點軸承內(nèi)圈配合的軸的偏差宜為GB/T1800.2—2020規(guī)定的r6,與支點軸承外圈配合的軸承體或軸承套內(nèi)孔偏差宜為GB/T1800.2—2020規(guī)定的JS6。5.5裝配5.5.1軸承體與軸承體座在裝配前應做接觸面著色檢查,著色面積應在75%以上。5.5.2外泵殼(或后泵蓋)與軸承體座的連接應設置鉸孔定位螺栓,至少對角布置2個。5.5.3軸承體座與外泵殼(或后泵蓋)配合端面與軸線垂直度應不大于0.25mm/m。5.5.4密封箱與泵軸軸線的同心度宜不大于0.05mm。5.5.5葉輪與前、后襯板的裝配間隙應符合表1的要求。5.5.6葉輪口環(huán)與前泵蓋(或小泵蓋)的同心度應不大于φ0.5mm/m。5.5.7葉輪裝配前應進行靜平衡試驗,在允許最大轉(zhuǎn)速時的平衡品級應符合GB/T9239.1—2006規(guī)定的G6.3級的要求,在葉輪前后蓋板和葉片背面去重。5.5.8泥泵裝配完成后,應進行壓力試驗。無特殊要求的試驗壓力為工作壓力的1.5倍,保持10min后無滲漏。5.5.9裝配后盤車應無卡阻。5.6.1涂裝的零部件表面應在涂裝前進行噴丸清理,清理等級應符合GB/T8923.1—2011規(guī)定的8Sa21/2級。5.6.2涂裝表面清理完成后,應先后涂一度防銹底漆和至少二度面漆。5.6.3防銹底漆干膜厚度應不小于120μm,涂層干膜總厚度應不小于200μm。5.6.4過流部件可不涂面漆。6試驗方法6.1一般要求6.1.1采用GB/T18149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泥泵水力性能試驗。6.1.2采用查驗設計資料的方法檢查泥泵設計計算、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和配置。6.1.3采用目測的方法檢查泥泵外觀結(jié)構(gòu)和配置。6.1.4采用查驗尺寸檢驗記錄或現(xiàn)場測量的方法檢測泥泵出口直徑、雙殼泥泵內(nèi)、外泵殼之間的徑向6.2材料采用查驗檢測報告的方法檢查零部件材質(zhì)和機械性能。6.3鑄鍛造與焊接6.3.1采用目測法檢查鑄件外觀質(zhì)量。6.3.2采用對比標準樣塊的方法對泥泵鑄件表面粗糙度進行檢測。6.3.3采用以測量精度為1kg的電子吊磅秤稱重的方式對鑄件重量進行檢查。6.3.4采用查驗無損探傷報告方法進行泥泵鑄件、鍛件、焊縫質(zhì)量檢驗。6.4.1未注形狀、位置公差采用以測量精度為0.02mm/m的水平儀和測量精度為0.01mm的百分表測量工件形狀、位置公差的方法進行檢測。6.4.2非切削加工鑄件尺寸公差采用以測量精度為1mm的直尺、卡板、測量精度為0.1mm的游標尺、測量精度為0.01mm的千分尺、測量精度為1'的萬向角度尺、測量精度為1mm的半徑規(guī)測量工件公差的方法進行檢測。6.4.3切削加工件未注尺寸公差采用以測量精度為0.05mm的游標尺、測量精度為0.01mm的千分尺、測量精度為1'的萬向角度尺、測量精度為0.5mm的半徑規(guī)測量工件公差的方法進行檢測。6.4.4零部件主要配合端面、軸和孔的形狀位置公差采用以測量精度為0.01mm/m的水平儀、測量精度為0.01mm的百分表測量工件公差的方法進行檢測。6.4.5零部件配合軸、孔的尺寸公差采用以測量精度為0.02mm的游標尺、卡板、測量精度為0.01mm的千分尺測量工件公差的方法進行檢測。6.5.1采用目測方法檢查安裝工藝。6.5.2軸承體座與外泵殼(或后泵蓋)配合端面與軸線垂直度采用以測量精度為0.01mm/m的水平儀分別測量軸與配合端面的斜度后計算垂直度的方法進行檢測。6.5.3密封箱與軸心的同軸度采用以安裝在泵軸上的百分表測量密封箱最小內(nèi)孔處跳動度的方法進行檢測。6.5.4葉輪葉片之間足夠檢測人員進出的泥泵采用塞尺直接測量前、后襯板與葉輪的間隙;其他情況9通過采用測量精度為0.1mm的游標尺、深度尺分別測量葉輪兩葉墻的寬度、泵蓋安裝法蘭面到后襯板(后外襯板)、泵蓋安裝法蘭面到葉輪前葉墻和前(或前外)襯板的距離計算前后間隙的方法進行檢測。6.5.5葉輪口環(huán)與前(或小)泵蓋的同軸度采用以安裝在葉輪口環(huán)上的百分表測量前(或小)泵蓋內(nèi)孔跳動度的方法進行檢測。6.5.6采用配重法進行葉輪靜平衡檢測。6.5.7采用以增壓泵在泥泵放水閥或吸口處加壓的方法進行泥泵壓力試驗,逐級保持壓力直至最大壓力。6.5.8采用測試受力是否均勻或盤車電機電流是否平穩(wěn)的方法進行盤車檢驗。6.6.1采用目測方法檢查涂層表面清潔情況和涂裝質(zhì)量。6.6.2采用測厚儀進行涂層厚度的檢測。7檢驗規(guī)則7.1檢驗分類泥泵檢驗分為型式檢驗、出廠檢驗和實船檢驗。7.2型式檢驗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泥泵應進行型式檢驗:a)新產(chǎn)品試制或轉(zhuǎn)廠生產(chǎn);b)設計、工藝、材料有影響產(chǎn)品性能的改變;c)訂購方與制造廠商定或合同約定;d)國家有關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部門提出要求。泥泵型式檢驗項目按表3。表3泥泵的檢驗項目序號檢驗項目型式檢驗出廠檢驗實船檢驗技術要求章條號試驗方法章條號1水力性能 —+2設計資料+—/3外觀結(jié)構(gòu)及表面質(zhì)量十十/4材料成分和機械性能+十/5鑄件重量+—/6無損探傷十/表3泥泵的檢驗項目(續(xù))序號檢驗項目型式檢驗出廠檢驗實船檢驗技術要求章條號試驗方法章條號7形狀、位置和尺寸公差十—/8裝配過程及精度++/5.1.8、5.1.10、5.1.12、5.1.135.5.1~5.5.66.1.46.5.1~6.5.59葉輪靜平衡++/5.5.76.5.6壓力試驗十十/5.5.86.5.7盤車檢查十十十5.5.96.5.8涂裝質(zhì)量十 /注1:“+”表示必檢項目,“—”表示檢驗批次可以由訂購方與制造廠商商定檢驗項目,“/”表示不檢的項目;注2:上述試驗方法可以用等效的方法代替。7.2.3檢驗樣品數(shù)量泥泵型式檢驗的數(shù)量為每批次一臺。型式檢驗項目全部符合要求時,判定泥泵型式檢驗合格。其中任一檢驗項目不符合要求時,允許采取改進措施后進行一次復檢。若復檢符合要求,則判定泥泵型式檢驗合格;若復檢仍有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則判定泥泵型式檢驗不合格。7.3出廠檢驗7.3.1檢驗項目泥泵出廠檢驗的項目按表3。7.3.2檢驗樣品數(shù)量每臺泥泵均應進行出廠檢驗。出廠檢驗項目全部符合要求時,判定泥泵出廠檢驗合格。其中任一檢驗項目不符合要求時,允許采取改進措施后進行一次復檢。若復檢符合要求,則判定泥泵出廠檢驗合格;若復檢仍有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則判定泥泵出廠檢驗不合格。7.4實船檢驗7.4.1檢驗項目泥泵實船檢驗的項目按表3。7.4.2檢驗樣品數(shù)量每臺泥泵均應進行實船檢驗。實船檢驗項目全部符合要求時,判定泥泵實船檢驗合格。其中任一檢驗項目不符合要求時,允許采取改進措施后進行一次復檢。若復檢符合要求,則判定泥泵實船檢驗合格;若復檢仍有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則判定泥泵實船檢驗不合格。8.1標志8.1.1泥泵應設置產(chǎn)品標牌。標牌的型式、尺寸和技術要求應符合GB/T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