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福建高考地理模擬試卷題目匯編-植被與土壤_第1頁
三年福建高考地理模擬試卷題目匯編-植被與土壤_第2頁
三年福建高考地理模擬試卷題目匯編-植被與土壤_第3頁
三年福建高考地理模擬試卷題目匯編-植被與土壤_第4頁
三年福建高考地理模擬試卷題目匯編-植被與土壤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年福建高考地理模擬試卷題目匯編一一植被與土壤

一.解答題(共12小題)

1.(2022?漳州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水熱和地形條件下土壤發(fā)育情況不同。研究人員在青海湖某支流上游(37°25,N,

100。15,E)選取一處河谷開展實地測量研究。該支流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流域內多

年平均降水量為370.3mm,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607.4mm。研究人

員在研究區(qū)內分別選取陽坡和陰坡各一處鉆孔取樣測量,圖1示意不同坡向土壤有機碳

含量垂直分布,圖2示意兩鉆孔處土壤剖面。

1”深度Gm中利期乙劑皿

I填釘機僮#族叫e觸枝常叫以

10格枝福叫片

02044)60X()l(K)12014n

腐咆啜叱

20—

腐W版啜

30

淋/

40淀積了

50神藩

淀機乂

60

母巖層

70

圖1圖2

(1)比較陰坡與陽坡有機碳含量垂直分布特點的異同。

(2)判斷陰坡鉆孔對應的土壤剖面,并說明判斷理由。

2.(2022?鼓樓區(qū)校級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NDVI為歸一化植被指數,該指數廣泛用于定性和定量反映植被覆蓋度及其生長活力,指

數越高,反映植被長勢越好。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植被自20世

紀80年代以來發(fā)生明顯變化。在過去的二十年當中,全球的綠化面積增加了將近745萬

平方公里,我國增加的綠化面積大約是全球增加面積的25%O隨著全球植被覆蓋率的改

變,也對全球氣候帶來了深刻的影響。2021年植物生長季(5-9月)我國植被長勢總體

偏好,全國年平均NDVI為0.469,創(chuàng)2000年以來歷史新高。2021年7月河南省出現較

長時間的連續(xù)性降水,9月江西省以晴熱為主。如圖為我國5-9月平均歸一化植被指數

變化圖。

0?

048------0德括故----多年窣均

-

.40

.38

0-M8S86Os96O■

0OZo0OI1iif

08Oo080OO0ssssss83

77Zz^ZZZZ7zzZZ

中國5月-9月平均NDVI變化困

(1)基于全國植被歸一化指數,推測2021年生長季河南省和江西省植被歸化指數的

變化特征,并說明原因。

(2)對比分析2000-2021年生長季我國青藏高原高寒區(qū)與北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

植被歸一化指數提高的主要驅動力。

(3)分析全球植被歸一化指數提升對全球氣候變化速度放緩的反饋機制。

3.(2022?荔城區(qū)校級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非洲納米比亞南部幾乎不下雨,全年降水量不足60mm,極為炎熱。但這里仍有一種樹

木在不屈的生長,它就是箭袋樹。箭袋樹是一種非常高大的喬木,一般可以長到15?20

米高,樹干有2米粗。葉片肥厚,有著厚厚的外皮,上面皮孔數量極少,樹枝上覆蓋著

一層明亮的白色粉末。圖1為箭袋樹分布圖,圖2為箭袋樹景觀圖。

(1)概述箭袋樹的分布特點。

(2)結合箭袋樹的形態(tài)特征,分別說明其所適應的氣候特點。

(3)分析箭袋樹生長地區(qū)西部沿岸漁業(yè)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

與納米比亞同緯度大陸東岸的斯威士蘭王國,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建造出了一種形似

蜂巢的獨特建筑。這種建筑的框架中小樹苗彎曲形成圓形的頂部,筒體覆蓋著緊密編織

的干草,如圖3。

(4)判斷當地主要植被類型,指出當地最適宜建房的季節(jié)并分析依據。

4.(2019?思明區(qū)校級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新疆天山以南的沙雅縣(如圖)由渭干河沖積扇平原、塔里木河谷平原和80%的沙

漠三部分組成。流經該縣的塔里木河床低淺,受汛期洪水滿溢影響,沿岸地區(qū)湖泊星羅

棋布,保存有世界最大、最完好的胡楊林群落。近幾十年來,該縣棉花種植面積不斷擴

大、并在塔里木河干流修筑防洪大堤,導致胡楊林群落質量下降,部分胡楊林斑塊嚴重

退化。

研究表明,胡楊林與地下水在密切關系:地下水埋藏深度在2-4m,礦化度在l-3g/L

時最適合胡楊林生長。

MLU3IB脈~~....《護

(1)與渭干河沖積扇平原相比,分析塔里木河谷平原胡楊林廣布的原因。

(2)簡述沙雅縣胡楊林群落的經濟功能。

(3)分析近幾十年來,該縣胡楊林群落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4)當地胡楊林群落是由喬-灌-草組成的群落。指出胡楊林群落退化過程中最先消失

的植被類型,并說明原因。

5.(2020?漳州模擬)中亞哈薩克斯坦東部的一些礦區(qū)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茖W家為研究

重金屬元素在“水-土壤-植物”系統(tǒng)中的遷移,在某鉛鋅冶煉廠附近土壤剖面采樣分

析(數據如表)。科學家還發(fā)現研究區(qū)的多種植物,尤其是白楊對重金屬有高度的富集作

用。

樣品深度(cm)鋅(mg/kg)超標百分比(%)鉛(mg/kg)超標百分比(%)

0-26976+6042.21282±78213

26-56115±9526±44.3

56-95115±9527±44.5

95-117124±105.324±54

分析該地土壤重金屬含量分布特點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6.(2021?福建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哈得孫灣是北冰洋的邊緣海伸入北美大陸形成的海灣,東北經哈得孫海峽與大西洋相通,

面積81.9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約100m,最大深度274m。納爾遜河和丘吉爾河都是發(fā)

源于加拿大西部落基山脈、向東注入哈得孫灣的河流。兩河河口地區(qū)聚集了豐富的魚類

及海豹、北極熊、白鯨等哺乳動物。20世紀70年代中期,馬尼托巴水利公司興建了丘吉

爾河引水工程及水力發(fā)電工程。如圖為哈得孫灣西南部地區(qū)簡圖。

KWW

~

1爾

>河

-

55°N

一引水工程

ts引水控制建筑

O水利發(fā)電工程

急沼澤地

,湖泊

(1)分析該處河口地區(qū)聚集有豐富生物資源的原因。

(2)引水控制建筑先把丘吉爾河水位抬高約2m,形成回水10km的水庫(即南印第安

湖),使丘吉爾河水位恢復到引水前的原狀。簡述這樣做的目的。

(3)簡述該處水力發(fā)電工程對哈得孫灣海洋生物產生的不利影響。

(4)說明圖中水力發(fā)電工程發(fā)電量春季明顯大于冬季的原因。

7.(2021?福建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東北平原某地地勢起伏較大,黑土廣布,局部地區(qū)春季融雪造成的水土流失甚至比

夏季更為嚴重。該地春季融雪期一般為3?4月份,白天均溫約7℃,夜間均溫約-3℃,

某科研機構在該地進行融雪侵蝕實驗,模擬相同融雪徑流量為3.7L/min條件下,土壤解

凍深度分別為1cm、2cm、3cm的三次融雪實驗侵蝕率(一定的徑流量條件下,單位時間

土壤的侵蝕量,如圖),近年來,該地采取橫坡壟作(沿等高線起壟耕作)、留茬耕作和

秸稈覆蓋等措施,以減輕融雪對黑土的侵蝕。

(1)據圖歸納不同解凍深度土壤開始大量侵蝕的先后順序,并簡述其原因。

(2)若要模擬3cm解凍深度侵蝕率超過1cm、2cm解凍深度侵蝕率,推測需改變的實驗

條件。

(3)與夏季雨水侵蝕相比,簡析該地局部地區(qū)春季融雪侵蝕更嚴重的自然原因。

(4)簡述橫坡壟作和留茬耕作對減輕黑土侵蝕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高山高寒草地退化日趨嚴重,土地生產力逐

漸降低。如圖示意我國西部某高山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山草甸土壤有機質含量及植被群落

多樣性的分布情況。隨著退化程度的加劇,植株高度相對較高的莎草科比例逐漸降低,

相對低矮的雜類草比例逐漸增加。

(1)說明隨著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的原因。

(2)圖中植被群落的多樣性指數呈單峰式分布規(guī)律,請對此作出合理解釋。

(3)推測隨著退化程度加劇,地下生物量與地上生物量的比值變化情況,并簡述理由。

(4)草地退化不利于維持生態(tài)平衡,試分析原因。

-土康有機質含■

?多棒性指數

退化退化退化

9.(2021?寧德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蘋果園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為定期松土、清除雜草(簡稱清耕),近年來土壤覆蓋技術得以廣

泛應用,不同覆蓋方式下,土壤的水分差異顯著。如表示意黃土高原南部某蘋果園3?9

月不同生產方式下土壤體積含水率(%)的月份變化(地膜覆蓋選用厚度為0.08m的白

色透明塑料膜;生草覆蓋是指人工種植特定的草類來覆蓋土壤)。

3月5月7月9月

地膜覆蓋17.014.222.323.4

生草覆蓋15.017.019.016.2

清耕13.011.521.225.0

根據表中數據,在下面圖框中補充繪制完整的折線圖。據此列舉兩種影響當地土壤水分

的因素,并分別說明判斷理由。

30

25

20

15?

10-

5-

0—?-------------1--------------1-------------1-------

3579

不同生產方式下土城體板含水率的月份變化折N.IB

10.(2020?荔城區(qū)校級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大黃魚古籍里稱石首魚,是我國近海主要經濟魚類,肉質較好且味美,含有豐

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平時棲息在較深海區(qū),4-6月向近海澗游產卵,產卵

魚群喜透明度較小的渾濁水域,產卵場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島嶼、內灣近岸低鹽水域內底

質為軟泥或泥質的淺水區(qū),產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餌,以魚蝦等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區(qū)

遷移。

材料二:“楝子開花石首來”宋人范成大的詩句中寫道。每年春末夏初,楝樹花開,黃魚

上市,千年不易。誰也想不到,有一天楝樹空自開花,黃魚不來。隨著捕撈量的逐漸加

大,我國近海高齡黃魚幾乎絕跡。圖1為舟山漁場野生大黃魚產量變化示意圖。大黃魚

的成魚養(yǎng)殖模式目前有網箱、圍網與土池等多種,均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材料三:福建省三沙灣內風平浪靜、不凍不淤,年均水溫約為20.3℃,是我國唯一的內

灣性大黃魚產卵場,也是全國最大的海水魚人工繁育和網箱養(yǎng)殖基地,灣內三都奧為著

名良港。圖2為福建省地理位置及三沙灣區(qū)域放大示意圖。

圖2

(1)分析大黃魚4-6月澗游到福建省三沙灣海區(qū)產卵的原因。

(2)據圖分析野生大黃魚70年代后期產量的變化及可能原因。

(3)指出恢復三沙灣及周邊海域野生大黃魚種群的有效措施。

(4)近年來,隨著水產養(yǎng)殖業(yè)的迅速發(fā)展,福建省三沙灣海區(qū)內養(yǎng)殖大黃魚的網箱數量

逐年增加。你是否贊同迅速發(fā)展三沙灣海區(qū)的水產養(yǎng)殖業(yè)?說明你的理由。

11.(2020?泉州二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伯利亞是北半球凍土分布面積最大的地方,這里的凍土層十分深厚,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為夏季融化,冬季凍結的活動層;層為堅硬的多年凍結層。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凍土

物質顆粒十分細膩,包含大量腐殖質(有機質經過微生物分解轉化過程中的中間產物,

主要是膠體物質),連塊小石子都難得一見。受地形、凍土等因素的影響,在短暫的夏季,

西西伯利亞平原的河流能夠快速地侵蝕河岸,改變河岸的形狀,形成蜿蜒曲折的河曲。

河流還容易因凌汛等原因發(fā)生游移改道。如圖示意西西伯利亞某地密集的河曲。

(1)說明西西伯利亞平原凍土物質顆粒細膩的原因。

(2)西西伯利亞河岸凍土容易崩塌,分析其原因。

(3)分析西西伯利亞平原河曲密集的原因。

(4)說明西西伯利亞平原上的河流夏季容易發(fā)生改道的原因。

12.(2020?寧德模擬)西伯利亞西北部的亞馬爾半島居住著游牧馴鹿的涅涅茨人,他們遵循

馴鹿的自然遷徙習慣,和它們一起穿越淺灘、荒涼之地和冰凍水域。馴鹿能刨食雪下一

定深度的苔原植被并適宜在較寒冷的地帶生活。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及該地天然氣資

源的開發(fā)對馴鹿的生存產生極大沖擊。

分析全球氣候變暖和天然氣資源的開發(fā)對馴鹿生存產生沖擊的原因。

三年福建高考地理模擬題分類匯編之植被與土壤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解答題(共12小題)

1.(2022?漳州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水熱和地形條件下土壤發(fā)育情況不同。研究人員在青海湖某支流上游(37°25'N,

100。15,E)選取一處河谷開展實地測量研究。該支流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流域內多

年平均降水量為370.3mm,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607.4mm。研究人

員在研究區(qū)內分別選取陽坡和陰坡各一處鉆孔取樣測量,圖1示意不同坡向土壤有機碳

含量垂直分布,圖2示意兩鉆孔處土壤剖面。

上堵探肺rm

0

I:填存機臉量0tM帖枝落叫以

10估枝福叫修

02044)60KOl(K)12()l-U)

窗響啦層

20—

腐坳成厘

30—

淋海

41)—淀積乂

54)滯港

淀機乂

60一

70母巖層

R巖層

80一

圖1圖2

(1)比較陰坡與陽坡有機碳含量垂直分布特點的異同。

(2)判斷陰坡鉆孔對應的土壤剖面,并說明判斷理由。

【考點】土壤發(fā)育與土壤剖面;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及表現;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課本知識遷移;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

性.

【分析】(1)有機質的含量需要結合海拔、蒸發(fā)量、降水進行分析。

(2)土壤泡面需要從結合光照、溫度、降水進行分析。

【解答】解:(1)由圖可知,越往地下,土壤陰坡與陽坡的有機碳含量都是越少。不同

點是陰坡的有機碳含量大,陽坡的有機碳含量小。離地面越近,土壤陰坡與陽坡的有機

碳含量差異越小。

(2)由資料可知,該地降水少,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陰陽坡關鍵在于光照的差異。陰坡

光照較弱,蒸發(fā)較少,土壤水分含量相對較高,有機碳含量高,土層厚;陽坡光照條件

較好,蒸發(fā)較大,土壤濕度較小,有機碳含量少,土層薄,由圖可知,甲剖面是陽坡,

乙剖面是陰坡。

故答案為:

(1)相同;均隨土層深度增加而減小。不同:陰坡比陽坡十壤有機碳含量高;陰坡隨土

層深度增加下降的幅度小于陽坡。

(2)乙十壤剖面。該地降水少、集中在夏季,且蒸發(fā)量大,陰坡氣溫低,蒸發(fā)量小,水

分條件好,生物量大,水分下滲多,土壤剖面的腐殖質層和淋溶淀積層比陽坡厚。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圖文分析能力,關鍵是讀圖,從圖中找到關鍵信息,對照

材料的信息,然后進行分析即可。

2.(2022?鼓樓區(qū)校級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NDVI為歸一化植被指數,該指數廣泛用于定性和定量反映植被覆蓋度及其生長活力,指

數越高,反映植被長勢越好。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植被自20世

紀80年代以來發(fā)生明顯變化。在過去的二十年當中,全球的綠化面積增加了將近745萬

平方公里,我國增加的綠化面積大約是全球增加面積的25%o隨著全球植被覆蓋率的改

變,也對全球氣候帶來了深刻的影響。2021年植物生長季(5-9月)我國植被長勢總體

偏好,全國年平均NDVI為0.469,創(chuàng)2000年以來歷史新高。2021年7月河南省出現較

長時間的連續(xù)性降水,9月江西省以晴熱為主。如圖為我國5-9月平均歸一化植被指數

變化圖。

050

0?----植核括歐----多年軍均

-

4M0

oTx986二Q6O

o07c00ss,tIif8I

o80no00oOOss03

zZ7zzZ7szzZZSZZ

中國5月-9月平均NDVI變化用

(1)基于全國植被歸一化指數,推測2021年生長季河南省和江西省植被歸一化指數的

變化特征,并說明原因。

(2)對比分析2000-2021年生長季我國青藏高原高寒區(qū)與北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

植被歸一化指數提高的主要驅動力。

(3)分析全球植被歸一化指數提升對全球氣候變化速度放緩的反饋機制。

【考點】人類活動對植被的影響;森林、濕地等開發(fā)利用存在的問題;植被對人類生活

的影響.

【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地理事實;自然地理要素.

【分析】(1)2021年生長季河南省和江西省植被歸一化指數的變化的原因可以從地形、

熱量等方面考慮。

(2)影響植被生長因素有熱量、水分、光照、土壤肥力、土壤水風等。

(3)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可以從能源消費結構、產業(yè)結構、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考慮。

【解答】解:(1)全國歸一化植被指數越高,反映植被長勢越好。2021年植物生長季(5

-9月)我國全國年平均NDVI創(chuàng)2000年以來歷史新高,說明水熱條件向好發(fā)展;河南

省7月出現較長時間的連續(xù)性降水,加上河南省地形以平原為主,排水不暢,不利于植

物生長,植被歸一化指數下降。江西省以晴熱為主,加上江西省9月氣溫較高,氣候以

熱干為主,干旱導致植物生長不良,植被歸一化指數下降。

(2)青藏高原高寒區(qū)植物的主要限制性條件是熱量不足,北溫帶半濕潤一半干旱地區(qū)植

物的主要限制性條件是水分不足,兩地歸一化植被指數提高,說明青藏高原隨著全球氣

候變暖,熱量條件改善,植被生長更加旺盛;北溫帶半濕潤一半干旱地區(qū)降水沒有明顯

增加,植被增加主要影響因素是人類活動,人類為改善環(huán)境植樹種草以及集約農業(yè)發(fā)展

帶來的植被增加。

(3)全球植被歸一化指數提升意味著植被長勢良好,全球植被面積增加,吸收二氧化碳

增加,減少溫室氣體,減緩增溫幅度;植被茂盛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比熱容增加,吸收

太陽輻射增多,升溫變緩,地面釋放長波輻射減少,大氣溫度上升減緩;植被茂盛蒸騰

作用加強,空氣濕度增大,水汽和蒸騰作用吸熱,減緩全球增溫速度。

故答案為:

(1)全國植被歸一化指數呈增長趨勢,說明水熱條件好轉。河南省指數下降,原因:7

月出現連續(xù)性降水,降雨量大,降雨強度大,且河南省地形以平原為主,排水不暢,造

成農作物大量被淹,受災嚴重。江西省指數下降,原因:9月平均氣溫高,天氣晴朗,全

省以晴天為主,降水少,旱情嚴重,不利于植被生長和農作物生長。

(2)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熱量條件改善,植被生長更加旺

盛;北溫帶半濕潤一半干旱地區(qū):地處中緯,降水較少,植被增加主要是人類活動,以

植樹種草以及集約農業(yè)發(fā)展帶來的植被增加。

(3)全球植被歸一化指數提升,全球植被增加,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減少溫室氣體,減

緩增溫幅度;植被茂盛吸收太陽輻射增強,地面吸收太陽輻射減少,地面長波輻射減少,

大氣吸收地面長波增溫減弱;植被茂盛蒸騰作用加強,蒸騰吸熱,減緩全球增溫速度。

【點評】本題以歸一化植被指數的影響因素為背景,涉及了氣候變化影響因素和全球氣

候變化的相關知識,考查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3.(2022?荔城區(qū)校級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非洲納米比亞南部幾乎不下雨,全年降水量不足60mm,極為炎熱。但這里仍有一種樹

木在不屈的生長,它就是箭袋樹。箭袋樹是種非常高大的喬木,■般可以長到15?20

米高,樹干有2米粗。葉片肥厚,有著厚厚的外皮,上面皮孔數量極少,樹枝上覆蓋著

一層明亮的白色粉末。

(1)概述箭袋樹的分布特點。

(2)結合箭袋樹的形態(tài)特征,分別說明其所適應的氣候特點。

(3)分析箭袋樹生長地區(qū)西部沿岸漁業(yè)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

與納米比亞同緯度大陸東岸的斯威士蘭王國,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建造出了一種形似

蜂巢的獨特建筑。這種建筑的框架中小樹苗彎曲形成圓形的頂部,筒體覆蓋著緊密編織

的干草,如圖3。

(4)判斷當地主要植被類型,指出當地最適宜建房的季節(jié)并分析依據。

【考點】常見的植被類型;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布規(guī)律;森林、濕地等開發(fā)利用存在的問

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

性.

【分析】(1)箭袋樹的分布特點可以從緯度和海陸位置兩方面進行回答。

(2)影響植被生長的因素有熱量、水分、光照、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等。

(3)漁業(yè)資源豐富的原因從熱量、光照、水域空間、營養(yǎng)物質等方面考慮。

(4)影響傳統(tǒng)建筑建設的因素有氣候、地形、文化歷史、生物等。

【解答】解:(1)據圖可知,圖中箭袋樹分布在23。26s?30°S之間,位于非洲大陸

西岸,方向是南北呈條帶狀分布(或南北狹長分布)。

(2)植被往往對氣候具有較強的指示作用,由其分布圖可知,箭袋樹所生活的區(qū)域對應

的氣候類型為熱帶沙漠氣候,基本的氣候特征為全年炎熱干燥,光照強;因此,葉片肥

厚,樹干粗,儲水能力強,適應降水少的氣候特點;厚厚的外皮及皮孔數量極少,水汽

不易蒸騰,適合氣溫高、蒸發(fā)量大的氣候特點;樹干上的白色粉末,反射率強,減少吸

熱,適應光照強的氣候特點。

(3)漁業(yè)資源豐富主要考慮餌料豐富,東南信風在該海域表現為離岸風,將表層海水吹

離海岸,底層海水上泛補充,形成上升補償流(寒流),將海底營養(yǎng)物質上泛,促進了浮

游生物的繁殖,為魚類提供了豐富餌料,所以形成了豐富的漁業(yè)資源。

(4)23°26s?30。S之間的非洲大陸東岸,可以受到來自海上東南信風及沿岸暖流的

影響,降水較多,形成熱帶草原氣候,所以當地植被類型為熱帶草原。當地最適宜建房

的季節(jié)應在當地的干季。依據是當地建筑蜂巢建筑的材料主要是干草和小樹苗,干季,

建筑原料充足,又屬于農閑季節(jié),晴天多,可施工的時間長;樹苗和草都變干,材料較

輕,便于施工。

故答案為:

(1)23°26s?30°S之間非洲大陸西岸,南北呈條帶狀(南北狹長)分布。

(2)樹干粗,葉片肥厚,適應降水少;厚厚的外皮及皮孔數量極少,適應氣溫高,蒸發(fā)

量大;樹枝上的白色粉末,適應光照強。

(3)盛行東南信風(離岸風),形成上升補償流(寒流),導致冷海水上泛,帶來豐富餌

料,漁業(yè)資源豐富。

(4)熱帶草原。干季,晴天多,可施工時間長;樹苗和草變干,材料較輕,施工方便。

【點評】本題以非洲納米比亞南部為區(qū)域背景,通過考查該箭袋樹的分布特點,箭袋樹

形態(tài)特征所適應的氣候特點,該地西部沿岸漁業(yè)資源豐富的原因等問題,考查地理環(huán)境

的整體性,并遷移考查同緯度大陸東岸地域文化建筑的有關知識,考查學生的區(qū)域認知、

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4.(2019?思明區(qū)校級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新疆天山以南的沙雅縣(如圖)由渭干河沖積扇平原、塔里木河谷平原和80%的沙

漠三部分組成。流經該縣的塔里木河床低淺,受汛期洪水滿溢影響,沿岸地區(qū)湖泊星羅

棋布,保存有世界最大、最完好的胡楊林群落。近幾十年來,該縣棉花種植面積不斷擴

大、并在塔里木河干流修筑防洪大堤,導致胡楊林群落質量下降,部分胡楊林斑塊嚴重

退化。

研究表明,胡楊林與地下水在密切關系:地下水埋藏深度在2-4m,礦化度在l-3g/L

(1)與渭干河沖積扇平原相比,分析塔里木河谷平原胡楊林廣布的原因。

(2)簡述沙雅縣胡楊林群落的經濟功能。

(3)分析近幾十年來,該縣胡楊林群落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4)當地胡楊林群落是由喬-灌-草組成的群落。指出胡楊林群落退化過程中最先消失

的植被類型,并說明原因。

【考點】常見的植被類型;森林、濕地等開發(fā)利用存在的問題.

【專題】地理關聯圖;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自然地理要素.

【分析】(1)胡楊林生長的區(qū)位因素可從地形、土壤氣候、水源、人類活動等方面來回

答。

(2)胡楊林群落的經濟功能主要是對綠洲農業(yè)、畜牧業(yè)的影響及林木的開發(fā)和旅游業(yè)上。

(3)胡楊林群落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從認為原因:破壞植被方面分析。

(4)喬灌草組成的群落中,草本植物對水的需求最明顯。

【解答】解:(1)塔里木河谷地形是沖積平原,沙土土質疏松,利于要系發(fā)育,地下水

埋藏較淺;位置偏遠,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

(2)胡楊林群落的經濟功能主要體現在對綠洲農業(yè)、畜牧業(yè)的影響及林木的開發(fā)和旅游

業(yè)上,該地位于西北地區(qū),胡楊林群落有效阻止風沙,保證綠洲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林

下有利于草本植物生長,適合發(fā)展畜牧業(yè);胡楊的樹干、枝、葉等可作為木材、工業(yè)原

料和燃料;具有文化、科研、美學等價值,可發(fā)展旅游業(yè)。

(3)沙雅縣位于我國西北地區(qū),氣候干旱,胡楊面積減小碎片化嚴重的原因主要是人為

原因,人類的亂砍濫代和工程建設,人口增加導致盲目開荒和過度放牧,農田灌溉使林

木水分補給減少。

(4)喬灌草組成的群落中,草本植物對水的需求最明顯。由以上分析可知,地下水位下

降是胡林群落退化的主要原因;草本根系分布較淺,最易出現缺水死亡,故最先消失的

是草本植物。

故答案為:

(1)地勢較低洼,且受塔里木河河水易泛濫和渭干河匯集的影響,地下水埋藏較淺;(城

鎮(zhèn)分布較少,)人類活動少,對胡楊林破壞較少。

(2)有效阻止風沙,保證綠洲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林下草本適合發(fā)展畜牧業(yè);胡楊的樹

干、枝、葉等可作為木材、工業(yè)原料和燃料;具有文化、科研、美學等價值,可發(fā)展旅

游業(yè)。

(3)該縣氣候干旱,蒸發(fā)旺盛;棉花種植面積擴大導致過度引水灌溉,導致地下水位下

降和土壤鹽堿化;防洪大堤的建設減少了塔里木河兩岸洪泛區(qū)水源的補給,加劇胡楊林

區(qū)地下水位下降。

(4)草本。原因:地下水位下降是胡楊林群落退化的主要原因;草本根系分布較淺,最

易出現缺水死亡。

【點評】本題以圖文為背景,考查了塔里木河谷平原胡楊林廣布的原因、沙雅縣胡楊林

群落的經濟功能等知識,要求學生調用儲備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5.(2020?漳州模擬)中亞哈薩克斯坦東部的一些礦區(qū)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科學家為研究

重金屬元素在“水-土壤-植物”系統(tǒng)中的遷移,在某鉛鋅冶煉廠附近土壤剖面采樣分

析(數據如表)。科學家還發(fā)現研究區(qū)的多種植物,尤其是白楊對重金屬有高度的富集作

用。

樣品深度(cm)鋅(mg/kg)超標百分比(%)鉛(mg/kg)超標百分比(%)

0-26976±6042.21282±78213

26-56115±9526±44.3

56-95115±9527±44.5

95-117124±105.324±54

分析該地土壤重金屬含量分布特點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考點】土壤發(fā)育與土壤剖面;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

【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圖文結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

【分析】根據表格和材料有效信息可知,土壤中重金屬主要集中在地表至26cm深度范圍

之內。據此分析土壤重金屬含量分布特點的成因和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解答】解:據表格信息可知,鉛、鋅等重金屬在土壤中,0至26cm深度范圍內富集程

度最高;26cm以下至117cm深度范圍內,鉛鋅等重金屬在土壤中富集的程度相差不大。

故可以推斷,植物根系的吸附重金屬能力最強集中在地表至26cm深度的土壤層中。對土

壤中重金屬的治理措施:1、工程措施:置換掉。?26cm深度的土層,或采用深耕法,把

0?26cm深的土層翻到地下。

2、化學措施:抽水灌溉淋溶土層中的重金屬或用化學藥劑改良土壤中富含的重金屬。

故答案為:

土壤重金屬含量分布特點成因:植物根系對重金屬吸附能力最強集中在深度。?26cm范

圍內;26cm深度以下,植物根系的密度減小,吸附能力減弱,故26cm深度以下土,壤

對重金屬的吸附變化不大。土壤中重金屬修復措施:工程措施包括換土法、深耕翻土法、

固化、穩(wěn)定化法;化學治理措施包括淋溶法、施用改良劑等方法,能夠在短期內降低土

壤中重金屬的毒性和生物有效性。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環(huán)境污染的治理。通過圖表分析獲得土壤重金屬含量分布特點,

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征分析重金屬在土壤、生物中的遷移是解題的關鍵。

6.(2021?福建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哈得孫灣是北冰洋的邊緣海伸入北美大陸形成的海灣,東北經哈得孫海峽與大西洋相通,

面積81.9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約100m,最大深度274m。納爾遜河和丘吉爾河都是發(fā)

源于加拿大西部落基山脈、向東注入哈得孫灣的河流。兩河河口地區(qū)聚集了豐富的魚類

及海豹、北極熊、白鯨等哺乳動物。20世紀70年代中期,馬尼托巴水利公司興建了丘吉

爾河引水工程及水力發(fā)電工程。如圖為哈得孫灣西南部地區(qū)簡圖。

100°w

I丘吉爾港I

三隹?

士河不.

孫=\■

南印第

安湖

型河

55°N

一引水工程

區(qū)引水控制建筑

口水利發(fā)電工程

急沼澤地

,湖泊

(1)分析該處河口地區(qū)聚集有豐富生物資源的原因。

(2)引水控制建筑先把丘吉爾河水位抬高約2m,形成回水10km的水庫(即南印第安

湖),使丘吉爾河水位恢復到引水前的原狀。簡述這樣做的目的。

(3)簡述該處水力發(fā)電工程對哈得孫灣海洋生物產生的不利影響。

(4)說明圖中水力發(fā)電工程發(fā)電量春季明顯大于冬季的原因。

【考點】典型動植物及其影響因素;流域開發(fā)建設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流域水能資

源的的開發(fā);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課本知識遷移;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

【分析】(1)河口地區(qū)生物資源豐富,既有自然原因(餌料、生存空間),也有人為原因

(人類活動少)。

(2)丘吉爾河水位恢復到引水前的原狀從水位、生物、航運等角度分析解答。

(3)水電開發(fā)對流域內自然環(huán)境產生的不利影響從生物多樣性、水質、澗游性魚類的生

存環(huán)境等角度進行分析。

(4)冬春季節(jié)河流發(fā)電量具有明顯差異的關鍵在于河流徑流量的大小。

【解答】解:(1)自然原因方面,河口地區(qū)位于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入海河流為海洋生

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餌料充足,食物豐富,同時,河口地區(qū)生存空間廣闊,有利

于多種海洋生物的生活,圖示信息顯示河口附近多沼澤,也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餌

料和食物;河口地區(qū)水深較淺,海洋光照條件相對較好,有利于藻類植被的光合作用,

吸引眾多生物匯集;人為原因方面,區(qū)域緯度較高,氣候嚴寒,自然環(huán)境惡劣,人口較

少,受人類活動的干擾影響少,所以生物資源豐富。

(2)以前由于引水工程的建設,使得丘吉爾河的水位降低,野生生物的棲息地減少,魚

類的生存空間減少,魚群數量減少,同時,也影響了河流的航運;通過引水控制建筑抬

高丘吉爾河水位,形成回水10千米的水庫,使得丘吉爾河水位恢復到引水前的原狀,從

而恢復了野生生物的棲息地,增加了魚群的生存空間,增加了魚群數量,水位的恢復也

形成了新的航道,航運條件改善,河段恢復了原貌。

(3)工程建設要砍伐森林,水庫淹沒森林,造成森林資源減少,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陸地生

物多樣性減少;庫區(qū)蓄水等誘發(fā)引起崩塌,滑坡,可能誘發(fā)地震;水庫上游由于水庫的

阻擋作用,水流減緩,河流自凈能力減弱,導致水質變壞,并滋生蚊蠅、傳播疾??;庫

區(qū)會攔截泥沙沉積,導致下游河流輸沙量減少,下游地區(qū)泥沙淤積減少,土壤肥力降低;

大壩建設阻斷了澗游性魚類路徑,影響部分澗游性魚類的生存環(huán)境,影生物的多樣性。

(4)區(qū)域緯度高,受高緯冷空氣影響強,冬季積雪大量積存,河流的徑流量小,同時河

流處于結冰期,難以進行正常的水力發(fā)電;春季,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當地獲得太陽

輻射增多,氣溫回升,大量積雪融化形成春汛,河流的流量顯著增大,發(fā)電量顯著增加。

故答案為:

(1)入海徑流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自然環(huán)境惡劣,人口稀少,受人類活

動影響?。簧婵臻g大,多沼澤,為海洋生物提供豐富的餌料;河口處海灣水域較淺,

海水光照條件較好,生物匯集多。

(2)恢復野生生物的棲息地;增加魚群數量;形成新的航道;河段恢復原貌等。

(3)水力發(fā)電工程,導致入海營養(yǎng)物質減少,海洋生物餌料減少;徑流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

化減小,海洋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遭到破壞(阻礙部分澗游魚類繁衍);人類活動增多,影響

海洋生物的正?;顒?。

(4)緯度較高,冬季降雪大量積存,河流徑流量小且處于結冰期,無法正常進行水力發(fā)

電;春季氣溫回升,大量積雪融化形成春汛,河流徑流量大,水能資源較豐富。

【點評】本題以哈德孫灣的相關材料為載體,涉及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原理,河流的

開發(fā)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落實區(qū)

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

7.(2021?福建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東北平原某地地勢起伏較大,黑土廣布,局部地區(qū)春季融雪造成的水土流失甚至比

夏季更為嚴重。該地春季融雪期一般為3?4月份,白天均溫約7℃,夜間均溫約-3℃,

某科研機構在該地進行融雪侵蝕實驗,模擬相同融雪徑流量為3.7L/min條件下,土壤解

凍深度分別為1cm、2cm、3cm的三次融雪實驗侵蝕率(一定的徑流量條件下,單位時間

土壤的侵蝕量,如圖),近年來,該地采取橫坡壟作(沿等高線起壟耕作)、留茬耕作和

秸稈覆蓋等措施,以減輕融雪對黑土的侵蝕。

(1)據圖歸納不同解凍深度土壤開始大量侵蝕的先后順序,并簡述其原因。

(2)若要模擬3cm解凍深度侵蝕率超過1cm、2cm解凍深度侵蝕率,推測需改變的實驗

條件。

(3)與夏季雨水侵蝕相比,簡析該地局部地區(qū)春季融雪侵蝕更嚴重的自然原因。

(4)簡述橫坡壟作和留茬耕作對減輕黑土侵蝕的作用。

【考點】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fā)生的原因.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

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

【分析】(1)不同解凍深度土壤開始大量侵蝕的先后順序可以從圖中直接獲??;原因可

以從影響土壤發(fā)育的因素角度分析。

(2)控制變量的方法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經常運用于地理實驗。

(3)融雪侵蝕實驗的目的是控制變量探討影響侵蝕率的主要因素。實際情況顯然要復雜

得多。本題通過時空比較的方式,引導考生對比思考局部地區(qū)春季融雪侵蝕比夏季雨水

侵蝕更嚴重的自然原因。

(4)東北地區(qū)防止黑土流失的措施很多,本題選取橫坡壟作和留茬耕作措施,目的有二:

一是與高考題和教科書相關內容相呼應,引導學生在備考過程中既要重視教科書和全國

高考卷,同時還要能夠舉一反三,避免死記硬背;二是考查學生應用地理原理分析問題

的能力。

【解答】解:(1)讀圖可知,融雪徑流量為3.7L/min的條件下,解凍深度為1cm時,3

-4分鐘后侵蝕率迅速提高,開始大量侵蝕;解凍深度為2cm時,9-10分鐘后開始大量

侵蝕;解凍深度為3cm時,13-14分鐘后開始大量侵蝕。因此歸納為:解凍深度越深,

土壤開始大量侵蝕越晚。因為凍結層起到隔水層的作用,其上為透水層。解凍深度越深,

積雪融水下滲并在凍結層以上完成形成含水層的時間越長,產生地表徑流的時間越晚。

因此,地表徑流開始大量侵蝕表土的時間越晚。

(2)影響土壤侵蝕的因素很多,實驗中首先控制了融雪徑流量這一可變因素,為

3.7L/min,那么變量是土壤解凍深度。在實驗時間鐘內,3cm解凍深度侵蝕率沒有超過

1cm、2cm解凍深度的侵蝕率,原因是融雪徑流仍在下滲,地表徑流還沒有達到3.7L/min=

當3cm解凍層充滿地下水后,地表徑流量達到3.7L/min。解凍層越厚,疏松的土壤層越

厚,侵蝕率越高。所以延長實驗時間的目的是使解凍層充滿地下水,可以使3cm解凍深

度侵蝕率超過1cm、2cm解凍深度的侵蝕率。如果控制實驗時間這一變量,仍在相同的

時間內,要迅速提高3cm解凍深度的侵蝕率,必須增大融雪徑流量。一方面可以增大下

滲量,縮短形成地表徑流的時間,從而縮短開始大量侵蝕土壤的時間。另一方面,增大

融雪徑流量后,較厚的土層形成的細溝越容易出現側蝕和崩塌,使侵蝕率迅速提高。

(3)從動力因素來看,與夏季降雨形成的徑流相比較,似乎春季融雪水量小,變化和緩。

但春季受凍土層的阻隔,也能很快形成較大的融雪地表徑流;從物質來源因素來看,春

季仍有凍土層存在,似乎侵蝕深度有限。但夜間平均氣溫-6?0℃,白天平均氣溫3~

11℃?夜凍晝融,為侵蝕作用提供了大量疏松的土壤。物質來源的另一個因素是春、夏

的植被覆蓋狀況不同,夏季植被和作物生長茂盛,保持水土的作用明顯,使侵蝕作用減

弱。歸納出相關答案要點為:春季升溫快(或晝暖夜冷),夜凍晝融交替變化,使表層土

壤疏松,抗沖刷能力減弱;土地完全裸露,缺少植被(或農作物)保護。凍土阻隔,融

雪徑流下滲量少,地表徑流量大。

(4)橫坡壟與等高線平行,即與地表水流向垂直,能夠攔截地表徑流,減緩、減小地表

徑流,增加地下徑流,從而減輕水土流失;留茬耕作除減緩地表徑流外,還能固定表土,

減小地表水的侵蝕作用。歸納出相關答案要點為:橫坡壟作:攔蓄融雪徑流,增加下滲

量,減小、減緩地表徑流,減弱對黑土的沖刷;留茬耕作:增加地表粗糙度,減小地表

徑流流速;固定和攔蓄泥土,防止黑土流失。

故答案為:

(1)解凍深度越深,土壤開始大量侵蝕越晚。原因:凍結層起隔水層的作用;解凍深度

越深,融雪徑流下滲越多,大量產生地表徑流越晚,開始大量侵蝕越晚。

(2)延長模擬實驗時間;增大融雪徑流量。

(3)春季升溫快(或晝暖夜冷),夜凍晝融交替變化,使表層土壤疏松,抗沖刷能力減

弱;土地完全裸露,缺少植被(或農作物)保護。凍土阻隔,融雪徑流下滲量少,地表

徑流量大。

(4)橫坡壟作:攔蓄融雪徑流,增加下滲量,減小、減緩地表徑流,減弱對黑土的沖刷;

留茬耕作:增加地表粗糙度,減小地表徑流流速;固定和攔蓄泥土,防止黑土流失。

【點評】本題以東北地區(qū)春季凍土的融雪侵蝕為材料,以模擬實驗的形式揭示融雪量、

解凍深度、侵蝕起始時間、侵蝕率之間的關系。涉及大氣圈、水圈、巖石圈、人類活動

等多個章節(jié)的知識,對綜合思維的要求較高。

8.(2021?福建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高山高寒草地退化日趨嚴重,土地生產力逐

漸降低。如圖示意我國西部某高山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山草甸土壤有機質含量及植被群落

多樣性的分布情況。隨著退化程度的加劇,植株高度相對較高的莎草科比例逐漸降低,

相對低矮的雜類草比例逐漸增加。

(1)說明隨著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的原因。

(2)圖中植被群落的多樣性指數呈單峰式分布規(guī)律,請對此作出合理解釋。

(3)推測隨著退化程度加劇,地下生物量與地上生物量的比值變化情況,并簡述理由。

(4)草地退化不利于維持生態(tài)平衡,試分析原因。

土填有機質含■

,擇性指數

未退化輕理中Q'嗔度’10

退化退化退化

【考點】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布規(guī)律;世界氣候的分布規(guī)律;人類

活動對植被的影響.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

性.

【分析】(1)隨著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的原因可以從有機質

的來源、缺乏植被保護角度分析。

(2)生物群落的多樣性指數單峰式分布規(guī)律主要是指生物多樣性指數先升高后降低,其

原因主要根據材料中,土地退化時造成各種植被的變化來分析。

(3)地上生物與量地下生物量的比值要注意看二者的變化情況,地上生物的變化速度顯

然快于地下的根系等生物量,但地上生物量減少也會逐漸造成地下生物量的減少,據此

得出二者之間的比值變化情況。

(4)草地退化不利于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原因可以從土壤肥力下降、加劇植被退化等角度分

析。

【解答】解:(1)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可能是有機質來源減少,也可能是缺乏植被的

保護而使土壤遭受侵蝕。由圖示可知草地為退化時有機質含量高,隨著草地的退化,有

機質含量逐漸減少。草地退化植被覆蓋率低,會導致干旱風沙,水土流失,鹽堿、內澇、

土地生產力下降等危害,使地表裸露,而裸露的地表受雨水淋洗后,會使土壤表層營養(yǎng)

物質易流失,土壤條件變差進一步導致植被退化的惡性循環(huán)。

(2)未退化(及輕度退化)時,蜘蛛高度相對較高的莎草競爭力強,成為優(yōu)勢物種;隨

著草地退化,較高植物減少,莎草逐漸衰退,相對低矮的各類雜草叢生,使的植被多樣

性提高;隨著退化程度進一步加劇,土壤條件變差,使許多植被消失,導致植物種類減

少,多樣性指數下降。故植被群落的多樣性呈單峰式分布。

(3)隨著草地的退化,地上生物量快速減少,而地下的生物量減少慢于地上的生物量,

導致地下生物量變得高于地上生物量,所以地下生物量與地上生物量的比值上升;而隨

著草地的不斷退化,地下生物量也逐漸退化減少,不斷接近地上生物量,使它們的比值

變小而接近1。

(4)盡管適度的草地退化提高了生物多樣性,但會導致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環(huán)境惡化

且增加的生物種類多為生態(tài)價值較低的雜草。

故答案為:

(1)枯落物減少,有機質的輸入減少;植被覆蓋率降低,地表裸露面積增大,有機質分

解更快;地表裸露,有機質受雨水淋洗作用(風力侵蝕)損失更多。

(2)未退化(及輕度退化)時,莎草競爭力強,成為優(yōu)勢物種;莎草對水分、養(yǎng)分條件

較敏感,隨著草地退化,莎草逐漸衰退,各類雜草叢生,植被群落的多樣性提高;隨著

退化程度進一步加劇,土壤條件變差,適宜生長的草類減少。

(3)變化情況:地下生物量與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增大。理由:與雜類草相比,減少的莎

草相對高大,地上生物量減少的比例較高;隨著土地退化,留存的植被需要更為發(fā)達的

地下根系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地下(根系)生物量增大,導致地下生物量與地上生物量的

比值增大。

(4)草地退化使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導致土地生產力降低;草地退化導致地表裸露,

土壤條件變差,進一步加劇植被退化(,惡性循環(huán)難以控制);(雖然生物多樣性有所提

高,但)生態(tài)價值較高的莎草類減少,生態(tài)價值較低的雜草增加。

【點評】本題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嚴重引發(fā)的生態(tài)問題為材料,涉及植被破壞對環(huán)

境帶來的影響、原因等知識??疾閷W生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結合材料和示意圖分析解

決問題的能力。

9.(2021?寧德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蘋果園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為定期松土、清除雜草(簡稱清耕),近年來土壤覆蓋技術得以廣

泛應用,不同覆蓋方式下,土壤的水分差異顯著。如表示意黃土高原南部某蘋果園3?9

月不同生產方式下土壤體積含水率(%)的月份變化(地膜覆蓋選用厚度為0.08m的白

色透明塑料膜;生草覆蓋是指人工種植特定的草類來覆蓋土壤)。

3月5月7月9月

地膜覆蓋17.014.222.323.4

生草覆蓋15.017.019.016.2

清耕13.011.521.225.0

根據表中數據,在下面圖框中補充繪制完整的折線圖。據此列舉兩種影響當地土壤水分

的因素,并分別說明判斷理由。

w-

25-

20-

15-

10?

5-

0—i-------1-------a-------1

3579

不同生產方式下土梁體積含水平的月份變化折埃田

【考點】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土壤的功能和養(yǎng)護.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

性.

【分析】繪圖結合表格中數據進行描點繪制即可。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

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yǎng)分狀況)、生物因素(有機質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

對有機質的分解速度)、氣候因素(濕熱地區(qū)土壤化學風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強,冷濕環(huán)

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時間因素(影響土壤層的厚度)以及人為因素等。

【解答】解:結合表格中對三種生產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季節(jié)變化數據進行描點繪制即可,

根據題目要求,繪制的是折線圖,不能連成平滑的曲線,同時注意三條折線的表現方式

有所區(qū)分,并將圖例在圖中繪出;數值要求盡量精準。具體見下圖:

不同生產方式下土填體枳含水率的月份變化折線0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