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可穿戴的分岔路口_第1頁
詳解可穿戴的分岔路口_第2頁
詳解可穿戴的分岔路口_第3頁
詳解可穿戴的分岔路口_第4頁
詳解可穿戴的分岔路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詳解可穿戴的分叉路口:手機思維還是穿戴思維?2015-03-302015年伊始,CES展、MWC展、Applewatch發(fā)布,接連三把火使得智能可穿戴進入輿論中心。各方論壇各種解讀層出不窮,有人熱血澎湃萬物智能時代開啟,有人依然憂心忡忡畫餅畢竟不能充饑……是大時代開啟還是依然迷霧重重?看趨勢,要抓源頭,芯片是智能終端創(chuàng)新的源頭風向標,我們發(fā)現(xiàn)芯片廠商確實在積極布局物聯(lián)網、可穿戴、車聯(lián)網等新興領域,見表1。于是乎,后智能手機時代,可穿戴即將取代智能手機的討論被提上了日程。真的到了后智能手機時代了嗎?大趨勢確定,但時間上言之尚早,當下依然骨感。芯片產品相對消費級產品一般至少有6-12個月的時間提前量,從資源投入角度看,個人認為布局試水多過真正實質性資源投入,智能手機仍是主戰(zhàn)場。新興領域的興起一定是市場引領者做出示范效應,在以往蘋果是智能手機市場引導者和市場的教育者。但對于Applewatch,蘋果玩的是品牌與時尚,而不是靠服務和功能,這種玩法是大部分Android廠商無法效仿的。蘋果對于可穿戴的瓶頸問題也沒有給出創(chuàng)新的解決方案。(注:關于Applewatch的觀點,詳見“貴鋒談”公眾號文章《Applewatch一花怒放難成春,國產watch們不妨暫且離場待風口》)可以說,這一次Applewatch不是之前業(yè)內期待的可穿戴產業(yè)救世主。那么,可穿戴未來之路走向哪里?在辛苦掙扎了多年后,可穿戴未來之路到底應該走向哪里?本文嘗試給出思考。主流觀點至少有兩類:1、從當下手機的附屬品到彼可取而代之:“智能手機+”?2、可穿戴就是可穿戴,不一樣的煙火,但煙火如何綻放、何時綻放,是未知數(shù)。向左走:“智能手機+”?取代智能手機尚早,3大瓶頸技術待突破如果說因為LG等廠商的智能手表使用高通驍龍400芯片平臺,或者一些二三線廠商使用MTKGSM芯片推出了一些支持打電話功能的智能手表,即便是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中加入獨立的網絡組件(例如WiFi、Sim卡等),并增加更多傳感器和芯片設備,就開始談可穿戴取代手機,個人認為為時實在尚早,告別“手機中心論”莫太急!智能可穿戴取代手機,當下瓶頸不在成本借助傳感器在可穿戴產品中得以廣泛應用,專門用于捕捉人體姿勢的穿戴式產品也將有較為廣闊的市場情景。圖像識別、眼球識別等由于技術、成本、體驗等限制,規(guī)模商用還需等待。智能終端軟硬件技術的發(fā)展是交替上升的。在功能機時代,相比硬件性能而言應用更匱乏(電話、短信);后來,智能OS的出現(xiàn)解決了應用豐富性的問題。而現(xiàn)在,隨著應用的極大豐富與耗電大戶的不斷攀升,到了屏幕、續(xù)航等關鍵硬件必須要取得突破性進展才能進一步發(fā)展的時候了!3大瓶頸技術突破之時,就是可穿戴終端取代智能手機之日,進入“智能手機+”階段。向右走:做“穿戴+”?拋棄傳統(tǒng)需求思維,在細分市場挖掘剛需,探索場景化服務可穿戴終端的市場特質與智能手機人手一部的普適性需求屬性不同,目前來看可穿戴終端的每個需求都是碎片式與場景化的需求,可穿戴是與手機完全不同的品類。因此,可穿戴玩家必須要拋棄面向海量用戶提供標準化產品的思維,挖掘尋找可穿戴產品的剛需場景,甚至要做好柔性定制化生產的思維。眾多可穿戴用戶在使用一段時間的手環(huán)等可穿戴之后,從功能角度已經對身體狀況有所了解,在沒有大的變化下,用戶佩戴可穿戴的意愿進一步降低,在沒有服務提供的情況下,往往會有一種知道了Tracking數(shù)據又能如何的無力感。如何讓用戶繼續(xù)使用下去,剛性服務才是提升粘性的關鍵。當下而言,可穿戴終端的剛性機會在哪呢?個人認為,焦點在于如何發(fā)揮可穿戴區(qū)別于智能手機的獨有的特性:在于與人體的更貼近、更便捷與第一視角性,在于從細分市場特別是行業(yè)市場的挖掘!從細分市場剛需而言,個人認為至少有兩種,一是人群維度,特定細分人群的剛需,比如面向病人、老人、兒童、孕婦,他們對于可穿戴有剛需性需求;二是時間維度,在特定時間階段有剛需,包括工作需要(比如軍人執(zhí)行任務),或者是特定目標的需求(比如,為了減肥或者健身或者興趣愛好)。真正醫(yī)療可穿戴尚早,服務于大健康領域的細分市場剛需仍是當下焦點業(yè)內可穿戴熱點主要是醫(yī)療可穿戴與運動健康可穿戴兩類。醫(yī)療可穿戴,由于受限于可穿戴設備/傳感器精度、醫(yī)療器械認證、醫(yī)療體系獨有的門檻等限制條件,短時間內依然難有起色,Applewatch也難以改變此現(xiàn)狀。這個市場的探索與前進不會停滯,終將取得突破,只是仍需等待時日。在醫(yī)療精確度沒有達到醫(yī)療級的同時,大家不約而同的看到了運動健康市場的機會,而運動健康市場隨著消費者對于健康品質的關注度而日益提升。如何挖掘大健康下可穿戴剛需成為玩家成敗關鍵。產品而言,逐步從手環(huán)、手表,擴展到服裝和鞋履市場。個人認為需要溯本求源,傳統(tǒng)意義上的穿與戴是否需要智能化、需要怎樣的智能化?第一個字:“穿”穿的典型顯然是衣服。傳統(tǒng)可穿戴的“小”更多是規(guī)格與人機交互的小,智能服飾顯然突破了這一點,但實際上智能服飾的“大”在于傳感器獲取數(shù)據的“大”,而非人機交互的“大”。所謂智能服飾,是將監(jiān)測健康的傳感器植入到衣服、襪子中,檢測用戶的心率、呼吸與活動。除了價格、體驗、精確度的問題外,更需要思考的是用戶為什么要在平時穿這種智能衣服,更加靠譜的依然是細分人群,比如孕婦,比如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運動健身期間穿,而不是期待用戶平時時時刻刻貼身穿戴。此類已經面世的產品以國外產品居多,比如Athos運動褲、OmSignal壓縮衣、Sensoria襪子、智能鞋子等等,穿上后相應的心率、步態(tài)、肌肉機能等生理數(shù)據,可以在APP中實時查看,可以提供在運動中提供提醒或者運動后的監(jiān)測分析。第二個字:“戴”相比穿而言,戴的品類更多,比如傳統(tǒng)戴的手表、頭盔、飾品、耳機等等。智能手表已經相對普及并且已經的確像塊手表了,耳機的智能化有智能助聽器,諸如手鐲類的智能化略顯無厘頭。對于“戴”類的智能可穿戴而言,關鍵是找到細分群體,抓住傳統(tǒng)穿戴物的智能升級剛需點。運動健康細分市場,為跑者與騎者服務值得進一步挖掘從運動健身角度而言,跑步與騎車是最為普及的兩種形態(tài)。如果說穿里面的智能鞋子是跑者的福音,那么智能頭盔就是騎者后續(xù)的必備裝備(注:智能自行車本文不做探討)。無論是跑者還是騎者,過程中通信、社交、音樂、導航是剛需,而對于騎者而言智能頭盔還需要有安全需求。智能鞋子方面,童鞋廠商已經有動作紛紛推出兒童智能定位鞋,賣點是精準定位,遠程檢測,實景地圖,歷史軌跡,緊急報警及輕社交等。很明顯智能定位鞋是融合了兒童、定位兩大核心剛需,因而被看好。面向健身人群,李寧與華米科技合作將推智能跑鞋,有望刺激該細分市場。相比智能鞋的熱鬧而言,業(yè)內對騎行者的需求滿足略顯沉寂,市面上產品不多。市場傳言,百度在開發(fā)抗霧霾騎行智能頭盔。從騎行者角度而言,智能頭盔還可以向智能眼鏡方向演進,提供更多第一視角的服務應用。從消費群體而言,騎行這一細分群體有逐漸從極限運動愛好者群體有向大眾蔓延的趨勢,而騎者消費能力突出,面向騎者的可穿戴產品值得市場進一步挖掘,或許是另一個小風口。行業(yè)細分市場,可穿戴終端充當“控制器”的角色將越來越多行業(yè)市場角度,最為明顯的趨勢是可穿戴將提供更多的擴展連接功能,在汽車、智能家居行業(yè)充當“控制器”的角色,相比手機而言,可穿戴主要的優(yōu)勢在于更加便捷。比如,Applewatch可以開啟車門,而LG等公司也有類似的現(xiàn)場演示。據悉已有多家汽車廠商將開始開發(fā)可穿戴車鑰匙,相應產品將在2016年上市??偨Y:向左走—“智能手機+”、向右走—“穿戴+”都是痛,痛過之后才是春天!可穿戴的未來,向左還是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