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F/22/wKhkFmYUAPKADSQ7AAL8t9zcDvE293.jpg)
![湖南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F/22/wKhkFmYUAPKADSQ7AAL8t9zcDvE2932.jpg)
![湖南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F/22/wKhkFmYUAPKADSQ7AAL8t9zcDvE2933.jpg)
![湖南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F/22/wKhkFmYUAPKADSQ7AAL8t9zcDvE2934.jpg)
![湖南省部分地區(qū)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F/22/wKhkFmYUAPKADSQ7AAL8t9zcDvE293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非文學類文本閱讀2024屆湖南省長沙市十校大聯(lián)考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卷(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泰州學派創(chuàng)始人王艮受孔子和儒學的啟蒙,在青年時將傳道成圣立為自己的終身理想。中年時期,王艮投身王陽明門下問學,后來返回泰州自己收授門徒講學,此一時期被認為是“泰州學派”的創(chuàng)立時期。在繼承王陽明心學理論的基礎上,王艮構建了自己獨特的學術體系,以“身”作為其思想的物質性基礎,突出強調“身”的本體論意義,其“安身”與“樂學”思想是儒學在晚明社會中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現(xiàn)實回應。王艮在《遺集》中指出“《大學》是經世完書,吃緊處,只在‘止于至善’”,他以“身”為中心的思想學說,正是建立在對于“格物致知”與“止于至善”的闡發(fā)上。在對王陽明學說的繼承下,以格物致知為“知本”,以誠意正心為“立本”,通過“知本—立本—安身”的過程,闡釋《大學》之“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開創(chuàng)了“樂學說”。王艮將“身”置于整個系統(tǒng)中突出的位置(見下圖):首先,身具有先于心、意、知的發(fā)端地位,“格物”先要“實實落落在我身上”,安身亦是安心。其次,道不是外在于身的,因為天地萬物皆依于身而存在,身即是道的所在之處。再次,誠意、正心都是“安”的修身工夫,須以“安身”為本,不能舍本逐末,而要先本后末,才能成為“大人”,達于齊、治、平的理想。王艮道、身、心、意、物關系圖身既是心、意、知的物質基礎,具有發(fā)端的原始意義;同時身又涵育著心、意、知,即王陽明所言的良知的擴展。在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身同時具有原始的和持續(xù)的雙重意義,因此身具有比心更優(yōu)先的地位,但安心與安身又不能夠區(qū)分進行討論。在原始意義的層面,其學說指向了知本立本、樂學等,即以身的真實欲求作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論;在持續(xù)意義的層面,王艮思想的落點在尊身尊道、百姓日用即道等方面。主張身與天下家國為一體,即以身為大本不斷擴充于天地的安身行道論?!皹穼W”是王艮哲學思想的發(fā)軔,也是其思想中關學價值的根源所在。王艮將“樂”實實在在落于“身”上,使得“人心本自樂”成為了泰州學派的標志性思想。王艮在《樂學歌》中寫道:人心本是樂,自將私欲縛。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皹贰弊怨乓詠頌槿鍖W所童,《論語·雍也》記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曰也不改其樂?!边@就是著名的“孔顏樂處”。真正意義上的“樂”是不斷內觀自身性你的澄明,王艮認為的“樂學”過程就是這樣?!皩W”是生命存在反身向誠的自然過程,是“身”達到充滿“樂”的狀態(tài)。王艮狀為“樂”即是天理。心靈是“樂”的情感表現(xiàn),學是“樂”的良知自覺,“樂學”既是行之發(fā)端,也同時與“當下”“日?!睍r刻發(fā)生著關系?!皹贰睘樘煜氯f物同有,圣人與愚夫愚婦同有,唯一不同的是圣人知而愚夫愚婦后知?!皩W”亦為天下萬物同有,“學”的工夫即樂的工夫,發(fā)揮那自然而然的天理,在一片生機暢快中顯現(xiàn)人的本體真樂?!皩W”自是無目的的,卻在不假人為中抵達了“樂”的狀態(tài),二者融為一體。(摘編自王靜《“安身”與“樂學”:王艮的身心學說與美學意涵》)材料二:“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欲縛?!痹谌寮铱磥恚瑯纺耸切闹倔w。快樂乃是心的本來狀態(tài),如果有煩惱出現(xiàn),那就是離開了心的最初狀態(tài)。讀書人通過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恢復心的最初狀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苦樂摻雜,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態(tài),“不樂”與“樂”如同孿生兄弟,它們往往結伴而來。在王艮看來,真正的“樂”,不依賴于外在的條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擾,它不是一個人能夠獲得的某種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來狀態(tài),真正的“樂”并非欣喜若狂或興高采烈,而是內心寧靜、無有憂愁。“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當一個人私欲萌發(fā),即刻就會被自己的良知覺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覺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為本體之真樂將會重新顯露出來。所謂良知,就是本來的“知”,亦即“嬰兒意識”,或者說純凈的意識。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謂“致良知”,簡單來說就是始終保持警覺,覺知當下的一切。“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痹谕豸蘅磥?,真正的“學”就是致良知。真正的“樂”,就是通過致良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體之樂。如果在致良知的過程中體會不到“樂”,那就偏離了圣賢之學的宗旨,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致良知。當然,如果不去學習和踐行致良知,也難以體會到這個本體之樂。這意味著,當我們處在放松而警覺的狀態(tài),內心寧靜、無有思慮,那就是在“學”;當我們處在緊張和焦慮的狀態(tài),內心躁動、思緒紛雜,那就不是在“學”?!皹繁闳缓髮W,學便然后樂。樂是學,學是樂?!蓖豸尢岢觯跇分星髮W,當我們的心處在寧靜愉悅的狀態(tài),學習圣賢之學將會更有效率;如果心中感覺到不樂,那還不如停下來歇息。與此同時,學中也有樂,在學習圣賢之學的過程中,將自然而然地體會到那個本體之樂。真正的“學”并不是拿起書本來讀的那個狀態(tài),而是保持覺知,安住當下。通過這個“學”所帶來的放松和開心,也遠遠比記住那些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疤煜轮畼罚稳绱藢W!天下之學,何如此樂!”王艮感慨“天下之樂,何如此學”,世間各種欲望之樂,猶如過客一般轉瞬即逝,絲毫不值得貪戀,而致良知所帶來的精神之樂,是長久的樂、最大的樂。倘若讀書只是增加了我們對于知識的執(zhí)著,甚至帶來諸多的負累和煩惱,那么就應該去反思學習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現(xiàn)了偏差,只要及時加以調整,我們的心將重新回歸平靜與喜樂。(摘編自謝青松《“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王艮<樂學歌>解讀》)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艮在王陽明心學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自己獨特的學術體系,將“傳道成圣”作為自己的終身理想。B.王艮認為《大學》一書的緊要處是“止于至善”,他正是在對“止于至善”等的闡釋過程中開創(chuàng)了“樂學說”。C.“樂”自古以來就被儒學推崇,“孔顏樂處”就是不斷內觀自身、反身向誠,達到身心俱樂狀態(tài)的體現(xiàn)。D.“樂學”思想強調個體生命與天下家國的同一性,有效提升了個體生命在自我實現(xiàn)過程中的社會性價值。2.根據(jù)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悲喜交替是人生常態(tài),樂與不樂常結伴而來,可見要體會到真正的“樂”是不可能的。B.快樂是心的本來狀態(tài),人們應追尋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欣喜若狂、不受外物干擾的“樂”。C.即使學習很刻苦,但如果偏離圣賢之學的方向,人們也可能會感覺疲憊,成效不高。D.樂中求學,學中有樂,真正的“學”是致良知,記住具體的知識往往能夠讓人更快樂。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證明“學中有樂”觀點的一項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圣賢只是為己之學,重功夫不重效驗。C.良知昏迷,眾欲亂行;良知精明,眾欲消化,亦猶是也。D.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4.對文中“王艮道、身、心、意、物關系圖”的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關系圖中,處于首要位置是“身”,“身”即為本,是“心”“物”之源,“格物”首先要關注“身”。B.從關系圖中可以看出,王艮提倡的“格物致知”理念,無論是推究事物原理,還是獲得知識,皆須從“心”。C.通過分析關系圖可知,“安身”是“正心”“誠意”的前提,身即是道的所在之處,身道一體,修身即修道。D.通過分析關系圖,可推測出想要成為齊、治、平的“大人”,應該尋求本源——“身”,反身向誠,不斷擴充。5.讀完本文,你應對“樂學”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請結合材料,就“如何快樂地學習”,為正在沖刺備考的同學提幾條有益建議?!敬鸢浮?.A2.C3.D4.B5.①以身為先,通過反身向誠的學習過程讓“身”達到充滿“樂”的狀態(tài)。②“學”“樂”結合,保持“樂”的狀態(tài)。不被私欲蒙蔽,不受外在環(huán)境的干擾,保持內心的寧靜喜樂。③當讀書帶來負累或煩惱時,要及時反思學習的方向和方式,做出相應的調整?!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A.“在王陽明心學理論的基礎上……將‘傳道成圣’作為自己的終身理想”錯。原文“將“傳道成圣”作為自己的終身理想”是受“孔子和儒學的啟蒙”。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材料內容進行判斷的能力。A.“不可能的”錯。依據(jù)原文“真正的‘樂’并非欣喜若狂或興高采烈,而是內心寧靜、無有憂愁”可知,真正的“樂”并非不可能。B.“欣喜若狂”錯。原文的表述是“真正的‘樂’并非欣喜若狂”。D.“記住具體的知識往往能夠讓人更快樂”錯。原文的表述是“通過這個‘學’所帶來的放松和開心,也遠遠比記住那些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論點、論據(jù)及論證方法的能力。A.是說“樂中求學”。B.“為己之學”與本文觀點無關;C.“良知昏迷,眾欲亂行”可論證材料二第二段“良知和私欲的關系”。D.“似故人”“每相親”都是從“書卷”中獲得的快樂,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證明“學中有樂”的觀點。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圖表內容進行判斷的能力。B.“皆須從‘心’”錯。應是皆須從“身”。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運用材料內容的能力?!吧砑仁切?、意、知的物質基礎,具有發(fā)端的原始意義……在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身具有比心更優(yōu)先的地位……在原始意義的層面,其學說指向了知本立本、樂學等,即以身的真實欲求作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論”,可知,“身”具有發(fā)端的原始意義;再結合“以格物致知為‘知本’,以誠意正心為‘立本’,通過 ‘知本—立本—安身’的過程,闡釋……”可知,可以從“安身”出發(fā),反身向“立本”“知本”,即以身為先,通過反身向誠的學習過程讓“身”達到充滿“樂”的狀態(tài)?!叭诵谋咀詷罚詫⑺接`”“在儒家看來,樂乃是心之本體。快樂乃是心的本來狀態(tài)……讀書人通過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恢復心的最初狀態(tài)”“真正的‘樂 ’,不依賴于外在的條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擾,它不是一個人能夠獲得的某種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來狀態(tài),真正的‘樂’并非是欣喜若狂或興高采烈,而是內心寧靜、無有憂愁”,“人心本自樂”,但由于被私欲束縛,被外境干擾才變得不樂,所以“快樂地學習”就要“學”“樂”結合,保持“樂”的狀態(tài),不被私欲蒙蔽,不受外在環(huán)境的干擾,保持內心的寧靜喜樂?!疤热糇x書只是增加了我們對于知識的執(zhí)著,甚至帶來諸多的負累和煩惱,那么就應該去反思學習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現(xiàn)了偏差,只要及時加以調整,我們的心將重新回歸平靜與喜樂”,據(jù)此可知,當讀書帶來負累或煩惱時,要及時反思學習的方向和方式,做出相應的調整。湖南省岳陽市2024屆高三七校聯(lián)考第一次高考模擬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文學經典往往暗含了傳統(tǒng)的延續(xù),也昭示著對于傳統(tǒng)的突破??箲?zhàn)時期文學經典的創(chuàng)作需要面對古典和五四兩個傳統(tǒng)。與政治上中國特色道路的尋找相呼應,抗戰(zhàn)時期文學正是通過對民族化和現(xiàn)代性的雙面追求,在與兩大文化傳統(tǒng)的對話中誕生了超越五四的經典之作。古典文化在抗戰(zhàn)時期文學中有大量的復活,較突出地表現(xiàn)為內容上對傳統(tǒng)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對歷史典故、詩詞意象和傳統(tǒng)文學形式的借用。這些傳統(tǒng)文化因子增強了文學的宣傳效果。但僅此還不夠,只有摒棄古典與五四的二元對立,充分展開對話,才能把傳統(tǒng)轉化到自己的寫作之中并使它們成為想象性的存在,從而獲得成為經典的“原創(chuàng)魅力”。思想上,抗戰(zhàn)時期出于向文化傳統(tǒng)尋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學在五四反叛傳統(tǒng)的地方重審傳統(tǒng)。比如,與離家、反抗父權的五四情結不同,抗戰(zhàn)時期文學對家園意識的詮釋、對家庭親情的依戀、對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時代心理的民族經典。《荷花淀》等小說在水淀荷香中表現(xiàn)鄉(xiāng)婦農人的戀家與衛(wèi)國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底層民眾現(xiàn)代民族意識從思鄉(xiāng)戀家中的覺醒。再如,與批判鄉(xiāng)村的封閉、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蘭河傳》等作品中的城鎮(zhèn)意象,以及艾青詩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農業(yè)文明的生活場景勾連起了鄉(xiāng)土中國的共同記憶,獲得了不斷流傳的經典價值。形式上,抗戰(zhàn)時期特別關注古典文學形式的理論討論,也是對戰(zhàn)時民族主義心理訴求的一種回應。強調中國小說作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討論詩化傳統(tǒng)、分析中西文學的各自優(yōu)長等等,都表現(xiàn)了對五四文學過于西化進行補正的理論自覺。但創(chuàng)作中對傳統(tǒng)的簡單回歸并不能產生經典之作,而是需要實現(xiàn)中西文化的內在對接。流傳一時的新章回小說,如《呂梁英雄傳》,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但過于趨舊,在出新上折損了經典性。張愛玲小說通過古典意象、說書模式等傳統(tǒng)方式與現(xiàn)代小說技術的結合,將現(xiàn)代質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納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語,實現(xiàn)了對五四文學過于歐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語言形式的優(yōu)點,顯得更素樸、更蘊藉??箲?zhàn)背景下文學內容與形式的民族化回歸是對五四的反撥與調整,也是五四思想武器的現(xiàn)實運用。張愛玲談及她創(chuàng)作背后的五四影響,說“只要有心理學家所謂民族回憶這樣東西,像‘五四’這樣的經驗是忘不了的,無論湮沒多久也還是在思想背景里”。先鋒文化只有在事后與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確認,五四文化正是經過本土化的過濾才得到了整合,繼而沉淀為傳統(tǒng)的一部分。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指出:“現(xiàn)代性顯而易見是同作為過去了的過去的決裂,同時又把過去彈射進現(xiàn)在?!笨箲?zhàn)時期文學中兩大傳統(tǒng)的關系也應從這個思路來理解。在反叛中繼承、在回歸中超越,代代文學經典正是在對話中生成、積淀,參與著文學傳統(tǒng)的生長。(摘編自張謙芬《對話:抗戰(zhàn)時期文學經典的生成與流傳》)材料二:孫犁在總結自己的創(chuàng)作生涯時曾反復強調:“我的創(chuàng)作,從抗日戰(zhàn)爭開始,是我個人對這一偉大時代、神圣戰(zhàn)爭所作的真實記錄。我最喜愛我寫的抗日小說,因為它們是時代、個人的完美真實的結合?!庇纱丝梢?,“抗戰(zhàn)”這一在當時最重大的政治主題,已然成為孫犁多數(shù)詩化小說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題旨,他以自己特有的腔調加入到民族抗戰(zhàn)的大合唱之中,完成了一個愛國知識分子應有的時代使命。為了實現(xiàn)這一表達意圖,孫犁在其充滿詩意的抗戰(zhàn)小說中創(chuàng)造性地借鑒了中國史傳小說中較常見的兩大敘事策略:一是隱性的“正邪對比”原則,二是“夫唱婦隨”的傳統(tǒng)母題的現(xiàn)代性轉化。在孫犁小說中,少有對日本侵略者形象的正面描寫,作者在這些小說中著墨更多的還是對人民的謳歌:頌揚他們的勇敢、頑強,禮贊他們的善良和淳樸,詩意地抒寫夫婦之愛、親人之愛、同志之愛。這種“正邪對比”原則的自覺運用,使得孫犁一方面能較好地契合四十年代解放區(qū)的文藝政策,另一方面又較好地彌補了自己生活體驗上的不足。但孫犁畢竟是在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熏陶下成長起來的現(xiàn)代作家,他在借鑒“正邪對比”模式的同時,也摒棄了古典小說對故事奇特性的過分追求,由此也強化了其小說詩化和散文化的效果。從接受效果來看,欣賞這種詩意化和散文化的文體需要更余裕的審美空間和更從容的審美心態(tài),這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銳、需要作家和詩人峻急呼號的抗戰(zhàn)年代顯然有些不合時宜。這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什么一些讀者會忽略孫犁小說“抗戰(zhàn)主題”的存在,也可以解釋為何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區(qū)文壇孫犁沒能成為像趙樹理那樣廣受贊揚的“主流作家”。人們已經較多地注意到孫犁小說中的女性形象,認為“他筆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純潔、優(yōu)美、俊俏的外在形式之美,更有新覺悟、新精神與新風采的內心美”。但我們在他眾多寫到夫妻關系的小說中同樣不難發(fā)現(xiàn)“新精神”之中的“舊模式”——對傳統(tǒng)的“夫唱婦隨”敘事母題的自覺化用。水生嫂等美麗賢惠的女子都非常堅定地與作為抗日戰(zhàn)士的丈夫站在一起,即或有少許的怨言,但那都只是小女子充滿愛意的嬌嗔,讓讀者反覺得其形象逼真、可愛。自然,這些女性已經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她們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與男子并肩戰(zhàn)斗的勇氣;但那種骨子里流露出來的“妻以夫榮”的傳統(tǒng)女性心理還是讓普通中國讀者感到似曾相識。同時我們要看到,孫犁對這一傳統(tǒng)母題進行了極富時代特色的現(xiàn)代性轉化:不但“隨夫”的思想發(fā)生了質的飛躍;而且人物形象的審美功能也具有了現(xiàn)代品格——這些女性不再是作為男性形象的補充和陪襯,而是成為小說的主角或是成為小說創(chuàng)作動機的主要促成者。(摘編自任軍《孫犁詩化小說的時代精神及其敘事策略》)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抗戰(zhàn)時期文學經典的生成,與能較好地繼承和超越古典、五四兩大傳統(tǒng)有著很大關系。B.《呂梁英雄傳》在傳統(tǒng)形式的理論討論上做了有益嘗試,但因創(chuàng)新不夠影響了經典性。C.材料二中“特有的腔調”是指孫犁的小說充滿了詩意美,與其他抗日小說有明顯不同。D.因與需要峻急呼號的抗戰(zhàn)年代不太合拍,孫犁的詩化小說沒能成為解放區(qū)文壇的主流。2.根據(jù)材料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某位抗戰(zhàn)時期文學作家無法把傳統(tǒng)轉化為寫作中想象性的存在,我們可據(jù)此推知他沒有將古典和五四兩大文化傳統(tǒng)有機融合。B.張愛玲的話告訴我們,五四精神是一種民族回憶,在經過時間的過濾和整合之后會成為傳統(tǒng)的一部分,影響后來經典的創(chuàng)作。C.孫犁對“正邪對比原則”的成功運用啟示我們,恰當運用傳統(tǒng)文學的優(yōu)秀創(chuàng)作技法,可以讓作者找到個人創(chuàng)作與時代精神的契合點。D.如果孫犁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仍像傳統(tǒng)作品中的一樣,僅是男性形象的陪襯,那么這些女性形象的審美功能就很難具有現(xiàn)代品格。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第三段觀點的一項是()A.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融匯中國傳統(tǒng)的絕句、歐洲傳統(tǒng)的十四行詩以及現(xiàn)代詩的特點,是集合各詩結構形式所長而創(chuàng)造出的“混血兒”。B.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繼承了五四新詩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以深情的筆調,謳歌自己的保姆,控訴不公正的世界。C.巴金的《春》《秋》講述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及分化,展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衰退,是呼吁自由民主、追求人性解放的一面旗幟。D.孫犁創(chuàng)作的“白洋淀紀事”系列小說在家務事、兒女情中見時代風云,讓人體會到“熱土難離”等傳統(tǒng)鄉(xiāng)土觀念的時代性轉化。4.材料一說“古典文化在抗戰(zhàn)時期文學中有大量的復活”,請以課文《荷花淀》或者《小二黑結婚》為例,簡要談一下古典文化復活的具體表現(xiàn)。5.在當今時代,文學創(chuàng)作如何對文化傳統(tǒng)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請結合材料內容,簡要談一下你的看法。【答案】1.B2.A3.D4.示例一:①在內容上肯定傳統(tǒng)道德?!逗苫ǖ怼纷杂X化用了傳統(tǒng)的“夫唱婦隨”敘事母題,流露出“妻以夫榮”的傳統(tǒng)女性心理。②在形式上借用了詩詞意象營造意境。運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營造了清新寧靜的氛圍,充滿了朦朧美、詩意美。示例二:①在內容上肯定傳統(tǒng)道德?!缎《诮Y婚》體現(xiàn)了孝道文化在農村的巨大影響力(從長老權利、熟人社會角度分析亦可)。②在形式上采用了傳統(tǒng)的文學形式。采用了傳統(tǒng)的評書形式講述故事,故事性強,通俗易懂。5.①在思想上,向文化傳統(tǒng)尋找傳統(tǒng)文化因子,在反叛傳統(tǒng)的地方重審傳統(tǒng);在形式上,關注傳統(tǒng)文學形式的理論探討與實踐。②緊扣表達意圖,借鑒傳統(tǒng)模式、母題,進行現(xiàn)代性轉化,在反叛中繼承,在回歸中超越。③實現(xiàn)中西文化的內在對接,對西方文化進行本土化過濾,繼而沉淀為傳統(tǒng)的一部分?!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在傳統(tǒng)形式的理論討論上做了有益嘗試”錯。原文“如《呂梁英雄傳》,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中的“這”是近指代詞,指代上一句中的“中西文化的內在對接”。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我們可據(jù)此推知他沒有將古典和五四兩大文化傳統(tǒng)有機融合”錯。原文是“只有摒棄古典與五四的二元對立,充分展開對話,才能把傳統(tǒng)轉化到自己的寫作之中并使它們成為想象性的存在”,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條件,但反過來未必成立,選項推知內容絕對。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的觀點是“思想上,抗戰(zhàn)時期出于向文化傳統(tǒng)尋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學在五四反叛傳統(tǒng)的地方重審傳統(tǒng)”。A.是結構形式的中西結合,且不屬于抗戰(zhàn)時期文學;B.“繼承了五四新詩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不屬于“在五四反叛傳統(tǒng)的地方重審傳統(tǒng)”;C.是反叛傳統(tǒng),追求五四的主張“民主、科學”;D.“熱土難離”等傳統(tǒng)鄉(xiāng)土觀念的時代性轉化是在五四離家情結上的重新審視,能支撐觀點。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以《荷花淀》為例:由材料二“為了實現(xiàn)這一表達意圖,孫犁在其充滿詩意的抗戰(zhàn)小說中創(chuàng)造性地借鑒了中國史傳小說中較常見的兩大敘事策略:一是隱性的‘正邪對比’原則,二是‘夫唱婦隨’的傳統(tǒng)母題的現(xiàn)代性轉化”“但那種骨子里流露出來的‘妻以夫榮’的傳統(tǒng)女性心理還是讓普通中國讀者感到似曾相識”和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戰(zhàn)時期文學中有大量的復活,較突出地表現(xiàn)為內容上對傳統(tǒng)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對歷史典故、詩詞意象和傳統(tǒng)文學形式的借用”可知,在內容上肯定傳統(tǒng)道德。《荷花淀》自覺化用了傳統(tǒng)的“夫唱婦隨”敘事母題,流露出“妻以夫榮”的傳統(tǒng)女性心理。由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戰(zhàn)時期文學中有大量的復活,較突出地表現(xiàn)為內容上對傳統(tǒng)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對歷史典故、詩詞意象和傳統(tǒng)文學形式的借用”和材料二“在孫犁小說中,……頌揚他們的勇敢、頑強,禮贊他們的善良和淳樸,詩意地抒寫夫婦之愛、親人之愛、同志之愛”可知,在形式上借用了詩詞意象營造意境。運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營造了清新寧靜的氛圍,充滿了朦朧美、詩意美。以《小二黑結婚》為例:由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戰(zhàn)時期文學中有大量的復活,較突出地表現(xiàn)為內容上對傳統(tǒng)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對歷史典故、詩詞意象和傳統(tǒng)文學形式的借用”和小說中傳統(tǒng)婚禮習俗和孝道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內涵,在內容上肯定傳統(tǒng)道德。由材料一“形式上,抗戰(zhàn)時期特別關注古典文學形式的理論討論,也是對戰(zhàn)時民族主義心理訴求的一種回應”和小說中借鑒中國傳統(tǒng)的說唱藝術和古典小說的表現(xiàn)方式,故事性強,通俗易懂,在形式上采用了傳統(tǒng)的文學形式?!?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問題,提出見解的能力。由“古典文化在抗戰(zhàn)時期文學中有大量的復活,較突出地表現(xiàn)為內容上對傳統(tǒng)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對歷史典故、詩詞意象和傳統(tǒng)文學形式的借用”“思想上,抗戰(zhàn)時期出于向文化傳統(tǒng)尋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學在五四反叛傳統(tǒng)的地方重審傳統(tǒng)”“形式上,抗戰(zhàn)時期特別關注古典文學形式的理論討論,也是對戰(zhàn)時民族主義心理訴求的一種回應”可知,在思想上,向文化傳統(tǒng)尋找傳統(tǒng)文化因子,在反叛傳統(tǒng)的地方重審傳統(tǒng);在形式上,關注傳統(tǒng)文學形式的理論探討與實踐。由“張愛玲小說通過古典意象、說書模式等傳統(tǒng)方式與現(xiàn)代小說技術的結合,將現(xiàn)代質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納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語,實現(xiàn)了對五四文學過于歐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語言形式的優(yōu)點,顯得更素樸、更蘊藉”“為了實現(xiàn)這一表達意圖,孫犁在其充滿詩意的抗戰(zhàn)小說中創(chuàng)造性地借鑒了中國史傳小說中較常見的兩大敘事策略:一是隱性的‘正邪對比’原則,二是‘夫唱婦隨’的傳統(tǒng)母題的現(xiàn)代性轉化”可知,緊扣表達意圖,借鑒傳統(tǒng)模式、母題,進行現(xiàn)代性轉化,在反叛中繼承,在回歸中超越。由“但創(chuàng)作中對傳統(tǒng)的簡單回歸并不能產生經典之作,而是需要實現(xiàn)中西文化的內在對接”“張愛玲小說通過古典意象、說書模式等傳統(tǒng)方式與現(xiàn)代小說技術的結合,將現(xiàn)代質素本土化”“先鋒文化只有在事后與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確認,五四文化正是經過本土化的過濾才得到了整合,繼而沉淀為傳統(tǒng)的一部分”可知,實現(xiàn)中西文化的內在對接,對西方文化進行本土化過濾,繼而沉淀為傳統(tǒng)的一部分。湖南省益陽市2024屆高三聯(lián)考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作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最早完整而系統(tǒng)的文學理論著述,陸機的《文賦》同《文心雕龍》《詩品》《滄浪詩話》等中國古代經典文論,是建構中國當代文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理論資源,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現(xiàn)代命題。例如,《文賦》對“藝術想象”問題的相關論述早于意大利批評家馬佐尼的《〈神曲〉的辯護》1300多年,而它對言、象、意傳統(tǒng)命題的拓展及其所對應體現(xiàn)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維關系,更是遙遙領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的“文學四要素”?!段馁x》對“想象”問題的論述展示了在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中作者、文本與世界三者之間的辯證轉化關系,并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其一,想象始于“觀”。關于想象在寫作構思中的樣態(tài)和作用;陸機在《文賦》中有具體且富有原創(chuàng)性的論述,為后來劉勰《文心雕龍》中的“神思”說奠定了基礎。陸機認為,想象始于“佇中區(qū)以玄覽”,“佇”的致靜與“玄覽”的靈動既相對應又相統(tǒng)一?!皝小?或“佇”)即“久立”,蘊含長久孤獨思索之意,它以“立”的姿態(tài),表明創(chuàng)作者“致虛極,守靜篤”的主動性;其與莊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的“隱機而坐”具有本質的不同,莊子體于道,陸機致于言。因此,“虛靜”應是創(chuàng)作構思的必要步驟,而非目的本身;以靜“致”動,靜以養(yǎng)“思”,“佇立”是為了.更深刻細微地“玄觀”字宙;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想象”正是從“觀”萬物并作、“瞻萬物而思紛”開始的。其二,想象經于“游”。想象始于“觀”,還必經于“游”,方可從“眼”入“心”。在中國哲學中,“游”具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諸如孔子的“游于藝”、莊子的“逍遙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這種復雜性對《文賦》有明顯的影響痕跡。陸機認為藝術想象的過程細微精妙,他強調“收視反聽,耽思傍訊”,就是要摒棄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對立,實現(xiàn)物我合一的狀態(tài)。在這里,“我”不再是觀物的主體,而是與物同游、化合為物的精神顯現(xiàn)。而“心游萬仞”則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遨游乃至沉思過程,對于這種精神游歷狀態(tài),莊子“吾喪我”的描述更為形象。所不同的是,陸機強調鮮明的“存我”意識,因為《文賦》的寫作目的是論述文學創(chuàng)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實現(xiàn)從“物象”到“我思”的寫作轉化。因此,《文賦》的“藝術想象”與莊子的以想象活動實現(xiàn)審美超越屬于不同的問題場域,應分別對待。把外物之“觀”轉化為內心之“游”,實現(xiàn)從外到內的根本轉變,這種轉變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決定性作用。寫作如牛馬反芻,若沒有外“觀”之積累,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容易陷入“玄想”漫思之中,無法形成藝術之“象”;而沒有內心之“游”,則無法擺脫“為文造情”的外在功利,無法實現(xiàn)“游于藝”的藝術欣賞,更無法達到“逍遙游”之“取象言道”的境界。
其三,想象即“賦形”。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以物我兩忘的融合狀態(tài)促發(fā)想象思維是重要的準備階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關于某種“象”的思,在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活動中,其所想之“象”必然要不斷清晰化、具象化、立體化,亦即想象的“賦形”。伴隨著“情”的逐漸條理有序與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云,聚集成特征鮮明的具體“意象”。此“意象”已經不是觀物之視、觀物之聞的外在“物象”,而是轉化成“胸中之竹”的“意中之象”,從“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轉換性實現(xiàn),體現(xiàn)了從“物”到“意”的真正蛻變,文學創(chuàng)作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因此,《文賦》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題呈現(xiàn)出文學創(chuàng)作構思的具象化過程,想象是從“物象”到“意象”的“賦形”轉化過程。其四,想象需“以言行事”。與西方強調純粹的想象不同,陸機的藝術想象更為推崇如何“成文”這一具體目的,換言之,想象需“以言行事”。這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說,并最終以言說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說,想象以語言為基礎。具體而言,文學寫作最終以語言文字呈現(xiàn),想象在興“意”、聚“象”、成“言”等全過程中均發(fā)揮重要作用。從思到言,過程曲折艱難,“于是沈辭弗悅,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lián)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云之峻”。一方面,通過運思活動來進行語言表述,雖然如重淵之中游魚銜鉤般不易,但終能穿破層云,準確擊中飛鳥,進而實現(xiàn)文與思的協(xié)調,“沈辭”與“浮藻”在此均可指“意”形于“言”的過程;另一方面,“沈辭”與“浮藻”以“思”之順暢、“言”之凝澀形成鮮明對比,從“沈辭”走向“浮藻”,體現(xiàn)出“思”在其中的根本促發(fā)作用。以“思”促“言”,還需要兼收并蓄、推陳出新,“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蕩滌文思是為“以言行事”做充分準備,文學想象的最終目的是寫作。
總之,文學寫作是言、象、意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寫作賦予抽象物以具體形態(tài),面對無聲物則給它以聲響,言、象、意在這一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的過程中協(xié)調共鳴;以“至小”之文統(tǒng)攝“至大”之遼闊神思,“言”既是“思”展現(xiàn)的載體,又構成“思”的內在根據(jù)。同時,“思”以“言”為基礎,又以“言”為表征。(摘編自彭成廣《〈文賦〉:“想象”何以可能》)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賦》《文心雕龍》等中國古代經典文論因為蘊含著豐富的現(xiàn)代命題,所以對建構中國當代文學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B.陸機《文賦》中的“想象”始于“觀”,經于“游”,即先有外“觀”之積累,再經過內心之“游”,才可以形成藝術之“象”。C.外在的物象是經過了“情”的逐漸條理有序與理性化的過程,才轉化成具有鮮明特征的具體“意象”。D.文學想象的最終目的是寫作,而文學寫作最終以語言文字呈現(xiàn),通過曲折艱難的運思活動,進而實現(xiàn)文與思的協(xié)調。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賦》對若干問題的論述早于西方相關學者,可見我國古代文化之卓越先進并不局限于文藝作品層面,也體現(xiàn)在理論層面。B:《文賦》的“藝術想象”與莊子的以想象活動實現(xiàn)審美超越屬于不同的問題場域,可見分析和看待問題時應當分清問題場域。C.“眼前之竹”能轉換成“胸中之竹”,可見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重視想象的賦形功能,淡化觀物之視、觀物之聞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介入問題。
D.文學寫作是言、象、意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所以我們在學習和解讀文學寫作時,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切入,但要注意其有機統(tǒng)一性。3.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篇以舉例論證的方式,論述了陸機《文賦》一文中蘊含著豐富的現(xiàn)代命題,并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題。B.文章第二、三段在論述時,都將陸機的觀點與莊子的觀點的異同進行了分析,這有利于讀者更準確地理解陸機的觀點。C.文章采用了總分總的論證結構,思路清晰,并引用或化用《文賦》中的語句,展現(xiàn)了作者豐富的專業(yè)知識與審慎的研究態(tài)度。D.文章緊扣《文賦》的內容、思想展開論述,而對《文賦》一書中諸多運用精妙比喻修辭的原文的引用,又增強了本文的文化內涵。4.請簡要概括“想象經于‘游’”部分的論述思路。(4分)
5.班級舉行“古典研習·寫作尋法”主題班會,交流從古代經典中學習到的提升寫作水平的方法。請你結合本文相關內容,列出你的發(fā)言要點。(6分)
1.A(A項,“因為蘊含著豐富的現(xiàn)代命題,所以對建構中國當代文學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強加因果。)2.C(C項,“淡化觀物之視、觀物之聞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介入問題”無中生有,由原文第五段可知,“眼前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也同樣要先“觀”,沒有淡化的意思。)3.B(B項,“都將陸機的觀點與莊子的觀點的異同進行了分析”錯誤,應是分析了不同之處,不包含相同之處。)4.首先指出想象經于“游”的必要性,(1分)接著指出“游”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及其對《文賦》的影響,(1分)然后具體分析陸機的觀點及其與莊子觀點的區(qū)別,(1分)最后論述把外物之“觀”轉化為內心之“游”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決定性作用。(1分)(酌情給分)5.①要學會靜心而細致的觀察。②要認真思考體驗,將觀察的事物融入精神世界。③要有一定的理性思維,將觀察與體驗清晰化、具象化。④用想象促進寫作,不斷開闊眼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每點2分,答對三點即可)
湖南省懷化市六校2024屆高三第一次聯(lián)合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①偶然讀到白居易的《暮江吟》,竟被一句“可憐九月初三夜”感動到了,說不出什么原因,只覺得觸碰到了中國文人特有的藝術“自留地”的邊緣。②九月初三,不是節(jié)日,不是節(jié)氣,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別的日子。這個日子在白居易的詩里,似乎處于被忽視的位置——人們想象著“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景致,回味著“露似珍珠月似弓”的靈動,甚至琢磨著“可憐”二字里透露出的愛憐、珍惜之情,至于“九月初三夜”,無足輕重的日子罷了,誰會在意它呢?它偏偏幾乎占據(jù)了整一行詩,以看似“無意義”的狀態(tài)構成了一首七絕的四分之一。如果說《暮江吟》是一幅畫,那么“九月初三夜”就是這幅畫的留白,一片“無意義”的空白,為天地之間的山水留出了可供呼吸的空氣,這種空白,就是物質與精神流動的空間,也是中國文人呼吸藝術氣息的一片安靜之地。③詩需要意猶未盡,畫也需要余味無窮,而文字和筆墨未曾觸及的地方,就是留白。留白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是滲透在傳統(tǒng)中國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審美中的。鏤空的花窗、鏤空的回廊,連太湖石也一定要以瘦、漏、皺、透為美,在石頭的空隙間感受光線和空氣的流動。這是一種延續(xù)性的美,它讓人的感官跳出了客觀事物的束縛,進入了精神世界,進入了情感世界。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進入想象的空間,就有了無限可能。④我相信古人對于時空的概念必有他們獨到的理解,遠近高低,既是詩歌,也是繪畫和書法。看徐渭的寫意花鳥,仿佛在看飄零的人生——墨葡萄在風中狂舞。風在哪里?風在留白處,這些飄忽不定的風,在葡萄的反襯下躍然于觀者眼前。再看米芾、張旭的狂草,鋒利的狼毫將怪誕狂妄鋪陳開來,筆斷意連,無墨之筆反倒更加變幻莫測,扣人心弦。⑤中國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們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飲酒,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但又舍不得“貨與帝王家”帶來的榮耀,他們讀書、求學,滿腹經綸只求考取一個功名。功名是什么?功名與理想無關,與詩無關,與人的存在價值無關,可它偏偏攫住了無數(shù)人的胳膊,讓人掙扎不得。迫于生計,文人在他們的人生畫卷上描繪了太多尋常人眼中“有意義”的圖像,可越是如此,他們就越需要一些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無意義”的藝術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氣。于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就成了永恒的藝術,成了無窮的遐想和懷念。⑥將留白藝術發(fā)揮到極致的當屬倪瓚。倪瓚的留白是為水域和天空準備的,他用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山的輪廓,然后留下一片干干凈凈的白色,幾乎不事墨色——將觀者帶進倪瓚的美學空間的,不是山,恰是水天處的空白。在倪瓚筆下,山只是陪襯,水和天才是主體,虛實和主次的關系在倪瓚的空間維度里發(fā)生了巨大反轉。所以《漁莊秋霽圖》也好,《秋亭嘉樹圖》也罷,倪瓚筆下的山水總透著點點寒意,大片的留白給即將南下的冷空氣騰出了呼嘯而過的空間——涼意在呼吸間浸透肺腑,最終化作無限的寂寞。這樣的意境,明代張岱在隨筆《湖心亭看雪》中也有相似的表現(xiàn):“霧凇沆碭,天與云,山與水,上下一白,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边@是文學領域虛實和主次關系的反差,同樣通過視覺上的留白手法來實現(xiàn),不同的是,倪瓚的留白更為干凈和徹底,他的畫面是無人之境,是無我之境——他不是畫中風景的參與者,甚至連旁觀者的身份都不需要。
⑦倪瓚和趙孟頫、黃公望、王蒙并稱為“元四家”,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講究空隙和蒼潤之美,明朗通透的枯筆山水宣告了文人畫標準畫風的形成?;乜凑麄€元朝,東方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幾乎都處于一種自發(fā)生長的狀態(tài),像一片無人看管的原野,各種植物競相生長,詩歌、散曲、話本小說、書法、繪畫、雜劇,都由著自己的性子結出了不同形態(tài)的果實。來自草原的統(tǒng)治者更愿意將目光投向遙遠的美索不達米亞,甚至歐羅巴,他們醉心于馬背上的征服,把江南留給了一群社會地位卑微卻胸懷智慧和士大夫精神的文人。這是儒家士大夫從廟堂走向鄉(xiāng)野的時代,也是貴族氣息、士大夫氣息與平民氣息相遇的時代,這是兩宋畫院里擁有官員身份的宮廷畫師無法感受到的。有元一代,士人變成了文人,繪畫中的匠氣變成了文人氣、書卷氣,元朝統(tǒng)治者對文化藝術的漠視反而推動了文人畫的發(fā)展。⑧其實繪畫里的東西,詩歌里也有,你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白描,可偌大的畫卷上還有大片留白,你想知道空白處到底是山上的風景還是山下的農家生活,可詩人卻說“已忘言”,他說得那么灑脫又真摯,讓你分不清他是真的忘卻了,還是故意使性子不說。不說,反而比說了更讓人心安。許多人生,因為“不說”變得簡單和真摯了,就像許多詩歌,因為留白變得樸素和平易近人了。這樣的人生和詩歌都讓人感動。⑨好的藝術形式都會在空間和時間上留下一些空白,喜怒哀樂就在這空白里。⑩空白是什么?是無限延伸的外延,是語言無法描摹的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留下一些空白,也是為了在下一次驀然相遇時激起情感深處的波瀾和感動。比如南朝陶弘景看山,說“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山上究竟有多少妙處?他也是只看在眼里,絕不說破——你若急切地想知道,何不親自上山一見?(選自宋羽《留白,中國文人的藝術“自留地”》,光明網,2023年10月5日,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人們讀《暮江吟》,容易忽視九月初三這個似乎并不特別的日子,而重視“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景致。B.在日常生活中,鏤空的花窗和回廊所呈現(xiàn)出來的留白之美,讓人的感官跳出客觀事物的束縛進入到精神和情感世界。C.倪瓚的《秋亭嘉樹圖》中,山只是陪襯,水天處的空白引導觀者進入他的美學空間,虛實和主次的關系發(fā)生了反轉。D.倪瓚在繪畫中的留白比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留白更為干凈和徹底,這說明留白在繪畫領域比在文學領域更深刻。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國的文人想要在一些“無意義”的藝術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氣,但又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去追求功名,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B.九月初三夜成了永恒的藝術,成了無窮的遐想和懷念,可能是因為白居易在他的人生畫卷上描繪了太多尋常人眼中“有意義”的圖像。
C.在元朝,統(tǒng)治者醉心于馬背上的征服而漠視文化藝術,客觀上使儒家士大夫從廟堂走向鄉(xiāng)野,從而推動了文人畫的自由發(fā)展。D.我們想知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空白處究竟隱藏著什么,詩人卻說“已忘言”,“不說”使詩歌因此變得樸素和平易近人。3.下列選項對留白手法解說錯誤的一項是(3分)()A.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描繪的是“夕陽”和“人”,卻讓讀者感受到羈旅異鄉(xiāng)的作者無盡的落寞與思念。B.姜夔的《揚州慢》中“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留下大片空白,引領讀者去品味、思索那年年盛開的紅藥背后所隱藏的無限悲愴。C.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山回路轉不見君,雪山空留馬行處”,以馬的足印寫惆悵惜別之情,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D.李清照《如夢令》中“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試問”一句,問得自然,空出所問內容;“卻道”一句,答得認真,空出侍女的細心。4.作者為什么認為留白是中國文人的藝術“自留地”?請根據(jù)文本概括。(4分)5.結合文中主要觀點,對《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簡要分析。(6分)1.D2.A3.D4.(4分)①留白體現(xiàn)了中國文人的真性情,隱藏著他們內心的秘密和喜怒哀樂。②留白表現(xiàn)了中國文人自由而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追求。(每點2分)5.(6分)①這兩句詩運用了留白的手法。(1分)②當所有人還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的時候,音樂卻戛然而止,聽眾顯然還沒有從音樂的氛圍中走出來,因此就形成了突然的空白,詩人用江水和秋月去填補人們心中的空白。(3分)③詩人宕開一筆寫環(huán)境的寂靜無聲,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從側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藝高超。(2分)
湖南省衡陽市2024屆高三下學期八校聯(lián)考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歷史是人類精神的基本構造,是人類的思維形式,離開了歷史就不會有人類的思維。歷史是對過去的講述,無比巨大、混沌一團的過去中被賦予了秩序和意義并且被講述出來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我們所說的歷史。從過去中選擇原料、組織模型和生產歷史,是人類最古老、最基本的智力活動,而對歷史的生成、演變、發(fā)展和應用這個過程進行考察的學科就是歷史學。既然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歷史,對所使用的歷史本身進行考察,確保歷史知識的正確與準確,適當?shù)厥褂枚皇菫E用或錯用歷史,就關乎人類的精神健康與心智發(fā)育,這正是歷史學家的職責。確保這一職責得以履行的,就是歷史學家的美德。什么是歷史學家的美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求真”。然而求真不是美德,求真是歷史的本性。沒有人會說他講述的歷史不夠真實,所有人在使用歷史時都深信或至少宣稱這個歷史是真實的。這是由歷史在人類精神活動中的本質屬性決定的,講述真實的過去、忠誠于事實,是歷史唯一的特性。當然,許多曾經被認為真實的歷史,后來逐漸被排除在歷史之外,而歸入神話、偽史或編造。歷史學的歷史表明,太多的歷史都已被剔除在歷史之外,過去的許多歷史知識現(xiàn)在已經被歸入神話或偽史。各個文化、各個時代的大多數(shù)歷史學家都秉持求真的職業(yè)精神,然而他們還是會自覺不自覺地制造神話與偽史。求真幾乎可以等同于歷史學的職業(yè)本身,還不能說是一種品德。那么什么是歷史學家的美德呢?歷史學家有三大美德:批判、懷疑和想象力。因為歷史如此有用,生產偽史、篡改歷史、制造遺忘,以及濫用或錯用歷史,就是歷史應用的基本形態(tài)之一。過去當然是確定無疑的、已經發(fā)生的、唯一的,但事實上人們總是因眼前的需要而把過去那個“唯一”改寫為“多種”。我們所知道的過去就是多種多樣的、非常復雜的,充滿了可能性,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人的需要而反復改寫的結果。從古至今積累了巨量的歷史知識庫,今天研究歷史、寫歷史的人,主要是面對這個巨量的知識庫重新選擇和組織素材,賦予目的和意義,這樣就寫出了新的歷史。通過對已知的歷史進行考察,確認或者否定前人的某些講述,在新的問題意識之下生產出新的歷史知識。歷史并非無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是從已有的歷史當中生產出新的歷史來。我們面對舊的歷史知識,首先需要的是批判和懷疑。批判性思維是人類理性的基礎,歷史思維的價值就在其批判性。我們熟悉的歷史,包含著大量的神話與偽史,其中有些將會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則因史料匱乏、證據(jù)單一而使質疑者無可奈何。懷疑與批判的美德使我們不僅勇于揭破神話、創(chuàng)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們在那些暫時難以撼動的新老神話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離。如果沉浸在已有論述中不加懷疑、不加批判,那就成了舊歷史的囚徒,就失去了選擇的能力。沒有選擇能力,就不會有選擇不同方式觀察自己的能力,也就不可能生產出新的歷史知識。史料自己不會說話,史料不是透明的、無辜的,它們是在特定情形下、由特定作者因特定目的為特定讀者寫下的。批判和懷疑的品德幫助我們質疑陳說,提出論辯。論辯開掘出通向改變的道路。想象力是歷史研究的另一大美德。歷史給擁有好奇心的人提供“替代性經驗”,我們在想象中經歷前人的經歷。歷史是人類思維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歷史就是研究我們自己。訪問過去好比訪問外國,那里的人們跟我們有點像也有點不像,觀察他們可以增加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歷史是揭示人性的,但不是通過抽象的哲學方式,而是通過讓我們經歷他人的經歷,認識我們共有的人性。任何寫下來的歷史都僅僅是“真實歷史”的一部分。史家必須選擇:他要決定什么是重要的,并基于這個判斷來確定故事的起點與終點。因為歷史教給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多種可能、多種行動、多種方式、多個道路、多種結局。歷史給我們提供了抗辯和異議的工具,抗辯和異議,提供了改變現(xiàn)實的可能。歷史學家為了現(xiàn)實、為了未來才去研究歷史,不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嗜古的偏好。為了確保當前社會走向期待中的未來,歷史學家把過去邀請到現(xiàn)實中來,是為了看清楚我們究竟是如何從過去走到現(xiàn)在。這樣,歷史學家以回到過去、與過去對話的方式參與現(xiàn)實,以保護我們的未來。歷史會影響我們的未來,但是真正決定未來的,是我們的現(xiàn)實,是我們當前的立場、意志和選擇,以及我們的行動。為此,作為歷史學的從業(yè)者,應該珍視、保護并培育這三大美德:批判、懷疑和想象力。(摘編自羅新《歷史學家的美德》)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過去不同于歷史。前者是無比巨大、難以言說的,后者則是從過去挑選出來的賦予了秩序和意義的并被使用和講述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B.被視作真實的歷史有可能在未來被證偽,盡管大多數(shù)歷史學家都秉持著求真的職業(yè)精神,還是難以避免神話和偽史的出現(xiàn)。C.過去是多種多樣的、非常復雜的、充滿可能性的,人們會反復改寫所知道的過去來服務于自己的需要。D.歷史學家研究歷史不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嗜古的愛好,還是為了以回到過去、與過去對話的方式參與現(xiàn)實,把握當前社會的未來走向。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歷史學家的職責首先是使用歷史知識,其次是考察并確保所使用歷史知識的正確與準確,以及防止錯用和濫用歷史的發(fā)生。B.“生產偽史”“篡改歷史”“制造遺忘”等,是歷史應用的基本形態(tài)之一,歷史中存在大量的神話、偽史。C.“史料自己不會說話”“史料不是透明的、無辜的”,說明已有論述背后隱藏著舊歷史的特定傾向,要通過批判和懷疑辨析本質。D.“讓我們經歷他人經歷”,不是指再次經歷前人的生活,而是指借助歷史記錄在想象中對前人經歷進行重現(xiàn)、觀察和認識。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文中劃線句觀點的一項是()(3分)A.魏源《默觚下·治篇五》:“執(zhí)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zhí)今以律古,是為誣古?!盉.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搜集史料,須審定史料的真假,須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盋.錢穆《國史大綱》:“惟藉過去乃可認識現(xiàn)在,亦惟對現(xiàn)在有真實之認識,乃能對現(xiàn)在有真實之改進?!盌.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歷史的惰性寄生于多數(shù)人之中,所以,只有多數(shù)人觀念的改變才能戰(zhàn)勝歷史的惰性?!?.請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5.復旦大學歷史教授葛兆光曾言:“作為專業(yè)學者,應該盡自己的職責去發(fā)掘或逼近歷史真相。這個根本立場,作為學者我們必須堅守。”請你結合本文,談談在堅守歷史真相的立場上,歷史學者應當有怎樣的作為?(6分)1.C【解析】C.由第五段“過去當然是確定無疑的、已經發(fā)生的、唯一的”可知,“過去”是“唯一”的?!岸喾N多樣”“充滿可能性”的特點,是“我們所知道”的過去的特征,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人的需要而反復改寫的結果”。故選C。2.A【解析】A.由第二段“既然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歷史”可知,“使用歷史”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不是歷史學家的職責,歷史學家的職責是對“使用歷史”進行把關,“對所使用的歷史……而不是濫用或錯用歷史”因為“關乎人類的精神健康與心智發(fā)育”。故選A。3.B【解析】A.意為時代和條件變化,社會也會跟著發(fā)生變化,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繩今,而只能是尊重歷史,尊重現(xiàn)實。C.強調通過認識過去的作用,可以認識、參與、改變現(xiàn)在。D.強調歷史觀的作用。故選B。4.①首先提出歷史的內涵及其重要性:與人類的思維緊密相關,使用歷史關乎人類的精神發(fā)展。②然后以歷史學家的職責來引出歷史學家應具有的美德,并說明“求真”是歷史學的特性而不是美德。③接著采取了總分式結構,分析批判、懷疑和想象力三大美德的作用:讓我們在已知的歷史面前保持批判和懷疑,產生新的歷史知識,認識共有的人性。④最后總結,研究歷史的目的是為了現(xiàn)實和未來,呼吁歷史學家珍視、保護并培育三大美德。【解析】①結合“歷史是人類精神的基本構造,是人類的思維形式,離開了歷史就不會有人類的思維”可知,首先提出歷史的內涵及其重要性:與人類的思維緊密相關,使用歷史關乎人類的精神發(fā)展。②結合“什么是歷史學家的美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求真’。然而求真不是美德,求真是歷史的本性”可知,然后以歷史學家的職責來引出歷史學家應具有的美德,并說明“求真”是歷史學的特性而不是美德。③結合“那么什么是歷史學家的美德呢?歷史學家有三大美德:批判、懷疑和想象力”可知,接著采取了總分式結構,分析批判、懷疑和想象力三大美德的作用:讓我們在已知的歷史面前保持批判和懷疑,產生新的歷史知識,認識共有的人性。④結合“歷史會影響我們的未來,但是真正決定未來的,是我們的現(xiàn)實,是我們當前的立場、意志和選擇,以及我們的行動。為此,作為歷史學的從業(yè)者,應該珍視、保護并培育這三大美德:批判、懷疑和想象力”可知,最后總結,研究歷史的目的是為了現(xiàn)實和未來,呼吁歷史學家珍視、保護并培育三大美德。5.①對所使用的歷史本身進行考察,確保歷史知識的正確與準確,適當?shù)厥褂枚皇菫E用或錯用歷史。②秉持求真的精神,講述真實的過去,忠誠于事實。③珍視、保護并培養(yǎng)批判、懷疑和想象力這三大美德,用以觀察歷史,提升認識,選擇和組織歷史素材,生產新的歷史知識。④在歷史學習和研究中,用自己正確的立場、意志、選擇和行動,參與現(xiàn)實,共建未來?!窘馕觥竣俳Y合“既然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歷史,對所使用的歷史本身進行考察,確保歷史知識的正確與準確,適當?shù)厥褂枚皇菫E用或錯用歷史,就關乎人類的精神健康與心智發(fā)育,這正是歷史學家的職責”可知,對所使用的歷史本身進行考察,確保歷史知識的正確與準確,適當?shù)厥褂枚皇菫E用或錯用歷史。②結合“各個文化、各個時代的大多數(shù)歷史學家都秉持求真的職業(yè)精神……求真幾乎可以等同于歷史學的職業(yè)本身”可知,秉持求真的精神,講述真實的過去,忠誠于事實。③結合“為此,作為歷史學的從業(yè)者,應該珍視、保護并培育這三大美德:批判、懷疑和想象力”“從古至今積累了巨量的歷史知識庫,今天研究歷史、寫歷史的人,主要是面對這個巨量的知識庫重新選擇和組織素材,賦予目的和意義,這樣就寫出了新的歷史。通過對已知的歷史進行考察,確認或者否定前人的某些講述,在新的問題意識之下生產出新的歷史知識”可知,珍視、保護并培養(yǎng)批判、懷疑和想象力這三大美德,用以觀察歷史,提升認識,選擇和組織歷史素材,生產新的歷史知識。④結合“為了確保當前社會走向期待中的未來,歷史學家把過去邀請到現(xiàn)實中來,是為了看清楚我們究竟是如何從過去走到現(xiàn)在。這樣,歷史學家以回到過去、與過去對話的方式參與現(xiàn)實,以保護我們的未來”可知,在歷史學習和研究中,用自己正確的立場、意志、選擇和行動,參與現(xiàn)實,共建未來?!军c評】解答論述類文本的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還要用好“比對法”,“比對法”就是把選項內容與原文有關內容認真、仔細地比較、對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錯誤項,反之則為正確項。湖南省常德市2024屆高三十校聯(lián)考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材料一墨家的科技思想,與墨子及其弟子豐富的科學實踐活動分不開,體現(xiàn)了科學理論與科學實踐的有機結合。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翟一身兼具經驗家、技術家、工匠和科學理論家的素質和品格。他在力學、光學、數(shù)學、邏輯學等方面都進行過一定的研究,已經有意識地開展了一些科學觀察和實驗活動。墨子是手工機械制造的能手,會造車,善造守城器械,熟悉生產技術工藝,有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
墨家的科技思想,以生產實踐為基礎,以概念和理論分析為手段,既有濃厚的實踐性、實用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主張從有利于人民生產、生活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出發(fā),研究利用自然法則?!赌洝房偨Y了轆轤、滑車、車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桿、斜面移動重物,提高生產效率,減輕體力勞動負擔。墨子說:“故所為功,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蹦艺J為衡量手工技藝、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即所謂“功,利民也”(《經上》35條)。這突出地表現(xiàn)了墨家功利主義科學價值觀。
墨家的科學思想是建立在實驗科學和科技實踐的基礎之上的。中國古代科技發(fā)展中,不乏重大的科技發(fā)明,但是卻缺少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探索和歸納的思維。墨家既能從實踐中獲得豐富的科學技術資料,又能對科學技術資料進行系統(tǒng)理論研究,并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引入實驗的環(huán)節(jié),如光學投影和成像實驗、小孔成像實驗,雖然比較粗糙,但它們表明墨家已建立了初具結構的科學活動過程。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就曾說:“墨家論知識,注重經驗,注重推論。看《墨辯》中論光學和力學的諸條,可見墨家學者真能做許多實地實驗。這是真正的科學精神,是墨學的貢獻?!?/p>
墨家的科技思想與其“巧傳則求其故”的命題聯(lián)系在一起,對科技知識采取一種與近代以來西方科學相似的態(tài)度。《經上》第96條說:“巧傳則求其故?!鼻蓚魇鞘来鄠鞯氖止I(yè)技巧,求即求取,探究。求其故,是對世代相傳的手工業(yè)技巧,詢問為什么,揭示原因、本質和規(guī)律,從而將手工業(yè)技術上升到科學理論。這句話道出了墨家建構科學、形成理論的過程、方法和機制,說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覺的科技理論意識和科技思想。
面對變化的自然界和各種生產實踐中的科學問題,墨子認為正確地描述其然,摹略萬物之然和探究其所以然是科學活動的基本目的、指向。墨家對自然現(xiàn)象的描述是基于對自然現(xiàn)象的反復觀察而作出的客觀記錄?!赌洝分械拿恳粭l科學知識都有其立論依據(jù),都用“說在……”的形式,闡明其所以然。這種對事物所以然的追索,必然能夠促進研究的深入和科學的進步。墨家認為,人之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MRI模擬習題與答案
- 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工程制圖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白云學院《西方文化簡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新高考藝術生數(shù)學突破講義 專題10 對數(shù)與對數(shù)函數(shù)
- 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多元智能開發(fā)路徑
- 山東石油化工學院《數(shù)字動畫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生物質能源在工業(yè)節(jié)能減排中的關鍵作用
- 上饒衛(wèi)生健康職業(yè)學院《生物技術制藥雙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工會開戶申請書
- 電解鋁節(jié)能可行性報告
- 2024山東一卡通文化旅游一卡通合作協(xié)議3篇
-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屆高考化學一模試卷含解析
- 圖書外借服務計劃
- 軟考系統(tǒng)集成項目管理工程師教程完整版
- GB/T 45091-2024塑料再生塑料限用物質限量要求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 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冊地理期中測試卷(二)(含答案)
- 2024-2025年江蘇專轉本英語歷年真題(含答案)
- 投標廢標培訓
- 腦卒中課件完整版本
- 藥房保潔流程規(guī)范
- (新版)六西格瑪綠帶認證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