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新建二中、豐城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6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1頁
江西省宜春市新建二中、豐城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6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2頁
江西省宜春市新建二中、豐城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6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3頁
江西省宜春市新建二中、豐城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6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4頁
江西省宜春市新建二中、豐城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6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省宜春市新建二中、豐城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6月聯(lián)考語文

試題

考試日期:2023.6.28分值:150分考試時長:150分鐘

命題:新建二中楊悅審題:新建二中劉敏娟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三句話挺簡括地說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會政策和教育程

序。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拿詩書禮樂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是藝術文學。藝術的

作用是能以感情動人,潛移默化培養(yǎng)社會民眾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覺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詩和樂能直

接打動人心,陶冶人的性靈人格。而“禮”卻在群體生活的和諧與節(jié)律中,養(yǎng)成文質彬彬的動作、步調的

整齊、意志的集中。中國人在天地的動靜、四時的節(jié)律、晝夜的來復、生長老死的綿延,感到宇宙是生生

而具條理的。這“生生而條理”就是天地運行的大道,就是一切現(xiàn)象的體和用。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

度的體驗生命的精神境界,具體地貫注到社會實際生活里,使生活端莊流麗,成就了詩書禮樂的文化。

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岸Y”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序條理?!皹贰焙粗后w內心的和諧與

團結力。然而禮樂的最后根據(jù),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禮記》上說: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

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禮樂負荷著形而上的光輝,使現(xiàn)實的人生啟示著深一層的意義和美。禮樂使生活上最實用

的、最物質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三代的各種玉器,是從石器時代的石斧石

磬等,升華到圭璧等等的禮器樂器。三代的銅器,也是從銅器時代的烹調器及飲器等,升華到國家的至

寶。而它們藝術上的形體之美、式樣之美、花紋之美、色澤之美、銘文之美,集合了畫家書家雕塑家的設

計與模型,由冶鑄家的技巧,而終于在圓滿的器形上,表現(xiàn)出民族的宇宙意識(天地境界)、生命情調,

以至政治的權威、社會的親和力。在中國文化里,從最低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

是一片混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jié)奏。

因為中國人由農業(yè)進于文化,對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親和的關系,沒有奴役自然的態(tài)度。

中國人對他的用具(石器銅器),不只是用來控制自然,以圖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對

自然的敬愛,把大自然里啟示著的和諧、秩序,它內部的音樂、詩,表顯在具體而微的器皿中。一個鼎要

能表象天地人。

中國人的個人人格、社會組織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與宇宙

生命的表征。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也是中國藝術境界的最后根據(jù)。

孔子是替中國社會奠定了“禮”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進一步求“禮之本”,禮之本在仁。禮之本

還在于音樂的精神,理想的人格,應該是一個“音樂的靈魂”。

社會生活的真精神在于親愛精誠的團結,最能發(fā)揚和激勵團結精神的是音樂!音樂使我們步調整齊,

意志集中,團結的行動有力而美。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節(jié)奏與和諧。人類社

會生活里的禮和樂,是反射著天地的節(jié)奏與和諧。一切藝術境界都根基于此。

但西洋文藝自希臘以來所富有的“悲劇精神”,在中國藝術里,卻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且往往被拒絕

和閃躲。人性由劇烈的內心矛盾才能掘發(fā)出的深度,往往被濃摯的和諧愿望所淹沒。固然,中國人心靈里

并不缺乏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靈的冒險,不怕悲劇,以觀探宇宙人生的危巖雪嶺,發(fā)而為

莎士比亞的悲劇、貝多芬的樂曲,這卻是西洋人生波瀾壯闊的造詣!

(摘編自宗白華《藝術與中國社會》)

材料二:

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jù)的規(guī)范的性

質。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

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

為規(guī)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法律是

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國家”是指政治的權力,在現(xiàn)代國家沒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權力。而禮卻

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guī)范的是傳統(tǒng)。

傳統(tǒng)是社會所累積的經(jīng)臉。人們有學習的能力,上一代所試臉出來有效的結果,可以教給下一代。這

樣一代一代地累積出一套幫助人們生活的方法。從每個人說,在他出生之前,已經(jīng)有人替他準備下怎樣去

應付人生道上所可能發(fā)生的問題了。他只要“學而時習之”就可以享受滿足需要的愉快了。在鄉(xiāng)土社會

中,傳統(tǒng)的重要性比現(xiàn)代社會更甚。

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

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謂道德。法

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網(wǎng),逃得脫還可以

自己驕傲、得意。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

禮則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十目所視,十

手所指的,在沒有人的地方也會不能自己。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jīng)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tǒng)的

習慣。禮治從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guī)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只是主動地服于成規(guī)罷了。

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tǒng)可以有效的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鄉(xiāng)土社會滿足了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

禮來維持。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傳統(tǒng)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不管一種生活的方法在過去是怎樣有效,

如果環(huán)境一改變,誰也不能再依著老法子去應付新的問題了。所應付的問題如果要由團體合作的時候,就

得大家接受個同意的辦法,要保證大家在規(guī)定的辦法下合作應付共同問題,就得有個力量來控制各個人

了。這其實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謂“法治”。禮治社會并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xiàn),這是鄉(xiāng)土社會的

特色。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禮治秩序》)

I.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書禮樂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與教育的基礎,“禮”在群體生活的和諧與節(jié)律中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

序條理。

B.中國人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有條理的,其社會生活里的禮和樂是反射著天地的節(jié)奏與和諧,比西洋探

求的“悲劇精神”的藝術境界高。

C.禮和法都是行為規(guī)范,但兩者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不同。法靠國家的權力推行,禮則不需要有形的權力機

構維持。

D.傳統(tǒng)是社會所累積的經(jīng)驗,上一代所試驗出來有效的結果,可以教給下一代。鄉(xiāng)土社會中,傳統(tǒng)的重

要性比現(xiàn)代社會更甚。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是藝術文學,詩和樂尤其能陶冶性靈人格,教育的目的是以感情動人,

培養(yǎng)社會民眾的性格品德。

B.在中國的文化里,物質器皿,禮樂生活,天地境界,三者由實用性的低層升華到形而上的高層境界,

界限清晰。

C.法是從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會輿論維持的,禮是人們從教化中自動形成的秩序,即使在沒有入的地

方也會有主動服膺的習慣。

D.鄉(xiāng)土社會中傳統(tǒng)可以有效地解決生活問題,因此它的秩序可以用禮來維持,變遷很快的時代是不會出

現(xiàn)禮治社會的。

3.下列選項,最能表現(xiàn)材料二中的“合于禮”的一項是()

A.《論語》中孔子謂季氏:“八倍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p>

B.《樂記》里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

C.《燭之武退秦師》中晉文公曰:“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吾其還也?!?/p>

D.《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4.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禮,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5.《禮記》記載:“天子可享用九鼎八篋、諸侯七鼎六篋、大夫五鼎四篋、上士三鼎二篋、下士一鼎一

篌?!保êD,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九鼎八震”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請結合材料分析其體現(xiàn)的文化內

涵。

【答案】LB2.D3.C

4.①材料一論述的重心是社會生活中的禮樂與藝術的關系,“禮”構成社會生活的秩序,“樂”滋潤群體

內心的和諧,禮樂反射天地的節(jié)奏與和諧,一切藝術境界都根基于此。

②材料二論述的重心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秩序模式,辨析了“禮”和“法”的概念,維持禮的力量是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

會如果變遷,傳統(tǒng)沒有效力,那么禮治就會往法治方向轉變。

5.①天子、諸侯、大夫在使用“鼎”和“藻”在種類、數(shù)量上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種類和數(shù)量的多寡直接代表

了貴族等級的高低,體現(xiàn)的是禮的秩序條理。

②禮樂使“鼎”和“篋”從烹調器和食器升華到藝術領域,升華到國家的至寶,“天子可享用九鼎八篋”

表出政治的權威,是中央政權的象征。

③鼎能表象天地人,能表現(xiàn)出中國人對自然的敬愛,能表現(xiàn)大自然里啟示著的和諧,秩序。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

B.“比西洋探求的‘悲劇精神’的藝術境界高”于文無據(jù)。原文“但西洋文藝自希臘以來所富有的‘悲劇

精神’,在中國藝術里,卻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且往往被拒絕和閃躲”可知,原文并無比較高低的相關論

述。

故選Bo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A.“教育的目的是以感情動人”錯誤,“以感情動人”是“藝術的作用”,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B.“界限清晰”錯誤,原文“在中國文化里,從最低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一

片混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jié)奏”可知,界限并不清晰。

C.“自動形成的秩序”錯誤,原文“禮治從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guī)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可

知,自動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按周禮規(guī)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僧,諸侯用六僧,卿大夫用四僧,士用二僧。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

僧,他卻用八僧。這是不合于禮的。

B.講禮樂與自然關系,不是講合不合于禮。

C.仁是禮的內核,晉文公遵從“仁”,拒絕攻打曾經(jīng)幫助過自己的秦國,這里晉文公的做法是合于禮的。

D.項羽、項伯本是主人,可他們卻占據(jù)了坐西朝東的尊貴之位,而客人劉邦卻被安置在坐南朝北的座位

上。這是不合于主客之禮的。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Y’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序條理?!畼贰瓭欀后w內心的和

諧與團結力。然而禮樂的最后根據(jù),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中國人的個人人格、社會組織以及日用器

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的表征。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也是中

國藝術境界的最后根據(jù)”可知,材料一論述的重心是社會生活中的禮樂與藝術的關系,“禮”構成社會生

活的秩序,“樂”滋潤群體內心的和諧,禮樂反射天地的節(jié)奏與和諧,一切藝術境界都根基于此。

由原文“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jù)的規(guī)范

的性質。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

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

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也就是所謂“法治”。禮治社會并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xiàn),這是鄉(xiāng)

土社會的特色”可知,材料二論述的重心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秩序模式,辨析了“禮”和“法”的概念,維持禮

的力量是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如果變遷,傳統(tǒng)沒有效力,那么禮治就會往法治方向轉變。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由原文“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禮’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序條理”和題目中的“天子可享用九

鼎八篋、諸侯七鼎六篋、大夫五鼎四霞、上士三鼎二:!、下士一鼎一篋”可知,天子、諸侯、大夫在使用

“鼎”和“薄”在種類、數(shù)量上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種類和數(shù)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貴族等級的高低,體現(xiàn)的

是禮的秩序條理。

由原文“秩序,它內部的音樂、詩,表顯在具體而微的器皿中。一個鼎要能表象天地人”“霞,古代盛食

物的器具”可知,禮樂使“鼎”和“霞”從烹調器和食器升華到藝術領域,升華到國家的至寶,“天子可

享用九鼎八篋”表出政治的權威,是中央政權的象征。

由原文“中國人對他的用具(石器銅器),不只是用來控制自然,以圖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

面,表出對自然的敬愛,把大自然里啟示著的和諧、秩序,它內部的音樂、詩,表顯在具體而微的器皿

中”“‘九鼎八答’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可知,鼎能表象天地人,能表現(xiàn)出中國人對自然的敬愛,能

表現(xiàn)大自然里啟示著的和諧,秩序。

(二)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蘆花蕩

孫犁

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到這樣的深夜,

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

敵人監(jiān)視著葦塘。他們提防有人給葦塘里的人送來柴米??墒羌偃缡窃旅黠L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

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只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飄

回來,船艙里裝滿了柴米油鹽,有時還帶來一兩個從遠方趕來的干部。

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老頭子只穿一條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著一根竹

篙。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墒悄菚竦酶珊诘哪?,短短的花白胡子卻特別精神,那

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

老頭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圍廣得很: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干部;而且不帶一枝槍。

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

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

撒網(wǎng)那股悠閑的心情撐著船,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

因為他,敵人的愿望就沒有達到。

一天夜里,老頭子從東邊很遠的地方回來。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老頭子載了兩個女孩

子回來。老頭子很喜歡這兩個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們接上船,老頭子就叫她們睡一覺,他

說:什么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到葦塘里,咱們還有大米和魚吃。

眼前的環(huán)境好像是一個夢。在敵人的炮火里打滾,在高粱地里淋著雨過夜,一晚上不知道要過幾條汽車

路,爬幾道溝。發(fā)高燒和打寒噤的時候,孩子們也沒停下來。一心想:找隊伍去呀,找到隊伍就好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邊,用兩只小手淘著水玩。大些的輕聲吆喝她:

“看你,這時洗臉干什么?什么時候啊,還這么愛干凈!”

老頭子說:“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個孩子呀!”

遠遠有一片陰慘的黃色的光,突然一轉就轉到她們的船上來。女孩子正在擰著水淋淋的頭發(fā),叫了一

聲。老頭子說:“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p>

他蹲下去,撐著船往北繞一繞。黃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遠處的樹林

里去了。

老頭子小聲說:“不要說話,要過封鎖線了!”

老頭子叫了一聲“趴下”,一抽身就跳進水里去,踏著水用兩手推著小船前進。子彈吱吱地在她們的船

邊鉆到水里去,有的一見水就爆炸了。

那小的覺得有一股熱熱的東西流到自己臉上來,連忙爬起來,把大的抱在自己懷里,帶著哭聲向老頭子

喊:

“她掛花了!”

“誰?”老頭子的身體往上躥了一躥,隨著,那小船很厲害地仄歪了一下。老頭子覺得自己的手腳頓時

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著船尾,跟著浮了幾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們已經(jīng)離葦塘很近。老頭子爬到船上去,他覺得兩只老眼有些昏花??墒撬降子酶輷荛_外面一層蘆

葦,找到了那窄窄的人口。

一鉆進葦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頭。

大女孩子微微睜了一下眼,吃力地說:

“我不要緊??彀盐覀兯瓦M葦塘里去吧!”

老頭子站起來,拾起篙,撐了一下。那小船轉彎抹角鉆入了葦塘的深處。

他叫著大菱說:“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

兩個孩子全沒有答言,他說:“你們不信我的話,我也不和你們說。誰叫我丟人現(xiàn)眼,打牙跌嘴呢!可

是,等到天明,你們看吧!”

小女孩子說:“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

老頭子狠狠地說:

“為什么不能?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明天來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來看吧,有熱鬧

哩?”

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鬼子們又偷偷地爬下來洗澡了。

十幾個鬼子在水里泅著,水淀里沒有一個人影,從荷花淀里卻撐出一只小船來。一個干瘦的老頭子,只穿一

條破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沒一篙地撐著,兩只手卻忙著剝那又肥又大的蓮蓬,一個一個投進嘴里去。

他的船頭上放著那樣大的一捆蓮蓬,是剛從荷花淀里摘下來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這樣新鮮的東

西?來到白洋淀上幾天了,鬼子們也還是望著荷花淀瞪眼。他們沖著那小船吆喝,叫他過來。

老頭子向他們看了一眼,就又低下頭去。還是有一篙沒一篙地撐著船,剝著蓮蓬。船卻慢慢地沖著這里

來了。

小船離鬼子還有一箭之地,好像老頭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轉了一個圓圈,又回去

了。鬼子們拍打著水追過去,老頭子張皇失措,船卻走不動,鬼子緊緊追上了他。

眼前是幾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樁子,也許人們忘記這是為什么埋的了。這里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

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鬼子們追上來,看看就扒上了船。老頭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風一樣繞

著鬼子們轉,蓮蓬的清香,在他們的鼻子尖上掃過。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亂轉著身子,抓上抓下。

一個鬼子尖叫了一聲,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東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鋒利的鉤子穿透了他的大

腿。別的鬼子吃驚地往四下里一散,每個人的腿肚子也就掛上了鉤。他們掙扎著,想擺脫那毒蛇一樣的鉤子。

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有的兩個,有的三個。鬼子們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動彈了。

老頭子把船一撐來到他們的身邊,舉起篙來砸著鬼子們的腦袋,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

他狠狠地敲打,向著葦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在那葦塘的邊緣,蘆花下面,有一個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葦葉遮掩著身子,看著這場英雄的行為。

1945年8月于延安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部分加橫線的“敵人的愿望”,指的是防止有人給葦塘的隊伍運送糧草,企圖扼殺葦塘內的抗日

隊伍。

B.“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

分、自尊過分的意思。

C.從全文來看,老頭子“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指的是幫助抗日隊伍運輸糧草,護送

干部和兩位小英雄回來。

D.這篇小說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一一“老頭子”,同時讓我們看到英雄少年的風貌,還讓我們想到葦塘

里堅持抗戰(zhàn)的隊伍。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手里拿著一根竹篙?!贝颂庍\用全知視角勾畫出位戰(zhàn)爭年代

水上老交通員的形象。

B.“老頭子張皇失措,船卻走不動,鬼子緊緊追上了他?!边@里借助細節(jié)描寫刻畫老頭子為誘惑敵人上當

故意裝害怕的樣子,表現(xiàn)出老頭子的機智。

C.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眼前是幾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樁子”,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樁子用意是為后面寫水

下藏有鉤子做鋪墊。

D.“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边@里的景物描寫烘托了老頭子為大菱報仇后

的輕松、愉悅的心情。

8.詩化小說在塑造人物時常常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請簡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畫“老頭子”的傳奇特征

的。

9.孫犁談及創(chuàng)作時說:“善良的東西,美好的東西,能達到一種極致。在一定的時代、一定的環(huán)境中可以

達到頂點。我經(jīng)歷了美好的極致,那就是抗日戰(zhàn)爭?!闭埥Y合課文《荷花淀》,簡要分析小說中的“善

良”和“美好”。

【答案】6.C7.C

8.①用強烈的反差渲染老英雄的傳奇。一方面寫敵人監(jiān)視封鎖嚴密,另一方面寫老英雄悠閑自信,巨大的反

差使老英雄極富傳奇色彩。

②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老英雄的傳奇。一是他胸有成竹,二是女孩一再懷疑,用女孩的懷疑凸顯其行為之

奇。

③敘事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傳奇色彩更為濃郁。如在報仇這一情節(jié),讀者需要回味起來才能明白。

9.①女性的善良和精神之美。無論是大菱、二菱,還是《荷花淀》中“水生嫂”們,在作者筆下均單純、美

麗,賢惠、識大體,是“美”的化身,且都是抗日的戰(zhàn)士。

②抗日根據(jù)地軍民的善良與美。文中對老頭子肖像、動作、心理等描寫,表現(xiàn)了老頭子老當益壯,充滿活力

的美;而“水生”們對家人的愛、勇敢與信心,也是善良和美的象征。

③充滿詩情畫意的環(huán)境描寫,讓戰(zhàn)斗場面洋溢著智慧與力量的美。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物成長的心理軌跡

自然融合,精神上充滿了革命的樂觀主義,共同構成了一種詩意的美好生活。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護送干部和兩位小英雄回來”說法有誤。根據(jù)原文“半夜以后,小船又飄回來,船艙里裝滿了柴米油

鹽,有時還帶來一兩個從遠方趕來的干部”“一天夜里,老頭子從東邊很遠的地方回來。彎彎下垂的月

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老頭子栽了兩個女孩子回來”可知,“護送兩位小英雄回來”是后面發(fā)生的事。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

C.“為后面寫水下藏有鉤子做鋪墊”說法有誤。鋪墊是一種烘托手法,是為了表現(xiàn)主要寫作對象而提前做

的基礎式描寫。伏筆是指上文中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或物,對下文將要出現(xiàn)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某種提示

或暗示,或說是前文為后文情節(jié)埋伏的線索。此處的“鉤子”看似無關緊要,應該是埋下伏筆。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寫手法的能力。

①作者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文章一方面寫敵人的監(jiān)視封鎖非常嚴密,而老英雄“渾身

沒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而且不帶一枝槍”,年近六十,身體非常干瘦,而且不帶一支槍。

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yè)績。精神,是那么悠閑自得,異常自信;業(yè)績,是“老頭子每天夜里在水

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圍廣得很: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干部”“因為他,敵人的愿望就沒有達到”,

使敵人的封鎖全然落空,保證了葦塘里的隊伍得到充足的給養(yǎng)。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顯得非常

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

②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這里有一段對話描寫,老頭子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后來又說“等到

天明,你們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卻一再表示懷疑,先是沒有答話,以為老頭子不過發(fā)發(fā)狠,說說

罷了,再用小女孩的話表懷疑:“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

行為之奇。

③在敘述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傳奇色彩顯得更為濃郁。老英雄是設

好圈套讓鬼子往里鉆。他事先系好了鉤子,又想出用蓮蓬引誘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動規(guī)律。作者不寫

這些,只從鬼子洗澡寫起,寫老頭子船上放著一大捆蓮蓬,只顧剝著蓮蓬吃,也不寫他的用意,寫小船沖

著鬼子這里來,又轉了一個圓圈回去,也不寫老頭子的船為什么這樣劃來劃去,其實是誘使鬼子進入圈

套,這層意思要回味起來才能明白。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進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

①女性的善良和精神之美。根據(jù)原文“多么俊的一個孩子呀!”“還這么愛干凈!”“在敵人的炮火里打

滾,在高梁地里淋著雨過夜,發(fā)高燒和打寒噤的時候,孩子們也沒停下來。一心想:找隊伍去呀,找到

隊伍就好了!”可知,作者筆下美麗的女孩子,不僅單純、美麗,更是“美”的化身,小小年紀就已經(jīng)是抗

日戰(zhàn)士了。而《荷花淀》中“水生嫂”們,同樣是那么美麗、賢惠、識大體,最后也為抗日貢獻了自己的

一份力量。因此,無論是大菱、二菱,還是《荷花淀》中“水生嫂”們,在作者筆下均單純、美麗,賢

惠、識大體,是“美”的化身,且都是抗日的戰(zhàn)士。

②抗日根據(jù)地軍民的善良與美。作者對老頭子的外貌、神態(tài)等描寫,寫出老頭子老當益壯,充滿活力的

美;借助他的語言描寫,“你們不信我的話,我也不和你們說。誰叫我丟人現(xiàn)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

天明,你們看吧”等語言描寫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老頭子因沒有圓滿地完成任務而懊喪、內疚、自責的心理,

和要為小姑娘報仇的決心和信心,表現(xiàn)了老頭子極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是寫他“自信又自負”,把人

物寫得有血有肉,老英雄的形象更加善良和美了?!逗苫ǖ怼分校八眰儗胰说膼?、勇敢與信心,

如“家里,自然有別人照顧。可是咱的莊子小,這一次參軍的就有七個。莊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別

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華還不頂事”“千斤的擔子你先擔吧,打走了鬼子,我回來謝

你”等,也是善良和美的象征。

③在抗日戰(zhàn)爭這個非常態(tài)的生活中,戰(zhàn)爭的血腥與殘酷轉化為詩意的景物描寫;人物的自信、自尊、悔

恨、自責、智慧和勇敢,讓我們看到人性的美;人物成長在純美的水鄉(xiāng),熱愛著自己的家鄉(xiāng),意境優(yōu)美的

自然環(huán)境與人物成長的心理軌跡自然融合,精神上充滿了革命的樂觀主義,共同構成了一種詩意生活,這

就是作者說到的極致的美。

二、古詩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論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

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

蔽者,以為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終身無天下之患,材之得失無補于治亂之數(shù),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

于敗亂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謂吾之爵祿貴富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驕天下之

士,而其將無不趨我者,則亦卒入于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養(yǎng)育取用之道,而煞然

以為天下實無材,則亦卒入于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然而,用心非不善,

而猶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為無材者耳。蓋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舉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

于人者也。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

世之蔽者方日:"人之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實而不可見者也?!贝送接幸娪?/p>

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駕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蹄嚙,求其所以異者蓋寡。及其?重車,

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駕馬并驅,則雖傾輪絕勒,敗筋傷骨,

不舍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騏驥,腰衰與鶯始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

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耳。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彝,然以百煉之精金,羽以秋鶉到之勁翩,加強鴦之上調之千步之外,雖有犀兜之捍,無

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決勝覿武之所寶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整抄,則無以異于朽槁之

梃也。是知雖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銖量其能而審

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強者弱者無不適其任者焉。其如是,則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奮其所知以

效小事,況其賢能、智力卓牽者乎?嗚呼!后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日天下果無材亦未

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獨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目:“天下法度未立之先,

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則能復先生之法度。能復先王之法度,則天下之小事無不如先

王時矣。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p>

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令,,而辯說之材出;劉、項并世,而籌劃戰(zhàn)斗之徒起;唐太

宗欲治,而漠謀諫謗之佐來。此數(shù)輩者,方此數(shù)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茍欲之,斯至矣。今亦患

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10.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共3處)。

后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字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特未知其故也”的“故”與課文《鴻門宴》里“故遣將守關者”中的“故”意義不同。

B.“及其引重車”的“引”與課文《蘭亭集序》里“引以為流觴曲水”中的“引”意義不同。

C.敲撲,古時行刑用的棍杖,長者為敲,短者為撲,與課文《過秦論》里“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中的

“敲撲”意義相同。

D.合從,指戰(zhàn)國時期齊、楚、燕等六國聯(lián)合與秦抗衡,與課文《諫逐客書》里“遂散六國之從”中的

“六國之從”意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及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認為,君主對人才任用存在三種偏見,而這三種偏見所產生的原因是一樣的,即天下沒有自己

想要的人才。

B.王安石認為古時的君主明白要按正確的方法使用人才,于是他們仔細考量人才的才能并謹慎使用,做

到因材而用。

C.王安石認為當下社會形勢嚴峻復雜,一定要先尋求人才來使用,這樣才可能廓清亂世紛繁,恢復先王

的法律制度。

D.王安石從教之、養(yǎng)之、取之、任之等方面詳細闡述了他的人才觀,充分表現(xiàn)了這位矢志改革的政治家

的遠見卓識。

13.把文中畫橫線的部分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材之得失無補于治亂之數(shù),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敗亂危辱。

(2)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于人者也。

14.請結合文本分析本文與《答司馬諫議書》在行文構思上的相同點。

【答案】10.后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11.C12.

A

13.(1)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對國家太平或混亂的運數(shù)沒有補益,所以任意(安然)地放縱(展開)我的志

向,而最終使國家進入失敗、動亂、危亡、恥辱的結局。

(2)他們遇到事情能夠處理好,出謀劃策能夠得到好處,治理國家能夠使國家安定,這就是他們和別人不

一樣的原因。

14.①兩文均采用了駁論式論證思路,即駁斥對方的錯誤論點,并在駁斥敵論中樹立起自己正確的觀點。

②《答司馬諫議書》敏銳地抓住司馬光五點責難的實質,點明其為名實之爭(思想和政治路線的根本分歧),

逐條反駁,論證改革派變法的正確性。

③《材論》開篇提出當時在人才問題上的三種社會偏見,然后并從在實踐中考察人才、量才為用、人才應運

而出等三個角度層層遞進地駁斥了天下無人才的偏見,闡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觀點。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后世在位的君王,沒有探究考察這個道理并且在現(xiàn)實中使用,反而說天下確實沒有人才,這是沒有好

好想過罷了。

“蓋”表揣測,一般放在句首,故其前面要斷開;

“也”在此處句末語氣詞,故其后斷開;

“而坐日"翻譯為“而只是說……”,并不是具體引用誰的話,故其后不斷;“亦……而已矣”,翻譯為

“也不過是……罷了”,故其前面斷開。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

A.正確?!肮省保涸?。句意: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罷了。/“故”:……原因,之所以。句意:之所

以派遣將領守(函谷)關??梢?,兩句中的“故”意義不同。

B.正確?!耙保豪?。句意:等到它拉沉重的車子。/“引”:引導,引來。句意:(把水)引來作為飄傳

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梢?,兩句中的“引”意義不同。

C.“長者為敲,短者為撲”錯誤,敲撲,古時行刑用的棍杖,長者為撲,短者為敲;“意義相同”錯誤,

“敲撲”:敲打。句意:用它來敲打。/“敲撲”:古時行刑用的棍杖,長者為撲,短者為敲。句意:用

殘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

D.正確。句意:六國實行合縱政策。/句意:于是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聯(lián)盟??梢姡饬x相同。

故選C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這三種偏見所產生的原因是一樣的”錯誤,“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翻譯為“這三種偏見所產生的

危害是相同的”,而非“原因”;另外“天下沒有自己想要的人才”錯誤,原文的意思是“這三種偏見可

以探討其中失誤的原因,就是認為天下沒有想要的人才”,而不是說作者認為“天下沒有自己想要的人

才”。

故選A。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無補于治亂之數(shù)”,狀語后置句,”于治亂之數(shù)無補”;“補”,補益、好處;“數(shù)”,運數(shù);

“偃然”,安然或任意;“肆”,放縱或展開;“卒”,最終。

(2)“治”,能處理好;“畫策”,出謀劃策或謀劃;“安利”,使動用法,使……安定;”異于

人”,狀語后置,“于人異”;“此其所以異于人者也”,判斷句。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中的藝術手法的能力。

王安石在《材論》中先具體擺出了當時在人才問題上的三種社會偏見,然后分別加以駁斥,表達了“索天

下之才而用之”的政治改革家的宏圖大略。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對司馬光加給作者的“侵官、生

事、征利、拒諫、怨謗”五個罪名逐一作了反駁,并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

可見,兩文均采用了駁論式論證思路,即駁斥對方的錯誤論點,并在駁斥敵論中樹立起自己正確的觀點。

《答司馬諫議書》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指責,指出

“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批駁司馬光的攻擊名

實不符,全是謬論,論證改革派變法的正確性。文章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謬論,揭露出司馬光之流保守、腐

朽的本質,表示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

《材論》開篇就指出“是有三蔽焉”,具體擺出了當時在人才問題上的三種社會偏見,這三種偏見也正是

作者在《材論》中要分別駁斥的三種錯誤觀點。從“精察之、審用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

已”“人君茍欲之,斯至矣”可知,然后并從在實踐中考察人才、量才為用、人才應運而出等三個角度層

層遞進地駁斥了天下無人才的偏見,闡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觀點。

參考譯文:

天下所憂慮的事,不是憂慮人才不夠多,而是憂慮在上者不希望人才眾多;不是憂慮人才不為國效

力,而是憂慮在上者不讓他們效力。人才的作用,是用來作為國家的支柱,得到了,國家可以安定而繁

榮,失去了則使國家滅亡且受外辱。然而統(tǒng)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讓官員有所作為,這是為什么呢?這里

有三個偏見。其中最突出的偏見,就是認為自己身處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斷絕危害,一輩子也不會有憂

患,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對國家太平或混亂的運數(shù)沒有補益,所以任意(安然)地放縱(展開)我的志向,而最

終使國家進入失敗、動亂、危亡、恥辱的結局,這是一個失誤。又或者說:“我所賦予的官位財務可以吸

引國家的能人,他們的光榮恥辱擔心悲傷都是我說了算,我可以驕傲地看著國內的能人,而他們都將依附

到我身邊”,則也會最終使國家進入失敗混亂受辱的危機,這也是一個失誤。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培養(yǎng)和

選用人才的方法,而是憂心忡忡地認為天下實在沒有人才,那么最終同樣會陷入敗亡混亂危險屈辱的境

地,這也是一種偏見。這三種偏見,它們的危害是相同的。不過,當中的用心不是不好,而且還可以討論

失誤的原因的,就是認為天下沒有人才那種吧。他們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

因罷了。

況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他們遇到事情能夠處理好,出謀劃策能夠得到好

處,治理國家能夠使國家安定,這就是他們和別人不一樣的原因。所以,在位者如果不仔細地考察他、慎

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如皋、夔、稷、契那樣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較一般人突出,何況是才智比

不上他們的呢?世上目光短淺的人還說:“一個人如果身懷不凡的能力,就像錐子放在布袋里一樣,它的

尖端立刻就能顯露出來,所以沒有懷才而看不出來的人啊?!边@只是看到了錐子放在布袋里,而本來沒看

到馬在馬棚里的情景。劣馬與良馬混雜相處,一樣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牙齒,從此之中尋找馬的本

領的人大錯了。等到它拉沉重的車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屢屢鞭策,不讓人費力地駕馭,韁繩晃一晃,

千里的路程已經(jīng)走完了。當這時候,如果讓劣馬并駕齊驅,即使跑得車輪傾斜、韁繩斷掉、筋累骨傷、晝

夜不停追趕,還是遠遠的趕不上,這樣良駒和劣馬才能分辨出來了。古代的君主知道這種情況,所以不認

為天下沒有無才的人,于是就想盡辦法來尋找并且考察試用他們罷了。試用人才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做適

合他們的工作罷了。

南越長長的竹子作箭桿,用百煉的精鋼作箭頭,用秋鶉的勁翻作箭尾,搭在強弓上之后把弓拉滿,能

射到千步遠的地方,即使是兇猛的犀牛,沒有不立刻被射穿而死的。這是天下銳利的武器,武力決定勝負

的法寶。但是如果使用不恰當,用它來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沒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

得到天下奇異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確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時候的君王明白這個道理,于是

仔細估量他們的才能并且謹慎仔細地使用他們,使大小、長短、弱強的才能都能符合他們擔任的職責。既

然這樣,那么愚昧淺陋的人也能用盡他們所掌握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何況那些才德兼?zhèn)?、智力?/p>

凡的人呢?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沒有探究考察這個道理并且在現(xiàn)實中使用,反而說天下確實沒有人才,這

是沒有好好想過罷了。

有人問:“古時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來造就人才的,然而你只說了人才的尋求和使用,這是怎么回

事呢?”我說:“在天下的法律制度還沒設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尋求天下的人才來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

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復先王的法律制度。能夠恢復先王的法律制度,那么天下的小事也會像先王那個時代

了,何況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這就是我為什么只講尋求和使用人才?!?/p>

哎!如今天下憂患沒有人才啊。我聽說,六國實行合縱政策,而辯論游說的人才出現(xiàn);劉邦、項羽并

起爭雄,而出謀獻策、勇敢善戰(zhàn)的人才涌現(xiàn);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國家,而多謀善議、敢于諫錚的人才來輔

佐。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名主還沒出現(xiàn)之時所沒有的。如今君王想要找人才,而人才擔心不被君王尋求

和任用。天下之大人才眾多,卻說沒有人才,我不相信這種說法。

(-)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浣溪沙?洞庭①

張孝祥

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shù)峰青。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②一灣紋綴?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

注釋:①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調知荊南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傍晚沿湘江入洞庭

湖所作。②紅蓼,指生長在水邊的紅色蓼草。③綴:讀xia有花紋的紡織品。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從湘江抵達洞庭湖,看見遠處林立的青峰與遼闊的楚天,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的山水畫面。

B.旗梢,即旗揩。詞中抓住細節(jié),描寫船頭上紋絲不動的旗梢,呈現(xiàn)了船只停泊時的景象。

C.“紅蓼一灣紋繳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對仗工整,“紅”與“白”相對,給人強烈的色彩感。

D.“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作結,耐人尋味,“涼”字既寫夜之寒涼也略含心境之涼。

16.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杜甫在《登岳陽樓》中也描寫了洞庭湖的景象。請

簡要分析杜甫《登岳陽樓》與本詞在寫景上有何不同.

【答案】15.A16.①《登岳陽樓》主要描寫白天洞庭湖動態(tài)之景?!眳浅|南圻,乾坤日夜浮”兩句

中用“訴”仿佛是湖水把吳、楚廣袤的區(qū)域分裂開來;用“浮”使人想象到洞庭湖包容了萬物,日月星辰都

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②《浣溪沙?洞庭》主要描寫月下洞庭

湖的靜態(tài)之景?!捌焐也粍油聿ㄆ健笔谴煌聿磿r的景象,表明此刻風平浪靜;“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

描繪了一幅疏星淡月倒影湖中,水中船影浸蓋著星空倒影的靜美的畫面,呈現(xiàn)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tài)美。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賞析藝術特色的能力。

A.“看見遠處林立的青峰與遼闊的楚天,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的山水畫面”錯誤,應是看見遠處林立的

青峰與遼闊的楚天,還有傍晚風平浪靜的湖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的山水畫面。

故選Ao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先寫湖東與南吳楚兩地地勢如裂,后寫天地日夜浮動在湖

水上。意境壯闊,氣勢極大?!佰摺笔欠至训囊馑迹路鸷褏?、楚廣袤的區(qū)域分裂開來;用“浮”使

人想象到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主要描寫白天洞庭湖的動態(tài)之景。

《浣溪沙?洞庭》中“旗梢不動晚波平”,傍晚的湖面,風平浪靜,船頭旌旗上的飄帶紋絲不動。表明此

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xiàn)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是描寫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xiàn)

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tài)美?!耙箾龃敖栊恰保股顫u涼,停泊下來的船的影子遮蓋了稀疏的星星的倒

影。描繪了一幅靜美的畫面,也呈現(xiàn)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tài)美。所以《浣溪沙?洞庭》主要描寫月下洞庭湖

的靜態(tài)之景。

(三)名篇名句默寫

17.補寫下列各句中空缺的部分。

(1)在《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當我們讀到“,"時,能夠感受到陶淵明的“無

官一身輕”。

(2)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古詩文中。李白《蜀道難》

中“"一句用星宿觸手可及寫蜀道之高。蘇軾《赤壁賦》中“”一句則用星宿給月

亮定位。

(3)春雨滋潤萬物生長,是古詩詞中常見的審美對象,頻頻見諸古人筆端,如:“,

【答案】①.舟遙遙以輕闞②.風飄飄而吹衣③.捫參歷井仰脅息④.徘徊于斗牛之間

⑤.小樓一夜聽春雨⑥.深巷明朝賣杏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的字有:%,捫,參,脅,徘,徊。

三、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數(shù)字閱讀市場總體營收規(guī)模同比增長11.5%。從三大細分版塊看,大眾閱

讀市場營收335.91億元,占比72.47%;有聲閱讀95.68億元,占比20.64%;專業(yè)閱讀31.93億元,占比

6.89%?大眾閱讀市場規(guī)模占比,是產業(yè)發(fā)展的主導力量。雖然與前些年比,我國數(shù)字閱讀產業(yè)

規(guī)模增速有所放緩。但其內在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增效、提質、降速成為行業(yè)發(fā)展內在需求;另一方面是

國為至近來生的產業(yè)生態(tài)便規(guī)援擴.張的動熊感藝。,數(shù)字閱讀作品已成為新時代展現(xiàn)中國形象、提升中華文

化影響力的一種新符號和表現(xiàn)形式,成為提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力的“”。

在用戶規(guī)模方面,2022年我國數(shù)字閱讀用戶達5.3億,較上年增加2400萬;在用戶年齡方面,19~45

歲的人群依然是數(shù)字閱讀的主力軍,占比達67.15%。在主要群體保持穩(wěn)定情況下,數(shù)字閱讀也不斷向銀發(fā)

族和青少年延伸。

從''看見書''到”聽見書"再到”感受到書“,業(yè)界普遍感嘆——技術發(fā)展不僅為數(shù)字內容生產和傳

播帶來多重變革,也為數(shù)字文化消費帶來更具沉浸感、更加多元化的體驗。隨著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AR、

VR、區(qū)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的發(fā)展,人們的閱讀互動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場景化。AI技術

已能讓一部電子書生成分角色、聲音多元的音頻產品,在多角色對話模式下配備不同音色,大力提高了出

行人群、視障和老年人等群體的閱讀便利程度。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19.請分別用一個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5字。

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寫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

變原意。

【答案】18.遙遙領先(一馬當先、名列前茅)中流砥柱(中堅力量)日新月異(一日千里)

19.數(shù)字閱讀產業(yè)總體規(guī)模穩(wěn)步增長;數(shù)字閱讀覆蓋年齡段更為廣泛;新技術為數(shù)字閱讀帶來沉浸式體驗。

20.但其內在原因,一方面在于降速、提質、增效成為行業(yè)發(fā)展內在需求;另一方面在于多元共生的產業(yè)生

態(tài)使規(guī)模擴張的動能降低。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空,語境指大眾閱讀市場規(guī)模占比高,可用“遙遙領先(一馬當先、名列前茅)”。遙遙領先:遠遠

地走在最前面(多指成績、比賽等)。一馬當先:原指作戰(zhàn)時策馬沖鋒在前。形容領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

眾前面,積極帶頭。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績優(yōu)異。

第二空,語境指數(shù)字閱讀作品在提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力中起支柱作用,可用“中流砥柱(中堅力

量)”。中流砥柱(中堅力量):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

第三空,語境形容發(fā)展變化快,可用“日新月異(一日千里)"。日新月異(一日千里):形容發(fā)展迅

速,變化很快。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段壓縮概括的能力.

第一段,在“與前些年比,我國數(shù)字閱讀產業(yè)規(guī)模增速有所放緩”之后又強調數(shù)字閱讀總體發(fā)展趨勢,概

括出:數(shù)字閱讀產業(yè)總體規(guī)模穩(wěn)步增長。

第二段,分析數(shù)字閱讀“用戶規(guī)模”“用戶年齡”,“不斷向銀發(fā)族和青少年延伸”說明覆蓋年齡段更為

廣泛。概括出:數(shù)字閱讀覆蓋年齡段更為廣泛。

第三段,第一句具有概括性,“從‘看見書'到‘聽見書‘再到‘感受到書'”說的是數(shù)字閱讀新技術,

“不僅為數(shù)字內容生產和傳播帶來多重變革,也為數(shù)字文化消費帶來更具沉浸感、更加多元化的體驗”重

點強調“帶來沉浸式體驗”,概括出:新技術為數(shù)字閱讀帶來沉浸式體驗。

注意分別用一個單句概括。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式雜糅,“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