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1頁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2頁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3頁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4頁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結(jié)晶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標要求】從人類文明發(fā)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學習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辯證認識中外文化交流的兩面性,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緯r空觀念】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中外文化交流所處的特定時空環(huán)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臼妨蠈嵶C】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探究中外文化交流的歷程,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練v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明確中外文化交流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培養(yǎng)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互動的發(fā)展歷程,培養(yǎng)家國情懷。時空坐標01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問題導入:觀察佛像的造型、面容,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東漢

北魏

宋佛——人

本土化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1.佛教的中國化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佛教出現(xiàn)了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宋明時期◎北周石雕佛立像時空觀念(1)過程:①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1.佛教的中國化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

佛教的傳入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身有日光,飛行殿前,欣然悅之。傳問群臣,此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尋佛取經(jīng)。——《三國志·魏書·東夷》◎洛陽白馬寺,中國的第一座官辦寺院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人民受盡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剝削,長期的戰(zhàn)亂又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這種情況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統(tǒng)治和獲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識地提倡。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現(xiàn)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叭痰睢钡顑?nèi)正中供奉的是如來佛祖,佛祖右手邊(南側(cè))為老子,左手邊(北側(cè))為孔子。◎山西大同恒山懸空寺——三教融合材料二: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思考:佛教傳入后,為什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走向興盛?①社會動蕩不安,天災人禍不斷,人民凄苦②彌補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足③滿足人們精神慰藉的需求。④統(tǒng)治者通過佛教控制人民,維護統(tǒng)治

所謂佛學中國化,最要的是在其沖淡了宗教精神,加深了人生情味。

——錢穆③隋唐時期:佛教出現(xiàn)了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宗派創(chuàng)始人教義主張?zhí)炫_宗一切“皆由心生”華嚴宗法藏“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客觀世界是依賴于主觀世界而存在的唯識宗玄奘“萬法唯識”、“心外無法”禪宗達摩“禪”:靜坐沉思。主張佛在心內(nèi),無需苦練修行,只需凈心醒悟。南宗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薄蛩妥犹焱鯃D》(又名《釋迦降生圖》)是唐代吳道子根據(jù)佛典《瑞應本起經(jīng)》創(chuàng)作紙本墨筆畫。④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世界本原“理”在萬物“理”在“心”中方法論“格物致知”“致良知”道德觀存天理,滅人欲知行合一新儒學——宋明理學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佛教人生命運

儒學孔孟正宗(根本)道教貫通宇宙自然宋明理學

佛教的中國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個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連續(xù)的整合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華文化不但沒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徹底同化了外來宗教,這反映了中華文化極具包容性。(2)影響材料一: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

——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問題探究】佛教的傳入對中國有何影響?材料二:五陰亦爾,煩惱因緣合成此身。而此五陰,恒以生老病死無量苦惱搒笞眾生。"——語出《百喻經(jīng)·五人買婢共使作喻》積極:①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煩惱】:佛教語。謂迷惑不覺唯物史觀②文學、書法和繪畫:體現(xiàn)佛教的內(nèi)容和理念,注重境界的表達?!颉ぺw光輔番王禮佛圖嘆白發(fā)

唐·王維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發(fā)變垂髫。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柳公權《金剛經(jīng)碑》③建筑藝術:◎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

中國的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又融人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色,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建筑。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jié)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材料一:竭財以赴僧,破產(chǎn)以趨佛,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匱……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繼。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侶的游手好閑),貨殫于土木(指修建寺院)——范縝《神滅論》

消極:佛教宣揚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材料二: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diào)役,猥濫極?!段簳め尷现尽凡焕趪业馁x稅徭役出世態(tài)度有悖于儒家倫理綱常;不利于軍隊和官府發(fā)展;寺廟奢侈,僧侶不檢。①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②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的詩、書、畫,很多都體現(xiàn)了佛教的內(nèi)容,同時也吸納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③中國的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建筑。是中化文化的瑰寶。

④佛教宣揚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2)佛教的影響【典例研析】(2022·廣東·高考真題)魏晉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宋人李覯認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張載認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虛幻的,與“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覯、張載主張A.儒法并用以維護君權 B.立足考據(jù)以重建學風C.復興儒學以回應挑戰(zhàn) D.雜糅佛道以構建理學【答案】C【詳解】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與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對儒學的社會地位淪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滿,站在維護儒學統(tǒng)治地位的立場上抨擊佛教、道教,結(jié)合所學可知,宋儒通過改造儒學來達到重振儒學、回應佛道挑戰(zhàn)的目的,C項正確;【典例研析】(2020·江蘇·高考真題)孟子講“覺”,佛教講“悟”,程顥、程頤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北宋僧人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國家矣,何嘗不存其君臣父子”。這反映出北宋(

)A.儒學統(tǒng)治地位動搖 B.儒學與佛教的融合C.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D.陽明心學影響深遠【答案】B【詳解】材料“程頤程顥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時期存在儒學與佛教融合的現(xiàn)象,B項正確;材料強調(diào)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強調(diào)佛教對儒學的沖擊,無法體現(xiàn)地位動搖的現(xiàn)象,A項錯誤;材料內(nèi)容沒有體現(xiàn)理學成為官方哲學的問題,并且在南宋時理學才逐漸成為官方哲學,C項錯誤;陽明心學出現(xiàn)于明代,D項錯誤。閱讀教材,說明從明末清初到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國傳播的史實及影響。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2.西學東漸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概念:材料:明末清初,一批來華耶穌會會士由于精通中國文化而獲得高官的賞識,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瑪竇,他們脫下僧袍,換上了儒服,通過與儒家學者們談天、辯論,用三棱鏡、自鳴鐘和地理知識來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湯若望精通天文,后來他在滿清官廷擔任過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的職務。耶穌會會士們將大約7000種西文圖書帶到了北京。17世紀時會士與中國學者合譯出了大約380種著作,這些書多為神學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數(shù)學、地理、醫(yī)藥、氣象、機械、解剖學、動物學、邏輯以及歐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論文和專著。

——費正清《東亞:傳統(tǒng)與變遷》影響:①開闊了國人的眼界,為中國傳統(tǒng)科技注入了生機;②只在少部分知識分子中傳播,沒有使中國社會產(chǎn)生根本性變革。思考:早期的西學東漸的背景及對中國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1)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shù)學等方面的新知識。17世紀,清政府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jiān)工作,并招攬數(shù)學、醫(y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利瑪竇背景:①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礎②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③傳教士的推動④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fā)展

皇帝的支持2.西學東漸歷史解釋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運動期間設京師同文館;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

材料從教育方針講,它培養(yǎng)的不再是求取功名走讀書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適應時代要求,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和軍事知識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學堂先后培養(yǎng)出628名航船、造船、蒸汽機制造方面的管理、駕駛及工程技術人員,為發(fā)展中國造船業(yè)和創(chuàng)建近代海軍做出重大貢獻。

——孫春芝《略論洋務運動與中國教育近代化》(2)19世紀中葉①背景

:中國國門被迫打開(西方國家的入侵,民族危機加?。诒憩F(xiàn):◎“睜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洋務運動首批留學生(3)19C末20C初①維新變法(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等愛國知識分子意欲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②辛亥革命(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新式學堂和留學教育的發(fā)展推動了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的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材料梁啟超主張改革法制,應該“采西人之意,行中國之法,行中國之意”,走中法與西法相結(jié)合的道路,既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也要批判繼承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遺產(chǎn)。——摘編自劉新《梁啟超法治思想研究》◎康有為和梁啟超(4)20世紀早期①1915年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主張吸收

民主與科學的思想。②俄國十月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

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材料:馬克思主義學說很符合中國國情,很能夠指導中國革命找到一個正確的道路,它是經(jīng)過種種選擇比較之后,它不是一個人,是一批人,是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期中主要是思想先進的青年人,要救國救民,大家共同認定的。

——《思想解放史錄》◎五四運動油畫

P13【問題探究】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jīng)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珴蓶|《論十大關系》,《毛澤東選集》第7卷接受外來思想,并不意味著無條件照搬,而必須根據(jù)具體條件加以采用,使之適合中國的實際……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

——毛澤東《同英國記者斯坦的談話》,《毛澤東文集》第3卷對待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1)應在大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前提下,積極吸收外來的優(yōu)秀文化。對待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在外來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家國情懷層次派別代表人物思想主張實踐活動器物地主階級抵抗派地主階級洋務派制度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思想資產(chǎn)階級激進派無產(chǎn)階級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譯西書籍,仿制西方戰(zhàn)艦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自強、求富洋務運動(近代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近代海軍、新式教育)康有為、梁啟超維新改良,君主立憲戊戌變法孫中山、黃興暴力革命,民主共和辛亥革命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馬克思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知識歸納: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及特點(1)學習西方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不斷深化的過程,即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復雜歷程。(2)學習西方與抵抗侵略、啟蒙和救亡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出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zhì)(主題:救亡圖存)(3)中國人民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jīng)歷了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4)從走他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材料一16世紀后兩個世紀,數(shù)百名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傳教,以傳教士為媒介,促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首次大規(guī)模交流活動。明朝末年,朝廷開設歷局,聘請傳教士參與,修成《崇禎歷書》,頒行天下??滴跤H政后,傳教士南懷仁出任欽天監(jiān)監(jiān)副,掌管監(jiān)務,專用西洋法。清朝時期,梅文鼎融會中西,對傳統(tǒng)九章算術和西洋數(shù)學取長補短,著成《中西算學通》。康熙47年,在傳教士主持下我國首次用近代科學方法繪成《皇輿權覽圖》。乾隆26年,法國傳教士蔣友仁手繪《坤輿全圖》,詳細介紹哥白尼“日心說”。與西學東漸同時,中學也開始西傳。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漆器,甚至壁紙、轎子、折扇等手工藝品在歐洲風行一時,成為上流社會爭奇斗富的象征;傳教士從中國寄回和帶來的大量報告、書簡、著述以及翻譯書籍紛紛問世。如《中國通史》、《孔子傳》、《中國孝道》、《中華帝國全志》等。

——摘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元明清卷》(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特點:①以傳教士為傳播媒介;③文化交流的內(nèi)容具有差異性:西學東漸以傳播天主教和天文地理為主;中學西傳以中國手工業(yè)品和傳統(tǒng)文化為主;②文化交流具有同時性、平等性和融合性。史料實證材料二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清廷屢戰(zhàn)屢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天朝上國”門戶大開,“海禁”與“教禁”已成往事。傳教士傳教及出版活動開始由南洋、東南沿海一帶“光明正大”地“踏入”寧波、上海、北京、漢口等腹地,大量傳教士書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19世紀40至90年代,傳教士共創(chuàng)辦中外文報刊170余種,占中國同時期報刊總數(shù)的95%。1868年9月,林樂知創(chuàng)辦《中國教會新報》以“聯(lián)絡教會,造就信徒”??稍摽诮绦畔⒅鹉晗陆担亲诮绦畔⒅鹉晟?。1872年8月更名為《教會新報》,開始脫離“神理”傳播的旨歸。1874年9月又更名為《萬國公報》,成為“推廣與泰西有關的地理、歷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學、藝術、工業(yè)及一般進步知識的期刊”。

——摘自吳瓊戴海波《晚清傳教士報刊實踐及歷史價值》(2)根據(jù)材料一、二概括晚清西學東漸的重大變化,結(jié)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變化:①內(nèi)容上:由主要傳播天文地理知識到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③途徑上:由向統(tǒng)治者、士人個別介紹西學到著書立說、創(chuàng)辦報刊等大眾媒體向社會傳播西學。④背景上:從閉關自守下滲透西學到大變局下宣傳西學。②地域上:由深入統(tǒng)治中心到從通商口岸開始傳播。材料二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清廷屢戰(zhàn)屢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天朝上國”門戶大開,“海禁”與“教禁”已成往事。傳教士傳教及出版活動開始由南洋、東南沿海一帶“光明正大”地“踏入”寧波、上海、北京、漢口等腹地,大量傳教士書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19世紀40至90年代,傳教士共創(chuàng)辦中外文報刊170余種,占中國同時期報刊總數(shù)的95%。1868年9月,林樂知創(chuàng)辦《中國教會新報》以“聯(lián)絡教會,造就信徒”。可該刊宗教信息逐年下降,非宗教信息逐年升。1872年8月更名為《教會新報》,開始脫離“神理”傳播的旨歸。1874年9月又更名為《萬國公報》,成為“推廣與泰西有關的地理、歷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學、藝術、工業(yè)及一般進步知識的期刊”。

——摘自吳瓊戴海波《晚清傳教士報刊實踐及歷史價值》(2)根據(jù)材料一、二概括晚清西學東漸的重大變化,結(jié)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原因:清初①全球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傳播天主教的使命;②西方近代科學的興起和發(fā)展;③中國手工業(yè)技術和傳統(tǒng)文化走在世界先列;④統(tǒng)治者的喜好和支持。晚清①工業(yè)革命后,西方殖民者對外尋求商品市場和原料產(chǎn)地,武力打開中國國門;②19世紀西方近代科技取得迅猛發(fā)展;③中國自然經(jīng)濟的落后;④歐洲啟蒙思想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nèi)確立。

明末清初近代背景①受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影響;②傳教士傳教的需要;①工業(yè)革命后列強為商品輸出、資本輸出,蓄意侵華;②救亡圖存的需要;傳播主體西方傳教士如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參與主體廣泛,包括官員、知識分子、民族資產(chǎn)階級等;接受群體少部分知識分子如徐光啟群體不斷擴大,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內(nèi)容西方科技為主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層層深入影響文化上東西雙向交流,開闊眼界但沒有使中國產(chǎn)生根本性變革促進中國社會近代化的轉(zhuǎn)型【知識拓展】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與清末民初西學東漸的比較【典例研析】(2022·北京·統(tǒng)考高考真題)《海國圖志》問世不久即傳入日本,當時著名學者佐久間象山感嘆自己與魏源“所見亦有暗合者”“真可謂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學者感慨道:“使海內(nèi)盡得觀之,庶乎其為我邊防之一助矣!”這表明此時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

)A.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 B.主張中日結(jié)盟以反對西方的侵略C.產(chǎn)生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師夷長技”的社會運動【答案】A【詳解】結(jié)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海國圖志》得到一些日本學者的贊同,表明此時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xiàn)中日結(jié)盟以反對西方侵略的主張,排除B項;魏源寫作的《海國圖志》并不反對封建專制,排除C項;材料不足以說明中日兩國都掀起了“師夷長技”的社會運動,排除D項。故選A項?!镜淅形觥浚?022·全國·高考真題)“百日維新”前,梁啟超任教于湖南時務學堂,“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竊印《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禁書,“加以案語,秘密分布,傳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眾”,于是“湖南新舊派大哄”。這反映出,當時A.革命已成為主要思潮 B.維新派變法策略未能統(tǒng)一C.變法思想的根本轉(zhuǎn)變 D.維新派側(cè)重動員民眾變法【答案】B【詳解】根據(jù)“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加以案語,秘密分布,傳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眾”湖南新舊派大哄”等內(nèi)容可得出,當時維新派并沒有統(tǒng)一的思想與策略,有人宣揚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項正確;當時維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項;C項太絕絕對,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對群眾的動員,排除D項。故選B項?!镜淅形觥浚?021·廣東·高考真題)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yè)發(fā)達,卻出現(xiàn)“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xiàn)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A.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B.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C.為聯(lián)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jù) D.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答案】D【詳解】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yè)發(fā)達,卻出現(xiàn)“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xiàn)象,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孫中山提出了社會革命來解決民生問題,“免得再蹈覆轍”,故D正確;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不是孫中山的目的,故A錯誤;“均貧富”不是孫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錯誤;聯(lián)合蘇俄的政策依據(jù)是“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的三大政策,故C錯誤?!镜淅形觥浚?022·全國·高考真題)據(jù)某位學者回憶,“‘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舊分別事物”,中國古來已有的一概稱為舊,古來未有或來自外國的一概稱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對于古今、中外能夠排好恰當?shù)年P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這一轉(zhuǎn)變反映出(

)A.東西方文化論爭由此引發(fā) B.傳統(tǒng)儒學思想開始受到批判C.全盤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fā)生變化【答案】D【詳解】依據(jù)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之后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有了一定的變化,更具理性,說明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fā)生變化,結(jié)合所學可知,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主張辯證的看待傳統(tǒng)文化,D項正確;“由此引發(fā)”表述錯誤,排除A項;“開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排除B項;“得以消除”表述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02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對亞洲的影響(1)漢字:①時間: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②表現(xiàn):各國在漢字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本國文字,朝鮮創(chuàng)造出諺文,日本創(chuàng)造出假名,越南創(chuàng)造出喃字?!蝽n國諺文諺文,韓國稱為韓字,北朝鮮稱為朝鮮字。15世紀朝鮮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創(chuàng)造朝鮮拼音文?!蛉毡酒郊倜c片假名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漢字為“真名”?!蛟侥相粥郑枪旁侥厦耖g一種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來表達越南語的文字。①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qū)流行②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jīng)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2)儒學成均館,朝鮮高麗和李朝時期的高等教育機構。李朝開國至其末期正式用于稱國家最高教育機構。設專門講授儒學的明倫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廟。成均館大學名列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第97名,其歷史可追溯至于1398年成立的朝鮮王朝最高學府成均館,是最初的國家級教育機關日本學者認為,隋唐時期,日本從中國學習了幾個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歷史完成了一個飛躍,這幾個文化要素就是漢字、儒學、官制和大乘佛教?!蠎棇崱秱鹘y(tǒng)文化:中國文化軟實力之源》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jīng)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fā)展(3)佛教◎鑒真與唐招提寺

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jié)來緣。”這四句偈語深深打動了鑒真法師,從而下定決心,六次東渡,到日本傳戒,弘揚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話。◎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物資上書“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送柴侍御》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中國援助日本物資上書“青山一道,同擔風雨”社會制度: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7世紀日本大化改新,推行度,都以唐制為藍本教育體制: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4)制度材料一: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為多系日本自創(chuàng),然一檢唐史,則知多模仿唐制?!緦m泰彥《中日交通史》材料二:新羅統(tǒng)一朝鮮后,更以唐制為立國規(guī)范……在學制上,新羅仿唐置國學,設儒學科和技術科。

——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日本京都【歷史縱橫】日本的銅錢仿唐開元通寶。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設計仿唐長安城,還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國南北朝建筑風格的影響。

韓國首爾的景福宮,結(jié)構和樣式是中國皇宮的翻版,景福宮的門均以漢字命名,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影響。(5)社會生活: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6)移民:(1)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2)15世紀,伴隨經(jīng)貿(mào)往來,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shù)貍鞑ブ腥A文化。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韓國首爾景福宮◎印尼三寶壟P11【學思之窗】體會中華文化對朝鮮、日本的影響

這兩首詩都是外國人使用漢字創(chuàng)作的律詩,不僅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嚴格按照律詩格式要求,還在詩中使用了歷史典故,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中華文化和歷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華文化對朝鮮、日本的深刻影響。(1)科技: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等四大發(fā)明是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成就。歐洲中國14至15世紀印刷術傳至歐洲,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8世紀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促進教育、政治及商業(yè)發(fā)展。13世紀經(jīng)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粉碎騎士階層,推動了封建社會的瓦解。13世紀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各國,推動大航海時代到來。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2.對歐洲的影響(2)思想文化

①16—18世紀,在西學傳入中國的同時,中華文化在歐洲也得到傳播??鬃拥乃枷胍约叭寮医?jīng)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

材料一: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在這個地球上曾有過得最幸福的、并且人們最值得尊敬的時那就是人們遵從孔子法規(guī)的時代?!薄匀寮宜枷胛幕癁槲淦?,抨擊歐洲基督教的一神專制。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國是開明的專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都可以自由傳道,大家相安無事,政府只管社會風化,從不規(guī)定國民的宗教信仰…伏爾泰還看孔子和西方古代賢哲一樣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信條顯然,這就是“博愛”的本義,因而也就和“自由”與“平等”的信條息息相通了。

——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伏爾泰《論孔子》根據(jù)材料結(jié)合所學,分析伏爾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儒家思想迎合了伏爾泰反對歐洲君主專制、天主教神學、以及宣揚自由平等的啟蒙思想的需要。

中華文化作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連續(xù)發(fā)展,中華文化不僅在過去為人類中華文明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當今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著自己的貢獻。結(jié)合所學,聯(lián)系社會生活,舉例說明中華文化在當今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發(fā)揮的作用。學習拓展審題: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舉例:科技:青蒿素、雜交水稻國際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①中華文化所蘊含的自然人文精神,為當今世界人民解決自然問題提供了智慧。②中華文化主張的國家交往間的利益相關、合作共贏和和平共處等價值理念,是構筑和平穩(wěn)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包含的價值目標符合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解決各國人民所共同面臨的恐怖主義、新殖民主義等問題,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家國情懷中韓端午“申遺”之爭2005年,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chǎn)。當時國內(nèi)很多人都憤憤不平,誤以為韓國搶注了中國端午節(jié),導致中國無法申遺。后來才知道,原來韓國端午祭和中國端午節(jié)是兩碼事。

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游藝活動、表演等,都有著濃厚的韓國民俗特色。而中國端午節(jié)的許多習俗,像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喝雄黃酒等,在韓國的江陵端午祭中并不存在?,F(xiàn)代韓國的“端午祭”除了時間是在五月初五外,基本和我們的傳統(tǒng)端午節(jié)毫無關系,并且也未影響“中國端午節(jié)”于2009年申遺成功。此次爭端警惕國人:在構建文化自信的同時要摒棄文化優(yōu)越論,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形成知性的力量,令中華文化永葆生命力。話題爭議:中韓文化之爭●2005年,11月24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