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導學案教師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2/14/2D/wKhkGGYp16eAYBM8AAIjLF1MZtA468.jpg)
![故都的秋導學案教師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2/14/2D/wKhkGGYp16eAYBM8AAIjLF1MZtA4682.jpg)
![故都的秋導學案教師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2/14/2D/wKhkGGYp16eAYBM8AAIjLF1MZtA4683.jpg)
![故都的秋導學案教師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2/14/2D/wKhkGGYp16eAYBM8AAIjLF1MZtA4684.jpg)
![故都的秋導學案教師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2/14/2D/wKhkGGYp16eAYBM8AAIjLF1MZtA468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故都的秋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的個性和創(chuàng)作風格,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2、過程與方法:抓住“清、靜、悲涼”來賞析故都之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并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品味本文細膩優(yōu)美的語言,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并體會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預習案第一課時教材助讀走近作者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F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熟讀唐宋詩詞和小說雜劇。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fā)起成立創(chuàng)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生很大影響。1923年發(fā)表《春風沉醉的晚上》。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0年參與成立“左聯”,1932年12月發(fā)表《遲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寫了不少山水游記和詩詞,1935年發(fā)表《出奔》,抗戰(zhàn)爆發(fā)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流亡南洋,堅持抗戰(zhàn)。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二、了解背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舊中國,戰(zhàn)亂連年,民生凋敝,連讀書人也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從1921年到1933年4月,郁達夫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并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當時的國家是山河破碎,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處于內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嘗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處境下,他思想苦悶,想用創(chuàng)作救國,可創(chuàng)作又枯竭,于是,只有過著一種游山玩水的閑散寂寥的苦悶生活。1934年郁達夫經青島輾轉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來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使得郁達夫對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別。題目注解北平、北平曾作過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可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歷史悠久。30年代的都城是南京,“故”有“從前的”、“過去的”的意思。人們對“從前的”、“過去的”的事物往往會產生懷念、眷戀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稱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xiāng)為“故鄉(xiāng)”,對與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稱“故人”。從“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寫的是秋景。因此從標題看,這是一篇飽含著眷戀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夯實基礎朗讀課文,要求準確、清楚,還要注意讀出感情。請同學們在課本上勾畫重要的基礎知識(字音、字形),認真鞏固落實。1、讀課文,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旎煦玢纾ǎ┨惰纤拢ǎ┗睒洌ǎ咧悖ǎ┞淙铮ǎ┮淮莆荩ǎ┴ニ臉颍ǎ埃ǎ┧唤校ǎ┓繖_()平平仄仄()普陀寺()譬如()頹廢()鱸魚()2、根據拼音寫漢字。lǎ叭花()咳sou()洗shù()屋chuán()姻yuán()yuàn屬()鳥tí()dì結()真dì()混dùn()餛tun()遲dùn()整體感知1、作者是從哪個角度寫秋的(提示:注意劃出關鍵性的句子、段落),在哪一段找到的?故都的“秋”的特點是什么?南國的秋的特點及不足之處是什么?明確:從第一段最后一句最后一個詞“秋味”可知是從“味”的角度來寫秋的。故都的秋的特點是: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也是文眼;南國的秋的特點是:“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不足是“看不飽,嘗不透”。2、文章是寫“故都的秋”,可第2和13兩段卻是寫南國之秋的主要特點,這有何用意?明確:寫南國之秋主要是為了形成對照,襯托北國秋景之美,秋味之濃,同時顯示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贊美和眷戀。作者在開頭部分點出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后,接著寫到了江南之秋。但那里“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又時常多雨而少風”,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在文章結尾部分,作者又寫到了“南國之秋”,指出“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開篇提到“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結尾提到“南國之秋,當然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并作了適當的展開,以此與北國之秋作對比。對比的目的非常明確,即抑彼揚此,北國之秋勝于南國,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達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這種感受既來自空間的對比(南北兩地),也來自時間的積累(“已將近十余年了”)。這對照、烘托手法的運用是文章深化主題的寫作技巧之一。3、第2和13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何作用?從文中還能找出這樣的段落嗎?
明確:第2和13兩個自然段在結構上形
成了前后呼應,第1和14自然段也首尾照應。這樣就使這篇文章的結構就更加嚴謹了。這就從結構上把散文“形”上的散而聚合在一起了。這是“形散而神聚”這種體裁的寫法之一。4、大家快速閱讀,從文章中找出直接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達夫對北平的秋天懷著怎樣的情感?明確:第一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他為賞秋不辭辛勞,可見愛秋之切!)最后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保ㄋ麨檫@秋色寧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梢姁矍镏畎。。┣楦校合蛲?、迷戀、眷戀關于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有人認為是頌秋,有人認為是悲秋,你如何認為?明確: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5.理清文章脈絡,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總寫對北國之秋、江南之秋的____________,表達對北國之秋的____________。第二部分(第3~12段):分寫部分,描寫古都紛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贊美北國之秋。第三部分(第13~14段):總括全文,強調南國之秋不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北國之秋的________。不同感受向往之情眷戀教師:同學們,當你心情極度煩悶和悲苦的時候,有人想勸你,可你卻說“讓我靜一靜”,此時,也許你會在最孤寂的地方靜靜,反而會覺得獨處的妙處。請你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寫法來寫一段話,讓我們大家來共同欣賞一下,好嗎?【探究案】第二課時探究點一:文本理解1.
根據“清、靜、悲涼”的特點,課文逐一描繪了故都的自然風物。問:課文是通過哪幾種景象的描寫來表現“故都的秋”的這一特點的?景物有:秋晨里碧綠的天色、馴鴿、日光、牽?;ā⑶锊?,槐樹的落蕊,殘鳴的秋蟬,秋雨,都市閑人,秋棗等。作者選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且平凡的景物,如第三段第四行開始的秋晨民居小院所見的“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牽?;ā?,“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第四段早晨鋪得滿地的槐樹“落蕊”,第五段被稱作“北國的特產”的衰弱的“秋蟬”,第六至十段段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話秋涼的“都市閑人”,第11段北方的“棗子樹”和其他鮮果,等等。寫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教師明確:我們可以知道主要是描寫了五種景況: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話秋雨、佳日秋果。(即: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清”與“靜”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觀特點為主,而“悲涼”則以描述作者對故都之秋的主觀感受為主。板書:(即: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2、作者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作者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可到了故都,他為什么不著力的寫這些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ā⒒比?、秋蟬、秋雨、秋棗呢?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來寫,你會這樣安排嗎?請大家相互討論交流。明確:(1)最讓作者思念的是北國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原因:①本文重點談的是秋味,牽?;ā⒒比?、秋雨、秋雨、秋棗更具有代表性;②上述名勝是眾所周知的,想讓在平凡的的大家都了解的事物寫出不平凡的味道;③作者從身邊事物寫對秋的感覺,更引起共鳴;④作者以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東西都能體現秋的魅力,更不用說那些大家眾所周知的地方了。⑤游人如織的地方給人的感覺是熱鬧的,如果寫那些地方,就與作者寫本文的“清、靜、悲涼”的特點不吻合,教師:所以作者對于這些不吻合的地方,只是點到為止,雖然這些地方讓作者神往,也只是一點而過。教師明確:作者不寫這些風景區(qū),單寫院落街巷的秋景,是與作者的心緒、思想以及對北國之秋的認識緊密相關的。首先,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有人云集的風景區(qū)是難以表現的;其次,要真正表現故都之秋,離開了普遍存在的景象,專門描寫風景區(qū),會失去“故都之秋”的代表性;最后,把人們司空見慣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與姿態(tài)挖掘出來,往往更能深切感人,使人能更深刻地體味到故都的秋“味”?!就队啊窟@就是圍繞中心選材。3、在對這些自然風物中的描寫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哪些地方突出了“靜”、哪些地方突出了“悲涼”?明確:第3段寫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牽牛花的藍朵”(清)“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薄凹殧抵唤z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ā保o)“一椽破屋”“破壁腰”“牽?;ǖ乃{朵”“秋草”(悲涼)第4段“秋槐圖”中,“落蕊”“鋪得滿地”,“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清”)“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靜”);“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悲涼”)。第5段寫秋蟬----“衰弱”、“殘聲”。(悲涼。)第6-11段寫秋雨----“灰沉沉的天”、“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清)“息列索落”慨嘆著天涼了的話。(靜,也有悲涼。)寫秋果----“淡綠微黃”(清)第3段寫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給人一種明凈高爽無半點纖塵之感,“牽?;ǖ乃{朵”給人寧靜、淡雅的感覺寫出了“清”;“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薄凹殧抵唤z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這是境和心的寧靜)。有著幾分冷落和蕭條的“破壁腰”,藍、白等冷色調的“牽?;ā币约跋笳魃乃ソ吲c凄涼的“秋草”體現了“悲涼”。第4段“秋槐圖”中,“早晨起來”,看見“落蕊”“鋪得滿地”,“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體現了“清”“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體現了“靜”;;“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抒發(fā)了悲秋之感,緊扣了“悲涼”。第5段寫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第6-11段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慨嘆著天涼了的話。(這里有境地的清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教師明確:【投影】青天(藍綠)藍朵(藍色)秋草(黃色)落蕊(灰白)樹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藍綠)棗樹(淡綠微黃)一問:那么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還是暖色?明確:冷色。二問:面對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你心里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明確:冷清。即課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點。三問:接下來我們來聽聽故都的秋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明確:有鴿聲(飛聲)、蟬聲、雨聲、人聲。四問:那么這么多聲響交雜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鬧呢,還是寧靜?明確:靜。連鴿子的飛聲、蟬衰弱的叫聲,這些細微的聲音都聽得到,這就反襯了故都的靜,這也正體現了一句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是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舉一個例子,比如鐘表,在白天,你根本聽不到它的走動聲,但在晚上,夜深人靜時,你便能聽到清楚的滴答聲,因此,假如要你寫夜的靜,你便可以以鐘的走動聲清晰可辨來襯托夜的靜,這也就是以動襯靜。五問: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飄零者,身處在如此寂靜的秋天里,心里會有什么感受?明確:孤獨、寂寞、痛苦。六問:對,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越靜越孤獨越痛苦。如果你處在這樣冷清的秋色和寂靜的秋天,你心里會產生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明確:悲涼。這便是故都的秋味。七問: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個時代,也有明艷之色,也有繁鬧的景象,作者為何避而不寫,而寫秋天的“清、靜、悲涼”?明確:主要的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有關,由于作者當時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熱鬧。喜歡清靜,而“悲涼”更多的是郁達夫的主觀感受,是郁達夫獨有的,換一個人則未必有此感受。要深入理解郁達夫的悲涼之感,還需要聯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讓我們來看看郁達夫在寫作這篇散文的時候的什么樣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寫作背景】【投影】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白色恐怖,使郁達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調,總想找寧靜處”。作者在寫這些描寫色彩的詞不僅體現了是故都秋“清”的特點,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顯?!就队靶〗Y】“清”體現在色調:碧綠的天色、牽?;ǖ乃{朵、青布單衣的閑人、淡綠微黃的棗子?!办o”體現在聲音:馴鴿的飛聲、衰弱的蟬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聲調(以聲襯靜)“悲涼”體現在景物中:“一椽破屋”、“破壁腰”、“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掃帚的絲紋、落寞”、“衰弱的殘聲”、“唉,天可真涼了”等。板書:秋色、秋聲4.本文是寫景文,為什么在12段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明確: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起深沉、幽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作用:這一段采用議論,通過古今中外的例子證明,作者想告訴我們無論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好”的→中國的秋天是“好”的→江南的秋天也是“好”的→故都的秋天“特別”“好”!正因為它“特別”“好”,所以就值得“頌贊”!進一步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教師明確:這段屬于議論,寫中外文人學士對秋的深沉,悠遠嚴厲,蕭索的感觸,指出“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寫景之外再添議論,一方面,作者似乎要創(chuàng)造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題旨暗合;第二方面,從行文章法上看,這里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思路;第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探究點二:精句賞析提示:在下面的兩段文字里,作者調動了聽覺、視覺和觸覺來感受故都的秋,使寫景狀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并融入了深沉而細膩的感受、情思。細細品味,做一些圈點勾畫、評議賞析。設題意圖:品味文中精妙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創(chuàng)造才華??梢圆皇堋把杏懪c練習”的局限,鼓勵學生品味更多的有意味的語言。5.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5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致,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tài)、動作,如“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偲饋碚f,表現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教師:藍色牽?;ǖ某鰣雠c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的。不過作者仍嫌不夠,他特意營造了一種充滿北國情調的清涼的氛圍:破屋、濃茶、碧天、馴鴿、尖細且長的草,這個時候再加上牽?;ǖ乃{朵,真的讓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涼撲面而來,這讓我們想到王安石的詩“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王安石大家知道吧,王安石罷相后,無事可做,尋芳攬勝,打發(fā)流年,獨坐無聊,就細數落花,一個“久”字只是說明數的久嗎?心情也是落寞的。一個久字正透出它幾多的凄苦,無奈何落寞,可以說在這個時候,郁達夫描寫牽?;ǖ臅r候,與王安石的心情頗為相同,在意境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清靜閑暇中透出幾分落寞,我們有沒有時間去關注花什么顏色為最好?(沒有)我們整天行色匆匆的,我們沒有時間!在這里邊呢,通過牽?;ū磉_出秋天所特有的清氣,這其中隱隱透出作者內心的寂寞和凄苦。(讓同學有感情的朗讀第三段)6.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6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ㄤ仢M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是觸覺感受。寫觸覺,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這里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教師:這句話,雖文字不多,卻寫出了靜,從對聲音、氣味和觸覺的感覺體現了靜,聲音也沒有,已經體現“靜”了,氣味也沒有,就更靜了,但作者還認為不夠,用一點點來形容觸覺,再用“極細微極柔軟”兩個極,本來那么靜,這一點點觸覺都感覺到了,這說明什么?(環(huán)境靜更是心靜)課堂小結:教師: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這些景物寫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清”與“靜”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觀特點為主,而“悲涼”則以描述作者對故都之秋的主觀感受為主。這就是將故都秋色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有機融合,以達到“情”與“景”的完美交融。這些自然風物就是文章的“形”(即“內容”),通過描寫自然景物來贊美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對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戀之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性格,“結合點”就是“清”“靜”“悲涼”,這就是文章的“神”(及“思想情感”)。記敘上述秋景時既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可以說,是無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偶然的,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靜、悲涼”這一共同的特點,而且又各有側重。這就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這樣從思想內容上把散文“形”上的散有機地聚合在一起了。這是“形散而神聚”板書:形散——神聚郁達夫愛故都之秋愛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壽折秋。那正是因為他是用整個生命去愛秋,用整個身心去擁抱秋。我們聯想本文的時代北京,那故都的秋已深華為真摯的心上之秋、深厚的家國之思。(板書:懷念故都,家國之思)第七環(huán)節(jié)【拓展延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把一個個的物象連綴成一首美妙的詩,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同樣是借助于很多物象來表現故的都秋優(yōu)美的意境,現請同學們仿照《天凈沙·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連綴成詩,并表達出作者的感情。例一:天凈沙·秋情破屋小院濃茶,漏光鴿聲云霞,秋草秋果滿家?;比锉闉?,落寞人飄天涯。例二:天凈沙·秋思破屋槐樹秋蟬,清晨濃茶鴿聲,橋頭樹下閑人。秋雨話涼,寂寞人在故都。例三:天凈沙·秋思碧天馴鴿秋棗,牽?;比镩L草,秋雨閑人斜橋。秋蟬殘鳴,古都秋有味道。例四:天凈沙·秋思漏光鴿聲碧天,秋草藍朵殘垣,秋雨秋棗人閑。槐蕊滿地,賞秋人在北邊。第八環(huán)節(jié)【小組評價】第九組組長評出3個優(yōu)秀小組。5個優(yōu)秀個人第九環(huán)節(jié)【學以致用】秋天無聲無息地也來到了我們的校園,使校園增添了大自然的美麗,把我們本來不太大的校園打扮得更加迷人。以“校園之秋天”為題寫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六、教師課堂小結:縱觀全文,郁達夫用優(yōu)美的文字,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五幅絕美的圖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十三五”重點項目-大蒜醫(yī)藥生產項目節(jié)能評估報告(節(jié)能專)
- 2025年度文化旅游區(qū)基礎設施建設施工合同
- 保潔綠化托管合同范本
- 加熱快餐采購合同范本
- 買賣門面定金合同范本
- 分期返現合同范例
- 稽核人員上崗考試復習試題含答案
- 公司承包員工入股合同范例
- 臨促勞務合同范本
- 養(yǎng)魚加盟合同范本
- 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臨床實踐能力結業(yè)專科技能考核(全科醫(yī)學科)婦科檢查及分泌物留取
- 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工作的調研與思考
- 產后修復學習培訓課件
- mysql課件第五章數據查詢
- 超濾培訓課件
- 《冠心病的介入治療》課件
- 中醫(yī)防感冒健康知識講座
- 熱線電話管理制度
- 中建八局分包入場安全指導手冊v2.0111
- AutoCAD 2020中文版從入門到精通(標準版)
- 紡絲原液制造工(中級)理論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