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車裝載質量計算方法_第1頁
客車裝載質量計算方法_第2頁
客車裝載質量計算方法_第3頁
客車裝載質量計算方法_第4頁
客車裝載質量計算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GB/T12428—XXXX

目次

前言............................................................................I

1范圍................................................................................1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主要參數(shù)要求........................................................................2

5最大設計乘員人數(shù)....................................................................3

6客車裝載行李質量....................................................................4

7客車的最大設計裝載質量..............................................................4

參考文獻...........................................................................5

客車裝載質量計算方法

landenmasscalculatingmethodforcoach

(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

I

GB/T12428—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12428—2005《客車裝載質量計算方法》,與GB12428—2005相比,除結構調(diào)整和編

輯性改動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

——更改了標準名稱的英文翻譯(見封面,2005版封面)

——更改了乘客區(qū)有效面積的術語和定義(見3.4,2005版3.4);

——更改了站立乘客有效面積的術語和定義(見3.4,2005版3.4);

——更改了乘客平均質量(見表1,2005版表1);

——更改了乘員人數(shù)的公式(2)(見式(2),2005版公式(2))。

——更改了客車裝載行李質量的公式(3)(見式(3),2005版公式(3))。

——更改了客車最大設計裝載質量的公式(6)(見式(6),2005版公式(6))。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nèi)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單位:中國公路車輛機械有限公司、長安大學、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廈門金

龍旅行車有限公司、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yè)有限公

司、金龍聯(lián)合汽車工業(yè)(蘇州)有限公司、中汽院(重慶)汽車檢測有限公司、招商局檢測車輛技術研

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于雅麗、申福林、郭金剛、裴志浩、梁博、劉厚林、李偉、施紅、陳燕、康團

結、褚觀耀、宋江泉、蔡鵬飛。

本文件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fā)布情況為:

——1990年首次發(fā)布為GB/T12428-1990;2005年第一次修訂。

——本次為第二次修訂。

I

GB/T12428—XXXX

客車裝載質量計算方法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客車裝載質量的主要參數(shù)要求和最大設計乘員人數(shù)、客車裝載行李質量以及客車的最

大設計裝載質量的計算方法。

本文件適用于M2和M3類客車,其他客車參照使用。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nèi)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3730.1-2001汽車和掛車車輛類型的術語和定義

GB/T3730.2-1996道路車輛質量詞匯和代碼

GB7258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

GB/T15089-2001機動車輛及掛車分類

3術語和定義

GB7258和GB/T15089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乘員passengerandcrew

客車上乘客、駕駛員和車組人員的總稱。

3.2

乘客passenger

客車上除去駕駛員和車組人員的其他乘員。

3.3

乘客區(qū)passengercompartment

客車上專供乘客使用的空間。

注:不包括除乘客座椅之外的任何固定器具(如隔欄、投幣箱、飲水機、冰柜、廚房、酒吧、衛(wèi)生間以及駕駛區(qū)和

A級、Ⅰ級、Ⅱ級客車售票員工作區(qū)、雙層客車樓梯等所占用的空間)。

3.4

乘客區(qū)有效面積thesurfaceareaavailableforpassengercompartment

客車行使狀態(tài)下乘座或站立乘客使用的有效面積。

注:從客車車內(nèi)總水平投影面積中減去以下各項面積而計算得出(重復部分除外):

a)駕駛區(qū)面積:單獨供駕駛員使用空間的水平投影面積,包括駕駛員座椅、方向盤、駕駛控制、儀表和其它駕駛

車輛所必需設備占用空間的水平投影面積,以及上述區(qū)域外,駕駛員為完成駕駛工作所必須的活動空間(安裝有駕駛區(qū)

隔離裝置的客車,駕駛區(qū)面積是指駕駛區(qū)隔離裝置及內(nèi)部區(qū)域);

1

GB/T12428—XXXX

b)車門處踏步面積、車門及其操縱機構運動水平投影面積;

c)從地板量起,任何垂直空間高度小于1350mm部分的面積(包括以下情況:相關標準中所允許的突入部分;對最

大設計總質量不超過3500kg和乘客座位數(shù)不大于12座的B級客車及輪罩處小于1200mm的部分;后置發(fā)動機客車其發(fā)動機

艙處小于1100mm的部分);

d)鉸接式客車由于設置護欄或隔欄等不應進入的面積;

e)禁止乘客進入的面積(如售票員工作的區(qū)域、為運輸貨物或行李設立的存放空間面積等);

f)雙層客車,上、下層樓梯占用的面積。

3.5

站立乘客有效面積thesurfaceareaavailableforstandingpassenger

客車行駛狀態(tài)下站立乘客使用的有效面積。

注:從乘客區(qū)有效面積中減去以下各項面積而計算得出(重復部分除外):

a)在可乘坐狀態(tài)下乘客座椅的所占面積及座椅正前方300mm(位于輪罩上的側向座椅正前方為225mm)區(qū)域內(nèi)的面

積;

b)駕駛員座椅調(diào)至最后位置時,通過座墊表面中心和安裝在車輛另一側(非駕駛員座椅側)的車外后視鏡中心的

鉛垂平面前方的面積;

c)后軸處及其后通道和雙層客車下層地板以上凈高度小于1770mm的面積,其他車內(nèi)凈高度小于1850mm的所有區(qū)域

面積(扶手不計算在內(nèi));

d)地板坡度超過相關標準允許值的面積;

e)在地板上凸起部分高于8mm且不能放置400mm×300mm矩形的面積;

f)除車門處踏步外,任何深度小于300mm的踏步面積;

g)當所有座椅(不包括折疊座椅)都被坐滿時站立乘客不能進入的所有區(qū)域面積;

h)雙層客車上層面積;

i)輪椅所占空間的面積;

j)客車上不允許站立的其他區(qū)域面積,或其部件保持在其使用位置的裝置;

k)臥鋪客車地板面積;

l)客艙通道地板高于650mm部分的面積。

3.6

手提行李handbaggage

乘客隨身攜帶,可置于身邊或車內(nèi)行李架上的物品。

3.7

隨身行李thebaggageotherthanhandbaggage

乘客攜帶的,除手提行李外的其他隨行行李。

4主要參數(shù)要求

4.1乘員人均質量

4.1.1乘員人均質量包括乘客人均質量、駕駛員和車組人員的人均質量,數(shù)值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

4.1.2乘客人均質量包含乘客平均質量(Q1)、手提行李的平均質量(Mw1)和隨身行李的平均質量(Mw2)。

4.1.3駕駛員和車組人員人均質量(Q2)不計手提行李和隨身行李質量。

2

GB/T12428—XXXX

4.2站立乘客人均有效面積

站立乘客所占的人均有效面積(Ssp)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

4.3單位行李艙容積和單位車頂行李架面積允許裝載行李質量

客車單位行李艙容積允許裝載行李質量(L)和單位車頂行李架面積允許裝載行李質量(R),應符

合表3的規(guī)定。

表1乘員人均質量表

單位為千克/人

客車類型

項目

A級、Ⅰ級Ⅱ級B級、Ⅲ級

乘客平均質量(Q1)686868

乘客人均質量手提行李的平均質量(Mw1)——33

隨身行李的平均質量(Mw2)——1010

駕駛員和車組人員人均質量(Q2)757575

——:表示不做要求

表2站立乘客人均有效面積

單位為平方米/人

客車類型

項目

A級、Ⅰ級Ⅱ級B級、Ⅲ級

站立乘客人均有效面積(Ssp)0.1250.15——

——:表示不做要求

表3單位面積/容積內(nèi)質量

客車類型

項目

城市客車長途客車旅游客車

單位行李艙容積允許裝載行李質量(L)kg/m3——100100

單位車頂行李架面積允許裝載行李質量(R)kg/m2——75——

——:表示不做要求

5最大設計乘員人數(shù)

設計乘員人數(shù)按式(1)和式(2)計算,并取其最小值得出:

?1

?=??++??……………………(1)

???

3

GB/T12428—XXXX

??????

?=??2+?…………(2)

?1+??1+??2

式中:

N——最大設計乘員人數(shù);

PS——設計乘員座位數(shù);

2

S1——站立乘客有效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

2

Ssp——站立乘客人均有效面積,單位為平方米每人(m/人);

PW——設計臥鋪數(shù);

MT——最大設計總質量,單位為千克(kg);

MV——整車整備質量,單位為千克(kg);

n——駕駛員和車組人員總數(shù);

Q1——每位乘客的平均質量,單位為千克每人(kg/人);

Q2——駕駛員和車組人員人均質量,單位為千克每人(kg/人);

Mw1——每位乘員手提行李的平均質量,單位為千克每人(kg/人);

Mw2——每位乘員隨身行李的平均質量,單位為千克每人(kg/人)。

6客車裝載行李質量

按設計乘員人數(shù)計算時,客車裝載行李質量按式(3)、式(4)和(5)計算,并取其最小值得出:

??=(??1+??2)?(???)…………………(3)

??=??1(???)+??+???………(4)

Mw=MT-MV-Q1(N-n)-Q2n…………………(5)

式中:

Mw——客車裝載行李的質量,單位為千克(kg);

L——每單位行李艙容積允許裝載行李質量,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

V——行李艙(區(qū)域)的總容積,單位為立方米(m3);

R——每單位車頂行李架面積允許裝載行李質量,單位為千克每平方米(kg/m2);

2

Vx——車頂行李架有效承載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

7客車的最大設計裝載質量

客車的最大設計裝載質量按式(6)計算:

MZ=Q1(N-n)+Q2n+Mw……………………(6)

式中:

MZ——客車的最大設計裝載質量,單位為千克(kg)。

4

GB/T12428—XXXX

參考文獻

[1]2001/85/EC對除駕駛員座位外座位數(shù)超過8個的載客車輛的特殊規(guī)定

[2]國家體育總局,200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公報

[3]國家體育總局,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公報

[4]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公報

[5]E/ECE/324,E/ECE/TRANS/505,RegulationNo.36,2008

[6]E/ECE/324/Rev.2/Add.106/Rev.3,E/ECE/TRANS/505/Rev.2/Add.106/Rev.3,2011

5

ICS43.080.20

CCST4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T12428—XXXX

GB/T12428-2005

`

客車裝載質量計算方法

landenmasscalculatingmethodforcoach

(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

征求意見稿

2022年3月

在提交反饋意見時,請將您知道的相關專利連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GB/T12428—XXXX

客車裝載質量計算方法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客車裝載質量的主要參數(shù)要求和最大設計乘員人數(shù)、客車裝載行李質量以及客車的最

大設計裝載質量的計算方法。

本文件適用于M2和M3類客車,其他客車參照使用。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nèi)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3730.1-2001汽車和掛車車輛類型的術語和定義

GB/T3730.2-1996道路車輛質量詞匯和代碼

GB7258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

GB/T15089-2001機動車輛及掛車分類

3術語和定義

GB7258和GB/T15089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乘員passengerandcrew

客車上乘客、駕駛員和車組人員的總稱。

3.2

乘客passenger

客車上除去駕駛員和車組人員的其他乘員。

3.3

乘客區(qū)passengercompartment

客車上專供乘客使用的空間。

注:不包括除乘客座椅之外的任何固定器具(如隔欄、投幣箱、飲水機、冰柜、廚房、酒吧、衛(wèi)生間以及駕駛區(qū)和

A級、Ⅰ級、Ⅱ級客車售票員工作區(qū)、雙層客車樓梯等所占用的空間)。

3.4

乘客區(qū)有效面積thesurfaceareaavailableforpassengercompartment

客車行使狀態(tài)下乘座或站立乘客使用的有效面積。

注:從客車車內(nèi)總水平投影面積中減去以下各項面積而計算得出(重復部分除外):

a)駕駛區(qū)面積:單獨供駕駛員使用空間的水平投影面積,包括駕駛員座椅、方向盤、駕駛控制、儀表和其它駕駛

車輛所必需設備占用空間的水平投影面積,以及上述區(qū)域外,駕駛員為完成駕駛工作所必須的活動空間(安裝有駕駛區(qū)

隔離裝置的客車,駕駛區(qū)面積是指駕駛區(qū)隔離裝置及內(nèi)部區(qū)域);

1

GB/T12428—XXXX

b)車門處踏步面積、車門及其操縱機構運動水平投影面積;

c)從地板量起,任何垂直空間高度小于1350mm部分的面積(包括以下情況:相關標準中所允許的突入部分;對最

大設計總質量不超過3500kg和乘客座位數(shù)不大于12座的B級客車及輪罩處小于1200mm的部分;后置發(fā)動機客車其發(fā)動機

艙處小于1100mm的部分);

d)鉸接式客車由于設置護欄或隔欄等不應進入的面積;

e)禁止乘客進入的面積(如售票員工作的區(qū)域、為運輸貨物或行李設立的存放空間面積等);

f)雙層客車,上、下層樓梯占用的面積。

3.5

站立乘客有效面積thesurfaceareaavailableforstandingpassenger

客車行駛狀態(tài)下站立乘客使用的有效面積。

注:從乘客區(qū)有效面積中減去以下各項面積而計算得出(重復部分除外):

a)在可乘坐狀態(tài)下乘客座椅的所占面積及座椅正前方300mm(位于輪罩上的側向座椅正前方為225mm)區(qū)域內(nèi)的面

積;

b)駕駛員座椅調(diào)至最后位置時,通過座墊表面中心和安裝在車輛另一側(非駕駛員座椅側)的車外后視鏡中心的

鉛垂平面前方的面積;

c)后軸處及其后通道和雙層客車下層地板以上凈高度小于1770mm的面積,其他車內(nèi)凈高度小于1850mm的所有區(qū)域

面積(扶手不計算在內(nèi));

d)地板坡度超過相關標準允許值的面積;

e)在地板上凸起部分高于8mm且不能放置400mm×300mm矩形的面積;

f)除車門處踏步外,任何深度小于300mm的踏步面積;

g)當所有座椅(不包括折疊座椅)都被坐滿時站立乘客不能進入的所有區(qū)域面積;

h)雙層客車上層面積;

i)輪椅所占空間的面積;

j)客車上不允許站立的其他區(qū)域面積,或其部件保持在其使用位置的裝置;

k)臥鋪客車地板面積;

l)客艙通道地板高于650mm部分的面積。

3.6

手提行李handbaggage

乘客隨身攜帶,可置于身邊或車內(nèi)行李架上的物品。

3.7

隨身行李thebaggageotherthanhandbaggage

乘客攜帶的,除手提行李外的其他隨行行李。

4主要參數(shù)要求

4.1乘員人均質量

4.1.1乘員人均質量包括乘客人均質量、駕駛員和車組人員的人均質量,數(shù)值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

4.1.2乘客人均質量包含乘客平均質量(Q1)、手提行李的平均質量(Mw1)和隨身行李的平均質量(Mw2)。

4.1.3駕駛員和車組人員人均質量(Q2)不計手提行李和隨身行李質量。

2

GB/T12428—XXXX

4.2站立乘客人均有效面積

站立乘客所占的人均有效面積(Ssp)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

4.3單位行李艙容積和單位車頂行李架面積允許裝載行李質量

客車單位行李艙容積允許裝載行李質量(L)和單位車頂行李架面積允許裝載行李質量(R),應符

合表3的規(guī)定。

表1乘員人均質量表

單位為千克/人

客車類型

項目

A級、Ⅰ級Ⅱ級B級、Ⅲ級

乘客平均質量(Q1)686868

乘客人均質量手提行李的平均質量(Mw1)——33

隨身行李的平均質量(Mw2)——1010

駕駛員和車組人員人均質量(Q2)757575

——:表示不做要求

表2站立乘客人均有效面積

單位為平方米/人

客車類型

項目

A級、Ⅰ級Ⅱ級B級、Ⅲ級

站立乘客人均有效面積(Ssp)0.1250.15——

——:表示不做要求

表3單位面積/容積內(nèi)質量

客車類型

項目

城市客車長途客車旅游客車

單位行李艙容積允許裝載行李質量(L)kg/m3——100100

單位車頂行李架面積允許裝載行李質量(R)kg/m2——75——

——:表示不做要求

5最大設計乘員人數(shù)

設計乘員人數(shù)按式(1)和式(2)計算,并取其最小值得出:

?1

?=??++??……………………(1)

???

3

GB/T12428—XXXX

??????

?=??2+?…………(2)

?1+??1+??2

式中:

N——最大設計乘員人數(shù);

PS——設計乘員座位數(shù);

2

S1——站立乘客有效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

2

Ssp——站立乘客人均有效面積,單位為平方米每人(m/人);

PW——設計臥鋪數(shù);

MT——最大設計總質量,單位為千克(kg);

MV——整車整備質量,單位為千克(kg);

n——駕駛員和車組人員總數(shù);

Q1——每位乘客的平均質量,單位為千克每人(kg/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