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文海大聯(lián)考高三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試卷湖北省黃岡市2024屆文海大聯(lián)考高三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2023高三上·黃岡期末)現(xiàn)代文閱讀Ⅰ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材料一
作為審美對象與自然稟賦的山水,歷來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滋養(yǎng)與資源。我們要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眼光,進而用這種眼光觀看我們周圍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國畫家畫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腳下住一段時間,在山腰又住一段時間,山前山后來回跑,又無數(shù)次登上山嶺遠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畫時,和盤托出。一畫之中,山腳與山體俱見,山前和山后齊觀,巔頂與群巒并立,這就是所謂的“高遠、深遠、平遠"。不為透視所拘,不受視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煙云山壑騰挪反轉。古人把這種方法稱為飽游而飫看,游目而騁懷。山水眼光是一種不唯一時一側的觀看,更是將觀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綜觀的感性方式。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萬物,它本質上是一個世界觀,是一種關于世界的綜合性的“諦視”。所謂“諦視”,就是超越一個人瞬間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經(jīng)驗之總體而構成的完整世界圖景。這種圖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諦視”者將其一生的歷練與胸懷置入山水云靄的聚散之中,將現(xiàn)實的起落、冷暖、抑揚、明暗納入內心的觀照之中,形成“心與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欣賞北宋郭熙的《早春圖》。我在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層層的煙云包裹著,寧靜而悠遠,峻拔而生機勃勃。這是早春即將來臨之時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蘇醒,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天的消息。
看著這幅畫,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風景之中。我們可以在這些景色中與天地相往來,這就是中國繪畫,這就是中國山水。不是在我們眼前打開一個鏡頭,而是使我們的身體在這里穿梭往還,使我們的心在這里吐納元氣。這就是與西方繪畫和攝影作品全然不同的中國繪畫。
在這些生動蒼潤的描畫之中,我們還感受到了筆和墨的美,這種美最能體現(xiàn)山水的形神。正是這種“戲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們帶入對“象"的體察之中。“象”既不是自然對象,亦非純然意識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對象與純然意識之間的遼闊無際的間性世界。我們在這種“象"的體察中,走進了中國繪畫的世界,走進了詩意棲居的世界。中國繪畫讓我們獲得體象的詩意、生命的詩意。
在宋代,還有一類文人畫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詩人蘇軾。蘇軾第一個提出了“文人畫”術語,以應對畫院的專業(yè)畫家。他寫道:“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他在繪畫的題寫中多次題北宋郭熙的《早春圖》道:“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而已?!弊鳛樵娙?,蘇軾對繪畫強調天機,強調詩心獨創(chuàng),但他并不貶低“藝"的重要性,極重視有道有藝,道藝結合。他寫道:“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p>
宋代著名文學家、畫家黃庭堅詩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莊子·秋水》中的那只烏龜在泥沼中自樂。一丘一壑,則是寄情山水。人在山水中自足自樂,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人尤其是隱居文人的純粹與高尚。一丘一壑雖有限,卻以某種堅固的深度喚起恒遠的積極思想,賦予人以自足自樂的充盈,以及“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無名之志。這直接構成了山水世界的無邊容量與意涵。
宋韻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詩評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毖杂斜M,意無窮,或者說用有限的言抒發(fā)無窮之意,就是宋代詩畫要達到的境界。這正是宋代文人與評論家所悉心追求的蘊涵。
(摘編自許江《沿著宋畫,走入中國山水精神的深處》)
材料二
山水體現(xiàn)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觀天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能滋養(yǎng)萬物,不會因為相爭和沖突而破壞自然的和諧有序。水處于卑微的位置,卻彰顯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無為而治,水之“道”有益于心性涵養(yǎng)和政治治理。水為天下至柔至弱之物,卻能擊穿石頭等堅硬之物,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南朝宋畫家宗炳表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山水以其形質之美更直接鮮明地呈現(xiàn)“道”,使仁者在靜觀山水之中因悟道而喜悅。這也印證了孔子所說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按照朱熹的解釋,“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事理像水一樣變動不居,義理像山那樣永恒不變。山水形成一種互補,將變化與恒常融為一體。通過在山水間游走、居住、體悟、靜觀,人們可參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成為智者或仁者,抑或兼容兩者。
“山以之高,淵以之深”,山水的自然本性充分體現(xiàn)了“道”和“至德"。水大不可極,深不可測,潤澤萬物,入于無間;而高山仰止,為萬民所瞻。山水最能彰顯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觀對象。中國的山水文明展現(xiàn)了“配對”的思維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組合邏輯?!吧剿?融合了靜止與流動、恒常與變化、透明與晦暗、密實和稀疏、整體與部分、陰陽、虛實、高低等兩極的概念。人在山水里通過“回到源頭”可取得新的興發(fā),汲取新的能量和活力,從而解除身心的對立,回到最好狀態(tài)。
山水賦德、山水比德、山水興德也是中國山水文明的特質?!对娊?jīng)》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來傳達道德教誨,山水賦德是通過展示山水的原貌來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德也是常見的傳統(tǒng)用法,如《詩經(jīng)·魯頌·泮水》反復提到“思樂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邊上飲酒,表達對德政的歌頌。詩中還進一步由山水興德,引申出君王要通過修明德性而興邦安民?!对娊?jīng)·小雅·南山有臺》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種草本植物起興,贊頌具備諸種德性的賢人君子,稱其“德音不已”?!对娊?jīng)》的首篇《關雎》更是借助河流水鳥植物的比興,歌詠“后妃之德”,“風天下而正夫婦”,使淑女配君子,而進賢思才。君子從起先的“寤寐求之"輾轉反側”逐漸轉變?yōu)橐郧偕姽闹Y相迎,心性從自然的情愛沖動轉向禮儀賢德,使性情和德性獲得涵養(yǎng)。山水天地間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勞作,可激發(fā)人不斷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摘編自林志猛《中國山水文明與精神的超越性》)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畫家觀察山水打破了觀察事物的局限,運用“高遠、深遠、平遠"三種眼光描畫山水景物,將之化入胸襟。
B.山水的諦視者超越瞬時感受的意念,將其一生的歷練與胸懷置入山水云靄的聚散中,構成完整世界圖景。
C.“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體現(xiàn)了蘇軾對道藝結合的重視,是對貶低“藝"的畫院畫家的回應。
D.山水具有形質之美,兩者可以形成一種互補,將永恒不變的義理與變動不居的事理融為一體,能夠直接而鮮明地呈現(xiàn)“道”。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列舉了文人畫家蘇軾和黃庭堅的畫論主張,二人強調山水畫要表達自己的精神境界,都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
B.水雖處卑微卻能滋養(yǎng)萬物,不會因為相爭和沖突而破壞自然的和諧有序,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可見,水中有天道。
C.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組合邏輯,中國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兩極“配對”,以此彰顯道的本性,讓人從直觀的山水中悟得“道"。
D.材料二列舉并分析了《詩經(jīng)》中《泮水》《南山有臺》《關雎》等三首詩,說明中國山水文明自古就有山水比德、山水興德的特質。
3.根據(jù)選項內容,下列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春夜宴桃李園圖》:仇英用工筆描繪文人們“開瓊宴”“坐花"飛羽觴”的情景,生動精致。
B.《蜀道難》:詩人將蜀道高峻之山、險惡之水納于心中,形于筆端,表達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
C.《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在對山水之景的描寫中,寄寓了對現(xiàn)代文明及個人存在意義的思考。
D.《枯木怪石圖》:枯木怪石無定形,利于放筆造形,以發(fā)泄胸中盤郁,以求英風勁氣逼人。
4.兩則材料同以山水為論述對象,但論述目的并不相同,試簡要說明。
5.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將舉行主題為“宋韻今輝,山水精神"的藝術特展,如果聘請你作為這次藝術特展的解說員,請你結合材料一列出解說要點。
(2023高三上·黃岡期末)現(xiàn)代文閱讀Ⅱ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西溪的晴雨
郁達夫
①西北風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曉得蘆花總還沒有白,前兩星期,源寧來看了西湖,說他倒覺得有點失望,因為湖光山色,太整齊,太小巧,不夠味兒。他開來的一張節(jié)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項;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張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寧去嘗一嘗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陰陰漠漠的一層,濕風吹來,有點兒冷,也有點兒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氣息。車過方井旁邊,自然又下車來,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教修士們的古墓。從墓門望進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個大洞,什么也看不見,鼻子里卻聞吸到了一種霉灰的陰氣。
③把鼻子掀了兩掀,聳了一聳肩膀,大家都說,可惜忘記了帶電筒,但在下意識里,自然也有一種恐怖、不安和畏縮的心意,在那里作惡,直到了花塢的溪旁,走進窗明幾凈的靜蓮庵堂去坐下,喝了兩碗清茶,這一些鬼胎,方才洗滌了個空空脫脫。
④游西溪,本來是以松木場下船,帶了酒盒行廚,慢慢兒地向西搖去為正宗。像我們那么高坐了汽車,飛鳴而過古蕩、東岳,一個鐘頭要走百來里路的旅客,終于是難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車座里,引頸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見一派空明,遙蓋在淡綠成陰的斜平海上;這中間不見水,不見山,當然也不見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綠綠,遠無岸,近亦無田園村落的一個大斜坡,過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為止的那一條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處就在這里,尤其是當微雨朦朧,江南草長的春或秋的半中間。
⑤從留下下船,回環(huán)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蘆花淺水里打圈圈。圓橋茅舍,桑樹蓼花,是本地的風光,還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帶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覺,忽而又會得移上你的面前來,和你點一點頭,又匆匆的別了。
⑥搖船的少女,也總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個站在船尾把搖櫓,一個坐在船頭上使槳,身體一伸一俯,一往一來,和櫓聲的咿呀,水波的起落,湊合成一支又圓又曲的進行軟調;游人到此,自然會想起瘦西湖邊,竹西歌吹的閑情,而源寧昨天在漪園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靈簽,仿佛是完全的應了,簽詩的語文,是《鄘風·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蘆庵,上了彈指樓,因為是在雨里,帶水拖泥,終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這一天向晚回來,在湖濱酒樓上放談之下,源寧卻一本正經(jīng)地說:“今天的西溪,卻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風和,并且在報上也曾看到了蘆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龍夫婦,又來約去西溪,去的時候,太晚了一點,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彈指樓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陽,反照在蘆花淺渚的高頭,花也并未怒放,樹葉也不曾凋落,原不見秋,更不見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蕩,飄飄然,渾渾然,洞貫了我們的腸腑。老僧無相,燒了面,泡了茶,更送來了酒,末后還拿出了紙和墨,我們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邊的蘆花蕩,就問無相,花要幾時才能全白?老僧操著緩慢的楚國口音,微笑著說:“總要到陰歷十月的中間;若有月亮,更為出色?!闭f后,還提出了一個交換的條件,要我們到那時候,再去一玩,他當預備些精饌相待,聊當作潤筆,可是今天的字,卻非寫不可。老龍寫了“一劍橫飛破六合,萬家憔悴哭三吳"的十四個字,我也附和著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見過的聯(lián)語:“春夢有時來枕畔,夕陽依舊上簾鉤?!?/p>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樓來,小河里起了晚煙,船中間滿載了黑暗,龍婦又逸興遄飛,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簫來吹著。“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倒真有點像是七月既望,和東坡在赤壁的夜游。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的前半部分記敘了雨中游覽西溪的情景,后半部分記敘了晴日游覽西溪的經(jīng)歷,兩個部分都寫出了西溪景致之美。
B.作者一行在天主教修士墓游賞時體驗不佳的原因,一是因為天色陰陰漠漠,有點冷,二是沒有帶電筒,看不清景色。
C.老龍即興題句,既點出杭州吳越舊地的歷史文化,也顯出自己高深的文字功力,而我恰切地引用前人聯(lián)語,與老龍的題句相得益彰。
D.作者在文章結尾處說西溪的夜游像蘇軾赤壁的夜游,不僅因為二者都有幽咽的簫聲,也因為二者都寄寓了文人的情致。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欲揚先抑,先自貶為高坐汽車的“俗物”,為隨后描寫車行途中所見的美景蓄勢,強化了對西溪風物的贊美之情。
B.本文借用詩經(jīng)《桑中》這首情詩的名句,表達對西溪搖船少女風姿的贊美,飽含浪漫的情致,給文章增添了詩情畫意。
C.本文用詞別具一格,比如第五自然段“移上"一詞,寫出作為背景的湖上青山忽然映入眼簾的情狀,富有動感,令人眼前一亮。
D.文中有許多信息一再出現(xiàn),比如西溪的交蘆庵、對西湖景色的感受等等,從而使文章前后呼應,結構清晰完整。
8.源寧為什么會說“今天的西溪,卻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請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
9.游記散文一般以寫景狀物為主,為何本文卻在寫人方面花費大量筆墨?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二、古代詩文閱讀。
(2023高三上·黃岡期末)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材料一
管仲寢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諱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將安移之?"管仲未對。桓公曰:“鮑叔之為人何如?”管子對曰:“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公又問曰:“不幸而失仲父也,二三大夫者,其猶能以國寧乎?”管仲對曰:“臣聞之,消息盈虛,與百姓詘信,然后能以國寧,勿已者,隰朋可乎!朋之為人也,動必量力,舉必量技。"言終,喟然而嘆曰:“天之生朋,以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管仲又言曰:“城郭有狗唯唯,旦暮欲嚙我,猳而不使也。今夫易牙,子之不能愛,將安能愛君?今夫豎刁,其身之不愛,焉能愛君?今夫衛(wèi)公子開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
事君,是所愿也:得于君者是將欲過其千乘也。君必去之。"桓公曰:“諾?!惫茏铀熳洹W涫?,隰朋亦卒?;腹ヒ籽?、豎刁、衛(wèi)公子開方。五味不至,于是乎復反易牙。宮中亂,復反豎刁。利言卑辭不在側,復反衛(wèi)公子開方?;腹珒炔涣苛?,外不量交,而力伐四鄰。公薨,六子皆求立易牙與衛(wèi)公子內與豎刁因共殺群吏立公子無虧,故公死六十七日不斂,九月不葬。
(節(jié)選自《管子·戒第二十六》)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桓公也。彼桓公何人也?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節(jié)選自蘇洵《管仲論》)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六子皆求立A易牙B與衛(wèi)公子C內D與豎刁E因共F殺群吏G立公子H無虧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諱,指因有顧忌而不敢說或不愿說,與成語“直言不諱"中的“諱”字意思相同。
B.消息,指消長、增減,即一消一長,相互更替,也就是變化的意思,喻榮枯盛衰。
C.焉,表疑問,怎么的意思,與《愚公移山》中“且焉置土石"的“焉”意思相同。
D.斂,指入殮,把死者放進棺材,與《促織》中“成不敢斂戶口"的“斂”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桓公去慰問久病臥床的管仲,向管仲詢問國家政事可以托付給誰,管仲分析了鮑叔的為人,認為他不適合托以國家重任。
B.管仲死后,齊桓公免去了易牙、豎刁和開方這三個人,但由于各種原因又將他們召回,導致齊國內不量國力,外不計國交。
C.管仲借一天到晚準備咬人的狗比喻易牙、豎刁和開方這三個人,警示齊桓公一定要鏟除他們,齊桓公當時答應了他的請求。
D.蘇洵認為,國家安定強盛與否都會有原因,從某一方面看,齊國大治是因為有鮑叔牙,而齊國發(fā)生禍亂是因為管仲。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天之生朋,以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
②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桓公也。
14.蘇洵認為齊國發(fā)生禍亂的原因是什么?
(2023高三上·黃岡期末)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題。
六州歌頭
張孝祥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shù),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①。隔水氈鄉(xiāng),落日牛羊下,區(qū)脫②縱橫。看名王③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④,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干羽方懷遠⑤,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⑥。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⑦。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注:①膻腥:牛羊的腥臊氣,此指被金兵所玷污。②區(qū)(ōu)脫:漢時匈奴筑土室以守邊,叫區(qū)脫,此指敵人哨所。③名王:少數(shù)民族中的著名將帥。④埃蠹:塵封和蟲蛀(指箭上的羽毛)。⑤干羽:干盾和翟羽,舞者所執(zhí)的道具。懷遠:用文德以懷柔遠人,謂朝廷正在向敵人求和。⑥若為情:何以為情,即今語“怎么好意思"或“不難為情嗎”。⑦翠葆霓旌:指皇帝的車駕。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寫淮河成為邊界,面對隔水國土淪為金兵占領區(qū)的形勢,作者悲痛難抑。
B.“當年事"當指汴京失陷的“靖康之變”,“殆天數(shù)"中蘊含著無限沉痛。
C.下片承上片渲染的景象而來,表達了空懷報國壯志卻茍延歲月,一事無成的無奈。
D.“冠蓋使”們?yōu)閲掳榜R勞頓,相形之下,作者為自己不能為國分憂難為情。
16.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樣,這首詞也是一首愛國豪放詞。試分析這兩首詞所抒發(fā)的情感有哪些異同。
17.(2023高三上·黃岡期末)名篇名句默寫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禮記·禮運》中,揭示大同社會本質特點的句子是:,。
(2)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中,他植者對自己種的樹“___,___”,是導致他們種的樹背離天性的根本原因。
(3)“空”在詩詞中別有意味,如:姜夔的《揚州慢》中以“"寫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陸游的《書憤》中以“___”寫英雄的失意。
三、語言文字運用
(2023高三上·黃岡期末)語言文字運用Ⅰ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繪畫寫實能力的獲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有此能力,人類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在觀念上占有一切對象了。不過觀念上占有畢竟不等于實際上占有,繪畫形象與它所要占有的對象相比,A無疑“先天不足"。生活形象是生動鮮活、千變萬化的,①如天邊的云、遠處的海、高原上飛舞的雪花、月光下的婆娑樹影,瞬息萬變,氣象萬千。繪畫卻只能把三維空間壓縮在平面,把萬端變化定格在瞬間。
然而塞翁失馬,又焉知非福。靜態(tài)的繪畫形象相對其生活原型而言,固然是“不真實”的,但這種“不真實"卻能造就更高的“真實”?,F(xiàn)實生活豐富多彩,卻也轉瞬即逝;生猛鮮活,卻也終將死亡。生命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解為無數(shù)個瞬間。生命②如花、如云、如流水,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很可能只在某一瞬間,正所謂“曇花一現(xiàn)"。人類總在追求永恒,曇花一現(xiàn)的確讓人遺憾?;查g為永恒者,唯有繪畫與雕塑。也就是說,它們都能將稍縱即逝的變成永不消失的,從而把因生命的消亡而恐懼和悲哀的人類解救出來。一個人,或者一朵花、一匹馬,一旦變成繪畫或雕塑,B就不會再“死”了。
18.在行文中,使用引號,有時會有獨特的效果意味。文中兩處畫橫線部分使用了引號,請分別分析其表達效果。
19.請使用設問的修辭手法改寫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以強調永恒的重要性,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20.文段里有①②兩處加點的“如"字,說說二者在表意上的不同。
(2023高三上·黃岡期末)語言文字運用Ⅱ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張家界絕對有資格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譯成人類通用的語言。
鬼斧神工,天機獨運。別處的山,都是親親熱熱地手拉著手,臂挽著臂,唯有張家界,是彼此保持頭角崢嶸的獨立,誰也不待見誰。別處的峰,是再陡再險也能踩在腳下,唯有張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絕從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巖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漢。而峰巔的每處縫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蒼松,或翠柏,亭亭如蓋地笑傲塵寰。銀崖翠冠,站遠了看,猶如放大的蘇州盆景。曲壑蟠澗,更增添無限空蒙幽翠。風吹過,一嘯百吟;云漫開,萬千氣韻。
剛見面,張家界就責問我為何姍姍來遲。說來慚愧,二十六年前,我本來有機會一睹她的芳顏,只要往前再邁出半步。那是為了一項農(nóng)村調查,我輾轉來到了她附近的地面。雖說只是外圍,已盡顯其超塵拔俗的風姿。一眼望去,峰與峰,似乎都長有眉眼,云與云,仿佛都識得人情,就連坡地的一叢綠竹,罅縫的一蓬虎耳草,都別有其一種爽肌滌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
(節(jié)選自卞毓方《張家界》)
21.本文段的語言獨具特色,請你以一組排比句概括出其中三個特點,每點不超過10個字。
22.請對文段中加點的詞語(成語)各用一個近義詞(成語)來替換。
四、寫作。
23.(2023高三上·黃岡期末)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⑴以理聽言,則中有主;以道窒欲(抑制欲望),則心自清?!鞔膶W家陳繼儒《小窗幽記》
⑵理性是一種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種感情,使我們能夠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價值?!獖W地利哲學家哈耶克
⑶理性獨自掌權,是一種局限的力量;熱情不加束縛,則是自我焚燒的火焰。——黎巴嫩詩人紀伯倫
以上名言警句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以“理性的力量”為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D
4.①材料一目的是闡述宋代山水畫表達的中國傳統(tǒng)山水眼光和蘊含的中國人的山水精神。②材料二目的是說明自然山水與人之“道"和“德”的內在關聯(lián),進而說明中國山水文明對于中國人精神的超越性。
5.①宋代畫家用山水眼光觀看真山真水,這是他們觀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②山水非一物,山水是萬物,心與物游,體現(xiàn)了宋畫綜合諦視的世界觀。③宋代山水畫的筆墨之美最能體現(xiàn)山水形神,使人們獲得體象的詩意、生命的詩意。④宋代山水畫的神韻在于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知識點】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內容;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藝理論、文學評價類;論據(jù)支撐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
(2)本題考查根據(jù)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論點論據(jù)的分析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容,明確文章的觀點是什么,文章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jù),然后結合選項所給的材料進行分析,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
(4)本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分析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答題時應首先通讀全文明確論述話題,然后篩選出每一段的關鍵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
(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是對貶低‘藝’的畫院畫家的回應"錯誤。蘇軾提出“文人畫”術語以應對畫院的專業(yè)畫家,強調文人畫“取其意氣所到"適吾意而已”。引用“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是為了說明蘇軾重視道藝結合,不能貶低“藝”,但不能說畫院的畫家貶低“藝"。故答案為:C。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C.“中國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兩極‘配對’”錯誤,兩極“配對"是中國山水文明的思維方式,非中國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據(jù)材料二,中國山水文明的特色有二:一是山水顯道,二是山水賦德,山水比德,山水興德。故答案為:C。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論述了宋代山水畫表達的中國傳統(tǒng)山水眼光和蘊含的中國人的山水精神。A.選項由《春夜宴桃李園圖》這一畫作的名稱可知是人物畫,不屬于山水畫;其次是工筆畫,與寫意畫相對。因此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BC兩項內容雖與山水眼光及人文精神有一定關聯(lián),但均是對文學作品中山水的解讀,并非對山水畫的解讀,和材料一話題不一致。故答案為:D。
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主要闡述了兩方面的內容。由“我們要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眼光,進而用這種眼光觀看我們周圍的真山真水”“山水眼光是一種不唯一時一側的觀看,更是將觀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綜觀的感性方式"等內容可知,材料一闡述了宋代山水畫表達的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眼光;由“我們在這種‘象’的體察中,走進了中國繪畫的世界,走進了詩意棲居的世界。中國繪畫讓我們獲得體象的詩意、生命的詩意”“人在山水中自足自樂,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人尤其是隱居文人的純粹與高尚。一丘一壑雖有限,卻以某種堅固的深度喚起恒遠的積極思想,賦予人以自足自樂的充盈,……這直接構成了山水世界的無邊容量與意涵"言有盡,意無窮,或者說用有限的言抒發(fā)無窮之意,就是宋代詩畫要達到的境界。這正是宋代文人與評論家所悉心追求的蘊涵”等內容可知,材料一還論述了宋代山水畫蘊含的中國人的山水精神。所以材料一重點闡述了宋代山水畫表達的中國傳統(tǒng)山水眼光和蘊含的中國人的山水精神。材料二出自《中國山水文明與精神的超越性》,根據(jù)“山水的自然本性充分體現(xiàn)了‘道’和‘至德’……山水最能彰顯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觀對象"山水天地間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勞作,可激發(fā)人不斷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可知,材料二目的是說明自然山水與人之“道"和“德”的內在關聯(lián),進而說明中國山水文明對于中國人精神的超越性。故答案為:①材料一目的是闡述宋代山水畫表達的中國傳統(tǒng)山水眼光和蘊含的中國人的山水精神。②材料二目的是說明自然山水與人之“道"和“德”的內在關聯(lián),進而說明中國山水文明對于中國人精神的超越性。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由材料一“我們要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眼光,進而用這種眼光觀看我們周圍的真山真水"山水眼光是一種不唯一時一側的觀看,更是將觀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綜觀的感性方式”可知,宋代畫家用山水眼光觀看真山真水,這是他們觀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由材料一“山水非一物,山水是萬物,它本質上是一個世界觀,是一種關于世界的綜合性的‘諦視’……將其一生的歷練與胸懷置入山水云靄的聚散之中,將現(xiàn)實的起落、冷暖、抑揚、明暗納入內心的觀照之中,形成‘心與物游’的存在"可知,山水非一物,山水是萬物,心與物游,體現(xiàn)了宋畫綜合諦視的世界觀。由材料一“在這些生動蒼潤的描畫之中,我們還感受到了筆和墨的美,這種美最能體現(xiàn)山水的形神”“中國繪畫讓我們獲得體象的詩意、生命的詩意"可知,宋代山水畫的筆墨之美最能體現(xiàn)山水形神,使人們獲得體象的詩意、生命的詩意。由材料一“言有盡,意無窮,或者說用有限的言抒發(fā)無窮之意,就是宋代詩畫要達到的境界。這正是宋代文人與評論家所悉心追求的蘊涵”可知,宋代山水畫的神韻在于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故答案為:①宋代畫家用山水眼光觀看真山真水,這是他們觀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②山水非一物,山水是萬物,心與物游,體現(xiàn)了宋畫綜合諦視的世界觀。③宋代山水畫的筆墨之美最能體現(xiàn)山水形神,使人們獲得體象的詩意、生命的詩意。④宋代山水畫的神韻在于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答案】6.B
7.D
8.西溪充滿野趣,蒼茫自然,不整齊小巧。西溪有水路回環(huán)曲折的曲折美;圓橋茅舍、桑樹蓼花的田園風光美;搖船的少女及櫓聲的咿呀景象的詩意美。
9.①人的評價從側面反映景的特點。②對人的描寫也是寫景的一部分,如搖船少女。③人的言行中透露出來的審美情韻進一步強化了景物特征。
【知識點】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賞析文本的內涵;品味精彩語句的表達藝術;散文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本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從考查的范圍來看,既涉及全篇,又側重局部;從考查的角度來看,既有對主旨的探究,也有對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題考查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要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其次明確主旨,關注手法;最后結合文章主旨做出準確判斷。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景物描寫特點的能力。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首先要概括出景物描寫的特點等,然后分析其和下文之間的關系,最后分析其和文章主旨的關系。
(4)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章相關內容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細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內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文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容。
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的能力。
B.“天色陰陰漠漠,有點冷"錯誤,由文章②③段內容可知,體驗不佳的原因不是天氣問題,而是沒有帶電筒看不清景色,更主要是該處景致與作者等人審美趣味不合。
故答案為:B。
7.本題考查學生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D.“比如西溪的交蘆庵”錯誤,從文章內容看,只在第⑦段提到交蘆庵,不能說一再出現(xiàn),從全文來看,西溪的蘆花是一再出現(xiàn)的。
故答案為:D。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景物描寫特點的能力。
根據(jù)“從留下下船,回環(huán)曲折……是本地的風光"可知,西溪有水路回環(huán)曲折的曲折美;
結合“圓橋茅舍,桑樹蓼花,是本地的風光,還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帶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覺,忽而又會移上你的面前來,和你點一點頭,又匆匆的別了”可知,西溪有圓橋茅舍、桑樹蓼花的田園風光美;
結合“搖船的少女,也總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個站在船尾把搖櫓,一個坐在船頭上使槳,身體一伸一俯,一往一來,和櫓聲的咿呀,水波的起落,湊合成又圓又曲的進行軟調"可知,西溪有搖船的少女及櫓聲的咿呀景象的詩意美。
西溪既有靈動純粹的自然環(huán)境之美,又有活潑明麗的人文景象之美,充滿野趣,蒼茫自然,又不整齊小巧。
故答案為:西溪充滿野趣,蒼茫自然,不整齊小巧。西溪有水路回環(huán)曲折的曲折美;圓橋茅舍、桑樹蓼花的田園風光美;搖船的少女及櫓聲的咿呀景象的詩意美。
9.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章相關內容作用的能力。
“源寧卻一本正經(jīng)地說:‘今天的西溪,卻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倒真有點像是七月既望,和東坡在赤壁的夜游”,西溪景物優(yōu)美,西溪夜晚劃船吹簫滿是愜意,人的評價從側面反映景的特點。
“搖船的少女,也總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個站在船尾把搖櫓,一個坐在船頭上使槳,身體一伸一俯,一往一來,和櫓聲的咿呀,水波的起落,湊合成又圓又曲的進行軟調”,西溪搖船的少女及櫓聲的咿呀景象充滿詩意美。對人的描寫也是寫景的一部分。
“引頸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見一派空明,遙蓋在淡綠成陰的斜平海上;這中間不見水,不見山,當然也不見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綠綠"好處就在這里,尤其是當微雨朦朧,江南草長的春或秋的半中間”,從人的主觀情感出發(fā)描繪景物,使景物別有神韻,人的言行中透露出來的情韻審美進一步強化了景物特征。
故答案為:①人的評價從側面反映景的特點。②對人的描寫也是寫景的一部分,如搖船少女。③人的言行中透露出來的審美情韻進一步強化了景物特征。
【答案】10.AEG
11.C
12.B
13.①)上天生下隰朋,本是把他作為我的舌,我身子死了,舌怎么能夠活著呢?
②豎刁、易牙、開方這三個人,固然是導致國家動亂的人,再看看重用他們的人,是齊桓公。
14.①管仲臨死前未舉薦賢才;②豎刁、易牙、開方三人作亂;③齊桓公不會用人。
【知識點】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斷句;概括分析;篩選信息
【解析】【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是翻譯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不能翻譯則采用文字標志斷句和語法斷句。一般來說名詞代詞常作主語或者賓語,因此出現(xiàn)名詞或代詞就在此前或后斷句,還有就是出現(xiàn)的一些虛詞,表示語氣常句尾,可在此后斷句,如果是發(fā)語詞,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斷句。
(2)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理解詞語的含義和用法,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3)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
(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
(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容。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管仲臥病,桓公去慰問,說:“仲父的病很重了,這是無需諱言的,假設不幸而此病不愈,國家大政我將轉托給誰呢?"管仲沒有回答。桓公說:“鮑叔的為人怎樣?”管仲回答說:“鮑叔是個君子,即使千輛兵車的大國,不以其道送給他,他都不會接受的。雖是這樣,他不可托以國家大政,他為人好善,但憎惡惡人太過分,見一惡就終身不忘。"桓公又問說:“我不幸而失去仲父,各位大夫還能使國家安寧么?”管仲回答說:“據(jù)我所知,按照消長盈虧的形勢,與百姓共屈伸,然后能使國家安寧長久的,如果不得以一定要說的話,還不是隰朋才行么?隰朋做人,行動一定估計力量,舉事一定考慮能力。"管仲講完話,深嘆一口氣說:“上天生下隰朋,本是為我作‘舌’的,我身子死了,舌還能活著么?”管仲又說道:“城邊有狗吠叫,動唇露齒,一天到晚,準備咬人,是我用木枷枷住而沒有使它得逞。現(xiàn)在的易牙,自己的兒子都不愛,怎么能愛君?現(xiàn)在的豎刁,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怎能愛君?現(xiàn)在的衛(wèi)公子開方,棄掉千乘之國的太子來以臣道侍奉于您。這就說明他的欲望是:從您身上得到的,將遠超過一個千乘的國家。您一定去掉他們。"桓公說:“好。”管子死了。死后十個月,隰朋也死了?;腹馊ヒ籽?、豎刁和衛(wèi)公子開方。但由于吃東西五味不佳,于是又把易牙召回來。由于宮中亂,又召回豎刁。由于沒有甘言蜜語在身邊,又召回衛(wèi)公子開方。桓公內不量國力,外不計國交,而征伐四鄰?;腹篮?,六子都求立為君,易牙和開方勾結豎刁,趁勢共殺百官,擁立公子無虧,所以,桓公死后六十七天沒有入殮,九個月沒有安葬。
材料二:
功業(yè)的完成,并不是在成功之日才完成的,必然是有原因引起;禍亂的發(fā)生,不是在發(fā)作時產(chǎn)生,也會有根源和預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因為管仲,而說是因為鮑叔牙;齊國發(fā)生禍亂,我不說是因為豎刁、易牙、開方的原因,而說是因為管仲。為什么呢?豎刁、易牙、開方這三人,固然是導致國家動亂的人,再看看重用他們的人,是齊桓公。那么齊桓公是什么人呢?回頭看看,使齊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苤俨∥5臅r候,齊桓公詢問可以為相的人選。正當這個時候,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說豎刁、易牙、開方這三個人不合人情,不能親近而已。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六子都求立為君,易牙和開方勾結豎刁,趁勢共殺百官,擁立公子無虧。“六子皆求立”,主謂結構,句意完整,A處斷開;“易牙與衛(wèi)公子內與豎刁”,“易牙與衛(wèi)公子"為主語,“內與”為謂語,“豎刁"是賓語,主謂賓結構,句意完整,E處斷開;“殺群吏”與“立公子無虧"都是動賓結構,各自為一句,中間G處斷開。故答案為:AEG。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C.且焉置土石的焉,疑問代詞,哪里。故答案為:C。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導致”于文無據(jù)。原文只是說“五味不至,于是乎復反易牙。宮中亂,復反豎刁。利言卑辭不在側,復反衛(wèi)公子開方?;腹珒炔涣苛Γ獠涣拷?,而力伐四鄰”,可見兩件事中間沒有明顯關聯(lián)。故答案為:B。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為”,作為;“焉”,怎么;“生”,活。(2)“固”,固然;“亂人國”,導致國家動亂;“桓公也”,判斷句。
故答案為:①上天生下隰朋,本是把他作為我的舌,我身子死了,舌怎么能夠活著呢?
②豎刁、易牙、開方這三個人,固然是導致國家動亂的人,再看看重用他們的人,是齊桓公。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結合“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可概括出,管仲臨死前未舉薦賢才;結合“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可概括出,豎刁、易牙、開方三人作亂;結合“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桓公也”可概括出,齊桓公不會用人。故答案為:①管仲臨死前未舉薦賢才;②豎刁、易牙、開方三人作亂;③齊桓公不會用人。
【答案】15.D
16.⑴同:①都有對國土淪喪的沉痛,對時局的擔憂。②都有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傷感。
⑵異:①辛詞在表達北伐主張的同時還借史事提醒統(tǒng)治者切勿草率北伐。②張詞表達了朝廷當局議和茍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復的悲憤心情。
【知識點】思想內容、觀點態(tài)度、感情類題目;古代詩歌鑒賞綜合練習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
(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主語詩歌的抒情方式,根據(jù)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D選項“作者為自己不能為國分憂難為情"錯,表述曲解了“若為情”的意思,下片表達了對朝廷無心抗金、熱衷議和的諷刺,對“冠蓋使"們忙于議和的舉動作者也是充滿不屑的,這里的“若為情”是說給統(tǒng)治者聽的,并非自己難為情。故答案為:D。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
同:
①都有對國土淪喪的沉痛,對時局的擔憂。本詞“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宋與金約以淮水中流為界,昔日淮河,如今變成邊境,國家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御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凄緊,詩人通過戰(zhàn)后的荒涼景象,抒發(fā)了詞人對山河破碎的痛苦和憤慨。辛詞“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描寫如今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qū)的人民已經(jīng)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竟至于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痛心的事,作者擔憂時局,沉痛于國土淪喪。
②都有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傷感。本詞“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競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寫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詞人徒具雄心,卻等閑虛度,抒發(fā)了詞人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卻無用武之地的悲憤。辛詞“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詞由懷古轉入傷今,聯(lián)系自己,聯(lián)系當今的抗金形勢,抒發(fā)感慨。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壯志依然難酬。辛棄疾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不同:
①辛詞在表達北伐主張的同時還借史事提醒統(tǒng)治者切勿草率北伐?!霸尾莶?三句,用古事影射現(xiàn)實,尖銳地提出一個歷史教訓。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結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國勢一蹶而不振了。這一歷史事實,對當時現(xiàn)實所提供的歷史鑒戒,是發(fā)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現(xiàn)實,尖銳地提醒南宋統(tǒng)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歷史教訓。
②張詞表達了朝廷當局議和茍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復的悲憤心情?!懊焐窬?一句寫出汴京渺遠,光復時間之渺茫,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筆觸直指一味偷安的朝廷?!案捎鸱綉堰h”,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于現(xiàn)狀,抒發(fā)了詞人對朝廷當政者茍安于和議現(xiàn)狀的憤慨?!奥劦乐性z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句寫金人統(tǒng)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失地,表達了詞人與中原人民空盼光復的難過之情的共鳴。
故答案為:⑴同:①都有對國土淪喪的沉痛,對時局的擔憂。②都有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傷感。
⑵異:①辛詞在表達北伐主張的同時還借史事提醒統(tǒng)治者切勿草率北伐。②張詞表達了朝廷當局議和茍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復的悲憤心情。
17.【答案】(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
(3)都在空城;塞上長城空自許
【知識點】理解性默寫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寫易錯的字詞有:爪、疏、塞。故答案為:(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2)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3)都在空城塞上長城空自許【點評】此題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寫的能力。對于上下句的識記性默寫,難度不大,難在理解性默寫。需要理解背誦篇目的內容,針對問題選對句子并默寫正確。
【答案】18.“先天不足”的引號表示著重強調,體現(xiàn)繪畫形象與實際的生活形象相比有很多不足,只能把三維空間壓縮在平面,把萬端變化定格在瞬間?!八?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意思是繪畫化世間事物的瞬間為永恒,不會消失,從而把因生命的消亡而恐懼和悲哀的人類解救出來。
19.為什么曇花一現(xiàn)的確會讓人遺憾呢?因為人類總在追求永恒。
20.①“如”表示舉例,列舉出生動富有變化的生活形象云、海和雪花。②“如"的意思是好像,運用比喻把“生命”比作花、云、流水。
【知識點】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手法的分析、運用;字詞在語境中的含義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要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必須掌握各種標點符號的基本用法。另外,標點符號運用起來也有很大靈活性,必須與語段的思路層次結合起來考慮,才能用得準確。
(2)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修辭手法的能力。修辭是為了修飾文字詞句而運用各種表現(xiàn)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要對這些修辭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記于心。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及用法的能力。學生可以結合語境,首先理解畫橫線處的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然后再分別理解選項,找出其含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
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
根據(jù)語境“繪畫形象與它所要占有的對象相比,無疑“先天不足”,生活形象是生動鮮活、千變萬化的……繪畫卻只能把三維空間壓縮在平面,把萬端變化定格在瞬”,據(jù)此看出“先天不足"的引號表示著重強調,體現(xiàn)繪畫形象與實際的生活形象相比有很多不足,只能把三維空間壓縮在平面,把萬端變化定格在瞬間。
根據(jù)語境“人類總在追求永恒,曇花一現(xiàn)的確讓人遺憾?;查g為永恒者,唯有繪畫與雕塑。也就是說,它們都能將稍縱即逝的變成永不消失的,從而把因生命的消亡而恐懼和悲哀的人類解救出來?!坏┳兂衫L畫或雕塑,就不會再‘死’了”,可看出其中“死"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意思是繪畫化世間事物的瞬間為永恒,不會消失,從而把因生命的消亡而恐懼和悲哀的人類解救出來。
故答案為:“先天不足”的引號表示著重強調,體現(xiàn)繪畫形象與實際的生活形象相比有很多不足,只能把三維空間壓縮在平面,把萬端變化定格在瞬間?!八?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意思是繪畫化世間事物的瞬間為永恒,不會消失,從而把因生命的消亡而恐懼和悲哀的人類解救出來。
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修辭手法的能力。題目要求使用設問的修辭手法改寫畫線的句子,以強調永恒的重要性。結合原句“人類總在追求永恒,曇花一現(xiàn)的確讓人遺憾”,兩分句的內容正好相反,一個強調“永恒”,一個強調短暫的“遺憾”。據(jù)此為突出“永恒”,可用設問的修辭將“曇花一現(xiàn)”的內容設計為上句,“追求永恒"的內容為下句,可改為:為什么曇花一現(xiàn)的確會讓人遺憾呢?因為人類總在追求永恒。故答案為:為什么曇花一現(xiàn)的確會讓人遺憾呢?因為人類總在追求永恒。
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及用法的能力。
①結合原文“生活形象是生動鮮活、千變萬化的,如天邊的云、遠處的海、高原上飛舞的雪花、月光下的婆娑樹影”,其中“如"表示舉例,列舉出生動富有變化的生活形象云、海和雪花。
②結合原文“生命如花、如云、如流水,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很可能只在某一瞬間”,其中“如"的意思是好像,運用比喻把“生命”比作花、云、流水。
故答案為:①“如"表示舉例,列舉出生動富有變化的生活形象云、海和雪花。②“如”的意思是好像,運用比喻把“生命"比作花、云、流水。
【答案】21.①整散錯落句式美;②典雅精當煉字妙;③擬人精微神韻現(xiàn)
22.奪取(獲取、獲得)睥睨(傲視)出類拔萃(超凡脫俗、鶴立雞群、卓爾不群、超群絕倫)
【知識點】壓縮語段;成語的使用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壓縮概括語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內容要從題目所給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總結、分析,得出題中要回答的問題的答案。
(2)本題考查學生對具體語境中詞語的運用的辨析能力。要結合積累的詞語來分析,在平時的學習中,首先我們對于遇到的詞語要做好積累,其次是注意可以從詞義、詞語的感彩、習慣用法等方面進行歸納。
21.本題考查學生壓縮概括語段的能力。
鑒賞語言特色,可從句式、用詞、手法等角度鑒賞。本題還要求用排比句概括,可用相同句式表達。
句式,由“銀崖翠冠,站遠了看,猶如放大的蘇州盆景。曲壑蟠澗,更增添無限空蒙幽翠。風吹過,一嘯百吟;云漫開,萬千氣韻”可知,文段句式整散結合,顯出錯落有致之美,可概括為:整散錯落句式美。
語言,由“鬼斧神工,天機獨運"語言典雅;“每柱巖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漢”,一個“插"字不僅寫出張家界的山的特點,而且富有氣勢,這是煉字之妙??筛爬椋旱溲啪敓捵置?。
手法,由“別處的山,都是親親熱熱地手拉著手,臂挽著臂,唯有張家界,是彼此保持頭角崢嶸的獨立,誰也不待見誰”“每柱巖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漢"可知,運用擬人手法,寫出張家界的山保持獨立,又充滿血性的神韻??筛爬椋簲M人精微神韻現(xiàn)。
故答案為:①整散錯落句式美;②典雅精當煉字妙;③擬人精微神韻現(xiàn)
22.本題考查學生對具體語境中詞語的運用的辨析能力。
第一處,這里是說如果有人能把張家界的大美翻譯成人類的語言,一定會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可用“奪?。ǐ@取、獲得)”。奪取:用能力得到。獲取:獲得,取得;得到,獵取。獲得:得到,取得。
第二處,這里是說站在張家界山上的蒼松翠柏對塵世的不屑,可用“睥睨(傲視)"。睥睨:眼睛斜著看,表示傲視或厭惡。傲視:傲慢地看待,不放在眼中。
第三處,此處形容張家界不同凡俗的風姿,可用“出類拔萃(超凡脫俗、鶴立雞群、卓爾不群、超群絕倫)”。出類拔萃:比喻超過聚在一起的同類人或物,多用于形容才德超出眾人之上的人。超凡脫俗:指與眾不同,脫世俗的高雅境界。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卓爾不群:指才德超出尋常,與眾不同。超群絕倫:超出眾人,同輩中無人可比。形容很不平凡。
故答案為:奪?。ǐ@取、獲得)睥睨(傲視)出類拔萃(超凡脫俗、鶴立雞群、卓爾不群、超群絕倫)
23.【答案】例文:
理性的力量
何為理性?判斷推理之能力也,超乎感情之上,以冷靜而客觀之心審萬物、辨方向。理性的力量亦來源于理性之定義本身,因為去掉了感性的成分,理性賦予我們用邏輯思維、系統(tǒng)思維思考、決策的能力,讓生活理智化、可控化,讓社會生活走入我們所希望的軌道之中。
無論在什么時代中,理性的力量都尤為可貴。功利主義的視角之下,經(jīng)推理判斷后,人能極大限度地減少失誤,從而在一定層面上獲得成功。經(jīng)濟學中將人定義為“理性人”,亦是這個原因。然而超越功利角度去觀理性,其力量亦在于為我們提供了在變化環(huán)境中固守自我,堅定信仰之可能。換言之,理性的力量在于它是我們成人的助援。時代潮流匍匐而過,無數(shù)的言論夾雜著,在我們的耳邊呼嘯。有人放縱于犬馬聲色之中,為享樂主義所困;有人窮途慟哭,為虛無主義所迷。
理性的力量,讓我們客觀地靜觀萬事萬物,在潮水般裹挾的聲音、言論之中堅信我們內心的審辨、判斷,把握住一以貫之的自我,讓自我得以不在此間迷失。故曰:萬籟紛雜,我心如一,只因理性之力??膳c此同時,盲目相信理性的力量無異于陷入另一種非理性的狀態(tài)中。正如黑格爾所言,一切事物皆包含它自己的否定。在熔鑄我們的生命內核時,若只有理性,那么便脆而易折,失于滯重。而若適當加以感性,那么便韌而堅強,歸于醇厚?!疤烀^性,率性之謂道”,我們的天性之中亦有柔軟的成分,是孟子所言之“惻隱之心"。一味相信理性的力量,以它來約束我們的道德,亦成為了康德、邊沁等人所描繪的功利道德主義,而失去了人格主義的深遠情懷。若凡事都以理性度之,那便不會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自我至上、功利至上的狹隘個人主義與極端集體主義便會大行其道。
然而縱然如泰戈爾所言,“全是理性的人恰如一把全是鋒刃的刀,叫使用他的人手上流血”,這并不意味著要否定理性。與其將理性與感性看成互斥的兩面,不如將它們看成我們生命之中和合相生的朋友,如此才能最大化的發(fā)揮理性的力量,而非走向懼怕。其中的時代意義亦不言而明,在人人皆可成自媒體的時代中堅持理性而客觀的思考,堅定自我的信仰,讓真實的自我得以彰顯而不拘于信息繭房之中;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時代中,堅持讓理性感性并行,堅信我們生而為人的自豪感、使命感,超越代碼數(shù)據(jù)編織而成的虛擬宇宙、工具理性,讓靈魂人格盤旋飛升,去尋找海德格爾囗中的那份“詩意的棲居”。
理性是成長之基,是發(fā)展之基,理性的力量不言而喻。身處新時代的路口,我們應正確發(fā)揮理性的力量,讓理性為我所用,成就精彩人生,行穩(wěn)發(fā)展之路。
【知識點】命題作文
【解析】【分析】
這是一道以“理性的力量"為標題的命題作文題。
【題干分析】
三則材料均為名言警句,并且話題都為“理性”。三則名言警句分成兩個方向,第一、二句強調了“理性"的正面作用,第三句說明了只注重理性或只注重感性的弊端。這樣,我們就清楚了本命題的思辨在于理性的正面作用與理性的負面作用。相對于感性而言,理性的力量,指的是一個人具有能超越每一種感情,使自己能夠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價值,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進行判斷和推理并進行決策的能力。“理性的力量”包括理性的正面作用:理性對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認識世界,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一個人依順本性做事容易,但只有遵循理性,克制本性中的各種欲望,抵制各種誘惑。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世界,才能做出合理的決策,最終實現(xiàn)目標。理性更多是針對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做出決斷之時理性的負面作用:一個人凡事都遵循理性,則會顯得刻板而冷酷。理性使人缺乏了做事的激情與動力,以致內驅力不足,沒有血性,或者冷漠麻木,缺少應有的溫情。
根據(jù)材料的約束,理性的力量來看,正面作用與負面作用都需談及,發(fā)揮理性的作用,就須既要發(fā)揮其正面作用,又須防止理性過頭,缺乏激情與動力。
寫作時,主體在分析“理性的力量"的時候可從不同角度展開,如理性可以幫助人們在取舍時做出正確有利的判斷;理性可以促使社會更加有序地發(fā)展,建設文明社會;理性也可以使國家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中撥云見霧,鞏固國際地位等。但同時也應看到,理性的力量并非全是有利的,過于理性,也會淪為沒有情感、不知變通的機器,傷人傷己。我們要辯證分析“理性的力量”,既要看到它的積極意義,對人生的價值,也應注意到過度理性的危害,唯有辯證看待理性,正確發(fā)揮理性的力量,為我所用,方能成就精彩人生。
【立意提取】
1.辯證看待理性力量,為我所用不受其害。
2.以理性為舵,駛向星辰大海。
3.理性和熱情應有度?!军c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要寫好命題作文,我們必須做到三點。一是個性化的審題是命題作文的基礎;二是材料的別出新意是命題作文的關鍵;三是得體的表達方式是命題作文的根本。
1/1湖北省黃岡市2024屆文海大聯(lián)考高三上學期語文期末考試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2023高三上·黃岡期末)現(xiàn)代文閱讀Ⅰ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材料一
作為審美對象與自然稟賦的山水,歷來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滋養(yǎng)與資源。我們要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眼光,進而用這種眼光觀看我們周圍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國畫家畫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腳下住一段時間,在山腰又住一段時間,山前山后來回跑,又無數(shù)次登上山嶺遠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畫時,和盤托出。一畫之中,山腳與山體俱見,山前和山后齊觀,巔頂與群巒并立,這就是所謂的“高遠、深遠、平遠"。不為透視所拘,不受視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煙云山壑騰挪反轉。古人把這種方法稱為飽游而飫看,游目而騁懷。山水眼光是一種不唯一時一側的觀看,更是將觀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綜觀的感性方式。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萬物,它本質上是一個世界觀,是一種關于世界的綜合性的“諦視”。所謂“諦視”,就是超越一個人瞬間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經(jīng)驗之總體而構成的完整世界圖景。這種圖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諦視”者將其一生的歷練與胸懷置入山水云靄的聚散之中,將現(xiàn)實的起落、冷暖、抑揚、明暗納入內心的觀照之中,形成“心與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欣賞北宋郭熙的《早春圖》。我在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層層的煙云包裹著,寧靜而悠遠,峻拔而生機勃勃。這是早春即將來臨之時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蘇醒,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天的消息。
看著這幅畫,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風景之中。我們可以在這些景色中與天地相往來,這就是中國繪畫,這就是中國山水。不是在我們眼前打開一個鏡頭,而是使我們的身體在這里穿梭往還,使我們的心在這里吐納元氣。這就是與西方繪畫和攝影作品全然不同的中國繪畫。
在這些生動蒼潤的描畫之中,我們還感受到了筆和墨的美,這種美最能體現(xiàn)山水的形神。正是這種“戲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們帶入對“象"的體察之中?!跋蟆奔炔皇亲匀粚ο?,亦非純然意識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對象與純然意識之間的遼闊無際的間性世界。我們在這種“象"的體察中,走進了中國繪畫的世界,走進了詩意棲居的世界。中國繪畫讓我們獲得體象的詩意、生命的詩意。
在宋代,還有一類文人畫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詩人蘇軾。蘇軾第一個提出了“文人畫”術語,以應對畫院的專業(yè)畫家。他寫道:“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他在繪畫的題寫中多次題北宋郭熙的《早春圖》道:“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而已?!弊鳛樵娙?,蘇軾對繪畫強調天機,強調詩心獨創(chuàng),但他并不貶低“藝"的重要性,極重視有道有藝,道藝結合。他寫道:“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p>
宋代著名文學家、畫家黃庭堅詩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莊子·秋水》中的那只烏龜在泥沼中自樂。一丘一壑,則是寄情山水。人在山水中自足自樂,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人尤其是隱居文人的純粹與高尚。一丘一壑雖有限,卻以某種堅固的深度喚起恒遠的積極思想,賦予人以自足自樂的充盈,以及“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無名之志。這直接構成了山水世界的無邊容量與意涵。
宋韻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詩評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毖杂斜M,意無窮,或者說用有限的言抒發(fā)無窮之意,就是宋代詩畫要達到的境界。這正是宋代文人與評論家所悉心追求的蘊涵。
(摘編自許江《沿著宋畫,走入中國山水精神的深處》)
材料二
山水體現(xiàn)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觀天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能滋養(yǎng)萬物,不會因為相爭和沖突而破壞自然的和諧有序。水處于卑微的位置,卻彰顯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無為而治,水之“道”有益于心性涵養(yǎng)和政治治理。水為天下至柔至弱之物,卻能擊穿石頭等堅硬之物,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南朝宋畫家宗炳表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山水以其形質之美更直接鮮明地呈現(xiàn)“道”,使仁者在靜觀山水之中因悟道而喜悅。這也印證了孔子所說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按照朱熹的解釋,“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事理像水一樣變動不居,義理像山那樣永恒不變。山水形成一種互補,將變化與恒常融為一體。通過在山水間游走、居住、體悟、靜觀,人們可參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成為智者或仁者,抑或兼容兩者。
“山以之高,淵以之深”,山水的自然本性充分體現(xiàn)了“道”和“至德"。水大不可極,深不可測,潤澤萬物,入于無間;而高山仰止,為萬民所瞻。山水最能彰顯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觀對象。中國的山水文明展現(xiàn)了“配對”的思維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組合邏輯?!吧剿?融合了靜止與流動、恒常與變化、透明與晦暗、密實和稀疏、整體與部分、陰陽、虛實、高低等兩極的概念。人在山水里通過“回到源頭”可取得新的興發(fā),汲取新的能量和活力,從而解除身心的對立,回到最好狀態(tài)。
山水賦德、山水比德、山水興德也是中國山水文明的特質?!对娊?jīng)》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來傳達道德教誨,山水賦德是通過展示山水的原貌來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德也是常見的傳統(tǒng)用法,如《詩經(jīng)·魯頌·泮水》反復提到“思樂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邊上飲酒,表達對德政的歌頌。詩中還進一步由山水興德,引申出君王要通過修明德性而興邦安民?!对娊?jīng)·小雅·南山有臺》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種草本植物起興,贊頌具備諸種德性的賢人君子,稱其“德音不已”?!对娊?jīng)》的首篇《關雎》更是借助河流水鳥植物的比興,歌詠“后妃之德”,“風天下而正夫婦”,使淑女配君子,而進賢思才。君子從起先的“寤寐求之"輾轉反側”逐漸轉變?yōu)橐郧偕姽闹Y相迎,心性從自然的情愛沖動轉向禮儀賢德,使性情和德性獲得涵養(yǎng)。山水天地間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勞作,可激發(fā)人不斷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摘編自林志猛《中國山水文明與精神的超越性》)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畫家觀察山水打破了觀察事物的局限,運用“高遠、深遠、平遠"三種眼光描畫山水景物,將之化入胸襟。
B.山水的諦視者超越瞬時感受的意念,將其一生的歷練與胸懷置入山水云靄的聚散中,構成完整世界圖景。
C.“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體現(xiàn)了蘇軾對道藝結合的重視,是對貶低“藝"的畫院畫家的回應。
D.山水具有形質之美,兩者可以形成一種互補,將永恒不變的義理與變動不居的事理融為一體,能夠直接而鮮明地呈現(xiàn)“道”。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列舉了文人畫家蘇軾和黃庭堅的畫論主張,二人強調山水畫要表達自己的精神境界,都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
B.水雖處卑微卻能滋養(yǎng)萬物,不會因為相爭和沖突而破壞自然的和諧有序,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可見,水中有天道。
C.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組合邏輯,中國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兩極“配對”,以此彰顯道的本性,讓人從直觀的山水中悟得“道"。
D.材料二列舉并分析了《詩經(jīng)》中《泮水》《南山有臺》《關雎》等三首詩,說明中國山水文明自古就有山水比德、山水興德的特質。
3.根據(jù)選項內容,下列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春夜宴桃李園圖》:仇英用工筆描繪文人們“開瓊宴”“坐花"飛羽觴”的情景,生動精致。
B.《蜀道難》:詩人將蜀道高峻之山、險惡之水納于心中,形于筆端,表達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
C.《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在對山水之景的描寫中,寄寓了對現(xiàn)代文明及個人存在意義的思考。
D.《枯木怪石圖》:枯木怪石無定形,利于放筆造形,以發(fā)泄胸中盤郁,以求英風勁氣逼人。
4.兩則材料同以山水為論述對象,但論述目的并不相同,試簡要說明。
5.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將舉行主題為“宋韻今輝,山水精神"的藝術特展,如果聘請你作為這次藝術特展的解說員,請你結合材料一列出解說要點。
【答案】1.C
2.C
3.D
4.①材料一目的是闡述宋代山水畫表達的中國傳統(tǒng)山水眼光和蘊含的中國人的山水精神。②材料二目的是說明自然山水與人之“道”和“德"的內在關聯(lián),進而說明中國山水文明對于中國人精神的超越性。
5.①宋代畫家用山水眼光觀看真山真水,這是他們觀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②山水非一物,山水是萬物,心與物游,體現(xiàn)了宋畫綜合諦視的世界觀。③宋代山水畫的筆墨之美最能體現(xiàn)山水形神,使人們獲得體象的詩意、生命的詩意。④宋代山水畫的神韻在于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知識點】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內容;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藝理論、文學評價類;論據(jù)支撐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
(2)本題考查根據(jù)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論點論據(jù)的分析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容,明確文章的觀點是什么,文章從哪些角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吲哚生物堿(±)-Arborisidine的形式合成及倍半萜Alexanoid A的合成研究
- 農(nóng)業(yè)轉型過程中的小農(nóng)戶生存機制研究
- 2025年度股份代持與資產(chǎn)證券化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環(huán)??照{拆裝安全標準執(zhí)行與環(huán)保協(xié)議
- 2025年度油煙管道清洗與節(jié)能減排效果評估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社區(qū)門衛(wèi)服務及居民安全保障合同
- 二零二五版廢舊鋼材拆解、加工、銷售一體化合同范本3篇
- 涂料促銷活動方案
- 異構網(wǎng)絡協(xié)議設計-深度研究
- 包裝物流效率提升-深度研究
- 農(nóng)民工工資表格
- 【寒假預習】專題04 閱讀理解 20篇 集訓-2025年人教版(PEP)六年級英語下冊寒假提前學(含答案)
- 2024年智能監(jiān)獄安防監(jiān)控工程合同3篇
- 2024年度窯爐施工協(xié)議詳例細則版B版
- 幼兒園籃球課培訓
- 【企業(yè)盈利能力探析的國內外文獻綜述2400字】
- 統(tǒng)編版(2024新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一單元《少年有夢》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100道20以內的口算題共20份
- 高三完形填空專項訓練單選(部分答案)
- 護理查房高鉀血癥
- 項目監(jiān)理策劃方案匯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