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詞鑒賞大全,歷年高考各省市真題_第1頁
高考詩詞鑒賞大全,歷年高考各省市真題_第2頁
高考詩詞鑒賞大全,歷年高考各省市真題_第3頁
高考詩詞鑒賞大全,歷年高考各省市真題_第4頁
高考詩詞鑒賞大全,歷年高考各省市真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詩詞鑒賞大全,歷年高考各省市真題

華師一附中李責峰收集

2005年高考古詩鑒賞題集錦

[全國卷1]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興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

山一路鳥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具體說明。

(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chuàng)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

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自詩。

參考答案:12、(1)修辭方法:對偶。

“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考“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

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

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

啼”之景者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全國卷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jié)日。

(1)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并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

么樣的心情。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

(1)“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tài),用“燈

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lián)系起來,

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吊。這充分

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一種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過一幅想像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

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xiàn)“思家”的。

(想向1分,畫面描繪2分)

②詩的語言樸實無華。(平易通俗)(意思答對即可)

[全國卷3]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雨后池上劉放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xiàn)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2)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參考答案:(1)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

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xiàn)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

(2)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

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tài)。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

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fā)出的“萬點”聲響等,表

現(xiàn)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tài)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tài),又寫出了動態(tài),

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湖北卷]16.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戲中,漢元帝

在濡橋送別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有下面一段曲詞。閱讀這段曲詞,

然后回答問題。(6分)

《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

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根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

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人窮荒;我鑾輿返

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

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強①;泣寒螢,綠紗

窗;綠紗窗,不思量!

注:①寒螢:寒蟬。

(1)有人贊賞《漢宮秋》的詞曲“寫景寫情,當行出色”。這

段曲詞描寫了漢元帝所見、所想的哪兩種情景?表現(xiàn)了漢元帝什么

樣的感情?(4分)

(2)這段曲詞中運用了對仗、頂真的修辭手法,試簡析它們各

有怎樣的藝術效果。(2分)

參考答案:

⑴曠遠悲涼的深秋塞外景況;凄清陰冷的秋夜王宮景象。

感嘆昭君遠去塞外的艱辛,傷心離別;想象獨自返回王宮的凄

涼,痛感孤獨。(4分)

⑵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結合。頂

真:具有回環(huán)跌宕的旋律美,表現(xiàn)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

千結百轉的愁緒。(2分)

[上海卷]

閱讀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5—17題。(8分)

[越調]小桃紅元?盍西村江岸水燈萬家燈火鬧春橋,十里光相

照。舞鳳翔鸞勢絕妙,可憐宵,波間涌出蓬萊島。香煙亂飄,笙

歌喧鬧,飛上玉樓腰,

15.作品描寫的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盛況。(1分)

16.作品中“涌”、“亂”、“飛”等詞頗可品味,選擇其一進

行賞析。(3分)

17.就作品中的畫線句展開想像,作一段場景描寫。(80字左

右)(4分)

參考答案:

15。(1分)元宵16。(3分)詞在曲中的含義(1分)表達

效果(1分)評價(3分)17。(4分)突出重點詞語(燈火、鬧、

橋)(2分)想像合理(符合特定氣氛)(1分)描寫生動流楊

(1分)

[浙江卷]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

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

藏碧傘中。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時刻的景色,

均以荷與為詩歌的主要意象。(2分)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

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4分)

參考答案;(1)傍晚西風

(2)擬人表現(xiàn)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

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

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xiàn)嬌羞之

態(tài),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

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

(1)不矛盾,這樣的對照寫法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

愁,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

(2)前三句敘事抒情,后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于景;

創(chuàng)造意境,含蓄無限。

[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一③題(7分)

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①

陸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

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

鬢雖殘,心未死。

注釋:①師伯渾,陸游的友人。

①下列對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雪曉清笳亂起”句突出了邊地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zhàn)爭氣

氛。

B.“想關河”中的“想”是“推測”、“猜想”的意思。

C.“雁門西,青海際”兩句,代指宋金對峙的前線地區(qū)。

D.“漏聲斷”中“斷”,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意思。

答:[]

②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鐵騎無聲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繪了軍隊陣容的整肅與聲

勢的浩大。

B.詞的上片寫夢境,下片寫夢醒后的情境和感想,銜接自然,

結構緊湊。

C.“清笳亂起”和“鐵騎無聲”一動一靜,以動襯靜,手法巧

妙。

D.作者通過“雪曉”、“寒燈”“漏斷”、“月斜”等意象,

寫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

③詞中“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與陸游

《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相比較,兩處所

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3分)

相同點:

不同點:

參考答案:12.(7分)

①D②C

③相同點:詞句和詩句都表現(xiàn)了詩人抗金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愛

國之志和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

不同點:a詞句抒發(fā)了對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嘆,突出了烈士墓年

壯心不已的心境。

b詩句著重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鬢衰的悲憤情懷。

[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根據(jù)提示,完成賞析。(6分)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劍芒,獨上高樓望帝京,

秋來處處割愁腸。鳥飛猶是半年程。

若為化作身千億,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百匝千遭繞郡城。

兩詩寫作之時,作者都是貶謫之身,正值壯年的柳宗元被貶為

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則在垂暮之年被棄置崖州。從詩中看,

兩人的處境與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

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向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

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

(2)兩詩都寫到了“山”。李詩曰“青山留人”,是面對群山阻

隔欲歸不能的自我安慰。詩人運用擬人和象征手法,抒發(fā)了看似平

靜超然,實則深沉悲涼的情感。柳詩曰“尖山似劍”,

參考答案:1)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xiàn)了

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更表選了對“京華親故“一為援手的急切期待。

(2)表達的是在草木變衰的秋天,思念家國愁腸如割的痛楚。

詩人在運用比喻手法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迸而出的強

烈感情。

[福建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自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

此詩。

(1)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

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4分)

(2)對第三聯(lián)“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xiàn)手

法做簡要分析。(2分)

[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江陰浮遠堂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R注H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后期詩人。

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xiàn)力,你對此

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

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

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

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意思對即可)

答“雁別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聯(lián)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

兩句詩想象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

置身仙境的情景。(章恩對即可)

參考答案;16.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

淪陷而產(chǎn)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xiàn)的最

為強烈和集中。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地慣常心理,在

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

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心理。

[遼寧卷]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江寧夾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秃绞掌衷曼S昏,野店無

燈欲閉門。

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倒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

有去年痕。

(1)兩首詩的首句均用了“月黃昏”三個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請問,兩詩借此營造的是一種什么氛圍?表達的又是怎樣的心緒?請

結合詩的具體內容簡要賞析。(4分)

(2)兩首詩的末句,一用“應有”,一用“猶有”,哪個更好?

為什么?請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17.(1)“月黃昏”三字為兩詩營造氛圍、表達心緒

定下了基本色調??痛ⅰ盁o燈”野(?。┑?、半死楓樹,這一切都

籠罩在昏黃的月光中,暗淡朦朧,營造了一種凄迷、蕭索、沉寂的

氛圍,表達了詩人孤寂悵惘的心緒。

“氛圍”“心緒”各2分。

(2)可以有三種答案:

①“應有”更好?!皯小倍痔N含豐富,傳達出了詩人在孤

寂中力尋舊影時的復雜心情,其中既有希冀與自信,也有失意與悵

惘,更有尋而未見的不甘心,可謂傳神之筆;“猶有”二字則無此

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兩個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猶有”更好?!蔼q有”二字,自然道出,卻出人意料,去

年系舟的痕跡還保存到現(xiàn)在,說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進一步傳

達出了詩人那種孤寂悵惘的心緒;而“應有”二字卻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見上)

只答出哪一個更好而沒有具體分析的,不給分。

[江西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絕句吳濤

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釀。

任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

此詩體現(xiàn)了怎樣的季候特點?錢鐘書稱次詩表現(xiàn)了某種“情

味”,請結詩句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春下之交乍忽寒

通過典型細節(jié)和景物描寫,表現(xiàn)游子對季候變化特別敏感的某

種心理。

[天津卷]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煙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

[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簡析“望”在詩中的作用。

(2)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

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

參考答案:

(1)“望”字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tǒng)領作用。

(2)“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fā)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

時的悲痛心情,側重現(xiàn)實。

蘇軾的詩句表達了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在的感慨,側重懷古。

2006年高考詩詞鑒賞試題匯編[附答案詳解]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全題竹石牧牛黃庭堅

國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①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tài),戲詠。

卷野次②小崢喋,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棒③,御此老散穌。

1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注]①伯時: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棒:鞭子

(1)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你認為這幅“竹石牧?!眻D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

什么?有人認為作者在詩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對此有什

么看法?請說明。

解析: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以游戲的筆調把畫中景物寫

得活靈活現(xiàn),并且發(fā)揮想象,寫畫中之物幾乎全要動起來了,

以致于詩人不得不出面關囑。這樣的寫法,既再現(xiàn)了畫面的生

動,詩人對畫作的贊賞喜愛之情也溢于言表?!皪樤搿?、“綠”、

“散穌”等形容詞用以代指事物,詼諧有趣。

【答案】:(1)分為兩個層次。

前四句為第一層次,分別寫了石、竹、牧童、老牛四個物

象,構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后四句為第二層次,寫了作者由畫

中的內容而生發(fā)出的感想。

(2)一種自然平和的田園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

薄石,但實際上在作者心中石與竹同樣憐愛:因為在作者心目

中,竹、石都代表著一種田園生活,無論是牛角礪石還是牛斗

殘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見到的。

【鑒賞】

宋代繪畫藝術特別繁榮,題畫詩也很發(fā)達,蘇軾、黃庭堅

都是這類詩作的能手。本篇為蘇軾、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圖

題詠,但不限于畫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題發(fā)揮,憑空翻

出一段感想議論,在題畫詩中別具一格。

詩分前后兩個層次。前面四句是對畫本身的描繪:郊野間

有塊小小的怪石,翠綠的幽竹緊挨著它生長。牧牛娃手執(zhí)三尺

長的鞭子,駕馭著這頭龍鐘的老牛。四句詩分詠石、竹、牧童、

牛四件物象,合組成完整的畫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詩人

難以對詠寫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對它們的外形

特征作簡要的刻劃。“崢堞”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這里拿來

指稱石頭,就把畫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狀貌顯示出來了。“篁”

是叢生的竹子,前面著一“幽”字寫它的氣韻,后面著一“綠”

字寫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鮮明。牧童雖未加任何修飾語,而稱

之為“阿童”,稚氣可掬;點明他手中的鞭子,動態(tài)亦可想見。

尤其是以“破穌”一詞代牛,更為傳神。按《孟子?梁惠王》: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毅穌,若無罪而就死地?!边@是以“毅

穌”來形容牛的恐懼顫抖的樣子。畫中的老牛雖不必因恐懼而

發(fā)顫,但老而筋力疲憊,在鞭子催趕下不免步履蹣跚,于是也

就給人以敬穌的印象了。畫面是靜態(tài)的,它不能直接畫出牛的

詩人則根據(jù)畫中老牛龍鐘的意態(tài),憑想象拈出“酸穌”

二字,確是神來之筆。詩中描寫四個物象,又并不是孤立處理

的。石與竹之間著一“倚”字,不僅寫出它們的相鄰相靠,還

反映出一種親密無間的情趣。牧童與老牛間著一“御”字,則

牧童逍遙徜徉的意態(tài),亦恍然如見。四個物象分成前后兩組,

而在傳達寧靜和諧的田園生活氣息上,又配合呼應,共同構成

了畫的整體。能用寥寥二十字,寫得這樣形神畢具,即使作為

單獨的題畫詩,也應該說是很出色的.

但是,詩篇的重心還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畫生發(fā)出來的感

想:這石頭我很喜愛,請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還罷了,

牛要是斗起來,那可要殘損我的竹子。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兩

層:“勿遣牛礪角”是一層,“牛斗殘我竹”另是一層,它們

之間有著遞進的關系。關于這四句詩,前人有指責其“何其厚

于竹而薄于石”的(見陳衍《石遺室詩話》),其實并沒有評到

點子上。應該說,作者對于石與竹是同樣愛惜的,不過因為礪

角對石頭磨損較少,而牛斗對竹子的傷殘更多,所以作了輕重

的區(qū)分。更重要的是,石與竹在詩人心目中都代表著他所向往

的田園生活,磨損石頭和傷殘竹子則是對這種寧靜和諧生活的

破壞,為此他要著力強調表示痛惜,而采用遞進的陳述方式,

正足以體現(xiàn)他的反復叮嚀,情意殷切。

說到這里,不免要觸及詩篇的諷喻問題。詩中這段感想議

論,除了表現(xiàn)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好和破壞自然美的痛心外,是

否另有所諷呢?大家知道,黃庭堅所處的北宋后期,是統(tǒng)治階

級內部黨爭十分激烈的時代。由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爭,

在神宗時就已展開.哲宗元祜年間,新黨暫時失勢,舊黨上臺,

很快又分裂為洛、蜀、朔三個集團,互相爭斗。至紹圣間,新

黨再度執(zhí)政,對舊黨分子全面打擊。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這種哄爭,

初期還帶有一定的政治原則性,愈到后來就愈演變?yōu)闊o原則的

派系傾軋,嚴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統(tǒng)治力量。黃庭堅本人雖也不

免受到朋黨的牽累,但他頭腦還比較清醒,能夠看到宗派之爭

的危害性。詩篇以牛的礪角和爭斗為誡,以平和安謐的田園風

光相尚,不能說其中不包含深意。

綜上所述,這首詩從畫中的竹石牧牛,聯(lián)想到生活里的牛

礪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對現(xiàn)實政治的觀感,而一切托之

于“戲詠”,在構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寧靜的田園風

光與煩囂的官場角逐,構成鮮明的對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

藻飾,以及散文化拗體句式(如“石吾甚愛之”的上一下四,

“牛礪角猶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給全詩增添了古樸的風

味。'后四句的格調,前人認為是摹仿李白《獨漉篇》的“獨

漉水中泥,水濁不見月;不見月尚可,水深行人沒”(《陵陽

先生室中語》引韓駒語),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詞意卻翻

新了,不僅不足為病,還可看出詩人在推陳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拓展】:題畫詩詞

1題畫蔣士鈴

不寫晴山寫雨山,似呵明鏡照煙鬟。人間萬象模糊好,風馬

云車便往還。

【品評】朦朧是一種美的意境。就山水畫的藝術來說,懵懂

迷糊,也是一種畫境,宋代米友仁的畫,就是這樣。這首題畫

詩,表現(xiàn)了對朦朧畫境的肯定,這是就畫論畫的一種藝術觀點O

然而作者的用意還不限于此,后半首說在云氣模糊之中,神仙

乘車自在往來,進一步借喻,對人世的事情,樂得糊涂看待,

不值得去自我麻煩和苦惱。這里意有雙關,表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

哲學。這是老莊一派的道家消極思想,但也是從處世經(jīng)歷中

獲得的經(jīng)驗,在舊社會士大夫中,有一定的市場。

2畫石劉商

蒼葬千年粉繪傳,堅貞一片色猶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銖補上天!

【鑒賞】這是一首題畫詩。作者劉商,詩人兼畫家。他本人

愛畫松石樹木。這幅題詩的畫,也許就是劉商本人的創(chuàng)作。根

據(jù)詩作的內容,作者是用這一詩一畫來表現(xiàn)自己的精神境界,

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負不能施展的悲憤。

開頭兩句寫畫石本身,相當于一般抒情詩中的寫景?!吧n

葬千年”與“堅貞一片”是“千年蒼群”與“一片堅貞”的倒

文。這兩句的大意是:一塊古老的長滿了青苔的石頭出現(xiàn)在畫

面上,它那一片堅貞的內質,通過畫上的設色充分表現(xiàn)了出來。

既贊石,又贊畫,亦即自贊。神完氣足,猶如累巨石于高岡,

為下文的反跌蓄勢。

前兩句借畫說石,后兩句便只就“石”生發(fā)。它沒有順著

上文說下去,卻以“那知”二字拗轉筆意?!澳侵鲇龇浅S?,

不把分銖補上天!”感嘆突如其來,如石破天驚,出人意表。

就“石”來說,其“非常之用”,即不同尋常的用途,便是“補

天”了?!把a天”,原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淮南子》、

《列子》中都有記載。據(jù)說在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xiàn)缺口,造

成了很大的災難。于是,有一個名叫女蝸的神煉制出五色石,

補好了天上的缺口。因此后代詩人常把煉石補天作為整頓乾

坤、挽回頹勢的非常之舉。而今作者卻生感嘆:遇此“補天”

機會,卻分銖不能得用,如杜甫所謂“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

才”(《短歌行贈王郎司直》)者,誰為其人呢?兩句借天上

映喻人間,借石頭比擬自身。上下兩聯(lián)一起一跌,相反相成,

構成一幅完整的貞士不遇圖,完足作者本意。

《畫石》一詩,明寫處畫是賓,石是主;暗喻處則石是賓,

人是主;天上是賓,人間是主。章法井然,余地寬闊,耐人尋

味。

3畫鷹杜甫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絳被光堪描,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這首題畫詩大概寫于開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

詩人正當年少,富于理想,也過著“快意”的生活,充滿著青

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詩人通過對畫鷹的描繪,抒發(fā)了

他那嫉惡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壯志。

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

一、二兩句為第一層,點明題目。起用驚訝的口氣:說是

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這是怎幺回事

呢?第二句隨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仿佛挾風帶霜而

起,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起筆是倒

插法。何謂倒插法?試看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的起筆日:

“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先從畫鷹之人所畫的

角鷹寫起,然后描寫出畫面上所產(chǎn)生的肅殺之氣,是謂正起。

而此詩則先寫“素練風霜起”,然后再點明“畫鷹”,所以叫

作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刻畫出畫鷹的氣勢,吸

引著讀者。杜甫的題畫詩善用此種手法,如《奉先劉少府新畫

山水障歌》的起筆曰:“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p>

《畫鶻行》的起筆曰:“高堂見生鶻,颯爽動秋骨?!薄斗钣^

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的起筆日:“沱水臨中座,岷

山到北堂?!边@些起筆詩句都能起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態(tài),是正面文章.

頷聯(lián)的“(sbug聳)身”就是“竦身”。“側目”,句見

《漢書?李廣傳》:“側目而視,號曰蒼鷹。”又見孫楚《鷹

賦》:“深目蛾眉,狀如愁胡。”再見傅玄《猿猴賦》:“揚

眉蹙額,若愁若嗔。”杜甫這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朝邠的眼

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

從而刻畫出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tài),真是傳神之筆,

把畫鷹一下子寫活了,宛如真鷹。頸聯(lián)“絳旋”的“絳”是系

鷹用的絲繩;“旋”是轉軸,系鷹用的金屬的圓軸。“軒楹”

是堂前廊柱,此指畫鷹懸掛之地。這兩句是說系著金屬圓軸的

蒼鷹,光彩照人,只要把絲繩解掉,即可展翅飛翔;懸掛在軒

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

兔,從而描寫出畫鷹躍躍欲試的氣勢。作者用真鷹來作比擬,

以這兩聯(lián)詩句,把畫鷹描寫得栩栩如生。

此兩聯(lián)中,“思”與“似”、“摘”與“呼”兩對詞,把

畫鷹刻畫得極為傳神。“思”寫其動態(tài),“似”寫其靜態(tài),“摘”

寫其情態(tài),“呼”寫其神態(tài)。詩人用字精工,頗見匠心。通過

這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眼,把畫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是真鷹,

還是畫鷹,幾難分辨。但從“堪”與“可”這兩個推論之詞來

玩味,畢竟仍是畫鷹。

最后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直把畫鷹當成真鷹,寄

托著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說:何時讓這樣卓然不凡的蒼鷹展翅

搏擊,將那些“凡鳥”的毛血灑落在原野上?!昂萎敗焙邢?/p>

幸之意,就是希望畫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

“毛血”句,見班固《西都賦》:“風毛雨血,灑野蔽天?!?/p>

至于“凡鳥”,張上若說:“天下事皆庸人誤之,末有深意?!?/p>

這是把“凡鳥”喻為誤國的庸人,似有鋤惡之意。由此看來,

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xiàn)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fā)向上之志。

作者在《楊監(jiān)又出畫鷹十二扇》一詩的結尾,同樣寄寓著自己

的感慨曰:“為君除狡兔,會是翻上?!?/p>

總起來看,這首詩起筆突兀,先勾勒出畫鷹的氣勢,從“畫

作殊”興起中間兩聯(lián)對畫鷹神態(tài)的具體描繪,而又從“勢可呼”

順勢轉入收結,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題。浦起龍《讀杜

心解》評曰:“起作驚疑問答之勢?!?,身,、,側目,

此以真鷹擬畫,又是貼身寫。,堪摘,、,可呼,,此從畫鷹

見真,又是飾色寫。結則竟以真鷹氣概期之。乘風思奮之心,

疾惡如仇之志,一齊揭出?!笨梢姶嗽姡晃ㄕ路ㄖ攪?,而且

形象生動,寓意深遠,不愧為題畫詩的杰作。

4《梅花》金農(nóng)

東鄰滿座管弦鬧,西舍終朝車馬喧,只有老夫貪午睡,梅花開

后不開門。

這是著名畫家金農(nóng)的一副《梅花》的題詩,畫面中寒梅疏

影橫斜,古干虬枝,欺霜傲雪,畫家借梅抒情,以梅花獨立寒

霜的風姿,來抒發(fā)自己不隨流俗的高潔志向,從而增強了情景

相輝的藝術效果。

5《竹石》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亂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亂崖之下,幾枝青竹傲立風中,頑強地生長著、擴爭著,

其堅韌挺拔之態(tài)躍然紙上。

這首詩純?yōu)閷懢埃纸^不是自然景物的寫生和翻版。這

個畫面有鮮明的象征意義,亂崖惡風,壓制摧殘著竹枝的生長,

聯(lián)想到封建王朝的殘酷統(tǒng)治,這不正是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象征和

寫照嗎?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亂崖,挺立風中,雖經(jīng)千磨

萬擊,不管是在炎夏還是在殘冬,仍然節(jié)節(jié)向上,傲然屹立,

這不正是作者那種不屈不撓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嗎?亂崖惡風

是兇殘的,但在惡勢力的催殘中,竹枝不僅沒有屈服,反而更

加堅勁挺拔。從這強烈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對

惡勢力的強烈憎惡,更能體會到作者對竹所象征的那種剛強人

格的崇高贊美。

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和純熟的藝術語言,使所描寫的竹,

具有人格化的特征,這不僅體現(xiàn)在“咬定”、“不放松”等具

體擬人手法的具體運用上,還表現(xiàn)在對竹枝形態(tài)描繪上?!扒?/p>

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里的竹,分明是堅韌頑

強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讀者感到親切、真實,不僅為詩

中的自然美陶醉,更為其性格美所感染。詩人的語言尤其準確、

生動、形象,“千磨萬擊”寫惡勢力之甚,“東西南北”寫惡

勢力無處不有,準確地概括了那個黑暗時代的特征。動詞的運

用,更是功力不同尋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個“咬”字,

表現(xiàn)出了倔強和堅韌的性格,還顯示出了無窮的韻味和奇妙的

意境。以“咬”字開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

叫絕?!叭螤枛|西南北風”,一個“任”字,多么生動、準確

地寫出了傲竹凜風而立,斗惡不止的英雄氣概!

作者描繪了一幅堅韌、剛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過這

鮮明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剛烈、不屈不撓和高風亮節(jié)的品格。

這正是他這種傲岸和剛直人格的寫照。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全南柯子王炎

國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shù)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

卷悵對東風。

2蓑笠朝朝出,溝膜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nóng)①。要得一犁

)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nóng):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闕中“數(shù)枝幽艷濕啼紅”一句展現(xiàn)的是一貼什么

樣的畫面,作者寫這句是為惜春傷懷嗎?為什么?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fā)的思相

感情。

【答案】:(1)一幅幾枝鮮花的花瓣上沾著水珠楚楚堪憐的

畫面。

不是為惜春傷懷。從兩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緊接著“數(shù)枝”

句說:“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二在烏云密布、寒雨將至時,

作者更關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2)描寫了農(nóng)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fā)出了“人間

辛苦是三農(nóng)”的感嘆,表達了農(nóng)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

心情。

12.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②題(7分)

北移居(其二)

京陶淵明

卷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

農(nóng)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

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①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

②,力耕不吾欺。

注釋:①將:豈②紀:經(jīng)營

①對這首詩的理解,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全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佳日登高賦詩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與友人邊飲酒邊斟的詩句。

C.“相思則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無為忽去茲”意思是不要急著離開這種生活。

E.最后兩句是說應該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解決衣食問題。

答:【D】【E】

②本詩表現(xiàn)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的樂趣,請具體說明表現(xiàn)

了什么樂趣,這種樂趣是怎樣表現(xiàn)的?(4分)

【答案】:②第一問:感受到一種美好的人際關系,即人與人

之間充滿了純真而質樸的友情。第二問:這種樂趣主

要是通過“過門更相呼”至“言笑無厭時”六旬對具體生活情

景的白描表現(xiàn)出來的。

(四)閱讀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題。(8分)

上[黃鐘]人月圓張可久

海山中書事

卷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琢謫棠?,吳宮蔓草,楚

)廟寒鴉。數(shù)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

酒,春水煎茶。

14.“黃鐘“是這首小令的曲調,“人月圓”是。

(1分)

15.對作品賞析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作品語言委婉,結構嚴謹,虛實結合,意境闊大,余韻

耐人尋味。

B.首句以歷史盛衰來表達作者對歷代王朝的繁華只是瞬間

一夢的感慨。

C.“孔林”、“吳宮”、“楚廟”三句意在贊頌儒家圣賢

與英雄豪杰。

D.末尾緊扣“山中何事”的疑問作答,描摹了釀酒飲茶的

舒適生活。

16.“詩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請簡要說明理由。

(4分)

【答案】:14.(1分)曲牌15.(3分)B

16.(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飽嘗人間世態(tài)炎涼之苦(2

分),又為后文歸隱山村、詩酒自娛作了伏筆(2分)。

16.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5分)

天涼州詞(其一)張籍

津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卷無數(shù)鈴聲遙過殖,應馱白練到安西。

)注:碩(ql)沙漠。練,白絹,絲織品的一種。

(1)“無數(shù)鈴聲遙過硬”句表現(xiàn)了怎樣的邊塞景象?

答:_

(2)本詩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_

16.【答案】:(5分)(1)長長的駝隊行進在廣袤的沙漠

上。

(2)遠與近、高與低、動與靜、抑

與揚的襯托對比。

前兩句實寫,后兩句以虛為主,虛中有實。

(16.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遼東坡①蘇軾

寧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

卷野人行。

)莫嫌葷確②坡頭路,自愛鏗

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

與躬耕之所。②葷確: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3分)

(2)請結合全詩賞析“鏗然”一詞的妙用。(5分)

16.【答案】:(1)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后東

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

的精神境界。(3分)

(2)“鏗然”一詞傳神地描繪出手杖碰撞在石頭上發(fā)出的

響亮有力的聲音,與月下東坡的寧靜清幽形成鮮明對比;(3

分)聯(lián)系前文對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堅守信

念、樂觀曠達的情懷。(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14.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8分)

山曉上空泠峽①王罔運②

東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

卷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臥聽。

)[注]①空泠峽:在湖北宜昌市東南長江上。②王罔運

(18321916),近代著名詩人。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敢治抱負,

然而屢遭控訴,于是絕意仕進,歸而授徒。

(1)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

(2)狄葆賢《平等閣詩話》認為此詩“只二十八字,而

做岸之氣隘下言表”。請結合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談談

你的理解。

14.【答案】:⑴拂曉時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詩

人乘坐小船在纖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

⑵本詩前兩句描寫拂曉時獵獵的風聲和客中行船溯流而

上的艱難,為抒寫情懷作了鋪墊。第三句表面上說詩人慣于常

年旅途奔波,已經(jīng)不知道為風浪發(fā)愁為何事,其實這里的“不

解”為“不自意”之義,表現(xiàn)出久歷滄桑后從容自信的心態(tài)。

第四句中“臥聽”“瀑布灘雷”這個典型場景更將詩人對一切

艱險都無所畏懼的傲岸氣度充分展現(xiàn)了出來。

(12.請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江鵡鵠天

蘇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卷[元]魏初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

霜細有華。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

凰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詞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

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達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親人之情?!坝帧?/p>

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跡天涯,飽含愁苦與無奈。

⑵“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請略

加分析。

【答案】::這里以鴉歸巢與人不能歸家對比,運用的是反

襯手法。

⑶有人認為詞的最后兩句寫得極為感人,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與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倫之樂。

語言樸素平實,親切動人,能喚起讀者強烈共鳴。

16.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6分)

浙[正官]叨叨令無名

江氏

卷溪邊小徑舟橫渡,門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斷紅塵路,白

)云滿地無尋處。說與你尋不得也么哥,尋不得也么哥,卻原來

儂①家鸚鵡洲②邊住。

[注]①儂:我②鸚鵡洲:此處為“漁父居處”的代稱。

(1)本曲前四句運用豐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麗的自然圖

景,其中意象體現(xiàn)出溫潤柔美的特征,而意象

則給人以飄逸渺遠的感受。(2分)

(2)請結合全曲簡要分析“卻原來儂家鸚鵡洲邊住”所蘊

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

16.【答案】:(6分)(1)流水白云

(2)①點明漁父(隱士)居住的環(huán)境是與世隔絕、遠離紅塵

的“世外桃源”,表現(xiàn)其對所處環(huán)境的喜愛、自豪之情;②寫

出漁父(隱士)超然塵世的情懷和隱逸的情趣。

1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

福端居①李商隱

建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卷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⑴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

理由。(3分)

⑵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

析。(3分)

10.【答案】:(6分)

⑴不能換成“對”或其它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

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xiàn)出空床獨寢

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抒發(fā)了詩人心靈深

處難以言狀的凄愴之情。

用“對”或其它詞難以速到這種表達效果。

如果認為用“對”或其它詞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⑵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

人借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

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xiàn)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

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3.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以下問題(6分)

廣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譚敬昭

東江上青山山外紅,遠帆片片點歸艘①。

卷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鐘聲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詩中哪些意象體現(xiàn)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

“望”兩個方面回答。(3分)

⑵簡析詩中“帶”字的妙處。(3分)

13.【答案】:(1)晚:歸艘鐘聲望:江、青山、遠

帆、老鶴

(2)“帶”采用了擬人手法,賦予“老鶴”人的動作,不

說鐘聲遠播,而說老鶴帶鐘聲到海幢,使畫面具有動感。

(12、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四夜歸周密

川夜深歸客依穌行,冷磷依螢聚土滕。村店月昏泥徑

卷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注]染:此代指竹杖。

(1)本詩是怎樣以“夜歸”統(tǒng)攝全篇的?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2)“竹窗斜漏補衣燈”這一耐人尋味的畫面中蘊含了哪些

感情?請簡要賞析。

[解析]本詩用“夜歸”統(tǒng)攝全篇,應把握時令是“夜”

和事件是“歸”,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歸”中意

境。既然已“夜深”了,還要歸家,那么思家懷鄉(xiāng)之切自不必

說;“竹窗斜漏補衣燈,',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門時所

見,夜已深了,家里還亮著“補衣燈”,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關

切和思念之情,撲面而來。

14.【答案】:

(1)本詩寫景扣住“夜”字,寫情扣住“歸”字。首句直

接點明“夜深”,刻畫出“歸客”拄杖而行的疲憊之態(tài)。隨后,

詩人以“冷磷”、“螢”、“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涼,以

夜深仍在田滕、泥徑中孤身前行的艱難表現(xiàn)出歸家的心切。而

最末一句以深夜猶見“補衣燈”的感人畫面收束全詩,與先前

的艱難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歸家的復雜心情,

意味深長。

(2)這幅畫面描繪的是詩人想象(見到)的情景:竹籬茅

舍中,一縷昏黃的燈光從竹窗里斜漏出來。青燈之下,詩人日

思夜盼的妻子(母親)正在一針一線地縫補著衣服。詩人那懷

鄉(xiāng)思歸的急切心情,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正從

這幅畫面中流溢出來。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詩描寫深夜歸家的情景。

一開篇“夜深歸客”四字,點明了詩題“夜歸”O(jiān)為什么

要連夜趕回去呢?詩中沒有交代,但是聯(lián)系以下幾句,讀者可

以想象,大約是一位出門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歸途的

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擱一夜,而寧愿日夜兼程,摸

黑趕路,以致深夜到家。詩中擷取的正是將到未到的情景?!耙?/p>

穌行”三字勾畫出歸客的形象。透過歸客倚杖蹣跚而行的身影,

可以想見深夜行路的艱難,也可以推知游子勞累的旅況和近鄉(xiāng)

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來是寫走過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壤子

上,影影綽綽的鬼火、星星點點的流螢。通過深夜荒徑冷氣森

森、幽光閃爍的環(huán)境,烘托出歸客孤身夜行的凄涼,也反襯出歸

客不顧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陰冷,就越是令人急

于早點回到溫暖的家中。

第三句寫終于進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襯

托下,村店顯得寂靜而冷漠,但在歸客的眼中,家鄉(xiāng)的村店卻

給深夜的荒野帶來了生機,一種家在咫尺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轉過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徑滑”三字,正是寫歸客腳下加

快步伐,因而更感覺到路滑難行。他就在這一步一滑中,匆匆轉

過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門。

隨著畫面的延伸,一幅充滿親情的圖景展現(xiàn)在歸客眼前一

-“竹窗斜漏補衣燈”o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

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獨自家竹窗還透出燈火,隱

約可見燈下補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溫暖的家嗎?

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強列叩擊著歸客的心扉。

全詩至此,戛然停筆,然而曲終情在,透過有盡的語言,詩

人表現(xiàn)的是一種百感交集、難以訴諸言表的復雜感情:有經(jīng)過

長途奔勞終于順利抵家的興奮,有對辛勤操勞的妻子的愛憐,

也隱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這首詩除了第一句點題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換

形,寫主人公越走離家越近,環(huán)境景物不斷變化,人物心情也不

斷變化發(fā)展,通過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繪:倚尊的歸客、凄

冷的磷螢、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燈光,寫景句句叩住“夜”

字,寫情句句步離“歸”字,從而景真情切地寫出了遠出的歸客

在深夜趕路和即將回到溫暖的家的感受,讀來親切動人。

13、閱讀下面的兩首清代詩歌,然后回答問題。(6分)

重新雷張維屏

慶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

卷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

聲。

己亥雜詩(其五)龔自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

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

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為什么

要說“只待新雷第一聲”?(2分)

(1)【答案】:“覺春生”、“安排著”、“只待”.因為

只有新雷響后才會有“春生”和“千紅萬紫”)

【附《新雷》注釋】:

①、“千紅萬紫安排著",說明事物具備了變化的內在根

據(jù),但沒有一定的外部條件一“新雷”,這種變化也不可能實

現(xiàn)。此詩通過對新雷的呼喚,生動地闡明了外因對于事物變化

的重要作用。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同出一理。

②、新雷:春天的第一個雷聲,象征春天的蒞臨。古人認

為雷是動生萬物的?!兑捉?jīng)?說卦》:“雷以動之,風以散之,

雨以潤之?!薄稜栄帕x疏?釋天》引《說文》云:“雷,陰陽

薄動,雷雨生物者也?!贝嗽婎}當取其義。

③、造物:指天。古人認為天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肚f子?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