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礦學課程設計-潘三煤礦1_第1頁
采礦學課程設計-潘三煤礦1_第2頁
采礦學課程設計-潘三煤礦1_第3頁
采礦學課程設計-潘三煤礦1_第4頁
采礦學課程設計-潘三煤礦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礦業(yè)大學

課程設計說明書

課程名稱:_______________采礦設計

設計題目:________潘三煤礦1.8Mt/a新井設計______________

姓名:學號:

學院:__________________礦業(yè)工程學院________________

專業(yè):____________________采礦工程__________________

指導教師:職稱:

中國礦業(yè)大學礦業(yè)工程學院采礦工程系

二零二一年一月

中國礦業(yè)大學課程設計任務書

學院礦業(yè)工程學院專業(yè)年級采礦工程2017級學生姓名

任務下達日期:2020年12月17S

設計日期:2020年12月17日至2021年1月16日

設計主要內容和要求:

《采礦設計I》題目從題目庫中抽取,題目給出某個井田的地質條件,要求學生按此

條件完成礦井初步設計中的開拓部分內容,學生必須按照課程設計大綱的要求進行,完成

設計大綱規(guī)定的全部設計工作量。

《采礦設計n》題目從學生所做《采礦設計I》的基礎上繼續(xù)進行設計,結合題目給

出的某個井田采(盤)區(qū)或帶區(qū)地質條件,要求學生按此條件完成礦井初步設計中的準備

方式與采煤方法部分內容,學生必須按照課程設計大綱的要求進行,完成設計大綱規(guī)定的

全部設計工作量。

要求:獨立完成上述內容,科學作風嚴謹,能熟練地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知

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案合理,計算分析正確、結論合理,語句通順,主題有自己的見解,

符合專業(yè)技術要求。

摘要

本設計是根據(jù)潘三煤礦井田特征和地質條件,開展開拓設計。

設計共包括4章:1.礦區(qū)概述及井田地質特征;2.井田境界和儲量;3.礦井工作制度、

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4.井田開拓;5.準備方式;6.采煤方法;7.礦井通風及安全。

潘三礦位于淮南市西北部,距洞山約34公里,地處淮南鳳臺縣城北約15公里,交通

方便,走向長度為10.3km,傾斜長度平均為6.2km,面積61.3kn?

主采煤層為13-1煤層,平均傾角為7.6°,煤層平均厚度為3m。礦井正常涌水量為

380m3/h,最大涌水量為641m3/h,水文地質條件為復雜類型。礦井瓦斯含量較高。

井田工業(yè)儲量為255.675Mt,礦井設計可采儲量193.398Mt。根據(jù)儲量條件,確定礦井

設計生產能力為L8Mt/a,礦井服務年限為76.74a。礦井年工作日為330d,工作制度為“四

六制”。

依據(jù)潘三礦井田地質及生產條件,提出立井兩水平直接延深、立井兩水平暗斜井延深、

立井三水平直接延深、立井三水平加暗斜井延深4個開拓方案,通過技術經(jīng)濟比較,確定

井田采用立井兩水平直接延深開拓方式。

本設計選用西二帶區(qū)為首采區(qū),西二帶區(qū)走向長平均1815.3m,傾向長平均2156.7m。

帶區(qū)內劃分為9個傾斜分帶,分帶平均長2294.3m。設計首采區(qū)(西二帶區(qū))位于井田西

北部,首采工作面為13201分帶。采用沿空留巷順序開采方法,采用綜合掘進機、錨桿支

護機進行掘進與支護工作。采用無軌膠輪車輔助運輸方式。帶區(qū)實際生產能力1.951IMt/a,

采出率為88.6%。

工作面選擇傾斜長壁采煤法,采用綜合機械化采煤一次采全高工藝,全部垮落法管理

頂板。每班割三刀煤,每天推進9個循環(huán)。采用支撐掩護式液壓支架、端頭支架進行工作

面的支護。采用單體液壓支柱進行兩巷超前支護。

本設計選用兩翼對角式通風方式,抽出式通風優(yōu)點明顯且適合于本礦井,故采用抽出

式通風。從副井進風,風井回風,133201工作面采用“Y”形通風方式。新鮮風流從輔助運

輸大巷經(jīng)進風運料斜巷(運輸進風斜巷)到達工作面,污風從進風運料斜巷經(jīng)回風大巷從

西回風井排出。

關鍵字:潘三礦井;開拓方式;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帶區(qū);沿空留巷;液壓支架;兩翼對

角式;抽出式

目錄

1礦區(qū)概述及井田地質特征....................................................1

1.1礦區(qū)概述...........................................................1

1.2井田地質特征......................................................2

L3煤層特征..........................................................7

2井田境界與儲量...........................................................10

2.1井田境界..........................................................10

2.2礦井工業(yè)儲量......................................................10

2.3礦井可采儲量......................................................12

3礦井工作制度、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17

3.1礦井工作制度......................................................17

3.2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17

4井田開拓.................................................................21

4.1井田開拓的基本問題................................................21

4.1.2確定井田開拓方式的原則...........................................21

4.2礦井開拓方案及其比較..............................................24

5準備方式—帶區(qū)巷道布置.................................................30

5.1煤層地質特征.....................................................30

5.2帶區(qū)巷道布置及生產系統(tǒng)............................................31

5.3帶區(qū)車場選型設計.................................................36

6采煤方法.................................................................38

6.1采煤工藝方式.....................................................38

6.2回采巷道.........................................................53

7礦井通風及安全...........................................................56

7.1礦井地質、開拓、開采概況..........................................56

7.2礦井通風系統(tǒng)的確定...............................................57

7.3礦井風量計算.....................................................60

7.4礦井通風阻力.....................................................66

7.5選擇礦井通風設備.................................................73

7.6安全災害的預防措施...............................................78

參考文獻...................................................................80

心得體會...................................................................81

《采礦設計》課程設計第1頁

1礦區(qū)概述及井田地質特征

1.1礦區(qū)概述

1.1.1礦區(qū)地理位置

潘三礦位于淮南市西北部,距洞山約34公里,地處淮南鳳臺縣城北約15公里,地理

坐標為東經(jīng)116°41'45"-116°48z45',北緯32°47'30"~32°52'30",本井田

交通方便,合阜鐵路在礦區(qū)南緣通過,南行10km可接淮河水運,每天定點班車鳳臺、合

肥、蚌埠、南京、六安等地,市內有11、12、13、112路公交車出租車與各井田及市區(qū)相

圖1-1交通位置圖

1.1.2地形、地貌

本區(qū)為淮河流域的泥、黑河支流域,屬淮河沖積平原,地形平坦,標高+19.50?+23.50

左右?;春釉诨茨隙?,一般水位標高十15m;歷史最高洪水位為十25.63m。堤面標高+27.07m。

泥河系淮河左岸的支流,發(fā)源于鳳臺縣朱集,自西北向東南方向穿過丁集、潘三、潘一、

潘二四個井田,由淮南市尹家溝入淮,全長60km,流域面積原為710km2,茨淮新河開挖

以后減為606km2。流域內一般地面高程為+19?+24m,下游為開闊洼地,高程為16m。雨

季淮河水位上漲易成內澇。黑河位于井田北緣,由西北向東南流入淮河,河床寬2-10m,

系人工挖掘澆灌農田季節(jié)性水渠。

1.1.3礦區(qū)氣候條件

本區(qū)為過渡型氣候,以東南風為多,年降雨量最大為1423.3mm,最小為649.9mm,

《采礦設計》課程設計第2頁

年均910.6mm,多集中在7、8月份;最高氣溫41.4℃,最低氣溫-21.7C,平均氣溫+15℃;

最大凍土深度0.30m,最大降雪量0.39m。

1.1.4礦區(qū)的水文情況

本區(qū)為淮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地面標高+19.5?+23.5m,西北高,東南低,平均坡

降1:10000?;春訛榱鹘?jīng)本區(qū)的主要河流,在淮南段一般水位標高為+15m,最高水位可達

+25.93m(1954年7月21日魯臺洪水水位),堤面標高27.07m,可以防洪患?;春悠骄髁?/p>

正陽關以下2000m%。礦區(qū)內有泥河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淮河,近平行地層走向橫貫本礦區(qū),

河床形態(tài)上游窄,下游寬,枯水期水位為+18m,最高水位可達+22.40m。

1.3.5煤塵及煤的自燃

13-1煤層無爆炸危險性,利用著火溫度法鑒定其自燃傾向性為:不自燃?易自燃。

1.2井田地質特征

本礦井東起九線與潘一礦毗鄰,西至十五線與丁集勘探區(qū)相接,西段為潘四井田南邊

界,南部以13-1煤-900m等高線地面投影為界,東西走向長10.3km,傾斜長度最大6.3km,

最小5.9km,平均6.2km,井田水平寬度為6.1km,水平面積為61.3km2。

1.2.1煤系地層

本井田為新生界松散層覆蓋的全隱蔽區(qū),井田內發(fā)育一組向西傾伏的次一級褶曲,即

董崗郢次級向斜及葉集次級背斜,兩者軸向大致平行,近東西向,貫穿全井田與潘集背斜

軸呈15-20°夾角相交。向西傾伏,傾伏角3?5°。

經(jīng)鉆探揭露井田內地層有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第三、四系地層,現(xiàn)分述如下:

(1)奧陶系中下統(tǒng)(01+2)

鉆探揭露厚度108.88m,僅見頂部巖層,巖性為灰色、致密厚層狀硅質灰?guī)r、局部夾

泥質條帶。

(2)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C3)

厚度123m,假整合于奧陶系地層之上。由灰?深灰色灰?guī)r,泥巖及細?中砂巖組成,

其中含12?13層灰?guī)r,夾5?10層不穩(wěn)定薄煤層及炭質泥巖。

(3)二疊系(P)

厚度1074.37m,整合于石炭系太原組之上。自下而上分為山西組、上石盒子組、下石

盒子組和石千峰組?,F(xiàn)敘述如下:

a.山西組

厚度約79m。由灰黑色泥巖、灰色粉砂巖組成,下部含煤1?3層。井田內局部煤層

受巖漿巖影響變?yōu)樘烊唤埂?/p>

b.下石盒子組

厚度131.5m左右,以灰、深灰色泥巖及細砂巖為主,夾灰白色細?中粒砂巖,含煤

《采礦設計》課程設計第3頁

10?11層,其中8煤較穩(wěn)定,為主要可采煤層之一;4-1煤下的鋁土質泥巖發(fā)育良好,分

布較穩(wěn)定,為主要標志層之一,該煤層組局部受巖漿巖侵入使部分煤層變成了天然焦。

c.上石盒子組:

厚度544.5m左右,以灰?深灰色泥巖、砂質泥巖為主,次為淺灰?灰白、灰綠色砂

巖。含煤17?27層,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層5層。

d.石千峰組:

井田內已揭露的最大厚度為319.37m。主要由紫紅、褐紅、褐黃、淺灰?深灰、灰綠

等雜色砂質泥巖,花斑狀砂質泥巖、含礫中粗砂巖、泥質砂巖等組成,分選及磨圓度均較

差,中上部有較單一的石英砂巖薄層,層理不清,該組不含煤,下部偶見炭質泥巖。

(4)新生界(KZ)

該區(qū)新生界地層與下伏古生界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厚度為186.54?483.55m,平均厚

度為378.93m可分為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兩部分。

上第三系(N)

a.上第三系中新統(tǒng)下段(N:)

厚0?99.05m,平均57.65m,巖性以含泥砂礫層為主,礫石為石英巖、石英砂巖、巖

漿巖、偶見灰?guī)r礫,局部夾有少量砂質粘土。結構疏松。屬殘坡積相沉積,與下伏地層呈

不整合接觸。

b.上第三系中新統(tǒng)上段(N:)

厚0?101.05m,平均厚66.75m,以淺灰綠夾棕黃色粘土為主,間夾粉、細砂1?3層,

局部砂層較厚,但其砂層含泥質較高。屬河湖相沉積全區(qū)分布穩(wěn)定,只在南部十二線以南

部分鉆孔缺失。

c.上第三系上新統(tǒng)(N2)

厚67.68?190.40m,平均133.04m,巖性以淺灰綠色中砂為主。其次為細砂及粗砂,

局部夾由鈣質膠結成砂巖盤,質堅硬。結構疏松?松散。夾砂質粘土或粘土3?5層,局

部粘土層較厚。屬河湖相沉積全區(qū)分布穩(wěn)定。

《采礦設計》課程設計第4頁

■??

---—

04M————

151T————

......-—

??(

?*?

f--------------

----

0

ajHO

~iF--------------

————

————

————

141F————

4H40

~ir————

附記1____

————

“A.

■--------------

??:、

瓶雌就

/就粘碰疆則軒般紈破俅毓踝儲靛刖揉

陰1.(0

____稔段-,女“臀VT&'標

I1………八,、檄齡於磕,辨出歐軻搬微聘,恥燃

H.5

IT4讖

跳確

卜朗夕牖躲:lobitiMDliriieadfdiabile

12W斛大軸:CisantcpterisKiMiaaefUhs腳k

-------------

耕:Sphttopirlltii$P1.

陶——--

--------------

--------------

,*A<4

————

----

--------------

-----

--------------

————

————

————

.-....-

MH.0

~&r--------------

-———

卜建————

1H1F————

————

37,0<5$3HiO——--

7WIT--------------

————

。?假

11-2IF

圖1-2綜合地質柱狀圖

1.2.2水文地質特征

礦內主要含水層為新生界松散層孔隙含水層組、煤系砂巖裂隙含水層組及石灰?guī)r巖溶

《采礦設計》課程設計第5頁

裂隙含水層組三部分組成?,F(xiàn)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新生界第四、第三系松散層沉積厚度為186.54[水(三)3孔]?483.55m(十四?十五5

孔),平均厚度為378.93m。總體由東南向西北增厚,工廣附近古地形隆起處最薄。按地層

對比和巖相組合特征分為四個含水層組和三個隔水層組,其主要特征如下:

(1)第四系含、隔水層(組)

a.上部含水層(組)(原上部含水組上段)

底板埋深19.85?34.98m,含水砂層厚1.45?30.05m,平均厚11.64m。自地表5?10m

以下,以灰黃色、褐色,粉、細砂及粘土質砂為主,夾薄層砂質粘土。砂層顆粒較細,呈

疏松狀,屬潛水?弱承壓水,受大氣降水及地表水體滲入補給,富水性較弱,水質屬

HC(h-Ca?Mg型。

b.中部隔水層(組)(原上部含水組的夾層)

底板埋深47.17?65.51m,隔水層厚2.32?40.90m,平均厚度19.14m,以棕黃、灰黃

夾灰綠色砂質粘土為主夾0?4層砂,頂部富含砂僵塊和鐵銹質結核,粘土分布穩(wěn)定,可

塑性強,隔水性較好。

c.下部含水層(組)(原上部含水組的下段)

底板埋深101.35?132.45m,含水層厚度25.85?71.20m,平均厚度埋.41m,以下以淺

灰及灰黃色中、細砂為主,局部為含礫中粗砂,砂層占該段厚的84%。成份以石英為主,

多含白云母片及黑色礦物,呈松散狀。據(jù)水(三)2和十上含-2兩孔抽水試驗資料:水位標

高為16.40?20.18m,q=0.476?1.5881/s-m,k=3.656?3.896m/d,水質為HCO3-Ca-Mg-Na

和HCO3?CLNa型,礦化度0.370?1.023g/l,水溫16?19.5C,水量充沛,水質良好,為

生活飲用水主要水源。

(2)上第三系含、隔水層(組)

a.中部(上新統(tǒng))含水層(組)(原中部含水組)

底板埋深207.95?310.75m,含水層厚度23.50?158.40m,平均厚度104.56m,砂層占

組厚74%,以淺灰綠色中砂為主,次為細砂及粗砂,局部夾由鈣質膠結成巖的堅硬“砂巖

盤”數(shù)層,其間夾粘土及砂質粘土0?17層,厚度0?61.06m。據(jù)水(三)3孔混合抽水試驗

資料:水位標高為20.51m,q=0.2691/s?m,由于未完全揭露該含水層組,故水量較小,

此水量不能代表該含水層的水量,僅供參考,估計可能水量較大,水溫18C,礦化度L76g/1,

水質屬Cl-Na類型。本組在十二線南部附近隆起部位變薄,并直接覆蓋在基巖上。

b.中部(中新統(tǒng)上部)隔水層(組)(原中部隔水組)

底板埋深289.30?392.65m,隔水層厚度。?91.95m,平均厚度52.28m,本組全區(qū)分

布穩(wěn)定,僅在古地形隆起處變薄或缺失,巖性以淺灰綠夾棕黃色粘土及砂質粘土為主,致

密、粘韌、具膨脹性。其間夾分布不穩(wěn)定的砂,砂礫層0?8層,累厚O?39.50m,占組

厚24%左右,據(jù)鄰近礦井水34孔抽水試驗資料:水位標高為22.47m,q=0.001811/s?m,

《采礦設計》課程設計第6頁

富水性弱,水溫24℃,礦化度2.476g/l,水質屬Cl-Na類型,該組隔水性較好。

c.下部(中新統(tǒng)下部)含水層(組)(原下部含水組)

該含水層組厚0?99.05m,平均厚57.65m,其中砂和砂礫層厚0?85.80m,平均厚

37.93m。直接覆蓋于煤系地層之上,由東南往西北,沿基巖低凹面分布。向南北兩側延展

變薄,且在古地形隆起處尖滅。巖性以含泥砂礫層為主,其次粉細砂,礫石為石英巖、石

英砂巖及巖漿巖,偶見灰?guī)r礫石,礫徑在5?20mm左右,結構疏松。據(jù)檢水43及十下1+2-2

等5孔抽水試驗資料:水位標高-9.49?25.18m,q=0.414?1.01231/s180-3.288m/d,

礦化度2.386?2.605g/L水溫26?28.5℃,水質均為Cl-Na類型,說明補給水源貧泛,以

儲存量為主。

(3)二疊系砂巖裂隙含水(組)

正常砂巖分布于煤層與泥巖、砂質泥巖之間,砂巖裂隙不甚發(fā)育,全區(qū)共有189個孔

揭露,其中有8個鉆孔漏水,漏水孔率4.2%,主要漏水層位為11煤頂、底板砂巖及18

煤以上部分層段砂巖。

據(jù)十三?十四3孔11煤頂?shù)装迳皫r漏水段抽水試驗資料:水位標高為23.39m,q=0.0133

1/s-m,k=0.0389m/d,礦化度2.36g/l,水溫29℃,水質屬HCO3?Cl-Na類型。流量呈衰

減變化趨勢,停止抽水后水位恢復三天,還比原水位低32.50m。

綜上所述二疊系煤系地層砂巖裂隙含水層富水性較弱,補給水源貧乏,以儲存量為主,

且導水性差。

(4)石炭系太原組灰?guī)r巖溶裂隙含水(組)

太原組上部1?4層灰?guī)r為i煤層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層,灰?guī)r純厚度為17.01?19.03m,

平均厚18.20m,單向抗拉強度2.94?8.23MPa,平均抗拉強度4.17MPa,自然狀態(tài)下抗壓

強度為37.7?97.0MPa,平均抗壓強度69.08MPa。揭露1灰或1?4灰的鉆孔42個,一般

巖溶裂隙不發(fā)育,大多數(shù)鉆孔未發(fā)現(xiàn)漏水,僅在軸部附近的十C3”和十01兩孔漏水,據(jù)

十01孔鉆進3灰時最大漏失量3.6m3/ho據(jù)水(三)4孔抽水試驗資料:水位標高19.06m,

q=0.07471/s?m,k=0.307m/d,礦化度2.086g/L水溫33.5℃,水質屬Cl?SO4-Na型。各

層灰?guī)r物理力學性質和化學成份均有差異。

揭露下部C3”?C3“層灰?guī)r有6個鉆孔,巖溶裂隙較發(fā)育,局部見有小溶洞,有5個

鉆孔漏水,漏水孔率占83%,據(jù)構8孔抽水試驗資料:水位標高為26.69m,q=0.01871/sto,

k=0.0761m/d,礦化度2.606g/L水溫32℃,水質屬Cl-Na類型。資料表明:本組灰?guī)r巖溶

裂隙發(fā)育不均,富水性差異較大,水位恢復緩慢,且低于抽水前靜止水位,故補給逕流不

暢,以儲存量為主。

(5)奧陶系灰?guī)r巖溶裂隙含水(組)

區(qū)內有4個鉆孔揭露該層,揭露厚度為28.18?109.18m不等,巖性以厚層狀白云質灰

巖為主,次為角礫狀灰?guī)r,夾薄層泥質灰?guī)r,淺灰色微帶肉紅色,塊狀構造,局部巖溶裂

隙發(fā)育,見小溶洞。

《采礦設計》課程設計第7頁

由上述資料表明,奧灰含水層富水性差異較大,由弱?強不等。

(6)巖漿巖裂隙含水層

見有巖漿巖鉆孔51個,厚度為4.07?77.79m不等,巖性為細晶巖、正長斑巖及正長

煌斑巖等,侵入層位從C3?8煤,由東向西侵入層位逐漸升高,主要分布在4煤以下。鉆

進巖漿巖段簡易水文觀測均無明顯漏失現(xiàn)象,說明裂隙不甚發(fā)育。據(jù)潘四井田十四?十五

22和水四12孔抽水試驗資料:水位標高為19.952?19.668m,水位降深53.26?55.21m,

q=0.0112-0.004761/s?m,k=0.0494?0.0274m/d,礦化度1.826?2.504g/l,水質Cl?SCU

—Na型。資料表明富水性弱。

(7)礦井涌水量:本次礦井涌水量預計水量為4?13-1煤層間煤系砂巖裂隙水,1煤

底板水不考慮在內。由于砂巖含水層富水性弱,水源補給貧泛,易于疏干,但新生界下含

水通過砂巖露頭緩慢補給,故砂巖含水層具有一定的補給量,補給量的多少,取決于砂巖

露頭與下部含水層的接觸面積及砂巖裂隙含水層的導水性。從淮南各生產礦井排水資料分

析;礦井投產初期量較大,當開拓面積達到一定數(shù)值后,水量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礦井涌水量

不再增加。再隨開采面積增大和開采水平延深而增加或增加很少。潘集礦區(qū)各礦井出水特

征亦如此,所以潘三礦預計在開采4?13-1煤-730m水平時礦井正常涌水量為380m3/h,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