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零能耗建筑檢測技術標準》_第1頁
《近零能耗建筑檢測技術標準》_第2頁
《近零能耗建筑檢測技術標準》_第3頁
《近零能耗建筑檢測技術標準》_第4頁
《近零能耗建筑檢測技術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1.080

CCSP25

32

江蘇省地方標準

DBXX/TXXXX—2021

近零能耗建筑檢測技術標準

TechnicalStandardfornearlyzeroenergybuildingstesting

(報批稿)

2021-XX-XX發(fā)布2021-XX-XX實施

江蘇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江蘇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發(fā)布

DBXX/TXXXX—2021

I

DBXX/TXXXX—2021

近零能耗建筑檢測技術標準

1范圍

為規(guī)范江蘇省預制裝配式自復位混凝土框架結構的設計、制作、施工、驗收與維護,減輕地震后的

結構破壞和經濟損失,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確保質量,制定本規(guī)程。

本規(guī)程適用于標準適用于江蘇省新建、擴建和改建的近零能耗建筑的現場檢測。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

GB50189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

JGJ26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

JGJ134夏熱冬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

JGJ/T177公共建筑節(jié)能檢測標準

JGJ/T132居住建筑節(jié)能檢測標準

T/CECS740近零能耗建筑檢測評價標準

DGJ32/TJ194綠色建筑室內環(huán)境檢測技術標準

GB/T34342圍護結構傳熱系數檢測方法

JGJ/T357圍護結構傳熱系數現場檢測技術規(guī)程

GB/T7106建筑外窗氣密性、水密性、抗風壓性檢測標準

JGJ/T309建筑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

GB/T29183紅外熱像法檢測建設工程現場通用技術要求

DGJ32/TJ81建筑工程紅外熱成像法檢測技術規(guī)程

DGJ32TJ191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檢測技術規(guī)程

GB/T18204.2公共場所衛(wèi)生檢驗方法第2部分:化學污染物

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技術導則(試行)(居住建筑)

江蘇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術導則(試行)

GB/T17094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衛(wèi)生標準

GB50411建筑節(jié)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DGJ32J19-綠色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

DB13(J)T8324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節(jié)能檢測標準

GB12021.9交流電風扇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

DGJ32/TJ130地源熱泵系統(tǒng)檢測技術規(guī)程

1

DBXX/TXXXX—2021

DGJ32/TJ171地源熱泵系統(tǒng)建筑應用能效測評標準

GB/T5699采光測量方法

GB/T50801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程評價標準

DGJ32/TJ170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建筑應用能效測評技術規(guī)程

DGJ32/TJ90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工程檢測與評定規(guī)程

DB37/T5095低溫空氣源熱泵供暖(空調)系統(tǒng)技術規(guī)程

T/CECS564空氣源熱泵供暖工程技術規(guī)程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近零能耗建筑nearlyzeroenergybuilding

適應氣候特征和場地條件,通過被動式建筑設計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調、照明需求,通過主

動技術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設備與系統(tǒng)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適室內

環(huán)境,且其室內環(huán)境參數和能效指標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應較國家標準《公共建筑

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和行業(yè)標準《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JGJ26-2010、《夏

熱冬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JGJ134-2010降低60%-75%以上。

3.2

建筑氣密性airtightnessofbuildingenvelope

建筑在封閉狀態(tài)下阻止空氣滲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間在正常密閉情況下的無組織空氣滲透

量。通常采用壓差試驗檢測建筑氣密性,以換氣次數N50,即室內外50Pa壓差下換氣次數來表征建筑

氣密性。

3.3

熱(冷)橋thermal(cold)bridge

絕熱構造中,存在溫差的內外表面間具有低熱阻值的通路,又稱冷橋。

3.4

熱回收新風機組energyrecoveryventilatorsforoutdoorairhandling

以顯熱或全熱回收裝置為核心,通過風機驅動空氣流動實現新風對排風能量的回收和新風過濾的設

備。

3.5

顯熱交換效率sensibleheatexchangeefficiency

對應風量的新風進口、送風出口溫差與新風進口、回風進口溫差之比。

3.6

全熱交換效率totalheatexchangeefficiency

對應風量的新風進口、送風出口焓差與新風進口、回風進口焓差之比。

3.7

風扇調風airmovementoffan

由風扇調節(jié)房間空氣的速度場,提高熱舒適的方法,簡稱AMF。

4基本規(guī)定

2

DBXX/TXXXX—2021

4.1近零能耗建筑檢測應在委托方提供完整的技術資料和針對熱橋節(jié)點、氣密性節(jié)點、門窗洞口、系

統(tǒng)設備、室內環(huán)境等制定專項檢測方案的基礎上進行。

4.2近零能耗建筑檢測中使用的儀器應具有有效期內的檢定證書或校準證書,檢測儀器性能指標應符

合本標準的規(guī)定。

4.3近零能耗建筑檢測項目應包括室內環(huán)境、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建筑氣密性、機電設備、其他被動

式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的檢測。

4.4近零能耗建筑竣工驗收前應進行建筑能耗與能效指標的檢測,檢測方法應符合本標準附錄B的規(guī)

定。建筑運行1年后,應進行實際能耗計算,實際能耗數據應以現場表具計量數據和補充檢測的能耗數

據為基礎進行計算。

4.5檢測報告格式可按本標準附錄A進行。

5室內環(huán)境

5.1一般規(guī)定

5.1.1.室內環(huán)境檢測應包括室內平均溫度、濕度、新風量、二氧化碳濃度、PM2.5濃度、室內噪聲、

室內照度值和照明功率密度。

5.1.2.室內環(huán)境檢測時,應在相關系統(tǒng)安裝完成并正常運行的狀態(tài)下進行。

5.2室內平均溫度、濕度

5.2.1.檢測條件

a)室內溫濕度檢測前按照設計要求設置室內運行參數,待建筑物達到熱穩(wěn)定后進行檢測。

b)室內溫濕度檢測期間應同時對室外溫濕度進行檢測,記錄室外溫濕度的變化情況。

c)室內溫濕度應采用自動檢測儀檢測,數據存儲方式應適用于計算機分析。

d)檢測儀器性能應符合表5.2.1的要求。

表5.2.1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序號檢測參數(單位)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1空氣溫度(℃)溫度計(儀)不確定度≤0.5℃

2相對濕度(%)相對濕度儀不確定度≤5%RH

5.2.2.檢測數量

a)設有集中供暖空調系統(tǒng)的公共建筑,溫度、相對濕度檢測數量按照供暖空調系統(tǒng)分區(qū)進行選

取。當系統(tǒng)形式不同時,每種系統(tǒng)形式均應檢測。相同系統(tǒng)形式應按系統(tǒng)數量的20%抽檢,

同一個系統(tǒng)檢測數量不應少于總房間數量的10%。

b)未設置集中供暖空調系統(tǒng)的公共建筑,溫度、相對濕度檢測數量不應少于總房間數量的10%。

c)居住建筑相同戶型的應按照10%的比例抽檢,每戶抽檢應包含臥室及起居室各1間。

5.2.3.檢測方法

a)室外溫濕度測點布置:在被檢測建筑物室外應布置1個室外溫濕度記錄儀,室外溫濕度記錄

儀應安放在百葉箱內水平面的中心線上或防輻射罩內。百葉箱或防輻射罩應距離地面

1.0m~1.5m處,周圍應無遮擋物。

3

DBXX/TXXXX—2021

b)室內溫濕度測點布置:

1)當受檢居住建筑房間使用面積大于或等于30m2時,應設置兩個測點。測點應設于室內活

動區(qū)域,且距地面或樓面0.7~1.8m范圍內有代表性的位置;溫度傳感器不應受到太陽輻

射或室內熱源的直接影響。

2)公共建筑室內面積不足16m2,測室內中央1點;16m2及以上不足30m2測2點(居室對角

線三等分,等分點作為測點);30m2及以上不足60m2測3點(居室對角線四等分,其三

個等分作為測點);60m2及以上不足100m2測5點(二對角線上梅花設點);100m2及以上

每增加20m2~50m2酌情增加1個~2個測點(均勻布置);測點距離地面以上0.7m~1.8m,

且應離開外墻表面和冷熱源不小于0.5m,避免輻射影響。

3)3層及以下的公共建筑物應逐層選取區(qū)域布置溫濕度測點;3層以上的公共建筑物應在首

層、中間層和頂層分別選取區(qū)域布置溫濕度測點;氣流組織方式不同的公共建筑房間應分

別布置溫濕度測點。

c)室內溫度、濕度檢測應在最冷或最熱月,且在供熱或供冷系統(tǒng)正常運行后進行。室內溫濕度

檢測時間不得少于6h,且數據記錄時間間隔最長不超過30min。

d)空調系統(tǒng)運行穩(wěn)定后,依據儀表的操作標準,對溫度和相對濕度進行檢測并記錄檢測數據。

e)數據處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室內平均溫度計算公式:nh

trm,i

n

i1t()

trmt5.2.3-1

ni,j

j1h()

trm,i5.2.3-2

nt

式中:trm——受檢房間的室內平均溫度(℃);

trm,i——受檢房間第i個室內溫度逐時值(℃);

ti,j——受檢房間第j個測點的第i個室內溫度逐時值(℃);

nh——受檢房間的室內溫度逐時值的個數;

nt——受檢房間布置的溫度測點的點數。

2)室內平均濕度計算公式:nh

rm,j

n

i1t()

rm5.2.3-3

i,j

nh

j1(5.2.3-4)

rm,in

式中:受檢房間的室內平均相對濕度();t

rm——%

受檢房間第個室內相對濕度逐時值();

rm,i——i%

受檢房間第個測點的第個室內相對濕度逐時值();

i,j——ji%

受檢房間的室內相對濕度逐時值的個數;

nh——

受檢房間布置的相對濕度測點的點數。

nt——

5.2.4.合格判定

4

DBXX/TXXXX—2021

a)建筑物室內平均溫度、相對濕度應符合設計文件要求;當設計文件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現

行標準的規(guī)定。

b)當檢測結果符合本條第1款的規(guī)定時,應判定為合格,否則判定為不合格。

5.3新風量

5.3.1.檢測條件

a)新風量的檢測應在新風系統(tǒng)或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調試完成后進行,檢測前供暖空調通風系統(tǒng)應

正常運行不少于1h且所有風口處于正常開啟狀態(tài)。

b)新風量檢測宜采用風速儀進行檢測。

c)檢測儀器性能應符合表4.3.1的要求。

表4.3.1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檢測參數(單位)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風速(m/s)風速儀不確定度≤5%(測量值)

5.3.2.檢測數量

按新風系統(tǒng)總數量抽檢不少于20%,不同風量的新風系統(tǒng)不應少于1個系統(tǒng)。

5.3.3.檢測方法

a)新風量檢測應按《綠色建筑室內環(huán)境檢測技術標準》DGJ32/TJ194的規(guī)定執(zhí)行。

b)當檢測區(qū)域為獨立新風口時,檢測該區(qū)域的所有新風口風量,該區(qū)域新風量為所有新風口風

量之和。

c)當檢測區(qū)域采用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時,應檢測該區(qū)域所有送風口風量,同時檢測覆蓋該區(qū)域全

空氣空調系統(tǒng)的總風量和新風量,并計算新風量和總風量比值。檢測區(qū)域新風量應按下式計

算:

()

LxLir5.3.3

式中:檢測區(qū)域新風量(3);

Lx——m/h

檢測區(qū)域第個送風口風量(3);

Li——im/h

r——檢測區(qū)域所屬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新風量與總風量比值。

5.3.4.合格判定

a)新風量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應符合現行標準的規(guī)定。

b)當檢測結果符合本條第1款的規(guī)定時,應判定為合格,否則判定為不合格。

5.4二氧化碳濃度

5.4.1.檢測條件

a)建筑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檢測應在人員正常使用及供暖空調系統(tǒng)正常運行24h后進行。

b)檢測儀器性能應符合表5.4.1的要求。

表5.4.1二氧化碳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檢測參數(單位)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5

DBXX/TXXXX—2021

二氧化碳濃度(%)不分光紅外線氣體分析儀測量范圍:0%~0.5%檔,重現性:≤±1%滿刻度

5.4.2.檢測數量

a)居住建筑應根據不同體形系數、不同樓層、不同朝向等因素抽檢有代表性的用戶進行檢測。

抽檢數量不應少于用戶總數的10%且不少于3戶,并至少包括底層、中間層和頂層各1戶,

每戶不少于2個房間。每種戶型至少抽檢一套。

b)公共建筑對典型場所進行隨機抽樣測量,同類場所測量的數量不應少于10%,且不應少于1

個房間。

5.4.3.檢測方法

a)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檢測宜按《公共場所衛(wèi)生檢驗方法第2部分:化學污染物》GB/T18204.2

規(guī)定的不分光紅外線氣體分析法執(zhí)行。

b)不分光紅外線氣體分析儀的啟動和校準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啟動和零點校準:儀器接通電源后,穩(wěn)定30min~60min,將高純氮氣或空氣經干燥管和

燒堿石棉過濾管后,進行零點校準。

2)終點校準:用二氧化碳標準氣(如0.50%)連接在儀器進樣口,進行終點刻度校準。

3)零點與終點校準重復2~3次,使儀器處在正常工作狀態(tài)。

5.4.4.合格判定

a)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文件無具體要求時,不應大于1000ppm。

b)當檢測結果符合本條第1款的規(guī)定時,應判定為合格,否則判定為不合格。

5.5室內PM2.5濃度

5.5.1檢測條件

a)PM2.5檢測應在室內空氣處理設備正常運轉的條件下進行,且采樣時不得有人員等進入室內干

擾。

b)采樣前關閉門窗12h,采樣時門窗保持關閉狀態(tài)。設置空調的房間,空調應正常運轉。

c)室內PM2.5檢測期間應同時對室外PM2.5進行檢測,記錄室外PM2.5的變化情況。

d)檢測儀器性能應符合表5.5.1的要求。

表5.5.1PM2.5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檢測參數(單位)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PM2.5(CPM或mg/m3)光散射式粉塵儀不確定度≤10%

e)PM2.5檢測儀器除具有有效期內檢定證書外,在所使用的濃度范圍內,應與《環(huán)境空氣PM10

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HJ618規(guī)定的重量法進行比對,相對誤差不應超過±10%??晌腩w

粒物PM2.5濃度值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6

DBXX/TXXXX—2021

CK0R0(5.5.1-1)

()

K05.5.1-2

R0B

式中:C——可吸入顆粒物PM2.5的質量濃度(mg/m3);

3

K0——質量濃度轉換系數[mg/(m·CPM)或無量綱];

——通過濾膜采樣稱重法測得的質量濃度值(mg/m3);

R0——光散射式粉塵儀測量值(CPM);

B——光散射式粉塵儀基底值(CPM)。

f)光散射式粉塵儀使用環(huán)境的相對濕度應小于90%,平均風速應小于1m/s。

5.5.2檢測數量

每個建筑單體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房間,抽檢量不少于房間總數的5%,且不少于3間。當房間總數

少于3間時,應全數檢測。

5.5.3檢測方法

a)測點布置

1)室內面積不足50m2的設置1個測點,50m2~200m2的設置2個測點,200m2以上的設置3~5

個測點。

2)室內1個測點的設置在中央,2個測點的設置在室內對角線三等分的2個等分點上,3個

測點的設置在室內對角線四等分的3個等分點上,4個測點的設置在兩個對角線三等分的

等分點上,5個測點的按梅花布點。

3)測點距離地面高度1m~1.5m,距離墻壁不小于0.5m。

4)測點應避開通風口,通風道等。

5)在被檢測建筑物室外距離地面1.0m~1.5m,且周圍無遮擋物處,同時測量室外PM2.5。

b)光散射法

1)開啟光散射式粉塵儀,按要求對粉塵儀進行期間核查和使用前的光學系統(tǒng)自校準,根據環(huán)

境狀況設定儀器采樣時間與量程,等儀器穩(wěn)定后,開始采樣。

2)每個檢測點重復測定5次,并取平均值。

3)同一房間內各檢測點逐點進行測量。檢測時間應根據PM2.5濃度、儀器靈敏度、儀器測定

范圍確定。

4)房間內PM2.5濃度值應按下式計算。

1n

()

CCj5.5.3-1

nj1

式中:C——房間PM2.5的質量濃度(mg/m3);

房間第個測點的質量濃度(3);

Cj——jPM2.5mg/m

7

DBXX/TXXXX—2021

n——房間的測量點數。

5.5.4合格判定

a)室內PM2.5日平均濃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文件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現行標準的規(guī)定。

b)當檢測結果符合本條第1款的規(guī)定時,應判定為合格,否則判定為不合格。

5.6室內噪聲

5.6.1一般規(guī)定

a)室內噪聲應采用A聲級作為評價量。室內允許噪聲級應為關閉窗戶狀態(tài)下晝間和夜間時段的

標準值。

b)醫(yī)院建筑中應開窗使用的房間,開窗時室內允許噪聲級的標準值宜與關窗狀態(tài)下室內允許噪聲

級的標準值相同。

c)室內噪聲級的檢測應在晝間、夜間兩個不同時段內,各選擇較不利的時間進行。晝間和夜間時

段所對應的時間分別為:晝間,6:00~22:00時;夜間,22:00~6:00時。

d)室內噪聲檢測應在室內末端設備正常運行工況下,以及背景噪聲在末端空調關閉后。

5.6.2檢測條件

a)檢測室內背景噪聲時,室內應無人(檢測人員除外),并在門窗關閉的情況下進行。

b)室內噪聲應選取離噪聲源較近的建筑體、離噪聲源較近的房間進行檢測。

c)檢測儀器性能應符合表5.6.2的要求:

表5.6.2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序號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1積分聲級計準確度≤2%(測量值)

2聲校準器1級

d)檢測前使用聲校準器對聲級計進行校準。

5.6.3檢測數量

a)每個建筑單體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房間,抽檢量不少于房間總數的5%,且不少于3間。

b)不同建筑類型的主要功能房間不得少于1間。

c)當房間總數少于3間時,應全數檢測。

5.6.4檢測方法

8

DBXX/TXXXX—2021

a)測點數量

1)對于面積小于30m2的房間,在被測房間內選取1個測點,測點應位于房間中央;

2)對于面積大于等于30m2、小于100m2的房間,選取3個測點,測點均勻分布在房間長方

向的中心線上;房間平面為正方形時,測點應均勻分布在與窗面積最大的墻面平行的中心

線上;

3)對于面積大于等于100m2的房間,可根據具體情況,優(yōu)先選取能代表該區(qū)域室內噪聲水平

的測點及測點數量;

4)對于間歇性非穩(wěn)態(tài)噪聲的檢測,測點數可為1個,測點應設在房間中央。

b)測點布置

1)距地面的高度應為1.2m~1.6m。

2)測點距房間內各反射面距離應不小于1.0m。

3)各測點之間的距離應不小于1.5m。

4)測點距房間內噪聲源的距離應不小于1.5m。

c)穩(wěn)態(tài)噪聲測量,應在各測點處檢測5s~10s的等效[連續(xù)A計權]聲級,每個測點檢測3次。

d)聲級隨時間變化較復雜的持續(xù)的非穩(wěn)態(tài)噪聲,應在各測點處檢測10min的等效[連續(xù)A計權]

聲級。

e)間歇性非穩(wěn)態(tài)噪聲,應檢測噪聲源密集發(fā)聲時20min的等效[連續(xù)A計權]聲級。

f)在進行室內噪聲級檢測時,若主觀判斷噪聲中含有調聲(可聽純音或窄帶噪聲),應在檢測等

效[連續(xù)A計權]聲級的同時檢測等效[連續(xù)A計權]聲級所對應的線性1/3倍頻帶頻譜,并應按

本標準對檢測值進行修正。

g)數據處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室內平均聲壓級應按下式計算:

n

1L/10

L10lg(10j)(5.6.4)

nj1

式中:L——室內平均聲壓級[dB(A)];

室內個不同測點的聲壓級,從到()。

Lj——nL1Ln[dBA]

2)對不同特性噪聲的檢測值,應按本規(guī)范表4.6.4的規(guī)定進行修正。

表5.6.4因噪聲特性的不同對噪聲檢測值的修正值

噪聲特性修正值dB(A)

穩(wěn)態(tài)噪聲持續(xù)穩(wěn)定的噪聲0

9

DBXX/TXXXX—2021

包含有調聲的問題噪聲5

聲級隨時間起伏,變化較復雜的噪聲(如道路交通噪聲)0

非穩(wěn)態(tài)噪聲包含有調聲的持續(xù)的非穩(wěn)態(tài)噪聲5

飛機噪聲3

5.6.5合格判定

a)建筑室內噪聲等級應符合設計要求,當無設計要求時,應符合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

b)當檢測結果符合本條第1款時,應判定為合格,否則判定為不合格。

5.7室內照度值和照明功率密度

5.7.1檢測條件

a)在現場進行室內照度值和照明功率密度檢測時,室內照明燈具正常時間開啟不少于15min。

b)宜在額定電壓下進行室內照度值檢測,同時應檢測電源電壓;若實測電壓偏差超過相關標準規(guī)

定的范圍,應對測量結果做相應的修正。

c)檢測儀器性能應符合表5.7.1的要求。

表5.7.1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序號檢測參數(單位)檢測儀器性能指標要求

1電功率(W)功率計準確度不低于1.5級

2照度值(lx)照度計準確度不低于1.0級

5.7.2檢測數量

a)每個建筑單體應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房間,抽檢數量不少于房間總數的1%,且不少于1間。

b)不同類型的房間或場所應至少抽檢1間。

5.7.3室內照度值檢測方法及數據處理

a)建筑室內照明照度測量測點的間距一般在0.5m~10m間選擇。

b)測點布置及數據處理-中心布點法

1)在照度測量的區(qū)域一般講測量區(qū)域劃分成矩形網絡,網絡宜為正方形,應在矩形網絡中心

點測量照度,如圖5.7.3-1所示。

10

DBXX/TXXXX—2021

圖5.7.3-1在網格中心布點示意圖

2)中心點法的平均照度應按下式計算:

1

EE(5.7.3-1)

avMNi

式中:平均照度();

Eav——lx

Ei——在第i個測點上的照度(lx);

M——縱向側點數;

N——橫向側點數。

c)測點布置及數據處理-四角布點法

1)在照度測量的區(qū)域一般將測量區(qū)域劃分成矩形網絡,網絡宜為正方形,應在矩形網絡4個

角點測量照度,如圖5.7.3-2所示。

圖5.7.3-2在網格四角布點示意圖

2)四角布點法的平均照度應按下式計算:

1

E(E2E4E)(5.7.3-2)

av4MN0

式中:Eav——平均照度(lx);

M——縱向側點數;

N——橫向側點數;

E——測量區(qū)域四個角處的測點照度(lx);

E0——除E外,四條外邊上的測點照度(lx);

E——四條外邊以內的測點照度(lx)。

5.7.4照明功率密度值檢測方法

a)檢測方法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單個照明燈具輸入功率的測量,采用量程適宜、功能滿足要求的單相功率計。

2)照明系統(tǒng)的輸入功率的測量,采用量程適宜、功能滿足要求的三相功率計;也可采用單相

11

DBXX/TXXXX—2021

功率計分別測量,再用分別測量數值計算出總的數值,作為照明系統(tǒng)電氣參數數據。電機

輸入功率檢測應按《三相異步電動機試驗方法》GB/T1032規(guī)定方法執(zhí)行。

b)數據處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下式計算:

P

(5.7.4)

S

式中:——照明功率密度(kW/m2);

P——實測照明輸入功率(kW);

S——被檢測區(qū)域面積(m2)。

5.7.5合格判定

a)室內照度值不應低于設計值的90%。

b)照明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設計值。

c)當檢測結果符合本條第1款和第2款的規(guī)定時,應判定為合格,否則判定為不合格。

5.8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與室內溫度溫差

5.8.1檢測條件

a)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與室內溫度溫差檢測應在采暖空調系統(tǒng)正常運行后進行,并應與室內溫

度同步檢測。

b)檢測時間宜選在最冷月和最熱月,且應避開氣溫劇烈變化的天氣。

c)檢測儀器性能應符合表5.8.1的要求。

表5.8.1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序號檢測參數(單位)檢測儀器性能指標要求

1表面溫度(℃)接觸式溫度計不確定度≤0.2℃

2空氣溫度(℃)溫度計(儀)不確定度≤0.2℃

5.8.2檢測數量

a)每個建筑單體應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房間,抽檢量不少于房間總數的5%,且不少于3間;當房

間總數少于3間時,應全數檢測。

b)每個部位不應少于2處,每處不應少于4個測點。

5.8.3檢測方法

a)非透明部位測點應選在圍護結構的屋頂、外墻等易出現熱橋部位,具體位置可采用紅外熱像

儀確定,透明部位測點應選在外窗或幕墻中間部位。

b)內表面溫度傳感器連同不少于0.1m長引線應與受檢表面緊密接觸,傳感器表面的輻射系數應

與受檢表面基本相同。

c)室內溫度檢測時,當受檢建筑房間使用面積大于或等于30m2時,應設置2個測點。測點應設

于室內活動區(qū)域,且距地面或樓面0.7~1.8m范圍內有代表性的位置;溫度傳感器不應受到太

陽輻射或室內熱源的直接影響。

d)檢測持續(xù)時間不少于96h,檢測數據記錄時間間隔不宜超過30min。

e)非透明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與室內溫度差、透明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差應按下式計算:

timtfmtim(5.8.2-1)

12

DBXX/TXXXX—2021

ttmtfmttm(5.8.2-2)

式中:、非透明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與室內溫度差、透明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差

timttm——

(℃);

、、檢測時間內非透明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透明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和室

tfmttmtim——

內溫度逐時值的算術平均值(℃)。

5.8.4合格判定

a)非透明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與室內溫度差、透明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差應符合設計要求,當

無設計要求時,應符合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

b)當檢測結果符合本條第1款時,應判定為合格,否則判定為不合格。

6圍護結構熱工性能

6.1一般規(guī)定

6.1.1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檢測包括圍護結構主體部位傳熱系數、外圍護結構熱工缺陷、熱(冷)橋部

位內表面溫度、外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檢測。

6.1.2外圍護結構熱工缺陷檢測應包括外表面熱工缺陷檢測、內表面熱工缺陷檢測。

6.1.3熱橋部位內表面溫度檢測時,內表面溫度測點應選在熱橋部位溫度最低處,具體位置可采用紅

外熱像儀確定。

6.1.4外圍護結構的內表面最高溫度檢測時,宜選擇建筑物的屋面和東、西外墻分別進行檢測。

6.2主體部位傳熱系數

6.2.1檢測條件

a)非透光外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檢測可采用熱流計法或熱箱法。

b)當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宜采用同條件試樣法:

1)外保溫材料層熱阻不小于1.2m2·K/W。

2)輕質墻體和屋面。

3)自保溫隔熱砌筑墻體。

c)當透明幕墻和采光頂的構造外表面無金屬構件暴露時,其傳熱系數可采用現場熱流計法進行

檢測,當不能采用現場熱流計法進行檢測時,可采用同條件試樣進行檢測。

d)熱流計法不宜用于非均質材料自保溫和基墻非均質的外保溫墻體。

e)熱流和溫度應采用自動檢測儀檢測,數據存儲方式應適用于計算機分析,溫度測量不確定度

不應大于0.5℃。

13

DBXX/TXXXX—2021

6.2.2檢測數量

a)采用熱流法檢測傳熱系數檢測數量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非透光圍護結構的主體部位傳熱系數:每個單位工程的外墻至少抽查3處,每處一個檢查

點;當一個單位工程外墻有2種以上節(jié)能保溫做法時,每種節(jié)能做法的外墻應抽查不少于

3處。

2)透光圍護結構主體部位傳熱系數:每個單位工程的透光圍護結構至少抽查3處,每處一個

檢查點。

b)采用同條件試樣法傳熱系數檢測數量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檢測數量應以單體建筑物為單位隨機抽取確定。

2)每種保溫材料不應少于2組。

3)每種外圍護結構構造做法不應少于2組,且應包括典型熱橋部位。

6.2.3檢測方法

a)熱流計法檢測圍護結構主體部位傳熱系數可按以下方法進行:

1)檢測時間宜選在最冷月,且應避開氣溫劇烈變化的天氣,對設置采暖系統(tǒng)的地區(qū),冬季檢

測應在采暖系統(tǒng)正常運行后進行;對未設置采暖系統(tǒng)的地區(qū),應適當提高室內溫度后進行

檢測;在其它季節(jié),可采取人工加熱或制冷的方式建立室內外溫差。圍護結構高溫側表面

溫度應高于低溫側10℃以上,寒冷地區(qū)宜在20℃以上,且在檢測過程中的任何時刻均大

于低溫側表面溫度。當傳熱系數小1W/(m2·K)時,高溫側表面溫度高于低溫側10/U℃以上。

檢測持續(xù)時間不應少于96h。檢測期間,室內空氣溫度應保持穩(wěn)定,受檢區(qū)域外表面宜避

免雨雪侵襲和陽光直射。

2)測點位置不應靠近熱橋、裂縫和有空氣滲漏的部位,不應受加熱、制冷裝置和風扇的直接

影響,應避免陽光直射。

3)檢測期間,應定時同步記錄熱流密度和內、外表面溫度,記錄時間間隔不應大于60min,

可記錄多次采樣數據的平均值,采樣間隔宜短于傳感器最小時間常數的1/2。

4)熱流計應直接安裝在受檢圍護結構的內表面上,且應與表面完全接觸。溫度傳感器應在受

檢圍護結構兩側表面安裝。內表面溫度傳感器應靠近熱流計安裝,外表面溫度傳感器宜在

與熱流計相對應的位置安裝。溫度傳感器連同0.1m長引線應與受檢表面緊密接觸,傳感

器表面的輻射系數應與受檢表面基本相同。

5)外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檢測分析應符合下列要求:

圍護結構主體部位的熱阻當采用算術平均法進行數據分析時,應按下式計算,并應使用全天數

據(24h的整數倍)進行計算:

14

DBXX/TXXXX—2021

nn

(6.2.3-1)

R(IjEj)qj

j1j1

式中:R——圍護結構主體部位的熱阻(m2·K/W);

Ij——圍護結構主體部位內表面溫度的第j次測量值(℃);

Ej——圍護結構主體部位外表面溫度的第j次測量值(℃);

2

qj——圍護結構主體部位熱流密度的第j次測量值(W/m)。

圍護結構主體部位傳熱系數應按下式計算:

()

K1/(RiRRe)6.2.3-2

式中:K——圍護結構主體部位傳熱系數[W/(m2·K)];

內表面換熱阻2,應按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采

Ri——(m·K/W)GB50176

用;

外表面換熱阻2,應按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采

Re——(m·K/W)GB50176

用。

b)圍護結構主體部位傳熱系數采用熱箱法檢測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檢測時,室外風力不應大于5級,宜避開雨雪天氣。

2)當室外空氣平均溫度不大于25℃時,可僅用熱箱裝置進行檢測;當室外空氣平均溫度大于

25℃時,應使用熱箱裝置和冷箱裝置聯合檢測。檢測時,室內外空氣平均溫差應控制在13℃

以上,且逐時最小溫差應高于10℃。

3)圍護結構被檢測區(qū)域的外側表面應避免陽光直射,墻體檢測時宜選擇北墻或東墻。

4)被測圍護結構房間面積不宜大于20m2;檢測時,房間門窗應全部關閉,保持室內空氣溫

度達到設定值。

5)被測圍護結構的有效尺寸宜大于2200mm×2400mm,熱箱邊緣距離熱橋部位應大于600mm,

宜用紅外熱像儀對待測部位內側表面拍攝紅外熱像圖,選擇構造相同無熱工缺陷部位作為

被測區(qū)域。

6)熱箱法檢測步驟和數據處理方法依據《圍護結構傳熱系數檢測方法》GB/T34342的規(guī)定進

行。

c)外圍護結構主體部位傳熱系數采用同條件試樣法檢測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5

DBXX/TXXXX—2021

1)同條件試樣法傳熱系檢測應在外圍護結構保溫施工時同步進行。同條件試樣所對應的保溫

施工部位應由監(jiān)理單位或建設單位與檢測單位共同商定。

2)施工現場進行同條件試樣的保溫材料(包括砌體的砌塊)、厚度尺寸等應與工程一致。保溫

漿料應同條件制作并養(yǎng)護試樣。

3)輕質外圍護結構可在現場抽取材料、構件,在實驗室組裝制作試樣;自保溫隔熱砌體墻可

在現場抽取砌塊、砂漿,在實驗室砌筑試樣,并養(yǎng)護干燥。試樣構造尺寸應與實物一致。

4)外圍護結構熱阻檢測應按《絕熱穩(wěn)態(tài)傳熱性質的測定標定和防護熱箱法》GB/T13475執(zhí)

行;保溫材料導熱系數檢測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絕熱材料穩(wěn)態(tài)熱阻及有關特性的測定防

護熱板法》GB/T10294或《絕熱材料穩(wěn)態(tài)熱阻及有關特性的測定熱流計法》GB/T10295進

行。其他材料可直接采用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給出的有關參

數。

5)傳熱系數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給出的方法計算,也可采

用傳熱學計算軟件計算。

6.2.4合格判定

a)受檢部位傳熱系數應符合設計文件要求;當設計文件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現行標準的規(guī)定。

b)當檢測結果符合本條第1款的規(guī)定時,應判定為合格,否則判定為不合格。

6.3熱工缺陷

6.3.1檢測條件

a)外圍護結構熱工缺陷應采用紅外熱像儀進行檢測。

b)室外檢測時,選擇無雨,有云天氣或晚上,以排除日光的影響,應在低風速的環(huán)境下進行。

當室外風速大于5m/s時,不宜進行檢測;室內檢測時,應關掉空調等輻射源。

c)檢測期間建筑室內外平均空氣溫差宜大于5℃,與開始檢測時的空氣溫度相比,室外空氣溫度

每小時變化不宜超過5℃,室內空氣溫度每小時變化不宜超過±2℃。

d)建筑物外圍護結構熱工缺陷宜先從室外開始,進行普測,當發(fā)現異常點時對其內外表面進行

檢測。

e)檢測開始前至少12h內受檢的外表面不應受到太陽直接照射,受檢的內表面不應受到燈光的

直接照射。

f)室外空氣相對濕度不應大于75%,空氣中粉塵含量不應異常。

g)檢測儀器性能應符合表6.3.1的要求。

表6.3.1檢測儀器性能要求

序號檢測參數(單位)檢測儀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