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陽江蘇省百校聯考2024屆高三語文試題_第1頁
金太陽江蘇省百校聯考2024屆高三語文試題_第2頁
金太陽江蘇省百校聯考2024屆高三語文試題_第3頁
金太陽江蘇省百校聯考2024屆高三語文試題_第4頁
金太陽江蘇省百校聯考2024屆高三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金太陽江蘇省百校聯考2024屆高三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從天人互動的層面看,“群道”不僅具有人道的內涵,而且具有天道的意義?!盾髯印ね踔啤分姓f:“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故養(yǎng)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边@里的“萬物皆得其宜”同時涉及人道與天道。如果治理合宜,那么世間萬物都將各得其所。當“群”僅僅被理解為人所以能夠生存的條件時,其著眼之點主要是人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單純地從這樣的觀念出發(fā),往往可能導致對自然的過度支配與占有,這又反過來會使人的生存條件受到影響。而真正意義上的“群道”不僅旨在將社會有序地組織起來,而且意味著從更廣、更長遠的角度去理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也可視為對群道原則的引申。植物的生長、動物的繁衍都有自身的內在法則,對待自然(天地萬物),則需要充分尊重自然本身的法則;處理社會領域中的事宜,需要合乎禮法。由此,從天道的角度來看,循道而治,可以按自然本身的內在法則而發(fā)展;從人道的角度來看,依乎禮法,則不僅可以使社會之中一般民眾人心歸一(“百姓一”),而且將得到有德之士的擁護(“賢良服”)。百姓和賢良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社會階層,“百姓一,賢良服”也相應地體現了本于群道的多樣治理效應。如果說,賢能與禮法的統一在總體上表現為合群之道,那么,天人合宜、人際和諧則從不同方面展現了群道指向的內在目標。(摘編自楊國榮《合群之道—〈荀子·王制〉中的政治哲學取向》)材料二:萬物連續(xù)一體是荀子生態(tài)文明觀的邏輯前提和根據。荀子持有生態(tài)群觀,他的“群”突破了“獸三為群,人三為眾”的思維,“群”不僅是獸群,還是群眾,甚至超越了生物群類,是所有萬物的生態(tài)群類。荀子說,“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各種群類具有連續(xù)性。“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同群類內部是連續(xù)的,水火等無機物與植物、動物等有機物雖是異群類,但也是連續(xù)性的。人是高級動物,但只是作為荀子稱之為“大共名”的“物”中一種而已,萬物生生不息,循環(huán)往復,共生一體。既然共生一體,人必須善待萬物。荀子倡導君子人格,鼓勵人們修養(yǎng)君子德性,在生態(tài)共同體中以禮義之倫理德性對待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做到合群、能群、善群。如何合群?荀子的回答是“厚敦者也,合群者也”,培植君子敦厚的德性品格,人與人、人與自然能形成和合之群。荀子認為人能群是人與他物的最重要區(qū)別,“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如何能群?荀子說:“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比绾巍澳苋骸标P鍵在“分”。荀子的“分”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分別”,主張“明于天人之分”,天與人有不同的職責,人要遵守天的規(guī)律,順應天;但是人也要發(fā)揮主動性,“制天命而用之”,做到與天地參。二是“名分”,荀子承認人人都有欲求,因而需要名分去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如果欲求沒有節(jié)制或沒有受倫理規(guī)范,就會“爭亂”。有了禮義倫理名分,社會就會得到良善治理。“分”建立在“義”的倫理原則上,人之所以“能群”,貴在人“能義”和“能分”,進而“群居和一”?!傲x”的原則、“分”的秩序不是隨意的,法于天地自然,因而“義”與“分”具有生態(tài)意蘊。就生態(tài)文明治理而言,“勝物”的前提是天與人的分職,“愛物”是人的本職。基于“義”和“分”,人則“能群”,“勝物”和“愛物”也就不矛盾,其中隱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如何善群?荀子說:“君者,善群也。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故養(yǎng)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避髯舆€著重談論了君道如何善群:“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養(yǎng)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顯設人者也,善藩飾人者也?!蹦苋鹤罱K要落實到善群,以禮義善于養(yǎng)人、治人、設人、飾人,做好這些的目的在于實現一個良善、和諧的共同體。由于荀子的整體思想是“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的生態(tài)學觀,處理人類社會的養(yǎng)人、治人、設人、飾人也必然須符合萬物之道。萬物得當的群道,才能使萬物生態(tài)和諧。(摘編自蔣世強《荀子“群居和一”的生態(tài)文明意蘊》)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荀子說的“萬物皆得其宜”同時涉及人道與天道,荀子強調要讓世間萬物都各得其所。B.對自然的過度支配、占有讓人不能從更廣、更長遠的角度去理解、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C.荀子認為,人跟他物的最重要的區(qū)別是人在生態(tài)共同體中能夠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D.荀子說的“分”含有“分別”之義,主張人要遵守天的規(guī)律,但不能一味地順從天。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群道”就是指“人道”和“天道”,從天道的角度來看,循道而治,可以按自然本身的內在法則而發(fā)展。B.賢能與禮法的統一在總體上表現為合群之道,所以天人合宜、人際和諧多方面展現了群道指向的內在目標。C.荀子持有生態(tài)群觀,他的“群”是所有萬物的生態(tài)群類,各種群類有連續(xù)性,但只有同群類內部才是連續(xù)的。D.能群最終要落實到善群,以禮義善于養(yǎng)人、治人、設人、飾人,來實現一個良善、和諧的共同體。3.下列關于兩則材料論證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引用《荀子·王制》中的言論,是為了告誡主政者應當“治理合宜”,使世間萬物都各得其所。B.材料一將主要著眼于人自身需要和目的的“群”與真正意義上的“群道”進行對比,論述了荀子“群道”的含義。C.材料二大量引用荀子的言論,并對“群”“分”和“義”等概念進行了闡釋,使論證更加深入而有說服力。D.材料二先總說荀子持有生態(tài)群觀,并指出荀子鼓勵人們修養(yǎng)君子德性,做到合群、能群、善群,然后分層論述。4.下列對材料二闡述的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5.在處理經濟、社會、人的發(fā)展與自然生態(tài)保護的關系上,兩則材料給予了我們哪些啟示?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被遺忘的戍者潘

靈帶路的向導在隊伍的前面頭也不回地走,全然不顧在暗無天日的叢林里已經行走了五天的殖邊隊的士卒們。一路上,向導都揮舞著銀片似的砍刀,手起刀落處,都是荊棘和藤蔓短促而痛苦的聲音。但后來,這些聲音被士卒們粗重的鼻息覆蓋了。茍延殘喘的隊伍,顯然對這次勘界的前期摸底工作的艱苦程度估計不足,官兵的情緒都越發(fā)焦躁不安。隊長郝成璧已經失去了前四天的沉著與淡定,一路上像個怨婦一樣喋喋不休。麂子關有野人出沒,是一個傳說,但從來沒有被證實過。最早有關野人的消息,是一個獵人從密林里帶出來的,說那野人敏捷如猴,速度比風都快,他還指揮著一群猴子。話音未落,頭頂就嗖地飛過什么東西,接著就是一個站起活動身子的殖邊隊隊員的一聲慘叫。一塊飛石,正中他的腦門。尹默君趴在地上,用郝成璧遞給他的單筒望遠鏡瞇了眼往模糊人影處看。一個清晰的人從單筒望遠鏡撲進了他的右眼——是個清朝老兵!不能開槍!尹默君將望遠鏡從右眼眶移開說。循著石塊飛來的方向望去,尹默君看到了那個先前在他單筒望遠鏡里出現過的清朝老兵,鐵塔一樣矗立在他的前方,一副威風凜凜、視死如歸的模樣。尹默君舉著白襯衣,向著清朝老兵走,越走越近。近到幾米開外的時候,老兵一聲暴喝——站住。尹默君立定。老兵用混沌的老眼在尹默君身上掃了一遍后,用沙啞的聲音問道,你是何方神圣,為何犯我國境?我是中國人,老爹,他們也是中國人。尹默君邊說邊回頭指了指身后說,他們是省府殖邊隊的士兵.管理邊境的。但老兵搖搖頭說,你別想騙人!你連頭上的辮子都沒有,還冒充國人?辮子?尹默君說,大清都滅亡二十多年了,誰還留辮子?你說啥?老兵一臉驚訝,大清亡了?老爹,尹默君語氣肯定地說,亡了,公元一九一一年就亡了,現在叫“中華民國”了。老兵就像被雷擊了一下,竟像一截枯木樁一樣直挺挺例在地上了。尹默君見此,將手上舉著的樹枝和白襯衣一扔,便沖了過去,他將老兵抱在懷里,一邊掐著老兵的人中一邊緊張地呼喚郝成璧趕緊過來?;杳缘睦媳蚜?,他半睜的眼角有淚水流出。年輕人,這……還不夠荒唐嗎?朝廷都沒了,我卻為它守了二十多年的江山。他吃力地轉身,指著前方說,看到了嗎?那是麂子巖哨所,我是守兵。老爹,你不該這么想,這哪是朝廷的江山,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江山。你是為國家守江山,不是朝廷。尹默君的話里充滿了崇敬。說來話長,老人指了指哨所對郝成璧說,你是長官吧?我?guī)銈內?,這哨所,我得親自交給你們。這個叫賴小四的清朝老兵,對過去的記憶仿佛就是昨天。糧沒了,鹽沒了,你沒想著離開?想過,也這么干了。賴小四說,當兵吃糧。理所應當,沒吃的,還當個鳥兵?我拍拍屁股走了人,但在森林里走了大半天,傍晚時還是回來了。我想起了我來哨所時給管帶的保證:人在哨所在。為了一句承諾的堅守令人動容。我在這里燒荒種地,但第一年種下的苞谷,顆粒無收,青黃不接的時候,就被猴群糟蹋了。一個獵人教給了我捕猴的法子,我布在樹上的羅網捕到了猴王。我馴那只猴王,讓它臣服于我。后來我成功了,成了它們的王中王。它們不僅不再糟蹋我的苞谷地,還會替我看守它們。我有時無聊了,就學著它們爬樹,從一個樹梢蕩向另一個樹梢。但讓郝成璧和尹默君沒想到的是,當衛(wèi)生兵和一個殖邊隊隊員去為賴小四剪辮子時,驚恐萬分的賴小四驚叫著推開他們,奔進石屋子就操起了他的火銃。他端著火銃奔出屋子,大聲喊道,哪個敢剪我辮子,我就要哪個的命。他吸嘴,吹了一聲尖厲的口哨。瞬間,先前已銷聲匿跡的猴群,又出現在哨所的石屋頂上。它們虎視眈眈居高臨下地注視著哨所前的殖邊隊隊員們。賴小四哼了一聲,我先前看錯了你,你這上上下下一身洋人打扮,本不是啥好人。我們真的沒有騙你,尹默君誠懇地說,叢林外面,換了人間了。現在沒有皇帝,男人也沒有長辮子了。你和他們不是對手,更不是敵人,你們都有一個共同身份,都是戍邊者。我是繪地圖的,我繪出的每條邊界線,都有你們的功勞。賴小四似乎被尹默君的話打動了,他指了指那群將哨所團團圍住的猴子說,要說功勞,它們也有。那年紅發(fā)的洋鬼帶著一群人,私移我們的界樁,就是被這群猴子攆走的。它們不怕死,紅發(fā)鬼動用了洋槍,猴子們付出了五條命,但它們卻沒被嚇住,一個個撲上去與洋鬼們又撕又扯,最后他們害怕了,抱頭鼠竄,落荒而逃。從那以后,他們再也不敢來私移界樁?,F在你們知道這群猴子為啥跟我這么親了吧?我離不開它們,我陪著它們,哪兒也不想去了。郝成璧趁機走上前,伸出左手將賴小四的火銃奪了下來。賴小四也沒抵抗,他有氣無力地沖猴群揮了揮手說,散了,散了吧。那群猴子就真的散開了。翌日清晨,尹默君被一陣嘈雜聲吵醒了。出事了!郝成璧邊說邊拉著尹默君走出了哨所。在哨所外的一棵水冬瓜樹上,吊著一個尸首已經僵硬的人。尹默君一眼就看出是賴小四。他上吊的工具,竟然是他腦后那條又粗又白的長辮子。(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殖邊隊在叢林里經過五天艱難跋涉,到達了傳說的有野人出沒的麂子關,官兵焦躁不安,不料一塊飛石來襲,砸中了一名隊員。B.做繪地圖工作的尹默君發(fā)現投擲石塊的是一名清朝老兵,面對“闖入者”,清朝老兵表現出一副威風凜凜、視死如歸的樣子。C.老兵認定尹默君等人是侵略者,因為他們頭上沒有清朝人的標志——辮子。當老兵得知清朝滅亡了,竟然直挺挺地昏倒在地。D.老兵名叫賴小四,在麂子巖哨所戍守了二十多年,曾因給養(yǎng)斷絕而選擇離開,但因為在森林里走了大半天沒走出去而返回了。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開頭的描寫,凸顯了麂子巖哨所條件艱苦,沒有道路通達麂子巖哨所,向導揮舞著砍刀開路。B.麂子關有野人出沒的傳說,是否與一群猴子攆走私移界樁的洋鬼們直接相關,文章沒交代,但引人遐想。C.賴小四在獵人的指導下捕到了猴王并馴服猴王,讓其為己所用,情節(jié)顯得荒誕和突兀,但讀來饒有興味。D.小說以獨特的情節(jié)設置講述了一個“被遺忘的戍者”的故事,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邊疆地區(qū)的地域特點。8.留“辮子”對賴小四很重要,捐“門檻”對祥林嫂也很重要。請結合本小說和魯迅《祝福》分別簡要分析“辮子”和“門檻”的豐富意蘊。(5分)9.小說結尾寫賴小四上吊自殺,這樣的結局安排是否合乎情理?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言辯辭,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凡論人,通①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②,富則觀其所養(yǎng),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jié),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③,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④。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無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選自《呂氏春秋·論人》,有刪改)材料二:何謂觀其至質⑤,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⑥以上,則至質相發(fā),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氣清,則休名生焉。氣清力勁,則烈名生焉。勁智精理,則能名生焉。智直強愨⑦,則任名生焉。集于端質,則令德濟焉。加之學,則文理灼焉。是故觀其所至之多少,而異名之所生可知也。何謂觀其所短,以知其長?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訐。剛之失也,厲。和之失也,懦。介⑧之失也,拘。夫直者不訐,無以成其直,既悅其直,不可非其訐,訐也者,直之征也。剛者不厲,無以濟其剛,既悅其剛,不可非其厲,厲也者,剛之征也。和者不懦,無以保其和,既悅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征也。介者不拘,無以守其介,既悅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征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長也。有長者,必以短為征。是故觀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長可知也。(選自《人物志·八觀》,有刪改)[注]①通:顯達,處境順利。②進:舉薦。③人:通“仁”。④門郭:這里指左右親近的人。⑤至質:志質,素質及外在表現。⑥二至:本質和氣質。⑦戀:真誠,誠實。⑧介:獨特的節(jié)操或行為。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八觀A六驗B此賢主C之所以D論人也E論人者F又必[G]以[H]六戚四隱。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窮,處境困窘,與孟子名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的“窮”詞義相同。B.特,杰出的,卓異的,與“詔書特下,拜臣郎中”(《陳情表》)中的“特”詞義不同。C.“而令名生矣”與“王使屈平為令”(《屈原列傳》)兩句中的“令”詞義不同。D.“介之失也,拘”與“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兩句中的“拘”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考察人在顯達時禮遇什么人和在尊貴時舉薦什么人,看人在學習時說的是什么,看人在貧賤時不做什么,這些可以助力識別人。B.人在高興的時候,能看出別人的節(jié)操;人在發(fā)怒的時候,能看出別人的氣度;人在悲哀的時候,能檢驗別人的仁愛之心。C.偏才如果氣質清正而能力強勁、智力強勁而精通事理、才智美而真誠,就會分別產生功業(yè)、賢能和承擔責任的名聲。D.偏才有長處,必定有短處,比如溫和的人一定會軟弱,溫和而不軟弱,就不能保持溫和。喜歡其溫和,就不能否定其軟弱。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譬之若逃雨污,無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4分)(2)有長者,必以短為征。是故觀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長可知也。(4分)14.兩則材料都談論了“知人”,其觀點有什么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恨

別①杜

甫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②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③,兵戈阻絕老江邊。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④急為破幽燕。[注]①這首詩是杜甫于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所寫。②胡騎,指安史之亂的叛軍。③劍外,劍閣以南,這里指蜀地。④司徒,指李光弼,他當時任檢校司徒。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點明了思家、憂國的主旨?!八那Ю铩笔钦f離家之遠,而“五六年”是說戰(zhàn)亂之久。B.詩人以“草木變衰”來暗喻自己年老多病,以“兵戈阻絕”點出了不能重返故土的原因。C.尾聯寫聽到乘勝追擊敵人的消息,詩人盼望國家復興,自己也可還鄉(xiāng),表達了歡快之情。D.這首詩言近旨遠,辭淺情深,蘊含豐富的內涵,詩人把個人遭際和國家命運結合起來寫。16.清人沈德潛評論這首詩的頸聯說:“若說如何思,如何憶,情事易盡?!皆隆丛啤?,有不言神傷之妙?!闭埥Y合這一評論簡要賞析這首詩的頸聯。(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牧《阿房宮賦》中,“▲”一句感慨了阿房宮的結局,“▲”一句指出了如果后人只是哀嘆而不以史為鑒的結果。(2)唐玄宗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宵衣旰食,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唐玄宗后來沉迷享樂,疏于朝政,導致國家發(fā)生禍亂,自身處境艱難。我們可以用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這兩句來點評這一歷史現象。(3)小明正在閱讀《三國演義》,他對三國時期的許多英雄人物非常喜歡,他想引用古詩詞來稱贊三國時期的某個英雄人物,他想到了“▲,▲”這兩句。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大江東去,浪沙淘盡。古僰國、僰侯國、戎州、敘州府、宜賓……A的城市文化的發(fā)展長卷,與夾鏡樓所藏的文化內涵融為一體。古代非遺的釀酒技藝,以及古人宴飲作畫的浪漫場景,都以彩繪的方式鐫刻于二樓亭閣的橫梁之上,怎能不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真正溝通心靈的,當屬迎面而來的長江文化鐫刻。它以長江生態(tài)為主題,分布于夾鏡樓第一層,像長江一樣

B,引來無數文人騷客競相揮毫潑墨。①我不禁側耳仔細傾聽,C地,似乎傳來了江水的浪濤聲,纖夫的號子聲,詩人的吟詠聲……②這是清代宜賓一知縣描述的三江口盛景。③流連光陰,昔人已去,但江還是從前的江,今人修建的夾鏡樓,依然宏偉;④“雙江秋漲”的奇觀,依然可見。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1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與文中加點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廣大干部和群眾一致以為對嚴重犯罪分子一定要依法嚴懲,決不能心慈手軟。B.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似的物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C.在三峽七百里江流的范圍以內,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空缺中斷的地方。D.廣大航天人以苦為榮,從荒涼戈壁到浩瀚海洋,到處留下了他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足跡。20.“秋雨蛟龍吼,雙江漲水來。”這兩句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3分)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人們平時用的食用油可分為植物油和動物油。不同的食物油所含的脂肪酸的組成有所不同。根據我國《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指南(2022)》的推薦,飽和脂肪酸①,而不飽和脂肪酸則應該適當多攝入一些。一般來說,動物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植物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所以建議

②。不過,不飽和脂肪酸雖然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好處,但容易發(fā)生脂質過氧化,從而產生自由基和活性氧,會對細胞和組織造成一些損害。此外,有些不飽和脂肪酸,比如n-3不飽和脂肪酸,還可能抑制免疫功能。因此,在考慮人體通過食用植物油這一途徑所攝入的脂肪量時,必須同時考慮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而常見的植物油,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差較大,③,可能會影響營養(yǎng)平衡。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