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重點課件_第1頁
針灸重點課件_第2頁
針灸重點課件_第3頁
針灸重點課件_第4頁
針灸重點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灸重點

■緒言

1、針灸學: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研究經絡、腌穴及刺灸方法,探討運用針灸防治疾

病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

2、“硬石”是針具的雛形或前身,灸法德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學會用火以后。

3、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yī)學文獻帛書中《足臂十一灸經》《陰陽十?脈灸

經》是人類現(xiàn)存最早的針灸學文獻。4、《靈樞》中有大量篇幅專門論述針灸學理論和臨

床治療,故又稱之為《灸經》,標志著針灸學理論的基本形成。

5、魏晉時代的皇甫謐編撰的《針灸甲乙經》是繼《內經》之后對針灸學的又一次總

結,在針灸學發(fā)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6、元代的滑伯仁著《十四經發(fā)揮》首次把任督二脈和十二經脈并稱為“十四經”7、

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可謂繼《針灸甲乙經》后對針灸學的第三次總結。8、清代李

學川的針灸逢源》提出人體有361個腌穴

第一章:經絡總論

一源三岐:奇經八脈的督脈、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同出于會陰,分別循行于人體的

前后正中線和腹部兩側。督脈為“陽脈之?!保蝗蚊}為“陰脈之?!?;沖脈為“十二經之

海”又稱“血?!薄?/p>

1、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包括經脈和絡脈?!敖洝睘橹毙械闹鞲桑弧敖j”為

側行的分支。經脈以上下縱行為主,為經絡的主體部分;絡脈從經脈中分出側行,為經脈

的細小部分。經氣:經絡運行之氣,功能活動

2、十二經脈的分布規(guī)律十二經脈左右對稱的分布于頭面、軀干和四肢,縱貫全身。

按正立姿勢,兩臂下垂,,拇指向前的體位,將上下肢的內側分別成前、中、后三條區(qū)

線。手足陽經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手足陰經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

在后。其中三陰經在足內踝8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至內踝8寸以

上,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

5、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規(guī)律:

循行走向的總規(guī)律: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

陰經從足走胸腹。

循行交接規(guī)律:相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陽經與陽經在頭面部交

接、相互銜接的陰經與陰經在胸中交接。

6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共8條。

“奇”有“異”的意思,即奇特,奇異。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不同,不直接隸屬于十二臟

腑,也無表里配合關系,故稱“奇經”,也稱“別道奇行”的經脈。奇經八脈的督脈、沖

脈、任脈皆起于胞中,同出于會陰,分別循行于人體的前后正中線和腹部兩側,故稱“一

源三岐”。督脈為“陽脈之海”;任脈為“陰脈之海”;沖脈為“十二經之海”又稱“血

?!?/p>

7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計15條。

十二經脈的別絡均從本經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絡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經脈,即陰經

別絡走向陽經,陽經別絡走向陰經。任督脈的別絡以及脾之大絡主要分布于頭身部。任脈

的別絡從鳩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脈的別絡從長強分出后散布于頭,左右別走足太陽

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脅

加強了十二經表里聯(lián)系,溝通表里兩經經氣,補充十二經循行不足,任督脾溝通腹背全

身經氣8、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

別多

從四肢肘膝關節(jié)附近的正經別出(離),經過軀干深入體腔與相關臟腑聯(lián)系(入),再

淺出于

體表上行頭頂部(出),在頭頂部,陽經經別合于本經的經脈,陰經經別合于相表里的

陽經

經脈(合)。

加強了十二經脈內外聯(lián)系,經絡所屬臟腑在體內深處的聯(lián)系,補充十二經脈體內外循行

不足,

擴大了經穴主治范圍

9、十二經筋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輸布于筋肉骨節(jié)的體系,是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

系統(tǒng)。

約束骨骼,屈伸關節(jié),維持正常運動功能。

10、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一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

所在。

又與經絡氣血相通,故是機體的衛(wèi)外屏障,起著保衛(wèi)機體、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癥的作

用。

11、“標本”:“標”原意是樹梢,引申為上部,與人體頭面胸背的位置相應;

“本”是

樹根,引申為下部,與人體經氣四肢下端相應。

12、“根結”:指經氣的所起與所歸,反映出經氣上下兩級之間的關系?!案敝?/p>

根本、

開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結”指“結聚、歸結,即頭、胸、腹部?!八母Y”意

為十二

經脈以四肢為“根”,以頭、胸、腹三部為“結”

13、“氣街”是經氣聚集運行的共同通路?!鹅`樞?衛(wèi)氣》記載,胸氣有街,腹氣有

街,頭

氣有街,脛氣有街?!睔饨志哂袡M向為主、上下分部、緊鄰臟腑、前后相連的特點,橫

貫臟

腑經絡,縱分頭、胸、腹,脛是其核心內容。

14、四海即髓海、血海、氣海、水谷之海的總稱。四海的部位與氣街的部位類似,隋

海位

于頭部,氣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間相互聯(lián)系。

經絡作用,聯(lián)系臟腑,溝通內外運行氣血.,營養(yǎng)全身抗御病邪,保衛(wèi)肌表。

臨床運用,說明病理變化,指導辯證歸經,指導針灸治療。

第二章腌穴總論

1、腌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

2、腌穴,是對穴位的統(tǒng)稱;輸穴,是對五輸穴中的第三個穴位的專稱;俞穴,專指特

定中

的背俞穴。

3、十四經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稱和位置,且歸屬于十四經脈(十二正經和任脈、督

脈)

系統(tǒng)的腌穴。

4、奇穴:是指既有固定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歸入或不便歸入十四經脈系統(tǒng)

的喻

穴。又稱“經外奇穴”。

5、阿是穴:是指既無固定名稱,亦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病變局部或其他反應

點等

作為針灸施術部位的一類腌穴。

6、腌穴主治特點:即近治作用、遠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7近治作用:是指腌穴均具有治療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鄰近組織、器官病證的作用。這是

一切

腌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點,是“腌穴所在,主治所在”規(guī)律的體現(xiàn)。睛

明,承

泣,瞳子醪,胃,中脫,建里,梁門。

8遠治作用:指腌穴均具有治療其遠隔部位的臟腑、組器官病證的作用。合谷治療面部

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9十四經穴,尤其是十二經脈中位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經穴,遠治作用尤為突出。

10、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腌穴具有雙向的良性調整作用和相對的特異治療作用。天樞,

止瀉,

通便,大椎退熱,闌尾治闌尾。

11、腌穴的分經主治。是指某一經脈所屬的經穴均可治療該經循行部位及其相應臟腑的

病證。古代醫(yī)家在論述針灸治療時,往往只選取有關經脈而不列舉具體穴名,即所謂“定

經不定穴”。

12、腌穴的分部主治:是指處于身體某一部位的腌穴均可治療該部位及某類病證。

13、特定穴意義

十四經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并具有特定稱號的月俞穴稱為特定穴。特定穴分為

“五輸穴"、"原穴”、“絡穴"''都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

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等10類。

14、五輸穴

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5個特定腌穴,即井、滎、輸、經、合穴,稱“五輸

穴”;簡稱五輸。“井”意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頭,分布在指或趾末端。

“滎”意為小水,喻剛出的泉水微流,分布于掌指或跖趾關節(jié)之后?!敖洝币鉃閷挻笸?/p>

暢,多位于腕踝關節(jié)以上之前臂、脛部?!昂稀庇袇R合之意,喻江河之水匯合入海,位于

肘膝關節(jié)附近。

重病疾病,井穴;肝陽上亢行間,肝瑩;反復,太白,牌輸;聲音嘶啞。經渠,肺

經;飲食胃病,足三里,胃合;冠心,心絞痛,中沖心包井;陽明熱盛,內庭胃瑩;關節(jié)

痛,太白;氣喘咳嗽,經渠;曖氣,泄瀉,足三里。

15、原穴

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于十二經脈的腌穴,稱為原穴,又稱十二原。“陰經以輸

為原”、“陰經之輸并于原”。陽經之原穴位于五輸穴中的輸穴之后,即另置一原,用

于診斷,治療。

16、絡穴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喻穴,稱之為絡穴,又稱“十五絡穴”。十

二經脈的絡穴位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治療表經相關疾病,列缺,咳嗽喘氣,頭項強痛,

牙痛,面癱,;原洛配穴法,主客,先病為主,取原,后病為客,取絡。;肺冰大場,太

淵偏歷,大腸先,先合谷后列缺。

17、都穴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之經氣深聚的部位,稱

之為“那位”?!岸佳ㄓ?6個,除胃經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

18、背俞穴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腌穴,稱為“背俞穴”,又稱為“俞穴”

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1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

分別冠以臟腑之名,五臟六腑盛衰

19、募穴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臉穴,稱之為“募穴”,又稱之為“腹募穴”。腹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的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在部位相近,;診斷,中府壓痛

肺結核,膀胱結石,中極:治療相應急痛證,膽絞痛,日月;心絞疝,巨闕。

20、下合穴六腑之氣下合于下肢足三陽經的腌穴;稱為“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

穴”。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經;膽,陽陵泉;闌尾,上巨虛。

21、八會穴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經氣匯聚的8個腌穴,稱之為八會

穴。其中臟、腑、氣、血、骨之會穴位于軀干部,其他的位于四肢部,血病,膈腌

22、八脈交會穴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8個月俞穴,稱之為“八脈交會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23、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腌穴,稱為“交會穴”;落枕,頸椎腰椎,后溪;胸腹氣逆,公

孫。眼瞼下垂,失眠,伸脈,照海。上下配穴,心胸胃,公孫,內關;肺咽喉,胸膈,列

缺,照海。

第五章刺灸法各論

1、雙手進針法:①指切進針法②夾持進針法③舒張進針法④提捏進針法,針刺角度:

①直刺②斜刺(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腌穴)③平刺(皮薄肉少

的月俞穴如頭部的月俞穴

2、行針手法

提插法:是將針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針從淺層向下刺入

深層的操作謂之插,從深層向上引退至淺層謂之提,如此反復的做上下運動就構成了提

插法。捻轉法:將針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后捻轉動作使針在腌穴內反復前后來

回旋轉的行針手法。循法:是醫(yī)者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徑路,在腌穴的上下部輕柔地

循按的手法。彈法:針刺后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震顫的

方法為彈法。刮法: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經氣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

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稱為刮法。

搖法: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的方法為搖法

復數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飛法。

震顫法:針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手法,使針

輕微震顫的方

法稱震顫法

刮法、彈法可以應用于不宜施行大角度的腌穴;飛法可以應用于某些肌肉豐厚部位的腌

穴;搖法、震顫法可以應用于較為淺表的腌穴。

3、毫針補瀉手法

捻轉補瀉:針下得氣后,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結合拇指向前、

食指向后(左轉為主)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結合拇

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轉為主)者為瀉法。

提插補瀉: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以

下插用力為主者為補法;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以

上提用力為主者為瀉法。其他補瀉手法:疾徐補瀉、應隨補瀉、呼吸補瀉、凱闔補瀉、

平補平瀉燒山火手法為視穴位的可刺入深度分為淺、中、深(天、地、入三部),先淺

后深,每層依次各做緊按慢提(或用捻轉補法)九數,然后退至淺層,稱為一度。

4、滯針

原因:患者精神緊張,當針刺入腌穴之后,病人局部肌肉收縮;或行針手法不對,向單

方向捻針太過,以致肌肉組織纏繞針體而成滯針。若留針時間太長,有時也可導致滯

針?,F(xiàn)象:針在體內,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困難,若勉強捻轉提插時,則病人痛不

可忍。處理:若病人精神緊張,局部肌肉過度收縮時,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于滯針腌

穴附近進行循按或扣可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并利用刮柄、彈柄法,使纏繞的肌纖維回

5、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刺激,通過經絡腕穴的作用,以達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方法。作用:①溫經散寒②扶陽固脫③消瘀散結④防病保?。?;艾炷灸直接

灸①瘢痕灸②無瘢痕灸;間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鹽灸④隔附子餅灸;艾條

灸(懸起灸包括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燈火灸

6、拔罐方法㈠留罐法㈡走罐法㈢閃罐法:即將罐拔住之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復多

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㈣刺血拔罐法㈤留針拔

罐法;拔罐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適應于風寒濕

痹,腰背肩臂痛,關節(jié)痛,軟組織挫傷,傷風、頭腦,咳嗽,哮喘,胃脫痛,嘔吐,腹

痛,腹瀉,痛經,中風偏枯。

7、耳針,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針刺或其他方法進行刺激,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8、1、針灸處方包括兩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2、穴位的選擇:選穴原則(大題)和配穴方法(了解)

3、選穴原則:包括近部選穴、遠部選穴、辯證對癥選穴。近部選穴和遠部選穴是主要

針對病變部位而確定腌穴的選穴原則。辯證對癥選穴是針對疾病表現(xiàn)出的證候或癥狀而

選取穴位的原則。

(1)近部選穴:是指在病變局部或距離比較近的范圍選取穴位的方法,是腌穴局部治

療作用的體現(xiàn)。如巔頂痛取百會,胃痛取中脫。

(2)遠部取穴:是在病變部位所屬和相關的經絡上,距病位較遠的部位選取穴位的方

法,是“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治療規(guī)律的體現(xiàn)。如胃痛選足三里、公孫、內關。

(3)辯證對癥選穴:a、辯證選穴(名解):是根據疾病的證候特點,分析病因病機而

辯證選取穴位的方法。如發(fā)熱取大椎、外關、曲池。b、對癥選穴(名解):是根據疾病

的特殊癥狀而選取穴位的原則,是腌穴特殊治療作用及臨床經驗在針灸處方中的具體運

用,如哮喘選定喘穴。

十二井穴:肺少商-咽喉腫痛,鼻牛;;大腸商陽-咽喉腫痛,牙痛;;胃厲兌-咽喉腫

痛,齒痛,鼻牛;;脾隱白一月經過多,崩漏,便血,尿血,驚風腹?jié)M,暴瀉;;心少沖-

心悸心痛,癲狂,昏迷,胸脅;;小腸少澤-乳汁少,乳癰;;膀胱至陰-胎位不在,滯

產;;腎涌泉-昏厥,中暑,失眠,頭痛,咳血,咽喉腫痛,奔豚,足心熱;;心包中沖一

中風昏迷,舌強不語,中暑,小兒驚風,昏厥;;三焦關沖-頭痛,目赤,耳鳴,耳聾,

喉痹;;膽足竅陰-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胸脅痛;;肝天敦-疝氣,少

腹痛,遺尿,癖閉,五淋,尿血,月經不調,崩漏。

病癥:

1、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疾病,故又稱“口眼歪斜”。

病因病機:本病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導致氣血痹

阻,面部少陽脈絡、陽明經筋失于濡養(yǎng),以致肌肉緩不收而發(fā)。

急性期:一側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翁消失,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嘴角歪向健

側,病側不能皺眉,鼻炎,露齒,部分初起耳后痛,可患側2|3味覺減退,聽覺過敏。

恢復期:肌肉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面肌痙攣,倒錯現(xiàn)象。

治法:祛風通絡,疏調經筋。以手足陽明、手足太陽經穴為主。

主穴:攢竹、陽白、四白、顆髏、頰車、地倉、合谷

配穴:風寒證加風池;風熱證加曲池;恢復期加足三里;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鼻唇溝淺

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風;舌麻、味覺減退加;廉泉、目合困難加魚腰、申脈(或昆

侖)方義:面部腌穴可疏調局部經絡氣血,活血通絡。合谷為循經遠端取穴,急性期用

瀉法可去除陽明經絡邪氣,祛風通絡。在恢復期加足三里用補法,可補益氣血,濡養(yǎng)經

筋。

操作:攢竹、陽白向魚腰部刺透,面部一平補平瀉;急性期:手法不宜過重,不深,取

穴不多,肢體遠端腌穴一瀉法,宜重。;恢復期:足三里-補法,合谷,昆侖,平補平

瀉。其他-瀉法。

2、中風

1)中經絡

治法:醒腦調神,疏通經絡。以手厥陰經、督脈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內關水溝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配穴:肝陽上亢加太沖、太溪;風痰阻絡加

豐隆、合谷;痰熱腑實加曲池,內庭、豐??;氣虛血瘀加氣海、血海、足三里;陰虛風動

加太溪、風池;口角禺斜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加肩鶻、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環(huán)

跳、陽陵泉、懸鐘、太沖:頭暈加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

道、豐隆、歸來、支溝;復視加風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儲留加中極、曲

骨、關元。

方義:心主血脈藏神,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神,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

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調神導氣。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

泉、尺澤、委中可疏通肢體經絡。

2)中臟腑

治法:醒腦開竅,啟閉固脫。以手厥陰經、督脈穴為主。

主穴:內關水溝

配穴:閉證加十二井穴、太沖、合谷;脫證加關元、氣海、神闕。

方義:內關調心神、水溝醒腦開竅。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經氣,調和陰陽。

配太沖、合谷,平肝熄風,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灸之可扶助元陽,神闕為生命

之根蒂,真氣所系,配合氣??梢鏆夤瘫荆仃柟堂?。

3、漏肩風:是以肩部長期固定疼痛,活動受限為主癥的疾病。FI輕夜重。

病因病機:體虛,勞損,風寒侵襲肩部,合經氣不利所致。

治療:通經活血,祛風止痛。

主穴:肩弱肩醪肩貞肩前阿是穴

配穴:手太陽經證加后溪、昆侖;手陽明經證加合嗒、條口;手少陽經證加外關、陽

陵泉;外邪入侵加合谷、風池;氣血瘀滯加內關、合谷;氣血虛弱加足三里、氣海。

方義:肩鶻、肩修、肩貞分別為手陽明經、手少陽經、手太陽經穴,加阿是穴和奇穴肩

前,均為局部選穴,可疏通肩部經絡氣血,活血祛風而止痛。

4、腰痛:是指腰部疼痛,為臨床常見的?種癥狀,可表現(xiàn)為腰部的一側或兩側疼痛。

辯證分型:寒濕腰痛、腰肌勞損、腎虛腰痛。,;中部督脈,兩側足太陽。

治則:除濕散寒,補益腎氣,通經止痛。(活血通經,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陽經穴為

主)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腸俞

配穴:寒濕腰痛加腰陽關,瘀血腰痛加膈腌,腎虛腰痛加腎俞。督脈腰痛加腰夾脊、后

溪,膀胱經腰痛加志室、昆侖,腰舐部痛加次修、腰俞,腰眼部痛加腰眼。

方義:阿是穴、大腸俞可疏通局部經脈、絡脈及經筋之氣血,通經止痛,委中為足太陽

經穴,腰背委中求,可疏調腰背部膀胱經之氣血。

主穴瀉法,濕證艾灸,淤血拔罐,腎虛補發(fā),腎陽虛加灸法。

5、頭痛:是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的一類病癥:各各外感及內傷因素導致頭部的經絡功能

失常,氣血失調,脈絡不通

或腦部失養(yǎng)等,均可導致頭痛。

(-)病因病機:外感,情志,飲食,體虛,均可導致頭痛。

(二)辯證:

1、外感頭痛:頭痛連項背,發(fā)病較急,痛無休止,外感表證明顯。

治療:祛風通絡,三邪止痛。以督脈及手太陰經為主。

主穴:百會太陽風池列缺

配穴:風寒加風門、合谷;風熱加大椎、魚際;風濕加偏歷、陽陵泉。

2、內傷頭痛:頭痛發(fā)病較緩,多伴頭暈國,袞熱綿綿,時休時止,情志刺激而發(fā)。

治療:實證疏通經絡,清利頭竅;虛證疏通經絡,滋養(yǎng)腦髓。

主穴:百會頭維風池

配穴:肝陽頭痛加太沖、太溪、俠溪;痰濁頭痛加太陽、中院、豐隆、陽陵泉;瘀血頭

痛加阿是穴、內關、血海;血虛頭痛加氣海、血海、足三里;腎虛頭痛加太溪、腎俞、懸

鐘。方意:百會位居巔頂,用瀉法可疏通頭部經絡氣血,用補法可升清陽、調氣血以養(yǎng)

腦髓。頭維、風池疏通頭部經絡,活血通經,清利頭目。

頭痛局部遠端尋經選穴,訴調經脈,通絡止痛。

主穴太陽頭痛:天柱、后頂、風池、后溪、申脈;少陽頭痛:太陽、率谷、懸頓、外

關、俠溪

陽明頭痛:上星、印堂、陽白、合谷、內庭;厥陰頭痛:百會、前頂、通天、內關、太

外感頭痛:百會、太陽、風池、列缺內傷頭痛:百會、頭維、風池

6、、眩暈:是一種常見的自覺癥狀?!把!敝秆刍ǎp者稍作閉目即可恢復;重者兩眼

昏花繚亂,視物不明。“暈”指頭暈而言,輕者如坐舟車,飄搖不定;重者旋搖不止,難

以站立,昏昏欲倒,胸中泛泛,惡心嘔吐。

病因病機:木證起因常與憂郁惱怒、恣食厚味、勞傷過度和氣血虛弱等有關。

實證,化痰平肝,足少陽,足絕影,督脈為主,風池,百會,太沖,內關。

肝陽上亢:治則:平肝潛陽,滋水涵木。處方:風池肝俞腎俞行間俠溪

痰濕中阻:治則:運脾和中,除濕滌痰。處方:頭維內關中脫豐隆陰陵泉

虛證,益氣養(yǎng)血,背俞穴,足少陽,督脈為主;風池百會肝愈,腎盂,足三里

腎精虧損:治則:補腎益精,培元固本。處方:百會懸鐘腎俞太溪

氣血虛弱:治則:調理脾胃,補益氣血。處方:百會足三里牌俞胃俞

十三、痛經:婦女行經期間或行經前后,出現(xiàn)周期性小腹或腰舐部疼痛或脹痛,甚則劇

痛難忍,甚或惡心嘔吐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