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專項訓練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專項訓練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專項訓練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專項訓練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專項訓練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選擇題1.田氏代齊后,齊國將宮城從大城內遷到小城,并興建一座學宮,因地處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而命名為“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幾乎各個學派,匯集了天下賢士千人左右,如孟子、荀子等。據此可以推斷齊國()A.基本達到加強君主專制的目的B.開始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格局C.力圖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政治目標D.竭力引導“百家爭鳴”的方向2.(2023廣西柳州三模)春秋以后,官書已經散入民間。在這以前,由于王室壟斷,書籍的閱讀范圍受到嚴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階層也已能夠讀到王室圖書。據《史記》載,孔子“西觀周室(的書籍),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這一變化()A.表明周王室通過禮賢下士來挽救統(tǒng)治B.有利于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C.說明孔子“有教無類”思想影響廣泛D.反映了禮崩樂壞現(xiàn)象日益普遍3.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認為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A.文化取向的迥異B.政治立場的不同C.學術觀點的分歧D.生活態(tài)度的差異4.(2023山東濟寧三模)下表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荀子對于禮與法關系的論述。這反映出荀子意在()論述出處隆禮至法則國有?!盾髯印ぞ馈仿《Y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強國》《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A.調和思想界的爭論B.尋求合理的治國途徑C.糅合儒法兩家思想D.削弱法家的社會地位5.下表是部分商周時期遺址的發(fā)掘情況。據此可知,此時期()地點遺址年代出土物品江西鷹潭角山窯商早期至西周初期大量印紋陶及原始瓷,多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當時是大型窯場陜西長安張家坡西周晚期陶窯遺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殘片,上有鈐印或刻寫的工匠姓名河南鄭州人民公園商晚期出土陶壓錘、印模等工具;大量的陶器廢品,基本為燒造變形或有氣泡粘連的陶盆A.制陶業(yè)有一定的規(guī)模B.出現(xiàn)了專業(yè)性的區(qū)域經濟C.貴族對平民的剝削很嚴重D.官營作坊壟斷了陶器制造6.(2023遼寧葫蘆島二模)商周時期“族眾”是集體勞動的主要承擔者,國家財政的維持和民力的征發(fā)都嚴格依據以血緣為紐帶的“族”為單位來實現(xiàn),國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賦稅征發(fā)單位向以戶為單位的編戶齊民轉變。這說明了()A.春秋戰(zhàn)國政府人口管理難度加大B.統(tǒng)治者受儒家思想影響關愛百姓C.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影響政府稅收D.國家強化對基層人口和經濟的控制7.《史記·封禪書》載:“齊桓公既霸,會諸侯于葵丘,而欲封禪?!惫苤贅O力勸止,桓公卻認為自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這表明當時()A.諸侯爭霸愈演愈烈B.封禪維護了禮樂秩序C.周王權力喪失殆盡D.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壞8.著名學者白壽彝指出:以往人們稱三家分晉是晉國政權封建化的標志。但是出土的《孫子》一書記載了此前六卿分晉及其田制與稅制的封建化改革。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六卿分晉導致分封制瓦解B.三家分晉是新興地主階級的爭權斗爭C.封建制度最早確立于晉國D.《孫子》的出土否定了晉國社會歷史9.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戰(zhàn)國時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相生相勝”理論。這代表了先秦()A.對自然界已有樸素的科學認識B.封建迷信思想逐漸泛濫成災C.重視嚴密邏輯推理的唯物史觀D.沉迷于思辨的主觀唯心主義10.在古代中國,最大逆不道的事情莫過于違逆父母和不孝了。中國人這種敬老思想延伸到了對祖先的崇敬,當他們做錯事時,他們會認為自己愧對祖先,使家族蒙羞。在他們看來,這比任何懲罰都要嚴重。這種現(xiàn)象源于()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C.宗法制度 D.禮樂制度11.韓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薄痘茨献印分赋?“墨子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彼麄冋J為()A.墨子認為儒家思想已不適應時代B.墨子的學說對儒家思想造成沖擊C.墨子的思想完全背離了儒家思想D.墨子思想與儒家思想有共通之處二、非選擇題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愿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從入世的哲學觀點看,出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從出世的哲學觀點看,入世的哲學太現(xiàn)實主義了、太膚淺了。它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了路的人的快跑:跑得越快,錯得越多。——摘編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的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相對于世界其他幾大歷史文化系統(tǒng)而言,中國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國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發(fā)展不是一條線貫徹始終,而是多條線互有交錯的網絡系統(tǒng),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區(qū)系既相對穩(wěn)定,又不是封閉的中國文明之所以獨具特色、豐富多彩、連綿不斷,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并在數(shù)千年來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都與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中國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關系。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國的發(fā)展模式不同,多源、統(tǒng)一的格局鑄就了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幾蕴K秉琦《關于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的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選擇題1.田氏代齊后,齊國將宮城從大城內遷到小城,并興建一座學宮,因地處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而命名為“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幾乎各個學派,匯集了天下賢士千人左右,如孟子、荀子等。據此可以推斷齊國()A.基本達到加強君主專制的目的B.開始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格局C.力圖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政治目標D.竭力引導“百家爭鳴”的方向解析:根據材料“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幾乎各個學派,匯集了天下賢士千人左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稷下學宮是一所由官方創(chuàng)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養(yǎng)士的目的是增強自己的實力,力圖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政治目標,故選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君主專制制度在秦朝時期出現(xiàn),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私學的興起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格局,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百家爭鳴”出現(xiàn),齊國的主要目的是增強自己的實力,而非引導“百家爭鳴”的方向,排除D項。2.(2023廣西柳州三模)春秋以后,官書已經散入民間。在這以前,由于王室壟斷,書籍的閱讀范圍受到嚴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階層也已能夠讀到王室圖書。據《史記》載,孔子“西觀周室(的書籍),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這一變化()A.表明周王室通過禮賢下士來挽救統(tǒng)治B.有利于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C.說明孔子“有教無類”思想影響廣泛D.反映了禮崩樂壞現(xiàn)象日益普遍解析:根據材料“由于王室壟斷,書籍的閱讀范圍受到嚴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階層也已能夠讀到王室圖書”,可知春秋以后官書散入民間,打破了王室對書籍的壟斷,有利于推動私人藏書的發(fā)展和私學的興起,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故選B項;春秋以來各諸侯國國君通過禮賢下士來強化諸侯國統(tǒng)治,而不是周王室,排除A項;孔子“有教無類”思想強調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材料強調春秋以來官書在民間的傳播,與孔子的教育思想無關,排除C項;春秋時期禮樂制遭到破壞,“禮崩樂壞現(xiàn)象日益普遍”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3.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認為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A.文化取向的迥異B.政治立場的不同C.學術觀點的分歧D.生活態(tài)度的差異解析:題干材料的大意是,儒家學派注重禮樂,認為全國各地用相同的樂則會上下達到和諧,社會秩序穩(wěn)定,可見儒家認為禮樂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治;墨家學派則認為樂與君子同聽,就會荒廢君子的聽獄和對國事的治理,而與卑賤的人同聽,就會荒廢卑賤的人所做的事情,可見墨家認為禮樂是不利于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反映了儒墨兩家的政治立場不同,故選B項。儒家和墨家的主張都是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之道,所以主要是關于政治方面的,而不是文化取向方面的,排除A項;儒家和墨家對禮樂的態(tài)度實際上是對傳統(tǒng)的治國之策的態(tài)度,而不是關于學術的觀點,排除C項;西周時期禮樂是用來規(guī)范社會等級秩序的,而不是體現(xiàn)個人生活態(tài)度,排除D項。4.(2023山東濟寧三模)下表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荀子對于禮與法關系的論述。這反映出荀子意在()論述出處隆禮至法則國有?!盾髯印ぞ馈仿《Y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強國》《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A.調和思想界的爭論B.尋求合理的治國途徑C.糅合儒法兩家思想D.削弱法家的社會地位解析:根據表格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荀子強調只有通過禮法結合才能治理好國家,意在尋求合理的治國途徑,故選B項;荀子主張將儒家與法家的思想相結合,但材料沒有體現(xiàn)荀子對于其他學說的態(tài)度和觀點,無法說明荀子意在調和思想界的爭論,排除A項;雖然荀子的思想中兼有儒法兩家的內容,但整體還屬于儒家思想,故“糅合”一詞表述不當,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荀子對于儒家與法家思想的融合與借鑒,而不是削弱法家的社會地位,排除D項。5.下表是部分商周時期遺址的發(fā)掘情況。據此可知,此時期()地點遺址年代出土物品江西鷹潭角山窯商早期至西周初期大量印紋陶及原始瓷,多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當時是大型窯場陜西長安張家坡西周晚期陶窯遺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殘片,上有鈐印或刻寫的工匠姓名河南鄭州人民公園商晚期出土陶壓錘、印模等工具;大量的陶器廢品,基本為燒造變形或有氣泡粘連的陶盆A.制陶業(yè)有一定的規(guī)模B.出現(xiàn)了專業(yè)性的區(qū)域經濟C.貴族對平民的剝削很嚴重D.官營作坊壟斷了陶器制造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大量印紋陶及原始瓷……是大型窯場”“陶窯遺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殘片”等,可知在商周時期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陶器廢品、刻有工匠姓名的殘片、陶器制作工具,這表明當時制陶業(yè)有一定規(guī)模,故選A項;陜西、河南等地多為商周時期統(tǒng)治中心,且某個別的大型窯場不能證明當?shù)爻霈F(xiàn)了專業(yè)性的區(qū)域經濟,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xiàn)貴族對平民的剝削,排除C項;材料涉及大型窯場和陶窯遺址,但未說明其是官營作坊,且材料無法體現(xiàn)官營作坊的壟斷地位,排除D項。6.(2023遼寧葫蘆島二模)商周時期“族眾”是集體勞動的主要承擔者,國家財政的維持和民力的征發(fā)都嚴格依據以血緣為紐帶的“族”為單位來實現(xiàn),國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賦稅征發(fā)單位向以戶為單位的編戶齊民轉變。這說明了()A.春秋戰(zhàn)國政府人口管理難度加大B.統(tǒng)治者受儒家思想影響關愛百姓C.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影響政府稅收D.國家強化對基層人口和經濟的控制解析:根據材料“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賦稅征發(fā)單位向以戶為單位的編戶齊民轉變”,可知從商周時期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賦稅征收和徭役征發(fā)的對象從“族眾”向以戶為單位的編戶齊民轉變,體現(xiàn)了國家強化對基層人口和經濟的控制,故選D項;材料體現(xiàn)了國家強化對基層人口和經濟的控制,不能說明春秋戰(zhàn)國政府人口管理難度加大,排除A項;儒家思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未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且材料也沒有體現(xiàn)“關愛百姓”,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xiàn)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影響政府稅收,排除C項。7.《史記·封禪書》載:“齊桓公既霸,會諸侯于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極力勸止,桓公卻認為自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這表明當時()A.諸侯爭霸愈演愈烈B.封禪維護了禮樂秩序C.周王權力喪失殆盡D.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壞解析:春秋時期的諸侯齊桓公取得霸主地位,違背了為周天子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這表明當時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壞,故選D項;材料只反映了齊桓公稱霸,不能表明各諸侯爭霸愈演愈烈,排除A項;齊桓公希望封禪的行為違背了禮樂秩序,排除B項;材料中齊桓公的權力得到了提升,并不能表明周天子的權力喪失殆盡,排除C項。8.著名學者白壽彝指出:以往人們稱三家分晉是晉國政權封建化的標志。但是出土的《孫子》一書記載了此前六卿分晉及其田制與稅制的封建化改革。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六卿分晉導致分封制瓦解B.三家分晉是新興地主階級的爭權斗爭C.封建制度最早確立于晉國D.《孫子》的出土否定了晉國社會歷史解析:據材料可知田制和稅制的封建化改革后,六卿成為新興地主階級,而之后的三家分晉則是新興地主階級的爭權斗爭,故選B項;六卿分晉是分封制瓦解的表現(xiàn),并不是原因,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晉國,無法與其他諸侯比較,排除C項;《孫子》的出土只是在晉國研究方面更進一步,并不是否定晉國社會歷史,排除D項。9.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戰(zhàn)國時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相生相勝”理論。這代表了先秦()A.對自然界已有樸素的科學認識B.封建迷信思想逐漸泛濫成災C.重視嚴密邏輯推理的唯物史觀D.沉迷于思辨的主觀唯心主義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老子“道法自然”和陰陽家“相生相勝”理論都是對自然宇宙進行的思考和探究,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故選A項;老子和陰陽家的觀點是對客觀世界的思考,不是封建迷信,排除B項;老子和陰陽家只是樸素的唯物思想,還沒有嚴密邏輯推理,排除C項;陰陽家的“五行學說”把世界本原歸結為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形態(tài),不是主觀唯心,排除D項。10.在古代中國,最大逆不道的事情莫過于違逆父母和不孝了。中國人這種敬老思想延伸到了對祖先的崇敬,當他們做錯事時,他們會認為自己愧對祖先,使家族蒙羞。在他們看來,這比任何懲罰都要嚴重。這種現(xiàn)象源于()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C.宗法制度 D.禮樂制度解析:據材料可知,古代中國敬老思想極其重要,并且延伸到“對祖先的崇敬”,反映出血緣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力強,故選C項;儒家思想核心為“仁”,重視社會秩序,對鬼神“敬而遠之”,排除A項;道家思想強調“自然”,排除B項;禮樂制度是西周社會生活政治化的表現(xiàn),排除D項。11.韓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淮南子》指出:“墨子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們認為()A.墨子認為儒家思想已不適應時代B.墨子的學說對儒家思想造成沖擊C.墨子的思想完全背離了儒家思想D.墨子思想與儒家思想有共通之處解析:孔子和墨子都遵循堯、舜的道,而且墨子曾經學習孔子的理論,說明墨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共通之處,故選D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墨子對儒家思想的評價,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了墨子的思想與儒家學說的共通和分歧之處,沒有體現(xiàn)墨子的學說對儒家思想造成沖擊,排除B項;墨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共通之處,不是完全背離,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愿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從入世的哲學觀點看,出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從出世的哲學觀點看,入世的哲學太現(xiàn)實主義了、太膚淺了。它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了路的人的快跑:跑得越快,錯得越多。——摘編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的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觀點:“出世的哲學”主張脫離社會,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政治觀念消極。評析:道家思想是“出世的哲學”的重要代表,老子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道”,主張順應自然,倡導“無為而治”,知足寡欲,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莊子則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們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面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巨變,他們反對頻繁的戰(zhàn)爭,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思想上主張順其自然。他們雖主張遠離社會的紛爭和喧囂,但并非主張脫離社會,其“無為”并不是完全無所作為,而是不要違反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