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14講:第三單元復習(教師版)_第1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14講:第三單元復習(教師版)_第2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14講:第三單元復習(教師版)_第3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14講:第三單元復習(教師版)_第4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14講:第三單元復習(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復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識記積累重要詞語和特殊句式。

2.鑒賞學習文章的論證藝術。

3.注意訓練質(zhì)疑解難的能力。

4.認真誦讀,通過誦讀體會議論文散文的語言妙處。

5.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一、文體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jīng)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jù)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jīng)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shù)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后來當“紙”大規(guī)模使用時,統(tǒng)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jīng)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jīng)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xiàn)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當人們使用“古代漢語”這個術語時,在不同的語境中賦予了它三個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漢語、上古漢語和文言。古代漢語首先是指“古代的漢語”。這就是說,鴉片戰(zhàn)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都可以泛稱為古代漢語。古人的口語,我們是聽不到了,甲骨文,從甲骨文算起,這樣的古代漢語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跟任何事物無不發(fā)展變化一樣,語言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三千多年來,漢語有了很大的變化。根據(jù)漢語語法、詞匯和語音變化的情形,學者將古代漢語分為三個發(fā)展時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紀以前,即歷史上商、周、秦和兩漢時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紀到西元12世紀,即歷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時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紀到19世紀,即歷史上的元、明、清時期。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xiàn)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二、介紹作家及作品1.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縣)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于齊、宋、滕、魏、魯?shù)戎T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后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浩然正氣者,謂君子之氣也。今世或謂之氣功,誤亦。浩然正氣者,以德充實,無德則虛。古以無形為氣,故謂之氣。后世追封孟子為“亞圣公”,尊稱為“亞圣”。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寡人之于國也》。《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問題?!梆B(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2.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

[1-7]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位于今山東蘭陵縣)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fā)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后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盾髯印肥菓?zhàn)國末期的典籍,關于他的學派歸屬一認為是黃老道家,另一個認為是儒家。該書是記錄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全書一共32篇。一般認為其中最后5篇,即《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不是他本人的著作,而是他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nèi)容、途徑等有關問題?!秳駥W》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學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學也者,固學一之也。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對荀子核心思想解釋。所以荀子認為,學習首先需要修養(yǎng)品德氣質(zhì),保持專一的品質(zhì),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才能速成(學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方向;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3.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后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1]。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fā)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此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tǒng)治的借鑒,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哆^秦論》上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yōu)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zhàn)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jīng)營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后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義不施”的結論。中篇剖析秦統(tǒng)一天下后沒有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下篇寫秦在危迫的情況下,秦王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秦王子嬰的過失。4.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jié)度推官,累官監(jiān)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后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1]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稁熣f》作于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稁熣f》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復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三、重點字詞及譯文1.《寡人之于國也》(1)譯文: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nèi)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zhuǎn)移到河內(nèi);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了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zhàn)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zhàn)鼓,兩軍開始交戰(zhàn),戰(zhàn)敗的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不耽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季節(jié),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wǎng)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chǎn)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jié)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chǎn)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拔瀹€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yǎng),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耕作時節(jié),數(shù)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做到了這些而不能統(tǒng)一天下稱王的還從未有過?!柏i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保?)結構分析:文章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甕”的論辯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論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徑——實行仁政。(3)通假字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勿”或“毋”,不要②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④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過有的教科書“直”是“只是”的意思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檢”通“斂”,收斂,積蓄,有的教科書認為這個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釋為“約束,檢點”⑥雞豚狗彘(zhì)之畜,無失其時

“無”通“毋”,不要(4)古今異義河內(nèi)兇。河:(古義:黃河。今義: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棄甲曳兵而走。走:(古義:逃跑。今義:行走)或百步而后止?;颍海ü帕x:有的人。今義:或許、也許)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谷:(古義:糧食的統(tǒng)稱。今義:谷子)非我也,兵也。兵:(古義:兵器。今義:軍隊中最基層人員)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歲:(古義:年成。今義:年)(5)一詞多義1)數(shù)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觸龍說趙太后》數(shù)目、數(shù)量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幾、若干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命運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shuò屢次數(shù)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國也》cù密、細密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赤壁之戰(zhàn)》shǔ計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與“曲”相對,不彎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僅、只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價值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后序》徑直、直接3)發(fā)百發(fā)百中成語發(fā)射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征發(fā)、派遣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指打開糧倉救濟百姓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花開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琵琶行》出發(fā)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五人墓碑記》發(fā)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發(fā)出、抒發(fā)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兵器窮兵黷武成語戰(zhàn)爭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軍隊草木皆兵成語士兵5)勝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承受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盡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勝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超過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優(yōu)美的(6)詞類活用填然鼓之:鼓”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衣”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穿然而不王者:“王”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為王、稱王、統(tǒng)一天下王無罪歲:“罪”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歸罪、歸咎請以戰(zhàn)喻:“戰(zhàn)”是戰(zhàn)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戰(zhàn)爭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生”是活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活著的人“死”是死去(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死去的人謹庠序之教:“謹”是謹慎(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移”是移動,在此是使動用法:使……遷移(7)特殊句式1)判斷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2)倒裝句①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申之以孝悌之義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u豚狗彘之畜。②賓語前置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有之也。③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直……耳”相當于“只是……罷了”)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當于“有的人……有的人……”)省略句何也省主語“此”。棄甲曳兵而走省主語“將士”。2.《勸學》(1)譯文: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jīng)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jīng)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o"勸學全文"

,而行為就不會有過失了。我曾經(jīng)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jīng)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zhì)秉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chǎn)生了;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2)通假字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雖有槁暴有通“又”。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天賦,資質(zhì)。(3)詞類活用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使動用法,用煣的工藝。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作狀語,每天。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詞作狀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足,名詞作動詞,走得快。水,名詞作動詞,游泳。(4)古今異義故木受繩則直古義:墨線;今義:泛指所有繩索。金就礪則利古義:金屬制品,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檢查;今義:探究并領會。假輿馬者古義:憑借;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蚓無爪牙之利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幫兇、走狗。蟹六跪而二鰲古義:腿,蟹腿;今義:兩腿彎曲,使一個或兩個膝蓋著地,跪下。(5)特殊句式1)判斷句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②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④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句式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②“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3)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之,定語后置的標志。4)介詞結構后置①青出于藍而青于藍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6)結構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第1段:論述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第2段:論述學習能夠彌補不足的作用。第3段:論述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3.《過秦論》(1)譯文秦孝公占據(jù)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wèi)著來伺機奪取周王室的權力,(秦孝公)有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正當這時,商鞅輔佐他,對內(nèi)建立法規(guī)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因此,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繼先前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取漢中,向西攻取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區(qū),向北占領非常重要的地區(qū)。諸侯恐慌害怕,集會結盟,商議削弱秦國,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見識英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寬宏厚道而愛惜人民,尊重賢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聯(lián)合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的部隊。在這時,六國的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溝通他們的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tǒng)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jīng)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攻打函谷關來攻打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口迎戰(zhàn)敵人,九國的軍隊有所顧慮徘徊不敢入關。秦人沒有一兵一卒的耗費,然而天下的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于是,縱約失敗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們困乏而制服他們,追趕逃走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國憑借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qū)域。強國主動表示臣服,弱國入秦朝拜。延續(xù)到孝文王、莊襄王,統(tǒng)治的時間不長,秦國并沒有什么大事發(fā)生。始皇的時候,發(fā)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yè),以武力來統(tǒng)治各國,將西周、東周和各諸侯國統(tǒng)統(tǒng)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tǒng)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愿意服從投降),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墻,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毀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憑借華山為城墻,依據(jù)黃河為城池,憑借著高聳的華山,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zhí)強弩,守衛(wèi)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jīng)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yè)。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qū)。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fā)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zhuǎn)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像云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崤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墒菞l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yè)完全相反,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fā)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jīng)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yè),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nèi)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啊。(2)通假字:外連衡而斗諸侯:衡,通“橫”。孝公既沒:沒,同“歿”,死。合從締交:從,通“縱”。約從離衡:從,衡,通“縱”、通“橫”。于是從散約敗:從,通“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同“敝”,困乏,疲憊。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始皇既沒:沒,同“歿”,死。氓隸之人:氓,通“甿”,耕田的人。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同“崛”,突起。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百有余年矣:有,通“又”,再加上。(3)古今異義: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愛,吝惜。于是六國之士:于是,在這時。委命下吏:委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藩籬,邊疆的屏障。而遷徙之徒也:遷徙,被征發(fā)。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河,黃河。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東,崤山以東。流血漂櫓:櫓,盾牌。寬厚而愛人:愛人,愛護百姓。贏糧而景從:贏,擔負。分裂山河:山河,江山、國土。(4)一詞多義:1)兵:①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收天下之兵:兵器。②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兵器。斬木為兵:兵器。2)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追亡逐北:逃跑潰敗的軍隊。吞二周而亡諸侯::使……亡,滅亡。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亡,滅亡。從徑道亡,歸璧于趙:逃跑、逃脫。(《廉頗藺相如列傳》)燕雖小國而后亡:滅亡、消亡。(《六國論》)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死亡。(《赤壁之戰(zhàn)》)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愚公移山》)3)弱:會盟而謀弱秦:使……弱,削弱。弱國入朝:弱小。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變?nèi)?。不若孀妻弱子:年少?)制: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guī)模。(《岳陽樓記》)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制作、縫制。(《齊桓晉文之事》)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壓制、控制。(《赤壁之戰(zhàn)》)5)因:蒙故業(yè),因遺策:沿襲。因利乘便:乘著。因河為池:就著,憑借?;⒁蛳玻嬛唬阂虼?。6)固:臨不測之淵以為固:牢固、堅固(的地勢)。(《過秦論》)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孟子》)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堅持、堅決。(《廉頗藺相如列傳》)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因此。吾固知公子之還也:本來、原來。(《信陵君竊符救趙》)獨夫之心,日益驕固:固執(zhí)、頑固。(《阿房宮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固然、誠然。(《報任安書》)7)利: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銳利、鋒利。(《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快。(《勸學》)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條件好。(《孟子·公孫丑》)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勢。(《過秦論》)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利益、好處。(《捕蛇者說》)商人重利輕別離:利潤。(《琵琶行》)8)遺: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丟失。(《過秦論》)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丟失的東西。(《封神演義》)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遺漏、忽略。(《師說》)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給予。(《出師表》)9)度:寧信度,無自信也:尺碼、尺度。(《韓非子》)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程度、限度。(《論積貯疏》)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規(guī)章、制度。(《過秦論》)卒起不意,盡失其度:風度、常態(tài)。(《荊軻刺秦王》)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譜寫、創(chuàng)制。(《揚州慢》)生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慮、思慮。(《(指南錄)后序》)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計算。(《過秦論》)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推測、猜測。(《問說》)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通“渡”,過。(《木蘭詩》)10)北:追亡逐北:逃跑潰敗的軍隊。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將軍戰(zhàn)河北:北面。11)致:以致天下之士:招納。致萬乘之勢:到。而致千里:到達。12)延:延及孝文王:延續(xù)。秦人開關延敵:迎。余人各復延至其家:邀請。(5)詞類活用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固,形作名,險固的地方。因利乘便:利,便,形作名,有利的形勢。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形作名,堅固的屏障。自以為關中之固:固,形作名,險固的地方。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形作動,變小變?nèi)?。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作動,登上。?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鞭笞,名作動,用鞭子、竹杖打。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下,名作動,到……去。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帝王,名作動,稱帝稱王。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牖,樞,名作動,做窗戶、系繩子。將數(shù)百之眾:將,名作動,率領。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動,引,招致。則不可同年而語矣:語,名作動,談論。過秦論:過,名作動,推究指責……的過失。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名作狀,像席子一樣、像包一樣、像囊袋一樣。內(nèi)立法度:內(nèi),名作狀,在國內(nèi)。外連衡而斗諸侯:外,名作狀,對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西,東,北,名作狀,向南、向西、向東、向北。南取百越之地:南,名作狀,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北,名作狀,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南,名作狀,向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繩,名作狀,以破甕、以草繩。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云,響,景,名作狀,像云、像回聲、像影子一樣。追亡逐北:亡,北,動作名,逃跑潰敗的軍隊。外連衡而斗諸侯:斗,使動,使……自相爭斗。會盟而謀弱秦:弱,使動,使……弱,削弱。約從離衡:離,使動,使……離散。吞二周而亡諸侯:亡,使動,使……亡,滅亡。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動,使……卻,擊退。以愚黔首:愚,使動,使……愚,愚弄。隳名城:隳,使動,使……隳,毀壞。聚之咸陽:聚,使動,使……聚,集中。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動,使……弱,削弱。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動,使……亡,滅亡。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動,使……朝拜。(6)特殊句式1)賓語前置句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自若也2)介賓后置句非铦于鉤戟長鎩也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非抗于九國之師也3)判斷句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為天下笑者,何也4.《師說》(1)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币虼藢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2)結構分析第1段:此文起筆,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第2段:以感慨發(fā)端,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盡吐不平之氣,也指明了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第3段:作者以孔子從師的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第4段:以“李氏子蟠”從師學習的事例,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并說明了寫作本文的緣由。(3)通假字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讀:通“逗”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4)一詞多義1)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作“專門技藝人”講吾師道也:動詞,學習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吾從而師之:以……為師則恥師:動詞拜師2)之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郯子之徒:指示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些”、“那些”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讀之不知: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3)其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指示代詞,那些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感嘆,多么4)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5)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詞,道路、途徑6)乎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推測,吧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7)于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其皆出于此乎?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5)詞類活用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或用作動詞,不如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人、愚人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6)古今異義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小學而大遺---小學----古:小的方面今:小學生的學校今之眾人---眾人---古:普通人今:表示大眾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古:用來……的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并且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句讀之不知---讀---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看著文字發(fā)出聲音,讀d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著、不需要圣人無常師---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氣今:道理無貴無賤---無---古:不論;不分今:沒有(7)特殊句式1)倒裝句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學于余-介詞結構后置恥學于師-介詞結構后置不必賢于弟子-介詞結構后置2)判斷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判斷句其可怪也歟-判斷句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判斷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斷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判斷句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斷句不拘于時-被動3)省略句則曰-省略句例:閱讀《寡人之于國也》回答問題“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肮峰槭橙耸扯恢獧z,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鄰國之民不加少犧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頭充炭直C.棄甲曳兵而走斬木為兵,揭竿為旗D.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日出江花紅勝火解析: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過,②通“值”,價錢;C兵:兵器;D勝:①盡,②超過,勝過。答案:C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①斧斤以時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義③何異于刺人而殺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解析:以:介詞,按照/介詞,用。之:代詞,代人/助詞,的。答案:B3.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C.黎民不饑不寒。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然而:古,這樣卻,是兩個詞;今:連詞,表轉(zhuǎn)折,是一個詞。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同的一項是()例句:填然鼓之A.五畝之宅,樹之以桑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棄甲曳兵而走解析:例句中“鼓”為名詞用作動詞,ABC三項均為名詞用作動詞,D項沒有活用現(xiàn)象。答案:D5.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孟子提出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條措施,認為生產(chǎn)發(fā)展,使百姓安居樂業(yè),這是行王道的根本。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的事實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D.文章最后一句是說大王不要歸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解析:C項中“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誤。答案:C例:閱讀《勸學》回答問題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木直中繩,輮以為輪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C.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D.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解析:A項中“輮”通“煣”;B項中“知”通“智”;D項中“生”通“性”。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吾嘗跂而望矣跂:踮起腳后跟。B.聲非加疾也疾:快,這里引申為“洪亮”。C.假輿馬者假:憑借,利用。D.而絕江河絕:斷絕。解析:D項“絕”:渡,橫渡。答案:D3.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B.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C.登高而招D.順風而呼解析:B項中的“而”表轉(zhuǎn)折,其他三項中的“而”表修飾,連接狀語。答案:B4.對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A.我曾經(jīng)整天地思考,卻比不上短時間內(nèi)學習收獲大。B.我曾經(jīng)整天地獨立思考,卻比不上短時間向他人學習收獲大。C.我曾經(jīng)一天到晚不停地學習,卻比不上短時間內(nèi)學習收獲大。D.我曾經(jīng)整天地思考,卻不如一會兒向別人學,一會兒自己思考收獲大。解析:C、D兩項錯誤十分明顯,A項是干擾項,B項在“達”“雅”兩方面都比A項強。答案:B9.對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終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須臾之所學”收獲大,是因為沒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B.文章很好地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來闡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義。C.學習上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把個人獨立思考和向他人請教結合起來,這也是上文重點論述的道理。D.學習可以使人“善假于物”,從而培養(yǎng)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解析:選文論述的道理是君子善于假借外物。答案:C基礎演練一、閱讀《過秦論》回答問題1.選出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A.膏腴(yú)藩籬(fān)蒙恬(tiǎn)B.逡巡(qūn)鋒鏑(dí)墨翟(zhái)C.謫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D.戶牖(yǒu)棘矜(jí)贏糧(yín)2.下列各句中對“金”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鑄以為金人十二(金屬,銅)B.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黃金)C.金就礪則利(金屬制的刀劍等)D.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堅固)3.下列哪一項中的“以為”與其它三項不相同()A.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C.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4.對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天下云集響應②外連衡而斗諸侯③卻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陳涉甕牖繩樞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5.選出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例句: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A.鑄以為金人十二B.委命下吏C.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D.不拘于時,學于余6.選出對“甕牖繩樞”的翻譯和理解正確的一項()A.以破甕做窗戶,以草繩系戶樞。形容家里窮。B.窗戶像破甕,戶樞像草繩。形容房屋破舊。C.以破甕做窗戶,以草繩系戶樞。比喻門窗的樣子。D.破甕像窗戶,草繩像戶樞。比喻家里窮。7.按要求默寫課文。(1)文中最能表現(xiàn)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勢不可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來反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寫他對外政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他對內(nèi)政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A.恬:tián;B.翟:dí;D.贏:yínɡ)2.B(這里指金屬)3.D(D當“認為”講,是一個詞,其它的都是“以(之)為”,是兩個詞)4.D(名狀/使動/名動/形動)5.D(都是被動句)6.A7.(1)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2)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3)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二、閱讀《師說》回答問題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ㄟx自韓愈《師說》)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吾師道也:學習B.是故無貴無賤:無論,不論C.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許多人D.君子不齒:不屑一提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B.則群聚而笑之不知東方之既白到則披草而坐C.其為惑也終不解矣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3.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與現(xiàn)在的用法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③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⑥吾從而師之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現(xiàn)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現(xiàn)在的用法相同4.下列加點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圣人無常師C.作《師說》以貽之

D.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貽笑大方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5.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2)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答案:1.C(眾人:常人、普通人)2.A(A取獨;B表修飾/表承接;C那些/恐怕,表推測;D比/從)3.A4.B5.(1)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見識竟然反比不上他們,這真讓人奇怪?。。?)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鞏固提高一、(2015-2016學年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lián)合體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草際鳴蛩①,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②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椗请x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咀ⅰ框刷伲哼@里指蟋蟀。

槎②: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1.上片抒發(fā)了詞人什么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答:2.本詞運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請試舉其中主要的兩種加以賞析。答:答案:1.上片從人間寫到天上,在云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織女被千重關鎖阻隔,只有在如浩渺星河中的劃著木筏,游來蕩去,終不得相會聚首。借感嘆牛郎、織女離愁之濃重,來抒發(fā)自己與之同病相憐的濃重的離愁。也有對牛郎織女因阻隔極深不得團聚的深切同情。2.①虛實結合/想象。詞作從人間的鳴蛩和落葉梧桐寫到天上分離的牛郎織女,開拓了意境,豐富了詞的意蘊/使境界更加奇麗。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際鳴蛩,驚落梧桐”句,寒蛩哀鳴,梧桐葉落,借這凄涼之景,奠定了感傷的基調(diào)。又如,借描寫天上牛郎、織女分離之景,抒發(fā)自己的離愁。③一語雙關。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語意雙關。上片三句表面寫天上的分別,實則寫人間有情男女的離別。下片三句表面寫天氣陰晴變化,實則寫人的悲喜交集,由喜而悲。構思新穎別致。④語句疊用/反復。上片,疊用三個“浮槎”,寫有情人劃著木筏,游來蕩去,終不得相會聚首。將離別的幽怨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下片,疊用三個“霎兒”,寫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大概牛郎織女還在分離吧。將離別的幽怨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任舉其中一片作為例子即可)⑤以動襯靜。如“草際鳴蛩,驚落梧桐”句,詞人清晰地聽到草叢中蟋蟀的叫聲和梧桐葉子掉落的聲音,極寫靜夜,在如此靜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詞人愈加生發(fā)出一種與織女牛郎同病相憐的離愁。二、(2015-2016學年湖南省平江縣第一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題。光顏,字光遠。葛旃少教以騎射,每嘆其天資票健,己所不逮。長從河東郡為裨將,討李懷光、楊惠琳,戰(zhàn)有功。隨高崇文平劍南,數(shù)搴旗蹈軍,出入如神,益知名。進兼御史大夫,歷代、洺二州刺史。元和九年討蔡,以陳州刺史充忠武軍都知兵馬使。始逾月,擢本軍節(jié)度使,詔以本軍獨當一面。光顏乃壁溵水。明年,大破賊時曲。初,賊晨壓其營以陣,眾不得出,光顏毀其柵,將數(shù)騎突入賊中,反往一再。眾識光顏,矢集其身如蝟。子攬馬鞅諫死深入。光顏挺刃叱之,于是士爭奮,賊乃潰北。當是時,諸鎮(zhèn)兵環(huán)蔡十余屯,相顧不敢前,獨光顏先敗賊。始,裴度宣慰諸軍還,為憲宗言:“光顏勇而義,必立功。”十二年四月,光顏敗賊于郾城,死者什三,數(shù)其甲凡三萬,悉畫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軍?!臂背鞘貙⑧噾呀鸫罂?,其令董昌齡因是勸懷金降,且來請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質(zhì)賊,有如不戰(zhàn)而屈,且赤族。請公攻城,我舉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光顏許之。賊已北,昌齡奉偽印,懷金率諸將素服開門侍。都統(tǒng)韓弘素蹇縱,陰挾賊自重,且惡光顏忠力,思有以撓衊之。飭名姝,教歌舞、六博,舉止光麗,費百鉅萬,遣使以遺光顏,曰:“公以君暴露于外,恭進侍者,慰君征行之勤?!惫忸伡s旦日納焉。乃大合將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軍驚視。光顏徐曰:“我去家室久以為公憂誠無以報德然戰(zhàn)士皆棄妻子蹈白刃奈何獨以女色為樂?為我謝公:天子于光顏恩厚,誓不與賊同生!”指心曰:“雖死不貳?!币騿柩势?,將卒數(shù)萬皆感激流涕,乃厚賂使者還之,于是士氣益勵。光顏性忠義,善撫士,其下樂為用。許師勁悍,常為諸軍鋒,故數(shù)立勛。(《新唐書·列傳第九十六》,有刪節(jié))3.對下列句子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每嘆其天資票健,己所不逮

逮:抓住B.始逾月,擢本軍節(jié)度使

擢:提拔C.光顏乃壁溵水

壁:構筑營壘駐守D.飭名姝,教歌舞

飭:整治,訓練4.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我去家室/久以為公憂/誠無以報德/然戰(zhàn)士皆棄妻/子蹈白刃/奈何獨以女色為樂B.我去家室久/以為公憂/誠無以報德然/戰(zhàn)士皆棄妻/子蹈白刃/奈何獨以女色為樂C.我去家室久/以為公憂/誠無以報德/然戰(zhàn)士皆棄妻子/蹈白刃/奈何獨以女色為樂D.我去家室/久以為公憂/誠無以報德/然戰(zhàn)士皆棄妻子/蹈白刃/奈何/獨以女色為樂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光顏天資敏捷矯健,平定劍南時屢次出入敵營,拔取旗幟,神出鬼沒,名聲很響,被提拔為御史大夫、刺史等。B.討伐蔡州時,敵軍用陣勢壓制住李光顏的陣營,李光顏率領幾個騎兵突入敵營,往返沖突,于是士氣大振,擊潰了敵軍。C.李光顏命人在繳獲的鎧甲上全都涂上雷公符、斗星,署名“破城北軍”,使郾城守將鄧懷金、縣令董昌齡非??謶郑罱K不戰(zhàn)而降。D.都統(tǒng)韓弘恭謹?shù)剡M獻一些美女慰勞李光顏部隊征戰(zhàn)的勤苦,李光顏借機激勵部隊的士氣,并讓使者將這些美女帶回去了。6.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將數(shù)騎突入賊中,反往一再,眾識光顏,矢集其身如猬。答:(2)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質(zhì)賊,有如不戰(zhàn)而屈,且赤族。答:答案:3.A(逮:及,達到,比得上)4.C6.D(“恭謹?shù)剡M獻”有誤。韓弘平時厭惡李光顏忠勇有力,想用美人計瓦解李光顏的斗志,擾亂他。)6.(1)率領幾個騎兵沖入敵軍之中,往返沖突,敵人認識光顏,弓箭像刺猬毛一樣密集地射往他的身上。(2)城中士兵的父母妻子兒女都抵押在賊人手里,如有不經(jīng)戰(zhàn)斗就投降的,將誅滅全族。三、閱讀《鄭當時傳》回答下列各題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鄭莊以任俠自喜,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植槐?。莊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莊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為右內(nèi)史。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貶秩為詹事,遷為大農(nóng)令。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眻?zhí)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chǎn)業(yè),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饋遺人,不過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間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推轂③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于己。未嘗名吏,與官屬言,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后。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莊。鄭莊使視決河,自請治行五日。上曰:“吾聞‘鄭莊行,千里不赍糧’,請治行者何也?”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jié),漢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莊任人賓客為大農(nóng)僦人④,多逋負⑤。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fā)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莊為汝南太守。數(shù)歲,以官卒。卒后家無余貲財?!妒酚洝芬欢鹁碜ⅲ孩傧淬澹汗賳T休假②算:竹器③推轂:推薦④僦人:這里指承攬運輸?shù)娜刷蒎拓摚和锨房铐?.下列各句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名:稱呼……的名字B.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存:問候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行:輩,輩份D.莊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稍:稍微,略微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執(zhí)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B.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后C.及晚節(jié),漢征匈奴D.莊任人賓客為大農(nóng)僦人3.下列加點的字,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脫張羽于厄,聲聞梁楚之間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其慕長者,如恐不見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C.請治行者何也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D.與官屬言,若恐傷之與嬴不助五國也4.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都能反映鄭莊清廉節(jié)儉的一組是()①存諸故人,請謝賓客②又不治其產(chǎn)業(yè),仰奉賜以給諸公③然其饋遺人,不過算器食④候上之間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⑤鄭莊行,千里不赍糧⑥卒后家無余貲財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⑥D(zhuǎn).②④⑤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鄭莊的先祖曾因不奉詔而被逐,鄭莊也以行俠仗義為自豪,因解救張羽而聞名,雖然年小官薄,卻能結交天下名士。B.鄭莊為人謙和平易,從不擺架子。他交游十分廣泛,連皇帝都有所耳聞。C.鄭莊在朝廷上,常常揣測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確地決斷是非。但一有機會,也總向皇帝薦上士人及下屬好的言論。D.鄭莊在任用官吏的問題上,與司馬安意見不合,后來司馬安乘隙誣陷,使他一度丟了官職。答案:1.D(稍,應該是“漸漸地”)2.B(這里的“唯恐”和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其余三項,“下人”,古時指居于人下,可譯為“謙虛地待人”,現(xiàn)在多指仆人;“晚節(jié)”,在文中指晚年,現(xiàn)在多指晚年的節(jié)操;“賓客”,古時指門客,現(xiàn)在泛指客人)3.A(兩個“于”都是介詞,都表示動作行為的起點,相當于“從”;其余三項,B項,兩個“其”字,都是代詞,但前者是人稱代詞,后者是指示代詞;C項兩個“者”字都是助詞,但前者在句中表示停頓,后者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的”;D項兩個“與”字,前者是介詞,后者是動詞。)4.C(①是說他好交友④是說他為國薦賢⑤是說明他交游廣泛)5.D(“意見不合”和“乘隙誣陷”,在文中無根據(jù)。)一、閱讀《晁錯傳》,回答下列各題晁錯,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錯為太子家令。是時匈奴強,數(shù)寇邊,上發(fā)兵以御之。錯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由是遷中大夫。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孝文雖不盡聽,然奇其材。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爰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景帝即位,以錯為內(nèi)史。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喧嘩。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备冈唬骸皠⑹习惨?,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后十余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上問爰盎曰:“今吳、楚反,于公意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今破矣?!鄙蠁栐唬骸坝嫲渤觯俊卑粚υ唬骸皡?、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名為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fā)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鄙夏涣季?。后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謁者仆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為將。還,見上。上問曰:“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曰:“吳為反數(shù)十歲矣,發(fā)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復言矣?!鄙显唬骸昂卧??”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之,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劃始行,卒受大戮,內(nèi)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庇谑蔷暗坂叭婚L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節(jié)選自《漢書》)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吾不忍見禍逮身逮:及,殃及。B.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適:通“謫”,貶謫。c.紿載行市紿:欺騙。D.吾亦恨之恨:痛恨。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①上發(fā)兵以御之②殺之以應陳涉B.①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C.①其意不在錯也②齊國其庶幾乎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復言矣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4組,全都屬于晁錯死因的一組是()①錯為人峭直刻深②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③遷為御史大夫,請渚侯之罪過,削其支郡④劉氏安矣,而晁氏危⑤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⑥獨有斬錯……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⑤⑥D(zhuǎn).④⑤⑥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A.晁錯才學出眾,為人嚴峻剛直,因而受到文、景兩代皇帝的器重,許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見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B.晁錯在文帝時就進言主張削弱諸侯,還就更定法令等事數(shù)十次上書,文帝雖然沒有完全采納他的意見,但很賞識他的才子。C.晁錯得到景帝信任,終于達到削弱諸侯的目的,不料卻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維護了朝廷的利益卻使自己遭到殺身之禍。D.漢景帝聽信爰盎的話錯殺了晁錯,其危害是不但替諸侯報了仇,還從此堵住了忠臣直言進諫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答案:1.D“恨”在句中是遺憾的意思。2.A兩個“以”都是連詞,連接前后的動詞短語,表示目的;A項一個“之”是結構助詞“的”,另一個“之”是結構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B項一個“其”是代詞,指代吳、楚七國,另一個“其”,是副詞,表示推斷語氣;C項一個“且”是而且、況且,另一個“且”是尚且的意思。3.C①②④不是晁錯死因:①是晁錯為人的特點,②是漢文帝時的事,不是漢景帝時的書,④是晁錯父親的話。4.C“終于達到削弱諸侯的目的”這個說法不符合文意。二、閱讀《黃庭堅傳》,回答下列各題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警悟,讀書數(shù)過輒誦。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常驚,以為一日千里。舉進士,調(diào)葉縣尉。熙寧初,舉四京學官,第文為優(yōu),教授北京國子監(jiān),留守文彥博才之,留再任。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妙絕當世,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知太和縣,以平易為治。時課頒鹽(征收分攤鹽筴),諸縣爭占多數(shù),太和獨否,吏不悅,而民安之。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艱(遭母喪)。庭堅性篤孝,母病彌年,晝夜視顏色,及不解帶,及亡,廬墓下,哀毀得疾幾殆。服除,為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與其黨論《實錄》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摘千余條示之,謂為無驗證。既而院吏考閱,悉有據(jù)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至是首問焉。對曰:“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真兒戲耳?!狈灿袉枺灾鞭o以對,聞者壯之。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言者猶以處善地為骫(歪曲,枉曲)法。以親嫌,遂移戍州,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游,講學不倦,凡經(jīng)指授,下筆皆可觀。徽宗即位,起監(jiān)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員外郎召,皆辭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罷,主管玉龍觀。庭堅在河北與趙挺之有微隙,挺之執(zhí)政,轉(zhuǎn)運判官陳舉承風旨,上其所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