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病理學講義綱要_第1頁
臨床病理學講義綱要_第2頁
臨床病理學講義綱要_第3頁
臨床病理學講義綱要_第4頁
臨床病理學講義綱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臨床病理學講義綱要

目錄

1.緒論2

2.免疫組織化學及其在病理學中的應用4

3.生物信息學在病理學中的應用10

4.呼吸系統(tǒng)臨床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10

5.縱隔(胸腺上皮性腫瘤)臨床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19

6.消化系統(tǒng)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一)23

7.消化系統(tǒng)(肝臟)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二)34

8.淋巴造血系統(tǒng)臨床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44

9.生殖系統(tǒng)臨床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51

10.泌尿系統(tǒng)臨床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60

現(xiàn)代臨床病理學

第一章緒論周韌

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和臨床獲取活體組織技術的改進,臨床病理學檢查的范圍巳遠遠超過原來

只限于經典病理學的范疇,還包括現(xiàn)代病理學。它與臨床醫(yī)學的各個分科都有密切關系,涉及整個

臨床醫(yī)學;諸如外科學、內科學、皮膚病學、神經病學、腫瘤學、五官及口腔、放射醫(yī)學等等。此

外,病理科還承擔了醫(yī)院的尸體解剖、科研及教學等任務。

經典病理學+現(xiàn)代病理學

臨床病理學的主要分支有:一、經典病理學;二、現(xiàn)代病理學

一、經典病理學

外科病理學(亦稱診斷病理學):是應用形態(tài)學的觀察方法,對活體組織進行檢查,作出病理診斷,

提供臨床治療和評價預后的可靠依據(jù)。它是病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門解決臨床診斷的應用病

理學科。

診斷細胞學:通常也被列入外科病理學的范圍。

1.外科病理學是在獲取活體組織基礎上進行診斷的;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的診斷手段。具有以下特征:

1.1.臨床醫(yī)師提出病理檢查的要求,本質上是病理科醫(yī)師會診。

常常是因臨床醫(yī)師,外科醫(yī)師特別是內科醫(yī)師,往往是在作了大量的其他臨床檢查,仍無法作出

確切診斷時,才采用獲取活體組織的方法。

1.2.病理診斷是判斷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

任何疾病的預后,主要決定于病變的性質和范圍,腫瘤尤其如此。

術后標本的病理檢查,確定腫瘤的性質、分化程度、生長方式、擴散范圍等,不僅可以進一步

提供有關術后治療措施的參考依據(jù),還可以評估患者的預后。

1.3.病理診斷對提高臨床各科醫(yī)師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病理檢查不僅能對具體的患者提供最后的確切診斷,而且相關臨床醫(yī)師還可以通過病理診斷總

結自己對疾病認識上的經驗。從而不斷提高診斷水平。

臨床病理討論(clinicalpathologicalconference,CPC)則是促進這一過程的最好形式之

0

1.4.臨床各學科的研究、總結以及撰寫論文等往往離不開病理學的資料。因此,病理學的資料是

醫(yī)院最寶貴的財富之一;病理學科的業(yè)務質量,直接關系到醫(yī)院的診療水平。

2.外科病理學的主要任務是為臨床提供明確而可靠的診斷。但外科病理學與上述學科及其他的檢

驗學科又有所不同:常作為最終的確切診斷。

“金標準”

影象學科及同位素檢查等只能提供一個大致的診斷意見:

x攝片:

同位素檢查:

一般的化驗檢查:

一般來說,病理學診斷有下述幾種類型:

2.1.明確或基本明確的病理診斷

對送檢標本符合診斷要求及病變典型的病例,通??勺鞒雒鞔_的病理診斷,這類病例占絕大多

數(shù)。例如:淋巴結何杰金氏病(淋巴細胞消成型);甲狀腺乳頭狀癌;肺支氣管擴張癥伴膿腫形成等。

有時因送撿標本不甚理想、取材不當或病變不甚典型,或腫瘤分化程度較差,則病理醫(yī)師只能

對病變的性質作出原則性的判斷,但難以作出進一步確切的說明。

例如

肉芽腫性炎時,在往無法確定該肉芽腫性炎是結核性還是非結核性或其他原因所致;

有時即使能確定為癌或肉瘤,但無法確定其組織學類型。

這類診斷對臨床確定治療方針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屬基本明確的病理診斷。

2.2.有保留的及參考性的診斷

當送檢標本診斷依據(jù)不完全時,因此難以確診,這時在診斷前可冠以“考慮為”。

例如:淋巴結反應性增生十分活躍,與惡性淋巴瘤甚難區(qū)別,但經綜合分析后,以前者可能性

為大,此時可診斷為“淋巴結淋巴組織增生活躍(考慮為淋巴結反應性增生)”。

有的疾病在形態(tài)上缺乏或較少特征性病變,必須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及其他檢查方能確診,此時可診

斷為“符合XX病”。這類情況最常用于皮膚的非腫瘤性疾病,如“皮膚病變可符合紅斑性狼瘡”

等。

上述診斷只能作為臨床的重要參考,不能認為是最后的診斷,必要時應由病理和臨床醫(yī)師共同

研究后進一步確診。

有時因取材部位不當(例如活檢標本所取為壞死組織)或標本太小,或病變不典型但又無法排除

時,可在診斷時冠以“疑為”、“高度可疑”、“提示XX可能”等字樣,以便于臨床醫(yī)師考

慮進一步的診治措施。

例如:胃鏡鉗取的活檢組織中發(fā)現(xiàn)少數(shù)以是而非的腫瘤細胞,雖經重切片或特殊染色仍不能得出最

后結論時,,可診斷為“胃粘膜內有可疑癌細胞浸潤”,并建議必要時再檢。

又如病變中見到少量上皮樣細胞,但未見典型的結核結節(jié),可診斷為“疑為肉芽腫性炎"或“病變

不能排除結核”等,并建議臨床進一步作其他有關檢查。

2.3.描述性診斷

如送檢組織太小,無法觀察病變,或送檢組織的變化不足以作出任何疾病的診斷時,則只能作

形態(tài)學的描述性診斷,如“小片淺表胃粘膜組織”、“小片纖維組織伴粘液變性”等,

2.4.病理診斷的局限性

迄今為止,病理診斷仍是對疾病進行最后確切診斷的最可靠手段。“金標準”

臨床各科醫(yī)師對病理醫(yī)師期望頗高,以為病理醫(yī)師是“萬能”的,只要有一點組織,在顯微鏡

下一看,就什么都能診斷了。

病理醫(yī)師有時也過高地估計了形態(tài)學診斷的價值,認為身為病理醫(yī)師應該什么問題都能解決,

如果對某些病例不能作出診斷,似乎是水平不高的表現(xiàn)。

病理診斷(經典病理學)主要是根據(jù)送檢標本的眼觀特征和細胞、組織結構的形態(tài)變化來進行

診斷,因此,當送檢標本材料不足、不當,或病變不典型、缺乏特異性,或處于臨界性病變狀態(tài)等

情況時,病理學的手段也同樣不能作出確切的診斷,這就是病理診斷的局限性。

3.臨床病理學的發(fā)展趨向:三段式診斷:形態(tài)學診斷+免疫學標記+分子診斷

4.外科病理學檢查的一般程序

4.1.主要程序如下:

-、接收送檢標本及病理檢查申請單

二、將送檢標本按序編號、登記

三、巨檢由病理醫(yī)師檢查、描述并切取所需觀察的組織塊(即取材)

四、技術室制作常規(guī)切片

五、病理醫(yī)師閱片并作鏡下描述及診斷

六、抄發(fā)診斷書并送有關科室

七、留存的送檢單進行診斷登記后,歸檔,定期裝訂,長期保存。蠟塊及切片辦按序及時歸擋,長

期保存。

4.2.病理報告的要求及標本、檔案的保存

4.2.1.病理報告其內容包括如下:

1.患者一般情況及臨床摘要一般情況為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地址、病理號碼、病歷號碼等。

2.肉眼觀察包括肉眼檢查所得全部結果在內。并說明每一包埋組織取材部位的記錄,如有照片

或繪過的簡圖也應保存。

3.鏡下描述

4.病理診斷

簡短而明確。

送撿多少標本,都應有相對應的病理診斷。

5.評論

常附于病理診斷之后,是對一些較復雜、較少見,或特殊的病例,作為:

(1.)病理診斷的補充

(2.)分析總結

(3.)對病理診斷的鑒別診斷意見

(4.)提出支持病理診斷的要點

(5.)預后有關形態(tài)學的說明

(6.)附上與診斷有關的參考文獻

(7.)對臨床進一步處理或治療的建議

(8.)若冰凍切片及穿刺活檢與手術切除后石蠟切片診斷,或經免疫組化染色后的診斷有所差異時,

應論述及加以說明解釋。

4.2.2.病理報告發(fā)出的時間

病理報告是直接發(fā)給負責送檢的臨床醫(yī)師。常規(guī)的石蠟切片報告應在收到標本后第3-5天發(fā)

出。

如要補切、加染或做其他特殊檢查需延時發(fā)出報告,應以書面或電話等形式照會送檢師。

冰凍活檢報告應于收到標本后20分鐘發(fā)出,可通過電話、電傳或電腦網絡等以最快的式傳輸

冰凍報告。

4.2.3.病理材料的保存

病理材料包括大體標本、玻片、石蠟組織塊、病理送檢單及報告記錄、照片等。

這些病理材料的保存期限,在某些國家,如澳大利亞規(guī)定所有外科病理報告、組織切片、組織

蠟塊、有異常細胞的細胞涂片保存期最少為14年。沒有異常細胞的涂片保存期為2年。

發(fā)出報告后的大體標本,有科研或教學價值的應裝瓶保存;其余標本保留1個月后清理,對診

斷有爭議的病例除外。

病理的文字資料:年代久遠的病理單制作為微縮膠片.

玻片應長久保存。保存期至少在25年以上。

石蠟組織塊應盡可能長久地保存。在有條件的單位,石蠟組織塊應放置于4c恒溫冷庫內保存。

這些材料的保存則是對病者及臨床醫(yī)師負責,便于重復檢查。

同一病人再次活檢時,可將舊有的病理材料作對照,以便正確診斷并對病變的發(fā)展過程全面評

價。

也是進行臨床病理總結和科學研究的珍貴材料。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日漸普及,應建立病理數(shù)據(jù)管理系統(tǒng),并使之成為醫(yī)院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組成

部分。以SNOMED碼(醫(yī)科標準命名)和ICD碼(國際疾病分類)為主要代碼貯存病理資料,并以文本

方式處理和打印病理報告,使病理科的日常工作規(guī)范化。可用21種關鍵詞組合快速檢索病例,輸

出多種用途的報表,為臨床病理及科研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二、現(xiàn)代病理學:

分子病理學:

免疫組織化學:

免疫病理學:

超微結構病理學:

現(xiàn)代病理學:在經典病理學的基礎上,采用現(xiàn)代輔助手段,提高病理診斷率。

80-85%90-95%

三、現(xiàn)代臨床病理學的一些常用方法

(一)特殊染色

1.嗜銀纖維染色2.黑色素染色用以排除或確診黑色素瘤3.膠原纖維染色4.粘液染色5.脂

肪染色6.磷鋁酸蘇木素染色7.過碘酸雪夫試驗(PAS)染色8.彈性纖維染色9.細菌染色

(二)酶組織化學

(三)免疫組織化學技術

(四)應用電子顯微鏡輔助診斷

電鏡的特點是能觀察到細胞的微細結構,在外科病理學中有助于下列情況確診:①能觀察到各

種肌?。╩yoPa6ies)肌纖維內線粒體的畸形異態(tài),以便診斷。②從瘤細胞微絨毛形態(tài)及大小及其差

異,可鑒別間皮瘤與腺癌,間皮瘤的瘤細胞絨毛多,細長而有分支,腺癌的癌細胞的絨毛較稀疏,

較短而少分支,有時見絨毛微根(mdef)伸入腦漿淺層內。③可見到實心的神經內分泌性顆粒在細

胞內而診斷神經內分泌性腫瘤。④可檢測到一些細胞內特殊結構或成分,如:勒gedl肌細胞內的

酗rkck小體、黑色素細胞內的黑色素小體、內皮細胞的Weibel一PahIde小體及腺泡狀軟組織肉瘤

瘤細胞的含膜的結晶小體等,從而可確定細胞的成分及腫瘤的診斷。⑤可見到分泌類因醇的腎上腺

皮質或性腺腫瘤的瘤細胞內有大量光面內漿網及線粒體有管泡狀崎,從而可確診。⑧可見到橫紋肌

肉瘤的瘤細胞有z一帶,平滑肌肉瘤的瘤細胞有致密斑及腦膜下明顯的吞飲小泡,有助于診斷。而

在癌細胞內可見到張力原纖維(ton06b;Is)或復合橋粒(c刪Plexdesmo刪毗),有助于鑒別。

(五)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外科病理學上的應用

近20年來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fā)展大大地推動了整個基礎醫(yī)學的前進,因而也逐漸地反映及應

用到外科病理學上來,較早期已報道可從外科手術標本的組織塊中抽提特定的DNA,因要將組織全

部破壞,不能定位故不理想。經過不斷的改進及探索,目前已能在經一般固定的石蠟切片內把特定

的DNA顯現(xiàn)出來,這是通過特定的探針在玻片上用原位雜交法將要檢測的核酸在特定的細胞顯現(xiàn)出

來。

近年進一步應用原位多聚酶鏈反應法(insituPCR),使檢測的核酸在原位能增擴至百萬倍以

上,再進行雜交,更能將一些微量特定的核酸顯現(xiàn)出來。

?些肺小細胞未分化癌的癌細胞有chromogroninA的mRNA等,說明這些腫瘤與神經內分泌腫

瘤有關聯(lián)。

檢測石蠟切片中人乳頭瘤病毒(HPV)陽性率也更高,分別為40%對67%,這對確診及研究性器

官上皮瘤,上皮內腫瘤,宮頸癌的發(fā)生學都有很大幫助。

第二章免疫組織化學及其應用周韌

1.免疫組織化學的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

]1歷史

人類的歷史有多長,醫(yī)學的歷史也就有多長.醫(yī)學的任何一個進步都是建立在當時科學與技術發(fā)展

的相應水平上的.

醫(yī)學的目的:解除人體的病痛

核心:診斷和治療。

任何疾病的有效治療均來源于正確的診斷。

疾病的診斷手段準確性,首推病理診斷準確性高,即病理組織學診斷。更準確、更可信、更有權威

性。

免疫組織化學(以下簡稱免疫組化)已成為病理診斷中的一種常用手段。

病理診斷發(fā)展過程的主要事件

年代作者事件

1632年Severino腫瘤切開后觀察的書

1661年Malpighi放大鏡觀察后的報告

1761年Morgagni腫瘤與外科方面的書

1829年Horner首篇病理論文

1832年Hodgkin報告7例尸檢結果的論文

1858年Virchow發(fā)表《細胞病理學》

1863年Paget發(fā)表《外科病理學》

1897年MalloryWright發(fā)表組織學技術的書

1914年Mallory發(fā)表《細胞組織學原則》

1919年Ewing發(fā)表《腫瘤病》

1924年McFarland發(fā)表《外科病理學》

1926年Karsner發(fā)表《人體病理學》

1928年Papanicolaou發(fā)表細胞學方面的書

1951年電鏡應用于病理診斷

1974年免疫組化用于病理診斷

診斷病理學開始于19世紀

20世紀的第二個25年中達到光學顯微鏡診斷的輝煌。隨之而起的電子顯微鏡

20世紀第三個25年中成為診斷病理的發(fā)展高峰。

進入20世紀最后25年,取而代之的便是免疫組化了。

1.2.免疫組織化學的發(fā)展

1.2.1.免疫學的發(fā)展

1.2.2.單克隆技術的出現(xiàn)

病理診斷的確立:是找到“特征性”形態(tài)表現(xiàn)。

常規(guī)蘇木素伊紅(HE)染色

兒百種的“特殊染色”

免疫組織化學產生:

抗序抗體結合原理

從組織細胞水平進行抗原抗體反應,于是就了免疫組織化學技術。

主要的發(fā)展過程

年代研究者事件

1941年Coons實用免疫熒光技術

1948年Fagraeus進一步發(fā)展免疫熒光技術

1970年Sternberger抗體酶標記技術

1974年Taylor證實組織中的漿細胞免疫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單克隆抗體技術

1981年HsuABC法

90年代以來SP法,原位雜交及原位PCR免

疫組化法

診斷免疫組化

開始于70年代,

發(fā)展高峰是80年代,

90年代已在國外病理科列入病理技術室的常規(guī)工作。

國內病理科約晚10年的進程,90年代開始在診斷病理工作中普及。

2.免疫組織化學的相關理論和技術

2.1.免疫組織化學的工作原理

已知的特異性抗體或抗原能特異性結合

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于結合后的特異性抗體上的顯示劑,如酶,金

屬離子、同位素等,顯示一定的信號(如:顏色)

借助顯微鏡、熒光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觀察其顏色變化,從而在抗原抗體結合部位確定組織、細胞

結構

抗原和抗體

抗原(antigen)

1、全抗原(completeantigen)2、半抗原(hapten)

抗體(antibody)

多克隆抗體(polyclonalantibody)

純化的抗原直接免疫動物(大多數(shù)為兔)

多個B淋巴細胞克隆所產生的抗體混合物。

特異性不如單克隆抗體好,有時會造成抗體的交叉反應

但能廣泛用于石蠟包埋組織切片。原因是

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antibody)

單克隆抗體是針對一種抗原決定簇的一個B淋巴細胞克隆分泌的抗體。

大多數(shù)為小鼠。其優(yōu)點為特異性強、抗體產量高。

單克隆抗體只針對抗原分子的某一個抗原決定簇,這一抗原決定簇可以是抗原分子上的無關抗原決

定簇,

在免疫組織化學中廣泛用于冰凍切片和石蠟切片。

單克隆號的來源

總之,任何一種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欲獲得令人滿意的染色結果,除該方法本身所具有的特點(高

度敏感)外,還必須選擇具有高度特異和穩(wěn)定的優(yōu)質抗體。

(三)抗原與抗體的關系

抗原引起機體產生免疫反應

決定免疫反應的特異性

產生的抗體、致敏淋巴細胞等物質

利用抗體可以檢測抗原物質

(四)抗原與抗體的反應

免疫反應血清學反應。

1、抗原與抗體的結合是高度特異性的結合

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解離。

2、一個抗體分子有兩個抗原結合點(稱兩價)

一個抗原的分子上則可有許多個結合點(稱為多價)。

3、抗原的抗體分子的結合,不受兩者數(shù)量比例的限制,但如需要出現(xiàn)肉眼可見的反應,則抗原

與抗體的量需保持一定比例。在抗原或抗體過量的條件下,不能聚合成大顆粒,因此不能出現(xiàn)肉眼

可見的反應。(BIGBEE現(xiàn)象)

2.2.免疫組織化學的應用范圍及優(yōu)點:

2.2.1.應用范圍:

(1)提高病理診斷準確性

(2)對疾病的預后和治療的意義激素

(3)癌基因蛋白的應用(4)對腫瘤增生程度的評價

(5)微小病灶的發(fā)現(xiàn)微小癌,微小病灶(如羊水栓塞)

(6)在腫瘤分期上的意義(7)指導腫瘤的治療

(8)免疫性疾病的輔助診斷(9)病原微生物的檢測

2.2.2.免疫組化優(yōu)點:

(1)特異性強(2)敏感性高(3)定位準確、形態(tài)與功能的結合

3.免疫組織化學的常用方法

3.1.標本的預處理

取材:(原則上)三對照,常用兩對照(內對照)保存:-40C?-80℃

固定玻片處理:

3.2.抗原修復:

抗原破壞的原因

抗原修復方法

A、化學方法:1、胰蛋白酶2、proteinase

B、物理方法

單純加熱法:高壓加熱法:微波方法:(幻燈)

檸檬酸鹽緩沖液

C、修復方法的評價

3.3.常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

A、一步法B、二步法C、三步法D、多步法間接法金銀法

PAP和BigBeeAPAAPABC法

重要的染色步驟的要點:

ABC法(卵白素一生物素一過氧化物酶連結法)

ABC法是利用卵白素與生物素特有的高度親和力這一生物學性質,先將生物素與辣根過氧化物

酶(HRP)結合,形成生物素化HRP,然后與卵白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ABC復合物。用生物素化

二抗與第一抗體結合,再與ABC復合物聯(lián)結形成抗原一抗體一生物素化二抗一ABC。最后用底物顯

色劑顯色。

步驟:(1)石蠟切片脫蠟至水后;(2)PBS沖洗,5minX3次;(3)3%過氧化氫甲醇溶液,

20min;(4)PBS沖洗,5minX3次;(5)每張切片滴加非免疫動物血清20min;(6)每張切片滴

加第一抗體,60min;(7)PBS沖洗,5minX3次;(8)每張切片加滴加生物素化二抗,60min;

(9)PBS沖洗,5minX3次;(10)每張切片滴加ABC復合物,60min;(ll)PBS沖洗,5minX3次;

(12)新鮮配制的DAB溶液,3?lOmin;(13)自來水沖洗,復染,中性樹膠封固。

PAP法

用第二抗體作“橋梁”,既與第一抗體結合,再與PAP復合物聯(lián)結,最后用底物顯色劑顯色。

步驟:(1)石蠟切片脫蠟至水后;(2)PBS沖洗,5minX3次;(3)3%過氧化氫甲醇溶液,20min;

(4)PBS沖洗,5minX3次;(5)每張切片滴加非免疫性動物血清,20min;(6)每張切片滴加第一

抗體,60min;(7)PBS沖洗,5minX3次;(8)每張切片滴加第二抗體,60min;(9)PBS沖洗,

5minX3次;(10)每張切片滴加PAP復合物,60min;(ll)PBS沖洗,5minX3次;(12)新鮮配

制的DAB溶液,3-10min;(13)自來水中洗,復染,中性樹膠封固。

SP法(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過氧化物酶連結法)

用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代替ABC復合物中的卵白素蛋白即形成SP法。染色原理同ABC法。國

外其他公司亦將此法注冊為LSAB法,LAB-SA法和SABC法等。因SP最早建立和報道,其標記技術

不斷提高,以其穩(wěn)定染色時間比同類方法短和價格較低而在我國逐漸普及。

步驟:(1)石蠟切片脫蠟至水后;(2)PBS沖洗,5minX3次;(3)3%過氧化氫甲醇溶液,lOmin;

(4)PBS沖洗,5minX3次;(5)每張切片加1滴或50u1非免疫性動物血清,lOmin;(6)每張切

片加1滴或50口1的第一抗體,60min;(7)PBS沖洗,5minX3次;(8)每張切片加1滴或50H

生物素標記的第二抗體,lOmin;(9)PBS沖洗5minX3次;(10)每張切片加1滴或50口1鏈霉素

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溶液,lOmin;(ll)PBS沖洗5minX3次;(12)每張切片加2滴或100

u1新鮮配制的DAB溶液,顯微鏡下觀察3?lOmin;(13)自來水沖洗,蘇木素復染,中性樹膠封

固。

3.4.各種方法的評價

A、不同酶標記敏感性比較

B、常用免疫組織化學敏感性比較

單純間接法:

優(yōu)點:1、簡單、經濟2、無BigBee現(xiàn)象

缺點:1、敏感性差2、內源性Ig干擾:二抗是一抗的動物種和類特異的抗體,有可

能由于內源性Ig干擾產生背景。

PAP法

優(yōu)點:1、高敏感性2、高特異性

缺點:1、適應性差,針對不同的種屬的一,必須有相應的橋和復合物。2、內源性Ig

干擾:①2ndAb接在內源性Ig上,②PAP接在內源性Ig上。3、BigBee效應:bell-shapedcurve

ABC法:

優(yōu)點:1、高敏感性2、適應性強:同樣的ABC復合物可用于各種抗體的檢測中3、BigBee

效應相對弱些

缺點:內源性Ig干擾

4.免疫組織化學的質量控制及注意事項

4.1.Ab的保存和配制

保存性分裝

即用型

配制:選最佳點

4.2.正確的設計和結果判斷

4.2.1.陽性對照:已知的陽性對照

4.2.2.內對照:

4.2.3.陰性對照:

(1)用一個陰性試劑替代一抗或控制步驟

目的:用來評價非特異性染色,并較好解釋抗原部位的特異性標記。

(2)如果大規(guī)模使用抗體,一張切片的陰性區(qū),可能就是另一張切片(不同Ab)的非特異性染

色對照。

正確設計對照方法

免疫組化技術設有:1、陰性對照2、陽性對照3、抑制對照4、吸收對照5、自身對照

在病理科的日常診斷工作中,只要有陰性對照和陽性對照即可。

出現(xiàn)假陽性的兒種原因

1、抗體的稀釋度不正確、濃度太高。

2、部分多克隆抗體由于特異性等問題將出現(xiàn)異常表達,如S100、Lysozyme、Myoglobin等可在

鱗狀上皮細胞中表達。

出現(xiàn)假陰性的兒種原因

1、抗體和檢則試劑盒配對是否合理。如單克隆抗體(多為鼠),其檢測試劑盒應該用鼠的試劑

盒,多克隆抗體(多為兔)應該用兔的試劑盒。2、抗體的濃度太低。3、孵育的時間太短。4、固

定和溫度。5、染色步驟是否正確。6、染色過程中切片過分干燥。

出現(xiàn)背景著色的幾種原因

1、內源性過氧化酶沒有完全阻斷。2、正常動物血清使用不合理,如第二抗體為羊抗鼠IgG,

應該用羊的正常血清。3、脫蠟不夠徹底。4、組織粘貼劑使用不當或太濃。5、PBS沖洗不夠。6、

抗體稀釋不合理,濃度太高。7、底物顯以時間太長。

顯示劑的合理使用和增強方法

目前最常用的顯示劑:DAB,AEC,AP-Red和Fast-Blue

前兩種僅能用于辣根過氧化物酶(HRP)系統(tǒng)的如PAP、ABC和SP

后兩種僅能用于堿性磷酸酶(AP)系統(tǒng)的如APAAP和SAP

由于AEC溶于酒精,所以封片時不能用中性樹膠,以免退色,而只能用甘油明膠或市售的AEC封片

劑。

顯示劑的增強方法主要在DAB顯示時加上一些金屬離子如銀、銅和鉆等,現(xiàn)已有市售的產品,不

必自己配制。

4.4.底物的選擇(幻燈)

DAB:3.3'-diaminobenizidine

AP:Alkalinephosphatase

AEC

N-AS-Bi-P/NF

N-AS-0L-P/FB.BB

N-AS-0L-P/FB.BN

N-AS-0L-P/FB.RR

N-AS-0L-P/FR.Violet

結果判斷標準

由于影響因素很多,如不同廠家生產的同一種抗體特異性和敏感性的差異、所用的檢測試

劑盒特異性和敏感性的差異、技術熟練程序以及固定包埋等,其結果判斷的標準化問題尚難統(tǒng)o

有一些原則必須掌握:

陽性細胞定位是否明確,是胞膜、胞漿還是胞核陽性

間質清晰,無背景著色。

陽性細胞要在5%以上,才能定為陽性。

參考評價:

<5%5%-25%+25%-50%++,>50%+++

4.3.內源性干擾:

4.3.1.內源性Ig:

人組織中有各種水平的內源性Ig存在,可與二抗有交叉反應。

Dako公司單用高純化的Biotin標記的F(ab')2片段,是RaamoIgG(重鏈、輕鏈的特異片

段),這個Ab被廣泛的用人正常血清吸附減法交叉反應。

由于CAS系統(tǒng)的高敏感性,與內源性Ig交叉反應仍可檢測到,由于內源性Ig的背景染色,最

好在血管、淋巴管周圍、結締組織、血管外空白陰性對照染色體識別。某些類型的上皮,如消化道

上皮也可有內源性Ig(IgA)。內源性Ig的染色增加也可以是抗癌修復造成。因此,恰當?shù)年幮詫?/p>

照試劑和陰性對照切片是必須的,室內源性Ig存在時,用來解釋陽性結果。

4.3.2.內源性Biotin:

內源性結合活性Biotin可在肝小葉和腎小管上皮中存在。推薦使用Dako-Biotin-Blodcing

系統(tǒng)(codeNoX0590)

內源性源P:或假HRP活性:

在血紅蛋白、肌球蛋白、細胞色素、觸酶中存在。還有嗜酸的細胞中,可用3%H202來。

4.3.3.內源性AP:

Levamisole可作為抑制劑

4.3.4.其他:

HBV感染的患者的組織,及HBsAg+患者的組織,有地HRP非特異性陽性。

非免疫血清的應用:來自與二抗同系中動物的正常的非免疫血清,用于阻斷步驟中,可能引起

假陰性/假陽性,這是由于自身抗體。天然抗體。

5.免疫組化的工作一般常規(guī):

5.1.常用抗體的選用

KeratinVimentinS-100LCA

5.2.抗體克隆號的意義:

例:示p53的結構圖

第三章生物信息學在病理學中的應用

1.概述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通過基因組測序、蛋白質序列和結構解析等實驗,分子生物學

家提供了大量的有關生物分子的原始數(shù)據(jù),需要利用現(xiàn)代計算技術對這些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收集、整理、

管理以便檢索使用,因而出現(xiàn)了生物信息學。

基因組測序、蛋白質序列和結構解析

解釋和理解數(shù)據(jù)

收集、整理、管理以便檢索使用

對比、分析

建立計算模型

仿真、預測、驗證

生物信息學是分子生物學和信息科學與技術、物理、數(shù)學等學科交叉的產物。

2.生物信息學在病理學中的應用:

2.1.臨床病理學:

圖象分析

圖象網絡傳輸及診斷

2.2.臨床病理學研究:

pubmed

文獻全文檢索

2.3.基礎病理學研究:

1.大分子數(shù)據(jù)庫:GenBank——NIH,EMBLEURO,DDBL——JAPAN,SWISS-PROT

2.BLAST(BasicLocalAligmentSearchTool)

基本局部對比搜索工具

3.Entrez

集成信息檢索系統(tǒng)

公共數(shù)據(jù)庫的條目之間存在者邏輯聯(lián)系:

MEDLINEPAPERGENE(SEQUENCE)

Sequenceaminoacidseq3DLocationonChrom

GenBANK蛋白質數(shù)據(jù)庫結構數(shù)據(jù)庫圖譜數(shù)據(jù)庫

Entrez的5個搜索域

4.OMIM:OnlineMendelianInheritanceinMan

5.GDB:genomedatebank

6.Genemap

7.其他:酶切條件分析

表達產物分析

引物設計primerolig4.0

第四章呼吸系統(tǒng)疾病病理學

1.呼吸系統(tǒng)正常生理解剖

2.鼻腔、副鼻竇和鼻咽

3.喉和氣管

4.肺和胸膜

5.肺

5.1.非腫瘤性病變

5.2.肺及胸膜腫瘤病理學類型

5.3.胸膜

肺及胸膜腫瘤病理學類型:1上皮性腫瘤2間葉性腫瘤3淋巴增生性病變4其他腫瘤及瘤樣

病變5轉移性腫瘤6胸膜腫瘤

肺及胸膜腫瘤病理學類型WHO1999

1上皮性腫瘤

1.1良性

1.1.1乳頭狀瘤

1,1.1.1鱗狀上皮乳頭狀瘤

L1.1.2柱狀上皮乳頭狀瘤

1.1.1.3混合性乳頭狀瘤

b1.2腺瘤

1.1.2.1唾液腺型腺瘤

1.1.2.1.1粘液腺腺瘤

1.1.2.1.2漿液腺腺瘤

1.1.2.1.3多形性腺瘤

1.1.2.1.4嗜酸件細胞腺瘤

1.1.2.2乳頭狀腺瘤

1.2癌前病變

1.2.1基底細胞不典型增生

1.2.2鱗狀上皮不典型增生

1,2,3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

1,3惡性

1.3.1早期肺癌

1,3,1.1中央型

1.3.1.1.1原位癌

1,3.1.1.2腔內乳頭狀型

1.3.1.1.3管壁浸潤型

1,3.1.2外周型

1,3.2中晚期肺癌

1.3,2.1來自支氣管表面上皮的癌——具有腺、鱗分化特征

1,3,2,1,1鱗狀細胞癌

變異型(1)棱形細胞鱗癌;(2)透明細胞鱗癌(3)基底細胞(基底樣)癌

1,3,2,1.2腺癌

(1)腺泡性腺癌(2)乳頭狀腺癌(3)粘液性腺癌(4)分泌性腺癌(5)實性粘液細胞癌

(6)混合性腺癌

1.3.2.1.3腺鱗癌

1.3.2.1.4大細胞癌

變異型:(1)透明細胞癌(2)巨細胞癰(3)淋巴上皮癌樣癌

1.3.2.2來自細支氣管及肺泡上皮細胞的癌——細支氣管肺泡癌,具有細支氣管、肺泡

上皮分化特征

1.3.2.2.1Clara細胞型

1.3.2.2.2E型肺泡細胞型

1.3.2.2.3粘液細胞型

1.3.2.2.4混合型

1.3.2.3來自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癌——神經內分泌瘤,具有神經內分泌分化特征

1.3.2.3.1類癌

1.3.2.3.2不典型類癌

1.3.2.3.3小細胞癌(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1.3.2.3.4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1.3.2.3.5巨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1.3.2.3.6不能分類的神經內分泌瘤

1.3.2.4來自支氣管腺體的癌——唾液腺型癌,具有唾液腺型癌分化特征

1.3.2.4.1腺樣索性癌

1.3.2.4.2粘液表皮樣癌

1.3.2.4.3其他

1.3.2.5其他——具有兩種以上分化成分的癌瘤

1.3.2.5.1癌肉瘤

1.3.2.5.2肺母細胞瘤

1.3.2.5.3復合性瘤

2間葉性腫瘤

2.1良性

2.1.1粘液瘤

2.1.2孤立件纖維性腫瘤

2.1.3脂肪瘤

2.1.4平滑肌瘤

2.1.5軟骨瘤

2.1.6“錯構瘤”(纖維軟骨脂肪瘤)

2.1.7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

2.1.8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2.1.9彌漫性肺淋巴管瘤病

2.2惡性

2.2.1平滑肌肉瘤

2.2.2橫紋肌肉瘤

2.2.3纖維肉瘤

2.2.4血管肉瘤

2.2.5惡性血管外皮細胞痕

2.2.6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2.2.7其他

3淋巴增生性病變

3.1良性淋巴細胞血管炎及肉芽腫病

3.2淋巴瘤樣肉芽腫病

3.3假性淋巴瘤

3.4小淋巴細胞性淋巴瘤

3.5血管中心性大細胞淋巴瘤

3.6漿細胞瘤

3.7霍奇金病

4其他腫瘤及瘤樣病變

4.1其他良性腫瘤

4.1.1所謂的硬化性血管瘤

4.1.2透明細胞瘤

4.1.3顆粒細胞瘤

4.1.4副節(jié)瘤

4.1.5腦膜瘤

4.1.6畸胎瘤

4.1.7胸腺瘤

4.2瘤樣病變

4.2.1支氣管炎性息肉

4.2.2炎性假瘤

4.2.3機化性肺炎

4.2.4嗜酸性肉芽腫

4.2.5結節(jié)狀淀粉樣物質沉著

4.2.6透明變性肉芽腫

4.2.7子宮內膜異位癥

5轉移性腫瘤

5.1轉移性癌

5.1.1具有麟癌組織結構者

5.1.2具有腺癌組織結構者

5.1.3具有透明細胞組織結構者

5.1.4具有乳頭狀組織結構者

5.2轉移性肉瘤

5.3轉移性其他腫瘤

6胸膜腫瘤

6.1間皮瘤

6.1.1良性間皮瘤

6.1.2惡性間皮瘤

6.1.2.1上皮性

6.1.2.2肉瘤樣

6.1.2.3雙相性

6.1.2.4其他罕見型

6.2其他腫瘤

1.上皮性腫瘤

1.1良性

1.1.1乳頭狀瘤

1,1,1,1鱗狀上皮乳頭狀瘤(Squamouspapilloma)

此瘤是由支氣管粘膜表面的復層鱗狀上皮增牛形成的乳頭狀良性腫瘤,較罕見。多發(fā)生在大支

氣管及段支氣管,成人多見,亦RJ發(fā)生在年輕人。腫瘤在支氣管腔內呈乳頭狀生長,通常有廣基

的蒂與支氣管壁相連。

此瘤可分兩種:孤立性和多發(fā)性。后者稱為乳頭狀瘤病,可沿支氣管擴展至肺實質,導致鄰近

的肺泡充滿鱗狀細胞。有證據(jù)表明,此瘤是由HPV所致。

鏡下。瘤組織呈乳頭狀,表面被以分化奸的復層鱗狀上皮,其軸心為富含血管的少量間質。(圖

1,圖2)

1,1,1.2柱狀上皮乳頭狀瘤(Columnarcellpapilloma)

此瘤較鱗狀上皮乳頭狀瘤少見,是由大支氣管粘膜表面的纖毛或無纖毛桿狀上皮增生形成,亦

可混有不等量杯狀細胞。一般為單發(fā)性,突入支氣管腔內。

鏡下,瘤組織呈乳頭狀或絨毛狀,其表面被以分化好的單層或假復層林狀上皮,其軸心為合有

血管的少量纖維組織。(圖3)

1,1,1,3混合性乳頭狀瘤(Mixedpapilloma)

此瘤由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兩種成分構成,通常為單發(fā),亦可多發(fā)。

1,1,2腺瘤(Adenoma)

1,1.2.1唾液腺型腺瘤(Adenomaofsalivaryglandtype)

1.1.2.1.1粘液腺腺瘤(Mucousglandadenoma)

此瘤是山粘液腺增生形成的腺瘤,多發(fā)生存大支氣管,少見,通常呈息肉狀,突入支氣管

腔內。

鏡下,瘤體表面通常被以支氣管校狀上皮,上皮下瘤組織由大小不等、形狀不--的粘液腺構成,

腺上皮細胞呈柱狀,胞漿透亮,核位于基底部,腺腔內充滿粘液,間質為少量纖維組織。如有的腺

體明顯擴張呈囊狀。對稱之為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Cystadenoma)(圖4)

1.1.2.1.2漿液腺腺瘤(Serousglandadenoma)

此瘤與粘液腺腺瘤相似,所不同者只是瘤組織由大小不等的漿液腺腺體構成。腺體上皮細胞呈

立方狀或柱狀,腦漿呈伊紅色,核位于細胞中央,腺腔內可充有蛋白性分泌物。

如由粘液腺和漿液腺共同構成瘤組織,可稱為混合性腺瘤(Mixedadenoma)。(圖5,圖6)

(圖7)

1.1.2.1.3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adenoma)

此瘤一般發(fā)生在氣管及大支氣管,極少見。瘤組織與唾液腺發(fā)生的多形性腺瘤相同,鏡下顯示

在粘液樣及軟骨樣基質中,見有上皮細胞構成的腺體和混雜其間的肌上皮細胞。

1.1.2.1.4嗜酸性細胞腺瘤(Oncocytoma)

此瘤是由嗜酸性細胞組成的腺體構成的良性腫瘤,亦可叫嗜酸性細胞腺瘤(Oncocytic

adenoma)0腫瘤可堵塞大支氣管腔,境界清楚。

鏡下,見具有嗜酸性顆粒狀胞漿特征的瘤細胞,多圍繞血管聚集,呈片狀、帶狀或腺樣結構。

此瘤應注意與嗜酸性細胞類癌相鑒別。免疫組化和屯鏡觀察有助十二者的鑒別。前者電鏡下見瘤細

胞胞質內含有大量線粒體,為其特征;后者NSE、CgA等階隊電鏡下除見瘤細胞胞質內有大量線粒

體外,尚可見神經分泌顆粒。

1.1.2.2乳頭狀腺瘤(Papillaryadenoma)

此瘤罕見,位于肺外周部實質內,為孤立結節(jié),境界清楚。直徑1.5-2.5cm。

鏡下。腫瘤由乳頭狀結構組成,其表面被以單層立方狀至柱狀上皮細胞,大小?致,胞漿呈嗜

酸性,乳頭軸心為富含血管的纖維組織。

免疫組化及超微結構觀察顯示,瘤細胞主要為II型肺泡細胞,也可混有不等量的Clara細胞。

(圖8)

1.2癌前病變(PrecancerousLesions)

支氣管粘膜上皮對在各種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可能發(fā)生癌變。在對早期肺鱗癌的觀察中,

清楚地看到如下的發(fā)展過程。首先是支氣管上皮的基底細胞增生,或上皮鱗狀化生,在此基礎上進

一步發(fā)展為基底細胞或鱗狀上皮的不典型增生。按其細胞間變(Dysplasia)或不典型性(Atypia)的

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不典型增小。另外,肺泡上皮亦可有增生和不典型增生。這些病變

如再進一步發(fā)展,即可癌變,在支氣管者即形成原位癌。故可把上述這幾種不典型增生,看作為癌

前病變。

1.2.1基底細胞不典型增生(Atypicalbasalcellhyperplasia)

在正常情況下,支氣管上皮基底細胞位于上皮基底邦。僅呈單層零散分布于基底膜上。不典型

增生時,數(shù)量、層次增多,細胞增大,核深染,排列稍紊亂,其表面尚可見纖毛柱狀上皮被覆。在

此基礎上可癌變,發(fā)展為原為鱗癌。(圖9--圖11)

1.2.2鱗狀上皮不典型增生(Atypicalsquamoushyperplasia)

在支氣管上皮鱗狀化生的基礎上。亦可進一一步不典型增生,故亦可稱為不典型鱗狀化生

(Atypicalsquamousmetaplasia)□同樣表現(xiàn)為細胞大小不等,核增大、深染,層次增多,排列紊

亂,極向消失,可見核分裂象。它是肺鱗癌最常見的基礎。(圖12,圖13)

1.2.5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Atypicalalveolarcellhyperplasia)

在某些炎性病理情況下,肺泡上皮常見增生現(xiàn)象。有時H型肺泡上皮或Clara細胞增生顯著,

表現(xiàn)為細胞增大,呈立方狀或低柱狀,核增大、深染,有不明顯的核仁。肺泡壁稍增厚,可有少量

淋巴細胞浸潤。此種不典型增生進一步發(fā)展可形成細支氣管肺泡癌。(圖14)

1.3惡性

1.5.1早期肺癌(Earlylungcarcinoma)

在臨床上,診斷早期肺癌較困難。影像學上無腫塊形成,一般不易發(fā)現(xiàn),大多是在查體進

行痰細胞學檢查時,或經纖維支氣管鏡活檢發(fā)現(xiàn),經手術切除后全面病理檢查確診的。故早期肺癌

較為少見。

根據(jù)癌發(fā)生的部位,早期肺癌分為中央型和外周型,均為鱗狀細胞癌。

1.3.1.1中央型(Centraltype)

中央型早期肺癌是指發(fā)生在次段支氣管以上大支氣管的癌。其診斷標準是,一是無局部淋巴

結轉移,二是癌組織局限在支氣管壁內生長,甚至侵至交氣管外膜,但不侵及鄰近的肺實質。根據(jù)

癌組織的生長特點,又可分為三種類型。

1.3.1.1.1原位癌(Carcinomainsitu)

癌組織局限在支氣管粘膜上皮內,達粘膜上皮的全層,癌細胞大小不等,排列紊亂,極

向消失,可見分裂象。原位癌和其他部位如宮頸的原位癌一樣,也可累及腺體,或伴有早期浸潤。

(圖15—圖18)

1.3.1.1.2腔內乳頭狀型(Intraluminalpapillarytype)

支氣管粘膜上皮癌變后。在原位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鱗狀細胞癌組織及其間質成分,主要

向支氣管腔內生長。形成人小不等的乳頭狀結構,可將其管腔部分或完全堵塞。(圖19,圖20)

1.3.1.1.3管壁浸潤型(Bronchialwal1infiltrative

type)

伴有累及腺體或早期浸潤的原位癌,可繼續(xù)向支氣管壁的深層并向長軸方向浸潤生長,亦可穿

過支氣管軟骨環(huán),直至外膜,但不侵至肺實質。受累支氣管管壁明顯增厚,管腔變狹窄。(圖21,

圖22)

1.3.1.2外周型(Peripheraltype)

大多由小支氣管上皮癌發(fā)展而來,遠較中央型少見。一般在肺實質內生長,呈結節(jié)狀。其診斷

標難是:癌結節(jié)的直徑不超過2cm,局部淋巴結無轉移。鏡下,見鱗癌組織呈實性巢或不規(guī)則片塊,

在肺實質內浸潤生長,間質為少量纖維組織,癌結節(jié)周圍無包膜。但與肺組織分界清楚。(圖23)

b3.2中晚期肺癌

根據(jù)TNM分類,除原位癌及其他類型早期肺癌外,I期和H期肺癌均可手術治行,屬中期肺

癌;III期肺癌因癌組織直接蔓延至鄰近組織,或發(fā)生縱隔淋巴結轉移,或經血路有遠距離轉移不

能手術治療,則屬晚期肺癌。中晚期肺癌不論大體形態(tài)或組織學類觀基本上是相同的。

中晚期肺癌的大體類型:

按腫瘤發(fā)生的部位,肺癌可分為中央型和外周型兩類

①中央型:主要是鱗癌、小細胞癌、大細胞癌和類癌;少部分腺癌也可是中央型。

②外周型:主要是細支氣管肺泡癌、腺癌,也有少部分鱗癌、小細胞癌、大細胞癌和類癌。大多表

現(xiàn)為孤立的瘤結節(jié),大小不等。

按腫瘤的大體形態(tài),可把肺癌分為4型:

①支氣管內息肉樣型:少見,主要是鱗癌,癌組織在支氣管腔內呈息肉狀生長,向支氣管外的擴散

較輕微。中央型類癌也對向支氣管腔內突出。

②結節(jié)型:多為外周型肺癌,一般呈球形,直徑小于5cm,與周圍肺組織分界清楚。有時亦可為多

結節(jié)型,可見于細支氣管肺泡癌和周圍型類癌。

③巨塊型:較多見,癌塊較大,直徑超過5cm,以鱗癌為多,常伴有明顯壞死,有的可形成空洞;

小細胞癌亦常圍繞大支氣管形成巨塊。

④彌漫型:癌組織在肺實質內彌漫性生長,可使肺組織發(fā)生實變。在影像學上,猶如肺炎,與周圍

肺組織之間無明顯分界。此型一般為細支氣管肺泡癌。

中晚期肺癌的組織學類型:

1,3.2.1來自支氣管表面上皮的癌

1,3.2.1.1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

肺癌中最多見的一種癌,約占肺癌的40%,80%發(fā)生在男性,與吸煙有密切關系。

多發(fā)生在段支氣管,多為中央型。在X線胸片或CT上,多為肺門或其周圍的腫塊。

鱗癌也可發(fā)生自肺外周部的小支氣管,甚至位于胸膜下,即外周型鱗癌。巨塊型鱗癌易發(fā)生壞死,

可有空洞形成。

光鏡下診斷鱗癌的依據(jù):角化現(xiàn)象及細胞間橋存在。癌巢內形成角化珠,或為單個細胞的角化。這

兩種表現(xiàn)是鱗癌的分化特征,也是判定鱗癌分化程度的依據(jù)。

分化好的(Welldifferentiated)

分化差的(Poorlydifferentiated),居二者之間。

中分化鱗癌(Intermediateddifferentiated)

癌細胞較大,可診斷為大細胞癌;

癌細胞較小,但可見鱗分化特征,可稱之為小細胞性鱗癌(Smallcellsquamouscarcinoma),

則需與小細胞癌鑒別。免疫組化及光鏡觀察,有助于二者的鑒別。后者神經內分泌標記呈陽性,超

微結構上可見神經分泌顆粒,前者則否。(圖24-圖29)

外周型鱗癌(Peripheralsquamouscarcinoma)

外周型鱗癌的組織形態(tài)特征不同于中央型鱗癌:

癌組織在肺實質內浸潤生長,在癌細胞巢中常見殘存的肺泡,肺泡上皮呈立方狀,呈腺

樣結構(注意不要把此種現(xiàn)象誤認為腺鱗癌),有時尚可見鱗癌細胞巢被肺泡上皮包繞現(xiàn)象。

免疫組化:鱗癌細胞對高分子量角蛋白及包殼素呈陽性反應。

電鏡:癌細胞間有橋粒連接,并可見張力微絲附著;胞質內有張力微絲存在。

鱗癌中有約49%伴有神經內分泌分化,在鱗癌組織中見有少數(shù)含神經分泌顆粒的瘤細胞,

與鱗癌細胞有橋粒相連接,或在同?個癌細胞內同時見有張力微絲柬及神經分泌顆粒存在。這種鱗

癌可稱為鱗癌伴神經內分泌分化。(圖30,圖31,圖32)

1.3.2.1.2腺癌(Adenocarcinoma)

約占肺癌的20%,50%的患者是女性。大多發(fā)生在肺外周部,它是外周型癌中最多見的

類型,約占外周型癌的40%。腺癌伴疤痕形成者較多見,故有人稱之為“疤痕癌”。大多數(shù)腺癌

在手術切除時已累及臟層胸膜。

光鏡下,診斷腺癌的依據(jù):癌組織有腺樣分化的特征,表現(xiàn)為

癌細胞有形成粘液的能力

有分化成熟的腺體(腺泡)形成

有柱狀細胞內襯的乳頭狀結構

腺癌分化好者,上述分化特征明顯。分化差者,可出現(xiàn)實性區(qū),上述分化特征不明顯。

腺癌的間質常有明顯的促纖維形成反應,纖維母細胞增生顯著。癌痕癌時,間質纖維化更為

明顯,有大片疲痕形成。根據(jù)腺癌的細胞、組織結構特征,可分為以下6種亞型:

(1)腺泡性腺癌(Acinaradenocarcinoma)

癌組織由分化好的大小不等的腺泡狀或腺管狀結構構成,其上皮細胞為立方狀或柱狀,胞核圓

形或卵圓形,有的可見小核仁。腺管腔內有的可見蛋白性分泌物。腺管之間有多少不等的纖維件間

質。其中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圖39—圖42)

(2)乳頭狀腺癌(Papillaryadenocarcinoma)

癌組織主要由柱狀細胞形成的較大腺管構成,大小、形狀不等,突出的組織形態(tài)特征是腺管

內有大小個一的乳頭形成,有的乳頭有含有血管的纖維性軸心。此癌的纖維性間質較少,其間常有

淋巴細胞浸潤。(圖43,圖44)

(3)粘液性腺癌(Musinousadenocarcinoma)

癌組織主要由粘液細胞形成的大小、形狀不等的腺樣結構構成,腺管上皮細胞呈檸狀,

腦漿較透亮,核位于基底部,腺腔內充滿粘液。(圖45)

(4)分泌性腺癌(Secretoryadenocarcinoma)

癌組織的主要成分與分泌性乳腺癌相似,即在呈腺樣結構的癌組織中。許多癌細胞的胞漿

內有大小個等呈嗜酸性的分泌小球,呈圓形均質狀。經PAS染色,分泌小球呈強陽性。

免疫組化染色:瘤細胞CEA呈陽性,而分泌小球呈陰性。

電鏡下:癌細胞內的分泌小球位于細胞間或細胞內微腔內,呈均質狀。微腔表面見有微絨毛。

(圖46—圖48)

(5)實性粘液細胞癌(Solidmucinouscellade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