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關(guān)于道義的總結(jié)_第1頁
孔子關(guān)于道義的總結(jié)_第2頁
孔子關(guān)于道義的總結(jié)_第3頁
孔子關(guān)于道義的總結(jié)_第4頁
孔子關(guān)于道義的總結(ji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孔子關(guān)于道義的總結(jié)第1篇孔子關(guān)于道義的總結(jié)第1篇可見中庸是很難做到的。中庸思想,在孔子那里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論語》中卻看不到這兩個字,但這兩個字折射出來的思想和立場自始至終是存在的。

對于孔子而言,中庸思想與其說是一種道德行為規(guī)范,更不如說是處理各種事務(wù)以及‘周禮’的態(tài)度和方法。

在《論語》中,中庸一般被描述為:“執(zhí)兩用中”,即在兩種極端取向中選擇一種平衡。它包括這兩個方面:

說有一個標準,子張超過了,而子夏沒完全達到,所以子張“過猶不及”。超不超過都一樣的,左右、過多過少都不好。哪里好呢?在過和不及中間——中,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然而這個中具體在哪里?這個不好說,它是一個度,在一個恰當合適的位置。在不同視角有不同取向,作為方法,它是處理一切事務(wù)的方法、原則。

孔子說,他自己實在沒有什么別的知識,就是要注重“兩端”的平衡與協(xié)調(diào)。這就是所謂的“執(zhí)兩用中”,要注重“兩端”的平衡和協(xié)調(diào)。

除了前面的提到子夏和子張的例子外,在《論語》中孔子也反復提到“執(zhí)兩用中”的思想。

文——修飾,人之區(qū)別于動物,就在于有文化。質(zhì)——樸素的原始的,兩者都要才可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再比如談仁,說他是對人心的最樸質(zhì)的感情,而禮是人們創(chuàng)設(shè)出來的。兩者也要有中和,才能發(fā)揮更多作用。

可見,中庸在這里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寄托了孔子對理想人格的希冀。

孔子的理想人格有哪些與中庸有關(guān)呢?

對于具體的事物,比如培養(yǎng)學思結(jié)合的習慣:

對于政治:

這就是所謂“寬猛相濟”的策略。

孔子本人怎么不是中庸人格的化身呢?他不是僵持的某一個極端的,就是怎么怎么一端的固守不變的人,他是個活生生的人,也可能罵人甚至打人,但也是個溫婉溫柔的形象。

可見是中庸的,二端都有,取其中。也因此,孔子的形象才顯明、活躍起來。

以上,充分解釋了中庸是“執(zhí)兩用中”,但這個中是不是就是兩者之間的中間呢?既不那樣也不這樣?或著既這樣有點那樣也有點?中是什么樣?怎么???這個度是什么呢?還是很模糊。

對于孔子而言,做到中庸之所以難,不僅因為在一件事上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更是因為要對于一切事物都要取到中庸之道。而各種事務(wù)所在的情景都是在變化、非常復雜的,因而,與其說一切事物都有一個最佳或最適當?shù)臓顟B(tài),不如說任何事物都不會有一個絕對不變的最佳狀態(tài)。這個變化中的最佳狀態(tài),就是“中”,或者度,隨時間地點變化而變化,《中庸》中謂之“時中”。

所謂“時中”,時是時空,就是指中是隨時空不斷變化的,并不僅僅是“兩端”間的中點,或某個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點,由于具體情況(時空)的不同,它就會發(fā)生變化,離這端或那端近些,處在一個動態(tài)平衡里。而取中庸之道,就是隨時處中。這當然是相當難的了,因為取一個都很難,何況所有?

讀者,不知你是否又想到了之前寫過的中國哲學的特征,在時中這里也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出來,時中本身就是高度辯證的遮詮式的表達,它的著眼點是一個系統(tǒng),而真理就在這個系統(tǒng)之中,與系統(tǒng)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為系統(tǒng)是運動中變化的,所以真理也必然是變化的。高度的境遇化、高度的時機化。相反,西方哲學把真理從系統(tǒng)中抽象出來,脫離開,所以他們一直試圖追求一種永恒不變的、普世般的真理,兩邊的思想竟是這樣不同。

這也是孔子所謂的“權(quán)”。他說:

權(quán)在孔子那里是非常非常高的層次。非常難以做到的。一件事“立”了,但是很難事事都“立”,所以與知識性的“學”、實踐化的“適道”以及人格建樹的“立”相比,“權(quán)”才是人世生活中最難把握的方法,是道德實踐的最高境界。

孟子講孔子是“圣之時者也”。和其他的圣之和者是不一樣的,因為圣之時者是集大成高度把握時的。

最后,我們反過來理解中庸為什么叫中庸?中——時中,前面解釋過;庸——俗常,就是平常的小事。人不可能一下子達成中庸,而是通過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來實現(xiàn)中的,取庸之中。

孔子關(guān)于道義的總結(jié)第2篇1、陶冶情操,規(guī)范家庭,治理國家,穩(wěn)定世界。

2、無數(shù)的事是出名的,無數(shù)的事是成就的。

3、遠隔千山萬水,隔千山萬水。

4、不要剝奪了這個偉大的節(jié)日。

5、不要自以為富有,不要自以為貧窮。

6、好人靠財富致富,好人靠身體致富。

7、看到侮辱,看到憎恨,想到棍子。

8、財富聚集人民,財富分散人民。

9、消極和實干家的話語,和他們凍結(jié)饑餓和維持。

10、尊重它所聽到的聰明,線它所聽到的寬廣。

11、白色的`沙子在泥里,黑色的和它在一起。

12、沒有流言,沒有話語,沒有法律。

13、官員在太監(jiān)中游手好閑,罪惡自閑來,謹小慎微。

14、沒有比愛更多的愛,沒有比愛更多的愛。

15、顫抖著,仿佛在深淵里,仿佛踩在薄冰上。

16、在言語上,在行動上,在戰(zhàn)斗中。

孔子關(guān)于道義的總結(jié)第3篇1、正直的人是公義的??此f的,所見的,并要思想以下的事。

2、默然而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有什么?

3、如果你不說,就不要規(guī)勸,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4、君子同意差異,小人同意差異。

5、用它行,給它藏,只有我和你是丈夫。

6、質(zhì)勝野文勝質(zhì)是文質(zhì)史上的溫文爾雅,然后才是君子。

7、高尚的人有他自己的一切,然后他尋找所有其他人。

8、博學而篤志,切問而思,仁在其中。

9、智慧樂水,仁愛樂山;明智的舉動,仁慈的安靜;音樂給智者,長壽給賢者。

10、整天群居,說話沒有意義,好小智慧;多么困難!

11、持德不弘,信不篤,我們怎能擁有,我們怎能死去。

12、它知道自己有多蠢,就有多蠢。

13、很咦,我也謝絕!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再夢見周公了。

14、詩,可以上升,可以看到,可以群體,可以抱怨。

15、默然而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有什么?

16、美德之道,禮貌之道,羞恥之道,尊嚴之道。

17、公義是君子之質(zhì),禮之舉,日之行,信之達。

18、一個國家有一千英里重,一個字和一個字母就夠了。

19、人不知道他兒子的惡,也不知道他枝條的大。

20、三連,必有我嚴老師。選擇好的,然后跟隨它;選擇壞的,然后改變它。

孔子關(guān)于道義的總結(jié)第4篇1.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3.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4.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5.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6.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7.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8.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10.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11.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12.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

13.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4.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5.禮之用,和為貴。

16.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17.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19.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p>

20.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2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2.不學禮,無以立。

23.有教無類。

24.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6.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29.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0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孔子關(guān)于道義的總結(jié)第5篇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5.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7.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8.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1.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2.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13.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5.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7.過,則匆憚改。

18.仕則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19.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2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關(guān)于道義的總結(jié)第6篇學習中哲史,一般的套路就是先了解下這個思想的內(nèi)涵、脈絡(luò)、具體內(nèi)容等等,然后就是如何做?怎么修養(yǎng)達成?這就是所謂工夫,也可寫為功夫,下功夫。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因而追求也就是“成仁”“成人”,怎么成為仁呢,怎么做?在后來宋明理學那里成為了一個命題,如何成為仁者?孔子這里談的很多,不那么系統(tǒng),但基本你得先成為一個“君子”。

其實孔子的工夫論在開篇就告訴我們了:

成仁進德之道的兩種方式:學,進學;朋,交友。缺一不可。

孔子很重視周遭時空環(huán)境,而不是去深山老林自修。人是社會的人,儒家非常強調(diào)倫理親情這類。況且孔子之學是真切踐履之學,不是具體知識的獲得,所以一定要和志同道合的,有仁者、有德者交往。

這就是說居住的標準是與仁者、有德者相伴,這就暗示了交友的重要性。居住在那里最好呢?最漂亮?大別墅是不是好的呢?“擇不處仁,焉得知?”

在《論語》中,有關(guān)的論述比比皆是:

后代知識分子特別重視朋友之間的講學交流互動,也是受著當時儒生的這些觀念影響。

明末清初時利瑪竇來中國傳教了十幾二十來年,有很多影響。其中就包括他的《交友論》,我放在文末供感興趣讀者閱讀。

與交友相比更重要的當然是學。

學很重要,因為仁不是天生獲得的,而是由學培育和涵詠的。這一點,孔子身體力行,他說:

“敏”,體現(xiàn)了孔子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他還說:

對他弟子也就只有一個人明確講到好學——顏回。

學的客觀目的當然是“知”。在先秦時期,“知”一般有兩種用法:一是指知識的“知”,一是指智慧的“智”。

“前者是關(guān)于外部經(jīng)驗世界的知識,后者則是對于生命本體與生命意義的認識??鬃右彩窃谶@兩種意義上使用“知”字的。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事實認知的“知”。但對孔子而言,“知”字的主要意義,卻并不是事實認知意義上的,而是屬于價值認知的范疇。也就是說,孔子所謂“知”,主要是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p>

韓愈嘛,大家太熟悉了,在《師說》那里強調(diào),學道,要“不恥相師”,學的不是句讀之類,而是真正的學問,為己之學。

“為人”,以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從而尋求他人的夸耀?!盀榧褐畬W”就是真正的成就自己,為了自己的成長和自我的收益。兩者有不同為學的目的。

插一嘴,佛陀的教導、儒家的教導等等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為己之學,所以儒家具備一種宗教性。什么是宗教性?如果說廣義的宗教性,就是實現(xiàn)人的一定價值體現(xiàn)。學了之后一定很夠受用的,而不是一個工作的敲門磚。用來成就自己,所以是為己之學。

一般理解:時,時常;習,復習。學而時習,學習后時常復習。

其實在中國古代,時往往指具體的境遇、情境,即所謂“時中”的“時”,時空?!傲暋币膊皇菑土?,而是操習。

學習之后,在具體的情境中親身去不斷踐履所學的東西,為實際應(yīng)用而學。學不是知識性的,而是“道德性”的,必須付諸于實踐。因此,學生問問題時,老師也通常不是單純的觀念灌輸,而是通過情境進行一種引導,因材施教。

學生是帶著東西問我的,不是我有東西要告訴學生。你有什么問題,好,我來指點你。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的學習求問的方式。所以你看《論語》中很多就是弟子提問題,然后孔子進行闡述回答,因而方便了因材施教。所以學生有這樣一個學的姿態(tài),通過老師指點,獲得了智慧,來在現(xiàn)在的時空下實踐出來,得到的應(yīng)證才“不亦說乎?”

當然,從老師那里獲得智慧肯定不夠的,必須由你自己在這個情境下符合時宜的用出來。所以是操習?!皩W而時習之”。

如果關(guān)聯(lián)下理解,比如禪宗,有幾種層次。第一層次:解悟,學得知識。第二層次:證悟,靜坐調(diào)息,靜坐自己去體會,屏蔽外界的干擾,體悟到身體里的觸動。這還不夠,因為一旦把外界的干擾拿回來,你還經(jīng)不起,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去“煉習”。磨礪砥礪、養(yǎng)成道德,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是“徹悟”——這才是真有所得。

因而,學習是伴隨著人的一生,永遠動態(tài)的,永遠沒有止境的,時時因時制宜的去學而習。時時刻刻去操習,并且在操習的新的情境中有所得、有所學的。

看標題,不用解釋什么。思考不僅僅是探索世界的手段,更是可以充實和豐富心靈。筆者一直這么認為,并且死心塌地地熱愛上哲學,讓我能夠通過思辨來認識自己的靈魂,看到從前未見的、無比寬廣且深邃的世界。

孔子所謂的“思”,不應(yīng)該簡單理解為一種理論上的思考,更偏重道德上的反思,這是建立在價值自覺基礎(chǔ)上的“省思”。

#這個價值自覺可能有讀者不明白:其實就是自我賦予自我價值,生命的價值,萬物的價值等等。自覺性的價值。一個學說理論如果沒有建立價值層面有所體現(xiàn),那它也不太會深。

道德上的“賢”與“不賢”為判準,要不斷比較,吾日三省吾身”,并不斷努力。

孔子的為學之道是“為己之學”,這體現(xiàn)了他進德成仁的一種主體自擇的立場。而“為仁由己”,則更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種道德的主體性。這種道德主體性和道德踐履的自覺精神,甚至以一種極富戰(zhàn)斗精神的面目體現(xiàn)出來:“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這些觀點,可以說是孔子“為己之學”的最典型的表述。

也就是說,仁與道德的主體直接相關(guān),它不是一個外在的非我之物,仁不遠人,只要樹立其“欲仁”的精神自覺,“仁”的可能性即已經(jīng)成為了道德主體的“在己之物”?!?/p>

最終的完成都是要靠自己完成出來。

以下為利瑪竇的《交友論》原文(未教正),比較長:

正文:

友論小敘

伸者為神,屈者為鬼。君臣父子夫婦兄弟者莊事也。人之精神,屈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而伸于朋友。如春行花內(nèi),風雷行元氣內(nèi),四倫非朋友不能彌縫。不意西海人利先生乃見此,利先生精于天地人三才圖,其學惟事天主為教。凡震旦浮屠老子之學,勿道也。夫天孰能舍人哉?人則朋友其最耦也。槜李朱銘常,于交道有古人風,刻此書,真可補朱穆劉孝標之未備。吾曹宜各置一通于座隅,以告世之烏合之交者。

仲醇陳繼儒題

友論題詞

蓋自陳雷蔑聞,而公叔絕交,始有激論。以予所睹利山人集,友之益大哉,胡言絕也。班荊傾蓋,結(jié)帶之歡,詎惟是昔人有之?管鮑慶廉,迄于今日,此誼故多烈云。少陵詩曰: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shù)。殆即伐木干糇之刺,用以示誡則可。倘執(zhí)五交三釁而概謂四道,終不可幾于世也,當不其然。

丁未新秋日朱廷策銘常父題于寶書閣

友論引

竇也,自大西航海,入中華,仰大明天子之文德,古先王之遺教,卜室?guī)X表,星霜亦屢易矣。今年春時,度嶺浮江,抵于金陵,觀上國之光,沾沾自喜,以為庶幾不負此游也。遠覽未周,返棹至豫章,停舟南浦,縱目西山,玩奇挹秀,計此地為至人淵藪也。低回留之不能去,遂舍舟就舍,因而赴見建安王。荷不鄙,許之以長揖,賓序設(shè)醴歡甚。王乃移席握手而言曰:“凡有德行之君子,辱臨吾地,未嘗不請而友且敬之。大西邦為道義之邦,愿聞其論友道何如?”竇退而從述曩少所聞,輯成友道一帙,敬陳于左。

友論

大西域山人利瑪竇集

利瑪竇曰:吾友非他,即我之半;乃第二我也,故當視友如己焉。

友之于我,雖有二身,二身之內(nèi),其心一而已。

相須相佑,為結(jié)友之由。

孝子繼父之所交友,如承受父之產(chǎn)業(yè)矣。

時當平居無事,難指友之真?zhèn)巍ER難之頃,則友之情顯焉。蓋事急之際,友之真者益近密,偽者益疏散矣。

有為之君子無異仇,必有善友。

交友之先宜察,交友之后宜信。

雖智者亦謬計已友多乎實矣。(愚人妄自侈口,友似有而還無;智者抑或謬計,友無多而實少。)

友之饋友而望報,非饋也,與市易者等耳。

友與仇,如樂與鬧,皆以和否辯之耳。故友以和為本焉。以和微業(yè)長大,以爭大業(yè)消散。(樂以導和,鬧則失和;友相和則如樂,仇不和則如鬧。)

在患時,吾惟喜看友之面。然或患或幸,何時友無有益,憂時減憂,欣時增欣。

仇之惡以殘仇,深于友之愛以恩友;豈不驗世之弱于善,強于惡哉?

人事情莫測,友誼難憑。今日之友,后或變而為仇;今日之仇,亦或變而為友,可不敬慎乎?

徒試之于吾幸際,其友不可恃也。(脈以左手驗耳,左手不幸際也。)

既死之友,吾念之無憂。蓋在時我有之如可失,及既亡念之如猶在焉。

各人不能全盡各事,故上帝命之交友,以彼此胥助。若使除其道于世者,人類必散壞也。

可以與竭露發(fā)予心,始為知己之友也。

德志相似,其友始固。(也雙又耳,彼又我,我又彼。)

正友不常,順友亦不常,逆友有理者順之,無理者逆之,故直言獨為友之責矣。

交友如醫(yī)疾,然醫(yī)者誠愛病者,必惡其病也。彼以救病之故,傷其體,苦其口,醫(yī)者不忍病者之身,友者宜忍友之惡乎?諫之諫之,何恤其耳之逆,何畏其額之蹙。

友之譽,及仇之訕,并不可盡信焉。

友者于友,處處時時,一而已,誠無近遠內(nèi)外面背異言異情也。

友人無所善我,與仇人無所害等焉。

友者過譽之害,較仇者過訾之害猶大焉。(友人譽我,我或因而自矜;仇人訾我,我或因而加謹。)

視財勢友人者,其財勢亡,即退而離焉。謂既不見其初友之所以然,則友之情遂渙矣。

友之定,于我之不定事,試之,可見矣。

爾為吾之真友,則愛我以情,不愛以物也。

交友使獨知利己,不復顧益其友,是商賈之人耳,不可謂友也。(小人交友如放帳,惟計利幾何。)

友之物皆與共。

交友之貴賤,在所交之意耳。特據(jù)德相友者,今世得幾雙乎?

友之所宜,相宥有限。(友或負罪,惟小可容;友如犯義,必大乃棄。)

友之樂多于義,不可久友也。

忍友之惡,便以他惡為己惡焉。

我所能為,不必望友代為之。

友者古之尊名,今出之以售,比之于貨,惜哉!

友于昆倫邇,故友相呼謂兄,而善于兄弟為友。

友之益世也,大乎財焉。無人愛財為財,而有愛友特為友耳。

今也友既沒言,而陷諛者為佞,則惟存仇人,以我聞?wù)嬲Z矣。

設(shè)令我或被害于友,非但恨己害乃滋,恨其害自友發(fā)矣。

多有密友,便無密友也。

如我恒幸無禍,豈識友之真否哉!

友之道甚廣闊,雖至下品之人以盜為事,亦必以結(jié)友為黨,方能行其事焉。

視友如己者,則遐者邇、弱者強、患者幸、病者愈,何必多言耶?死者猶生也。

我有二友,相訟于前,我不欲為之聽判,恐一以我為仇也;我有二仇,相訟于前,我可猶為之聽判,必一以我為友也。

信于仇者猶不可失,況于友者哉?信于友不足言矣。

友之職,至于義而止焉。

如友寡也,予寡有喜,亦寡有憂焉。

故友為美友,不可棄之也。無故以新易舊,不久即悔。

既友,每事可同議定,然先須議定友。

友于親,惟此長焉。親能無相愛,親友者否?蓋親無愛親,親倫猶在,除愛乎友其友,理焉存乎?

獨有友之業(yè)能起。

友友之友,仇友之仇,為厚友也。(吾友必仁,則知愛人、知惡人,故我據(jù)之。)

不扶友之急,則臨急無助者。

俗友者同而樂多于悅,別而留憂;義友者聚而悅多于樂,散而無愧。

我能防備他人,友者安防之乎?聊疑友,即大犯友之道矣。

上帝給人雙目雙耳雙手雙足,欲兩友相助,方為事有成矣。(友字古篆作即兩手也,可有而不可無。朋字古篆作羽,即兩習也,鳥備之方能飛。古賢者視朋友,豈不如是耶?)

天下無友,則無樂焉。

以詐待友,初若可以籠人,久而詐露,反為友厭薄矣;以誠待友,初惟自盡其心,久而誠孚,益為友敬服矣。

我先貧賤,而后富貴,則舊交不可棄,而新者或以勢利相依;我先富貴,而后貧賤,則舊交不可恃,而新者或以道義相合。友先貧賤,而后富貴,我當察其情,恐我欲親友,而友或疏我也;友先富貴,而后貧賤,我當加其敬,恐友防我疏,而我遂自處于疏也。

夫時何時乎?順語生友,直言生怨。

視其人之友如林,則知其德之盛;視其人之友落落如晨星,則知其德之薄。

君子之交友難,小人之交友易,難合者難散,易合者易散也。

平時交好,一旦臨小利害,遂為仇敵,由其交之未出于正也。交既正,則利可分、害可共矣。

我榮時,請而方來;患時,不請而自來,夫友哉!

世間之物,多各而無用,同而始有益也,人豈獨不如此耶?

良友相交之味,失之后愈可知覺矣。

居染廛,而狎染人、近染色,難免無污穢其身矣。交友惡人,恒聽視其丑事,必習之而渙本心焉。

吾偶候遇賢友,雖僅一抵掌而別,未嘗少無裨補,以洽吾為善之志也。

交友之旨無他,在彼善長于我,則我效習之;我善長于彼,則我教化之。是學而即教,教而即學,兩者互資矣。如彼善不足以效習,彼不善不可以變動,何殊盡日相與游謔而徒費陰影乎哉??。o益之友,乃偷時之盜,偷時之損,甚于偷財。財可復積,時則否。)

使或人未篤信斯道,且修德尚危,出好入丑,心戰(zhàn)未決于。以剖釋其疑,安培其德,而救其將墜,計莫過于交善友。蓋吾所數(shù)聞所數(shù)睹,漸透于膺,豁然開悟,誠若活法勸責吾于善也。嚴哉君子!嚴哉君子!時雖言語未及,怒色未加,亦有德威,以沮不善之為與。

爾不得用我為友,而均為嫵媚者。

友者,相褒之禮易施也。夫相忍,友乃難矣。然大都友之皆感稱已之譽,而忘忍己者之德,何歟?一顯我長,一顯我短故耳。

人人不相愛,則耦不為友。

臨當用之時,俄識其非友也,愍矣。

務(wù)來新友,戒毋喧舊者。

友也,為貧之財,為弱之力,為病之藥焉。

國家可無財庫,而不可無友也。

仇之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