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法官陳述事情的范文_第1頁
向法官陳述事情的范文_第2頁
向法官陳述事情的范文_第3頁
向法官陳述事情的范文_第4頁
向法官陳述事情的范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向法官陳述事情的范文第1篇向法官陳述事情的范文第1篇過時的證據(jù)種類-當事人陳述

一、將當事人陳述作為證據(jù)種類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現(xiàn)在,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已成定局,在很多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證據(jù)制度也由強調追求客觀真實向追求法律真實的價值取向轉變,特別是證據(jù)規(guī)則的創(chuàng)建也已提上了立法日程。在這種背景下,對當事人陳述這種傳統(tǒng)的證據(jù)種類還局限于民事審判方式改革前的理論基礎,完全忽視了當事人陳述因其自身的特征使得將其作為證據(jù)種類與現(xiàn)代審判方式格格不入的'狀況。在審判實踐中,因當事人陳述作為證據(jù)種類所帶來的矛盾以及導致的不當操作更是層出不窮,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審判人員樂于以詢問當事人的方式展開法庭調查,影響了人民法院的裁判形象。

在審判實踐中,由于當事人陳述是一種獨立的證據(jù)種類,審判人員在法庭調查時就習慣以一種特定的方式進行,即以形成一個有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束全過程的完整的案件事實為目標,由審判人員圍繞調查目標來詢問當事人,當事人是作為接受詢問的客體和事實真相的提供者。除讓當事人回答詢問外,由于法律的規(guī)定,審判人員也會要求當事人提供相應的證據(jù)(這時所稱的“證據(jù)”都是指除當事人陳述以外的其他證據(jù)種類)。但是,由于其他證據(jù)種類不能象當事人在回答詢問時所作的陳述那樣完整并且有針對性,而且其他證據(jù)種類一般也需要當事人加以說明,不如當事人陳述明確,所以在審判實踐中,審判人員都樂于以詢問當事人來展開法庭調查,以當事人提供其他證據(jù)作為一個法定手續(xù)和補充。這樣的方式使法庭調查跟隨審判人員預先的思路進行,審判人員能夠完全控制調查的進度和方向。

然而,這樣的法庭調查是以犧牲人民法院裁判形象為代價的。當事人抱怨審判人員在詢問時沒有給雙方當事人同樣陳述的機會和相同的詢問態(tài)度;陳述的內容,甚至陳述的時間都由審判人員決定,當事人不能控制;對當事人陳述的效力,也是通過審判人員自由裁量來決定,并且經(jīng)常發(fā)生審判人員僅根據(jù)一方當事人的陳述就轉移舉證責任給對方的情況。這些情況毫無疑問會使當事人感到審判人員已經(jīng)先入為主,沒有站在居中的立場來調查案情,并且其在法庭調查過程中只被當作了受調查的對象,其訴訟權利在法庭調查階段無從體現(xiàn)。

(二)作為證據(jù)的當事人陳述與當事人對事實的主張混同,使得審判人員無法正確認定證據(jù)。

根據(jù)現(xiàn)行的證據(jù)制度,當事人陳述是一種證據(jù)種類,而當事人的主張則是證明對象,二者在概念上是容易區(qū)分的。但是,當當事人接受審判人員詢問或自己進行陳述時,作為證據(jù)的當事人陳述與當事人對事實的主張在形式上往往是混同出現(xiàn)的。由于在形式上不能區(qū)分,在內容上不易區(qū)分,審判人員在法庭調查時一般都沒有對當事人陳述的合法性、客觀性和關聯(lián)性進行質證、認證,但在判決書中,這種未經(jīng)質證、認證的當事人陳述卻會被列為證據(jù)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jù)。

而對于當事人基于傳聞等違反證據(jù)排除性規(guī)則的陳述,也因其與當事人對事實的主張混同出現(xiàn),審判人員也不會因其不具備證據(jù)資格而禁止其陳述。這樣的當事人陳述使證據(jù)的排除性規(guī)則形同虛設,會給審判人員造成不正當?shù)囊龑Ш陀∠蟆?/p>

另外,根據(jù)訴訟代理制度,訴訟代理人可以代理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這當然就包括了代理當事人提出對事實的主張

[1]

[2]

[3]

[4]

向法官陳述事情的范文第2篇虛假陳述與投資損失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存在,應如何認定?這是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賠償中公認的難點問題。20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fā)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其中第18、19條針對上述問題,借鑒成熟證券市場的做法,整體上采納了有利于保護弱勢股東的推定因果關系成立原則。本文即結合相關條文,對原則依據(jù)的理論基礎、國外經(jīng)驗的借鑒過程、適用原則的邏輯思路和考量因素等內容加以初步探討,以助于條文的理解和運用。

向法官陳述事情的范文第3篇證券市場虛假陳述及其民事賠償責任

一、虛假陳述對資本市場的危害

1.虛假陳述導致道德危險和逆向選擇

根據(jù)非對稱信息理論,資本市場上的相關信息在交易雙方是不對稱分布的,該不對稱情況對交易行為、市場效率均產生重要影響。當市場上的一方當事人無法觀察到對方當事人的行為或無法獲知對方當事人完全信息時,就出現(xiàn)了信息不對稱()(注:Greenwald,

Stiglitz,.(1990b)Asymmetric

Informationand

the

New

Theory

of

the

Firm: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Risk

Economic

Review,80,P

160-166.)。不對稱信息所引發(fā)的問題是:(1)道德危險(moral

hazard)。作為代理人的大股東、管理層與普通投資者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普通投資者難以掌握企業(yè)內部真實、完整的信息,從而使代理人產生愉懶、懈怠、機會主義以及其他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產生代理人的道德危險(注:Grossman,,O.(1983a)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Econometrica

51,.)。(2)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投資者一般根據(jù)優(yōu)質企業(yè)和劣質企業(yè)證券的概率分布估算出證券的預期價值進行投資選擇。但因劣質企業(yè)虛假推銷其證券并以高于其內在價值的溢價水平賣出,而優(yōu)質企業(yè)反而不能實現(xiàn)相應高的溢價水平籌資,這就產生了不合理的資金配置機制,即資金向劣質企業(yè)流動,出現(xiàn)“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優(yōu)質企業(yè)被擠出市場,投資者得不到滿意的回報,從而對市場喪失信心。(注:Akerlof,G.(1970)The

Market

for

Journal

of

(3),August,.)

2.虛假陳述損害資本市場的有效性

根據(jù)芝加哥大學教授費瑪(E?Fame)提出的有效資本市場假說,在一個有效的證券市場上,由于信息對每個投資者都是均等的,因此任何投資者都不可能通過信息處理獲取超額收益。(注:Fama,Eugen.(1965)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of

Business,January.)根據(jù)這一理論,如果證券市場中存在虛假陳述,必然會使一部分人利用虛假信息從事證券交易獲利,從而影響證券價格,使資本市場達不到有效。

在證券市場上,不同的信息對證券價格的影響程度不同,從而反映了證券市場效率的程度因信息種類不同而異

[1]

[2]

[3]

[4]

向法官陳述事情的范文第4篇淺析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陳述的研究分析論文

一、“當事人陳述”位列變化的理論基礎

我國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將當事人陳述作為證據(jù)序列第一位次,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

(一)訴訟觀的轉變

洛克曾說過,沒有義務的地方,就沒有權利。德國哲學家馬克思說道:“既然掠奪給少數(shù)人造成了天然的權利,那么多數(shù)人就只得積聚足夠的力量,來取得奪回他們被奪去的一切的天然權利?!边@種為權利而斗爭的自由主義思想濫觴于人文主義思潮,這種觀念不僅使人們的思想發(fā)生了重要改變,也對訴訟制度的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是訴訟的提起者、支配著,而法官作為中立一方,只能通過旁觀方式了解案情及雙方陳述。此時,當事人的陳述不能作為證據(jù),只能被認為是其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進行的自衛(wèi)手段,亦或是成為對方當事人及法官尋找案情突破口的牽引線?!白杂芍髁x”訴訟觀雖然重視私權,維護了平等原則,但這種“自由主義”思想已經(jīng)與當今社會的發(fā)展錯位。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當事人自由主義逐步開始受到限制,民事訴訟的目的也開始轉向社會層面。在納稅人的強烈呼聲下,司法系統(tǒng)的運作必須有利于全社會,有利于群眾,即使是個人的起訴,也使得司法裁判的本身被賦予“社會性”。此時,當事人的陳述作為庭審中重要的一環(huán)對查明事實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這項證據(jù),能夠縮短訴訟周期,提升訴訟效率,為全社會節(jié)約重要的司法資源?!半S著程序理念的變化,追求‘實質性公平正義’逐漸取代了‘司法競技理論’而成為司法裁判之基本理念。訴訟主體在程序中不得無限制運用程序權利和訴訟技巧,而要考慮他人和社會公益?!边@種理念的更新不僅影響到民事訴訟的目的,也影響到了當事人陳述能否作為證據(jù)使用這一證據(jù)制度的變化。

(二)從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工具理性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產生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其精于算計,過于追求工具價值,從而忽略了實質價值。民事訴訟程序作為規(guī)制雙方當事人并為其提供平等參與、便利訴訟、自由辯論等形式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其制度價值。但是整個訴訟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查清事實真相,此時,需要當事人雙方的言語作為媒介,這個過程就應該符合“理想言語環(huán)境”(dieidealsprechsituation)。哈馬貝斯認為,交往理性是一種對話性的理性,其以主體間平等對話為基礎,并于韋伯式工具理性相對應。而當事人的陳述,正是在法庭庭審過程中進行的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彼此信任、達成共識。雖然不同于調解或和解,但是通過交往互動,能夠產生實質性的了解,對于案情和真相也能起到引出作用。因此,將提升當事人陳述所在證據(jù)之位次具有重要意義。

二、比較法視野下的當事人陳述

(一)英美法系

在英美法系中,當事人的陳述并不能作為一類證據(jù),但其陳述仍然具有重要的證據(jù)作用。當事人可以被傳喚作為證人,當其為證人時所做出的陳述才為當事人的陳述。英國1851年《證據(jù)法》和1869年《證據(jù)再修正法》中明確規(guī)定:如若當事人自愿,他可以要求自己作為證人;同時也可以要求對方作為證人對此案件提供真相。在當事人作為證人作證之前,都需要對憲法或者對圣經(jīng)進行宣誓,如其所作陳述為虛假陳述,法院有權處罰當事人。

(二)大陸法系

在大陸法系的國家中,當事人的陳述具備著兩種不同的功能。其一,為事實主張。當事人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作為訴訟的主體其有義務向法院闡明事實依據(jù)。這項功能能夠充分表達當事人的訴訟主張,為法院查明案情提供了幫助。在德日民法中,也稱為“當事人聽取”制度?!兜聡袷略V訟法》第139條規(guī)定:“審判長應當使當事人就一切重要的事情作充分的說明。并且提出有利申請,特別是在所提事實不夠時要加以補充,還要表明證據(jù)方法?!边@種制度能讓法院與當事人本人和訴訟代理人有直接接觸,充分進行有效的溝通。其二,因為當事人歷經(jīng)案件經(jīng)過,其陳述能夠作為證據(jù)供法院參考。作為證明手段,此功能有利于證據(jù)鏈條的完整和待證事實的清晰。因為當事人本人和律師或了解案情的法官之間不僅是量的差別,而且是質的不同。在大陸法系中,這項功能被概括為“當事人詢問制度”。此次制度起源于英國衡平法,后來由奧地利最先引用。1933年的《德國民事訴訟法》吸收了奧地利的做法,用了十一個條文對該項制度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207條也規(guī)定,“法院依申請或者依職權可以詢問當事人本人,此情況下,當事人應進行宣誓”。

三、當事人陳述的功能

當事人的'陳述一直在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法定證據(jù)種類中,其作為證據(jù)具有以下功能:

(一)當事人的陳述能夠彌補案情的缺失

在德日的民事訴訟法中,當事人陳述被稱為為“當事人聽取”制度,目的在于通過當事人陳述而明確當事人的主張。如德國民事訴訟法第139條規(guī)定道:“審判長應該使當事人就一切重要的事實問題作出充分說明,在必要時候審判長應該與當事人共同從事實和法律兩個方面對事實關系、法律關系進行闡明,并且提出發(fā)問”。在當事人陳述的過程中,法官、訴訟代理人、對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其陳述了解基本案情,也能夠從其言語中掌握重點。雙方當事人對案件的看法和分析,以及對該訴求分析的角度都能夠使得法院進一步介入案件,有利于還原真實案情。同時,在法庭上法官與當事人之間交流和溝通過程中,法官可以通過與各方講明法律問題和法律規(guī)定,使當事人雙方能夠明晰法律,從而選擇對維護自身利益最大程度的保護;這種雙向交流也進一步保障了民事訴訟法的平等原則,為當事人提供了開口說話的平臺,提高法院結案率、和解率,間接防止纏訪鬧訪等事件發(fā)生。

(二)當事人陳述能激發(fā)經(jīng)驗法則的檢驗功能

“打官司就是打證據(jù)”、“證據(jù)需要看得見摸得著”這種傳統(tǒng)的訴訟觀念中將外在證據(jù)作為判斷當事人主張真?zhèn)蔚奈ㄒ煌緩剑P者認為,當事人陳述這類證據(jù)能夠自證其主張事實的真?zhèn)巍R驗橐粋€人從其語言表達出的信息越是概括、越是模糊,供經(jīng)驗法則辨別其真?zhèn)蔚男畔⒕驮缴?反之,若其能夠完整敘述細節(jié)、環(huán)節(jié)及其銜接,其言語中表達的內容就更為豐富,判斷者能利用的信息就越多,作出正確性結論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當法官在法庭上對于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和陳述內容進行詢問時,可以在正常詢問過程中進行“問題突襲”,當事人反應越快,其信息準確度就越高,反之則虛假程度越高。尤其是在詢問中出現(xiàn)自相矛盾時,法官可以運用“經(jīng)驗法則”初步判斷。此時,法官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權,根據(jù)當事人陳述的真假直接或結合相應證據(jù)間接的認定當事人主張事實為虛假事實。

四、當事人陳述的再定位

根據(jù)不同國家的立法經(jīng)驗和我國民事訴訟的立法傳統(tǒng),對當事人的陳述進行再定位:第一,完善當事人陳述的程序規(guī)制。當下,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立法和司法實踐對此項證據(jù)運作的過程都不夠關注。所以必須通過立法解釋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進一步完善當事人陳述程序,使得其具備一項民事制度所應有的基本程序,這樣才能發(fā)揮其制度剛性價值。第二,對當事人陳述進行類別區(qū)分。區(qū)分一般意義上的陳述和作為證據(jù)使用的陳述。對于將其作為證據(jù)使用的陳述,應該將當事人置于證人的角度,在詢問時應采取和詢問證人一樣的程序,允許雙方相互對質。同時,根據(jù)當事人陳述的兩種不同功能,分別建立當事人本人意見制度和當事人本人證言制度。結語通過對“當事人陳述”這一證據(jù)種類分析,可以得出立法者在民事訴訟修改時對于證據(jù)種類位置的排列絕非無疑調整,而是“有意為之”。雖然立法者未對修正原因進行闡釋,但也一定是出于某種考量。這一調整,正是為了改變我國當下對證據(jù)認定存在的問題,也是為了追求實質正義之所在。待證事實若確實難以查明,必須通過當事人陳述這一證據(jù)進行,不僅能夠減少法院勞力和時間成本,也能大大提升訴訟效率,減少當事人對案件的資金投入,增強司法公正,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有序解決爭議的司法環(huán)境。將“當事人陳述”作為一項證據(jù)制度,正是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這一現(xiàn)代民事訴訟法理念,切實挖掘案件真相,貫徹訴權之保障。

向法官陳述事情的范文第5篇在虛假陳述的民事賠償中,信息披露義務人不能僅僅因為有虛假陳述的存在而承擔責任,還要能證明虛假陳述與投資人的損失之間存在著原因和結果的聯(lián)系,這一聯(lián)系即因果關系,體現(xiàn)為損失的產生是因信賴虛假陳述而作出投資行為的結果。延尋投資交易時間上的先后順序,虛假陳述的因果關系可以進一步縱向區(qū)分為兩重:一是交易的因果關系(Transaction

Causation),即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是否因為信賴虛假陳述而作出;二是損失的因果關系(Loss

Causation),即投資者的投資損失是否因為虛假陳述而導致。

交易的因果關系及其舉證責任

如前所述,交易的因果關系所要確定的,就是投資者是否因為信賴虛假陳述而決定買賣證券,如果原告的投資決策根本就不是依賴虛假的信息而作出的,或者其明知該陳述為虛假而仍舊進行了投資交易,則該交易中不存在信賴(Reliance),因而也不存在交易的因果關系??梢?,要證明是否存在交易的因果關系,最重要的便是要證明信賴關系的存在。那么又如何認定信賴關系的存在呢?這一關系是否必須由作為原告的投資者證明?對此,《規(guī)定》借鑒了美國證券市場的成熟經(jīng)驗,采納了市場欺詐理論和信賴推定原則加以解決。

(一)交易因果關系的認定――市場欺詐(Fraud

on

the

Market)理論的運用

以市場欺詐理論解釋信賴關系的前提是有效資本市場假說的成立。根據(jù)該假說,在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上,證券的市場價格反映并包含了所有公開、可得的信息。據(jù)此,市場欺詐理論認為,所有不真實的和具有欺詐性的信息也都反映在證券的市場價格上,任何一個投資者,不管他對這些信息是否知情,當他因為信賴市場定價的公正性和整體性而進行交易時,事實上都是在按照包含著這些虛假信息的價格進行交易,所以虛假陳述將構成對投資者的欺詐。因而在有虛假陳述的情況下,投資者以正常方式作出的投資決策是基于對市場定價的信賴,即是基于對該虛假陳述的信賴,這樣的信賴足以構成認定交易因果關系所需要的信賴要素。

(二)舉證責任的倒置――信賴推定原則的確立

對于應由何人來舉證證明投資決策與虛假陳述間存在信賴關系的問題,美國的相關立法與司法實踐在解決方法上存在著差異和反復。美國有關證券民事賠償責任的成文法主要集中在《1933年證券法》(以下簡稱SA)第11、12條以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實施規(guī)則(Rule)第10(b)-5條的規(guī)定上。

SA第11條一般不要求原告證明信賴,但如果原告在獲得證券時距注冊文件生效已超過12個月,而且發(fā)行人已公布過該期間的損益說明書,則原告須證明存在著對注冊文件的信賴。SA第12條將虛假陳述民事責任所適用的證券范圍擴展到任何證券的發(fā)行與銷售;而且原告完全不需要證明信賴的存在,他只要表明預先不知道存在虛假陳述即可。基于上述的區(qū)別,實踐中投資者大多依據(jù)第12條提起訴訟,而不是依據(jù)第11條。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規(guī)則第10(b)-5條中,則明確規(guī)定原告就其賠償主張必須同時證明交易的因果關系和損失的因果關系。

在司法實踐中,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對不同的情況加以區(qū)別對待:一是在重大遺漏的情況下,原告只需證明被遺漏事實是重大的,而無須證明信賴關系的存在,因為法院認為公布重要事實是被告的義務,隱瞞事實本身即構成因果關系;二是在虛假記載和誤導性陳述的情況下,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1972年的Affiliated

Ute

Citizens

v.

US.

一案中,要求原告必須證明他是出于對被告陳述的信賴而受到損失的。但在1988年的Basic

Inc.

v.

Levinson一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接受了市場欺詐理論,同時確立了信賴推定原則。在該案判決中,法官認為,“信賴即表明被告虛假陳述與原告投資損失間存有因果聯(lián)系”,“盡管有多種方法可以證明這種關系的存在,但當被告作出虛假陳述時,將免除原告對信賴的舉證責任,進而推定該因果關系的成立”。

信賴推定原則實質上確立了交易因果關系舉證責任的倒置,即除非信息披露義務人能證明信賴關系不存在,否則交易的因果關系即由此成立。但該種信賴推定屬于“尚可辯駁的信賴推定”(Rebuttable

Presumption

of

Reliance),所謂的“尚可辯駁”是落腳于在推定交易因果關系成立的同時,賦予信息披露義務人推翻假定信賴的抗辯權,即虛假陳述并沒有影響市場價格;或其他可以獲取的信息削弱了該陳述在市場中的影響力;或投資者事實上并沒有信賴市場價格,而是出于其他原因買賣該證券。不過要作這樣的抗辯在實踐中是相當困難的。

至于市場欺詐理論與信賴推定原則的關系,在筆者看來,信賴推定原則的確立實為市場欺詐理論的邏輯必然。市場欺詐理論本身闡明的就是這樣一種推理--按照含有虛假陳述影響的價格投資了證券就是對該虛假陳述的信賴。審判實踐中,從事實認定角度看,市場欺詐理論的運用與信賴關系的推定,其思維過程、證明要點并無二致;因為直接推定投資交易與虛假陳述間存在信賴關系時,所仍需證明的,諸如存在虛假陳述、投資人有投資交易行為等基本事實,已是運用市場欺詐理論時的題中之義。美國于1995年通過的《證券民事訴訟改革法案》,對規(guī)則第10(b)-5條要求原告證明存在真實信賴的規(guī)定作出修改,闡明了前述兩者間的關系,該法案允許投資人通過證明市場價格反映了虛假陳述以及投資人信賴市場價格的真實性來證明信賴關系的存在。

損失的因果關系及其舉證責任

損失的因果關系所要證明的是虛假陳述是否是導致投資者受損失的原因。通常這一因果關系是通過證券價格的變化及其與參照價格之間的差異表現(xiàn)出來的。然而,

價格的變化并非總是單一原因的結果,除受虛假陳述的影響,還可能為其他原因所左右。例如,投資者聽信公司經(jīng)營能力提高的利多虛假信息而購入了股票,在其持有期間,受行業(yè)整體經(jīng)營狀況不佳影響,公司股價已經(jīng)開始波動,真實信息披露后,股價進一步下跌。此時,損失的產生存在多種原因,虛假陳述并不是導致投資者損失的唯一原因,那么損失與虛假陳述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公司是否必然因其虛假陳述而承擔賠償責任就值得仔細考慮了。

(一)損失因果關系的推定原則

在多種原因復雜并存的情況下,根據(jù)侵權行為法的基本原理,這些原因可以分為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必然引起某種后果發(fā)生的原因;例如,以拳擊人致人傷害。間接原因是指一般不會引起某種損害后果發(fā)生,但因為其他原因的介入而造成該種損害的原因;例如甲辱罵乙致使乙心臟病突發(fā)而死亡。區(qū)別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意義在于,行為人對間接原因是否應當負責。

根據(jù)上述理論,當虛假陳述構成直接原因時,例如,投資者因為信賴虛假陳述而高價購買了某只股票,當真相披露后股價大跌,讓被告為此負賠償責任應當不存在異議。我們真正面臨的問題是:當投資者購買了該股票以后,若因為其他風險,如金融危機、政策變化等引起股價波動,虛假陳述僅為間接原因,能否認定虛假陳述和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從而認定被告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對此,筆者認為,在損失由多種原因造成,虛假陳述僅為間接原因時,兩者之間仍成立因果關系。間接的、偶然的原因雖然只是對結果的發(fā)生具有某種可能性,但仍不失為結果發(fā)生的原因。就虛假陳述民事責任而言,當虛假陳述為損害的間接原因時,若虛假陳述者可不負任何賠償責任,而全部由投資者自己承擔,將是顯失公平的`,也有悖于證券法保護投資者的宗旨。畢竟,投資者是因為信賴虛假陳述才購買該證券,如果沒有虛假陳述,投資者很可能就不會購買,也就不會受到損失。所以在其他風險引起損失的情形中,初始的虛假陳述對于后來損失的產生是不可或缺的,這一最初的根本原因使得虛假陳述與投資損失間呈現(xiàn)為“相當?shù)摹币蚬P系。也正是從虛假陳述與交易、損失兩個結果間前后相繼的關系角度,筆者十分贊同《規(guī)定》整體上確立因果關系(既包括交易的又包括損失的因果關系)推定成立的做法,即對引起投資損失的因果關系是直接原因還是間接原因不作區(qū)分,只要投資者因該虛假陳述作出投資并由此在價格上體現(xiàn)出損失,即可推定損失因果關系成立,無需投資者對此證明。

(二)推定原則的抗辯――非實質性作用標準

在推定損失因果關系成立的同時,我們應注意到,如果讓被告承擔其他風險引發(fā)的全部損失,也是不公平的,因為這等于把所有的風險都轉移到被告的頭上,最終將會導致投資者濫用訴權牟利,而信息披露義務人則訟累纏身。因此,筆者認為,損失因果關系的推定原則與交易因果關系的推定原則一樣,也是“尚可辯駁的”,它賦予信息披露義務人否定損失因果關系存在的抗辯權。至于辯駁的標準,美國的司法實踐給我們提供了較好的參照。

對如何認定損失與侵權行為間的因果關系,美國法院在長期審判實踐中確立了一個較為合理的舉證標準:原告應當證明被告的侵權行為(如虛假陳述)在原告遭受損失的過程中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盡管在損失因果關系上,我們已經(jīng)采納推定原則,無需作為原告的投資者就此負舉證責任。但從相反的角度而言,上述的舉證標準恰恰可以作為被告抗辯能否成立的標準--若作為被告的信息披露義務人能證明虛假陳述在原告遭受損失的過程中所起作用是非實質性的,則該損失的因果關系不成立。如前例中,若公司只是夸大了其經(jīng)營人員的素質,公司股價因受行業(yè)整體經(jīng)營狀況不佳影響持續(xù)下跌,如在真實信息披露后,投資者認為系該夸大其詞導致其損失而主張賠償請求權,公司就可根據(jù)該虛假陳述對損失的產生未起到實質性作用而予以抗辯。

在決定虛假陳述是否對損失起了實質性作用時,交易時間和陳述自身內容是要尤其關注的兩個主要判斷因素。

首先,交易時間與真實信息披露時間節(jié)點上的不一致,會使得虛假陳述對損失根本不起實質性作用。這里,根據(jù)虛假陳述對投資者交易的影響不同,又可分誘多虛假陳述和誘空虛假陳述兩種情形討論。(1)所謂誘多虛假陳述是指公布誘使投資者在價格處于相對高位時,買入證券,進行投資追漲的虛假信息的行為。誘多虛假陳述在被揭露前,證券價格應是遵從利多性質而向上發(fā)展的,因此投資者此時如有損失,則是市場上其他風險綜合影響的結果,與誘多信息無關。所以誘多虛假陳述在被揭露之前,對投資者的損失不起實質性作用。(2)誘空虛假陳述是指公布誘使投資者在價格處于相對低位時,賣出證券,進行投資殺跌的虛假信息的行為。誘空信息造成的損失是投資者在受該信息影響的低價位賣出證券與該信息披露后價格回漲之間的差額。所以,在誘空虛假陳述被揭露后,證券價格應是恢復到未受該虛假陳述影響的狀態(tài),投資者此時賣出或者繼續(xù)持有證券并不會因該誘空信息而遭受損失。因此誘空虛假陳述在被揭露之后,對投資者的損失不起實質性作用?!兑?guī)定》第19條即對此種時間問題作出了規(guī)定,該條第(一)項規(guī)定,若被告證明原告“在虛假陳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已經(jīng)賣出證券”,則虛假陳述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但是嚴格地從字面文義理解,這種表述遺漏了誘空虛假陳述的情形。在后一種情形下,損害結果正是在虛假陳述揭露日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