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課件_第1頁
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課件_第2頁
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課件_第3頁
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課件_第4頁
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醫(yī)用局部解剖學第一章頭頸部第一節(jié)顱頂及面淺部

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概述頭部、頸部分界:下頜底、下頜角、乳突、上項線、枕外

隆凸顱部、面部分界:眶上緣、顴弓上緣、外耳門上緣、乳突顱部顱頂顱底顱腔面部面淺部面?zhèn)葏^(qū)深部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顱頂額頂枕區(qū)顳區(qū)面淺部:含腮腺咬肌區(qū)

體表標志:眉弓,眶上、下孔,頦孔,翼點(pterion),

顴弓,乳突,枕外隆凸。Epiduralhemorrhagepterion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一)顱頂軟組織

1.額頂枕區(qū)以枕外隆突、上項線、上顳線、眶上緣的連線與顳區(qū)分開。層次:皮膚淺筋膜帽狀腱膜和枕額肌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顱骨外骨膜

頭皮(scalp)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厚密、毛囊豐富、富含汗腺、皮脂腺。為癤腫和皮脂腺囊腫的好發(fā)部位。(1)皮膚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2)淺筋膜致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形成許多結締組織小梁。脂肪小格、血管豐富、且被結締組織固定,傷后需壓迫或縫扎止血。(3)帽狀腱膜厚而堅韌,前后連枕額肌、兩側連顳筋膜淺層、斷裂傷需縫合。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4)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間隙范圍與帽狀腱膜范圍相當。導血管連顱內靜脈竇,間隙內感染可向顱內擴散:顱頂部的危險區(qū)(5)顱骨外骨膜

致密結締組織構成,經縫韌帶連顱骨內骨膜,發(fā)生血腫局限于一塊顱骨的范圍內。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2.

顳區(qū):上界:上顳線;下界:顴弓上緣;前界:顴骨額突;后界:上顳線后下段

層次:皮膚淺筋膜顳筋膜淺層顳筋膜深層顳肌顱骨外骨膜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1)皮膚薄、移動性大,利于縫合(2)淺筋膜前薄后厚脂肪較少上連顱頂淺筋膜下連面部淺筋膜內含顳淺a.v、耳顳n

耳后a.v、枕小n

面神經顳支

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3)顳筋膜淺層是額頂枕區(qū)帽狀腱膜向顳區(qū)的延續(xù)。(4)顳筋膜深層上:上顳線下:

分兩層連顴弓的內外側面,兩層之間形成:顳筋膜間間隙,含脂肪、顳中血管。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5)顳肌扇形,強厚,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顳肌與

顳筋膜深層之間有顳淺間隙:脂肪組織充填。(6)顱骨外骨膜薄,剝離困難,很少形成血腫。顳深間隙:顱骨外骨膜與顳肌之間形成,內含脂

肪、顳深血管和神經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3.顱頂部的血管、神經前組

1)滑車上血管、神經分布于額內側部

2)眶上血管、神經分布于額頂部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外側組

1)顳淺血管、耳顳神經顳淺動脈:面橫動脈額支頂支顳淺靜脈:與上頜靜脈

匯合成下頜后靜脈

2)耳后血管、耳大神經、

枕小神經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后組:枕血管:枕動脈發(fā)自頸外

動脈,分布于枕部。枕靜脈與耳后靜脈匯

合后與下頜后靜脈后

支匯合成頸外靜脈。枕大神經(C2):頸2

的后支,分布與上項

線以上的皮膚。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二)面淺部結構皮膚:血管豐富,感

覺靈敏。淺筋膜:厚而致密,

含脂肪組織。面?。貉壑車?、口

周圍肌、頰

肌、枕額肌

額腹。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2.腮腺咬肌區(qū)境界前界:咬肌前緣后界:乳突、二腹肌

后腹上緣、胸鎖乳

突肌前緣上界:顴弓、外耳道下界:下頜體下緣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

層次:皮膚淺筋膜淺層血管、神經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淺部腮腺峽部及穿行血管神經咬肌下頜支腮腺深部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1)腮腺上緣平顴弓,前后:面n

顳支、顳淺av、耳顳n下端下頜角后下方:面n下

頜緣支、頸支、下頜

后v后緣鄰乳突、胸鎖乳突肌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前緣緊貼咬肌后表面上

下:面n顴支、面

橫av、面n頰支上主

支、腮腺管、面n頰

支下主支、面n下頜

緣支淺面腮腺淺淋巴結、二大

n前支深面鄰莖突諸肌、頸內av、

Ⅸ-Ⅻ腦n,這些結構稱

之為腮腺床。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腮腺形態(tài):質軟、淡黃、楔形,底呈三

角形向外,尖對咽側壁,分為:淺部:面突,咬肌后部表面深部:下頜后突,位于下頜支后內

側;突向咽側壁的部分稱咽突。峽部:淺、深兩部的相連處,位于

下頜支后緣處。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腮腺咬肌筋膜:來自頸深筋

膜的淺層,分淺、深層包被

腮腺形成腮腺鞘,又在腮腺

前緣處淺、深兩層合為一

層,覆蓋于咬肌表面,稱咬

肌筋膜。特點:淺層致密,發(fā)出小隔將

腮腺分為許多小葉;深層薄

弱,腮腺化膿時易向深部擴

散。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腮腺管:自腮腺淺部的前緣發(fā)出,

3.5~5cm,0.3cm,

管壁厚而堅韌,在距顴弓

下緣下方1cm處橫行向

前,經咬肌表面至該肌前

緣處直角轉折向內穿頰肌,

開口于上頜第2磨牙相對的頰黏膜上,開口處形成腮

腺管乳頭。與腮腺管伴行的有有面n頰支、面橫血管。副腮腺:腮腺管上方形狀不定的孤立腺性小塊,導管匯入腮腺

管。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2)穿經腮腺的結構縱行:頸外動脈、顳淺血管、下

頜后靜脈、耳顳神經橫行:上頜血管、面橫血管、面

神經及其分支由淺入深:面神經的分支、下頜

后靜脈、頸外動脈、耳顳

神經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3.血管(1)面部血管面動脈內眥動脈上唇動脈下唇動脈鼻外側支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面靜脈下頜后靜脈前支匯入后

注入頸內靜脈。面部危險三角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2)顳淺血管、面橫血管、眶上血管、滑車上血管、

眶下血管、頦血管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4.淋巴面前淋巴結群(前群):

沿面v排列,收集瞼內、眶內側、鼻部、上唇、頰部、顴部,注入下頜下淋巴結腮腺淺淋巴結(后群):位于腮腺表面,收集顳區(qū)、額區(qū)、耳廓、外耳道、上瞼、下瞼、鼻根部,注入腮腺深淋巴和頸外側上深淋巴結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5.神經面神經支配面肌、頸闊肌、二腹肌后腹、莖突舌骨肌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頸支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2)三叉神經眼神經眶上裂眶腔上頜神經圓孔翼腭窩下頜神經卵圓孔顳下窩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感覺纖維:面部、口腔、

鼻腔、鼻旁竇、

牙、腦膜運動纖維:咀嚼肌分支:1)眶上神經、滑車上神經

2)眶下神經

3)耳顳神經、頦神經、

頰神經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四、臨床要點1.顱頂骨2.腮腺解剖的臨床應用膿腫蔓延:咽旁膿腫、頸部蔓延、擴散至外耳道、

中耳腮腺切除:保留面神經3.顳淺動脈的臨床應用在頸內外動脈吻合時是

理想的供學血動脈。4.皮瓣移植顳淺動脈皮瓣可用于轉移皮瓣。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海綿竇位置:蝶鞍兩側,前后有海綿

間竇連通。內部:小梁形成小間隙。接受:大腦淺靜脈、眼靜脈、

視網膜中央靜脈等。交通:經巖上、下竇連乙狀

竇、頸內靜脈。經內眥靜脈、面神靜

脈、翼叢與面靜脈相

通,這些靜脈沒有靜脈

瓣。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外側壁:Ⅲ、Ⅳ、Ⅴ1、

Ⅴ2對腦神經通過。內側壁:頸內動脈、Ⅵ對

腦神經通過。特點:血流緩慢,易成血栓,感染易擴散,導致海綿竇炎,產生神經麻痹、結膜充血、視乳頭水腫等。3-醫(yī)用局部解剖學-顱面部

(三)顱內、外靜脈交通1.乙狀竇→頸內靜脈;2.通過顱內、外之間的小

靜脈環(huán)繞于神經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