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_第1頁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_第2頁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_第3頁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_第4頁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目錄\h\h第一章概述\h\h\h第一節(ji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定義\h\h\h一、咨詢的特征及定義\h\h\h二、心理治療的定義\h\h\h第二節(ji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同異\h\h\h第三節(ji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在我國的發(fā)展狀況\h\h\h一、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在我國的發(fā)展\h\h\h二、新中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四個階段\h\h\h三、值得注意的問題\h\h\h第四節(ji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對專業(yè)人員的要求\h\h\h一、專業(yè)知識、技能方面的要求\h\h\h二、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的職責\h\h\h三、對治療者與咨詢者個人的要求\h\h\h第二章治療關系的建立\h\h\h第一節(jié)治療關系的特征\h\h\h一、治療關系是一種治療聯(lián)盟\h\h\h二、治療關系的特征\h\h\h第二節(jié)治療關系的影響因素\h\h\h一、共情\h\h\h二、積極關注\h\h\h三、尊重和溫暖\h\h\h四、真誠可信\h\h\h第三節(jié)與治療有關的其他影響因素\h\h\h一、具體化\h\h\h二、即時化\h\h\h三、對峙\h\h\h第三章會談技術\h\h\h第一節(jié)會談中的基本問題\h\h\h一、會談的目的與作用\h\h\h二、會談中的治療者與來訪者\h\h\h三、影響會談的其他因素\h\h\h第二節(jié)注意傾聽的技巧\h\h\h一、開放式問題\h\h\h二、封閉式問題\h\h\h三、鼓勵和重復語句\h\h\h四、說明語句\h\h\h五、對感情的反映\h\h\h六、總結\h\h\h第三節(jié)影響對方的技巧\h\h\h一、解釋\h\h\h二、指導\h\h\h三、忠告與信息\h\h\h四、自我暴露\h\h\h五、反饋\h\h\h六、邏輯推論\h\h\h七、影響性總結\h\h\h第四節(jié)會談中的非言語性技巧\h\h\h一、目光的接觸與身體語言\h\h\h二、其他非言語性的技巧\h\h\h三、某些基本技巧的實踐練習\h\h\h第五節(jié)非言語行為的觀察技術\h\h\h一、面部表情\h\h\h二、身體動作所傳遞的信息\h\h\h三、聲音特征\h\h\h四、綜合印象\h\h\h五、沉默現(xiàn)象的觀察與處理\h\h\h第四章對象的區(qū)分與心理診斷\h\h\h第一節(jié)對象的區(qū)分\h\h\h一、對精神病人的區(qū)分\h\h\h二、人格障礙\h\h\h第二節(jié)心理測驗的應用\h\h\h第三節(jié)對問題的確認和分析過程\h\h\h一、對問題的確認和分析\h\h\h二、有關心理診斷方面的論述\h\h\h三、對來訪者言語的分析\h\h\h四、其他有關問題\h\h\h第五章心理治療的目標與階段\h\h\h第一節(jié)心理治療的目標\h\h\h一、醫(yī)學的目標與心理學的目標\h\h\h二、中間的目標與終極的目標\h\h\h三、內部的目標與外部的目標\h\h\h四、一般性的目標與特殊的目標\h\h\h五、矯正、發(fā)展與預防的目標\h\h\h六、綜合的目標\h\h\h七、影響治療目標的因素\h\h\h第二節(jié)治療的幾個不同階段\h\h\h一、心理診斷階段\h\h\h二、幫助和改變的階段\h\h\h三、結束階段\h\h\h第六章心理治療中的阻力與問題\h\h\h第一節(jié)來自來訪者的阻力\h\h\h一、阻力的表現(xiàn)形式\h\h\h二、阻力產(chǎn)生的原因\h\h\h三、應付阻力的要點\h\h\h第二節(jié)來自治療者的干擾和問題\h\h\h一、來自治療者的干擾\h\h\h二、治療者面對的其他難題\h\h\h第七章心理分析的理論與方法\h\h\h第一節(jié)心理分析的理論\h\h\h一、無意識和壓抑的理論\h\h\h二、人格構成學說\h\h\h三、性心理的發(fā)展\h\h\h四、神經(jīng)癥的心理病理學\h\h\h第二節(jié)心理分析的治療\h\h\h一、治療的方法\h\h\h二、治療的實施\h\h\h第三節(jié)心理分析治療的發(fā)展\h\h\h第四節(jié)中國的認識領悟療法\h\h\h一、理論與方法\h\h\h二、領悟的本質\h\h\h三、治療的適應癥及步驟\h\h\h四、治療舉例\h\h\h五、對認識領悟療法的分析與看法\h\h\h第八章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技術\h\h\h第一節(jié)行為治療的基本理論\h\h\h一、經(jīng)典的條件作用原理\h\h\h二、操作條件作用原理\h\h\h三、模仿學習原理\h\h\h第二節(jié)行為治療的基本假設與治療過程\h\h\h一、行為治療的基本假設\h\h\h二、行為治療的基本過程\h\h\h三、行為分析及行為觀察與評估\h\h\h第三節(jié)行為治療中的常用技術\h\h\h一、放松訓練\h\h\h二、系統(tǒng)脫敏法\h\h\h三、模仿學習\h\h\h四、角色扮演或行為排演\h\h\h五、決斷訓練\h\h\h六、強化的方法\h\h\h第九章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理論及過程\h\h\h第一節(jié)以人為中心的有關理論\h\h\h一、對人的基本看法\h\h\h二、有關自我概念的理論\h\h\h第二節(jié)以人為中心的治療過程與方法\h\h\h一、治療過程\h\h\h二、非指導的治療方式\h\h\h三、治療者與來訪者的關系\h\h\h四、會談技巧\h\h\h第十章合理情緒治療的理論與方法\h\h\h第一節(jié)合理情緒治療的基本理論\h\h\h一、合理情緒治療對人本性的看法\h\h\h二、ABC理論\h\h\h三、不合理信念的特征\h\h\h第二節(jié)合理情緒治療的基本步驟\h\h\h第三節(jié)合理情緒治療的技術方法\h\h\h一、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法\h\h\h二、合理的情緒想象技術\h\h\h三、認知的家庭作業(yè)\h\h\h第十一章森田療法的理論與方法\h\h\h第一節(jié)森田療法關于神經(jīng)質癥的論述\h\h\h一、神經(jīng)質與神經(jīng)質癥\h\h\h二、疑病素質與神經(jīng)質癥\h\h\h三、生的欲望和死亡的恐怖\h\h\h四、神經(jīng)質癥狀的主觀性\h\h\h五、適應不安與精神交互作用\h\h\h六、精神拮抗與思想矛盾\h\h\h第二節(jié)森田療法的治療原則\h\h\h一、“順應自然”的治療原理\h\h\h二、“為所當為”的治療原理\h\h\h第三節(jié)森田療法的治療方法\h\h\h一、住院治療\h\h\h二、門診治療\h\h\h第十二章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發(fā)展趨向及方法的選擇和思考\h\h\h第一節(ji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發(fā)展趨向\h\h\h一、整合的發(fā)展傾向\h\h\h二、趨向整合的原因\h\h\h三、理論與技術方法的整合\h\h\h四、對于心理咨詢與治療發(fā)展趨向的看法\h\h\h第二節(jié)對于治療理論和方法的選擇及思考\h\h\h一、對理論及方法的選擇\h\h\h二、心理咨詢與治療案例的方法選擇分析舉例\h第一章概述第一節(ji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定義心理咨詢在英文中被稱之為“咨詢”(counseling);心理治療在英文中有時被稱之為“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有時被稱之為“治療”(therapy)。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發(fā)展均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多年以來,給咨詢與心理治療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始終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沒有哪一種已知定義得到專業(yè)工作者的公認,也沒有哪一種定義能簡潔明了地反映出咨詢與治療工作的豐富內涵。一、咨詢的特征及定義咨詢在國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的概念。涉及職業(yè)指導、教育輔導、心理健康咨詢、婚姻家庭咨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各樣的咨詢雖不盡相同,但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共同的特征之一是咨詢體現(xiàn)著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人際關系。咨詢過程是建立在咨詢者與來訪者良好的人際關系基礎之上的[1]。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的咨詢者利用其專業(yè)技能及所創(chuàng)造的良好咨詢氣氛,來幫助人們學會以更為有效的方式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和生活中的難題。許多咨詢工作者認為,定義心理咨詢必須涉及與來訪者的關系,這與在咨詢中使來訪者產(chǎn)生變化是同樣不可缺少的。他們認為咨詢中最根本的核心條件就是共情、理解和尊重來訪者。他們所關注的不僅是咨詢者的技能,同樣也注意咨詢者對來訪者的基本的態(tài)度或對他人關心的能力。共同的特征之二是咨詢是一系列心理活動的過程。從咨詢者的角度看,幫助來訪者更好地理解自己,更有效地生活,其中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在內。咨詢過程中,咨詢者所運用的有關理論與技術,也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的。從來訪者的角度看,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需要接收新的信息,學習新的行為,學會解決問題的技能及做出某種決定,這也涉及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咨詢的第三個共同特征是它屬于一個特殊的服務領域。在咨詢過程中,咨詢者可以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確定目標,做出決定,解決難題。特殊的咨詢,還可提供有關職業(yè)、學業(yè)、疾病的康復、心理衛(wèi)生、婚姻家庭、性問題、宗教和價值觀的選擇,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其他一些有關問題的咨詢服務。在一些發(fā)達國家中,咨詢心理學家活躍在中小學、大學、醫(yī)院、診所、康復中心、工礦企業(yè)、社會服務機構以及各個社區(qū)之中,以幫助人們在個人、社會、教育、職業(yè)等方面達到更有效地發(fā)展及取得更大的成就。在了解了咨詢所具有的上述特征之后,我們又重新面對咨詢的定義問題。我國的阮芳賦先生曾推薦里斯曼(D.R.Riesman)1963年對咨詢所下的定義:“咨詢乃是通過人際關系而達到的一種幫助過程、教育過程和增長過程?!边@一定義基本表達了咨詢的實質內容。以此定義為基礎,結合我們前面所談到的咨詢的幾種特征,在這里,我們可以給咨詢作如下定義:咨詢是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這是我們根據(jù)對咨詢的實質的理解做出的定義。這一定義涉及我們對咨詢特征的認識,即咨詢須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咨詢是在心理學的有關理論指導下的活動;咨詢是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活動過程。此外,這一定義還涉及咨詢的根本目的——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這一目標著眼于幫助來訪者認清白己的問題所在,通過咨詢,能提高應付挫折和各種不幸事件的能力,使之能夠自己面對和處理自己人生中的問題,即使其能夠自強自立。在這里,幫助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教育的過程和使來訪者產(chǎn)生某種轉變,促使他們成長的過程。二、心理治療的定義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一樣,面臨著沒有公認定義的困境?!睹绹癫W詞匯表》將心理治療定義為:“在這一過程中,一個人希望消除癥狀,或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或因尋求個人發(fā)展而進入一種含蓄的或明確的契約關系,以一種規(guī)定的方式與心理治療家相互作用[2]。”英國的弗蘭克(J.Frank)認為心理治療是提供幫助的一種形式。它與非正式的幫助是不同的。首先,治療者接受過進行這種工作的專門訓練,并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其次,治療者的工作有相應的理論為指導,這些理論可以解釋心理障礙的原因并為解決這些障礙提供了有關措施[3]。一種極有影響的觀點是沃爾培格(L.R.Wolberger)1967年的定義:心理治療是針對情緒問題的一種治療方法,由一位經(jīng)過專門訓練的人員以慎重細慮的態(tài)度與來訪者建立起一種業(yè)務性的聯(lián)系,用以消除、矯正或緩和現(xiàn)有的癥狀,調解異常行為方式,促進積極的人格成長和發(fā)展[4]。北京大學陳仲庚教授認為,心理治療是治療者與來訪者之間的一種合作努力的行為,是一種伙伴關系;治療是關于人格和行為的改變過程[5]。美籍華裔學者曾文星、徐靜認為,心理治療是指應用心理學的方法來治療病人的心理問題。其目的在于:通過治療者與病人建立的關系,善用病人求愈的愿望與潛力,改善病人的心理與適應方式,以解除病人的癥狀與痛苦,并幫助病人,促進其人格的成熟[6]。從上述的幾種定義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定義或多或少都涉及了下述幾個方面,即治療是一個過程,是治療者與來訪者的關系,治療者運用有關的心理治療理論對來訪者進行幫助,以消除或緩解來訪者存在的問題或心理障礙,促進人格的健康發(fā)展。這幾個方面,的確反映了心理治療的工作特點及主要目的。在綜合考察了上述幾種觀點的基礎上,我們提出的心理治療定義如下:心理治療是在良好的治療關系基礎上,由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的治療者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技術,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過程,以消除或緩解來訪者的問題或障礙,促進其人格向健康、協(xié)調的方向發(fā)展。在心理治療的定義中,我們看到良好的治療關系又一次被強調,這是所有改變的前提條件。治療者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技術對來訪者進行幫助這一特點,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比之在咨詢過程中更為突出。而理論與技術的應用及良好的治療關系在治療者與來訪者之間產(chǎn)生的交互作用,其目的均為使來訪者產(chǎn)生某種改變,如情緒的、行為的或認知的改變,消除或緩解其問題和障礙,使其人格能向著較為積極的方向發(fā)展。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任務,來訪者改變的發(fā)生,需要治療者及來訪者雙方艱苦的努力。因為改變必須假以時日,所以說,治療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就不難理解了。第二節(ji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同異從上述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定義看,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我國,許多心理咨詢門診實際上也在進行心理治療的工作,心理咨詢似乎與心理治療同義。在國外,雖然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有著不同的名稱,幫助者與求助者也有著不同的稱謂,但人們對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之間有無不同,仍是有爭議的。一些人不贊成對二者進行區(qū)分,覺得那樣做沒有必要。他們把咨詢與心理治療當作同義詞看待。另一些人則認為,二者是有區(qū)別的,但又在二者之間究竟有何不同上存在不同意見。在這方面,哈恩(M.E.Hahn)1953年的一段話經(jīng)常被有關作者引用。哈恩寫道:“據(jù)我所知,極少有咨詢工作者和心理治療家對于已有的在咨詢與心理治療之間的明確的區(qū)分感到滿意的……意見最一致的幾點可能是:①咨詢與心理治療是不能完全區(qū)別開的;②咨詢者的實踐在心理治療家看來是心理治療;③心理治療家的實踐又被咨詢者看作是咨詢;④盡管如此,咨詢和心理治療還是不同的[7]?!惫鞯倪@段話非常有意思,讓人感到這里似乎存在著一個怪圈,使得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這二者處于可區(qū)分與不可區(qū)分之間。說它們不可區(qū)分,是因為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確有許多重要之處相互重疊,令人感到難解難分。相似之處有:(1)二者所采用的理論方法常常是一致的,例如,咨詢心理學家對來訪者采用的來訪者中心治療的理論與方法或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論與技術和心理治療家采用的同種理論與技術別無二致。(2)二者進行工作的對象常常是相似的。例如,心理咨詢人員與心理治療工作者可能都會面對來訪者的婚姻問題。(3)在強調幫助來訪者成長和改變方面,二者是相似的。咨詢與心理治療都希望通過幫助者和求助者之間的互動,達到使求助者改變和增長的目的。(4)二者都注重建立幫助者與求助者之間的良好的人際關系,認為這是幫助求助者改變和成長的必要條件。盡管有上述相似之處,盡管一些咨詢工作者也做了一些心理治療工作,一些心理治療家也在做咨詢工作,在咨詢與心理治療之間還是能夠找到一些不同點的。結合一些文獻中的看法,我們認為咨詢與心理治療的主要區(qū)別有如下幾點:(1)心理咨詢的工作對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復或已復原的病人。心理治療則主要是針對有心理障礙的人進行工作的。(2)心理咨詢所著重處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主要問題有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問題,職業(yè)選擇方面的問題,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婚姻家庭中的問題,等等。心理治療的適應范圍則主要為某些神經(jīng)癥、某些性變態(tài)、心理障礙、行為障礙、心身疾病、康復中的精神病人等。(3)心理咨詢用時較短,一般咨詢次數(shù)為一次至幾次;而心理治療費時較長,治療由幾次到幾十次不等,甚至次數(shù)更多,經(jīng)年累月才可完成。(4)心理咨詢在意識層次進行,更重視其教育性、支持性、指導性工作,焦點在于找出已經(jīng)存在于來訪者自身的內在因素,并使之得到發(fā)展;或在對現(xiàn)存條件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改進意見。心理治療的某些學派,主要針對無意識領域進行工作,并且其工作具有對峙性,重點在于重建病人的人格。(5)心理咨詢工作是更為直接地針對某些有限的具體的目標而進行的;心理治療的目的則比較模糊,其目標是使人產(chǎn)生改變和進步。除上述幾點不同之外,一些作者還列舉了咨詢與心理治療之間其他較為明顯的區(qū)別。例如:咨詢心理學家與心理治療家所接受的專業(yè)訓練不盡相同。在國外,大部分咨詢心理學家所接受的專業(yè)培訓時間較短[8]。與從事心理治療的治療者相比,他們在研究方法方面、在對人格理論掌握的情況方面、在接受有專家指導的正式的臨床實習方面都明顯遜色。此外,咨詢多數(shù)是在非醫(yī)療的情境中開展,如在學?;蛏鐓^(qū)中進行,應用多種方式介入到來訪者的生活環(huán)境之中;而心理治療多在醫(yī)療的情境中或在治療者的私人診所中進行。另外一個顯而易見的區(qū)別是,咨詢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家在美國心理學會中分屬不同的組織,他們各自有自己的活動。在回顧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歷史淵源時,也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咨詢心理學家認為咨詢心理學有四個主要起源:①與源于20世紀初的職業(yè)指導運動的興起有關;②與20世紀初由美國大學生比爾斯(C.W.Beers)發(fā)起的心理衛(wèi)生運動有關;③源于心理測量運動和心理學中對個體差異的研究;④與以羅杰斯為代表的非醫(yī)學的、非心理分析的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崛起有關[9]。心理治療的起源與咨詢心理學的起源并不完全相似。其可追溯到19世紀末葉弗洛伊德創(chuàng)始心理分析的努力,甚至可以溯源至19世紀中葉的催眠術的施行[10]。羅杰斯于1942年發(fā)表的《咨詢與心理治療》一書,第一次使非醫(yī)學的和非心理分析的心理治療成為現(xiàn)實。在此之前,由于弗洛伊德及其學說的強大影響,心理治療是只有醫(yī)生才能從事的職業(yè)。心理分析在這一領域中獨占鰲頭。羅杰斯的工作不僅打破了心理治療領域中一枝獨秀的局面,同時第一次將心理治療與咨詢聯(lián)系在一起。當時,咨詢心理學在心理測量運動的影響下,主要的工作集中在進行測量與診斷方面。而在羅杰斯的影響之下,似乎僅在一夜之間,咨詢和心理治療就成了咨詢心理學的主要聚焦點[9]。由上述對咨詢與心理治療異同點的分析,不難看出,這兩個專業(yè)領域的確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圖1.1試圖以一種更為直觀的形式說明這一點。圖1.1咨詢與心理治療的關聯(lián)示意圖陳仲庚教授曾指出,雖然存在著某些差異,但“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沒有本質區(qū)別[5]”。目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咨詢與心理治療還常常是不加區(qū)分的。某些作者把二者并列使用,另一些作者更多地采用了心理治療一詞,其含義不僅包括了心理治療,也包括了心理咨詢。在本書中,我們傾向于兼顧我國的國情,在各章節(jié)中既有心理咨詢的內容,也有心理治療的內容。讀者可根據(jù)我們前面列出的兩者的異同點,體會其中的差異。在涉及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同異時,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咨詢與心理治療同屬幫助過程,但在這種幫助過程中,幫助者與求助者在咨詢與心理治療中有不同的稱謂。幫助者在咨詢過程中,被稱作咨詢者(counselor),求助者被稱作來訪者或咨客(client)。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幫助者被稱為治療者(therapist),求助者被稱為病人或患者(patient),也有稱為來訪者的情況。在本書中,為統(tǒng)一起見,將幫助者統(tǒng)稱為治療者,求助者一般稱之為來訪者。在特定的情況下,本書中也有將幫助者稱為咨詢者,求助者稱為病人或患者的表述。第三節(ji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在我國的發(fā)展狀況一、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在我國的發(fā)展鐘友彬教授曾專門撰文討論我國心理治療與咨詢發(fā)展的幾個階段。他認為,我國這方面的工作起步較晚,比發(fā)達國家(如美國)至少落后了半個多世紀。他根據(jù)對國內公開發(fā)表的研究論文的統(tǒng)計分析,把我國的心理治療與咨詢工作分為空白、準備和初步發(fā)展三個階段[11]。詳見表1.1。表1.1各歷史階段公開發(fā)表過的論文數(shù)**資料取自以下刊物:①《中華神經(jīng)精神科雜志》(1955創(chuàng)刊),②《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1975創(chuàng)刊),③《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87創(chuàng)刊),④《心理學報》,⑤《心理科學通訊》,⑥其他有關刊物。據(jù)有關文獻記載,1917年,在美國的職業(yè)指導運動的影響下,我國的有關人士曾在江蘇成立了“中華職業(yè)教育社”的組織,開展職業(yè)指導,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和介紹職業(yè)等工作[5]。在進行心理測量方面,工作也開展得較早、較多。約從20世紀10年代開始,已有一批心理學界、教育學界的人士開始從事心理測驗的編制、修訂和測查工作。到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已有專門的《測驗》雜志創(chuàng)刊,并出版過20余種有關書籍[12]。但這些工作還不是當今我們所說的咨詢工作的主流。據(jù)記載,只有心理學家丁瓚曾在某工廠醫(yī)務室做過心理咨詢工作,但未留下多少文字資料[11]。1949年以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在不同的時期發(fā)展狀況不同。結合鐘友彬先生的階段劃分法,本書將咨詢與心理治療在我國的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啟動階段(1949年至1965年)、空白階段(1966年至1977年)、準備階段(1978年至1986年)、初步發(fā)展階段(1987年至今)。二、新中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四個階段1.啟動階段(1949年至1965年)在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期,心理學家黃嘉音曾在精神科對精神分裂癥病人及其他有心理障礙的病人,尤其是少年兒童病人進行了心理治療嘗試,并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陸續(xù)在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幾本有關著作,對其工作進行了總結。如《兒童心理病態(tài)防治案例》(1951年)、《兒童行為反常精神治療實例》(1952年)及與粟宗華醫(yī)生合著的《自以為是皇后的女孩:變態(tài)心理治療一則》(1951年)等。遺憾的是這些書大部分目前只能從心理學書籍目錄中看到,而很難找到原書了。在所能查到的《兒童心理病態(tài)防治案例》一書中,從作者所舉的治療實例可以看出,黃嘉音先生嘗試采用心理學原理對病人的病因進行分析和解釋,對病人除采用支持、鼓勵等方法之外,也對其家人提出要求,如表揚病人的好行為,對其不好的行為不予注意等,取得了一定療效[13]。黃嘉音先生的工作,在當時的中國意義重大,盡管不很完善,但畢竟是嘗試性地邁出了第一步。啟動階段中,與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關系最密切、影響最大的工作,應屬神經(jīng)衰弱的快速綜合治療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受蘇聯(lián)學術界的影響,西方式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受到冷落,未能開展。從1955年至1964年,中國的醫(yī)學心理工作者開展了針對神經(jīng)衰弱而施行的“快速綜合療法”?!翱焖倬C合療法”結合醫(yī)學治療及體育鍛煉(如學習太極拳、氣功、跑步等),采用專題講座和小組討論的形式,給病人講解有關神經(jīng)衰弱的知識,講解治療方法及作用機理,說明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關系,要求病人合理安排時間,采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及自身的疾病。這一時期有許多文章和研究報告,這些研究報告都說明了這一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4-17]。后來,這種療法也應用于精神分裂癥、高血壓病及其他一些慢性病之中[18-20]。一些作者還撰文探討了心理治療及人的認識活動在“快速綜合療法”中的作用[21,22]。這一時期推行“快速綜合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心天、王景和、李崇培等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心天先生將此法作了總結和提煉,稱之為“悟踐療法[23]”。“快速綜合療法”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曾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只是由于受到蘇聯(lián)的學術影響,對神經(jīng)衰弱的病因及治療原理的解釋是以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jīng)系統(tǒng)類型的分析學說、條件反射學說等為主進行的,其中的心理治療只是作為綜合治療的一部分內容出現(xiàn),且治療內容未能超出鼓勵、要求、保證的范圍,這是其最大的缺憾所在。但由于它對神經(jīng)衰弱等慢性疾病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引起了人們對心理因素及心理治療的重視。2.空白階段(1966年至1977年)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心理學同許多人文社會學科一樣受到了批判,被看作是偽科學。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則更成為被嗤之以鼻的渣滓。當時,政治思想工作代替了一切,凡事均以政治為綱進行比較與衡量。在這種政治氣氛之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一時間完全停滯不前,堵死了發(fā)展之路。但是,“堅冰下面亦有潛流”,由于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和意識到心理治療的重要意義,鐘友彬等人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利用業(yè)余時間秘密嘗試采用心理分析療法對某些神經(jīng)癥病人進行治療。此后,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他們的工作才在上述基礎上得以一步步正式開展起來。3.準備階段(1978年至1986年)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事業(yè)重新起步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從1979年起,有關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文章開始出現(xiàn)在正式的刊物上。雖然發(fā)表的數(shù)量不多,但畢竟打破了過去萬馬齊喑的局面。這一時期從文學界到心理學界,都有人開始著手選題、翻譯出版許多西方心理治療大師的著作,如弗洛伊德、榮格、弗洛姆、霍妮等人的著作。從學術活動方面看,中國心理學會于20世紀70年代末重新恢復活動后,于1979年成立了“醫(yī)學心理專業(yè)委員會”。這一專業(yè)委員會成立之后,組織的醫(yī)學心理學學術年會,每一屆都有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報告和經(jīng)驗交流、研究探討,這對全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推廣起了積極的作用。在這一階段中,全國一些城市和地區(qū)開始舉辦了不同規(guī)模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講習班。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的行為治療家及心理分析治療家也曾前來訪問并講學。這些培訓班及講學內容多為某些治療的基礎理論及基本技巧,且時間較短。但這種啟蒙教育使參加培訓者開闊了眼界,為其進一步的學習與實踐打下了基礎。1983年,河南省心理學會在組織心理治療培訓班的基礎上,收集整理并發(fā)表了《心理治療參考資料》文集兩本。其中收錄了我國在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方面的先行者們的治療案例、報告、經(jīng)驗交流、文獻綜述與理論方法的探討文章若干篇。萬文鵬、劉協(xié)和、陳仲庚、董經(jīng)武、梁寶勇、魯龍光等人的文章都被收錄進了這兩本文集之中。經(jīng)驗的提煉與理論的探討源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實踐。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一些精神病院和綜合醫(yī)院精神科及上海、北京的一些高校相繼開展了這項工作。在醫(yī)院中開設心理咨詢門診比較早的有北京的鐘友彬、南京的魯龍光、廣州的趙耕源等。在高校中,開展這項工作比較早的有北京的張伯源等。在這一階段的實踐活動中,多數(shù)參加門診咨詢的人員采用的是支持性療法和行為矯正的方法。個別有識之士如鐘友彬、魯龍光已開始踏上了探索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心理分析、疏導等方法的歷程。雖然從整體上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的開展僅限于幾個大城市之中,且咨詢與治療工作的水平也有限,但仍在心理學界、精神病學界形成了較大影響,為此項工作在下一階段的初步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4.初步發(fā)展階段(1987年至現(xiàn)在)1987年以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事業(yè)在我國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進步首先表現(xiàn)在大的綜合醫(yī)院普遍設立了心理咨詢門診,重點大專院校大多開展了這項工作。一些單位和部門還成立了心理治療與咨詢中心。至20世紀90年代,不僅在大城市中有心理門診服務,而且許多中小城市,甚至在個別鄉(xiāng)衛(wèi)生院也開展了此項工作。1987年,在正式刊物上發(fā)表的有關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論文首次超過了10篇,以后連年遞增,且文章的質量與深度超過了以前的水平。此外,從1987年起,除翻譯出版外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方面的有關著作之外,由我國專家自己著述及編著的有關著作陸續(xù)問世。在這些專著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鐘友彬的《中國心理分析——認識領悟心理療法》(1988年)和魯龍光的《疏導心理療法》(1989年),這兩本書都是在作者多年心理治療實踐基礎上寫成的,將西方有關理論運用于中國的具體情況之中,總結出了各具特色的治療方法。其模型雖不夠完善,但在建立適合我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模型方面起到了開創(chuàng)作用。尤其是鐘友彬先生的認識領悟療法,被國內的心理治療工作者所仿效,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這一階段中,全國性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培訓班不僅次數(shù)增多,而且培訓內容加深,泛泛的、一般基礎知識式的培訓內容已不能滿足需要,出現(xiàn)了許多專就某一療法而開設的講習班,并有治療演示。許多講習班有外國專家參與講授或主講。影響較大的講習班,如中德心理治療講習班,是由德國漢堡科學與文化基金會資助的,在兩位熱心于提高中國心理治療水平的德國女士席佳林和瑪加麗的積極活動下而舉辦的。此講習班于1988年、1990年分別在昆明和青島舉辦了兩屆,今后還將繼續(xù)辦下去。在參加1988年舉辦的中德心理治療講習班的中國學員和德國專家的倡議和推動下,經(jīng)過兩年的籌備,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中一個分支——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于1990年11月在北京成立。1991年年初,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中又一分支——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成立。這兩個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后,分別舉辦了全國性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學術交流會,使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首次成為全國性學術交流會議的主題。此后,1992年9月,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組織的全國首屆森田療法研討會在天津召開,成為第一個單獨舉辦的有關某一種治療方法的學術會議。在這些學術交流會上,有的研究報告和論文已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此外,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從1991年起,在北京組織了心理治療個案討論會,定期召開,每次就一個個案進行較深入的討論,提高了自身的專業(yè)水平。上海市衛(wèi)生局指定上海醫(yī)科大學等單位負責培訓心理門診的人員,每年定期進行這項工作,經(jīng)過培訓的合格人員才能上崗開展門診服務。這項工作的開展,保證了心理門診的質量,推動了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業(yè)務在上海的發(fā)展。1991年,我們的一項調查表明,我國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在其臨床實踐中的理論取向主要有行為療法、折中主義治療、心理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和患者中心療法。其中,鐘友彬的認識領悟療法和魯龍光的疏導療法也占有重要位置[24]。這項調查還表明弗洛伊德(S.Freud)、羅杰斯(C.Rogers)、沃爾樸(J.Wolpe)、埃利斯(A.Ellis)、貝克(A.T.Beck)和美籍華裔心理治療家曾文星是我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所推崇的國外心理治療家[24]。這些結果表明,我國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已開始掌握當今世界心理治療的幾種主要理論與方法,并對這一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認識。三、值得注意的問題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事業(yè)在我國的蓬勃興起,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目前,形勢發(fā)展很快,如何保持這一發(fā)展的良好勢頭,使我國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事業(yè)向著更新更高的層次進軍,是值得有關人士深思和努力的。毋庸諱言,在這項工作中,目前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首先,我們在開展心理治療與咨詢工作方面,缺少必要的專業(yè)訓練。在美國和歐洲,對于開展這項工作的人員是有嚴格的專業(yè)要求的。如美國要求專業(yè)人員具有臨床心理學博士(心理治療家)、哲學博士或教育學博士(咨詢心理學家)的學位。相形之下,我國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大多數(shù)人沒有接受過必要的專業(yè)訓練。目前我國已有人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了,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心理咨詢門診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開設的,鑒于我國目前的狀況,開診者至少應受過專業(yè)培訓班的訓練。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英、美等國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曾要求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從事此專業(yè)人員的專業(yè)資格,因為他們認為一些江湖騙子打著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幌子在敗壞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名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問題也會提到我們的議事日程上來。1990年至1992年中國心理學會醫(yī)學心理專業(yè)委員會及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幾經(jīng)討論,已草擬了一份衛(wèi)生系統(tǒng)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條例,刊登在1993年的《心理學報》上[25]。希望這一條例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認可并付諸實施。由于缺乏系統(tǒng)培訓,我國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對某些難于治療的癥狀感到棘手。對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也存在著模糊認識。例如分不清思想政治工作與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的區(qū)別,把良好的服務態(tài)度加上給予來訪者一些關于疾病的知識當作是在做心理咨詢工作;把對群眾宣傳普及心理衛(wèi)生方面的知識講座當作集體心理治療等。張偉俊曾撰專文討論過上述問題[26]。現(xiàn)將他對思想政治工作與心理咨詢相區(qū)別的觀點總結在表1.2中。表1.2思想政治工作與心理咨詢工作的區(qū)別第二方面的問題是我國目前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尚缺乏自己的專業(yè)刊物。隨著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的進一步的發(fā)展,應創(chuàng)辦必要的專業(yè)刊物,以便有關人員了解國際、國內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新進展和交流經(jīng)驗。這將有助于專業(yè)人員業(yè)務水平的提高,部分彌補專業(yè)訓練的不足。此外,對此項工作領導重視不夠,各方人士理解不夠,這是廣大專業(yè)工作者所面臨的現(xiàn)狀。與這一問題有關的是物質條件欠缺、來訪者及親友對此項工作看時有誤解等,常常困擾著專業(yè)人員。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事業(yè),也曾面臨過相似的困難,這是與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的專業(yè)工作水平還不夠高,對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宣傳不利,也是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因此,努力提高專業(yè)工作水平,大力宣傳此項工作,是改變現(xiàn)狀的重要辦法。第四節(ji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對專業(yè)人員的要求一、專業(yè)知識、技能方面的要求關于這一點,在歐美國家毋庸置疑是有一定之規(guī)的。前面我們已提到過,作為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專業(yè)工作者在美國必須具有哲學博士或教育學博士學位。這實際上已包括對專業(yè)人員的專業(yè)水準的要求在內了。在歐洲,由于各國的教育體制不同,有些要求有博士學位,有些要求有碩士學位。即便是有碩士學位的人可以做咨詢工作者,其專業(yè)訓練所花的時間也是非??捎^的。以荷蘭為例,一名咨詢工作者或心理治療工作者要獲碩士學位的學習年限至少為5年,長者達7年,而且學習的最后一年全部投入臨床實習訓練。得到學位,畢業(yè)之后,一般不能馬上找到正式工作,須先去醫(yī)院或診所做不拿工資的助理工作人員工作1~2年,有這樣的資歷之后,才有可能受聘做正式的心理咨詢或治療專業(yè)工作人員。另外,在畢業(yè)實習期間和做助理工作人員期間,都有經(jīng)驗豐富的專家對其工作進行指導。在我國,由于目前尚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不能一律強求。但對于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水準也應有一定的要求。從業(yè)人員至少應具有必要的心理學知識(例如普通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至少對一種心理治療的理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用于其咨詢實踐之中;至少應掌握一些如談話、解決問題等方面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運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測量工具等。更具體的要求如應具有幾十或幾百小時的在心理門診進行臨床實習的經(jīng)驗,通過某種較為全面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的考試。當然,這兩條最基本的要求目前在我國也仍難以完全做到,但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專業(yè)問題之一。現(xiàn)在有個別心理門診,因認為來訪者不相信“談話”就能起作用,每有人來,必把設在診所中的醫(yī)療儀器設備開動一遍,以起到“拉大旗做虎皮”之功用,使來訪者信服。這種做法實在是自己專業(yè)知識技能缺乏、根底太淺的表現(xiàn)。另外有些人缺乏有關精神病、變態(tài)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常常連對方是否有精神病、是否屬于心理門診的對象也分不清,治療或咨詢的效果當然是不會好的。二、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的職責1.對來訪者負責對我國的治療者來說,這一條特別值得注意。這也是有關治療與咨詢成敗的問題。在我國,有些人認為心理咨詢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很多人說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靠談話來實現(xiàn)的,也是要改變人的觀點、行為等。搞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有時也運用了一些心理學原理。盡管情況的確如此,但思想政治工作與心理咨詢仍然是兩碼事。在本章第三節(jié)中,我們已列舉了思想政治工作與心理咨詢的區(qū)別,這里我們從對來訪者負責的角度出發(fā),進一步對二者的區(qū)別進行分析探討。對來訪者負責是在具體事物上要以來訪者的利益為出發(fā)點,有一些同志對此就是想不通。例如,一次一位同志問筆者:“以來訪者的利益為出發(fā)點”這一點不好掌握,因為其所在大學領導要求是“培養(yǎng)四化合格人才”,這里面有沖突。她舉了一個例子:她所在大學有一位即將畢業(yè)的研究生,攻讀學位期間在某實驗室做了大量工作,以他為主搞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F(xiàn)在快畢業(yè)了,某一公司以高薪聘請他去工作,學校則希望他留校,因為他一走,整個實驗室的工作一時無人能夠承擔,失去了進一步出成果的可能性。這位同志最后說這是一個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沖突的例子。從她的例子來看,我們怎么能以來訪者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呢?首先應分清這樣一個問題:從整體上看,國家利益并不會因為這個研究生不肯留校去了一個公司工作就受到損害,因為不管是在大學或是在公司工作他都還是在中國,在為本國服務。從局部上看,如果這個研究生去了公司,學校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學校若想留住這個人才,應采取一定措施才是。比如若不能提高這個研究生在學校的工資,也可委以重任,或在實驗室人員配備、住房等其他方面做些工作,但這些是學校方面的事情而不是咨詢者應負責的事情。這個研究生找到咨詢者,其目的無非是希望求得幫助以便做出何去何從的決策。因此,幫助對方分清去與留的利弊,對其經(jīng)濟、研究發(fā)展前途等各方面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幫他做出關鍵時期的最佳選擇,這才是咨詢者應盡全力工作的方面。在這里也可以看出政工人員與咨詢者的不同,政工人員的立場是先定的,咨詢者的立場是客觀的。在此例子中,政工人員即便同情對方也會堅持自己的觀點,而無法以為對方著想的角度出發(fā),客觀地提供建議。2.幫助的根本目標這個問題在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定義一節(jié)已有所涉及。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是對求助者的幫助過程,其根本目標是促進求助者成長,自強自立,使之能夠自己面對和處理個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一目標是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人員都能接受的,但卻不一定能夠真正做到。例如,在筆者參加過的一個心理咨詢與治療個案討論會上,大家圍繞著一個在婚姻上遇到麻煩的婦女的個案進行熱烈的討論。一些參加者認為,必須讓這位婦女與其丈夫離婚才能解決問題……相似地,在討論一個因失戀而引發(fā)出一系列心理問題的男青年的個案時,有人主張讓來訪者重新找個女友就能解決問題……事實上,作為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時常會遇到相似的問題,來訪者為此類問題前來求助,要求治療者裁決和判斷他們應該做何決定,采取什么步驟,等等。面對這類問題時,治療者是否應當告訴來訪者離婚或結婚,上研究生或去工作,找女友A而不找女友B呢?答案是否定的。許多有經(jīng)驗的心理治療家認為,當來訪者面臨關鍵問題的抉擇時,治療者不應以權威面目出現(xiàn),指示來訪者應做什么、不應做什么;而應該幫助來訪者分析清楚其自身對此事的感受,從來訪者角度出發(fā),分清每一種抉擇的利弊和其可能承受的后果,由來訪者自己做出最終的選擇。之所以這樣做,其原因是:(1)治療者認為最好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對來訪者未見得是最好的。(2)問題是來訪者遇到的,只有來訪者自己去解決,因為這是來訪者的生活,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生活。任何一種解決辦法,其后果都必須由來訪者自身來承受。(3)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目的是促使來訪者成長、自強自立。來訪者只有在分析過程中學會如何去思考、解剖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會如何去應付、處理問題,才能真正從中獲益,在今后的生活中也才能真正學會自己面對自己的問題。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最終目標是著眼于來訪者的成長。這就如同幼兒的成長過程一樣。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會做,那是因為他們?yōu)樽约旱暮⒆幼龅眠^多的緣故。常聽說進入幼兒園的孩子不會剝雞蛋皮,對著雞蛋掉眼淚。解決的辦法一種是由大人(如幼兒園老師)剝好給他們吃;另一種辦法是大人教他們如何剝雞蛋皮。第一種方法相對省時省事,但遺留的問題是下一次這些孩子們遇到雞蛋、鴨蛋乃至松花蛋仍不會自己剝。第二種解決辦法雖然費時費力,但使孩子學會了獨立地解決剝雞蛋皮的問題。在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過程中,為使來訪者從心理上成長所做的努力恰恰相似于這個例子中的第二種方法。而這一目標是真正考慮到來訪者的長遠利益,為來訪者著想和對來訪者負責的。3.保密原則治療者應尊重來訪者的個人隱私權。這不僅要求治療者對來訪者的有關資料嚴格保管,予以保密,亦要求治療者不得在治療室以外的地方隨便談論來訪者的事情,更不能把來訪者的事情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話資料。在專業(yè)工作需要的情況下進行教學、科研和寫作時,采用來訪者的案例須以不暴露來訪者個人為前提。某些可能會暴露出來訪者的信息,應適當隱去,如來訪者的姓名、工作或學習單位等。當然,對保密原則的遵守也有例外的情況。如果治療者所得到的信息表明來訪者有自殺或傷害他人或危及社會安全的嘗試或企圖時,應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護來訪者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件的發(fā)生。這些必要的措施可能包括通知來訪者身邊的親友或師長等。但注意應使有關人員明了如何應付可能的事件,并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保護來訪者的個人隱私,保證有關人員不會因此而歧視來訪者。三、對治療者與咨詢者個人的要求曾文星先生等在談到作為心理治療者的條件時指出,成功的治療者需具下述條件:①有幫助別人的心;②有敏銳的感覺及了解心理的能力;③有精神病理的知識;④有豐富的經(jīng)驗;⑤保持中立無私的立場;⑥有健康的心理與態(tài)度[6]。在這六條之中,第三條是屬于知識方面的,可以通過學習得來;第四條需要臨床實踐與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汲取經(jīng)驗,第五條也可以通過學習及實踐不斷完善。唯有第一、二、六條所提出的條件,需要有一定的基礎,而后才有改進可言。吉爾伯特(P.Gilbert)等人在談到什么樣的人適宜做治療者時曾指出:正如音樂、藝術或寫作的能力一樣,專業(yè)訓練對共情、不含敵意的態(tài)度等只能有少量的幫助。他們認為,雖然可以教會一個人如何運用共情,卻很難訓練一個人具有共情的態(tài)度[27]。除了需具有助人之心、敏感性及洞察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與態(tài)度之外,作為心理治療者或咨詢者仍須注意下列問題:1.提高對自己的認識這種認識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提高對自己的認識;另一方面是提高對自己作為專業(yè)人員的能力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指對自己作為一個人有何長處,有何短處,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對何類事物最為敏感,對何種事物感覺較為遲鈍,對何種人易產(chǎn)生反向移情或刻板印象等。治療者對自己個人的認識的深化,有助于其對來訪者提供更為有效的幫助,從而盡可能避免因治療者的個人因素而導致的治療阻力的產(chǎn)生。對自己作為專業(yè)人員的能力的認識是指要認清自己的能力界限。心理治療與咨詢如同其他的醫(yī)學治療一樣,即使是醫(yī)術很高的名醫(yī),也不能百分之百地治好所有找他看病的人的病癥。治療者也一樣,不可能圓滿解決所有人的問題。因為治療者也是人,不是神。這是認清自己能力界限的一個方面。此外,還要認清自己并非在所有方面都是一個良好的治療者。這對于開始進行治療與咨詢工作的人來說更為重要。一個治療與咨詢工作的新手應在有經(jīng)驗的治療者的指導下工作,以便不斷改善自己的工作,發(fā)展出個人獨特的治療方式。因為治療與咨詢涉及的面很廣,又是一門特別需要有實際經(jīng)驗的專業(yè),有時即便是治療與咨詢老手也會遇到感到棘手的問題,這時與同行的討論就能集集體的智慧于一端,產(chǎn)生更好的治療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剛愎自用的治療者其治療效果可能不如其他同行。2.提高對治療過程中治療者與來訪者交互影響關系的認識在這一點上,治療者可以首先假設,如果自己作為一個來訪者會對治療者抱有什么樣的希望。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與理解。作為治療者應時刻想到這一點,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對待來訪者。即要把對方當作一個與自己一樣的、平等的人來看待,真誠待人,才能與對方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在這方面要注意兩個問題:(1)當對方有很嚴重的問題,有很大的毛病時,也要平等待人,不要鄙視對方。要分清人與其缺點錯誤之間的關系,要使對方明白你對他所犯的錯誤感到不滿,而不是對他這個人。(2)切忌“板起面孔”教訓來訪者,尤其是年長的治療者,面對年輕的來訪者時,也不要認為自己是權威就以此為資本。這樣做易引起對方的反感,一旦對方關閉了心靈的窗扉,信息就無法進一步溝通了。信息不能溝通,治療或咨詢也就失效了。產(chǎn)生這類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不能把對方當作平等的人來看待,認為自己高于對方。在治療或咨詢過程中,治療者對來訪者具有強有力的影響,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在這一過程中,來訪者的言行及情感也在時時影響著治療者,這一點卻往往被人忽略。因此,治療者也要提高對此種交互作用的影響的認識,有意識地引導治療或咨詢過程向著促進來訪者成長的方向行進,利用這種交互作用的積極方面,排除不利于前行的因素的干擾。3.提高對自己專業(yè)職責及專業(yè)道德的認識這是事關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事業(yè)水平的重要問題。我們僅從以下幾點加以說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是一種專業(yè)的幫助過程,不能等同于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談話或是親人的肺腑之言。有的治療者對來訪者滿腔熱情,但忘記了治療所要求的客觀性,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向對方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就非常可能違背來訪者的愿望,并影響自己進一步對來訪者的問題進行客觀的分析。受這種客觀性的制約,亦為了達到幫助來訪者的中心目的,在咨詢與治療過程中,治療者不得以任何口實,使這一過程服務于自己個人的目的。例如,應避免詢問與幫助過程無關的事件。有時可能治療者對某件事很感興趣,而某個來訪者正好掌握了有關信息,即使如此,治療者也應恪守職業(yè)道德,明確治療或咨詢過程是為了使來訪者獲益,而不是使治療者擴大其信息庫。在心理咨詢或治療過程中,來訪者為使治療者對自己的咨詢或治療盡心盡力,或出于感激之情,甚至由于積極的移情的產(chǎn)生,很愿意為治療者做些事情以表心意。在這種情況下,治療者不應利用來訪者的這種心情而為自己謀取個人私利。治療者一旦這樣做了,必然會影響其對來訪者的治療,因為治療者此時難以保持其對來訪者問題的客觀的判斷和分析。這不僅會影響來訪者的利益,也會使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名譽因此而受到損害。因此,專業(yè)工作者應不斷提高對自己專業(yè)職責的認識,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不做任何有損于來訪者和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事業(yè)的事情。第二章治療關系的建立在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者與來訪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羅杰斯曾經(jīng)指出:許多用心良苦的咨詢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為在這些咨詢過程中,未能建立起一種令人滿意的咨詢關系[1]。由于治療關系如此重要,以致一些作者認為咨詢和心理治療就是治療關系的體現(xiàn)。例如帕特森(Patterson)曾寫道:咨詢或心理治療是一種人際關系。請注意,我不是說咨詢或治療涉及人際關系,我是說它就是一種人際關系[2]。盡管一些作者不同意這樣定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但絕大多數(shù)專業(yè)工作者一致認為,治療者與來訪者的關系是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中最重要的方面。第一節(jié)治療關系的特征一、治療關系是一種治療聯(lián)盟霍維茨(Horwitz)在解釋心理治療中來訪者的變化是如何產(chǎn)生時強調指出,這種變化是通過人際關系中那些支持性的因素而產(chǎn)生的,他把這種關系叫作治療的聯(lián)盟[3]。其他一些作者也認為咨詢或治療中的人際關系是一種治療聯(lián)盟[4,5]。這種聯(lián)盟的建立是為了幫助來訪者以更為合適的方式思考、行事。通過這種聯(lián)盟的內化,來訪者可以嘗試去改變自己。來訪者之所以可能產(chǎn)生這種內化過程,就在于治療者把來訪者作為一個人來看待,也在于治療者能夠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來訪者對治療者接受自己這一點的感受有助于他提高自尊,會激勵他完善自己,但有時也會去試圖取悅治療者。雖然最初來訪者對治療者的態(tài)度很少能產(chǎn)生完全一致的共鳴,但最終新的態(tài)度、行為等在他們身上會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效果。這就是在咨詢與治療中治療關系的粗略概括。在這種聯(lián)盟之中的雙方,都會對聯(lián)盟產(chǎn)生影響。產(chǎn)生于治療者一方的影響因素,下面我們將會提及;產(chǎn)生于來訪者一方的變化過程,是聯(lián)盟關系中的另一個方面。成功的咨詢或治療一般都是這樣的,當來訪者與治療者在一起時,有一種積極的體驗,并且來訪者在咨詢或治療過程中,得到了他所需要的足夠的令人滿意的東西,這時,這種聯(lián)盟的內化就會產(chǎn)生。這種內化過程包括這樣幾個方面:1.積極的情緒體驗在治療過程中,治療者能對各種各樣的情況進行反應,這些反應往往超出了來訪者的預料。比如并不指責來訪者表現(xiàn)出的不適宜的行為。這會有助于治療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使來訪者對治療者更加信任,并逐步產(chǎn)生希望這種關系比以往任何一種關系都更能使自己從中受益的想法。在這種聯(lián)盟關系中,來訪者也在學習治療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的反應,并將應用到他與其他人的關系中去。這種體驗能使來訪者產(chǎn)生安全感,減少防御心理,認真地探索自己,理解和接受新的觀點,學習和嘗試新的行為方式。與此不同的是父母和其他人對于來訪者的不適宜的行為通常都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采取不接受的態(tài)度,這會導致來訪者自尊心的下降。2.自尊心的提高霍維茨觀察到每一位有所改進的來訪者對他自己的看法都變得更為積極了,而這種變化的產(chǎn)生非常明顯地與他們對治療者的關心、價值觀等的體會有關[3]。治療者接受對方“壞”行為的能力,對來訪者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減輕了來訪者的心理壓力,同時也為來訪者接受治療者的態(tài)度,提高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提供了機會。自尊心的提高與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兩個相互影響的過程。3.移情式的改進移情是一個心理分析治療家常用的概念,在這里是指來訪者以積極嘗試適宜行為的方式取悅于治療者,這是良好的治療關系內化的另一種產(chǎn)物。如果來訪者的行為改變沒有充分的基礎的話,他們的這種改變只能是暫時的、不穩(wěn)定的。盡管如此,這畢竟是對治療關系的一種積極的反應。而且一旦來訪者表現(xiàn)出這種行為時,他們是很易于接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強化的,這些強化又有可能促使其新的反應方式和行為逐步固定下來。這樣看來,這種產(chǎn)生于相互信任的關系的基礎上的移情式改進也是有可能變成持久的改進的。4.認同作用另一種使內化產(chǎn)生的過程就是認同。這是指來訪者與治療者態(tài)度的認同。最初來訪者只可能對治療者的一部分態(tài)度產(chǎn)生認同感。認同是來訪者在治療者認真負責及真誠關注的態(tài)度感召下產(chǎn)生的,在治療關系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礎上,認同的范圍與程度會發(fā)生變化。認同是使來訪者產(chǎn)生變化的基本要素。二、治療關系的特征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中的治療關系是一種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關系。其不同于一般的社會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就達到人際關系之中最為密切的程度。治療者與來訪者對許多問題有近似的看法和理解,關系和睦、融洽,達到情感協(xié)調(rapport)的程度。這種關系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獨特性在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者與每一位來訪者的關系都是獨特的。這種獨特的關系正如每個人具有個體差異的情形相似。此外,與其他所有社會中的人際關系相比,治療關系也是獨特的,因為這種關系不同于朋友與朋友之間的關系,醫(yī)生與病人、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領導與群眾的關系與此種關系亦不相同。帕特森在談及心理治療中人際關系的特點時曾指出:治療關系不是建立在社會交往的立場上的,它完全是一種在特定的時間期限內,隱蔽的、具有保密性的特殊關系[6]。這也是這種治療關系不同于其他社會關系的特征,其時間性、隱蔽性和保密性使得來訪者易于向治療者敞開心扉。帕特森還指出,雖然治療關系被限制在一定的時間范圍以內,但這種關系的密切程度和其深度卻超過了一般的社會友誼關系。因為這種關系是在沒有任何威脅的情況下小心地建立起來的,治療的氣氛使來訪者有安全感,保證了其自我暴露和自我探索的進行[6]。正因為如此,治療者才能比任何人更了解來訪者,良好的治療關系才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建立起來。2.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tǒng)一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的全部過程,都要求治療者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只有這樣,治療者才能對來訪者的情況有正確的了解,客觀的分析,并盡可能地提出適宜的處理辦法。來訪者之所以能從這種治療關系中獲益,其客觀性是提供這種獲益的原因之一。來訪者的其他社會關系,如家長、親友等為何不能起到相似的作用,其原因也正在于此。因為這些社會關系多數(shù)把自己個人的情感與利益帶入到相應的關系中去,往往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事物,進行推斷并提供建議。因此,治療者在治療過程中應恪守職業(yè)道德,不謀私利,這樣才能保持自身對來訪者問題的準確分析與判斷。此外,反移情的出現(xiàn)亦是破壞治療關系客觀性的大敵,無論是治療者對來訪者體驗到過分的積極的情感,或是消極的情感,都會給治療過程帶來消極的后果。這種客觀性的意義,對來訪者而言,會感到治療者不會將其個人意見強加給來訪者,而且治療者的分析是有理有據(jù)的,更傾向于信賴治療者。而治療關系中的主觀性意味著治療者應以共情、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來訪者,尊重來訪者,使之感到溫暖。在治療過程中,這種客觀性與主觀性在治療者與來訪者關系的交互作用中體現(xiàn)出來。二者統(tǒng)一,更有利于治療過程的深入發(fā)展。帕特森指出:由于這種關系能夠有意識地應用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原理,而且沒有那些陳腐的社會交互作用,因此這種關系是強有力的,也是非常有效的[6]。由于治療者與來訪者之間沒有日常的瓜葛、利害的沖突等,使得治療者有可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為來訪者著想,對來訪者負責;又由于這種關系能自覺應用有關人際關系的科學原理,使得治療關系得到發(fā)展,使治療者與來訪者雙方都能聚焦于治療中最基本的問題。3.專業(yè)限制羅杰斯認為每一種咨詢情境都有其限制[1]。這些限制對于咨詢與治療的成功往往是非常必要的。常見的專業(yè)關系的限制如治療關系獨特性的限制。帕特森曾指出,治療關系的建立和這種關系的繼續(xù),是因為來訪者遇到了使他無法獨立解決或無法通過其他途徑加以解決的難題,來訪者感到他需要特別的幫助或支持才能渡過難關。來訪者雖然也能從友誼中受益,但這可能不足以提高來訪者的自尊或解決特殊的問題。因此治療關系強調的是來訪者對自己感到不滿,而要求取得這種幫助。這一點也是治療者要注意的要點之一。如果來訪者在某一方面并不想求得幫助,或是主動停止了咨詢,那么,即便是治療者覺得自己有些新的辦法或是肯定能對他有幫助,也不應主動去找來訪者。這不是說治療者故作冷眼旁觀狀,而是因為這種治療關系有其特殊性。如治療者主動去找來訪者,這種關系就不平衡了。一種可能性是來訪者會認為與治療者非親非故,對方如此熱心是否另有想法,因此產(chǎn)生戒備心理;另一種可能性是當一個人不求助時,可能認為這不是自己的問題,或認為自己有能力處理此問題,此時對其再好的辦法或忠告他也聽不進去。治療或咨詢只能是事倍功半。治療關系中常見的限制還有職責的限度。治療者應認清什么是治療者的責任,什么是來訪者應負的責任。例如,某來訪者可能認為自己對自己的小孩已毫無辦法了,認為治療者應為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負全部責任。而實際上,治療者的責任是要幫助來訪者重新認識自己的行為與其孩子行為的交互作用,調整其自身的行為來幫助孩子改變。這是來訪者的職責,而不是治療者的。當然,治療者在可能的情況下也應幫助這個孩子,使其達到某種轉變。在心理咨詢與治療過程中,任何改變的產(chǎn)生都是需要經(jīng)過治療者與來訪者雙方的努力的。沒有來訪者個人的努力,其自身狀況的改進是不可能產(chǎn)生的。因為治療者不可能代替來訪者生活,不可能伴隨來訪者去應付一切他可能遇到的生活事件。治療者職責的限制,實際上正是以幫助來訪者成長為目標的治療目的所要求的。在這里,治療者絕不能越俎代庖。時間的限制是治療關系限制中的另一個成分。時間的限制是保證治療成效的有效制約。通常治療或咨詢中的一次會談時間為40分鐘至1個小時。治療者應使來訪者明白,治療是有時限的,這樣來訪者就會自發(fā)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有效地利用會談時間。來訪者可能會對這一限制不滿,對治療者不滿,感到受了傷害,可能試圖打破這一界限或以失約的形式表達其憤恨之情。正如體育比賽要有規(guī)則一樣,治療與咨詢也有其工作規(guī)定。盡管有些來訪者可能不喜歡這種對時間的限定,不情愿接受,但最終將學會接受這一點。而實際上,簡短的會談中必要的信息量(如2~3個解釋),是有助于來訪者學習的;而長時間的談話,超量的信息反而會使來訪者的收獲下降。治療關系中的限定,還包括來訪者對治療者提出個人要求的限制,來訪者攻擊性行為的限制(如兒童的攻擊行為),等等。所有這些限定,都服務于心理治療的專業(yè)目的,都是為了更為有效地幫助來訪者。來訪者在這種專業(yè)的幫助關系中所學會的對自己行為的調整,可能在其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得到應用,并對其生活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第二節(jié)治療關系的影響因素心理治療中治療者要針對來訪者的不同問題采用不同的技術方法,但這要在治療者與來訪者雙方已建立良好的關系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這種關系甚至具有決定治療成功或失敗的作用。在治療關系中起主導作用的應為治療者。治療者應能自覺、有意識地運用有關原理與方法,使這種關系得以順利地建立與發(fā)展起來。在這種關系的建立中,有幾個基本的影響因素,或者說建立此關系所需的關鍵條件都與治療者有關。在這方面人們首推羅杰斯的工作與論述。羅杰斯在1957年發(fā)表的名為《心理治療中人格改變的充分必要條件》一文中,就已指出共情等因素是使來訪者發(fā)生改變所必需的因素[7]。一、共情共情(empathy)是一個不大好譯成中文的名詞,也有學者譯為“神入”和“感情移入”?!肮睬椤钡淖g法似乎也不能確切地表達原文的含義。這個詞按羅杰斯的看法是能體驗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種能力,就好像那是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樣。這與我們平常所說的“同情”是不同的概念。我們平常所謂的“同情”只涉及對對方的物質上的幫助或感情上的撫慰。而我們這里所用的“共情”的概念,涉及進入對方個人的精神領域,并能理解這個精神世界,而不管這期間是否對對方有物質上的幫助或感情上的撫慰。我們這里所說的“共情”是指治療者時時刻刻都應該是非常敏感的,對于前來尋求幫助的每一個特殊的個體都能保持這種敏感,變換自己的體驗。這種共情是特殊的、個別的,而不是泛泛的、一般性的;是能夠理解與分擔對方精神世界中的各種負荷的能力,而不是進行判斷和支持對方的能力。共情要求治療者能夠進入另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就如同那是你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樣,這樣你才能更好地理解那個需要你幫助的人。要做到共情所要求的任何一點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確實非常困難,特別是在當時間非常短暫,你同時又必須認真傾聽對方的話語并進行分析綜合的情況下。但是達到共情的境界卻是非常重要的,做不到這一點會導致對方認為你不理解他,不懂得他正在經(jīng)歷的一切,或者是根本不關心他的事情。20世紀60年代,有人對羅杰斯所提倡的這種共情進行了因素分析的研究。其結果表明,那些有較高水平共情態(tài)度的治療者,傾向于經(jīng)常運用參與的技巧(attendingskills)。另外,會談中非言語的成分,如目光的接觸,身體的姿勢等也與共情有關。伊根(Egan)進一步把共情分為兩種類型[8]:一種是“初級的共情”,這與羅杰斯關于共情的觀點和基本的會談技術有關;第二種是所謂“高級的準確的共情”,這對治療者有更高的要求,如去影響來訪者、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等。為了說明伊根所說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共情,我們舉個例子:有一位男性來訪者,長期在外工作,一次回家后發(fā)現(xiàn)妻子有外遇,憤怒之下砸了家里的東西。他在談及此事時說:“我當時真氣極了,真想把家里的東西都砸了,不過了……”(他的雙眼蒙上了一層霧氣,十指痙攣似地扭在一起)。(初級的共情的反應)治療者:……我可以理解你當時的這種心情……(高級的準確的共情的反應)治療者:……要是我也可能會這樣想的?!闶遣皇怯X得這件事對你的傷害太大了?在這個例子中,在初級共情的水平上,治療者認識到來訪者又重新體驗到了事情發(fā)生時的情緒,治療者的反應是以其自身為參照系統(tǒng)的,是在與來訪者交換自身體驗的水平上進行的。而在高級的準確的共情水平上,治療者設身處地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并進一步引導來訪者,引發(fā)來訪者思考。在會談中若能適當?shù)夭捎眠@種方法,則可以加速治療的進展。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地選擇時機,對來訪者缺乏理解,就可能對治療起破壞作用,也就是說高級的準確的共情可能會成為治療過程中的風險因素。哈克尼(H.Hackney)等人曾提出準確的共情應包含下述兩個步驟:①準確感受來訪者的世界,能夠以來訪者的方式去看事物;②向來訪者表達你對他的理解[9]。帕特森在談及共情的反應時,特別強調這種對來訪者的理解應來自內部的參照體系,而不是所謂客觀的、外部的參照體系[2]。盡管沒有哪兩個人會有完全一致的體驗,但不是從治療者的角度,而是從來訪者的內心體驗出發(fā),治療者會達到與來訪者更為接近的共情式反應。因此,結合伊根和上述兩位作者的意見,我們認為準確的共情反應應包含下述步驟:①治療者從來訪者內心的參照體系出發(fā),設身處地地體驗來訪者的內心世界;②以言語準確地表達對來訪者內心體驗的理解;③引導來訪者對其感受作進一步的思考。在這三個步驟中,前兩個步驟更接近共情的含義,第三個步驟則是對治療者的實踐性要求了。對于共情的反應,許多作者嘗試將其劃分為不同的水平??朔颍≧.Carkhuff)曾將其劃分為五個不同水平的共情——從治療者對會談只起到破壞作用的破壞性水平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