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施甸縣第三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云南省施甸縣第三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云南省施甸縣第三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云南省施甸縣第三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云南省施甸縣第三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云南省施甸縣第三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某學者曾對晚清時局疾呼:“民權則志在必行,公理則今日萬不能盡行也。蓋今日……由君主而至民主,正當過渡之世,……萬無一躍超飛之理。凡君主專制、立憲、民主三法,必當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則必大亂?!庇纱送普撍羁赡苜澩珹.洋務運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2.在以下史詩中,描寫愛琴海附近海域發(fā)生戰(zhàn)爭的是A.《吉爾伽美什》 B.《摩訶婆羅多》 C.《羅摩衍那》 D.《荷馬史詩》3.二十世紀初,《浙江潮》載《民族主義論》說:“三十年來之制造派,十年來之變法派,五年來之自由民主派”。這一說法反映了當時中國A.派系斗爭十分尖銳 B.政權更替相當頻繁C.社會思潮演進加快 D.民主革命進程加速4.下圖所諷刺的史實起始于:A.19世紀40年代 B.19世紀60年代C.19世紀90年代 D.20世紀30年代5.1985年9月,為解決美國貿易赤字問題,美日等國簽訂《廣場協(xié)議》,宣稱各國政府將聯(lián)合干預外匯市場,促使美元貶值,在此后3個月時間里,美元兌日元迅速下跌20%,此事表明A.美無徹底喪失了主導地位 B.美國實施了利益優(yōu)先原則C.日本消除了對美國的依賴 D.世界貿易正式走向規(guī)范化6.陳寅恪認為宋朝“尚氣節(jié)而羞勢利”,這是因為當時()A.理學逐漸盛行 B.商品經濟繁榮C.儒學受到沖擊 D.中央集權加強7.在宋代,蜜蜂產品是上貢朝廷的必需品,《宋史·地理志》中記載了大量關于蜂產品上貢的情況。不僅是蜂蜜、蜜蠟,還有蜂子也在其中。除了蜂業(yè)大省陜西、山西、甘肅,其他各地也都要上貢一定數(shù)量的蜂產品。這主要反映了宋代A.蜂業(yè)商品化程度最高 B.下層民眾負擔較為沉重C.商業(yè)出現(xiàn)革命性劇變 D.國家經濟發(fā)展趨于均衡8.如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地圖,其中在所示位置該時期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A.遷都洛邑B.商鞅變法C.開鑿靈渠D.焚書坑儒9.20世紀90年代以來,更多發(fā)展中國家和前計劃經濟國家開始擁抱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并從中分享貿易、跨國投資和技術外溢的收益。目前構成全球貿易總額84%的164個WTO締約成員國中,超過半數(shù)是在1995年1月1日確定的創(chuàng)始成員國之后加入的。這表明A.全球化擴大了多邊治理體系范圍B.世界格局變化沖擊了舊的經濟秩序C.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差距縮小D.世界經濟格局和權重發(fā)生顯著變化10.如圖為朱熹所著《小學集注》《童蒙須知》等讀本的頁面。這種重在規(guī)范兒童日常行為習慣的讀本自元朝起成為蒙學教材,一直延續(xù)到近代。這表明朱熹()A.開始以儒家倫常為教育內容 B.推進了儒學的普及和通俗化C.注重“知行合一”開啟民智 D.順應了儒學復興的發(fā)展趨勢11.1955年,《人民日報》社論說:“不少的美術家為了強調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樂,顯然把生活簡單地美化了,使生活過多地成為節(jié)日的天真的狂歡,而對于人民在爭取美好生活過程中堅決斗爭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卻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現(xiàn)?!边@表明新中國成立初期:A.“左”傾錯誤嚴重摧殘文藝發(fā)展B.藝術家深入理解“雙百”方針C.黨強調文藝要宣揚社會建設精神D.科學和文學領域呈現(xiàn)繁榮景象12.12世紀的歐洲史學家對歷史的敘述和闡釋,開始聚焦于一個家族、民族或王國自身的發(fā)展歷程,而不再從宗教的視角強行用教義建構歷史。這從本質上說明了A.神權統(tǒng)治的瓦解 B.史料來源的多樣性 C.宮廷文化的盛行 D.歷史觀趨于世俗化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拿破侖執(zhí)政時期,非常重視國家教育的發(fā)展。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拿破侖于1802年頒布了《國民教育計劃》,該法令明確了法國中等教育的改革……1806年頒布了《有關帝國大學的構成法》,規(guī)定:以帝國大學名義,建立一個專門負責整個帝國國民教育的機構?!?808年3月,拿破侖政府又頒布了《大學組織令》……拿破侖還創(chuàng)辦和扶持了十幾所新型高等專科學校。——周敏娟《拿破侖的教育改革思想探析》材料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必然要求教育上的發(fā)展與之相適應?!闷苼稣J為,如果沒有一個具有堅定不移的原則的教育機構,那么政治上也決不能有穩(wěn)定性,若人們不是從孩提時起就懂得他們應當屬于共和派或保王派,應當是天主教徒或懷疑論者,那么,這個國家機構便不能組織起一個真正的國家?!缝o寰《拿破侖與帝國大學》完成下列要求:(1)據(jù)材料一,概括拿破侖時期法國教育改革的措施,并歸納其特征。(2)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拿破侖的教育改革思想與實踐。14.(20分)材料一整個50年代,中國對尼赫魯?shù)牟唤Y盟政策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中立是一種幌子?!敝钡?0年代,中國才關注不結盟的成功經驗并采用尼赫魯所倡導的不結盟這種比較務實的外交環(huán)境。——摘編自《關于不結盟外交戰(zhàn)略問題研究》材料二兩極格局打破后,由于蘇聯(lián)為首的東方集團的瓦解,西方大國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變本加厲,它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對第三世界施加壓力,發(fā)達國家也不再需要利用過去的中間地帶,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減少。有些第三世界國家為了盡快加入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或是為了贏得發(fā)達國家的經濟技術援助和減免債務的優(yōu)惠,甚至宣布退出不結盟運動?!幾浴独鋺?zhàn)后不結盟運動與第三世界問題研究綜述》(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對不結盟運動的態(tài)度有何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冷戰(zhàn)后不結盟運動的命運有何變化,說明變化的原因。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試題分析:材料“由君主而至民主,正當過渡之世”表明,該派主張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應逐步推行,這是一種社會改良的思想,屬于維新派的主張。故選B。A項不主張社會變革,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C項主張推翻清政府的統(tǒng)治,實行共和制;D項主張在思想上進行變革,引進西方的民主和科學??键c:維新變法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維新思想的特點。維新派為了進行變法運動,進行了廣泛地思想宣傳。維新變法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實行議會政治。一方面希望通過改良可以實現(xiàn)富強,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統(tǒng)治。但是維新變法思想因為不符合中國的國情而失敗,不過維新思想的傳播卻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啟蒙的作用。2、D【解析】

本題考查古代東方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古希臘人創(chuàng)作的《荷馬史詩》包括《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其中《伊里亞特》主要敘述了特洛伊戰(zhàn)爭,即希臘人和特洛伊人爭奪愛琴海霸權的戰(zhàn)爭,最后一年的故事,與題干要求相符,D項正確;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A項錯誤;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印度的著名文學作品,均不符合題意,B、C項錯誤。3、C【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jù)題目“二十世紀初...三十年來之制造派,十年來之變法派,五年來之自由民主派”即可說明當時的社會思潮呈現(xiàn)多元化的特點。故C正確。考點:中華民族的覺醒與抗爭?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詳解】4、C【解析】

根據(jù)漫畫顯示將中國撕碎,就是瓜分中國,根據(jù)所學可知從1895年甲午戰(zhàn)爭之后,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故選C;ABD不符合史實,排除。5、B【解析】

根據(jù)材料可知,,美國為擴大出口,扭轉貿易赤字,要求他國作出犧牲和讓步,突出了美國利益優(yōu)先的原則,B項正確;“徹底喪失”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美國此舉,恰恰證明美日之間經濟聯(lián)系密切,排除C項;世界貿易走向規(guī)范化的標志是1995年是世貿組織的成立,排除D項。故選B。6、A【解析】

試題分析:題干反映了宋代尚氣節(jié)、重義輕利的現(xiàn)象,這是理學對中華民族性格塑造的產物,A項正確;商品經濟重利,B項錯誤;從時代特征來看,“儒學受到沖擊”說法是錯誤的,C項可以排除;中央集權制與氣節(jié)無關,D項錯誤。7、B【解析】據(jù)材料“宋代,蜜蜂產品是上貢朝廷的必需品……陜西、山西、甘肅,其他各地也都要上貢一定數(shù)量的蜂產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蜜蜂產品上貢朝廷不能說明蜂業(yè)商品化,故A項錯誤;各省都要上貢一定數(shù)量的蜂產品,說明下層民眾負擔較為沉重,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xiàn)當時商業(yè)出現(xiàn)革命性劇變,故C項錯誤;材料也不能說明國家經濟發(fā)展趨于均衡,故D項錯誤。故選B。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關鍵信息,同時注意區(qū)分選項中相關概念的不同點,例如“蜂業(yè)商品化、民眾負擔、商業(yè)革命性劇變、經濟發(fā)展均衡”,據(jù)此即可排除無關選項,得出正確答案。8、B【解析】

據(jù)地圖信息“韓趙魏”可知,這是戰(zhàn)國時期;圖中所示位置是關中地區(qū),是秦國所在地,歷史上商鞅變法發(fā)生在這里,B正確;洛邑是今河南洛陽,與材料不符,A錯誤;靈渠位于今天的廣西興安縣境內,與材料不符,C錯誤;焚書和坑儒發(fā)生的地點是不同的,故D錯誤。9、A【解析】

本題考查經濟全球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讀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發(fā)展中國家和前計劃經濟國家擁抱經濟全球化,這表明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發(fā)展中國家找到了自己在全球價值鏈中特定的位置,積極融入多邊治理體系,這擴大了多邊治理體系范圍,故選A項;材料信息未體現(xiàn)舊的經濟秩序受到沖擊,故排除B項;經濟全球化雖然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發(fā)展的機遇,但由于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日益擴大,故排除C項;D項中的“權重發(fā)生顯著變化”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項。10、B【解析】

根據(jù)圖片中“仁義禮智人性之綱”“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和題干中“重在規(guī)范兒童日常行為習慣”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理學集大成者朱熹重視以理學修養(yǎng)觀教化兒童,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基本素質,從而推進了儒學的普及和通俗化,故B項正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儒學人倫綱常已成為教育內容,故A項錯誤;“知行合一”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故C項錯誤;儒學復興運動是在唐后期至北宋,隨著宋代理學產生與發(fā)展,這一運動即已結束,故D項錯誤。11、C【解析】材料“對于人民在爭取美好生活過程中堅決斗爭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卻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現(xiàn)”反映了對美術家的作品忽視社會主義建設傾向的批判,說明黨強調文藝要宣揚社會建設精神,故C正確;1955年中國并沒有嚴重的“左”傾錯誤,故A錯誤;“雙百”方針提出于1956年,故B錯誤;材料并不能體現(xiàn)科學和文學領域呈現(xiàn)繁榮景象,故D錯誤。故選C。12、D【解析】

歐洲12世紀正是市民階層、城市、大學興起時期,同時期等級君主制也即將興起,意味著世俗社會不斷發(fā)展,沖擊宗教觀念,而歷史的敘述和闡釋恰恰說明這種世俗化趨勢,即歷史觀趨于世俗化,D正確;12世紀的歐洲處于中世紀,神權統(tǒng)治并未瓦解,排除A;題干反映的是史學研究關注方向的轉變,與史料來源無關,排除B;家族、民族與宮廷文化無關,排除C。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措施:進行中等教育改革;建立起帝國大學;創(chuàng)辦和扶持新型高等??茖W校。特征:以立法為手段;教育體制框架逐漸完善;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教育體制。(2)評價:推動了法國教育的發(fā)展;有利于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鞏固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拿破侖的教育改革是其鞏固政權、加強統(tǒng)治的手段之一?!窘馕觥?/p>

(1)措施:根據(jù)“該法令明確了法國中等教育的改革”得出進行中等教育改革;根據(jù)“1806年頒布了《有關帝國大學的構成法》,規(guī)定:以帝國大學名義,建立一個專門負責整個帝國國民教育的機構”得出建立起帝國大學;根據(jù)“拿破侖還創(chuàng)辦和扶持了十幾所新型高等專科學校。”得出創(chuàng)辦和扶持新型高等??茖W校。特征:根據(jù)材料中涉及到的頒布相關法律可得出以立法為手段;根據(jù)材料涉及到大中學校和??茖W??傻贸鼋逃w制框架逐漸完善;根據(jù)“拿破侖認為,如果沒有一個具有堅定不移的原則的教育機構……”可得出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教育體制。(2)評價: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推動了法國教育的發(fā)展;有利于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鞏固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拿破侖的教育改革是其鞏固政權、加強統(tǒng)治的手段之一等角度概括。14、(1)變化:由反對批評到認可關注。原因:中國外交從“一邊倒”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擴大并取得顯著成就;中國改革開放需要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2)變化:由蓬勃發(fā)展到發(fā)展停滯。原因:冷戰(zhàn)結束,中間地帶作用減弱;西方強權政治霸權主義變本加厲;第三世界國家為了得到發(fā)達國家的援助退出不結盟運動?!窘馕觥?/p>

(1)依據(jù)材料“整個50年代,中國對尼赫魯?shù)牟唤Y盟政策持批評態(tài)度……直到80年代,中國才關注不結盟的成功經驗并采用尼赫魯所倡導的不結盟這種比較務實的外交環(huán)境。”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對不結盟運動態(tài)度由批評轉向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