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政治學業(yè)水平考試考點歸納必修四哲學與文化_第1頁
2024年高中政治學業(yè)水平考試考點歸納必修四哲學與文化_第2頁
2024年高中政治學業(yè)水平考試考點歸納必修四哲學與文化_第3頁
2024年高中政治學業(yè)水平考試考點歸納必修四哲學與文化_第4頁
2024年高中政治學業(yè)水平考試考點歸納必修四哲學與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2024年高中政治統(tǒng)編版學測必備知識(最新版)

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知識梳理

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guī)律

第一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第一框追求智慧的學問

考點1:哲學的理解

L從本義上看:哲學是一門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2.從本質上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3.從產生看: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4.從特點看: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5.從作用看: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并指導具體科學,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⑥哲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和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發(fā)展。

考點2: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世界觀: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就是世界觀。世界觀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發(fā)形成

的世界觀不等于

2.哲學與世界觀:哲學就是關于世界觀的學間。把不自覺的、不系統(tǒng)的世界觀加以系統(tǒng)化、理論化而

形成的哲學.

3.世界觀與方法論: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丁

考點3: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L具體科學與哲學的區(qū)別: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guī)律,哲學則對其進

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guī)律

2.具體科學與哲學的聯系: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fā)展,要反對“替代論”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

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要反對“取消論”。

第二框哲學的基本問題

考點3: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套I送系問題」也就是意送和物質的美系回感一(不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問題。)

【特別提醒】①“思維”和“存在”相搭配,“意識”和“物質”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不能等于“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考點4: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fā)展的始終,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考點5: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L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一標準(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

(1)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有

三種三種基本形態(tài):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

質。兩種基本形態(tài):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第三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考點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1.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斗爭的必然產物(階級性);近代以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fā)展的

必然結果(科學性);

2.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方向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使

命性)。

考點7: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實踐觀點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

的統(tǒng)一。

(2)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正確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和運動規(guī)律,它的全部理論都來自

實踐,又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3)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考點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

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思想。

【特別提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

①鄧小平理論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學發(fā)展觀。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課探索世界的本質

(辯證唯物論)

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

考點9:自然界的物質性

1.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1)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2)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特別提醒】要明確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的關系

區(qū)別:A、哲學上的物質是指各種物質具體形態(tài)的共性——客觀實在性;物質具體形態(tài)則是物質的具

體表現,它不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還具有自己的個別特性。

聯系:哲學上的物質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一種具體的物

質形態(tài)。

2.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

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guī)律形成和發(fā)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

發(fā)展史,都是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考點10: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原理

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和

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

會的物質性。

考點1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意識的起源)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意識的產生經歷的幾個階段: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人類意識。

2.意識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

①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②從意識的內容與形式看: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

識的內容來自客觀存在,是客觀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觀的。)

第二框運動的規(guī)律性

考點12:規(guī)律是客觀的

1.哲學的運動概念: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強

調物質離不開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

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強調運動離不開物質,

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

3.物質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1)規(guī)律的概念: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系。

(2)規(guī)律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及方法論】a.規(guī)律是客觀的、普遍的,要尊重規(guī)律,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

考點13: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也叫自覺能動性)

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能夠能動的反映世界、意識能夠指導人們能動的認識世界)

(1)意識活動的特點: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chuàng)造性(也是能動的認識世界的原因)

(2)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guī)律。

(3)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2.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能動的反作用于物質):

意識能動的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

客觀事物。

3.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a.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

b.意識的能動性受客觀規(guī)律的制約。只有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fā)揮能動作用,正確指

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的;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fā)

展產生阻礙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用科學的理論

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片面地強調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無視客觀規(guī)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屬于唯心主義;只強調尊重客觀規(guī)

律和客觀條件,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機械唯物主義。)

考點14: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1.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含義:就是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fā),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

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2.哲學依據: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3.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①要求我們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

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②要求我們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結合起

來。

③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

所作為的思想。

④從辯證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認識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把

握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各種條件;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把握變化的客觀實際;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

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客觀實際。

★歸納辯證唯物論(唯物論)常用原理和方法論:(辯證唯物論核心詞:物質、意識、規(guī)律)

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2.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意識的

能動性受客觀規(guī)律的制約。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意識,能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

標;違背規(guī)律的錯誤意識對事物發(fā)展產生阻礙作用。要求要充分重視和發(fā)揮意識的能動作用,重視精神

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規(guī)律是客觀的,普遍的。要求尊重規(guī)律,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

4.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

第三課把握世界的規(guī)律

唯物辯證法核心詞:聯系觀、發(fā)展觀、矛盾觀

(唯物辯證法)

1.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聯系的觀點和發(fā)展的觀點

2.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矛盾的觀點

3.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矛盾)

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考點15: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與多樣性

L聯系是普遍的:

(1)聯系的含義: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①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②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

③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3)方法論: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2.聯系是客觀的:

(1)含義: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原因:①自在事物中的種種聯系在人類產生以前就存在了。

②人為事物的聯系雖然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具有“人化”的特點,但仍然是客觀的、不

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3)方法論: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3.聯系是多種多樣的:

(1)表現形式: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

偶然聯系等。

(2)方法論: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各種條件,要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考點16: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整體與部分

⑴區(qū)別:

①整體是事物全局或發(fā)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發(fā)展的各個階段。

②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tǒng)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

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2)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①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

③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

④整體的功能、狀態(tài)及其變化也會影響部分。

2.系統(tǒng)和要素

(1)系統(tǒng)的含義: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tǒng)和要素的關系。系統(tǒng)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的諸要素構成的統(tǒng)一整體。

(2)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

(3)方法論要求(系統(tǒng)優(yōu)化方法):

①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

②要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yōu)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yōu)目

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fā)展推動整體的發(fā)展。

3.2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

考點17: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

1.發(fā)展的普遍性:物質世界處于永恒運動、變化、發(fā)展的過程中

2.發(fā)展的實質:

(1)實質:事物的前進相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fā)展前途的事物,它在舊事物的母

體中孕育產生,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

②舊事物違背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而最終會走向滅亡。

③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新事物符合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

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④新事物必然戰(zhàn)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

考點18: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1.形式和狀態(tài)

(1)量變: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比如:統(tǒng)一、相持、平衡和靜止等。

(2)質變: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轉變,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比如:統(tǒng)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等。

(3)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①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

的必然結果。

②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③事物的發(fā)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前進。

(4)方法論:

①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

②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

2.發(fā)展的趨勢

(1)事物發(fā)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fā)展過程。

②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

(2)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發(fā)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弱點和不

完善的地方。

②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

③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

④新事物戰(zhàn)勝舊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經歷曲折的過程。

(3)發(fā)展趨勢原理及方法論:事物發(fā)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遷回的;要對未來充滿信

心,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

3.3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考點19: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1.矛盾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

2.矛盾的含義:矛盾的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內部的對立和統(tǒng)一關系。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

3.矛盾的基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tǒng)一屬性是同一性,它們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

的兩種基本屬性。

(1)同一性: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

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文定

各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3)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特點: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4)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

②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③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由此構成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考點20:矛盾問題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要求我們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

析。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2)同一事物在發(fā)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1)實質與地位: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

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

(2)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統(tǒng)一,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

沒有的;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考點21: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看問題

1.主次矛盾:在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決定或影響著

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這種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

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主次方面:每一矛盾中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而另一方則處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

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tǒng)一的

(1)兩點論: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

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重點論: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

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

法。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考點22: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1.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基本的發(fā)展觀。

2.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1)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唯物主義辯證法,要從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孤立的

事物。

(2)要把事物的現狀與它的過去和將來聯系起來考察。

(3)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動和數量的增減,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和發(fā)展。

(4)在分析事物發(fā)展的原因時,既要著重抓住事物發(fā)展的內部矛盾(內因),又不忽視事物發(fā)展的外部矛盾

(外因)。

3.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1)它只看到一個個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2)只看到事物的現狀,看不到事物的過去和未來,或者只看到事物數量的大變化和場所的變更,看

不到事物根本性出質的變化。

(3)只看到事物的某一個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體。

(4)只看到事物發(fā)展的外部條件,不不到事物發(fā)展的內在根據。

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

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考點23:認識與實踐

1.認識: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

(1)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

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

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guī)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

形式。

(2)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深化為理性認

識,理性認識有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tǒng)一關系。

2.實踐: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

性活動。

(1)作用:作為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實的存在。

(2)形式: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guī)律的科學實驗活

動等。

(3)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社會歷史性。

考點24: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fā)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1)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實踐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fā)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

能夠滿足這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第二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

考點25:真理是客觀的

1.含義: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縣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

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2.認識差異的原因

(1)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

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

(2)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而不可能有多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考點26: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

謬誤

2.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

的統(tǒng)一。

3.真理與謬誤

(1)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認識和改正錯誤。

考點27: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1)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

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索質等條件的限制。

(2)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3)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世世代延續(xù)的,作為認

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

3.認識的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huán)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4.追求真理的歷程

(1)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fā)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

(2)那些經過實驗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fā)展。

(3)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

的使命

第五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第一框社會歷史的本質

考點28: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勞動的作用: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創(chuàng)造了人,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fā)展;勞動發(fā)展決定理解所有社會

歷史奧秘

2.實踐的作用: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考點29: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

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fā)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①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本化、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但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

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fā)展。②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

地預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fā)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二框社會歷史的發(fā)展

考點30: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

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1)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有機結合和統(tǒng)一構成社會生產方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

的因素。

(2)規(guī)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

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fā)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

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

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阻礙作用。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

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fā)展和變革。

4.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

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guī)律。

考點31: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

1.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fā)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社會發(fā)展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

(1)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

動力。

(2)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加

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

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

第三框社會歷史的主體

考點3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主體)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考點33: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1.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原因:

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

②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③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2.我們黨的群眾觀點:

①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②地位: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

3.群眾路線:①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②地位:群眾路線是無產

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4.新時代的要求: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第六課實現認識的價值

第一框價值與價值觀

考點34:人的價值

1.價值:哲學上的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

性。

2.人的價值

(1)人的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人既是價值

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

(2)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

考點35: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1.價值觀的含義: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價值觀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

(2)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

價。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

(3)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4)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對于一個民族和國

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

考點36: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重要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2.基本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

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價值準則。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

本遵循。

3.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

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

4.要求: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所不在、無時不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

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

動。

第二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考點37:自覺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關系: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

(2)作出正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要求: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

規(guī)律。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1)含義: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2)意義: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

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考點38: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L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主體差異性

(1)原因:①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

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

(2)要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2.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社會利益的關系

(1)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最重要的是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

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2)要把個人、集體、社會利益三者的統(tǒng)一作為選擇的標準。

第三框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實現

考點39:弘揚勞動精神'實現人生價值

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自由地彰顯和發(fā)揮

自己的智力和體力、意志和情感,創(chuàng)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促進

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常

考點40:在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創(chuàng)造和實現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chuàng)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我們強調在與

社會的統(tǒng)一中創(chuàng)造和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fā)展。

考點41:在砥礪自我中創(chuàng)造和實現價值

1.需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2.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3.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4.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

考點42: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1.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決定著人們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社會意識決

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人們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形成了生產關系,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

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社

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3.社會歷史是人民群眾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書寫者和創(chuàng)造者。

4.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辯證理解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的關系,科學、客觀、實

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要充分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危害,旗幟鮮明地反對歷

史虛無主義。

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

第七課繼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第一框文化的內涵與功能

考點43: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內涵:

①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chuàng)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

②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

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內容,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

2.本質: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①不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

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

重大影響。

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發(fā)展。

4.文化的核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

5.文化與文明的關系:文化與文明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

①文明與野蠻相對立,是人類進步和開化狀態(tài)的標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積極向上的。文化則有先進與

落后的區(qū)分,反映先進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進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

后文化。

②文化與文明都是實踐的產物,其創(chuàng)造主體都是人。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

6.文化的載體:①所謂文化載體,是指文化的記錄、記載、標識、傳承和表現的物化形式。文化載體

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

②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載體。

考點44:文化的功能

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功能。

(1)文化對人的作用

①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yǎng)。

②文化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③文化服務社會,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④人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yōu)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

的全面發(fā)展。(P91相關鏈接)

⑤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P91相

關鏈接)

(2)文化對社會的作用

①文化推動發(fā)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

用。

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要以認同、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文化為前提。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

族的偉大復興。

③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發(fā)展。

第二框正確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

考點45: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1.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創(chuàng)造得來的。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

在交流、碰撞、交鋒中發(fā)展起來的,也是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鋒中發(fā)展起來的。

一方面,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

識;

另一方面,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

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內容: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

②中華傳統(tǒng)美德:自強不息、敬業(yè)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

③中華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

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xù)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

中斷而延續(xù)至今的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考點46: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

1.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

①在當代中國,學習、研究、應用傳統(tǒng)文化,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

也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chuàng)造新文化、發(fā)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②今天,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

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

①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

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辦好今天的事情,推動國家發(fā)展。

②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yǎng)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激發(fā)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

和統(tǒng)一,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

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諸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

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fā)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

益借鑒。

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發(fā)展,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

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三框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

考點47: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1.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要求: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tǒng)文

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

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2.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要求: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

進步和發(fā)展,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fā)展要

求的文化形式。

⑶關系:密切相關,前后相繼的關系。創(chuàng)造性轉化是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前奏,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

升華。

考點48: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1.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

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2.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tǒng)一、

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

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3.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

(1)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fā)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

了強大精神動力。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

(2)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

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4.中華民族精神的發(fā)展: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fā)展既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

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豐富著

民族精神。

5.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在新時代,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八課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一框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

考點49:文化具有民族性

1.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2.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wěn)定、激發(fā)

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精神根基。

4.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價值觀

5.民族文化的體現:民族文化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jié)日、民族服

飾等方面。

考點50:文化具有多樣性

⑴為什么尊重文化多樣性?

①地位:文化多樣性表征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

②原因: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

會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③意義:文化多樣性是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每一個民族

的文化,都是人類實踐創(chuàng)造的成果,都有其獨特魅力和價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

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⑵如何尊重文化多樣性?

①原則:面對文化多樣性,我們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

②正確態(tài)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

繁榮進步。

第二框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

考點51:文化交流與文化發(fā)展

1.文化交流的意義: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會對不同

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2.文化交流的原則: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3.如何進行文化交流,推動文化發(fā)展?

①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動人類文化的發(fā)展。

②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

互排斥、相互取代。

考點52:文化交融與文化發(fā)展

1.文化交融是如何促進文化發(fā)展的?

(1)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fā)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

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

世界。

(2)人類通過文化交融,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發(fā)

展汲取豐富營養(yǎng),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為世界文化發(fā)展繁榮作出了貢獻。

(3)推進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2.文化不僅屬于本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

第三框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考點5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⑴對待外來文化的錯誤觀點:徹底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

⑵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文化發(fā)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

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fā)展我國文化事

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考點54:立足國情交流互鑒

⑴理論依據:

①外來文化也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

②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fā)揮積極作用。

③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實現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fā)展。

⑵對待外來文化的原則: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

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

【易錯易混】

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可以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將其融入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中,目的是發(fā)展

本民族文化,而不是照搬外來文化,更不是使文化走向趨同。

第九課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一框文化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考點55: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L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華文化發(fā)展的影響

①指明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寫在自己的

旗幟上,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為中華文化發(fā)展指明了社會主義方向。

②轉折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2.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

傳承者和弘揚者。

3.為什么弘揚革命文化?在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

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

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承載著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

革命的精神標識。

4.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

指導思

馬克思主義

領導者中國共產黨

任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途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

性質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目的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fā)展

考點56:中國4恃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1.文化生命力的判斷標準:看一種文化有沒有生命力

①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進文化發(fā)展的方向。

②就是要看它有沒有生存發(fā)展的實踐土壤,人民有沒有對它的需求。

2.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的客觀依據

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

五大

我國社會制度、發(fā)展道路

決定因素

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統(tǒng)

我國文化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

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

三個

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

具體要求

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

【特別提醒】全面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①內涵: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fā)展面向

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②重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

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

大實踐。

③來源: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④作用: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是中華文化獲得空前發(fā)展、重新走向輝

煌的必然選擇。

⑤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⑥特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

⑦立場: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⑧基本要求: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fā)展

⑨根本目的: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

素質

第二框文化發(fā)展的基本途徑

考點57: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1.文化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2.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3.文化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4.文化發(fā)展的主體

①文化發(fā)展的主體是:人民。文化發(fā)展要依靠人民。

②文化創(chuàng)作的源泉:文化是在人民群眾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