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五首(分層作業(yè)-拓展演練)-同步課堂(部編版)(解析版)_第1頁
唐詩五首(分層作業(yè)-拓展演練)-同步課堂(部編版)(解析版)_第2頁
唐詩五首(分層作業(yè)-拓展演練)-同步課堂(部編版)(解析版)_第3頁
唐詩五首(分層作業(yè)-拓展演練)-同步課堂(部編版)(解析版)_第4頁
唐詩五首(分層作業(yè)-拓展演練)-同步課堂(部編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第13課唐詩五首分層作業(yè)

C組拓展閱讀

(-)詩文比較閱讀

【浙江省臺州市2020-2021學(xué)年八年級上學(xué)期期末語文試題】

【甲】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日:“父命也?!彼焯尤?。叔齊亦不

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②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④,號

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⑤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

曰:“此義人也?!胺龆ブ?。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⑥,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栗,隱于首陽山,采薇⑦而

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

我安適歸矣?于嗟徂⑧兮,命之衰矣?!彼祓I死于首陽山。

(節(jié)選自《史記?伯夷列傳》)

【注釋】①孤竹君:商朝附屬國國君。孤竹,國名。②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時為西伯?③盍:何不。④木主:人

形木偶,象征死者,用以祭拜。⑤爰:于是,就。⑥天下宗周:指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商朝。⑦薇:一種野菜。⑧

徂:通“殂”,死亡。

【乙】

野望

(唐)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久

【丙】

南安軍③

(宋)文天祥④

梅花南北路,風(fēng)雨濕征衣。

出嶺同誰出?歸鄉(xiāng)如不歸!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

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注釋】①東皋:地名,今屬山西萬榮。作者棄官后隱居于此。②采薇:采食野菜。據(jù)《史記?伯夷列傳》,。

后遂以“采薇”比喻隱居不仕。③1278年,文天祥被俘北行,出大庚嶺,經(jīng)南安軍(治所今江西大庚)時寫此時。

④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xué)家,抗元名臣,在江西、廣東舉兵抗元,被俘后寧死不屈。

1.用“/”給【甲】文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4處)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2.以下是小江的學(xué)習(xí)筆記,整理有誤的一項是()

A.聯(lián)系:【甲】文"及餓目死”的“且”與《愚公移山》中“年耳九十”的“且”意義和用法相同。

B.分類:兵(“左右欲裝之”)、義(“義不食周粟”)、東(“棗伐紂”)用法相同,歸為一類。

C.梳理:【甲】文可以用“辭讓一一直諫一一隱居”這三個關(guān)健詞梳理文章脈絡(luò)。

3.小江對【甲】文"伯夷、叔齊叩馬而諫”一句中的“叩”字不理解,因此查找了一些資料,發(fā)現(xiàn)有兩種理解:

A.“叩”:叩頭,磕頭;“叩馬”:在馬前跪拜磕頭。B.叩:通“扣”,拉住,牽住。你贊同哪一種解釋?請說明理由

4.請根據(jù)【甲】文內(nèi)容,將【乙】這首古詩的注釋②補充完整。要求:用現(xiàn)代漢語表達,語言簡明、連貫、得體。

5.【乙】【丙】這兩首詩都引用了“采薇”的典故,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1.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2.B

3.示例1:我贊同第一種解釋,因為在馬前跪拜磕頭,合乎君臣禮儀,故解釋成“叩頭”比較好。

示例2:我贊同第二種解釋,因為伯夷、叔齊經(jīng)常做出超常舉動,很有可能會不顧君臣之禮,強行攔馬直諫。

4.武王伐紂滅商,商末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恥于對周朝稱臣,堅決不吃周朝的糧食,逃到首陽山

隱居,以采食野菜為生,后來餓死。

5.【乙】詩作者王績借“采薇”這一典故,表達自己隱居不仕的決心,同時表達了自己處在失意迷茫中向先賢尋

求慰藉的心緒;【丙】詩作者文天祥借伯夷、叔齊采薇而食,寧愿餓死而不食周粟的舉動,來表達自己誓不投降的

守義決心。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一般來說,主謂

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句中領(lǐng)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yīng)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yīng)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jié)奏時,

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jié)構(gòu)。

2

畫線句的意思是“父親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動起兵器來,能說得上是孝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君王,能說得上是仁

嗎?”根據(jù)句意斷句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注意斷四處。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結(jié)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

斷,揣摩其意思。

B.“兵”是名詞作動詞,用兵器攻擊;“義”是名詞作動詞,堅守節(jié)操;“東”是名詞作狀語,往東。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意思的理解。聯(lián)系上下文和人物背景分析,兩種解釋均可。

理解為A.叩頭,磕頭。是因為君臣禮儀,要在馬前跪拜磕頭。故“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可翻譯為:伯夷、叔齊在

武王馬前跪拜磕頭。

理解為B.通“扣”,拉住,牽住。是因為伯夷、叔齊的性格特點,他們不繼承王位而逃走,經(jīng)常做出超常舉動,所

以有可能不顧君臣之禮,拉住武王戰(zhàn)馬的韁繩而勸阻。故“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可翻譯為:伯夷、叔齊拉住武王

戰(zhàn)馬的韁繩而勸阻。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大意的理解概括能力。需要根據(jù)注釋通讀甲文,進行翻譯,在理解意思的基礎(chǔ)上把握文章主線,

概括答案。根據(jù)甲文的譯文可知,主人公是伯夷叔齊,起因是不愿歸周,結(jié)果是餓死。據(jù)此可概括“采薇”的典故

為:伯夷叔齊是商代小國孤竹國的公子,他們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恥于對周朝稱臣,堅決不吃周朝的糧食,在首

陽山上采摘薇菜充饑,最后餓死在首陽山。因為是注釋,所以概括時要注意簡潔連貫。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詩歌內(nèi)容和感情的理解與掌握。理解詩歌內(nèi)容,一定要認(rèn)真閱讀原詩,正確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據(jù)

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理解詩歌中的感情,要結(jié)合詩中的景物描寫和創(chuàng)作的背景來分析。

“采薇”講述的是伯夷叔齊的典故,伯夷叔齊是商代小國孤竹國的公子,他們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恥于對周朝稱

臣,堅決不吃周朝的糧食,在首陽山上采摘薇菜充饑,最后餓死在首陽山。后人因此以“采薇”為憤世隱居、堅守

氣節(jié)的典故。

乙詩作于詩人辭官隱居?xùn)|皋的時候,寫的是山野秋景,在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fā)了惆悵、孤寂的

情懷。首聯(lián),景中含情,景中有人,表現(xiàn)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頷聯(lián)、頸聯(lián)寫薄暮中所見景物,進一步渲染作者

的孤寂苦悶的心緒,襯托詩人的郁悶孤單的心境。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闭f自己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詩人借“采薇”的典故,抒發(fā)自己隱逸山林之志。

丙詩作于公元1279年,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嶺,經(jīng)南安軍時寫下此詩。前兩聯(lián)敘述了行

3

程中的地點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寫了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頸聯(lián)以祖國山河萬世永存與城郭一時淪陷進

行對比,突出詩人對?恢復(fù)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對元人的蔑視。尾聯(lián)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決心餓死殉國,完成“首丘”之

義的心愿。詩人常常夢見自己像伯夷、叔齊一樣在首陽山采野菜為生。最后兩句詩借“采薇”的典故表達自己誓不

投降的守義決心。

譯文甲: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小兒子叔齊為國君,等到父親死后,叔齊卻要讓位給長兄伯

夷。伯夷說:“讓你即位是父親的遺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國的人就只好立他們

的另一個兄弟為國君。在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最敬養(yǎng)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靠他呢?”

等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jīng)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稱他為文王,向東進發(fā),討伐紂王0伯夷、叔

齊拉住武王戰(zhàn)馬的韁繩而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動起兵器來,能說得上是孝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君

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用兵器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兩位是義士??!"把他們攙扶開了。武

王平定殷商之亂后,天下都?xì)w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齊卻認(rèn)為這樣做可恥,他們堅持節(jié)操,不吃周朝的糧食,并

隱居到首陽山,采集薇菜來充饑。直到他們餓到快要死的時候,作了一首詩歌,那歌詞說:“登上那座西山啊,采

摘薇菜來充饑,用殘暴取代暴虐呀,還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義的。神農(nóng)、虞舜、夏禹的時代很快就消逝了,我們

還能到哪里去尋找歸宿呢!可嘆我們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經(jīng)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齊就餓死在首陽山。

[2021年上海市嘉定區(qū)中考二模語文試題】

【甲】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乙】

北冥有魚

《莊子》

北冥有魚,其名為批。穌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朋鳥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徒

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掛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

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1.【甲】詩的作者是;莊子是一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水擊三千里,拉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4

3.下列對兩篇作品內(nèi)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描寫詩人送別故鄉(xiāng)親友的情景;【乙】文描繪鯨鵬展翅的壯麗圖景。

B.【甲】詩和【乙】文都運用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表現(xiàn)遼闊高遠的景象。

C.【甲】詩寫出了詩人外出游歷的喜悅及對未來的憧憬,詩歌風(fēng)格雄奇瑰麗。

I).【乙】文作者通過大鵬與野馬、塵埃的對比,突出大鵬可以無所依憑而徙于南冥。

4.【甲】詩和【乙】文都出現(xiàn)了“水”這個意象。【甲】詩尾聯(lián)描繪了水的特點,表達了詩人的

情感;【乙】文借齷鵬擊水,表達了作者的思想。

【答案】1.李白道

2.(鯨肥)翅膀擊水而行,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fēng)盤旋飛至九萬里高空。

3.C

4.(1)綿長(綿延萬里、悠長、含情、多情、富有深情)(2)對故鄉(xiāng)的不舍、依戀(3)志向遠大、萬物

皆有憑借、追求絕對自由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學(xué)常識?!抖汕G門送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詩。莊子,名周,戰(zhàn)

國時期宋國蒙人。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莊學(xué)的創(chuàng)立者,道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2題詳解】

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此句中重點的詞有:“水擊:指鵬鳥的翅膀拍擊水面;

擊:拍打;按:回旋而上;扶搖:一種旋風(fēng),又名飆,由地面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fēng);九,表虛數(shù),不是實指。”

【3題詳解】

A.“甲詩描寫詩人送別故鄉(xiāng)親友的情景”有誤,甲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詩題中的“送別”

應(yīng)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B.“都運用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有誤。乙文運用了夸張和想象的寫作手法,描繪了齷鵬形體碩大無比,變

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的形象。沒有“運用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

D.“大鵬可以無所依憑而徙于南冥”有誤。從“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拎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

者也”可知,大鵬徙于南冥是有所依托的;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比閱讀。甲詩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fēng)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仍

5

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怎

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綿長多情、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

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

《北冥有魚》中作者筆下的大鵬是一個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fēng)的形象。文章借鯨鵬擊水,闡述

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看來,世間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

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一一精神的自由??蓳?jù)此作答。

譯文:

甲: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境內(nèi)游覽。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展開,江水一片仿佛

流進廣闊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云結(jié)成綺麗的海市蜃樓。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xiāng)滔滔江水,

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里行舟。

乙: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鯨。鰥體積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鰥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脊背,

不知道有幾千里。當(dāng)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好像懸掛在天空中的云。這只鵬鳥啊,在海水運動的時候

將要飛到南海去。南海是個天然形成的水池?!洱R諧》是一本專門記載怪異事物的書?!洱R諧》記載說:“大鵬遷徙

到南海的時候,翅膀擊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fēng)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fēng)而離

開二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jié)果。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

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中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J'。

【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2020-2021學(xué)年八年級上學(xué)期期末語文試題】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獴南,

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

6

男,始部,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日: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

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

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為學(xué)一首示子侄(節(jié)選)

彭端淑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日:

“吾一瓶一缽④足矣?!备徽呷眨骸拔釘?shù)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

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

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xué)者自敗者也?;枧c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xué)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釋】①鄙:邊遠地區(qū)。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浙江省東北部海域。③恃:憑借。④缽:和尚用的飯碗。

⑤顧:難道。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吾與汝畢力[畢]盡,全B.指通豫南,達于漢陽[漢陰]漢水北面

C.何苦而不平[苦]擔(dān)心1).寒暑易個,始一反焉[易節(jié)]季節(jié)更替

2.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年月九十/天子耳至B.投諸渤海之尾/已而之細(xì)柳軍

C.不如土石何/若間千二百里I).頂山不加增/環(huán)頂攻之而不勝

3.下面對《渡荊門送別》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頷聯(lián)寫行舟所觀,以移動的視角描寫景物變化,寫出了詩人行舟觀景時的真實體驗。

B.頸聯(lián)寫江中所見,以月如飛鏡襯江水之平靜,以云結(jié)海樓顯天空之遼闊,想象奇特。

C.尾聯(lián)寫內(nèi)心所感,寫故鄉(xiāng)之水滿懷深情萬里送行,含蓄地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依戀之情。

D.這首詩是李白初出四川時所作,寫出了詩人心境由喜悅興奮到傷感惆悵的曲折變化。

4.下面對《愚公移山》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勇于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B.愚公之妻和河曲智叟,兩人對愚公所說的話雖然角度不同,但他們對移山都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

C.愚公駁斥智叟的話,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關(guān)系,表達了愚公對移山成功的堅定信心。

7

D.文章用遺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動”等情節(jié)來襯托愚公,使愚公形象更加高大。

5.對《為學(xué)一首示子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闡述了聰敏和愚鈍是可以轉(zhuǎn)化的,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能否力學(xué)不倦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一句在文中兩次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富僧的驕矜之情、自得之貌。

C.文章寫貧僧到南海的艱難過程,是為了說明要獲得成功,就要有知難而進的精神。

D.作者以貧僧喻指“昏庸”者,以富僧喻指“聰敏”者,通過對比,增強了說服力。

6.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三處)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xué)者自敗者也。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答案】

1.B

2.A

3.D

4.B

5.C

6.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xué)者/自敗者也。

7.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

【解析】

LB.錯誤,句意: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漢陰,漢水南岸。故選B。

2.考查對一詞多義詞的辨析。

A.都是副詞,將近,將要;

B.助詞,的/動詞,至IJ,往:

C.助詞,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代詞,這;

D.連詞,表轉(zhuǎn)折,卻/連詞,表修飾;

故選Ao

3.D.“心境由喜悅興奮到傷感惆悵的曲折變化”錯誤,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詩人從

“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

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xiāng),發(fā)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

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zhǔn)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fù)。表現(xiàn)了詩人萬丈豪情,心里充滿喜悅,和對故

8

鄉(xiāng)的無限眷戀之情。故選D。

4.B.“他們對移山都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錯誤,愚公之妻對丈夫關(guān)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xiàn)出極度的輕蔑,

嘲諷。故選B。

5.C.“是為了說明要獲得成功,就要有知難而進的精神”錯誤,貧僧到南海的艱難過程,是為了說明只有立下了目

標(biāo),努力去實現(xiàn),才會獲得成功的道理。故選C。

6.本題考查學(xué)生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一般來說,主

謂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句中領(lǐng)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yīng)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yīng)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jié)奏

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jié)構(gòu)。此題根據(jù)文意: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

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xué)習(xí)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即可推斷出正確答案: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xué)者/自敗者也。

7.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zhǔn)確。注意:以,憑借;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

都……”;如……何,把……怎么樣。

譯文:

【甲】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境內(nèi)游覽。山隨著平坦廣闊的原野的出現(xiàn)逐漸消失,江

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云層締構(gòu)城外幻出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

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乙】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齡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區(qū)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于

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

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

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又安放在哪里?”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庇谑怯薰暑I(lǐng)兒孫中能

挑擔(dān)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男孩,剛剛換牙的年紀(jì),歌

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聰明的老頭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真的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

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

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手中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

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邊,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邊。從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

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9

【丙】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

么樣?”富和尚說:“您憑借著什么去呢?”窮和尚說:“我只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富

和尚說:“我?guī)啄陙硐胍痛刂L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沒有成功。你憑借著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

從南?;貋砹耍训竭^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兒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xué),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

那個窮和尚嗎?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xué)習(xí)的人,是自己

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學(xué)習(xí)的人,是靠自己努

力學(xué)成的。

(~)課內(nèi)外比較閱讀

【甘肅省天水市2020年中考語文試題】

【甲】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寒,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簫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乙】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1.下列對這首詩理解和賞析,不恰當(dāng)一項是()

A.【甲】詩主要寫的是王維出使邊塞途中的所見所感。

B.【甲】詩通過“歸雁”、“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候騎”等自然景物,向我們展示了邊塞的神奇壯麗。

C.【乙】詞境界闊大,氣魄宏偉,剛健峭拔,蒼涼悲壯。所以王國維稱之有李太白“西鳳殘照,漢家陵闕”之風(fēng)。

D.【乙】詞的上闋寫景,圍繞“異”字,分別從雁無留意、邊聲四起、孤城閉三個方面勾勒出西北邊境肅殺凄涼

的秋景,暗含著軍事態(tài)勢的嚴(yán)重。

2.在詩詞大會上,有道文字線索題的答案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比賽中,主持人已給出了A、B、C三

條線索,請你再編寫一條D線索,讓答題者最終鎖定答案。

10

A.該詩人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尤長五言。

B.世人將李白、杜甫與他并稱為“天才、地才、人才”。他精通詩、書、畫、音樂等,有“詩佛”之稱。

C.此詩是詩人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途中所作。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詩和【乙】詞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發(fā)感情,有什么異同?

【答案】

1.B

2.示例①:這兩句詩運用對偶手法,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奇觀”,其中“圓”、“直”兩字極富神韻。示例②:營造

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大漠奇特壯麗風(fēng)光的贊美。

3.相同點:都表現(xiàn)了邊關(guān)戰(zhàn)事吃緊。都含蓄地表達出慷慨雄壯的思想感情。不同點:①【甲】詩作者借此典故,將

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節(jié)度使崔希逸比之為竇憲,有稱頌其戰(zhàn)功之意。②【乙】詞作者借此典故,寫了將士們渴望建功立業(yè)的

心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

【解析】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詩意的理解。B選項中“候騎”是“擔(dān)任偵察巡邏任務(wù)的騎兵”,不是自然景物,故選瓦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詩句意境的理解和評價。解答此題先要理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H圓”這兩句詩描寫的意境,這兩句

詩寫“大漠”、“孤煙”,寫“長河”、“落H”,看似幾個漠不相關(guān)的景物的簡單羅列,實際上,其間是密切聯(lián)系的。

在這里,“大漠”與“孤煙”互襯,“長河”與“落日”互襯,作者以景物之單調(diào)寫塞上之廣闊,“以闊大蒼茫的意

境,襯托哀婉凄美的情思”,從而把塞外風(fēng)光描繪得富有層次感和立體感。詩句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

被近代學(xué)者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評價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

有詩。”結(jié)合以上內(nèi)容,抓住幾個關(guān)鍵點進行線索提示,例如:這兩句詩詩人抓住典型景物,描寫了雄奇壯美的邊

塞風(fēng)光,被近代學(xué)者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給人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感。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古詩詞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題需結(jié)合典故的來歷和主題,“勒石燕然”的典故指《后漢書?竇憲傳》記載,

“憲率軍大破單于軍”,“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jì)漢威德,令班固作銘",【甲】詩中,唐玄宗開

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戰(zhàn)勝吐蕃,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巡視宣慰,“蕭關(guān)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兩句意思是詩人在途中遇到候騎,得知主帥破敵后尚在前線未歸,詩人在此引用“勒石燕然”典故,

表達了詩人對戍邊將士的贊美和報效國家的思想感情。【乙】詞中"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意思是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未能像竇憲那樣戰(zhàn)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表達了將士們思

11

鄉(xiāng)心切而不得歸,渴望建功立業(yè)而功業(yè)未成的愁苦的之情。二者的相同點:都表現(xiàn)了邊關(guān)戰(zhàn)事緊迫,守邊將士的愛

國情懷以及慷慨雄壯之情。

【河南省鄭州市2020-2021學(xué)年八年級上學(xué)期期末語文試題】

【甲】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寒,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乙】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1.下列對這兩首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甲詩的題目和首聯(lián)兩句看,這首詩應(yīng)是詩人奉命赴邊塞慰問將上途中所作。

B.乙詩“黑云壓城”一句用比喻、夸張等修辭寫出了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的情形。

C.甲乙兩詩第二聯(lián)都選取典型意象來表現(xiàn)邊塞的獨特景象,烘托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

D.乙詩題目為樂府名曲,且三四句、五六句均不對仗,可見它是樂府詩而非律詩。

2.乙詩的尾聯(lián)借用戰(zhàn)國時燕昭王筑黃金臺招攬賢士的典故,有哪些用意?

【答案】

1.C

2.交代將士們不畏嚴(yán)寒、英勇殺敵原因,表現(xiàn)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或答出“希望當(dāng)權(quán)者要珍惜人才、招攬人

才”/委婉表達了詩人希望能得到君主賞識重用的愿望)

【解析】

【1題詳解】

考查詩歌內(nèi)容的正確理解與分析。

12

C.“烘托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理解有誤。甲詩''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fēng)

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翩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匕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

里卻是比喻一個負(fù)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nèi)心的激憤和抑郁。乙詩第二聯(lián)從聲、色兩個方面進一步渲染

悲壯的氣氛。角聲嗚嗚,本來就是一種十分悲涼的音響;現(xiàn)在又是在滿目蕭瑟的秋天里回蕩,自然就顯得更加悲壯

了。這里從聲來寫?!叭涎嘀棺稀眲t從色來烘托。此時戰(zhàn)場之上鮮血遍染,在暮靄凝聚下呈現(xiàn)出暗紫色,為

這個悲壯的畫面抹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不是“烘托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故選C。

【2題詳解】

考查對詩句的賞析?!皥缶S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秉S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

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率?。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前體將士的心愿,表現(xiàn)出將士們報效朝

廷的決心和不惜為國指軀的崇高精神,同時也寫出了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qū)(五四制)2020-2021學(xué)年八年級上學(xué)期期末語文試題】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旅夜書懷

杜甫

細(xì)草微風(fēng)岸,危橘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這兩首詩都寫于旅途之中,但情感卻全然不同,請作簡要闡述。

2.請從對情感表達作用的角度賞析“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與“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兩句。

【答案】

1.第一首詩表現(xiàn)作者遠游異鄉(xiāng)、闖蕩世界的興奮心情,夾雜著一絲思鄉(xiāng)之情;第二首詩表現(xiàn)詩人因年老多病、功、也

難成而生的郁悶憤慨、孤苦伶仃、漂泊無依的心境。(意思對即可)

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一句寫山隨著平野的出現(xiàn)而消失,化靜為動:水仿佛流入遼遠無際的荒原,視野遼

13

闊,境界高遠。借景抒情,表現(xiàn)出詩人喜悅開朗的心境?!靶谴蛊揭伴?,月涌大江流”一句寫遠處的原野與星空融

為一體,月光隨著江水流動,“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廣闊,“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氣勢,天地渾然一體,境界闊大,

以樂景寫哀情,反襯出詩人的渺小,表現(xiàn)出作者凄愴的心境。

【解析】

【1題詳解】

此題考查理解詩句的情感。先讀懂詩歌,了解詩歌的手法技巧,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對比襯托等,再從詩歌的

寫作背景、作者所處的時代和關(guān)鍵的字詞等方面來理解即可。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詩。此詩由寫遠游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

和觀感,后以思念作結(jié)。全詩意境高遠,風(fēng)格雄健,形象奇?zhèn)?,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

表現(xiàn)了作者年少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唐代宗永泰元年正月,杜甫辭去節(jié)度參謀職務(wù),返居成都草堂。四月,嚴(yán)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攜家由

成都乘舟東卜,《旅夜書懷》約為途中所作。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后四句書“懷”:“名豈文章著”,聲名

不因政治抱負(fù)而顯著,反因文章而顯著,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說“豈”,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實現(xiàn)的憤慨。

說“官應(yīng)老病休”,詩人辭去官職,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詩人沒有直接說出。說“應(yīng)”當(dāng),本是不應(yīng)當(dāng),

正顯出老詩人悲憤的心情。面對遼闊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

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間無所依存的一只沙鷗。以沙鷗自況,乃自傷飄泊之意。

【2題詳解】

本題考查賞析詩句?!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回望遠山已消失在一望無際的曠野的盡頭,眼前奔騰的江水流入

低平遼闊的原野,荊門外天高地闊的景象已與蜀地截然不同,讓人豁然開朗,“隨”字表現(xiàn)了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

漸變換,推移寫出空間感和流動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氣勢,展示詩人的廣闊胸襟。運用了了借景抒

情的寫作手法,寫出了作者初出荊門時的喜悅,激動得心情。更是詩人開闊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寫

照。“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平野廣闊,星星懸垂,仿佛伸手可及;大江奔騰,月隨波涌,觸動羈旅情思。境

界越遼闊,人越孤獨。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飄泊的凄苦景況的,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

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靠的凄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jīng)常使用的。

【江蘇省蘇州市園區(qū)蓮花中學(xué)2020-2021學(xué)年八年級上學(xué)期期中語文試題】

(甲)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

14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乙)謝亭送別(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

注:勞歌,送別歌代稱;西樓:指送別地點謝亭。

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p>

A.從體裁來說,這兩首詩都屬于近體詩。甲詩是律詩,乙詩是絕句。兩首詩都押了。u韻。

B.從內(nèi)容來看,這兩首詩都是送別詩。不同的是乙詩,是寫作者送別友人;而甲詩,是寫作者贈別故鄉(xiāng),同時作

者也覺得是故鄉(xiāng)的水在送別自己。

C.在寫法上,這兩首詩都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式,也都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D.乙詩第二句寫紅葉青山的優(yōu)美景色,看似與哀傷的離愁別緒不協(xié)調(diào),其實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以紅葉青山的

明麗“樂景”來反襯惆悵傷感的離別'‘哀情"。

2.乙詩歌“紅葉青山水急流”中“急”字最為傳神,請說說它的表達作用。

3.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所展示的畫面。

【答案】

1.C

2.示例:一個“急”字突出了舟行的迅疾,“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抱怨“流水何太急”的心態(tài),突出了詩人目送行

舟穿行時的憂傷心境。

3.示例: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

【解析】

【詳解】I.C.“都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錯誤,乙詩沒有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故選C。

2.此題考查了學(xué)生煉字的能力。做此題首先要了解古詩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對關(guān)鍵字做出賞析,賞析時要把字放在語

言環(huán)境中,“紅葉青山水急流”,這句話的意思是:兩岸是青山紅葉,江水急急向東流。寫友人乘舟出發(fā)后所見江上

景色。這一句并沒有直接寫到友人的行舟。但通過“水急流”的刻畫,舟行的迅疾讀者可以想見,詩人目送行舟穿

行于夾岸青山紅葉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凹薄弊职低赋鏊托姓摺傲魉翁薄钡男睦頎顟B(tài),這明

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不大協(xié)調(diào),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后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

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突出了詩人目送行舟穿行時的憂傷心境。

3.本題考查對詩中畫面的理解掌握。作答時,需正確理解十句的意思,然后結(jié)合合理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

現(xiàn)畫面即可。不要求統(tǒng)一答案。注意抓住“月亮”“運霞”的特點。示例:俯視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

15

飛下來一面鏡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氣簇?fù)矶鴣?,就像天空結(jié)成了一座座樓閣,新奇美妙。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2020-2021學(xué)年八年級上學(xué)期期末語文試題】

宿永嘉江寄山陰崔少府國輔?渡荊門送別

〔唐〕孟浩然〔唐〕李白

我行窮水國②,君使入京華氣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臥聞海潮至④,起視江月斜。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①永嘉江:即甌江。流經(jīng)永嘉的一段稱永嘉江。崔國輔:清河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授山陰尉,后

官集賢直學(xué)士、禮部員外郎。②窮:終。水國:江河縱橫地區(qū),此指江浙一帶。③京華:即京都,指長安城。④臥

聞海潮至:古時甌江河床低,海潮常至青田縣城外,有時漲至??凇?/p>

兩首詩寫的都是詩人“舟行江上”,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分析情感的異同。

【答案】同:兩首詩,都抒發(fā)J'游子客居他鄉(xiāng)的孤獨感。

異:第一首詩人將自己沒有為國效力的機會與崔國輔的升遷作對比,詩中隱約透露出不得意于仕途的悵然無奈的情

緒;第二首“舟行江上”寫的是青年詩人出蜀游歷,由眼前看到的壯闊景象,表達詩人內(nèi)心的激昂奮進之情。

【解析】

相同點:第一首詩中的“我行窮水國”與“借問同舟客”點明了詩人異鄉(xiāng)游子的身份。“孤帆天一涯”中的“孤”

字,“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詩人遠行在外,只有海潮與江月相伴,傳達出詩人羈旅在外的孤獨之感。第二首

詩中“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交代寫作背景,自己獨自一個,出蜀入楚,暗含了作者遠離家鄉(xiāng)的孤獨與寂寞。

不同點:第一首詩中的“我行窮水國,君使入京華”運用對比的手法,我遠行在外,漂泊江湖,而“君”卻仕途得

意,將入京華。隱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惆悵無奈之感。乙詩中“舟行江上”,作者看到的是平坦的原野,明

亮的月色,變幻萬千的云氣,景象壯闊雄美。兼之作者此時正值青年,雄心萬丈,這種景象無疑更激發(fā)了詩人內(nèi)心

的豪情壯志,激昂奮進之情。

【湖北省孝南區(qū)2020-2021學(xué)年八年級上學(xué)期期末語文試題】

【甲】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16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善。

【乙】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端。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1.甲詩中"烽火"指。

2.甲、乙兩首詩都描繪了春景,但抒發(fā)的情感卻大不相同,試結(jié)合內(nèi)容賞析。

【答案】

1.戰(zhàn)事

2.甲詩:選取安史之亂后長安春天中的“草木”“花”“鳥”等景物,抒發(fā)了詩人面對國破時憂國、傷時、念家、悲

己的復(fù)雜感情。乙詩:選取具有早春特色的典型景物,表達了詩人對西湖春光的喜愛和游玩的愉悅。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詞語的解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分析即可?!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意思是“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

一個春天,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據(jù)此得出“烽火”指:戰(zhàn)爭,戰(zhàn)事。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比分析能力?!洞和穱@“望”字展開,開篇描繪安史之亂后國都長安荒涼蕭索的景色,眼觀春花而

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于物。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

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nèi)在心聲。表達出詩人憂國憂民、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跺X塘湖春

行》處處扣緊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通過描寫西湖蓬蓬勃

勃的春意,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美好景色的無比贊美和喜愛之情。

[2021年湖北省咸寧四校聯(lián)考一模語文試題】

【甲】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乙】豐樂亭游春三首(其一)

歐陽修

17

綠樹交加山鳥啼,晴風(fēng)蕩漾落花飛。

鳥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歸。

1.下列對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初春時節(jié),旭日初升,時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來到別稱錢塘湖的西湖游春,登孤山寺,入賈亭,賞湖水,在白

沙堤上漫步賞花。

B.一路走來,平坦修長的白沙堤是詩人最愛的西湖景致,這里頭上綠樹成蔭,腳下綠草茵茵,處處繁花盛開,步

行的、騎著馬兒的游春的人們穿梭來往。

C.歐陽修詩中的“蕩漾”一詞,寫出了春風(fēng)如水的動態(tài),也表現(xiàn)了游人的愉快心境。

D.歐陽修詩中的“鳥歌”“花舞”運用擬人修辭,生動表現(xiàn)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