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的力量:文化簡論項目一目錄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髓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探索叁壹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賁卦》里。書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應當是中國人論述“文化”的開始,但“文化”二字還沒有連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統(tǒng)治者通過觀察天象,可以了解時序的變化;通過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來治理天下。一、文化與中國文化漢代出現“文化”一詞,但對其含義,人們的理解并不一致。劉向《說苑·指武》云:“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睍x人《補亡詩·由儀》也說:“文化內輯,武功外悠。”這都指的是與國家的軍事手段(即武功)相對立的一個概念,即國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唐代的孔穎達則別有見地,他在解釋前引《周易》中的那段話時認為:“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边@實際上是說,人類社會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學藝術和禮儀風俗等屬于上層建筑的那些東西。古人對“文化”概念的這種規(guī)定性從漢唐時代起,一直影響到明清。因此,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身而至于家國天下,制之為度數,發(fā)之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為表現和國家的各種制度,都屬于“文化”的范疇。可見,中國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狹義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一、文化與中國文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文化”做了新的解釋,即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如蘇聯哲學家羅森塔爾·尤金在他所編的《哲學小辭典》中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比較狹隘的意義來講,文化就是在歷史上一定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發(fā)生和發(fā)展的社會精神生活形式的總和。”我國1979年出版的《辭?!坊旧喜捎昧诉@個說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個觀點,對文化的定義仍然存在許多爭論。這不是說文化有多么復雜,而是表明文化有多個層面,企圖用簡略的語言加以概括是很困難的。一、文化與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園圃中一個獨具性格且結構完整的系統(tǒng)。它根植于東方的土地,融入了東方的智慧,吸納了外來的因子,最終形成一種內涵十分豐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體系。對于中國文化的龐大體系,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解和認識它。若以縱向的發(fā)展形態(tài)區(qū)分,它首先可以分為傳統(tǒng)文化與現當代文化;若以產生的地域區(qū)分,它可以分為中原農耕文化與北疆游牧文化;若以文化的地域類型區(qū)分,它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中州文化、兩淮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若以文化的社會性區(qū)分,它可以分為皇家文化與民間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若以不同的門類區(qū)分,它包含的就更多了,諸如建筑文化(圖1–1)、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青銅文化、玉器文化等,都在其內。當然,還可以進行更細的區(qū)分。一、文化與中國文化通常來說,中國文化主要指傳統(tǒng)文化,即由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歷經數千年的演化而匯集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反映了民族特質和民族風貌,凝結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質,并且不斷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和發(fā)展。在這個歷史演化過程中,文化的主體部分是產生在中原地區(qū)的漢文化,同時又融合了各個少數民族文化的精華。它的精神內核是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同時又輔以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因此,它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結晶。一、文化與中國文化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唯一尚存且生生不息地延續(xù)著,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化體系。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祖先們以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碩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發(fā)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也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從歷史進程上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時期。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流(一)雛形期(炎黃—夏、商、周時代)中國文化在原始社會(即新石器時代)開始萌芽,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原始藝術和原始的哲學思維不斷演進。在早期的神話傳說中,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史影,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海、神農嘗百草、伏羲畫八卦……這些美麗動人的傳說,反映了中國先民與大自然作斗爭的精神和取得的業(yè)績,以及對周圍世界的思考。從黃帝逐鹿中原到夏、商、周三代,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生命運動中邁出了巨大的步伐。甲骨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文字進入成熟階段;殷末周初,哲學思想有了比較明顯的發(fā)展,出現了陰陽、五行觀念;《周易》古經大約也于此時期形成,提出了比較系統(tǒng)的八卦學說,從而使中國文化逐漸具備了雛形。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流(二)形成時期(春秋戰(zhàn)國)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形成期。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發(fā)展;政治上隨著王權衰落,政權下移,由大國爭霸演變?yōu)槠咝鄄⒘?,由分裂漸趨統(tǒng)一;社會制度則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與政治經濟相適應,這一時期思想界異?;钴S??鬃邮组_私人講學之風,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諸子繼起,各以其說教授弟子、游說諸侯,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墨、道、法、兵學說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這一時期文學也有輝煌的成就,《詩經》《楚辭》是杰出代表,諸子散文被后世尊為典范。這一時期史學也初露鋒芒,其中以古史文獻《尚書》和《春秋》最為著名?!蹲髠鳌泛汀秶Z》也是這一時期的史學杰作。這一時期是中國文化的輝煌期。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流(三)發(fā)展期(秦漢—鴉片戰(zhàn)爭)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大帝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統(tǒng)一。漢承秦制,為其后兩千年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本格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確立了儒家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在哲學上,這一時期經歷了天人之學、魏晉玄學、隋唐中國化的佛學、宋明理學、明清之際儒學自我批判階段。其中,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之學和朱熹的“理氣性命”之學是兩個高峰。在史學方面,這一時期的成就也蔚為大觀,司馬遷的《史記》、官修的《二十四史》《資治通鑒》以及一大批公私史著問世。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科技等亦成績斐然,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各篇佳作聞名遐邇、歷久常新;書法、繪畫、歌舞等藝術也登峰造極;許多科學技術在當時位居世界領先地位,為人類文明作出了貢獻。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流(四)轉型期(鴉片戰(zhàn)爭以來)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空前大變革時期,具體表現在社會制度一百多年跨越了三個階段: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完全的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其文化上的變化也可謂空前。近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大致歷史是:西學東漸→全面引進西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后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后是生活富足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曲藝、節(jié)日、民俗等。傳統(tǒng)文化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髓
“和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合”之境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追求的理想境界。已故文化巨匠張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個一以貫之的東西,即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統(tǒng)一。程思遠先生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命名為“中華和合文化”,認為中華民族已經形成了運用和合概念與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研究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關系、研究人的身心統(tǒng)一規(guī)律和養(yǎng)生之道的文化傳統(tǒng)。
“和合”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內核和因子。“和合文化”不僅要求個體身心和諧、人際和諧、群體與社會和諧,更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為“天人合一”的整體哲學精神,強調“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辯證立場,以寬容、博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張揚著豐富的天道與人間和諧融洽觀念,對于當前消解社會矛盾、人與自然的沖突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中華文化就其本質來講就是一種和諧文化。古代文化主體的儒家、道家等學派關于和諧的豐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諧文化的固有傳統(tǒng),也是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可資利用的寶貴的思想資源。一、儒家的和諧觀
儒家貴“和”尚“中”,認為“德莫大于和”?!吨杏埂酚性啤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墩撜Z·學而》有云“禮之用,和為貴”?!昂椭C”思想發(fā)展到政治領域,就有了儒家本源之一《周禮》的“以和邦國,以統(tǒng)百官,以諧萬民”的政治準則。“和為貴”和“貴和”的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取向。中華先民對“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統(tǒng)一。儒家倡導推己及人、由近至遠的思維模式,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八德。儒家主張,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洞明“和實生物”之道;個人修身養(yǎng)性,要講究“心平氣和”之功;與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應對潮流,要堅持“和而不流”之則;治理國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與國交往,要堅持“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之規(guī);最后的終極關懷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諧”價值追求。這是中國古圣先賢們積千年之理論與實踐而沉淀流傳下來的精華瑰寶。一、儒家的和諧觀
儒家學說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儒家強調人際關系“以和為美”,提出的仁、義、禮、智、忠、孝、愛、悌、寬、恭、誠、信、篤、敬、節(jié)、恕等一系列倫理道德規(guī)范,其目的就在于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并把這種普遍的“人和”原則作為一種價值尺度規(guī)范每一個社會成員。
儒家還為中國文化指出一個“大同”社會的遠景目標,成為中國歷史上生生不息的價值之源?!抖Y記·禮運第九》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比寮以诖耸紫葟娬{了“天下為公”的思想,描述了重誠信、講仁愛、求友善、修和睦、選賢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等和諧理想社會的基本特征。到了近代,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設計出了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令廣大農民心馳神往的和諧社會藍圖。一、儒家的和諧觀
儒家還強調“講信修睦”的社會和諧觀。所謂“信”,就是“誠信”。社會和諧必須以誠信為本。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孔子講“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強調三者之中“民信”最為重要,因為“民無信不立”。所謂“睦”就是“和睦”。社會和諧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鄰里和睦、地區(qū)和睦、民族和睦、國家太平?!罢ㄈ撕汀薄皡f(xié)和萬邦”“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衷共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古語都是古代先賢們對社會和諧的體認和追求。為此,荀子提出了“以善和人”的要求??鬃犹岢隽恕凹核挥鹗┯谌恕薄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的做人原則,將其推廣到整個社會,就成了儒家崇尚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倫理法則。二、道家的和諧觀
先秦道家的思想體系中也蘊藏著豐富的和諧觀念,其“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觀、“理想真人”的人際和諧觀、“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和諧觀等主張,對當前的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有著很大的啟迪作用。道家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钡兰依硐氲娜烁衲J骄褪撬^的“真人”?!罢嫒恕币龅健百F生保真”“少私寡欲”“見素抱樸”?!罢嫒恕痹谔幨罆r能淡泊名利?!罢嫒恕毙坞S俗而志清高、身處世而心逍遙,不為名利所動,追求“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的人生修養(yǎng)。二、道家的和諧觀
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其主要思想包括以正治國、以無事安民、清靜無欲、崇尚節(jié)儉等。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所謂“正”,就是為政有道而不欺、賞罰公道而不倚,即以正道治理國家。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崩献诱J為當政者要實現與民眾之間的政治和諧就需“無為”,這樣才可使百姓“有為”,才可達到“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樸”的理想治國境界?!盁o為”正是為了“無不為”。君王只有通過“無為”才可達到“無不為”的政治目的,即老子所說的“為無為則無不治”。在老子看來百姓從來都很淳樸、誠實,只要為政者開誠布公、為政公道,天下百姓便自會擁護響應,政治和諧自然也就實現了。老子還指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睘檎呷羰蔷庸ψ园?、貪圖享受、窮奢極欲,必將導致國家混亂、天下衰亡。道家反對為政者因貪欲而追逐名利,倡導崇儉戒奢,唯此天下才能長治久安。老子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崩献舆€主張為政者要精減政事,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百姓生活的干擾。二、道家的和諧觀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作用和地位應該得到重視。如儒學中“以德治國”“治國安民”“明禮誠信”“祥和社會”“協(xié)和萬邦”等智慧仍然有益,是當今政治文明建設、和諧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源泉與根基。中國共產黨要在世界文化大潮中保持其先進性,就要在走向世界、擴大開放、建設和諧世界的過程中把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擺在關系民族振興的戰(zhàn)略位置。一個民族只有在努力發(fā)展經濟、提升國家“硬實力”的同時,保持和弘揚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和壯大自己的“軟實力”,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說,我們能不能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是事關中華民族振興的大問題。二、道家的和諧觀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中,“和合”二字最能體現中國精神文化核心和精髓?!昂汀?,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昂秃稀笔菍崿F“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實現,也是人類古往今來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理想關系狀態(tài)。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表現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二是“中庸”,指的是人際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疤烊撕弦弧敝荚诔姓J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反對將它們割裂開來?!爸杏埂眲t強調對待事物關系要把握一個度,以避免對立和沖突。提倡“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有利于處理現代社會的各種矛盾,以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二、道家的和諧觀
在現代社會中,儒家文化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指導人們崇尚和平、追求自強、實現自我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思想。進一步發(fā)掘儒家文化的精髓,對于當今時代有著重要意義。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靈的自我修養(yǎng)與自我完善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禮和中庸這三個方面,一直綿延至今。其具體意義如下:儒家文化中“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wěn)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仁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必要,禮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意識?!藗兤毡橄碛猩婧托腋5臋嗬?,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人們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會地位的道德規(guī)范,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探索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先人留下的偉大的精神瑰寶,但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須注意辯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推動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應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先進的外來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造傳統(tǒng)與現代統(tǒng)一、民族與世界統(tǒng)一、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開拓創(chuàng)新,兼收并蓄,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做出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完成社會主義現代文化建設任務,是正確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新型文化的根本途徑。我們正處在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歷史關頭,面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世界各國的激烈競爭,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的碰撞,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提高廣大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文化素質,對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提升整體素質“學會做人”是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質。長期以來,人們比較注重使受教育者學會求知、學會做事,這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往往忽視了更重要的一條,就是教他們學會做人。所謂學會做人,就是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當今中國人就是要有愛國主義思想、集體主義思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注重倫理道德和人格的修養(yǎng),被世人歸結為倫理型文化?!洞髮W》一書開宗明義地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并且提出了“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孔子倡導的“仁者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浸透了怎樣做人的倫理精神。一、提升整體素質儒家的崇仁、尚義、重節(jié)等一系列言論,以及道家所主張的不為境累、不為物役、絕圣棄智、潔身自好,實際上都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對實現個體價值的向往。中華民族有源遠流長的人文教育傳統(tǒng),以儒學為中心的人文教育是中華傳統(tǒng)人文教育的主流。這種重禮、崇仁、尚義、追求高尚完美人格的人文教育傳統(tǒng),對受教育者思想感情的熏陶、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優(yōu)秀人物,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二、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影響中國人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傳統(tǒng)。從一定意義上講,傳統(tǒng)是社會的一種生存機制和創(chuàng)造機制。借助于它,歷史才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社會的精神成就和物質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實現。二、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所以說,文化傳統(tǒng)并非只是滯留于博物館的陳列品和圖書館的線裝書之間,它還活躍在今人和后人的實踐當中,并在這種實踐中不斷發(fā)展。每一個有志為民族的未來貢獻心智和汗水的中國人,都應該努力熟悉傳統(tǒng)、分析傳統(tǒng)、變革傳統(tǒng),而學習、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有助于培育這種理性態(tài)度和務實精神。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文化發(fā)展的母體,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諸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創(chuàng)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等,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動力。三、增強民族自信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過斷層的古老文化。它是東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有著獨特的價值系統(tǒng)和思維方式,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一塊瑰寶,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人類歷史上光芒四射,而且至今仍有重要價值,有的在世界上仍處于領先地位。三、增強民族自信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人類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拓展。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中華民族及其文化應以怎樣的姿態(tài)參與合作與競爭,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真切把握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比把握諸如皮膚、頭發(fā)、眼睛的顏色之類的體質特征要困難得多。然而,任何民族,其文化形態(tài)雖然紛繁多彩,但都可以尋覓到該民族文化的主色調、主旋律,這便是所謂的民族精神。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學習中國文化,是我們認識自己、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可靠途徑,更有助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全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凝聚力。四、認識中國國情中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無論是在經濟文化方面,還是在科學技術領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處于領先地位,只是自明朝中葉以后才逐漸停滯和衰退,落在了西方之后。一些思想界人士曾將中國落后的原因歸咎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協(xié)議書
- 施工單位關于施工方案調整的工作聯系函
- 遠程教育技術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 高處墜落機械傷害搶救應急預案格式
- 二手車質押貸款合同范文
- 不履行租賃合同起訴書范本
- 臨時聘請合同書
- 上海市糧食買賣合同參考樣本
- 臨沂沂州醫(yī)院合同醫(yī)療服務質量提升策略
- 中外合資經營項目投資合同范文(適用于房地產開發(fā))
- 弱電智能化勞務分包合同
- 電網調度基本知識課件
- 環(huán)境與職業(yè)健康安全管理手冊
- 甲狀腺乳腺外科ERAS實施流程(模板)
-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小說人物+課件
- 村委會2025年工作總結及2025年工作計劃
- GB/T 19411-2024除濕機
- 欠薪證明協(xié)議書(2篇)
- 注射泵操作使用課件
- 2024年全國新高考1卷(新課標Ⅰ)數學試卷(含答案詳解)
- 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新舊教材知識差異盤點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