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針診療方法及注意事項_第1頁
芒針診療方法及注意事項_第2頁
芒針診療方法及注意事項_第3頁
芒針診療方法及注意事項_第4頁
芒針診療方法及注意事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芒針診療方法及注意事項

芒針是一種特制的長針,用較細而富有彈性的不銹鋼絲制成,因形狀細長發(fā)麥芒,故稱為芒針。芒針是由古代九針之一的“長針”發(fā)展而來。常用芒針的長度為5.0-8.0寸,也有長度在一尺以上的。芒針操作手法較為復雜,應用前必須練習基本功,掌握人體穴位深部解剖知識。同時,必須嚴格注意手法操作,做到膽大心細,切勿輕率疏忽。

芒針的結構可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針尖(針芒):針的前端鋒銳部分,應圓利,不宜太銳。

針身:針尖和針柄之間。芒針的長短、粗細的不同規(guī)格,主要指針身而言。針身應圓滑、粗細均勻。

針根:針身與針柄交界的地方。此處要牢固、以防脫落。

針柄:在針身之后,一般用銅絲或銀絲繞成,呈圓筒狀。

臨床應用時,一般以5.0寸、6.0寸、8.0寸長和26號、28號粗細的芒針用途較多,8.0寸以上的芒針,一般臨床應用較少。

治療特點本療法有疏通經絡、調節(jié)人體臟俯功能的作用。如芒針針刺鳩尾、巨闕穴位、可以調節(jié)上焦和全身的功能,治頭部,神志方面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癥、躁狂癥;針刺中脘則調節(jié)中焦與全身的功能,可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会槾趟?、陰交等穴可以治療下焦疾病。芒針的異常輕巧,利用鋼絲的彈性,緩緩按壓,以達到進針時最大限度的減輕疼痛或無痛。使良好的感應隨著針體移動,有的放矢的達到有關部位。如對氣海穴施用不同刺法和手法,可使感應上行或下行;對秩邊穴用不同手法,變換針刺方向、深度,可使感應向下肢擴散、向肛門及會陰、尿道放散,也可向少腹部放散。

芒針治療時,選穴要“少而精”,一般只須選用1-2個主要穴位即可,如坐骨神經痛取環(huán)跳,腰痛取帶脈等。

針刺方法芒針的各種刺法及補瀉手法,都是由針刺基本手法演變而來。主要可分為五種。

1、進針:進針時要避免疼痛,盡量達到無痛進針。臨床施術時,一方面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消除對針刺治療的恐懼心理,另一方面,要注意針具是否合格,指力是否有力和運用的適當。進針時先取好穴位,局部皮膚消毒后,刺手執(zhí)針,使針尖抵觸穴位,然后押手配合,利用指力和腕力,壓捻結合,迅速刺過表皮。穿皮時手法動作要敏捷,以減輕病人痛感。捻轉宜輕巧,幅度不宜過大。最好在180度-360度之間為宜。

2、出針:在針刺施術完畢后,應把針退出。方法是緩緩退向皮膚表面,再輕輕抽出,以免出血或疼痛。如出針后發(fā)生血液從針孔迅速溢出或噴射者,為針尖刺破小動脈所致,此時不論補法或瀉法,均應以干棉球立即按壓出血處,靜止片刻,直到血液停止溢出為止。

3、捻轉:當進針達到一定深度后,可以施行捻轉手法。在針體進出過程中,始終使針處于捻轉之下的轉動狀態(tài)。在捻轉時務必輕捻緩進,左右交替;以拇指對食、中兩指的前后捻轉為主,不能只向單一方向捻轉。如果不是這樣,針身易纏繞肌肉纖維,增加患者疼痛。捻轉還有另一種含意,就是在刺入一定深度后,捻轉的動作按一定的規(guī)律結合輕重、快慢的不同要求,可以起到一定的補瀉作用。

4、輔助手法:所謂芒針的輔助手法,是在針刺到一定深度時,為達到應有針感而采用的輔助手法。這主要靠押手的動作,以及刺手的靈巧配合。方法時押手食指輕輕向下循按針身,如雀啄之狀;同時,刺手略呈放射狀變換針刺方向,以擴大針感。

5、變換針刺方向刺法:比如刺太陽穴,直刺僅能刺入一寸許,為了深刺以治療疾病,則在刺入0.5-0.6寸深時變?yōu)樾贝?,這時就要靠押手的準確動作來改變針刺的角度與方向,以達到針刺目的。這種刺法要根據穴位的不同解剖特點,響應地改變押手所掌握的針刺角度,以使針尖沿著變換的方向,順利深入。如天突穴,面部透穴等均應采用變向刺法。

針刺穴位的順序是自上而下,若一個患者須采用三種體位時,先針背部,再針側部,后針腹部。即先請患者俯臥,再側臥,最后取仰臥位。有人治療小兒麻痹癥、腦炎后遺癥等沿背部督脈經自下而上進行皮下透刺。第一針由長強穴透至命門穴;第二針由命門穴透至至陽穴;第三針由至陽穴透至大椎穴。

對初診懼針的患者,可先針刺其不易看到的穴位,如腰部或臀部的穴位,以避免患者緊張。此外,在特殊情況下,應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周密考慮,然后再決定如何操作。總之,以減輕患者痛苦,免除其緊張,而又便于施術操作為主。

醫(yī)者的態(tài)度在芒針針刺操作中更為重要,施術過程中,務必十分專心,審慎從事,持針必須運用好指力。在操作過程中要集中精力,注意針刺手法是否恰當,針刺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使患者能和醫(yī)生合作,配合治療。醫(yī)者必須認真負責,膽大心細,注意力要集中在手法操作上。同時要及時注意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問題,以防止暈針和其他事故。

適應范圍一般可用于癱瘓、神經根炎、多發(fā)性神經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胃下垂、中風、昏迷、癲、狂、癇、哮喘、咳血、子宮脫垂,以及運動系統(tǒng)等疾患。但因芒針的針身較長、刺入較深,應選擇適宜于深刺的穴位,進行治療。

注意事項

1、患者如初次接受芒針治療,要耐心地對他作一般情況介紹,勸其不要驚懼,不可隨便移動體位。并注意取穴宜少、手法宜輕。

2、對肌肉過于緊張堅韌不易進針,刺下每感疼痛,或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