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的進化】章末過關檢測試題_第1頁
高中生物【生物的進化】章末過關檢測試題_第2頁
高中生物【生物的進化】章末過關檢測試題_第3頁
高中生物【生物的進化】章末過關檢測試題_第4頁
高中生物【生物的進化】章末過關檢測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生物【生物的進化】章末過關檢測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

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沒有人能親歷生物的進化全過程,科學家通過各種方法研究生物的進

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非常重要的證據(jù)

B.比較法是研究生物進化常采用的方法

C.研究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結構的異同,可以采用比較法

D.人類和黑猩猩基因組的差異只有3%可以表明人類是由黑猩猩進化來的

解析:選D。人類與黑猩猩基因組的差異只有3%只能表明人類和黑猩猩有

較近的親緣關系,但不能表明人類是由黑猩猩進化來的,D錯誤。

2.下列說法符合達爾文進化理論的是()

A.啄木鳥的舌是由于要鉤取樹洞里的蟲,反復伸長而變長的

B.洞中生活的盲鼠是因長期不用眼睛而漸漸失去視覺

C.蛇的四肢由于長期不用而退化

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是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

解析:選D。啄木鳥因為要捕食樹洞內的蟲,只有舌長的才能捕捉到,才

容易生存下去,舌短的捉不到蟲,慢慢被淘汰,因此啄木鳥的長舌不是反復不

斷伸長的結果,反復伸長而變長屬于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的觀點,A不符合題

意。洞中生活的盲鼠是因長期不用眼睛而漸漸失去視覺和蛇的四肢由于長期不

用而退化,均符合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不符合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

B、C不符合題意。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長期的生存斗爭過程中形成的,鹿跑

得不快、轉彎不靈活便容易被狼吃掉,狼跑得不快就不易捕獲食物(鹿),在長

期的生存斗爭和相互選擇中,鹿和狼發(fā)展了自己的特征,符合達爾文的進化理

論,D符合題意。

3.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現(xiàn)代生物技術也是利用這一

點來改變生物遺傳性狀的。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人工誘變因突變率的提高而實現(xiàn)了定向變異

B.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

C.突變和基因重組都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改變了種群的基因頻率

解析:選Co人工誘變的原理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A錯

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故基因頻率的改變一定引起生物

的進化,B錯誤: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是不定向的,都不能決定進化的方向,自

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C正確;突變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但基因重組

不一定能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D錯誤。

4.許多動物在不同季節(jié)數(shù)量有很大差異。春季繁殖,夏季數(shù)量增加到最

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殘存的少量

個體繼續(xù)繁殖而使數(shù)量增多。因此形成一個如瓶頸樣的模式(如圖所示,?為抗

藥性個體),其中瓶頸部分代表動物數(shù)量減少的時期。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第一年夏季抗藥性第二年夏季抗藥性第三年夏季抗藥

基因的頻率為2%基因的頻率為0.3%性基因的頻率為0

A.突變和基因重組決定了該種群生物進化的方向

B.在圖中所示的三年間,該生物種群進化形成了新物種

C.在使用殺蟲劑防治害蟲時,害蟲抗藥性基因的頻率增加,說明害蟲對

環(huán)境進行了選擇

D.在自然越冬無殺蟲劑作用時,害蟲中抗藥性基因的頻率下降,說明變

異的有利或有害取決于環(huán)境的變化

解析:選Do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A錯誤;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

變化,生物發(fā)生進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種,B錯誤;在使用殺蟲劑防治害蟲

時,害蟲抗藥性基因的頻率增加,說明環(huán)境對害蟲進行了選擇,C錯誤。

5.某地有兩個習性相似的猴面花姐妹種——粉龍頭(花瓣呈粉紅色)和紅龍

頭(花瓣呈紅色),起源于一個粉色花的祖先種,兩者分布區(qū)重疊,前者由黃蜂

投粉,后者由蜂鳥投粉。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粉龍頭和紅龍頭猴面花是因長期地理隔離而產生生殖隔離形成的

B.兩者分布區(qū)重疊導致自然選擇對兩種群基因頻率改變所起的作用相同

C.兩個猴面花姐妹種的生活區(qū)域重疊越多,對資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

D.因起源于同一祖先種,所以粉龍頭和紅龍頭猴面花種群的基因庫相同

答案:C

6.研究人員對生長在某山區(qū)中的某二倍體植物種群進行了兩次調查,結果

如表所示。已知控制植株紅花、黃花和白花性狀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依次

為R、產和r,且R對產、r為顯性,產對r為顯性。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類型紅花植株白花植株黃花植株

初次調查64%36%0

二次調查38%16%46%

A.種群中所有個體含有的全部R、產和r基因構成了該種群的基因庫

B.初次調查時存在兩種基因型的紅花植株

C.基因突變導致黃花植株的出現(xiàn),決定了進化的方向

D.調查期間花色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變化,說明形成了新物種

解析:選Bo基因庫是種群中所有個體的全部基因,A錯誤;初次調查時

黃花植株所占比例為0,推測產基因的頻率為0,即初次調查時紅花植株的基因

型有RR和Rr,B正確;基因突變導致黃花植株的出現(xiàn),自然選擇決定了進化的

方向,C錯誤;調查期間花色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變化,說明生物發(fā)生了進化,

但不能說明形成了新物種,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生生殖隔離,D錯誤。

7.如果基因型為Aa的個體自交產生的后代在某一環(huán)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競

爭能力的大小是AA=Aa>aa,則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下列能比較正確

地表示A基因和a基因的頻率變化的曲線是()

解析:選A。由題中“生存能力或競爭

能力的大小是AA=Aa>aa”可知,自然選擇的結果是A基因的頻率將增大,a

基因的頻率將減小,由于基因型為Aa的個體生存能力較強,故a基因不會被完

全淘汰。

8.在某一種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頻率相等,當自然選擇分別對隱

性基因或顯性基因不利時,對應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頻率就會上升,但其上升的

幅度不同,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表型,進而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

B.在甲選擇條件下,顯性基因的頻率可能降為0

C.乙為自然選擇對隱性基因不利時顯性基因頻率變化的曲線

D.該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只與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有關

解析:選D。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表型而不是基因型,進而

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A正確。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有

更多的機會產生后代,種群相應的基因頻率會不斷提高,因此,一般來說頻率

高的基因控制的后代性狀會更適應環(huán)境;相反,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留下后代

的機會少,種群中相應的基因頻率會下降。在持續(xù)選擇的條件下,控制不利變

異的顯性基因頻率有可能降為0,B正確。當自然選擇對隱性基因不利時,基因

型為aa的個體生存能力低,基因型為AA、Aa的個體生存能力高,A基因的頻

率增加的速率較慢,因此乙曲線可以表示當自然選擇對隱性基因不利時顯性基

因頻率變化的曲線,C正確。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與突變和基因重組、遷入與

遷出、環(huán)境的選擇等多種因素有關,D錯誤。

9.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對滅鼠靈藥物的抗性及對維生素K的依賴性(即需要

從外界環(huán)境中獲取維生素K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表型如下表所示。若對維

生素K含量不足的環(huán)境中的褐鼠種群長期連續(xù)使用滅鼠靈進行處理,則褐鼠種

群中()

基因型rrRrRR

滅鼠靈敏感抗性抗性

對維生素K的依賴性無中度高度

A.r基因的頻率最終下降至0

B.抗性個體RR:Rr=l:1

C.絕大多數(shù)抗性個體的基因型為Rr

D.基因型為RR的個體數(shù)量增加,基因型為n?的個體數(shù)量減少

解析:選Co結合題表分析,對維生素K含量不足的環(huán)境中的褐鼠種群長

期連續(xù)使用滅鼠靈進行處理,仍有基因型為Rr的個體存活,所以r基因的頻率

不可能下降至0,A錯誤;抗性個體中,基因型為Rr的個體對維生素K的依賴

性是中度的,而基因型為RR的個體對維生素K的依賴性是高度的,所以在維生

素K含量不足的環(huán)境中,連續(xù)使用滅鼠靈進行處理,存活的主要是基因型為Rr

的個體,B錯誤,C正確;基因型為RR的個體對維生素K的依賴性是高度的,

基因型為rr的個體對滅鼠靈比較敏感,故在維生素K含量不足的環(huán)境中,連續(xù)

使用滅鼠靈進行處理,基因型為RR、rr的個體數(shù)量減少,D錯誤。

10.某動物的基因A、a和B、b分別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只有A基因或

B基因的胚胎不能成活,若基因型為AABB和aabb的個體交配,B雌雄個體相

互交配,F(xiàn)2群體中A基因的頻率是()

A.50%B.45%

C.60%D.40%

解析:選C。由題意可知,后代基因型為A_bb或aaB一的個體胚胎致死,故

后代中不存在這兩種基因型個體?;蛐蜑锳ABB和aabb的個體交配,F(xiàn)i的基

因型為AaBb,全部存活,F(xiàn)i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則存活的F2個體的基因型為

9/10A_B_,l/10aabb,在9/10的基因型為A_B_的個體中,只考慮A、a基因,

基因型為AA個體占其中的1/3,即占F2個體的3/10,基因型為Aa個體占其中

的2/3,即占F2個體的6/10,因此,F(xiàn)2個體中AA:Aa:aa=3:6:1,由此可

推知F2中A基因的頻率為30%(AA)+(1/2)X60%(Aa)=60%0

11.甲海島上的某種鳥一部分遷徙到乙、丙兩個海島(三個島嶼相互隔

絕),下圖為剛遷入時和多年后決定羽毛顏色的相關基因的調查結果(B—黑色、

b—灰色、Bi—黃色),下列推測正確的是()

,/B91%

/----、遷歲H9%

ZB34%-------'

甲徙\卜21%

A.若干年后,三個島嶼上的這種鳥既存在地理隔離,也存在生殖隔離

B.鳥類遷入新島嶼后會與其天敵和無機環(huán)境協(xié)同進化

C.甲、丙兩個島嶼上的種群朝著相同方向進化

D.乙島嶼的環(huán)境促進羽毛顏色基因發(fā)生定向突變,產生Bi基因

解析:選Bo分析題圖可知,甲島的鳥遷徙到乙、丙兩島若干年后,存在

地理隔離,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離,A項錯誤;協(xié)同進化可發(fā)生在生物與生

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因此鳥類遷入新島嶼后會與其天敵和無機環(huán)境

協(xié)同進化,B項正確;甲島的種群在進化過程中B基因頻率逐漸升高,b基因頻

率逐漸降低,丙島的種群在進化過程中B基因頻率逐漸降低,b基因頻率逐漸升

高,二者進化的方向不同,C項錯誤;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D項錯誤。

12.抗生素X是治療中重度感染的一種藥物,2005?2010年抗生素在某醫(yī)

院住院患者的人均使用量以及從患者體內分離得到的細菌M對抗生素X的耐藥

率變化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8

/口抗生素人均使用量

陰20

日口耐藥率

20^

超J616

a.興/

YJ2爵

£s定

88

xs?

M.O

。442

王s

遲0O

A.細菌M種群中所有的抗生素X耐藥性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構成了該種群

的基因庫

B.增大抗生素X的使用量能增強細菌M分解抗生素X的酶活性

C.增大抗生素X使用量使其對細菌抗藥性的定向選擇作用增強,導致抗

藥性基因頻率增大

D.細菌M的突變和基因重組可為其對抗生素X耐藥率的提高提供原材料

解析:選C。種群的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

錯誤;細菌M分解抗生素X的酶活性不會隨著抗生素X的使用量增大而增大,

即酶的活性與底物濃度無關,B錯誤;抗生素X的使用會對細菌M產生定向選

擇作用,從而增大抗藥性基因的基因頻率,C正確;細菌M是原核生物,沒有

染色體,遺傳物質為大型環(huán)狀DNA,細菌M變異的方式是基因突變,不會發(fā)生

基因重組,D錯誤。

13.某植物的抗性(R)對敏感(r)為顯性,下圖表示甲、乙兩個地區(qū)在力和小

時間點,RR、Rr和IT的基因型頻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100

求90

<、80

爨70

酬60

膽50

爆40

30

20

1O0

A.甲地區(qū)基因型頻率變化更大,乃時刻產生了新的生物類型

B.72時刻,乙地區(qū)該植物種群中R基因的頻率約為25%

C.突變率不同是導致甲、乙兩地區(qū)基因型頻率不同的主要原因

D.據(jù)圖可知,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解析:選Bo由題圖可知,甲她區(qū)基因型頻率變化很大,但不一定形成新

生物類型,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會導致生物朝著一定方向不斷進

化,A錯誤;由圖可知,乙地區(qū)在乃時,RR的基因型頻率為10%,Rr的基因

型頻率為30%,rr的基因型頻率為60%,故R基因的頻率為10%+(l/2)X30%

=25%,B正確;突變具有低頻性,自然選擇是導致甲、乙兩地區(qū)基因型頻率

不同的主要原因,C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D錯

、口

i天o

14.下圖表示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突變1一有利基因頻率上升基因稅包”

「種群1~和電因不利基號頻率下降■*庫11物利1、生

重組物

中中樣

突變2布利基因頻率上升基因_L物種2,

種群

2四

蛆不利基因頻率下降庫2Jrr

A.圖中P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B.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C.圖中R表示生殖隔離,它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

D.若兩種動物交配后產生后代,則它們一定屬于同一物種

解析:選D。題圖中P表示自然選擇,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A項

正確。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

性,B項正確。圖中R表示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C項正

確。若兩種動物能自由交配且交配后能產生可育后代,則它們屬于同一物種;

若兩種動物交配后能產生后代,但后代不育,則它們不屬于同一物種,如馬和

驢交配產生的后代騾子不可育,則馬和驢屬于不同物種,D項錯誤。

15.某種長距彗星蘭又名一尺半,具有30?60厘米的細長花距(花瓣向后延

長成的管狀結構),花距底部有花蜜。馬島長喙天蛾是唯一能幫助其授粉的生

物,它有超長口器,可以將口器伸到花距底部。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長花距迫使授粉者在采集花距底部的花蜜時沾到更多的花粉,屬于有

利于個體繁殖的變異

B.由于喙長的馬島長喙天蛾易吸到花蜜獲得更多營養(yǎng)從而繁殖更多后

代,所以馬島長喙天蛾向著喙越來越長的方向發(fā)生了變異

C.群體中出現(xiàn)的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huán)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

條件

D.該種長距彗星蘭與馬島長喙天蛾之間以及它們與環(huán)境之間表現(xiàn)為協(xié)同

進化

解析:選Bo突變具有不定向性,喙長的馬島長喙天蛾易吸到花蜜獲得更

多營養(yǎng)從而繁殖更多后代,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錯誤。

二、不定項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每小題有一個

或多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4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選錯的得

0分。

16.某地有一個大型的石灰廠,其白色的粉塵使周圍的植物都變成了灰白

色。該廠長期生產,其周圍環(huán)境中不同顏色的蛾類數(shù)量變化如下圖所示,下列

說法正確的是()

A.石灰粉塵促進褐色蛾類發(fā)生了進化

B.石灰粉塵導致灰色蛾類的變異

C.石灰粉塵使蛾類發(fā)生定向變異

D.石灰粉塵對蛾類的性狀進行了選擇

解析:選D。石灰粉塵對蛾類的性狀進行了選擇,不會導致灰色蛾類的變

異,A、B錯誤,D正確;變異是不定向的,C錯誤。

17.非洲草原上的鬣狗是一種群居性動物,它們會成群結隊的獵捕食物,

但有時會出現(xiàn)個別鬣狗在覓食時表現(xiàn)為求偶或其他與覓食無關的行為,此種行

為一經出現(xiàn),經常被群體攻擊,這種現(xiàn)象屬于進化穩(wěn)定對策。下列有關說法正

確的是()

A.進化穩(wěn)定對策有利于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

B.進化穩(wěn)定對策不利于種群基因多樣性的發(fā)展

C.進化穩(wěn)定對策的發(fā)生有利于生物間的協(xié)同進化

D.當出現(xiàn)環(huán)境的劇烈改變時,進化穩(wěn)定對策將會被削弱

解析:選ABDo題中動物表現(xiàn)出與覓食無關的行為時被群體攻擊,不合群

動物被攻擊也是一種自然選擇,進化穩(wěn)定對策有利于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

變,A正確;攻擊不合群的動物,會導致這一類動物的減少,不利于種群基因

多樣性的發(fā)展,B正確;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

斷進化和發(fā)展叫協(xié)同進化,而進化穩(wěn)定對策發(fā)生在同一物種之間,對協(xié)同進化

影響不大,C錯誤;當出現(xiàn)環(huán)境的劇烈改變時,物種由于要適應環(huán)境,進化穩(wěn)

定對策將會被削弱,D正確。

18.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是造成細菌抗藥性增強的重

要原因。下圖是細菌抗藥性形成示意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具有更強抗

易感㈣菌藥性的細菌藥性的細菌

史高濃"

度抗生素

A.接觸抗生素之前細菌個體間已經產生了抗藥性的差異

B.長期使用同一種抗生素,會通過a、c過程產生耐該抗生素的菌群

C.存活下來的細菌個體通過b、d過程會導致種群抗藥性的基因頻率提高

D.若易感細菌接觸抗藥性細菌后發(fā)生抗藥性轉化,則這種變異屬于基因

解析:選CD。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細菌在接觸抗生素之前已經產生了

抗藥性的變異,A項正確;長期使用同一種抗生素,會通過a、c過程使具有更

強抗藥性的細菌存活下來,從而產生耐該抗生素的菌群,B項正確:存活下來

的細菌個體通過a、c過程的選擇作用會導致種群抗藥性的基因頻率提高,C項

錯誤;若易感細菌接觸抗藥性細菌后發(fā)生抗藥性轉化,很可能是易感細菌獲得

了抗藥性細菌的遺傳物質,則該變異屬于基因重組,D項錯誤。

19.實驗室有一雌、雄各半的蝴蝶種群,群體數(shù)量龐大,其性別決定方式

為ZW型,讓所有個體自由交配多代,雄性中短口器個體(Z;2a)占比為1%。下

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種群中,短口器基因Za的基因頻率為1%

B.該種群中,短口器雌性個體占比為5%

C.該種群長口器雄性個體中,雜合子占比為2/11

D.該種群中所有的長口器、短口器基因構成該種群的基因庫

解析:選BC。假設Z,基因的頻率為P,ZaZ,,的基因型頻率為產,則Za基

因的頻率為10%,ZA基因的頻率為90%,A錯誤;短口器雌性個體基因型為

ZaW,zaw的基因型頻率為10%X(l/2)=5%,B正確;種群長口器雄性基因型

有ZAza、ZAZA,ZAza的基因型頻率為10%X90%X2=18%,ZAZA的基因型頻

率為90%X90%=81%,因此該種群長口器雄性個體中,雜合子(ZAza)占比為

18/99=2/11,C正確;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而

長口器、短口器基因只是其中控制口器長短的基因,不能構成該種群的基因

庫,D錯誤。

20.影印培養(yǎng)法是一種通過蓋印章的方式,使一系列培養(yǎng)皿平板的相同位

置上出現(xiàn)相同遺傳型菌落的接種和培養(yǎng)方法??茖W家用影印培養(yǎng)法研究大腸桿

菌的抗藥性變異與抗生素作用的關系,具體實驗步驟如下。

步驟1:取普通培養(yǎng)基若干,分別標記為Al、A2、A3……;取額外加入青

霉素的普通培養(yǎng)基若干,分別標記為Bl、B2、B3……o步驟2:將待測大腸桿

菌培養(yǎng)液接種在A1培養(yǎng)基表面,在適宜條件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培養(yǎng)基的表面會

出現(xiàn)一些菌落。步驟3:用滅菌后的絲絨包上棉花在A1上輕輕蓋一下,再在B1

上輕輕蓋一下,將A1中的菌落位置準確“復制”到B1中。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

Bl中一定部位出現(xiàn)了少量菌落。步驟4:根據(jù)B1中菌落的位置,將A1中對應

位置的菌落取出(見圖示),均勻涂抹在A2的表面,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A2培養(yǎng)基

表面又會出現(xiàn)許多茵落。步驟5:反復重復步驟3、40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序號越大的B組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數(shù)越多

B.采用影印培養(yǎng)法可以有效選擇出產生抗藥性變異的大腸桿菌

C.多次反復操作后,未接觸青霉素的A組與相同序號的B組菌落數(shù)可能越

來越接近

D.該實驗無法證明大腸桿菌的抗藥性變異早于抗生素的選擇作用

解析:選ABC。B組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來自A組中具有青霉素抗性的細菌,

根據(jù)B1組抗青霉素菌落的位置將A1中對應位置的菌落取出,均勻涂抹在A2

的表面,則A2接種的細菌大部分具有青霉素抗性,因此在B2上生長的菌落更

多,重復操作則序號越大的B組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數(shù)越多,A正確;由于影印培

養(yǎng)法對菌落位置和種類的定位很準確,所以采用該方法可以有效選擇出產生抗

藥性變異的大腸桿菌,B正確;反復操作以后,A組中具有青霉素抗性的菌種

越來越多,抗性越來越強,達到一定次數(shù)后可能會使A組培養(yǎng)基上生長的菌落

全部具有很強的青霉素抗性,C正確;由于在B培養(yǎng)基上進行青霉素選擇之

前,抗青霉素菌落已經在A組中存在,所以大腸桿菌的抗藥性變異早于抗生素

的選擇作用,D錯誤。

三、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0分。

21.(12分)下表是幾種生物與人的細胞色素c(參與線粒體呼吸作用過程的

一種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的差異比較?;卮鹣铝袉栴}:

生物名稱黑猩猩赫猴兔雞龜蛇小麥酵母菌

氨基酸差

0191315233544

異數(shù)/個

(1)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生物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和生物的親緣關

系是親緣關系越近,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O

(2)表中生物與人的親緣關系最近的是o從表中生物看,人和

的親緣關系最遠,因為兩者的

⑶在推斷它們的親緣關系遠近時,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

(4)表中屬于哺乳類的是,鳥類和哺乳類都是由

_________________類進化而來的。

(5)上述對生物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的比較,是從方

面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證據(jù)。

解析:(1)(2)通過比較表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人類與黑猩猩的親緣關系最近,因

為它們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異數(shù)最小,是0;人類與酵母菌的親緣關系最

遠,因為它們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異數(shù)最大,是44。這表明親緣關系越近

的生物,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越小。(3)比較法是通過觀察、分析,找

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是研究動物行

為的主要方法。(4)哺乳動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體表被毛覆蓋(有保溫作

用),體腔內有膈,牙齒分為門齒、臼齒、犬齒,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恒

定等特征,表中的哺乳動物有黑猩猩、瘠猴、兔。鳥類和哺乳動物都由古代爬

行動物進化而來。(5)生物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的比較,是在分子水平上進

行分析比較,揭示生物進化的現(xiàn)象和本質。

答案:⑴越小

(2)黑猩猩酵母菌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差異最大

(3)比較法

(4)黑猩猩、狒猴、兔古代爬行

(5)分子生物學

22.(11分)某地一年生的某種植物群體,其基因型為aa,開白色花。有一

年,洪水沖來了許多基因型為AA和Aa的種子,開紅色花。不久群體基因型頻

率變?yōu)?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該地所有的某種植物群體屬于一個,其中全部的個體所含有的

全部基因叫作o

(2)洪水沖來了許多基因型為AA和Aa的種子后,該群體的A基因和a基因

的頻率分別為和o

(3)若這一地區(qū)沒有給這種植物傳粉的昆蟲,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傳粉。

在3代自交后,群體中AA、Aa、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是、

和0在這3年中,該植物種群是否發(fā)生了進化?(填“是”或

“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4)若發(fā)洪水前的群體和洪水沖來的群體的個體之間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

正常受粉,說明這兩個群體屬于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答案:(1)種群基因庫

(2)75%25%

(3)72.5%5%22.5%否該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發(fā)生變化

(4)物種已經形成生殖隔離

23.(12分)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問題:

(1)大自然中,獵物可通過快速奔跑來避免被捕食,而捕食者則通過更快速

地奔跑來獲得捕食獵物的機會,這種現(xiàn)象屬于o

(2)在偏遠的大山深處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聚居地,由于使

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概率小,從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間的基因交流。

(3)下圖為一段時間內某種群A基因的頻率變化情況。在____________時間

段內該種群aa的基因型頻率為1%。在___________時間段內該種群發(fā)生了進

化,原因是

流100

麋80

岔60

K40

境20

V

匕時間/年

(4)為判斷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兩個種群的鳥是否屬于同一物種,請寫出實驗

思路:

解析:(1)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

發(fā)展,這就是協(xié)同進化,獵物和捕食者的每一點進步都會促進對方發(fā)生改變,

這種現(xiàn)象在生態(tài)學上也是協(xié)同進化。(2)在偏遠的大山深處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聚居

她,由于地理隔離使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概率小,從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間的基

因交流。(3)種群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1%,那么a基因的頻率為10%,所以A

基因的頻率為100%—10%=90%,對應曲線圖中的時間段為心?乂。生物進化

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在H?匕時間段A基因的頻率不斷增大,因

此,H?力時間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