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0:古代文化常識(含答案解析)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知識清單_第1頁
專題10:古代文化常識(含答案解析)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知識清單_第2頁
專題10:古代文化常識(含答案解析)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知識清單_第3頁
專題10:古代文化常識(含答案解析)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知識清單_第4頁
專題10:古代文化常識(含答案解析)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知識清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六章文言文閱讀古代文化常識一、稱謂和姓名(一)謙稱、敬稱、賤稱1.謙稱(1)王侯自稱。①朕本為古人自稱之詞,意謂“我”“我的”,后為自稱專用。從秦始皇時專為皇帝自稱,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為始皇帝?!妒酚洝发诠讶嗽谇厥蓟手暗木髯苑Q,春秋戰(zhàn)國時期常用,譯為“我”。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王侯的謙稱,漢以后盛行,譯為“我”。例如:權(quán)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赤壁之戰(zhàn)》)④寡君對別國人謙稱本國君主。例如: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左傳》)⑤不谷不善,古代諸侯的謙稱,譯為“我”。例如: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左傳·僖公四年》)(2)臣子自稱。①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謙稱,可譯為“我”。例如: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②老臣官吏對君主的自稱,多指年長者。例如:老臣賤息舒祺,最少。(《戰(zhàn)國策·趙策》)(3)一般人自稱。①仆謙稱,譯為“我”。例如:仆非敢如此也。(《報任安書》)②愚愚蠢的人,謙稱,譯為“我”。例如:愚謂大計不如迎之。(《赤壁之戰(zhàn)》)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謙稱,譯為“我”。例如: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馬諫議書》)④小人謙稱,譯為“我”。例如: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公元年》)⑤鄙人古人表謙卑的自稱。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為見識短淺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見識淺薄。⑥不才本意為沒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謙卑的自稱。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深感焉。(《報劉一丈書》)⑦不肖即“不似”“不賢”,舊時表謙卑的自稱,自謙自己沒有本事,不能繼承祖輩德行,多用于長輩死后。⑧不佞(nìnɡ)。同“不才”。例如: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戰(zhàn)國策·趙策二》)⑨后學(xué)學(xué)者或讀書人的自稱。例如:零邑后學(xué)田玉書石。(《朝陽巖銘》)⑩賤子謙稱自己。例如: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無家別》)(4)女子自稱。①妾古代婦女對自己的謙稱,譯為“我”。例如: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樂羊子妻》)②賤妾女子自稱。例如:賤妾留空房。(《孔雀東南飛》)③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謙稱,譯為“我”。例如: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左傳·僖公十五年》)(5)自稱家人。①家嚴(yán)亦稱“家君”“家尊”,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②家慈舊時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辭。舊俗有“嚴(yán)父慈母”之說,故有此稱。③舍弟對自己弟弟的謙稱。(稱比自己輩分小或年齡小的家里人,稱呼前常加“舍”。)④拙荊舊時一般人家丈夫?qū)ζ拮拥囊环N稱謂。“荊”本為一種灌木,荊釵布裙為古代貧寒人家婦女的穿著,故以此代稱。又作“山荊”“荊室”。⑤賤息古人對自己子女的謙稱。例如:老臣賤息舒祺,最少。(《戰(zhàn)國策·趙策》)⑥犬子對人稱自己的兒子。例如:同犬子,祝龜齡,天教二老鬢長青。(《鷓鴣天·為老母壽》)又指對別人兒子的鄙稱。例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國演義》)⑦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兒。⑧息女古人對外人稱自己的女兒為“息女”。例如:臣有息女,愿為箕帚妾。(《漢書·高帝紀(jì)》)⑨小女對人稱自己的女兒。例如:貧賤有小女。(《宋史》)2.敬稱(1)稱君王。①陛下對帝王的尊稱,譯為“您”。例如: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nèi)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jì)》)②廟號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是對已死皇帝的敬稱。例如: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海瑞傳》)③殿下古代對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稱?!暗睢奔础皩m殿”,“殿下”本為宮殿的陛階之下。古代天子宮中可稱宮、稱殿,丞相府中只可稱殿,不能稱宮。漢代在稱天子為“陛下”的同時,稱侯王為“殿下”。唐以后只稱皇太子為殿下,侯王不稱。(2)稱臣子。①麾下古代對將帥的一種尊稱。麾是古時軍中將帥指揮用的旌旗,為將帥指揮權(quán)力的象征,故以此稱之。例如:愿麾下重天授之姿,負(fù)四海之望。(《三國志·吳志》)②足下手下人。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對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例如: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軻刺秦王》)③執(zhí)事侍從。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執(zhí)事,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例如: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④閣下尊稱,譯為“您”。例如:側(cè)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dú)行。(《與于襄陽書》)⑤左右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對方左右的侍臣,即稱“左右”,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例如: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報任安書》)⑥君尊稱,譯為“您”。例如: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馮諼客孟嘗君》)(3)稱師長。①夫子尊稱,譯為“老師”或“您”。例如: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齊桓晉文之事》)②丈人對老年男子的尊稱,與今之“岳父”不同,譯為“您”。例如:至江上,欲涉,遇一丈人。(《呂氏春秋》)③老對老年人的尊稱。如張老、謝老等。④父(fǔ)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qū)夏耆说淖鸱Q。周代貴族取字時,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別,后多沿用為男子的美稱。另泛指對老年人之尊稱,如漁父、田父等。另,讀fù,父親或男性長輩之稱。如祖父、伯父、舅父等。⑤亞父亞,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稱自己尊敬的賢臣為“亞父”。意為僅次于父親的人。例如: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史記·項羽本紀(jì)》)⑥甫通“父(fǔ)”,古代男子的美稱。參見“父(fǔ)”條。⑦母古代對貴族女子的一種美稱或泛指女性長輩。周代貴族女子取字時,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伯)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別。如姬原母、孟姜女等。另泛指女性長輩。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⑧膝下古代兒女對父母的敬稱。往往用于書面語。例如:違離膝下,三十五年。(《報母書》)⑨爺舊稱父親或尊貴者。例如: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⑩高堂古稱父母為高堂。?泰山舊時呼妻父為泰山。?先考對已故父親的敬稱,又稱“先君子”。?先妣(bǐ)對已故母親的敬稱。(4)稱朋友、同輩的人。①先生尊稱,譯為“您”或者“先生”。例如: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史記·平原君列傳》)②卿尊稱,譯為“您”。例如:卿東來,故應(yīng)有此物,可以一領(lǐng)及我。(《世說新語·德行》)③子尊稱,譯為“您”。例如:子路曰:“愿聞子之志?!?《論語·公冶長》)④公尊稱,譯為“您”。例如: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⑤吾子尊稱,比稱“子”更親熱,譯為“您”。例如: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左傳》)(5)稱對方親眷。①令堂對對方母親的敬稱。②令尊對對方父親的敬稱。③令兄對對方哥哥的敬稱。④令弟對對方弟弟的敬稱。⑤令妹對對方妹妹的敬稱。⑥令坦對對方女婿的敬稱。⑦令郎對對方兒子的敬稱。⑧令愛對對方女兒的敬稱。⑨千金舊時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3.上稱下或平輩之間的稱呼這種稱呼,無尊卑之說,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稱代詞。例如: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4.賤稱(1)小子賤稱,含有輕蔑的意味。例如: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2)豎子賤稱,如同“小子”。例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5.表示特定關(guān)系的稱呼(1)加“從”表示叔伯關(guān)系。例如: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2)加“太”表示長一輩。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長。例如:嫗,先大母婢也。(《項脊軒志》)6.不同的朋友關(guān)系之間的稱謂【布衣之交】指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净茧y之交】指在遇到磨難時結(jié)成的朋友。【貧賤之交】指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jié)交的朋友。【金蘭之交】指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矩仡i之交】指能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灸嬷弧恐盖橥兑夂?、友誼深厚的朋友。【竹馬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就杲弧恐篙叿植煌?、年齡相差較大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就谓弧恐覆痪杏谏矸?、形跡的朋友?!拒圀医弧恐覆灰蛸F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揪咏弧恐冈诘懒x上彼此支持的朋友?!旧窠弧恐感囊庀嗤丁⑾嘀苌畹呐笥?,也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二)年齡稱謂1.襁褓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2.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例如: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孟子·盡心上》)3.齒齔、齠齔(tiáochèn)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例如:有遺男,始齔。(《愚公移山》)4.總角、垂髫、總髫指幼年兒童。例如: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5.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例如: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贈別》)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歲。例如:復(fù)有雙幼妹,笄年未結(jié)縭。(《對酒示行簡》)7.總發(fā)、束發(fā)、成童指男子十五歲。例如: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項脊軒志》)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歲。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9.而立之年三十歲。10.不惑之年四十歲。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歲。12.花甲、花甲子、耳順之年六十歲。天干地支按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jì)序名號,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或花甲子。又《論語》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故稱六十歲為耳順之年。13.耆(qí)艾古指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例如: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荀子·致士》)14.古稀七十歲。例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15.耆耋(dié)指高壽,老年。耋指七十歲(一說八十歲)。16.耄(mào)耋指高壽,老年。耄指八十歲(一說九十歲)。17.期(jī)頤一百歲。例如: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蘇軾《次韻子由》)(三)謚號、廟號、年號、改元、尊號、徽號1.【謚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善貶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zhì)分為三類:①表揚(yáng)性的(美謚)經(jīng)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qiáng)睿德曰武

柔質(zhì)慈民曰惠

圣聞周達(dá)曰昭

圣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jì)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辟土服遠(yuǎn)曰桓

聰明睿智曰獻(xiàn)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zhí)義曰穆②批判性的(惡謚)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曰厲,近內(nèi)遠(yuǎn)禮曰煬③表同情的(平謚)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懷,在國遭憂曰愍(mǐn)謚號產(chǎn)生于周朝,直至秦始皇認(rèn)為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后又恢復(fù)了謚號制度。2.廟號【廟號】始于商朝,廢于周,西漢時恢復(fù),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后,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也有褒貶之意。①太祖、高祖開國立業(yè)②世祖、太宗發(fā)揚(yáng)光大③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④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⑤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⑥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⑦神宗、英宗功業(yè)不足⑧德宗、寧宗過于懦弱⑨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⑩文宗、武宗名褒實貶,(如唐文宗、明武宗,文武本為謚號)?穆宗、敬宗功過相當(dāng)?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3.年號是封建皇帝紀(jì)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chuàng),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后的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zāi)異,常常改元。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基本上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jì)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到了明代以后,才規(guī)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5.尊號、徽號“尊”為尊稱,“徽”為美好?!白鹛枴焙汀盎仗枴倍际菫樽鹫呒由系奶?,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于唐代?;实酆突屎笸谏熬陀凶鹛枴H缣菩陂_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皇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識記口訣:廟號典型用“祖”“宗”,唐宋死后才能稱。年號始于漢武帝,明清多用年號稱。年號也是紀(jì)年法,配合干支要記清。(四)人稱姓名1.直稱姓名(或名)(1)用于自稱例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后序》)(2)用于所厭惡所輕視的人。例如: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xiàn)諂于后。(《〈指南錄〉后序》)(3)用于作介紹,為人作傳。例如:柳敬亭者,揚(yáng)之泰州人。(《柳敬亭傳》)(4)尊者對卑者稱名。例如:求,爾何如?(《論語》)(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稱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論語》)2.稱字、號、謚號、齋名這種情況是稱呼者出于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1)稱字例如: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xué)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2)稱號例如:五人者,蓋當(dāng)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3)稱謚號例如: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左忠毅公逸事》)(4)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3.稱官名、爵名(1)稱官名例如:王維→尚書右丞→王右丞賈誼→長沙王太傅→賈太傅王羲之→右軍將軍→王右軍柳永→屯田員外郎→柳屯田杜甫→左拾遺→杜拾遺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工部蘇軾→端明殿翰林學(xué)士→蘇學(xué)士白居易→江州司馬→司馬青衫(2)稱爵名例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xiāng)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yùn)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4.稱籍貫孟浩然→孟襄陽 張九齡→張曲江 柳宗元→柳河?xùn)|王安石→王臨川 湯顯祖→湯臨川 顧炎武→顧亭林康有為→康南海 袁世凱→袁項城 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鄙下?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lián)“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龢hé。5.稱郡望韓昌黎:韓愈本是河南河陽人,因昌黎韓氏為唐代望族,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蘇趙郡: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因蘇氏是趙郡的望族,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6.幾項兼稱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后稱姓名、字號。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7.唐代有種特殊稱呼即以曾祖兄弟的長幼排行來稱呼。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號、官爵)。例如: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8.特殊稱謂(1)職業(yè)+人名例如: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yǎng)生主》)(2)姓+之+人名例如: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五)名、字、號古代人的名字和現(xiàn)代有很大的差別。古人有取字、號的習(xí)慣。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有兩種情況:(1)“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jìn)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2)“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點(diǎn),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字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時稱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號(又稱別字)。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yōu)榱俗鹬貏e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jǐn)?shù)多的別號有時可以壓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rèn)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稱杜甫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xùn)|。■直稱姓名大致有以下六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quán)”,“柳敬亭者,揚(yáng)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xiàn)諂于后”。4.尊者對卑者稱名?!墩撜Z》中言:“求,爾何如?”5.在尊者面前,卑者的互稱姓名?!墩撜Z》中言:“父子何哂由也”。6.稱小名,稱呼對方小時候的名號,以示親密或侮辱。如稱曹操為“阿瞞”?!龇Q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guān)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二、官職和科舉(一)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1.中央官職(1)【三公九卿】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高級官職,設(shè)立始于秦朝。因為是中央最高官職,權(quán)力很大,所以在東漢初期,開國皇帝劉秀限制三公的權(quán)力,大權(quán)獨(dú)攬,三公的實際地位開始下降。魏晉以后,隨著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權(quán)力逐漸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統(tǒng)一后,三公九卿制讓位于三省六部制?!救恐艽蕴珟煛⑻?、太保為三公;西漢以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東漢至魏晉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三公”【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長官,有一個秘書處十三曹,下轄九卿?!咎尽孔罡哕娬L官,負(fù)責(zé)管理全國軍事事務(wù),但他平時沒有軍權(quán),戰(zhàn)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jié)才能調(diào)動軍隊,軍權(quán)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dāng)于副丞相,主要職責(zé)是管理圖籍、奏章,監(jiān)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shè)御史中丞,駐在皇宮;侍御史,彈劾中央和皇宮一切事;監(jiān)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fù)責(zé)監(jiān)督郡守的御史?!熬徘洹本徘涫侵腹艜r中央政府的多個高級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漢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言其官職完備?!痉畛!空乒茏趶R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wèi);【衛(wèi)尉】掌管宮門警衛(wèi);【太仆】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廷尉】掌管司法審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wù);【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wù);【治粟內(nèi)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yè)。(2)【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制,是自西漢以后長期發(fā)展形成的制度。三省指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1\*GB3①中書省——決策機(jī)構(gòu),負(fù)責(zé)草擬和頒發(fā)皇帝的詔令。=2\*GB3②門下省——審議機(jī)構(gòu),負(fù)責(zé)審核政令。=3\*GB3③尚書省——最高行政機(jī)構(gòu),負(fù)責(zé)執(zhí)行國家的重要政令。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六部長官六部職能最高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或右侍郎各司之長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吏部: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勛封、調(diào)動等。戶部:管土地、戶籍、賦稅、財政、國庫等。禮部:管禮儀、祭祀、典禮、學(xué)校、科舉、宴饗xiǎng等事宜。兵部: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刑部:管刑法、獄訟、審計等。具體審判事務(wù)另有大理寺負(fù)責(zé)。重大案件組織刑部、御史臺、大理寺會審,謂三司審。工部:管各項工程、營造、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纠舨俊肯略O(shè)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diào)、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wù)?;鼊姿菊莆穆毠賳T守制、終養(yǎng)、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fù)名復(fù)姓等事??脊λ菊莆穆毠僦幏旨白h敘,辦理京察、大計?!緫舨俊块L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nóng)等。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nèi)部辦理政務(wù)按地區(qū)分工而設(shè)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wù),職責(zé)多有交叉?!径Y部】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xué)校事務(wù)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shè)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xué)務(wù)、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務(wù);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wù);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wù)?!颈俊克迨贾茫恐?,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拘滩俊亢蟠孕滩空品尚酞z,與最高法院性質(zhì)的大理寺并列。明清兩代,刑部作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jī)構(gòu),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審理和復(fù)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fù)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jiān)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qū)的待罪以上案件?!竟げ俊抗げ科鹪从谥艽僦浦械亩?,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漢以民曹兼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之事。西晉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長官為大司空。(3)【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為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竟獾撍隆空茖m廷宿衛(wèi)及侍從,北齊以后掌膳食帳幕,唐以后始專司膳?!咎退隆空戚涶R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仆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并入陸軍部。【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咀谡隆棵髑鍨樽谌烁铺熳幼谧迨?。【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拘l(wèi)尉寺】掌門衛(wèi)屯兵,北齊改為衛(wèi)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wèi)。【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dǎo)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dǎo),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末廢。【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后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jiān),歷代因之,明始廢【太府寺】大司農(nóng),掌錢谷金帛諸貨幣。此外,中央還設(shè)有專門機(jī)構(gòu)和官員,負(fù)責(zé)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shè)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臼俊渴侵袊?、清兩朝時翰林院內(nèi)的短期職位。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jìn)士的人當(dāng)中選擇有潛質(zhì)者擔(dān)任,為皇帝近臣,負(fù)責(zé)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jīng)籍等責(zé),是為明內(nèi)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緲忻苁埂繕忻茉旱拈L官。唐時由宦官擔(dān)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dān)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wù)機(jī)構(gòu)之一,樞密使的權(quán)力與宰相相當(dāng),清代軍機(jī)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2.地方官職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shè)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此外,漢代也設(shè)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唐代全國分十幾個道,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時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shè)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wù)。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jī)構(gòu)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xí)慣上仍稱為“省”?!咎亍坑址Q“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局考础疤亍保址Q“知州”?!究h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縣丞】古代多用“丞”作輔佐官的稱號。漢代中央各官署如衛(wèi)尉、太仆寺本身有丞,所屬各署都有令有丞。唐、宋兩代尚書省仆射之下有左、右丞。清代末期,內(nèi)閣及各部長官之下設(shè)置左、右丞。戰(zhàn)國時始設(shè)縣丞,秦、漢兩代相沿。為縣令的輔佐之官,主管文書、倉、獄。歷代所置略同?!究h尉】秦代始設(shè),兩漢相沿,大縣二人,小縣一人,主管一縣的軍事,歷代所設(shè)略同。唐代縣尉通常為進(jìn)士出身的初任之官?!就らL】秦漢時,十里一亭,設(shè)亭長一人,管訴訟等?!纠镎抗糯泥l(xiāng)官,即一里之長?!纠锺恪抗芾磬l(xiāng)里事務(wù)的公差?!究偠健縿e稱制軍、制府、制臺,明代始置。明代初期在用兵時派京官至地方總督軍務(wù),事畢即罷。清代時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綜理軍民要政,同治年間,總督權(quán)勢尤重。另有漕運(yùn)總督,主管運(yùn)河上的漕糧運(yùn)輸;河道總督,主管疏浚河道、修筑堤防?!径级健繀⒁姟敖?jīng)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lǐng)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dāng)于節(jié)度使?!狙矒帷棵鞒踔妇┕傺膊斓胤?。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就ㄅ小克纬跷沼信c地方長官連署州、府公文的權(quán)力,實為監(jiān)察之官,有“監(jiān)州”之稱。清代各府通判職權(quán)大為削減,另有州通判,稱“州判”。【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wù)的總管,原只設(shè)在邊境諸州;后內(nèi)地也遍設(shè),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窘?jīng)略使】也簡稱“經(jīng)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wù)時特設(shè)經(jīng)略,官位高于總督?!静颊埂坑址Q“藩司”“藩臺”。明代置。清代開始正式定為總督、巡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民政?!景床焓埂坑址Q“臬司”“臬臺”。唐初仿漢代刺史制設(shè)立按察使,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明代中葉后,按察使成為巡撫的屬官。清代隸屬于各省總督、巡撫,與布政使并稱“兩司”,宣統(tǒng)二年(1910)改稱“提法使”?!巨D(zhuǎn)運(yùn)使】起于唐代,初稱“水陸發(fā)運(yùn)使”,管理洛陽、長安間的糧食運(yùn)輸事務(wù)。后設(shè)“江淮轉(zhuǎn)運(yùn)使”,掌全國谷物財貨的轉(zhuǎn)運(yùn)事務(wù),多由大臣兼領(lǐng)。宋初為集中財權(quán),設(shè)置專職的“諸道轉(zhuǎn)運(yùn)使”,掌一路或數(shù)路軍需糧餉。其后職掌擴(kuò)大,兼理兵防、治安、巡察等事,成為府州以上行政長官。一般稱為“漕司”。遼、金亦設(shè)有轉(zhuǎn)運(yùn)使等職。元、明、清有“都轉(zhuǎn)鹽運(yùn)使”,為專管鹽務(wù)的長官。【別駕】漢代始設(shè)州別駕,也稱“別駕從事史”,為刺史佐吏。因隨刺史出巡時另乘傳(zhuàn)車,故謂之“別駕”。魏晉以后,諸州置別駕,掌本州之眾務(wù),其權(quán)甚重。隋唐時,一度改稱長史,唐中期后,別駕與長史并設(shè),其權(quán)漸降。宋朝諸州所設(shè)的通判職似別駕,后世因此沿稱通判為“別駕”?!颈R指揮】明清兵馬司主官。相當(dāng)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長。【提刑】宋代始設(shè),是府屬下設(shè)機(jī)構(gòu),全稱“提點(diǎn)刑獄官”,簡稱“提刑”。官署稱“提刑司”,主管各州的司法、刑獄和監(jiān)察,兼管農(nóng)桑,號稱“憲司”。京畿地區(qū)稱“提點(diǎn)開封府界諸縣、鎮(zhèn)公事”,主管縣、鎮(zhèn)刑獄以及治安、場務(wù)、河渠;南宋稱“提點(diǎn)京畿刑獄”。明、清兩代在各省設(shè)提刑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司法。3.官職調(diào)動■授予官職【征、召】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竞啞咳蚊?,選拔?!俱尅苛坎胚x拔官吏。【除】拜官受職,有時也指免去舊官而任以新職。【拜】授予官職?!臼凇渴诮o、給予官職?!局恐鞒?管理【賞】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或爵位?!痉狻恐傅弁鯇⒕粑换蛲恋刭n給臣子?!静臁靠疾旌笥柰扑],選舉?!酒稹科鹩萌巳我怨俾殻蛑匦聠⒂萌我怨俾??!臼恕⑹嘶?、仕進(jìn)】做官,任官職。【補(bǔ)】授予官職或任命補(bǔ)缺?!臼ayìn補(bǔ)】靠先人的業(yè)績補(bǔ)任官職。【恩蔭yìn】又稱任子、門蔭、蔭補(bǔ)、世賞,指因上輩有功而給予下輩入學(xué)任官的待遇。【封妻蔭子】表示封建時代功臣的妻子得到封號,子孫世襲官職和特權(quán)?!鎏嵘俾殹具吭谠偕咸岚?。超遷、超擢:破格或越級提拔?!景荨堪匆欢ǘY節(jié)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炯印考臃?,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權(quán)?!具w】一般指提升。累遷:多次調(diào)職或升職【陟】進(jìn)用,提升?!緯x、進(jìn)】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進(jìn)爵”【升】升官?!鼋档?、免除官職【貶】①降職。②降職并外放。【罷】免去,解除官職?!痉拧恳话阒赣删┕俑娜蔚胤焦佟!緩U】廢黜,放逐?!咀筮w】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左除、左降、左轉(zhuǎn)、左授、左宦【竄】放逐,貶官。【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久狻苛T免。如:免官削爵?!稘h書·貢禹傳》【出、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诀怼俊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救ァ拷獬殑?wù),其中有辭職、調(diào)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diào)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diào)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緤Z】削除?!矩?zé)授】降級授予官職,貶謫官員,不限降低幾級。【革、褫chǐ】皆為“革除”的意思,指撤職查辦?!鹃_缺】官員因故去職或者死亡,職位一時空缺,另選他人充任?!鞠鱴uē秩zhì】削除官職。秩,既指官吏的俸祿,也可指官吏的官階、品級。■調(diào)動官職【改】改任官職?!巨D(zhuǎn)、調(diào)、徙】調(diào)動官職。【遷】調(diào)動官職。一般“轉(zhuǎn)遷”“遷調(diào)”表示調(diào)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降職?!黾娲俾殹臼稹看?、暫任?!炯妗考嫒巍!臼亍考胬?,指比本職高的兼職?!绢I(lǐng)】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判】高位兼低職。【行】代理官職?!緳?quán)】暫代官職?!炯佟繒簳r代理。【攝】暫代官職?!鲛o去官職【致仕】:交還官職,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代官員一般在70歲時退休,有疾患則可提前退休。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指官員辭職歸家。源于周代,漢以后形成制度?!靖胬稀抗賳T年老?!菊埨稀抗糯倮粽埱笸诵蒺B(yǎng)老?!酒蛏怼抗糯J(rèn)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窘夤佟哭o去官職?!疽撇 可蠒Q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懸車】辭官居家。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疽暿隆恐问?、任職。如:崔子稱疾,不視事?!蹲髠鳌は骞迥辍贰鞠萝嚒抗倮舫醯饺巍H纾汉庀萝?,治威嚴(yán),整法度?!逗鬂h書·張衡傳》(二)科舉1.漢代實行征辟制和察舉制(1)征辟制:漢武帝時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兩方面。例如:①公車特征拜郎中。《張衡傳》②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稄埡鈧鳌?2)察舉制:又稱舉薦制。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開始的。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nèi)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例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蛾惽楸怼?.隋唐以后實行科舉制科舉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shè)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后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廢除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開皇七年(587)設(shè)志行修謹(jǐn)、清平干濟(jì)二科。隋煬帝時始置進(jìn)士科。唐代于進(jìn)士外,復(fù)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jìn)士科為常設(shè),最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舉制僅有進(jìn)士科。唐、宋進(jìn)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jīng)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jīng)義以“四書”“五經(jīng)”的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后復(fù)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推行學(xué)校教育,科舉制度即被廢除。明清科舉簡表3.與科舉相關(guān)的內(nèi)容(1)童生試明、清以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xué)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yīng)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與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xué)宮,稱“入學(xué)”。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xué)的生員的考試?!洞倏棥分小耙赜谐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zhǔn)備參加童生試。(2)進(jìn)士及第進(jìn)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yīng)試中選??婆e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jìn)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jìn)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jìn)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jìn)士。通俗地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jìn)士及第。及第后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座主自稱門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稱同年。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訓(xùn)儉示康》)(3)連中三元科舉制度稱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4)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5)諸生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jìn)入府、州、縣各級學(xué)校學(xué)習(xí)的生員。有時也指進(jìn)入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的監(jiān)生。今諸生學(xué)于太學(xué)。(《送東陽馬生序》)(6)八股文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字?jǐn)?shù)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文章內(nèi)容空洞,形式死板。4.學(xué)校與教師(1)古代學(xué)校有“庠(xiánɡ)”“序”“太學(xué)”,“庠”和“序”是地方學(xué)校。又囑學(xué)使俾入邑庠。(《促織》)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2)“太學(xué)”是全國最高學(xué)府。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張衡傳》)(3)明清時最高學(xué)府稱國子監(jiān),入監(jiān)讀書的人稱監(jiān)(jiàn)生。國子監(jiān)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教學(xué)人員為教授、博士、直進(jìn)、助教等。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東陽馬生序》)三、地理常識古代地理知識,包括地區(qū)名、政區(qū)名、山川關(guān)隘名、城市村鎮(zhèn)名等。(一)地區(qū)名1.江表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2.江東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亮兄瑾也,避亂江東。(《赤壁之戰(zhàn)》)3.江左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群英會蔣干中計》)4.關(guān)中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5.三秦指陜西一帶地區(qū),古代為秦地。項羽滅秦之后,把秦地分為雍、塞、翟三部分,故稱三秦。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山東指崤(Xiáo)山以東的地區(qū)。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鴻門宴》)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貨殖列傳》)7.河北、河南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8.中國指中原地區(qū)。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zhàn)》)9.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10.嶺南“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五嶺以南地區(qū),約今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相對中原地區(qū)來說,該地在五嶺以外,故又稱“嶺表”。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枝》)(二)政區(qū)名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yáng)、荊、豫、梁、雍。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八州、八荒:泛指中國。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2.六合上、下、東、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3.四海古以中國四周有海環(huán)繞。四海,等于說“天下”,泛指全國各地。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4.中州古地區(qū)名。即中土、中原。狹義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帶,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永遇樂·落日熔金》)5.郡行政區(qū)域。秦分天下為36郡。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6.國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張衡傳》)7.道唐代的道是監(jiān)察區(qū),相當(dāng)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10道,后又分為15道。陳明選下騎搏戰(zhàn),至兵備道前被殺。(《閻典史傳》)8.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zhuǎn)運(yùn)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zhì)。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yáng)州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9.省本是官署名稱。元代始設(shè)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省。以此省此府此縣而憎彼省彼府彼縣。(《原道醒世訓(xùn)》)10.縣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欲開道置縣,以靖鄉(xiāng)土。(《海瑞傳》)(三)山川關(guān)隘名1.江指長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2.河指黃河。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3.殽指殽山。殽有二陵焉。(《殽之戰(zhàn)》)4.函指函谷關(guān)。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5.岱指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岳》)6.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7.四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8.四瀆指長江、黃河、淮河、濟(jì)水。9.大澤指云夢(在今湖北省長江南北,本為兩澤,江北為云,江南為夢。后來淤為陸地,今洪湖等是其遺跡)。10.五湖一般指具區(qū)、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涌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東南)、洞庭湖。11.玉門關(guān)又稱玉門,在甘肅省敦煌市西北。漢代置關(guān),是古代出塞的必經(jīng)之路。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從軍行》之四)12.陽關(guān)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門關(guān)的南邊,故稱陽關(guān)。漢代置關(guān),也是出塞的必經(jīng)之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四)城市村鎮(zhèn)名1.有古稱、別稱的地名(1)南京又稱建康、建業(yè)、金陵、江寧、白下、石頭城等。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懷古》)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頭城》)(2)杭州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xì)乳戲分茶。(《臨安春雨初霽》)(3)福州又稱三山。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指南錄〉后序》)(4)鎮(zhèn)江又稱京口。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指南錄〉后序》)(5)開封又稱東京。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柳敬亭傳》)(6)揚(yáng)州又稱廣陵、淮上、江都、維揚(yáng)。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yáng)。(《揚(yáng)州慢·淮左名都》)(7)蘇州又稱姑蘇、吳郡。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8)武漢又稱夏口、江夏。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赤壁賦》)2.三都、兩都、三輔(1)三都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2)兩都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3)三輔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pínɡyì)和右扶風(fēng)三個相當(dāng)于郡的政區(qū),因為是管轄京都及其附近地區(qū),故合稱“三輔”。3.畿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轄的地區(qū)。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左忠毅公逸事》)(五)其他陰陽陰,指山嶺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陽,指山嶺的南面,河流的北面。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jì)水東流。(《登泰山記》)一般來說,在由兩個字構(gòu)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個字是山、水名,第二個字是“陰”或“陽”,“陰”或“陽”就表明該地的方位。如“華陰”在華山的北面,“江陰”在長江的南面,“衡陽”在衡山的南面。四、宗法和禮俗(一)宗法1.宗法舊時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yuǎn)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血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hù)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wù)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2.嫡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3.宗子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quán),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chǎn),應(yīng)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4.庶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5.眾子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6.親戚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guān)系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其將歸見其親也?!焙笳呷纭蹲髠鳌る[公四年》記載衛(wèi)國大夫石碏(què)殺掉謀殺國君的兒子石厚時,說石碏是“大義滅親”?!捌荨北硎居H屬關(guān)系時比“親”疏遠(yuǎn)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后,“親”主要表內(nèi)親,“戚”表外親?!坝H”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nèi)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六親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8.三黨指父黨、母黨、妻黨,亦即父族、母族、妻族。9.考妣舊時父親死后稱“考”,母親死后稱“妣”。《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比纭俄椉管幹尽罚骸笆椅鬟B于中閨,先妣嘗一至?!?0.七廟歷代帝王為維護(hù)宗法制度,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如《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1.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的規(guī)則和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照輩分,分別列于兩側(cè):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為穆。后由宗廟的次序,又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12.喪服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sī)麻”。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tǒng)親疏的等級。習(xí)慣上以五服之內(nèi)為親,五服以外為疏。13.期功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別為九個月和五個月。如《陳情表》:“外無期功強(qiáng)近之親。”14.太廟天子的祖廟。如《伶官傳序》:“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15.三綱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后經(jīng)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加以系統(tǒng)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16.五常①即“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guān)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五倫中君臣關(guān)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倫”。如《論語·微子》:“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雹诩础拔逍小?,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③指仁、義、禮、智、信。17.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guān)系準(zhǔn)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18.七出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hù)夫權(quán)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19.三從四德“三從”與“四德”的合稱?!叭龔摹敝赣讖母?、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20.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xí)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xiàn)、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贝涡蛞啦?、仲、叔、季并循環(huán)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jì)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qū)別:嫡長子稱“陵”,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二)尊卑1.室內(nèi)座位尊卑古時座次、坐向規(guī)定嚴(yán)格,一般坐北朝南為尊位。如《鴻門宴》:“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車座的尊卑古時車座分左中右。一般車座以左為尊,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3.官位的尊卑秦漢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為尊,以左為卑。4.住地稱謂古時把貴族稱為右族或豪右,貧賤者居住之地稱“閭左”,貶官稱“左遷”。(三)忌諱1.古人諱言“錢”字“古人以錢之名不雅馴,縉紳先生難道之,故易其名曰賦,曰祿,曰餉,天子千里外曰采。”常見的說法是“孔方兄”。再如,把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錢物稱為“潤筆”;兩漢時,將錢買官謂之“銅臭”等。2.古人諱言大小便常見的說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戰(zhàn)》:“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古人諱言“死”《禮記·曲禮下》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弊诮探塘x中也諱言死,如西歸、仙游、升天、坐化、圓寂、涅槃、就木、入土、謝世、作古等,現(xiàn)代漢語中如逝世、長眠、遇難、捐軀、殉國、夭折等。(四)避諱避諱實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種方法回避。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國諱,一是家諱。1.國諱國諱指詩文中不直書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親屬的名。例如:《呂氏春秋》中稱“楚”為“荊”,是因為“莊襄王名子楚,諱之故言荊也”。《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燁諱,改“玄”為“元”。2.家諱亦稱為私諱,即說話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馬遷祖父名僖,所以《史記》中“僖”字皆作“釐”?!罢淹蹀?,安釐王即位。”(《信陵君竊符救趙》)3.避諱的方法(1)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來代替。(2)空字法,即將應(yīng)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某”。(3)缺筆法,即對所避之字少寫一兩筆。(4)改音法,就是讀書時遇到諱字,就改變聲調(diào)或讀別的字音。五、服飾和器物(一)服飾1.頭衣(1)冕從曰,免聲,即古帽字,是大禮帽,天子、諸侯、卿大夫在祭祀時所戴。冕上有長方板叫延,前后有數(shù)串小圓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2)冠從“冖”,從“元”,從“寸”,會意字,從“冖”,用布帛蒙覆。從“元”,人頭。從“寸”,手。意思是以手執(zhí)布帛之類的制品戴人頭上為冠。冠,與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顯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樣把頭頂全部罩住,而是用一個冠圈套在發(fā)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頭頂上。從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頭發(fā),同時也起裝飾的作用。(3)巾古時只有王公貴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紗)包頭?!夺屆氛f:“士,冠;庶人,巾?!苯?,又稱帩頭、幅巾、幘(zé)。王公貴人在巾上再加冠。唐朝時,巾又稱幞(fú)頭,以紗為之,因為紗質(zhì)較軟,就用桐木作一襯子墊在里面。后又因兩腳軟垂,就以鐵絲為干把“軟翅”撐起來,這樣就成了硬質(zhì)的烏紗帽。如《灌園叟晚逢仙女》:“那槐枝上掛的,不是大爺?shù)能洺峒喗砻???.官員的服飾我國封建時代,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共分九個等級,稱為“九品”。他們的服飾,以清代為例,文官服飾:一品為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雁,五品為白鷴,六品為鷺鷥,七品為紫鴛鴦,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武官服飾: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獅子,三品為豹,四品為虎,五品為熊,六品為彪,七品、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3.佩飾(1)環(huán)玉制的佩器,圓形,中空。古人重視佩玉,有“君子必佩玉”之說。如杜甫《詠懷古跡》中詠王昭君:“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2)玦環(huán)的周邊上留一缺口就是“玦”,玦與“決”同音,故常以玦寓指決斷、訣別。如《鴻門宴》:“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3)容臭(xiù)即香袋,后代稱“香囊”,內(nèi)裝香料,隨身佩帶,香氣繞身,故名容臭。臭者,香氣也。如《送東陽馬生序》:“同舍生皆被綺繡……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二)器物器物種類繁多,在這里只介紹食器和酒器。1.食器古代食器,大小不一,功能也不同。有的主要用于烹飪,有的則用于取食。(1)鼎形制多為圓腹三足兩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燒火。后來常用“鐘鳴鼎食”形容貴族的奢侈豪華。鼎,還可用于祭祀,并作為王權(quán)的象征。人們以“問鼎”比喻圖謀王位或顛覆某國政權(quán)。如《世說新語》:“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視淮陰矣?!?2)鑊(huò)也是煮肉的炊具,大于鼎,古時常在鑊中把肉煮熟,后再移到鼎中就食。如《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3)鬲(lì)古代炊具,主要用于煮粥。形制與鼎相近。圓腹三足,三足中空,與腹相通,作用是能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煮食物的速度?!稜栄拧め屍鳌分姓f:“鼎款(空)足者謂之鬲。”(4)甑(zènɡ)蒸食物則可用甑。甑,上下兩部分能分開,上為甑(后來變成蒸籠),下為鬲。戰(zhàn)國后期,甑、釜常常連用。釜像鍋,甑底有細(xì)孔,放在釜上。如《項羽本紀(jì)》:“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背腼兤魑锿?,還有取食器,如箸(zhù,筷子);盛食器,如豆(原用于盛飯,后逐漸變?yōu)槭⑷忉u、肉羹)、籩(biān,《爾雅·釋器》中說“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簞(dān,竹制或葦制,盛飯)、簋(ɡuǐ,主要用于盛飯,最初竹木制或土瓦制,后則多用青銅制成);放置食器的用具,如案(長方四足或圓形之足。食器先放在案上,然后再擺在席上,成語有“舉案齊眉”)。如《林黛玉進(jìn)賈府》:“賈珠之妻李氏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jìn)羹?!薄遏~我所欲也》:“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酒器古代的酒器,即用于釀酒、盛酒、溫酒和飲酒的器物,大多是陶質(zhì)和青銅質(zhì)的。盛酒器物主要有尊(又作樽,敞口收頸,腹大底小)、彝(yí,陶質(zhì)或銅質(zhì))、壺(盛酒漿)、卣(yǒu,口小腹深)、觴(shānɡ)、觥等。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難》),“或暖壺酒兒,或烹甌茶兒”(《灌園叟晚逢仙女》)。成語“簞食壺漿”。飲酒器物主要有觚(ɡū,長身細(xì)腰,大口圈足,盛酒二升)、觶(zhì,圓腹侈口,束頸鼓腰,盛酒三升)、角(形似爵)、卮(圓形,盛酒四升)、杯等。3.其他器物(1)榻狹長而較矮的床形坐具。如《孔雀東南飛》:“移我琉璃榻。”(2)床古代也指供人坐臥的器具。如《孔雀東南飛》:“媒人下床去,諾諾復(fù)爾爾。”(3)幾一種小桌子。如《促織》:“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shè)香幾。”(4)案長方形的桌子,與放置食器的桌案有差異。如《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六、歷法和刑罰(一)歷法1.紀(jì)年法(1)干支紀(jì)年法干,即天干,共10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12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jì)年,如辛亥、戊戌之類。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60,因而干支紀(jì)年每60年一個循環(huán)。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與妻書》)(2)帝王年號紀(jì)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從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紀(jì)年。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陽嘉元年,復(fù)造候風(fēng)地動儀。(《張衡傳》)(3)王公年次紀(jì)年法這種紀(jì)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廉頗藺相如列傳》)(4)年號和干支兼用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梅花嶺記》)2.紀(jì)月法(1)序數(shù)紀(jì)月法古代紀(jì)月,常用序數(shù)。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后來又按夏歷把一年分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12個月,并以此來紀(jì)月。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禪山記》)(2)時節(jié)紀(jì)月法有的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份。如“孟春(1月)”“仲秋(8月)”。孟冬寒氣至,北風(fēng)何慘栗。(《古詩十九首》)(3)地支紀(jì)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12個月,每個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荒村建子月(農(nóng)歷十一月),獨(dú)樹老夫家。(《草堂即事》)3.紀(jì)日法(1)干支紀(jì)日法元豐七年六月丁丑。(《石鐘山記》)(2)序數(shù)紀(jì)日法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三元里抗英》)(3)特定稱謂紀(jì)日法①朔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諸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閻典史傳》)②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與妻書》)③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登泰山記》)(4)傳統(tǒng)節(jié)日①元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②人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雹廴显?,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合稱為“三元”。④社日農(nóng)歷農(nóng)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有詩:“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雹莼ǔr(nóng)歷二月十二,相傳為百花的生日。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雹藓侈r(nóng)歷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又謂之“寒令”,須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令”的代稱。溫庭筠《寒食節(jié)日寄楚望》詩:“時當(dāng)一百五?!雹叨宋甾r(nóng)歷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⑧伏日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是終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總稱“三伏”。⑨初七、下九“初七”,農(nóng)歷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叫“七夕”。傳說每年此夜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跋戮拧?,指農(nóng)歷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漢時,初七、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孔雀東南飛》:“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雹庵星镛r(nóng)歷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jié)。?重陽農(nóng)歷九月九日。古人認(rèn)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泵虾迫弧哆^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冬至冬至節(jié),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diǎn),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作“冬至一陽生”。姜夔《揚(yáng)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yáng)。”?臘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fēng)俗。?除夕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4.紀(jì)時法(1)特定稱謂紀(jì)時法古人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作昃(zè,太陽偏西)。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哺(bū)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別是雞鳴和平旦,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后是日出,這是天亮的時間。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木蘭詩》)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yán)妝。(《孔雀東南飛》)(2)十二地支紀(jì)時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12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作初,第二個小時叫作正。例如,子時的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二)刑罰1.髡、黥、劓、笞、杖、刖、臏、宮(1)髡(kūn)又稱髡首,剃去犯人頭發(fā)的刑罰。(2)黥(qínɡ)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懲罰的標(biāo)記,用來懲治犯有輕罪的人。古書記載“臣不正君,服墨刑,鑿其額,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3)劓(yì)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割鼻子的刑罰。這種刑罰大約起于商代?!妒酚洝ど叹袀鳌酚涊d:“行之四年,公子虔復(fù)犯約,劓之?!?4)笞刑也是古代的一種刑罰,是一種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5)杖刑是一種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6)刖(yuè)刑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一種砍掉腳的刑罰。“昔卞和獻(xiàn)寶,楚王刖之”一句中記載的就是這種刑罰。(7)臏刑是古代的一種剔去膝蓋骨的酷刑?!稘h書·司馬遷傳》中“孫子臏腳”即指臏刑。(8)宮刑是破壞人的生殖機(jī)能的一種酷刑。司馬遷曾受宮刑。髡、黥、劓、笞、杖、刖、臏、宮這幾種刑罰比較起來,一個比一個殘忍。髡刑最輕,宮刑最重。2.大辟、炮烙、湯鑊、車裂、凌遲、腰斬、棄市、梟首、菹醢、極刑(1)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砍頭的刑罰。周、商、春秋、戰(zhàn)國等時期,為死刑的通稱。(2)炮烙(páoluò)相傳為商代紂王所用的一種酷刑。用炭燒銅柱使之熱,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墮入火炭中被燒死。(3)湯鑊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把人投入滾湯中煮死。(4)車裂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人頭、四肢分別拴在五輛馬車上,同時分馳,撕裂肢體。也稱“轅裂”,俗稱“五馬分尸”。“秦惠王車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車裂之刑而死的。(5)凌遲是古代最殘酷的一種死刑。五代時開始在刑罰外另設(shè)立凌遲一條。宋代凡是犯所謂“大逆”及“逆?zhèn)悺钡茸锏娜硕嘤么诵?,元代將凌遲(俗稱“剮刑”)正式列入刑罰之內(nèi),明、清兩代沿用。(6)腰斬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罪人從腰部斬斷。《史記·商君列傳》:“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7)棄市是古代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在街頭的一種刑罰。秦、漢、魏、晉各代,這種刑罰極為流行。隋、唐兩代以后,雖然沒有列為刑罰種類,但是執(zhí)行死刑,一般都用棄市。(8)梟首將斬下的首級懸于高處示眾。(9)菹醢(zūhǎi)一種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10)極刑是分割肢體、零割全身的酷刑。有時也用極刑指最嚴(yán)酷的刑罰。七、古代音樂(一)音樂知識1.五音、六律古人把宮、商、角、徵、羽稱為五音,從宮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來,形成一個五聲音階,即:宮1商2角3徵4羽5后來再加上變宮、變徵,就形成七個音階,即:宮1商2角3變徵4徵5羽6變宮7“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荊軻刺秦王》)古書常把五音或五聲和六律并舉。律,本指用來定音的竹管,后來成為我國古代音樂方面的專門名稱。即黃鐘、太簇、姑洗、蕤(ruí)賓、夷則、無射?!皫煏缰敚灰粤?,不能正五音?!?《孟子》)2.十二律又稱十二律呂。古樂的十二調(diào)。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12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其中單數(shù)的稱“律”,雙數(shù)的稱“呂”。3.八音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tǒng)稱。具體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4.雅樂“俗樂”的對稱。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賀等大典上所用的音樂。5.俗樂“雅樂”的對稱。泛指古代各種民間音樂和外來音樂。宮廷中宴會也用俗樂,稱為“燕樂”。歷代俗樂都很流行?!肚f暴見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二)古代名曲1.經(jīng)首相傳為堯樂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說為黃帝所作?!垛叶〗馀!罚骸昂嫌凇渡A帧分?,乃中《經(jīng)首》之會?!?.六幺唐時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錄要》,后訛為《綠腰》《六幺》。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樂曲名,相傳為唐玄宗所制。全曲共12遍,前6遍為散板,無拍,不舞;后6遍有拍,有舞。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桑林傳說中商湯時代的舞樂名。《庖丁解?!罚骸昂嫌凇渡A帧分?,乃中《經(jīng)首》之會?!?.無射本指古代十二音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鑄的鐘名。蘇軾《石鐘山記》:“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陽春白雪《陽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國的歌曲名,當(dāng)時認(rèn)為是高級的音樂。所以后來用“陽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7.下里巴人《下里》《巴人》皆為古代楚國的歌曲名,且為通俗的歌曲。所以后來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1.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法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提出了“性惡”的思想。B.唐代古文運(yùn)動倡導(dǎo)者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批判“恥學(xué)于師”的不良風(fēng)氣,論述從師的必要性,倡導(dǎo)師道回歸。C.“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它介于詩和散文之間,其特點(diǎn)是“鋪采摘文,體物寫志”,側(cè)重寫景抒情。D.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晚唐時期的李商隱與杜牧有“小李杜”之稱?!敬鸢浮緼【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A.“法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錯誤。荀子是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故選A。2.下列有關(guān)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清科舉制度中,凡是習(xí)舉業(yè)的讀書人未考取秀才資格者,都稱為童生,即童子。B.“通判”是古代官職名稱,比如“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通判”是簡稱。C.《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最早的長篇抒情詩,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D.《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按樂曲分為風(fēng)、雅、頌三個部分。【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C.“《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錯誤?!犊兹笘|南飛》是我國最早的長篇敘事詩。故選C。3.下列各項對相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既祖,取道”中“祖”是指祖先,后也可是對開創(chuàng)基業(yè)有功君主的尊稱。B.“進(jìn)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jìn)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jìn)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C.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D.九賓是我國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的禮節(jié),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司儀施禮,并延引上殿?!敬鸢浮緼【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A.“指祖先”錯誤,“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凹茸?,取道”出自《戰(zhàn)國策》中《荊軻刺秦王》,是荊軻行至易水上,祭過路神,就要上路。故選A。4.下列有關(guān)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期功:古代喪服的名稱,即“期服”“功服”。期,穿三年孝服的親族。功,按關(guān)系親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期、功都指關(guān)系比較近的親屬。B.姓和氏: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有區(qū)別的。由于人口繁衍,一族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它們的稱號就是姓,用來“明貴賤”。氏是一種族號,用來“別婚姻”。C.大學(xué):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xué)”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xué)而言的“大人之學(xué)”。古人八歲入小學(xué),學(xué)習(xí)“灑掃應(yīng)對進(jìn)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禮節(jié)和文化基礎(chǔ)知識;二十歲入大學(xué),學(xué)習(xí)倫理、政治、哲學(xué)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xué)問。D.宮調(diào):我國古代音樂以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以其中任何一聲為主,均可構(gòu)成一種調(diào)式。凡以宮聲為主的調(diào)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稱“調(diào)”,合稱“宮調(diào)”?!敬鸢浮緿【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A.“期,穿三年孝服的親族”錯。期,是指服喪一年。B.“一族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它們的稱號就是姓,用來‘明貴賤’。氏是一種族號,用來‘別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