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教師用書考點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_第1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教師用書考點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_第2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教師用書考點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_第3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教師用書考點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_第4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教師用書考點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一、法令出一1.創(chuàng)立:秦始皇開始使用“皇帝”稱號,確立了“__皇帝__”制度。2.特點(1)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2)國家的法律、政策,都取決于皇帝一人的意志。(3)以維護皇權、服務于皇權為基本原則。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影響國家政治決策的合理性。二、君權與相權1.調整原因(1)防范宰相擅權。(2)加強統(tǒng)治,提高行政效率。(3)彌補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調整措施(1)西漢:頻繁換相;組成“__中朝__”參與決策。(2)唐代:中央設__中書省__、__門下省__和尚書省,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也等同于宰相,分散相權。(3)宋代:設中書門下,另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__樞密院__和三司使分管軍事與財政。3.影響:加強了__君權__,削弱了相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思維導圖]三省六部制的運行機制[易錯提醒]三省六部制≠三權分立三省六部制與近代西方的三權分立形式上相似,都體現(xiàn)了分權的特點,但二者反映的本質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強化皇權,是君主專制的產(chǎn)物;西方三權分立的目的是防止專制,是近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民主的產(chǎn)物。三、監(jiān)察制度1.演變(1)秦朝:中央設__御史大夫__,地方設監(jiān)御史。(2)西漢:中央設御史大夫監(jiān)察百官;地方實行__刺史制度__,設刺史監(jiān)察地方。(3)漢代以后:歷朝都有監(jiān)察機構的設置,如__御史臺__、都察院等。2.評價(1)積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監(jiān)督官員規(guī)范執(zhí)政,防止貪污腐敗。(2)局限:專制制度決定了監(jiān)察制度效能有限。四、選官制度1.世官制:官職限定在__貴族__范圍內,由貴胄子弟繼承。2.察舉制(1)含義:由官吏察訪合適的人才向中央推薦,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選官制度。(2)實施:漢武帝曾下詔策試賢良;魏晉南北朝時期以__九品官人法__為基礎選官。(3)評價:從考選方式和程序上,都體現(xiàn)出__封閉__特征。3.科舉制(1)含義:通過__考試__的辦法選拔人才為官的制度。(2)實施:隋唐以后成為歷朝主要的選官制度,明清時期演化為__八股取士__。(3)實質:將知識分子引入統(tǒng)治集團并被最高掌權者控制的制度。(4)評價:①進步性:破除了__世家大族__壟斷官場的情形;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及文化素養(yǎng),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的__公平公正__。②局限性:科舉考試的內容多為儒家經(jīng)典,壓抑了知識分子的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思維導圖]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fā)展演變五、地方行政制度1.歷代行政區(qū)劃朝代行政機制秦、西漢郡—縣兩級制東漢州—郡—縣三級制唐代道—州—縣三級宋代路—州—縣元代省—路—府—州—縣2.元代行省設置(1)元代確立行中書省作為地方常設行政機構,全國分設十個__行中書省__以及中書省直轄的“腹里”和__宣政院__管轄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qū)。(2)行省的民政、軍政、賦稅征收等權力皆受中央的節(jié)制,中央還以監(jiān)察機構進行監(jiān)督,以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輕巧識記]用三個“二”記憶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答題術語]—————————————————————————————1.從漢至元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中,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采取調整地方行政機構,分割、限制地方權力的措施,使地方絕對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加強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2.漢至元,通過重用近臣或者分散、分割相權的形式,皇帝把軍政大權牢牢握在手中,君主專制不斷加強。3.從漢代察舉制到魏晉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舉制,中國選官制度日趨完善。但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變化是圍繞皇權強化、中央集權加強目的而變化的,是鞏固統(tǒng)治、強化專制統(tǒng)治的一種手段?!枷蝾A測一:中央集權的加強1.元朝在沿用郡縣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規(guī)則的基礎上,增加了行省設置。行省從中央領受部分權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tài)。這里的“較高級演化形態(tài)”表現(xiàn)在()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樞紐B.元朝徹底解決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C.行省制繼承秦朝推廣的郡縣制D.元朝開創(chuàng)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體系解析:選A材料中“行省從中央領受部分權力,代中央行事”表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機構,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故A項正確;行省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但沒有徹底解決,后來明太祖廢除總攬地方軍政大權的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別隸屬于中央有關部門,地方權力就集中到中央,故B項錯誤;依據(jù)材料“在沿用郡縣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規(guī)則的基礎上,增加了行省設置”,行省制不僅是繼承秦朝推廣的郡縣制,故C項錯誤;不是元朝開創(chuàng),秦朝已經(jīng)全面確立,故D項錯誤。中央權力不斷擴大,地方權力不斷縮小,君主權力不斷擴大,相權不斷縮小,是中國古代歷史兩條發(fā)展主線,同時推動了從漢至明清統(tǒng)治者采取調整地方機構和限制地方權力的方式以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進程。從郡國并行制到行省制,體現(xiàn)了地方日益聽命于中央,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的趨勢。從2013到2017年僅僅全國卷在本考點就命制了7道選擇題,高考熱度可窺見一斑,因此備考時,一定要深入把握。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與影響1.特點(1)演變過程中,中央一直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jiān)督、制約,地方則要求獨立的自主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始終存在。(2)中央通過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割、削弱,集權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經(jīng)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郡縣制→郡國并行制→行省制)。2.影響(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在征發(fā)徭役、兵役,征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發(fā)揮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證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和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3)中央集權過度強化,造成了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地方?jīng)]有相應自主權,也難以發(fā)揮管理的實效??枷蝾A測二: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2.下圖是南宋理宗寶祐四年錄取的《進士出身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其中父輩有官職者,低等級的又占了半數(shù)以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科舉制度結束貴族體制B.選官推動社會階層流動C.南宋時科舉制走向成熟D.考試成為做官必經(jīng)之路解析:選B題目中進士出身的官員中父輩有官職者(含宗室)有100多人,說明貴族體制依然存在,故A項錯誤;而三代不仕者有300人左右,說明更多的平民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進入仕途,因此選官制度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故B項正確;題目中進士出身的官員父輩有官職者(含宗室)依然有100多人,說明科舉制還有待完善,并不成熟,故C項錯誤;宋代做官除了通過科舉考試之外還有蔭封制度,故D項錯誤。中國古代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財產(chǎn)逐漸發(fā)展到才學,選拔方式漸趨嚴密科學,趨向公平、公正??婆e考試在選拔官員時體現(xiàn)了社會的公平和公正,這對我們當今社會的人才選拔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本部分內容可聯(lián)系當前高考制度改革和公務員考試等熱點問題深入理解。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及科舉制特點1.演變(1)世官制:夏商周時期,由貴族子弟世襲官職。(2)軍功爵制:戰(zhàn)國后期及秦朝,按軍功授予官職。(3)察舉制:漢代,由官吏察訪、推薦授官。(4)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由中正(品評官)評“品級”,依據(jù)品級授官。(5)科舉制:產(chǎn)生于隋、確立于唐、發(fā)展于北宋、明清走向衰落、1905年廢除,用考試辦法選拔官吏。2.趨勢(1)選拔標準:由家世門第、財產(chǎn)等級等演變?yōu)閷W識、才能。(2)選拔方式:由血緣、推薦、地方評論及品評演變?yōu)榭荚嚒?3)選拔原則:逐漸走向制度化,體現(xiàn)相對的公平、公開。3.科舉制特點(1)標準的客觀性:以學識和考試成績作為標準選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3)范圍的廣泛性:不論貧富貴賤,皆可參加。(4)時間的延續(xù)性:從隋朝開始,到1905年廢除。主題:三省六部制度史料一“中書、尚書令在西漢為少府屬官,在東漢亦屬少府,雖典機要,而去公卿甚遠。魏晉以來,浸以華重。唐遂為三省官長,居真宰相之任?!笔妨隙硨W者評唐朝三省制時指出:“凡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未經(jīng)政事堂議決副署,而由皇帝直接發(fā)出的命令,在當時是被認為違制的,不能為下屬機關所承認?!笔妨先皾h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劃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fā)下?!薄X穆《國史新論》(1)史料二中的“違制”論斷主要指皇帝背離了什么?提示:詔令須由政事堂議決的制度。(2)據(jù)史料二、三說明唐朝中央權力機構的基本運行程序,應如何評價?提示:程序:中書省負責草擬頒發(fā)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六部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處理日常事務。評價:積極性: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皇權;消極性:三省分職,有一些問題上爭執(zhí)不下,影響行政效率。(1)據(jù)史料一信息可知,兩漢時中書令、尚書令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屬官,地位較低,魏晉以來,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為三省官長,成為宰相,是中樞權力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中書令和尚書令的地位逐漸提高。(2)史料二中的關鍵信息是“未經(jīng)政事堂議決副署……不能為下屬機關所承認”,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詔令必須經(jīng)過政事堂的議決副署才算是合法的。(3)史料三中以第一個句號為界,前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漢至唐宰相制度的變化,后面反映的是唐代中央機構三省六部制的運行機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及評價1.特點(1)相權三分:中書省制定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zhí)行政令,這樣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行政效率。(2)職權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從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zhí)行(尚書省),都經(jīng)由三省處理。(3)加強皇權: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互相牽制;同時,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4)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jīng)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2.評價(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較為完備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防止個人權力過分膨脹,加強了中央統(tǒng)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使封建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為此后歷代王朝沿用。(3)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惡性的發(fā)展或朝政腐敗,權力失去制約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積極作用。1.(2017·全國卷Ⅰ·25)表皇帝紀年公元紀年郡級政區(qū)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國上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jù)此可知()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解析:選CC對:題干材料反映了漢高祖十二年到漢武帝元封五年,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增多,而且從只有郡到郡、國都有,意味著封國勢力被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為解決邊患危機創(chuàng)造了條件。A、D錯:題干材料反映了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逐漸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國,說明諸侯王國與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決,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縮小。B錯: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體制的變化。2.(2017·全國卷Ⅱ·25)《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魏晉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這反映出官修史書()A.記載的真實性 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釋歷史的客觀性解析:選CC對:從官修史書的參與者來看,政治意味很強,政府主導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書的政治性。3.(2016·全國丙卷·25)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逼湟庠谡f明,西漢成功地實現(xiàn)對全國的統(tǒng)治,是因為漢初()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選B漢初實行“無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項錯誤;“蕭何入秦,收拾文書”使得漢朝能夠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謂“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漢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礎上繼承了秦朝有利于國家統(tǒng)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項正確;根據(jù)“文書之力也”可知充分發(fā)揮了文書功能,故C項錯誤;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適用于漢初,官吏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實現(xiàn)對全國的統(tǒng)治,故D項錯誤。4.(2016·全國乙卷·26)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贝耸路从沉?)A.重史傳統(tǒng)影響君主個人行為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解析:選A由“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可知宋太祖不開心的原因是因為史官對帝王的日常行為秉筆直書,他害怕自己偶爾的行為失誤也會被史官如實記錄,所以修史會影響到君主個人的行為選擇,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項。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部真實可信明顯過于絕對,所以B項說法錯誤;宋太祖主要是擔心史官如實記錄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沒有反映出史官與君主之間的尖銳矛盾,所以C項不符合題意;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可知宋太祖確實對史官如實記錄的做法不開心,不愿意其記錄,但這是表面現(xiàn)象,不是對此事本質問題的反映,所以D項不符合題意。5.(2016·全國甲卷·25)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jīng)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差額錄用的科舉制??婆e制更有利于()A.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解析:選D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選拔優(yōu)秀官吏,A項說法過于絕對;察舉制更注重考查官員的品行,科舉制在這方面并不具有優(yōu)勢,故B項錯誤;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項錯誤;與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舉制通過考試的形式選拔人才,有利于推動社會讀書風氣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會的文化水平,故D項正確。6.(2015·全國卷Ⅱ·25)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xiàn)了()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解析:選A從材料可知漢宣帝強調的是天子與稱職郡守能維護天下穩(wěn)定,后被歷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視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出中央和地方權力關系的變化,故B項錯誤;“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稱職的郡守,后來帝王采用的是維護官吏清廉的觀念,而不是采用漢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項錯誤;D項與“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不符,故D項錯誤。7.(2015·全國卷Ⅰ·25)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zhí)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解析:選C“執(zhí)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權,與“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信息不符,故A項錯誤;“家天下”觀念強調的父系血緣關系,與外戚干政無關,故B項錯誤;外戚屬于母族親屬關系,漢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故C項正確;劉氏同姓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緣關系,與外戚干政無關,故D項錯誤。1.(2017·江蘇卷·3)唐初,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后來發(fā)生了兩種變化:一是皇帝選拔中級官吏出任宰相;二是執(zhí)掌行政職能的尚書省地位下降,與決策職能相關聯(lián)的中書省、門下省地位上升。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廢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極大提高C.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有所調整D.中書省、門下省決策權擴大解析:選CC對:材料中宰相的兩種變化表明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有所調整。A錯:隋唐時期是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善時期。B錯: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D錯:從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書省、門下省地位上升,但不能由此判斷其決策權擴大。2.(2017·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潔、剛直不阿,民間尊稱他為“包相爺”。他曾擔任過轉運使、兵部員外郎、開封府知府和樞密副使等職務,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轉運使 B.兵部員外郎C.知府 D.樞密副使解析:選DD對:宋初,為制約相權,設置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故樞密副使“位同宰相”。A、C錯:轉運使和知府是地方行政長官。B錯:兵部員外郎是掌管兵部事務的官員。3.(2016·海南卷·3)在中國古代,褒揚官員德行和政績,往往稱其人為“民之父母”,官員亦以“為民父母”“愛民如子”作為執(zhí)政的理想境界。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A.宗族關系已成為執(zhí)政的基礎B.“家天下”觀念的政治影響C.官員考核主要依據(jù)民本思想D.官員之間具有共同政治訴求解析:選B由材料“褒揚官員德行和政績,往往稱其人為‘民之父母’”無法判定官員與皇族的關系,故A項錯誤;在宗法制,國為大家,官吏受命管理百姓,相當于小家中的家長,因而對官稱呼為父母,故B項正確;以民為本是古代儒家的執(zhí)政理念,把百姓作為治理的根本,“民貴君輕”,與“為民父母”不相符,故C項錯誤;官員之間的共同政治訴求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種表現(xiàn),兩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項錯誤。4.(2016·海南卷·5)西漢初年,劉邦封置諸侯王國,封子弟為王,功臣為侯,并規(guī)定“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這表明劉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B.繼承西周的政治體制C.確?;饰粋鞒蟹€(wěn)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體制解析:選C漢初實行分封諸王的辦法,固然有利于地方發(fā)展,但卻讓地方勢力迅速發(fā)展,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與加強地方控制不符,故A項錯誤;西漢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與西周政治體制不符,故B項錯誤;西漢初年,劉邦分封子弟為王,“非劉氏不王”突出了對劉氏皇位的擁護,故C項正確;西漢初年,漢承秦制,與否定秦朝政治體制不符,故D項錯誤。5.(2016·北京卷·13)中國古代某一時期,朝廷與地方矛盾尖銳。某節(jié)度使派人到中書省辦事,因其態(tài)度惡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東門被該節(jié)度使派人刺殺。此事發(fā)生在()A.漢長安 B.唐長安C.宋汴梁 D.元大都解析:選B漢承秦制,當時中央沒有中書省,晉朝以后始設,故A項錯誤;隋唐時期中央行政體系是三省六部,三省的長官是宰相,唐朝中期在地方設立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權力較大,后來發(fā)展為地方割據(jù)勢力,題干中發(fā)生的事件與唐朝歷史環(huán)境相似,故B項正確;宋朝立國之初,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之禍,剝奪將領兵權,強調文人治國,不可能出現(xiàn)材料中現(xiàn)象,故C項錯誤;元朝實行行省制,地方長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節(jié)制,同樣不可能出現(xiàn)材料所述現(xiàn)象,故D項錯誤。6.(2016·江蘇卷·4)“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