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拌站作業(yè)指導書_第1頁
攪拌站作業(yè)指導書_第2頁
攪拌站作業(yè)指導書_第3頁
攪拌站作業(yè)指導書_第4頁
攪拌站作業(yè)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攪拌站作業(yè)指導書

一、依據(jù)標準:《水泥細度檢驗方法(80um篩析法)》(GB1345-2005)。

二、儀器設備:

1、試驗篩一一由圓形篩框和篩網(wǎng)組成,負壓篩應附有透明篩蓋,篩

蓋與篩上口應有良好的密封性。

2、負壓篩析儀——負壓可調范圍為4000~6000Pa。

3、天平---最大稱量為100g,分度值不大于O.Olgo

三、準備工作:

將水泥樣品充分拌勻,通過0.9mm方孔篩,記錄篩余物情況,要防止

過篩時混進其它水泥。

四、方法步驟:1、篩析前,應把負壓篩放座上,蓋上篩蓋,接通電

源,檢查控制系統(tǒng),調節(jié)負壓至4000~6000Pa范圍內。2、稱取試樣25g,

置于潔凈的負壓篩中,蓋上篩蓋,放在篩座上,開動篩析儀連續(xù)篩析2min,

在此期間如有試樣附篩蓋上,可有毛刷柄輕輕敲擊,使試樣落下,篩畢,

用天平稱量篩余物。3、當工作負壓小于4000Pa,應清理吸塵器內水泥,

使負壓正常。

五、計算:水泥試樣的細度按下試計算:

F(%)=?g?Ks?100水泥篩余物質量

gW水泥試樣質量

計算結果精確到0.1%。

、依據(jù)標準:《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

(GB/T1346-2001)o

二、儀器設備:

1、水泥凈漿攪拌機——符合JC/T729的要求。

2、雷氏夾一一由銅質材料制成,當一根指針的根部先懸掛在一根金

屬絲或尼龍絲上,另一根指針的根部再掛上300g質量的祛碼時,兩根指

針尖的距離增加應在17.5mm±2.5mm范圍內,即2x=17.5mm±2.5mm,

當去掉祛碼后的針尖的距離能恢復至掛祛碼前的狀態(tài)。

3、沸煮箱有效容積約為410mmX240mmX310mm,篦板的結構

應不影響試驗結果,篦板與加熱器之間的距離大于50mm。箱的內層由不

易生銹的金屬材料制成,能在30min±5min內將箱內的試驗用水由室溫升

至沸騰狀態(tài)并保持3h以上,整個試驗過程中不需補充水量。

4、量水器——最小刻度0.1ml,精度1%。

5、天平最大稱量不小于1000g,分度值不大于lgo

三、準備工作:

每個樣品需成型兩個試件,每個雷氏夾需配備質量約75g~80g玻璃板

兩塊,凡與水泥凈漿接觸的玻璃板和雷氏夾內表面都要稍稍涂上一層油。

四、雷氏夾試件的成型方法:

將預先準備好的雷氏夾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將已制好的

泥標準稠度凈漿一次裝滿雷氏夾,裝漿時一只手輕輕扶持雷氏夾,另

一只手用寬約10mm的小刀插搗數(shù)次,然后抹平,蓋上稍涂油的玻璃板,

接著立即將試餅放入濕氣養(yǎng)護箱內養(yǎng)護24±2h。

五、沸煮:

1、調整好沸煮箱內的水位,能保證在整個沸煮過程中都超過試件不

需中途加水,同時以保證在30±5min內升至沸騰。

2、脫去玻璃板取下試件,先測量雷氏夾指針尖端間的距離(A),精

確到0.5mm,接著將試件放在沸煮箱水中的試架上,指針朝上,然后在30

±5min內加熱至沸騰并恒沸180±5min。

六、結果判別:沸煮結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內的熱水,打開箱

蓋,待箱體冷卻至室溫,取出試件進行判別。測量雷氏夾指針尖端的

距離(C),準確至0.5mm,當兩個試件的(C—A)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

時,即認為該水泥安定性合格;當兩個試件的(C—A)值相差超過4.0mm

時,應用同一樣品立即重做一次試驗。再如此,則認為該水泥為安定性不

合格。

一、依據(jù)標準:《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

(GB/T1346-2001)o

二、準備工作:每個樣品需準備兩塊約10義10cm的玻璃板,凡與水

泥凈漿接觸的玻璃板都要稍稍涂上一層油。

三、試餅的成型方法:

將制好的水泥凈漿取出一部分分成兩等份,使之成為球形。放在預先

準備好的玻璃板上,輕輕振動玻璃板并用濕布擦過的小刀由邊緣向中央抹,

做成直徑70~80mm、中心厚約10mm、邊緣漸薄、表面光滑的試餅,接著

將試餅放入濕氣養(yǎng)護箱內養(yǎng)護24±2ho

四、沸煮:1、調整好沸煮箱內的水位,能保證在整個沸煮過程中都

超過試件,不需中途加水,同時又能保證在30±5min內升至沸騰。

2、脫去玻璃板,取下試餅,在試餅無缺陷的情況下將試餅放入沸煮

箱中的篦板上,然后在30±5min內加熱至沸騰并恒沸180±5min。

五、結果判別:沸煮結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內的熱水,打開箱蓋,

待箱體冷卻至室溫,取出試件進行判別。目測試餅未發(fā)生裂縫,用鋼直尺

檢查邊緣未有彎曲(使鋼直尺的試餅底部緊靠,以兩者間不透光為不彎曲)

的試餅為安定性合格,反之為不合格。當兩個試餅判別有矛盾時,該水泥

的安定性為不合格。

一、依據(jù)標準:《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

(GB/T1346-2001)

二、原理:水泥凈漿對標準試桿的沉入有一定的阻力、通過試驗不同

含水量水泥凈漿的穿透性,以確定水泥標準稠度凈漿中所需加入的水量。

三、試驗步驟:1、檢查維卡儀的金屬棒能否自由滑動,調整至試桿

接觸玻璃板時指針對準零點,檢查攪拌機運行是否正常。2、水泥漿的拌

制:用水泥凈漿攪拌機攪拌,攪拌鍋和攪拌葉片先用濕布擦過,將拌和水

倒入鍋內,然后在5~10s內小心將稱為500g水泥加入水中,防止水和水泥

濺出,拌和時先將鍋放在鍋座上,升至攪拌位置,啟動攪拌機,低速攪拌

120s,停15s,同進將葉片和鍋壁上的水泥刮入鍋中間,接著高速攪拌120s,

停機。3、標準稠度用水量的測量:拌和結束后,立即將拌制好的水泥凈

漿裝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試模中,用小刀插搗,輕輕振動數(shù)次,刮去多

余的凈漿,抹平后迅速將試模和底板放到維卡儀上,并將其中心置于試桿

下,降低試桿直到于水泥凈漿表面接觸,擰緊螺絲Is-2s后,突然松開,

使試桿垂直自由地沉入凈漿中,在試桿停止沉入或釋放試桿30s時記錄試

桿距底板之間的距離,升起試桿后,立即擦凈,整個操作過程應在攪拌后

的1.5min完成,以試桿深入凈漿并距底板6±lmm的水泥凈漿為標準稠度

凈漿。

四、結果計算:標準稠度凈漿拌合水量為該水泥的標準稠度用水量,

按水泥質量的百分比計算。

一、依據(jù)標準:《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

(GB/T1346—2001)o

二、準備工作:調整測定儀的試針接觸玻璃板時,指針對準零。

三、試件的制備:以標準稠度凈漿一次裝滿試模振動數(shù)次刮平,立即

放入濕氣養(yǎng)護箱中,記錄水泥全部加入水中時的時間作為初凝時間的起始

時間。

四、初凝時間的測定:試件在濕氣養(yǎng)護箱中養(yǎng)護至加水后30min時進

行第一次測定,測定時從濕氣養(yǎng)護箱中取出試模放到試針下,讓試針與水

泥凈漿表面接觸,擰緊螺絲Is-2s后,突然放松,試針垂直自由地沉入水

泥凈漿,觀察試針下沉或釋放試針30s時指針的讀數(shù),當試針沉至距底板

4±lmm時,為水泥達到了初凝時間。

五、終凝時間的測定:在終凝針上安上了一個環(huán)形試件,為了更好的

觀察試針沉入的情況,在完成初凝時間的測定以后立即將試模連同漿體以

平移的方式從玻璃板取下,旋轉180度,放在玻璃板上,再放入濕氣養(yǎng)護

箱中,臨近終凝時間時,每隔15min測定一次,當試針沉入試件0.5mm時,

為水泥達到了終凝時間。

六、測定時注意:(1)以自由下落為準;(2)試針沉入的位置至少要

距試模內壁10mm;(3)到達初凝及終凝時間時,應立即重復一次,兩個

結論完全相同時即為到達了初凝或終凝時間;(4)每次測定不能讓試針落

入原針孔;

(5)要防止試模受到振動。

一、依據(jù)標準: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法)》()

(ISOGB/T17671-1999O

二、儀器設備:

1、攪拌機——行星式攪拌機,應符合JC/T681要求。

2、試模一一由三水平的模槽組成,可同時成型三條截面為40mm義

40mm,長為160mm的棱形試體,其材質和制造尺寸應符舍JC/T726要求。

3、金屬刮平尺一把及播料器二個。

4、振實臺——符合JC/T682要求。

5、抗折強度試驗機——符合JC/T724要求。

6、抗壓強度試驗機一一最大荷載以200~300kN為佳,可以有二個以

上的荷載范圍,其中最低荷載范圍的最大值大致為最高范圍里的最大值的

五分之一。

7、抗壓強度試驗機用夾具一一夾具應符合JC/T683的要求,受壓面積

40mmX40mmo

三、膠砂制備:把水泥樣品與標準砂、可飲用水分別以450g、1350g、

225ml用量稱量好備用。用干凈的濕抹布把攪拌機葉片及攪拌鍋內壁擦拭

一下,把水加入鍋內,再加入水泥,把鍋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

然后立即開動機器,完成膠砂制備。

四、膠砂成型:膠砂制備后立即使用振實臺進行成型。成型方法依照

水泥膠砂振實臺操作規(guī)程。

五、試件的養(yǎng)護:去掉留在模子上四周的膠砂,立即將作好標記的試

放入霧室或濕箱的水平架子上養(yǎng)護、濕空氣應能與試模各邊接觸。養(yǎng)

護時不應將試模放在其他試模上。一直養(yǎng)護到規(guī)定的脫模時間時取出脫模。

脫模前,用防水墨汁或顏料筆對試體進行編號和做其他標記,二個齡期以

上的試體,在編號時應將同一試模中的三條試體分在二個以上齡期內。

六、試件的脫模:用塑料或橡皮榔頭或專門的脫模器,小心脫模。對

于24h齡期的,應在破型試驗前20min內脫模。對于24h以上齡期的,應

在成型后20-24h之間脫模。

七、水中養(yǎng)護:將做好標記的試件立即水平或、堅直放在20±1℃水

中養(yǎng)護,水平放置時刮平面應朝上。

八、抗折強度測定:使用電動抗折機以中心加荷法測定抗折強度。將

試體一個側面放在試驗機支撐圓柱上,試體長軸垂直于支撐圓柱,通過加

荷圓柱以50+10N/S的速率均勻地將荷載垂直地加在棱柱體相對側面上,

直到折斷。記錄數(shù)據(jù),按式進行計算:

(1)Rf=1.5FfL/b3o(1)

式中:Ff——折斷時施加于棱柱體中部的荷載N;

L-----支撐圓柱之間的距離mm;

B——棱柱體正方形截面的邊長mm;

九、抗壓強度測定:保持進行抗壓強度試驗后的兩個半截柱體處于潮

濕狀態(tài),然后在半截棱體的側面上進行抗壓強度試驗。半截棱柱體中心與

壓力機壓板受壓中心差應在±0.5mm內,棱柱體露在壓板外的部分約有

10mm,在整個加荷過程中以2400±200N/S的速率均勻在加荷直至破壞。

記錄數(shù)據(jù),抗壓強度RC按式(2)進行計算:RC=FC/A(2)

式中:FC------破壞時的最大荷載N;

A-----受壓部分面積mm2(40mmX40mm=1600mm2)o

一、依據(jù)標準:《水泥膠砂流動度測定方法》(GB/T2419-2005)

二、儀器和工具:

1、膠砂攪拌機——符合JC/T681的規(guī)定。

2、水泥膠砂流動度測定儀(簡稱跳桌)。

3、試模一一用金屬材料制成,由截錐圓模和模套組成,截錐圓模內

壁應光滑。模套與截錐圓模配合使用。

4、搗棒—用金屬材料制成,直徑為20±0.5mm,長度約200mm。

搗捧底面與側面成直角,其下部光滑,上部手柄滾花。

5、卡尺---量程為300mm,分度值不大于0.5mm。

6、小刀---刀口平直,長度大于80mm。

三、準備工作:

1、桌在試驗前先進行空轉,以檢查各部位是否正常。

2、膠砂的制備按GB17671有關規(guī)定進行。

3、在制備膠砂時,用潮濕抹布擦拭跳桌臺面、試模內壁、搗棒以及

與膠砂接觸的用具,將試模放在跳桌臺面中央并用濕布覆蓋。

四、試驗步驟:

1、將拌好的膠砂分兩層迅速裝入流動試模,第一層裝至圓模高度約

三分之二處,用小刀在相互垂直兩個方向各劃五次,用搗棒由邊緣至中心

均勻插搗15次,隨后,裝第二層膠砂,裝至高出圓模約20mm用小刀劃5

次,再

用搗棒由邊緣至中心均勻搗壓10次,搗壓力量應恰好是以使膠砂充

滿截錐圓模。

2、搗壓完畢,取下模套,用小刀由中間向邊緣分兩次將高出圓模的

膠砂刮去抹平,然后將圓模垂直向上輕輕提起,立即開動跳桌,約每秒鐘

一次,在25±ls內完成25次跳動。

五、結果表不:

跳動完畢,用卡尺測量膠砂底面最大擴散直徑及其垂直的直徑,計算

平均值,用mm為單位,取整數(shù)。此值即為該水泥量的水泥膠砂流動度。

六、注意事項:

1、流動度試驗:從膠砂拌和開始到測量擴散直徑結束,要在6min內

完成。

2、電動跳桌與手動跳桌測定的試驗結果有爭議時,以電動跳桌為準。

一、依據(jù)標準:《混凝土外加劑勻質性試驗方法》(GB8077-2000)。

二、方法提要:在水泥凈漿攪拌機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泥,外加劑和

水進行攪拌。將攪拌好的凈漿注入截錐圓模內,提起截錐圓模,測定水泥

凈漿在玻璃表面上自由流淌的最在直徑。

三、儀器設備:

1、水泥凈漿攪拌機;

2、截錐圓模---上口直徑36mm,下口直徑60mm,高度60mm,內壁

光滑無接縫的金屬制品;

3、玻璃板---尺寸400mmX400mmX5mm;

4、秒表;

5、鋼直尺----長300mm;

6、刮刀;

7、藥物天平---稱量100g,分度值0.1g;

、藥物天平---稱量分度值

81000g,lgo

四、試驗步驟:

1、將玻璃板放置在水平位置,用濕布抹擦玻璃板、截錐圓模、攪拌

器及攪拌鍋,使其表面濕而不帶水漬。將截錐圓模放在玻璃板的中央,并

用濕布覆蓋待用。

2、稱取水泥300g,倒入攪拌鍋內,加入推薦摻量的外加劑及87g或

105g

水,攪拌3min.

4、將拌好的凈將迅速注入截錐圓模內用刮刀刮平,將截錐圓模按垂

直方向提起,同時開啟秒表計時,任水泥凈將在玻璃板上流動,至30S,

用直尺量取流淌部分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的最大直徑,取平均值作為水泥

凈漿流動度,

五、結果表不:

表示凈漿流動度時,需注明用水量,所用水泥的強度等級標號、名稱、

型號及生產(chǎn)廠和外加劑摻量。

六、允許差:

室內允許差為5mm;

室間允許差為10mm。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2006)。

二、每驗收批取樣方法:1、在料堆上取樣時,取樣部位應均勻分布,

取樣前先將取樣部位表層鏟除,然后由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砂共8份,

組成一組樣品。2、從皮帶運輸機上取樣時,應在皮帶運輸機機尾的出料

處用接料器定時抽取砂4份組成一組樣品。3、從汽車上取樣時,從不同

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相等的砂8份,組成一組樣品。

三、若檢驗不合格時,應重新取樣,對不合格項,進行加倍復驗,若

仍不能滿足標準要求,應按不合格品處理。

四、每組樣品的取樣數(shù)量:對單一項試驗,應不小于所規(guī)定的最小取

樣數(shù)量即:篩分析4400g、表觀密度2600g、吸水率4000g、堆積密度和堆

積密度5000g、含水率1000g、含泥量4400g、泥塊含量10000g。須作幾

項試驗時,如確能保證樣品經(jīng)一項試驗后不致影響另一項試驗結果,可用

同一組樣品進行幾項不同的試驗。

五、每組樣品應妥善包裝,避免細料散失及防止污染。并附樣品卡片,

標明樣品編號、取樣時間、代表數(shù)量、產(chǎn)地、試樣量,要求檢驗項目及取

樣方式等。

六、樣品的人工四分法:將所取每組樣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濕狀態(tài)下

拌合均勻、并堆成厚約為20mm的“圓餅”。然后沿互相垂直的兩條直徑

把“圓餅”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對角的兩份重新拌勻,再堆成“圓

餅”重復

上述過程,直至縮分后的材料量略多于進行試驗所必須量。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CJ52-2006)。

二、試樣制備:參照《砂取樣及試樣準備方法》,稱取每份不少于550g

的試樣兩份,分別倒入兩個淺盤中,在105±5℃的溫度下烘干至恒重,冷

卻至室溫備用。

三、篩分步驟:準備稱取烘干試樣500g,置于按篩孔大小(大孔在上,

小孔在下)順序排列的套篩的最上一只篩(即5mm篩孔篩)上,將套篩

裝入篩分機內固緊,篩分時間為lOmin左右,然后取出套篩,再按篩孔大

小順序,在清潔的淺盤上逐個進行手篩,直至每分鐘的篩出量不超過試樣

總量的0.1%時為止,通過的顆粒并入下一個篩,并和下一個篩中試樣一起

過篩,按這樣順序進行,直至每個篩全部篩完為止;無篩分機時可改用手

篩。生產(chǎn)控制檢驗時,試樣在各號篩上的篩余量均不得超過下式中的量:

Mr=Ad/300

Mr—在一個篩上的剩留量(g);

d一篩孔尺寸(mm);

A一篩的面積(mm2)。

否則應將應該篩余試樣分成兩分,再次進行篩分,并以其篩余量之和

作為該篩余量。

四、各級篩篩余試樣的稱量:稱取各篩篩余試樣質量(精確至1g),

有各篩的分計篩余量和底盤中剩余量的總和與篩分前的試樣總量相

比,其相差不得超過1%。

五、試驗結果計算:

1、分計篩余百分率一各篩上的篩余量除以試樣總量的百分率(精確

至0.1%);

2、累計篩余百分率一該篩上的分計篩余百分率與大于該篩的各篩上

的分計篩余百分率之總和(精確至0.1%);

3、根據(jù)各篩的累計篩余百分率平均值評定該試樣的顆粒級配分布情

況;(精確至1%)

4、按下式計算砂的細度模數(shù)(精確到0.01)

ux=[(B2+B3+B4+B5+B6)—5B1]/(100—81)

式中:B182B3B4B5B6分別為5.0、2.5、1.25、0.630、0.315、0.16mm

各篩上的累計篩余百分率。

六、細度模數(shù)測定值的確定:以上兩個試驗進行平行試驗結果的算術

平均值為測定值(精確至0.1)。如兩次試驗所得的細度模數(shù)之差大于0.20

時,應重新另取試樣進行試驗。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2006)。

二、儀器設備:

1>天平---稱量lKg,感量1g;

2、烘箱一一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

3、篩---孔徑為80um及1.25mm各一個;

4、洗砂用的容器用烘干用淺盤等。

三、試樣制備:將樣品在潮濕狀態(tài)下用器分法縮分至約1100g,置于

溫度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卻至室溫后,立即稱取各400g

的試樣兩份備用。

四、試驗步驟:

1、取烘干的試樣一份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飲用水,使水面高出砂約

150mm。充分拌和均勻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試樣,使塵屑、

淤泥和粘土與砂粒分離,并使之懸浮或溶于水中。緩緩地將渾濁液到入

1.25mm及80um的套篩(1.25mm篩放置上面)上,濾去小于80um的顆

粒。試驗前篩子的兩面應先用水潤濕,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應注意避免砂粒

丟失。

2、再次加水于筒中,重復上述過程,直至筒內洗出的水清澈為止。

3、用水沖洗剩留在篩上的細粒,并將80um篩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

于篩中砂粒的上表面)來回搖動,以充分洗除小于80um的顆粒。然后將

兩只篩上剩留的顆粒和筒中已經(jīng)洗凈的試樣一并裝入淺盤,置于溫度為

105±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來冷卻至室溫后,稱試樣的重量(ml)。

五、試驗結果計算:砂的含泥量ah按下試計算(精確到0.1%)

coh=m0?ml

m?100%

試中:m0-----試驗前的烘干試樣重量(g);

ml-----試驗后的烘干試樣重量(g)o

以上兩個試樣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則定值,兩次結果的差值超

過0.5%時,應重新取樣進行試驗。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2006)。

二、儀器設備:1、天平一一稱量2kg,感量1g;

2、烘箱一一溫度可控制在105±5℃;

3、試驗篩---孔徑為0.63mm及1.25mm各一個;

4、洗砂用的容器及烘干用淺盤等。

三、試驗制備:將樣品在潮濕狀態(tài)下用器分法縮分至約3000g,置于

溫度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卻至室溫后,用1.25mm篩篩分,

取篩上的砂400g分為兩份備用。

四、試驗步驟:1、稱取試樣200g(ml)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飲用水,

使水面高出砂面約150mm。充分拌和均勻后,浸泡24h,然后,用手指在

水中壓碾碎泥塊,再把試樣放在0.63mm篩上,用水淘洗,直至水清澈為

止。

2、保留下來的試樣應小心地從篩里取出,裝入淺盤后,置于溫度為

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卻后穩(wěn)重(m2)。

五、試驗結果計算:砂的泥塊重?k按下式計算(精確到0.1%)

ml?m2?100%?k?ml

式中:ml——試驗前的干燥試樣的重量(g);

m2-----試驗后的干燥試樣的重量(g)。

取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2006)。

二、儀器設備:1、烘箱一一溫度可控制在105±5℃;

2、天平---稱量1kg,感量1g;

3、容量如淺盤等;

三、參照《砂取樣及試樣準備方法》,取各重約500g的試樣兩份,分

別放入已知重量的干燥容器(ml)中稱重,記下每盤試樣與容器的總重

(m2).將容器連同試樣放入溫度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溫,稱量

烘干后的試樣與容器的總重(m3)。

四、試驗結果計算:砂的含水率?h按下式計算(精確到0.1%)

?h?m2?m3?100(%)m3?ml

式中:ml-----容器重量(g);

m2-----未烘干試樣與容器總重(g);

m3-----烘干后試樣與容器總重(g)o

以上兩次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2006)。

二、儀器設備:1、電爐(或火爐);

2、天平---稱量1000g,感量1g;

3、炒盤—鐵制或鋁制;

4、油灰鏟、毛刷等。

三、試驗步驟:

1、記錄干凈炒盤的重量(g);

2、向炒盤中加入約500g試樣,稱取試樣與炒盤的總重(m2);

3、置炒盤于電爐上(或火爐)上,用小鏟不斷的翻拌試樣,至試樣

表面全部干燥后,切斷電流(或移出火外),再繼續(xù)翻拌lmin,稍予冷卻

(以免損壞天平)后,稱干試樣與炒盤的總重(m3)。

四、試驗結果計算:砂的含水率?h按下式計算(精確支0.1%)

?h?m2?m3?100(%)m3?ml

式中:ml------容器重量(g);

m2-----未烘干試樣與容器總重(g);

m3-----烘干后試樣與容器總重(g)。

以上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

五、各次試驗前,樣品應予密封,以防水分散失。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2006)。

二、儀器設備:

1>天平稱量1kg,感量1g;

2、容器瓶500ml;

3、干燥器、淺盤、鋁制料勺、溫度計等;

4、烘箱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

5、燒杯50mb

三、試樣制備:參照《砂取樣及試樣準備方法》,將縮分至650g左右

的試樣在溫度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內冷卻至室溫。

四、試驗步驟:

1、稱取烘干的試樣300g(m0)裝入盛有半瓶冷開水的容量瓶中;

2、搖轉容量瓶,使試樣有水中充分攪動以排除氣泡,塞緊瓶塞,擦

干瓶外水分,稱其重量(ml);

3、倒出瓶中的水和試樣,將瓶的內外表面洗凈,再向瓶內注入與第

一次水溫相差不超過2c的冷開水至瓶頸刻度線。塞緊瓶塞,擦干瓶外水

分,稱其重量(m2)。

五、試驗結果計算:表觀密度P按下式計算(kg/m3)

P=(m0?at)?1000

mO?m2?ml

式中:mO-----試樣的烘干重量(g);

ml------試樣、水及容量瓶總重(g);

m2-----水及容器瓶總量(g);

at——考慮稱量時的水溫對水相對密度影響的修正系數(shù),見下表;

以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如兩次結果之差大于

20kg/m3時,應重新取樣進行試驗。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及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2006)。

二、儀器設備:

1、案稱稱量5kg,感量5g;

2、容量筒金屬制、圓柱形、內容180mm,凈高109mm,筒壁厚

2mm,容積約為11,筒底厚為5mm;

3、漏斗或鋁制料勺;

4、烘箱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

5、直尺、淺盤等。

三、參照《砂取樣及試驗準備方法》用淺盤裝樣品約3L,在溫度為105

士5C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并冷卻至室溫,再用5mm孔徑為篩子過篩,

分成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試樣烘干后如有結塊,應在試驗前先予捏碎。

四、試驗步驟

1、堆積密度:取試樣一份,用漏斗或鋁制料勺,將它徐徐裝入容量

筒(漏斗出料口或料勺距容量筒口不應超過50mm)直至試樣裝滿并超出

容量筒口。然后用直尺將多余的試樣沿筒口中心線向兩個相反方向刮平,

稱其重量(m2)。

2、緊密密度:取試樣一份,分二層裝入容量筒。裝完一層后,在筒

底墊放一根直徑為10mm的鋼筋,將筒按住,左右交替顛擊地面各25下,

然后再裝入第二層。第二層裝滿后用同樣方法顛實(但筒底所墊鋼筋的方

向與第

一層放置方向垂直)。二層裝完后,加料直至試樣超出容量筒筒口,

然后用直尺將多余的試樣沿筒口中心線向兩個相反方向刮平,稱其重量

(m2)

五、試驗結果計算:

1、堆積密度(Pd)及緊密密度(Pj),按下式計算(精確至10kg/m3)

Pd(Pj)=(m2-ml)/VX1000(kg/m3)(1)

試中:ml----容器筒的重量(kg);

m2----容器筒和砂總量(kg);

V——容器筒容積(l)o

以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

2、空隙率按下式計算(精確至1%)

Vd=(1-Pd/P)X100(%)

Vj=(1-Pj/P)X100(%)

式中:Vd——堆積密度的空隙率:

Vj——緊密密度的空隙率;

P——砂的表觀密度(kg/m3);

Pd——砂的堆積密度(kg/m3);

砂的緊密密度

Pj——(kg/m3)o

(2)(3)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碎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2006)。

二、每驗收批取樣方法:1、在料堆上取樣時,取樣部位應均勻分布。取

樣前先將取樣部位表層鏟除,然后由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石子16份,

組成一組樣品。2、從皮帶運輸機上取樣時,應在皮帶運輸機機尾的出料

處用接料器定時抽取8份石子,組成一組樣品。3、從汽車上取樣時,應

從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相等石子16份,組成一組樣品。

三、若檢驗不合格,應重新取樣,對不合格項進行加倍復驗,若仍不

能滿足標準要求,應按不合格品處理。

四、每組樣品的取樣數(shù)量:1、對單一項試驗,所需碎石或卵石的最

小取樣數(shù)量(Kg),應符合下表規(guī)定:

2、須作幾項試驗時,如確能保證樣品經(jīng)一項試驗后不致影響另一項

驗的結果??捎猛唤M樣品進行幾項不同的試驗。

五、每組樣品應妥善包裝,以避免細料散失及遭受污染。并應附有卡

片標明樣品編號、取樣時間、產(chǎn)地、規(guī)格、樣品量、代表數(shù)量、要求檢驗

的項目及取樣方法等。

六、試樣的縮分:將每組樣品置于平板上,在自然狀態(tài)下拌混均勻并

堆成錐體,然后沿互相垂直的兩條直徑把錐體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

對角的兩份重新拌勻,再堆成錐體,重復上述過程,直至縮分后的材料量

略多于進行試驗所必需的量為止。

七、碎石或卵石的含水率、堆積密度、緊密密度檢驗所用的試樣,不

經(jīng)縮分,拌勻后直接進行試驗。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碎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2006)。

二、儀器設備:1、搖篩機;

2、驗篩—孔徑為100、80、63、50、40、31.5、25、

20、16、10、5和2.5mm的圓孔篩,以及篩的底盤和蓋各一只;

3、天平或案秤——精確至試樣量的0.1%左右;

4、烘箱一一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

5、淺盤

三、試樣制備:參照《碎石或卵石取樣及試樣準備方法》用四分法將

樣品縮分至略重于下表所規(guī)定的試樣所需量,烘干或風干后備用。

四、試驗步驟:

1、準確稱取試樣重。

2、將試樣按篩孔大小順序過篩,當每號篩上篩余的厚度大于試樣的

最大粒徑時,應將該號篩上的篩余分成兩份,再次進行篩分。直至各篩每

分鐘的通過量不超過試樣總量的0.1%,當篩余顆粒的粒徑大于20mm時,

在篩分過程中,允許用手指拔動顆粒。

3、稱取各篩篩余的重量,精確至試樣總重量0.1%。在篩上的所有分

計篩余量和篩底剩余的總和與篩分前測定的試樣總量相比,其差不得超過

l%o

五、試驗結果計算:

1、由各篩上的篩余量除以試樣總重量計算得出該號篩余分計百分率

(精確至0.1%)。

2、每號篩計算得出的分計篩余百分率與大于該篩號各篩的分計篩余

百分率相加,計算得出其累計篩余百分率(精確至1%)

3、根據(jù)各篩的累計篩余百分率,評定該試樣的顆粒級配。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碎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2006)。

二、儀器設備:1、案秤---稱量20kg,感量20g;

2、烘箱一一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3、試驗篩一一孔徑為L25

及80um篩各一個;4、容器—容積約為10L的次盤金屬盒;5、淺盤

三、試樣制備:參照《碎石或卵石取樣及試樣準備方法》,將來樣用

四分法縮分至下表所規(guī)定的量,并置于溫度為(105±5)C的烘箱內烘于

至恒重,冷卻至室溫后分成兩份備用。

含泥量試驗所需的最小試樣重量:

四、試驗步驟:

1、稱取試樣一份(mO)裝入容器中攤平,并注入飲用水,使水面高

出石子表面150mm,侵泡2h后,用手在水中淘洗顆粒,使塵屑、淤泥和

粘土與較粗顆粒分離,并使之懸浮或容解于水。緩緩地將渾濁液倒入1.25

及80um的套篩上,濾去小于80um的顆粒。試驗前篩子的兩面應先用水

濕潤。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大于80um的顆粒丟失。

2、再次加水于容器中,重復上述過程,直至洗出的水清澈為止。

3、用水沖洗剩留在篩上的細粒,并將80um篩放在水中,(使水面略

高出篩內顆粒)來回搖動,以充分洗除小于80um的顆粒,然后,將兩只

篩上剩留的顆粒和容器中已洗凈的試樣一并裝入淺盤置于溫度為105±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卻至室溫后,稱取試樣的重量(ml)。

六、試驗結果計算:

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n應按下式計算(精確至0.1%);

?n?(m0?m)/m0?100(%)1

式中:m0——試驗前烘干試樣的重量(g);

ml-----試驗后烘干試樣和重量(g)o

以上兩個試樣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兩次結果的差值超

過0.2%時應重新進行試驗。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方法

(JGJ52-2006)o

二、儀器設備:1>稱---稱量20kg,感量20g;

2、試驗篩---孔徑2.5mm及5mm各一個;

3、洗石用水筒及烘干用淺盤等。

三、試樣制備:參照《碎石或卵石取樣及試樣準備方法》。將來樣用

四分法縮分至略大于所規(guī)定的量,縮分應注意防止所含粘土塊被壓碎,縮

分后的試樣在105±5℃的烘箱內烘至恒重,冷卻至室溫后分成兩份備用。

四、試驗步驟:1、篩去5mm以下顆粒,稱重質量(ml);2、將試樣

在容器中攤平,加入飲用水使水面高出試樣表面,24h后把水放出,用手

碾壓泥塊,然后把試樣放在2.5mm篩上搖動淘洗,直至洗出的水清澈為止。

3、把篩上的試樣小心地從篩里取出,置于溫度為105±5℃烘箱中烘干至

恒重,取出冷卻至室溫后稱重(m2)。

二、試驗結果計算:泥塊含量?k按下式計算(精確至0.1%)。

?k?(ml?m2)/ml?100(%)

式中:ml------5mm篩篩余量(g);

m2-----試驗后烘干試樣的量值)。

以上兩個試樣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

()

JGJ52-2006o

二、儀器設備:1、針狀規(guī)準儀和片狀規(guī)準儀,或游標卡尺;

2、天平----稱量2kg,感量2g;3、案稱----稱量20kg,感量20g;

4、試驗篩——孔徑為5、10、20、25、31.5、

40、63、80mm,根據(jù)需要選用;

5、卡尺。

三、試樣制備:參照《碎石或卵石取樣及試樣準備方法》。用四分法

縮分至下表1所規(guī)定的數(shù)量,稱量(m0),然后篩分成表2所規(guī)定的粒級

備用。

針、片狀試驗所需的試樣最少重量:(表1)

針、片狀試驗的粒級劃分及其相對應的規(guī)準儀孔寬或間距:(表2)

四、試驗步驟:

1、按表2所規(guī)定的粒級用規(guī)準儀逐粒對試樣進行鑒定,凡顆粒長度

大于針狀規(guī)準儀上相對應間距者,為針狀顆粒。厚度小于片狀規(guī)準儀上相

應孔寬者,為片狀顆粒。

2、大于40mm的碎石或卵石可用卡尺鑒定針片狀顆粒,卡尺卡口設

定寬度應符合表3的規(guī)定。

3、稱量由各粒級挑出的針狀和片狀顆粒的總重量(ml)。

大于40mm粒級顆??ǔ呖诘脑O定寬度:(表3)

五、試驗結果計算:

碎石或卵石中針、片狀顆粒含量?p應按下式計算(精確至1%);

?p?ml/m0?100(%)

式中:ml——試樣中所含針、片狀顆粒的總重量(g);

試驗總重量

m0-----(g)o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

(JGJ52-2006)o

二、儀器設備:

1>壓力試驗機---荷載300KN;

2、壓碎指標值測定儀;

3、圓鋼筋直徑為10mm;

4、10mm>20mm圓孔篩各一個;

5、淺盤、毛刷等;

6、針狀規(guī)準儀、片狀規(guī)準儀。

三、試樣制備:參照《碎石或卵石取樣及試樣準備方法》。標準試樣

一律應采用10~20mm的顆粒,并在風干狀態(tài)下進行試驗。試驗前,先將

試樣篩去10mm以下及20mm以上的顆粒,再用針狀及片狀規(guī)準儀剔除其

針狀和片狀顆粒,然后稱取每份3kg的試樣3份備用。

四、試驗步驟:

1、置圓筒于底盤上,取試樣一份,分二層裝入筒內,每裝完一層試

樣后,在盤底下面墊放一直徑為10mm的圓鋼筋,將筒按住,左右交替顛

擊地面各25下。第二層顛實后,試樣表面距盤底的高度應控制在100mm

左右。

2、整平筒內試樣表面,把加壓頭裝好(注意應使加壓頭保持平正),

放到試驗機上在160~300s內均勻在加荷到20KN,穩(wěn)定5s,然后卸荷,取出

定筒,倒出筒中試樣并稱其質量(mO),用孔徑為2.5mm的篩篩除被

壓碎的細粒,稱量剩留在篩上的試樣質量(ml)。

五、試驗結果計算:

1、碎石或卵石的壓碎指標值6a應按下試計算(精確至0.1%)

?a?m0?ml?100(%)(1)mO

式中:mO------試樣的重量(g);

ml-----壓碎試驗后篩余的試樣重量(g)o

2、對多種巖石組成的卵石,如對20mm以下和20mm以上的粒級的

標準粒級(10-20mm)分別進行檢驗,則其總的壓碎值?a應按下式計算:

?l???l??2???2?a?(%)?1??2

式中:?1、?2------試樣中20mm以下和20mm以上兩粒級顆粒含量百

分率;

o?al、?a2——兩粒級以標準粒給試驗分計壓碎指標(%)

以三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壓碎指標測定值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

(JGJ52-2006)

二、適用范圍:適宜用于測定最大粒徑不超過40mm碎石或卵石的表

觀密度。

三、儀器設備:

1、烘箱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2、天平稱量5kg,感

量5g;3、盛水容器有溢流孔;4、試驗篩孔徑為5.00mm;5、

毛巾、刷子等。6、溫度計0~100℃

四、試樣制備:參照《碎石或卵石取樣及試準備方法》,試驗前將樣

品篩去5mm以下的顆粒,用四分法縮分至不少于2kg,洗刷干凈后,分成

兩份備用。

五、試驗步驟:

1、按下表規(guī)定的數(shù)量稱取試樣:

2、將試樣浸水飽和,然后裝入廣口瓶中,裝試樣時,廣口瓶應傾斜

放置,

注入飲用水,用玻璃片覆蓋瓶口,以上下左右搖晃的方法排除氣泡。

3、氣泡排盡后向瓶中添加飲用水直至水面凸出瓶口邊緣,然后用玻

璃片沿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緊貼瓶口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稱取試樣、水、

瓶和玻璃片總重量(m0)。

4、將瓶中試樣倒入淺盤中,放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恒重。取出

放在帶蓋的容器中,冷卻至室溫后稱重(ml)。

5、將瓶洗凈,重新注入飲用水,用玻璃片緊貼瓶口水面,擦干瓶外

水分后稱重(m2)。

五、試驗結果:表觀密度P應按下式計算(精確至10kg/m3);

??(m0?at)?1000(kg/m3)mO?ml?m2

試中:mO------烘干后試樣重量(g);

ml------試樣、水、瓶和玻璃片共重

m2------水、瓶和玻璃片共重

at——考慮稱量時的水溫對相對密度影響的修正系數(shù),見下表;

以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兩次結果之差應小于

20kg/m3,否則重新取樣進行試驗。對顆粒材質不均勻的試樣,如兩次試

驗結果之差超過20kg/m3,可取四次測定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

一、依據(jù)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

(JGJ52-2006)o

二、儀器設備:

1、稱稱量100kg,感量100g

2、容量筒金屬制10L、20L、30L;

3、鐵頭平鍬;

4、烘箱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

三、試樣制備:參照《碎石或卵石取樣及試樣準備方法》,取不小于

規(guī)定的最小取樣數(shù)量,放入淺盤,在105±5C的烘箱中烘干,也可以攤在

清潔的地面上風干,拌勻后分成兩份備用。

四、試驗步驟:

1、堆積密度取試樣一份,置于平整干凈的地板(或鐵板)上,

用平頭鐵鍬鏟起試樣,使石子自由落入容量筒并使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的

體積大致相等。稱取試樣和容量筒共重(m2)。

2、緊密密度取試樣一份,分三層裝入容量筒。裝完一層后,在

筒底墊放一根直徑為25mm的鋼筋,將筒按住并左右交替顛擊地面25下,

然后裝入第二層。第二層裝滿后,用同樣方法顛實(但筒底所墊鋼筋的方

向應與第一層放置方向垂直)然后裝入第三層,如法顛實。待三層試樣裝

填完畢后,加料直至試樣超出容量筒筒口,用鋼筋沿筒口邊緣滾轉。刮下

高出筒口的顆

粒,用合適的顆粒填平凹入,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的體積大

致相等。稱取試樣和容器共重(m2)。

五、試驗結果計算:

1、堆積密度(Pd)及緊密密度(Pj),按下式計算(精確至10kg/m3)

Pd(Pj)=(m2-ml)/VX1000(kg/m3)(1)

試中:ml----容器筒的重量(kg);

m2----容器筒和試樣總重量(kg);

V——容器筒的容積(l)o

以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件為測定值。

2、空隙率Vd、Vj按下式計算(精確至1%)

Vd=(1-Pd/P)X100(%)(2)

Vj=(1-Pj/P)X100(%)(3)

式中:Vd——堆積密度的空隙率:

Vj——緊密密度的空隙率;

P——碎石或卵石的表觀密度(kg/m3);

Pd——碎石或卵石的堆積密度(kg/m3);

Pj——碎石或卵石的緊密密度(kg/m3);

六、容量筒容積的校正方法:容量筒容積校正時應以20±5℃的飲用

水裝滿容量筒,擦干筒外壁水份后稱重。用下試計算筒的容積(V);

V=mlz—m2'(L)(4)

式中:ml/------容量筒重量(kg);

m2'---容量筒和水總重(kg)。

一、依據(jù)標準:《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2005)o

二、儀器:氣流篩析儀(又稱負壓篩析儀)

三、試驗步驟:

1、稱取試樣10g,精確至0.01g,倒入0.045mm方孔篩篩網(wǎng)上,將篩

子置于篩座上,蓋上篩蓋。

2、接通電源,將定時開關開到3min,開始篩析。

3、開始工作后,觀察負壓表,負壓大于2000Pa時,表示工作正常,

若負壓小于2000pa時,則應停機,清理收塵器中的積灰后再進行篩析。

4、在篩析過程中,可用輕質木棒或硬橡膠棒輕輕敲打篩蓋,以防吸

附。5、3min后篩析自動停止,停機后將篩網(wǎng)內的篩余物收集并稱量,準

確至O.Olgo

四、結果計算:篩余百分數(shù)X(%)=GX10

式中:G-----篩余物重量。

一、依據(jù)標準:《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2005)o引

用標準《水泥化學分析方法》(GB/T176-1996)O

二、適用范圍:水泥、?;郀t礦渣粉及粉煤灰的燒失量測定。

三、分析步驟:1、稱取約1g試樣(ml),精確至0.0001g,置于已灼

燒恒量的瓷土甘鍋中,將蓋斜置于出鍋上,放在馬弗爐內。2、從低溫開始

逐漸升高溫度,在950~1000℃下(?;郀t礦渣粉在650~750℃下)灼燒

15~20min,取出生鍋置于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稱量。3、反復灼燒,直

至恒重。

四、結果表不:

1、燒失量的質量百分數(shù)XLO1(%)按下式計算:

XLO1=(ml-m2)/mlX100

式中:ml------試料的質量(g);

m2------灼燒后試料的質量(g)o

2、礦渣水泥在灼熱過程中由于硫化物的氧化引起燒失量測定的誤差,

可通過下列公式進行校正:

0.8X(水泥灼燒后測得的SO3百分數(shù)一水泥未經(jīng)灼燒時的SO3百分

數(shù))=0.8X(由于硫化物的氧化產(chǎn)生的SO3百分數(shù))=吸收空氣中氧的百

分數(shù)校正后的燒失量(%)=測得的燒失量(%)+吸收空氣中氧的百分數(shù)

五、允許差:同一試驗室的允許差為0.15%。

一、依據(jù)標準:《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2005)o

二、法原理:本測定方法是依據(jù)GB/T2419-2005分別測定試驗樣品和

對比樣品達到同一流動度130~140mm范圍的加水量之比。

三、樣品:

試驗樣品:75g粉煤灰,175g硅酸鹽水泥和750g標準砂。對

比樣品:250g硅酸鹽水泥,750g標準砂。

四、驗步驟:按GB2419-2005進行,分別測定試驗樣品的流動度達到

130~140mm時的需水量W1(ml)和對比樣品達到同一流動度時的需水量

W2(ml)。

五、結果計算:

需水量比=\/71/\^2'100

計算結果取整數(shù)。

一、依據(jù)標準:《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2005)o

二、儀器設備:

1>天平---量程不小于50g,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01g;

2、鼓風干燥箱—溫度范圍0℃~200℃,能使溫度恒定在(105±5)C;

3、帶蓋稱量瓶---25mmX65mm;

4、干燥器一一內裝變色硅膠。

三、試驗步驟:

1、將潔凈的帶塞容量瓶在(105+5)C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稱其重

量,為mOo

2、稱量粉煤灰試樣50g左右,裝入已經(jīng)恒溫的稱量瓶內,蓋好蓋子

稱出試樣及稱量瓶的總重量,為ml。

3、將盛有試樣的稱量瓶打開蓋子,放入(105±5)C的烘箱內烘干

至恒重,在干燥器內冷卻30分鐘后稱量,重復上述步驟至恒重,其質量

為m2。

三、結果計算:

含水量=

ml?m2?100%ml?mO

一、依據(jù)標準:《混凝土外加劑》(GB8076-2008)o

二、儀器設備:

1、容量筒---容積5L,帶蓋;

2、吸液管;

3、量筒。

三、試驗步驟;

先用濕布注濕容積為5L的帶蓋筒,將混凝土拌合物一次裝入,在震動

臺上震動20s后,然后用抹刀輕輕抹平,加蓋以防水分蒸發(fā)。試樣表面應

比筒口邊低約20mm。自抹面開始計算時間,在前60min,每隔lOmin用汲

液管吸出泌水一次,以后每隔20min吸水一次,直至連續(xù)三次無泌水為止。

每次吸水前5min,應將筒底下側墊高約20mm使筒傾斜以便于吸水。吸水

后,將筒輕輕放平蓋好。將每次吸出的水都注入帶賽的量筒,最后算出總

的泌水量,準確至1g,至下式(1)、(2)計算泌水率:

B?VW?100(1)(W/G)GW

GW?G1?G2(2)

式中:B------泌水率,%;

VW-----泌水總質量,g;

w——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g。

G——混凝土拌合物的總質量,

GW------試樣質量,g;

G1-----筒及試樣質量,g;

G2------筒質量,g;

試驗時,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個試樣,泌水率取三個試樣的算術平

均值。若三個試樣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個與中間值之差大于中間值的

15%,則把最大值和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間值作為該組試驗的泌水率。

如果最大與最小值與中間值之差均大于中間值的15%時,則應重做。

四、泌水率比的計算;

泌水率比按下式(3)計算,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一位數(shù)。

BR?Bt/Bc?100(3)

式中:BR------泌水率之比,%;

Bt——摻外加劑混凝土泌水率,%;

Be——基準混凝土泌水率,%。

一、依據(jù)標準:《混凝土外加劑》()

GB8076-2008o

二、儀器設備:貫入阻力儀,儀器精度為5N。

三、試驗步驟:

將混凝土拌合物用5mm(圓孔篩)振動出砂漿,拌勻后裝入上中內徑

為160mm,下口徑為150mm,凈高150mm的剛性不滲水的金屬圓筒,

試樣表面應底于筒口約10mm,用振動臺振實(約3S~5S),置于20±3℃

的環(huán)境中,容器加蓋。一般基準混凝土在成型后3k4h,摻早強劑的成型

后lh~2h,摻緩凝劑的在成型后4h~6h開始測定,以后每0.5h或lh測定

一次,但在臨近初、終凝時,可以縮短測定間隔時間。每次測點應避開前

次測孔,其凈距為試針直徑的2倍,但至少小于15mm,試針與容器邊緣

之距離不小于25mm。測定初凝時間用截面積為100mm2的試針,測定終

凝時間用20mm2的試針。貫入阻力按下試計算。

R=P/A

式中R——貫入阻力值,Mpa;

P-----貫入深度達25mm時所需的凈壓力,N;

A-----貫入儀試針的截面積,mm2。

根據(jù)計算結果,以貫入阻力值為縱坐標,測試時間為橫坐標,繪制貫

入阻力值與時間關曲線,求出貫入阻力值達到3.5Mpa時對應的時間作為

初凝時間及貫入阻力值達到28Mpa時對應的時間作為終凝時間,凝結時間

從水泥

與水接觸時間開始計算。

試驗時,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個試樣,凝結時間取三個試樣的平均

值。若三批試驗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之中有一個與中間值之差超過30min時,

則把最大值與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間值作為該組試驗的凝結時間。若兩

測值與中間值之差均超過30min時,該組試驗結果無效,則應重做。

四、結果計算;

凝結時間差△T=Tt—Tc

△T------凝結時間差,min;

Tt-----摻外加劑混凝土的初凝或終凝時間,min;

Tc-----基準混凝土的初凝或終凝時間,min。

一、依據(jù)標準:《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試驗方法》GB/T50080-2002o

二、混凝土拌合物試驗用料應根據(jù)不同要求,從同一盤攪拌或同一車

運送的混凝土中取出,或在試驗室用機械或人工單獨拌制。

三、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取樣進行混凝土試驗時,其取樣方法和原則應

按現(xiàn)行《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以及其它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四、在試驗室拌制混凝土進行試驗時,拌合用的集料應提前運入室內。

拌合時試驗室的溫度應保持在20℃+5℃,需要摸擬施工條件下所用的混

凝土時,試驗室原材料的溫度宜保持與施工現(xiàn)場一致。

五、試驗室拌制混凝土時,材料用量以重量計,稱量精確度集料為土

1%;水、水泥和外加劑均為±0.5%。

六、拌合物取樣后應盡快進行試驗,試驗前,試件應經(jīng)人工略微翻拌,

以保證其質量均勻。

一、依據(jù)標準:《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試驗方法》GB/T50080-2002o

二、用范圍:集料最大粒徑不大于40mm,坍落度值不小于10mm的

混凝土拌合物稠度測定。

三、試驗步驟:1、濕潤坍落度筒及其它用具,并把筒放在不吸水的

剛性水平底板上,然后用腳踩住兩邊的腳踏板,使坍落度筒在裝料時保持

位置固定。2、按要求把混凝土試樣用小鏟分3層均勻地裝入筒內,使搗

實后每層高度為筒的三分之一左右。每層用搗棒插搗25次,插搗應沿螺

旋方向由外向中心進行,各次插搗應在截面上均勻分布。插搗筒邊混凝土

時,搗棒可以稍稍傾斜。插搗底層時,搗捧應貫穿整個深度,插搗第二層

和頂層時搗棒應插透本層至下一層的表面。澆灌頂層時,混凝土應灌到高

出筒口,插搗過程中,如混凝土沉落至低于筒口,則應隨時添加,頂層插

搗完后,刮去多余的混凝土,并用抹刀抹平。3、清除筒邊底板上的混凝

土后,垂直平穩(wěn)地提起坍落度筒,坍落度筒的提離過程應在5~10S內完成。

從開始裝料到提坍落度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