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四章語法(二)
———虛詞和句式虛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和助詞。句式第一節(jié)代詞一、人稱代詞吾、我、予、余女、汝、爾、若、而、乃之、其、彼、夫單數(shù)和復(fù)數(shù)第四章語法(二)
———虛詞和句式第一節(jié)代詞
代詞的結(jié)構(gòu)功能一般具有實詞的特點:可以用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等。但它們并不具有像一般實詞那樣的詞匯意義,它們只有語法意義,即表示稱代、指示、疑問等。在這方面,代詞表現(xiàn)出虛詞的特點。
人稱代詞是表示人們自我稱呼和相互稱呼的。表示自稱的,叫做第一人稱代詞;表示對稱的,叫做第二人稱代詞;表示對第三者稱呼的,叫做第三人稱代詞。一、人稱代詞吾、我、予、余
“吾”、“我”、“予”、“余”都是第一人稱代詞,經(jīng)常用作主語、賓語和定語?!拔帷倍嘤糜谥髡Z少用于賓語?!坝琛焙汀坝唷笔且粋€詞的不同寫法。如:①吾愛之,不吾叛也。②晉,吾宗也,豈害我哉?、蹱柡卧扔栌诠苤伲、茏允己?,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一、人稱代詞朕
第一人稱代詞還有一個“朕”字,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規(guī)定為皇帝的專用自稱,此后歷代皇帝都沿用“朕”。在秦以前,一般人也可以自稱為“朕”。如:⑤云將曰:“朕愿有問也?!雹薅┦怪坞迼?。
一、人稱代詞古人還有幾個表謙稱的詞,似乎都可以對譯為“我”,但不能據(jù)譯文而說是第一人稱代詞。如:⑦荊軻曰:“愿得將軍之首以獻(xiàn)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愧除矣。將軍豈有意乎?”⑧于是信問廣武君曰:“仆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⑨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⑩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為老妾語陵,謹(jǐn)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1景公……曰:“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而死乎!”12齊侯曰:“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13秦伯……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迸⑷?、爾、若、而、乃都是第二人稱代詞,經(jīng)常用于主語、賓語和定語。“女”和“汝”是兩個字寫一個詞;在古書中“乃”也作“迺”,“乃”字用作第二人稱代詞本為少見,并常用為定語。如:一、人稱代詞女、汝、爾、若、而、乃①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②優(yōu)旃曰:“我即呼汝,汝疾應(yīng)曰諾!”③子罕曰:“爾以玉為寶,我以不受子玉為寶。”④上曰:“若所追者誰?”⑤夫差使人立于庭,茍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⑥子豐有勞于晉國,余聞而弗忘。賜女州田,以胙乃舊勛。一、人稱代詞
古人還有幾個表尊稱的名詞,有的似可對譯為“您”或“你”,但不能因此說是第二人稱代詞。如:1、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2、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3、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4、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于堂下?!敝?、其、彼、夫在文言文中,可以稱代第三者,語譯為“他”、“她”、“他們”等;也可以用為定語,只指示不稱代,語譯為“這”、“那”。這就是說,它們和人稱代詞有一致之處,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據(jù)研究,上古漢語里沒有第三人稱代詞,表述中需要時,就用指示代詞指代其人。到中古時期,漢語才發(fā)展出了典型的第三人稱代詞——“他”。由于這幾個詞常常指代第三者,而且多指代人,姑且在這里介紹。一、人稱代詞之代詞“之”字,可以稱代人,也可以稱代事物。稱代人時,“之”主要用來稱代第三者。如:①豹視之,顧謂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為入報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雹趹?yīng)侯因讓之曰:“子嘗宣言欲代我相秦,寧有之乎?”③齊將攻魯,魯使子貢說之。一、人稱代詞之
“之”字所稱代的對象,有時不是第三者,而是說話人自己,或是聽話人。受其稱代對象所制約,應(yīng)語譯為“我”或“你”。如:①詔召見黯,黯為上泣曰:“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fù)見陛下,不意陛下復(fù)收用之?!雹诰唬骸敖裎嵊兎ㄒ灾危Y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惫珜O鞅曰:“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币弧⑷朔Q代詞之“之”字用作定語,具有指示作用,相當(dāng)“此”,可語譯為“這”。①桓公聞之,撫其仆之手曰:“異哉!之歌者非常人也?!雹谇匾猿乔箬刀w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一、人稱代詞之
“之”字用作動詞,有“往”、“去”的意思,常用作謂語動詞,并可帶賓語。如:①〔吳〕起乃之魯,學(xué)兵法以事魯君。②商君欲之他國。③王見之,曰:“牛何之?”一、人稱代詞其“其”字用作代詞,可以稱代人,也可以稱代事物。稱代人時,稱代第三者。如:①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②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③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盡殺其戍卒,據(jù)其柵。④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一、人稱代詞其“其”所稱代的對象,有時不是第三者,而是說話人自己,或是聽話人。受其稱代對象所制約,應(yīng)語譯為“我”或“你”。如:①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雹诔荚赶ぱ运?,唯大王裁其罪。③〔苻〕堅默然良久,曰:“諸君各言其志。”一、人稱代詞其“其”字用作代詞,可以稱代人,也可以稱代事物。稱代人時,稱代第三者。如:①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②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③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盡殺其戍卒,據(jù)其柵。④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一、人稱代詞其“其”字用作定語,有的并無稱代作用,只有指示作用,可語譯為“那”。如:①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fā),魏軍大亂相失。②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③其走者聞風(fēng)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一、人稱代詞其代詞“其”的主要功能是用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前作定語,“其”字也能用作分句或主謂詞組的主語。如: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②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③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巵酒進(jìn)之,妾知其藥酒也,進(jìn)之則④殺主父,言之則逐主母,乃陽僵棄酒。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一、人稱代詞彼、夫用作代詞,一般是遠(yuǎn)指指示代詞,常用作定語,只有指示作用,可語譯為“那”。如:①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②且鄙人雖愚,獨不知夫狼乎?③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一、人稱代詞彼、夫也用作主語和賓語等,具有指示兼稱代作用?!氨恕弊旨瓤梢灾复挛?,也可以指代人;“夫”字常用來指代人?!氨恕?、“夫”指代事物時,可語譯為“那”,指代人時可語譯為“他”、“他們”等。如:④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⑤蘇代曰:“王不若重其贄,厚其祿,以迎之,使彼來,則置之鬼谷,終身勿出?!币?、人稱代詞彼、夫⑥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jì)也,請擊之?!雹咦悠ぴ唬骸啊惨巍吃?,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xué)焉,夫亦愈知治矣。”一、人稱代詞單數(shù)和復(fù)數(shù)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單數(shù)和復(fù)數(shù)的詞形沒有差別。要了解某一代詞所稱代的是單數(shù)還是復(fù)數(shù),經(jīng)常要靠上下文義辨識。語譯時應(yīng)該注意這一點。如:①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②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一、人稱代詞單數(shù)和復(fù)數(shù)③須臾,豹曰:“廷掾起矣,狀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④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荽藷o異故,其謀臣皆不盡其忠也。一、人稱代詞在人稱代詞或人稱名詞之后,可以加一表示多數(shù)的名詞,如:“等”、“屬”、“輩”、“曹”、“儕”等,以表示多數(shù)。但要注意,這些詞不等于現(xiàn)代漢語的“們”。如:⑥人主聞之,曰:“令〔東方〕朔在事無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⑦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币?、人稱代詞
⑧欒子因相謂曰:“為公者必利,不為公者必害,吾曹何愛不為公?”⑨然大國之憂也,吾儕何知焉?⑩后十年,陳涉等起義,〔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11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12自是以來,諸用秦者,皆應(yīng)、穰之類也。一、人稱代詞第一節(jié)代詞二、指示代詞此、斯、茲是然否者所他(它、佗)第四章語法(二)
———虛詞和句式二、指示代詞指示代詞是指代事物(包括人)、行為和性狀的詞。有近指指示代詞、遠(yuǎn)指指示代詞、旁指指示代詞。此、斯、茲都是近指指示代詞,經(jīng)常用來指代事物,用于主語、賓語和定語,可語譯為“這”。如:①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②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雹苄挪慌丫?,知不害民,勇不作亂。失茲三者,其誰與我?二、指示代詞是“是”字用為代詞,是個近指指示代詞,常用于主語、賓語和定語。用于主語和賓語時,有指示兼稱代的作用;用于定語,只有指示作用而無稱代作用;都可語譯為“這”。如:①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②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③是心足以王矣。二、指示代詞是“是”字也可以指代人,可語譯為“這人”、“這些人”,也可以語譯為“他”、“她”、“他們”等。如:④巫行視人家女好者,云:“是當(dāng)為河伯婦?!雹莘潜M族是,天下不安。⑥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⑦非盡族是,天下不安。⑧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二、指示代詞是指示代詞“是”字,常同介詞組成介賓詞組用作狀語和補語。如:⑨軍中自是服其勇也。⑩文帝由是奇釋之,拜為中大夫。11景公為是省于刑。12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13吾惛,不能進(jìn)于是矣。14吾嘗疑乎是。二、指示代詞
是
“于是”、“由是”、“是以”常用于句首,有表示分句、句子或段之間起關(guān)聯(lián)作用的,可以看做連詞。如:15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16〔徐〕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庇墒窍戎魉煸劻?,凡三往,乃見。17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是指示代詞“是”字用作謂語的:宣子曰:“齊桓、晉文不亦是乎?”形容詞“是”字用作謂語的:人以自是,反以相誹。動詞“是”字用作謂語的: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內(nèi)史鄭當(dāng)時是魏其,后不敢堅對。二、指示代詞然
“然”字也是個近指指示代詞。從其結(jié)構(gòu)功能看,具有動詞的語法特點:常用作謂語,可以被副詞修飾限制。它所指代的,要靠上文或語言環(huán)境了解。其作用相當(dāng)于“如此”,可語譯為“這樣”。如:①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②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二、指示代詞然③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史記·滑稽列傳)④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史記·汲鄭列傳)⑤今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wèi)陽晉之道,徑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史記·蘇秦列傳)二、指示代詞“然”字單說時,可以表示應(yīng)答,一般叫做應(yīng)答之詞,可語譯為“是的”、“是這樣”。但從其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和表達(dá)作用上看,仍是指示代詞,其語法特點同上述現(xiàn)象沒有差別。只是在對話中省略了主語,“然”字用作謂語。如:⑥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yuǎn)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M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雹撸献樱┰唬骸笆切淖阋酝跻?。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二、指示代詞
“然”字用作謂語,后邊也能有賓語,“然”字是按意動用法使用的,表達(dá)為“以××為然”的意思。如:⑧項王然其言,乃赦外黃當(dāng)阬者。⑨于是〔韓〕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然”字可以用于“以為”之后作賓語,實際是“以××為然”的省略。如:⑩昭陽以為然,解軍而去。11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二、指示代詞
否
“否”字與指示代詞“然”字的語法作用相似,常用于謂語,也有用于賓語、定語的,不用于狀語。“否”字自己沒有什么具體意思,單獨使用的與其上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相應(yīng),和動詞、形容詞或代詞聯(lián)合使用的所表達(dá)的意思是所聯(lián)合的意思之反。如:二、指示代詞否
①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雹诮袢∪藙t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③三十年春,晉人侵鄭以觀其可攻與否。④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⑤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⑥是人民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當(dāng)否之言,而誅罰不必其后也。二、指示代詞否
“否”也像“然”字那樣,可以用為應(yīng)答之詞,表示“不然”的意思。如:⑦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保献印ち夯萃跎希唷昌R宣王〕又問儒者鼓瑟乎?〔匡倩〕曰:“不也。夫瑟以小弦為大聲,以大弦為小聲,是大小易序,貴賤易位。儒者以為害義,故不鼓也?!倍?、指示代詞者“者”用為代詞,不能單獨使用,它必須和動詞、動詞性詞組、形容詞、形容詞性詞組、數(shù)詞、主謂詞組、個別代詞等相結(jié)合,組成“××者”,叫做“者”字詞組,才能有所稱代。
它可以稱代人,也可以稱代事物。這是“者”字不同于一般代詞之處。因此有人叫它為特別的指示代詞,有人說它是起輔助作用的代詞,也有人說它是助詞,“者”字詞組具有名詞性,用在句子中起一個名詞的作用。如:二、指示代詞①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③楊子過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④人主有誘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⑤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蕹悸劦貜V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⑦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者二、指示代詞者一般情況下,名詞不能與代詞“者”字結(jié)合為“者”字詞組,但有的可以活用為動詞,那就和動詞與“者”字相結(jié)合是一樣的了。如:⑧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⑨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⑩歷山之農(nóng)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畝正。二、指示代詞者“者”字詞組用于判斷句謂語,有的應(yīng)該特別注意“者”字詞組的特點,在理解其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理解其內(nèi)容,否則可能把“者”字誤解為語氣助詞,對句子內(nèi)容的理解也必然有差異。如:11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12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13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二、指示代詞所“所”字常用作指示代詞,具有指示作用,很多時候也兼有稱代作用。“所”字經(jīng)常用于動詞前、主謂詞組的謂語動詞前,組成“所”字詞組,在句子中充當(dāng)一個成分。這是“所”字不同于一般代詞之處。因此有人把它叫做特別的指示代詞,有人說它是起輔助作用的代詞,也有人把它叫做助詞?!八弊衷~組用于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之前作定語。
二、指示代詞所“所”字指示中心詞,只有指示作用,沒有稱代作用。①鄭君已立太子矣,而有所愛美女,欲以其子為后,夫人恐,因用毒藥賊君殺之。②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③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④〔張〕衡不慕當(dāng)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二、指示代詞所“所”字詞組和代詞“者”字結(jié)合,也構(gòu)成“者”字詞組。同“所”字詞組用作定語的比較,基本上是相同的。“所”字有指示中心詞的作用,沒有稱代作用。如:⑤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⑥上曰:“若所追者誰?”⑦伯樂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馬,教其所愛者相駑馬。⑧臣之所好者道也,進(jìn)乎技矣。二、指示代詞所“所”字詞組直接用于主語、謂語、賓語等,起一個名詞的作用,表示“所”字詞組及其動詞行為對象的內(nèi)容,指稱人或事物?!八弊志哂兄甘炯娣Q代的作用。如:⑨其所欲同,其所為異。⑩國平養(yǎng)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11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yuǎn),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二、指示代詞所12失所長,則國家無功;守所短,則民不樂生。13民之所譽,上之所禮,亂國之術(shù)也。14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16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二、指示代詞所17向其先表之時可導(dǎo)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dǎo)之,此其所以敗也。18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19〔項〕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20公曰:“吾聞上君所與居,皆其所畏也:中君之所與居,皆其所愛也;下君之所與居,皆其所侮也。寡人雖不肖,先君之人皆在,是以難之也?!?1夫風(fēng)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二、指示代詞所由“所以”等構(gòu)成的“所”字詞組,其后也可能出現(xiàn)中心詞——名詞或代詞“者”字,那個中心詞就是“原因”、“根據(jù)”等具體內(nèi)容,“者”字就稱代“原因”、“根據(jù)”等。如:2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23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24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二、指示代詞他“他”也寫作“它”、“佗”,是旁指指示代詞,與現(xiàn)代漢語的“他”或“它”完全不同,不是第三人稱代詞。所謂旁指,是指代一定范圍之外的事物,很像現(xiàn)代漢語的“旁”、“別”似的。如:①王顧左右而言他。②蕭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③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它哉?避水火也。④趙旃以其良馬二,濟(jì)其兄與叔父,以他馬反,遇敵不能去,棄車而走林。二、指示代詞第一節(jié)代詞三、疑問代詞誰孰何曷奚胡第四章語法(二)
———虛詞和句式惡安焉三、疑問代詞
疑問代詞是就疑問之所在提出疑問的詞。常用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曷、奚、胡、惡、安、焉等。誰“誰”主要是就人提出疑問的詞,即問人的疑問代詞;有時也就事物提出疑問,即問事物。能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和判斷句的謂語等。如:①且行千里,其誰不知?②公曰:“大師誰撞?”③子為元帥,師不用命,誰之罪也?④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⑤子墨子曰:“吾將上太行,駕驥與羊,子將誰驅(qū)?”三、疑問代詞
孰“孰”是能就人提出疑問、也能就一般事物提出疑問的詞,即又能問人又能問一般事物的疑問代詞。經(jīng)常用作主語,指人的可以用“誰”對譯,指一般事物的可用“哪”、“哪個”、“什么”等對譯。如:①于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②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③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④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⑤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三、疑問代詞
孰“孰”字有時和介詞“與”字結(jié)合為“孰與”,用作狀語,可語譯為“和誰”。如:⑥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雹啐R無秦,則天下集齊,親弗必走,則齊王孰與為其國也。三、疑問代詞
何
“何”字的使用范圍較廣,經(jīng)常用來問事物,問性狀、原因,也用來問人,但少見。能用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和狀語,用作主語的少見。可語譯為“什么”、“怎么”、“為什么”等。如:①公曰:“何貴,何賤?”②陳軫曰:“異貴于此者何也”③今夫子所賢者何也?所高者誰也?今何以卑汙長者?④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⑤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⑥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三、疑問代詞
何
“何”字也常同介詞結(jié)合為介賓詞組,用作狀語。由于它是疑問代詞,常常位于介詞之前。如:⑦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⑧平原君曰:“趙亡則勝為虜,何為不憂乎!”⑨何由知吾可也?三、疑問代詞
何“何故”、“何時”是“何”字用作定語的偏正詞組,常用作狀語。如:⑩晉侯問于師曠曰:“石何故言?”11漢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三、疑問代詞
何“何”字可以同“如”、若”、“奈”結(jié)合,組成“何如”、“如何”、“何若”、“若何”、“奈何”等常用詞組,使用起來同單詞的作用很相近,有人稱之為“熟語”??梢杂米髦^語、定語、狀語,可語譯為“怎么樣”、“為什么”、“什么樣”。如:12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13上曰:“汲黯何如人哉?”14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三、疑問代詞
何15傷未及死,如何勿重?16子觀越王之志何若?17此為何若人?18晏子曰:“子將若何?”19楚辟,我衷,若何效辟?20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21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三、疑問代詞
何
“如”、“若”、“奈”同“何”字之間還可以插入名詞、代詞或詞組,組成“如××何”、“若××何”、“奈××何”。常用于謂語的位置,一般可語譯為“對××怎么樣”或“把××怎么樣”。如:22其妻獻(xiàn)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3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內(nèi)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三、疑問代詞
何24鄭伯如晉,子大叔相。見范獻(xiàn)子,獻(xiàn)子曰:“若王室何?”25會〔公叔〕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三、疑問代詞
何“如之何”,“若之何”用作狀語時,不能像用作謂語時那樣理解。這里“之”字沒有作用,無所稱代,整個詞組應(yīng)像一個單詞那樣理解,用來反問原因??烧Z譯為“怎么”、“為什么”。如:26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27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三、疑問代詞
曷“曷”字表示疑問,可用作賓語(包括介詞的賓語)、定語和狀語。可語譯為“什么”、“哪里”、“怎么”等。如:①秦伯怒曰:“若爾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爾曷知!”②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③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激昂大義,死不顧,亦曷故哉?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三、疑問代詞
奚
“奚”字表示疑問,可以用作賓語(包括介詞的賓語)、定語和狀語??烧Z譯為“什么”、“怎么”、“為什么”等。如:①“許子冠乎?”曰:“冠?!痹唬骸稗晒??”曰:“冠素?!雹谠S子奚為不自織?③舜為御,堯為左,禹為右,入于澤而問牧童,入于水而問漁師,奚故也?其知之審也。④今朝至暮變,暮至朝變,十日而海內(nèi)畢矣,奚待期年!三、疑問代詞
奚
“奚”字可以同“如”、“若”結(jié)合為“奚如”、“奚若”,其作用似“何如”、“何若”,但少用。用作謂語,可語譯為“怎么樣”。如:⑤俄而王果與犀首計,曰:“吾欲攻韓,奚如?”⑥當(dāng)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為父母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三、疑問代詞
胡“胡”字表疑問,可以用作狀語,也可以組成介賓詞組作狀語??烧Z譯為“為什么”、“怎么”、“什么”等。如: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②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三、疑問代詞
惡“惡(wū)”字表疑問,可以用作狀語,也可以同介詞“乎”字組成介賓詞組作狀語??烧Z譯為“怎么”、“哪里”等。如:①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而聞乎?”②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三、疑問代詞
安“安”字表示疑問,可以用作賓語,常用作狀語,還可用于“所”字前作定語,可語譯為“哪里”、“什么”、“怎么”等。如:①帝曰:“今安在?”對曰:“在宮府門外?!雹谌辉ブ菪聰≈螅材芸勾穗y乎?③王夫人病甚,人主至自往問之,曰:“子當(dāng)為王,欲安所置之?”三、疑問代詞
焉“焉”字表示疑問,常就處所提出疑問,常用作狀語??烧Z譯為“哪里”、“怎么”。如:①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②姜氏欲之,焉辟害?三、疑問代詞
第一節(jié)、代詞四、無定代詞或莫思考與練習(xí)(十七)第四章語法(二)
———虛詞和句式“或”和“莫”是古代漢語所特有的無定代詞。現(xiàn)代漢語沒有,應(yīng)該給予注意。四、無定代詞或
“或”字用作無定代詞,只作主語,表示“有的人”、“有人”、“有某事物”的意思。如: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③或問儒者曰:“方此時也,堯安在?”④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四、無定代詞或
在“或”后出現(xiàn)名詞、“者”字詞組的,在“或”前出現(xiàn)能愿動詞、副詞或介賓詞組的,不是無定代詞,是動詞,表示部分存在,可語譯為“有”。如:⑤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黯見,上不冠不見也。⑥堯、舜、湯、武,或反君臣之義、亂后世之教者也。⑦陳良,楚產(chǎn)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xué)于中國;北方之學(xué)者,未能或之先也。四、無定代詞莫“莫”字用作否定性的無定代詞,只作主語,表示“沒有誰”、“沒有什么”、“沒有某事物”的意思。如:①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愬,莫敢違。②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③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④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⑤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四、無定代詞莫⑥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內(nèi)史鄭當(dāng)時是魏其,后不敢堅對。馀皆莫敢對。⑦二三子何為莫出?四、無定代詞莫“莫”字也用作副詞,作狀語,表示否定。如:⑧陳亂,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⑨民獨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萬物之盡有爪角也,不免于萬物之害。⑩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四、無定代詞思考與練習(xí)(十七)一、下列例句中標(biāo)“·”號的是什么詞或詞組?用作什么成分或起什么作用?可語譯為什么?二、把標(biāo)橫線的部分作句法結(jié)構(gòu)分析。三、語譯下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痹釉唬骸皨雰悍桥c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xué)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注釋第二節(jié)副詞曾、嘗方、適且竟但(亶)、特、徒、弟(第)稍、少、略、頗益良幾第四章語法(二)
———虛詞和句式乃(廼)相固亟蓋殆(不、弗、毋、勿、無、未、非、微)思考與練習(xí)(十八)第二節(jié)副詞
副詞經(jīng)常用于動詞、形容詞前作狀語,也在用為判斷句謂語的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前作狀語,也有用作補語的。根據(jù)作用的不同,副詞可分為表示時間、范圍、程度、關(guān)聯(lián)、情態(tài)、語勢、否定、謙敬等。副詞的數(shù)量較多。曾、嘗“曾”、“嘗”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行為已經(jīng)過去,可語譯為“曾經(jīng)”。如:①虜曾一入,〔魏〕尚率車騎擊之,所殺甚眾。②孟嘗君曾待客夜食。③孫臏嘗與龐涓俱學(xué)兵法。④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霸弊钟脼楦痹~,還可以表示行為是意料之外的,或已經(jīng)達(dá)到某種限度,讀zēng??烧Z譯為“竟然”。如:⑤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⑥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曾、嘗
“方”、“適”用為副詞,作狀語,“方”表示行為、性狀正在進(jìn)行或持續(xù),而“適”字表示兩種行為之間的聯(lián)系或相合??烧Z譯為“正”、“正在”、“正好”。如:①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jù)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②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③已故到譙,適值佗見收,匆匆不忍從求。④鹽瀆嚴(yán)昕與數(shù)人共候佗,適至,佗謂昕曰……方、適“方”、“適”都可以表示行為發(fā)生在不久之前,可語譯為“剛”、“剛才”、“剛剛”。如:⑤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⑥荊適有謀,侏儒常先聞之以告惠文君。方、適
“方”字還常用為介詞,如“方今”、“方此時”,“方”可語譯為“當(dāng)”、“正在”等。
“適”字還常用為動詞,如“使五尺之童適市”,“適”可語譯“往”、“到……去”。方、適
“且”字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下一步如何。可語譯為“將”、“將要”、“暫且”、“姑且”、“將近”。如:①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②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③今晉雖無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按兵積谷,以待其釁。④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且
“竟”字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事件終結(jié)的時間,可語譯為“終于”、“到底”等。如:①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②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竟“竟”字用為副詞,還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可語譯為“竟然”。如:③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shù)千里,竟斬陽周。④及呂后時,事多故矣,然〔陳〕平竟自脫,定宗廟,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竟
“但(亶)”、“特”、“徒”、“弟(第)”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較小的范圍??烧Z譯為“只”、“僅”、“只管”等。如:①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雹谔K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還,亶為典屬國。③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④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但(亶)、特、徒、弟(第)⑤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⑥平原君之游,徒豪舉耳,不求士也。⑦于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⑧〔鄧〕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但(亶)、特、徒、弟(第)特、徒“特”、“徒”用作狀語,受其前后文的制約,也可以語譯為“空”、“白白地”、“徒然”。如:⑨王必曰:“三國固且去矣,吾特以三城送之。”⑩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稍”、“少”、“略”、“頗”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程度較輕或情況簡略,具體語譯各有特點。如:①其后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②居歲余,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③太后之色少解。④于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jìn)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稍、少、略、頗⑤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⑥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xué)。⑦至于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⑧學(xué)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稍、少、略、頗
但在有的古書用例中,“頗”有表示“很”的意思,這個意義一直留存于現(xiàn)代漢語。讀古書時應(yīng)注意區(qū)別。如:⑨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⑩〔李〕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
在《史記》一部書中,“頗”字的兩個意思都在用,閱讀時,更應(yīng)注意。用為“約略”、“稍微”意思的較多。稍、少、略、頗
“益”字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程度進(jìn)一步深化,重點在前后比較。可語譯為“更加”、“越發(fā)”等。如:①〔許〕遠(yuǎn)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②居十日,扁鵲復(fù)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雹蹫榫嫞羟簿訉O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
益有時也表示程度或進(jìn)程的漸進(jìn),可語譯為“漸漸”、“逐漸”等。如:④〔蘇〕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⑤至函谷關(guān),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益“良”字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程度高,可語譯為“很”、“甚”。如:①美志不遂,良可痛也。②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良“良”字用為副詞,也表示事實確鑿可信,可語譯為“的確”、“真是”等。如:③諸將不許,遂殺杵臼與孤兒。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
④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良
“幾”字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接近某種情況,可語譯為“幾乎”、“差一點”、“將近”等。如:①伍子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②鄧通既至,為文帝泣曰:“丞相幾殺臣?!雹蹪h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幾
“幾”字還用為動詞,有“接近”、“差不多”的意思。用作數(shù)詞,讀jǐ,是“多少”的意思。如:④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⑤曰:“子來幾日矣?”幾
“乃”也寫作“廼”,常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根據(jù)前后文,可以語譯為“就”、“竟”、“卻”、“才”、“僅”、“只”等。如:①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②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③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乃④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shù),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⑤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⑥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fēng),悉使羸兵負(fù)草填之,騎乃得過。⑦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shù)十騎遁去。⑧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乃“乃”字用于判斷句的謂語前,作狀語,仍有關(guān)聯(lián)作用,表示該判斷與前文所談內(nèi)容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同時也有加強語勢表示確認(rèn)的作用。如:⑨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⑩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11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12臣廼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所以不報者,以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乃
“相”字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相關(guān)事物在同一行為變化上的關(guān)聯(lián)??烧Z譯為“互相”。如:①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內(nèi)。②雞鳴狗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③夫山居而谷汲者,鹽臘而相遺以水。
相副詞“相”字,有的也用偏義,即只表示有關(guān)雙方之中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如:④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⑤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shù)日而知死處矣。相
“固”字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本來如此或理當(dāng)如此,可語譯為“本來”、“固然”等。如:①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②一人之蛇成,奪其巵,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③丈人笑曰:“禽獸負(fù)恩如是,而猶不忍殺,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仁陷于愚,固君子所不與也?!惫?/p>
副詞“固”字有表示態(tài)度堅決的,可語譯為“堅決地”。如:④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⑤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固
“亟”字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急促緊迫??烧Z譯為“急速”、“趕快”。如:①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②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將后齊、燕。亟副詞“亟”字又讀qì,表示行為變化的頻率??烧Z譯為“屢次”、“多次”。如:③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④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亟“蓋”字用為副詞,作狀語,有的表示推測或不十分肯定??烧Z譯為“大概”、“大約”等。如:①仲尼之嘆,蓋嘆魯也。②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③然劇孟母死,自遠(yuǎn)方送喪,蓋千乘。
蓋副詞“蓋”字,有的有表示追述原因的作用??烧Z譯為“原來是”、“大約”。如:④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⑤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⑥故用于秦者十變而謀希失,用于燕者一變而計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蓋治亂之資異也。蓋
“殆”字用為副詞,作狀語,表示推測或不肯定??烧Z譯為“恐怕”、“近乎”、“差不多”等。如:①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②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③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殆
這一組,常用為表示否定的副詞,用作狀語,有的表示一般否定,有的表示禁戒,有的表示否定過去,各有自己的特性。如:不①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②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為入報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弗③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④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不、弗、毋、勿、無、未、非、微毋⑤〔韓〕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⑥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勿⑦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⑧休兵數(shù)年,因令人請地于韓,韓康子欲勿與。不、弗、毋、勿、無、未、非、微無⑨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⑩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11居數(shù)年,其子窮困負(fù)薪,逢優(yōu)孟,與言曰:“我,孫叔敖之子也。父且死時,屬我貧困往見優(yōu)孟?!眱?yōu)孟曰:“若無遠(yuǎn)有所之。”12大國制義以為盟主,是以諸侯懷德畏討無有貳心。不、弗、毋、勿、無、未、非、微未13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14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15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辈?、弗、毋、勿、無、未、非、微非16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17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實異也。18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19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不、弗、毋、勿、無、未、非、微微20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跖邪?21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弗、毋、勿、無、未、非、微思考與練習(xí)(十八)一、標(biāo)“·”號的是什么詞?同哪個詞或詞組發(fā)生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可語譯為什么?二、語譯下文,并把標(biāo)橫線的部分作結(jié)構(gòu)分析。
第三節(jié)介詞于乎以為與因諸思考與練習(xí)(十九)第四章語法(二)
———虛詞和句式第三節(jié)介詞
介詞經(jīng)常要同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結(jié)合,組成介賓詞組,用于動詞或形容詞前后,作狀語或補語。這是古今漢語基本相同的。但古代漢語又有自己的某些特點。在古代漢語里,同一個介詞往往因為前后文的不同,用現(xiàn)代漢語理解,其表達(dá)的意思也不同,即同一個古代漢語的介詞,往往要用幾個甚至十多個現(xiàn)代漢語的介詞去對譯。這里介紹幾個常用的介詞。“于”字和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結(jié)合,組成介賓詞組,用于動詞或形容詞前后作狀語或補語,以作補語的為多見。表示處所、時間、范圍、對象、比較等,可語譯為“在”、“到”、“從”、“向”、“給”、“和”、“對”、“比”、“在××中”、“在××方面”等。于用作狀語的。如:①元濟(jì)于城上請罪,進(jìn)誠梯而下之。②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③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用作補語的。如:④癸酉,師陳于鞌。⑤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⑥趙氏求救于齊。于⑦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⑧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岵懿俦扔谠B,則名微而眾寡。⑩夫常人安于故習(xí),學(xué)者溺于所聞。11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于“于”字的語譯較多,好似含義豐富,實際并非如此?!坝凇痢痢弊鳛橐粋€介賓詞組是對譯的基礎(chǔ),同時又受和“于××”直接結(jié)合的動詞或形容詞所制約。簡單地說,是“于”字的前后文直接影響著“于”字的語譯。上述各例都是這樣,再舉兩例比較說明。如:12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13“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恐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庇诓荒苷J(rèn)為是固定的,也可見到“于××”用于形容詞后不表示比較的,實際也受前后文影響或制約。如:14仆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15是以君子篤于禮而薄于利。于“于”字組成的介賓詞組,其賓語一般不能省略,而介詞“于”字卻常可省略?,F(xiàn)代漢語的介詞一般不能省略,因而對譯時要根據(jù)前后文選擇適當(dāng)?shù)慕樵~添加上。如:16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17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18西人長〔〕火器而短〔〕技擊,火器利〔〕襲遠(yuǎn),技擊利〔〕巷戰(zhàn)。19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于
“乎”字用為介詞,同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結(jié)合,組成介賓詞組,用于動詞前后作狀語或補語,以作補語為主,作狀語的少見。所表達(dá)的語法意義,與介詞“于”字基本上相同,但使用范圍要窄很多。如:①魏宣子肘韓康子,康子踐宣子之足,肘足接乎車上,而知氏分于晉陽之下。②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③臣之所好者,道也;進(jìn)乎技矣。乎④吾嘗疑乎是。⑤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⑥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乎
“以”字是個常用的介詞。它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等組成介賓詞組,經(jīng)常用作狀語,也用作補語。表示方式、憑借、原因、處所、時間等?!耙浴弊挚烧Z譯為“用”、“憑借”、“因”、“按”、“把”、“率領(lǐng)”、“在”等。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②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時東南風(fēng)急,〔黃〕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馀船以次俱進(jìn)。以用作補語的。如:⑤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⑥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終寄臣以大事也。⑦賞以春夏,刑以秋冬。以“以”字也是個使用范圍比較廣的介詞,像介詞“于”字一樣,對譯起來是受前后文制約的。上述各例都是這樣,再舉幾例比較說明。如:⑧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岽颂煲跃诠乱玻、舛Y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11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以
由“以”組成的介賓詞組,常見有三種變化。介詞“以”的賓語可以前置。如:1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13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余何面目以視于天下乎?以介詞“以”的賓語,常有省略的。如:14
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15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fēng)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以介詞“以”字也有省略的。如:16于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17妾又聞王者出師,必上觀天道,下順人心。今人心既不然矣,請驗之〔〕天道。以
“為”字常用為介詞,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組成介賓詞組,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替代、原因、對象等??烧Z譯為“替”、“給”、“因為”、“對”等。如:①昭陽為楚伐魏,覆軍殺將,得八城。②庖丁為文惠君解牛。③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為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⑤君之楚,將奚為北面?⑥今戰(zhàn)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⑦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zé)于薛乎?⑧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為
“與”字在古代漢語中的用法較多,常見有用作介詞的,有用作連詞的,有用作語氣助詞的,有用作動詞的。雖有陽平聲、上聲、去聲之別,但基本上不能用來區(qū)別詞性。要明確知道是什么詞,表示什么意思,離開其特定的語法結(jié)構(gòu),離開其前后文,是不可能的。
與“與”字用為介詞,同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結(jié)合成介賓詞組,用作狀語,表所同?!芭c”字可以語譯為“和”、“同”、“跟”等。如:①秦伯說,與鄭人盟。②孫臏嘗與龐涓俱學(xué)兵法。③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④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⑤與魏質(zhì)以安其心,從韓而伐趙,趙雖與齊為一,不足患也。⑥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與
由“與”字組成的介賓詞組,有兩種結(jié)構(gòu)變化:一是“與”字的賓語前置,一是“與”字的賓語省略。
與
介詞“與”字的賓語前置的有:疑問代詞作“與”字賓語的,一般要前置;為了強調(diào),也可以前置。如:⑦使襄子于晉陽也,令不行,禁不止,是襄子無國,晉陽無君,尚誰與守戰(zhàn)?⑧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yuǎn)于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獻(xiàn)器?與介詞“與”字賓語省略的。如:⑨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⑩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迸c
介詞“與”字同連詞“與”字,用在動詞前時,不太好區(qū)分,這里從結(jié)構(gòu)特點上略作說明,用作辨識的參考:1)介詞要求組成介賓詞組,有的介詞的賓語可以省略。連詞所連接的前后雙方不能省略一方。2)代詞“之”字不用于主語,當(dāng)然也不應(yīng)該同另外的名詞、代詞等組合為聯(lián)合詞組作主語。3)介詞前有副詞、能愿動詞、連詞等是常見現(xiàn)象,表示聯(lián)合關(guān)系的連詞之前不存在這種情況。4)介詞的賓語,在特定的條件下有前置的,而表示聯(lián)合關(guān)系的連詞所連接的一方不可能有這樣結(jié)構(gòu)。5)結(jié)構(gòu)上沒有什么特點的,參考其上下文,有的也可以得到確認(rèn)。11秦與荊人戰(zhàn),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江南。12昔者楚共王與晉厲公戰(zhàn)于鄢陵,楚師敗,而王傷其目。與
“因”字用為介詞,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組成介賓詞組,作狀語,表示原因、憑借等??烧Z譯為“因為”、“趁著”、“根據(jù)”等。如:①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②今陛下因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fēng)靡靡,爭為口辯而無其實。③魏往年大破于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④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因
介詞“因”的賓語常常省略。省略后表原因的可語譯為“因而”,不必添出賓語;表憑借的語譯時一般還要添出賓語。如:⑤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⑥矯命以責(zé)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⑦滕公留朱家飲數(shù)日,因〔〕謂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因“諸”字本不是一個介詞。它有兩個合音詞的用法:一是“之于”的合音,一是“之乎”的合音。從合音考慮,把它附在這里介紹。“諸”字用于動詞和作補語的介賓詞組的賓語之間,其作用等于“之于”。其中的“之”字是動詞的賓語,“于”字是作補語的介賓詞組的介詞。從古音看,“諸”和“之”是雙聲,“諸”和“于”是疊韻,因而說,“諸”是“之于”的合音,也叫做合音詞。諸如:①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②穆公訪諸蹇叔。③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諸“諸”字用于疑問句的動詞之后,其作用等于“之乎”。其中的“之”字是動詞的賓語,“乎”字是表示疑問的語氣助詞。古音,“諸”和“之”是雙聲,“諸”和“乎”是疊韻,因而說“諸”又是“之乎”的合音,也叫做合音詞。如:④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⑤對曰:“聞彊氏授甲將攻子,子聞諸?”諸⑥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敝T
“諸”字也有用為“之”或用為“于”的,比前二者少見。如:⑦冬,晉薦饑,使乞糴于秦。秦伯謂子桑:“與諸乎?”⑧仲幾曰:“縱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諸乎?”⑨小臣有晨夢負(fù)公以登天,及日中,負(fù)晉侯出諸廁。遂以為殉。⑩晉侯圍曹,門焉,多死。曹人尸諸城上,晉侯患之。諸思考與練習(xí)(十九)
一、標(biāo)“·”號的詞是什么詞?說說各在其所在句中的語法功能,可語譯為什么?二、語譯下文,把標(biāo)橫線的部分作結(jié)構(gòu)分析。
第四節(jié)連詞而以且則然則然而雖然然思考與練習(xí)(二十)第四章語法(二)
———虛詞和句式第四節(jié)連詞
連詞是連接詞和詞(包括詞組)、分句和分句、句子和句子或段與段的,表示所連接部分之間具有某一特定的關(guān)系。古代漢語中的連詞,大部分可以從對譯的角度理解。連詞“而”字在古代漢語中,使用得比較多,也相當(dāng)靈活:常用于作謂語的兩個動詞、形容詞之間或詞組的組成成分之間,用于狀語和中心詞之間,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也常用于復(fù)句的分句之間,表示關(guān)聯(lián)?!岸笔且粋€使用范圍很廣的連詞,在現(xiàn)代漢語書面語中有部分保留。
而而1、用于作謂語的兩個動詞(有賓語的包括賓語)、形容詞之間或詞組的組成成分之間的。①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②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③先生能飲幾何而醉?④老婦恃輦而行。⑤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⑥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2、用于狀語和中心詞之間的。
⑦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⑧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⑨于是大風(fēng)從西北而起,折木發(fā)屋,揚沙石……而而3、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的。⑩我有子弟,子產(chǎn)誨之;我有田疇,子產(chǎn)殖之。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11使宋王而寤,子為齏粉夫!12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13若我而不有之,彼惡得而知之?若我而不賣之,彼惡得而鬻之?14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15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16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17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于先師也。而4、用于復(fù)句的分句之間的。如:18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fēng)至苕折,卵破子死。19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20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2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而22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殺其真子。23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24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岸弊忠材苡糜诰浜途渲g,其作用和用于分句之間的是相同的。而以
“以”字用為連詞,常見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因果復(fù)句,一是用于連用的動詞或形容詞之間。1、“以”字用于因果復(fù)句,可語譯為“因為”。如:①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②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耙浴弊钟糜谶B用的動詞或形容詞之間,表示關(guān)聯(lián)??烧Z譯為“用來”、“而”。如:③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④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⑤穿池沼,則欲其深以廣也;為臺榭,則欲其高且大也。以
“以”字用于存在動詞“有”或“無”之后,構(gòu)成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有以××”、“無以××”?!耙浴弊秩匀皇怯米鬟B用的動詞之間的連詞。如:⑥王曰:“伯氏,諸侯皆有以鎮(zhèn)撫王室,晉獨無有,何也?”⑦然墨之道,“兼愛”為本,吾終當(dāng)有以活汝,脫有禍,固所不辭也。⑧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⑨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以它們的結(jié)構(gòu)應(yīng)該是:“有(或無)+〔賓語〕+
以+動詞”,“有”或“無”的賓語經(jīng)常省略,而形成了“有以××”、“無以××”句式。把“有”、“無”的賓語沒有省略的句子拿來比較,就可以看到二者的同異。如:⑩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辟燥濕寒暑……11布衣相與交,無富厚以相利,無威勢以相懼也,故求不欺之士。以
“且”字用作連詞,可以連接詞、詞組、分句、句子?;旧媳硎颈贿B接的兩部分之間具有平行關(guān)系,有的略有進(jìn)層之義,有的有抉擇之義,有的表示兩事比較,實際都取決于被連接的雙方內(nèi)容之間的關(guān)系。據(jù)“且”字及其前后文,可語譯為“而且”、“并且”、“一邊××,一邊××”、“況且”、“還是”、“尚且”等。
且且①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②公語之故,且告之悔。③舅犯走且對曰:若無所濟(jì),余未知死所,誰能與豺狼爭食?”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⑤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⑥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則”字用為連詞,表示后者對前者的承接。它的使用范圍較廣,常在多種復(fù)句的分句間表示承接,也可以在句與句之間表示承接。
則則在敘述句中,“則”表示后分句對前分句的承接,也可以表示后句對前句的承接?!皠t”字可語譯為“就”。①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②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至則相楚。③〔范增〕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座,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則“則”字可語譯為“原來”、“已經(jīng)”,但表示承接的意義就沒有了。④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⑤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則
按斷句的斷句使用“則”字關(guān)聯(lián),表示對前邊按句的承接?!皠t”可語譯為“就”。所謂按斷句,指在前的分句陳述情況,叫按句;最后的分句對在前的分句所陳述的內(nèi)容加以判斷或評議,叫斷句;復(fù)合起來叫按斷句。如: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而又與大國執(zhí)讎,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⑦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yuǎn)矣。則
在條件句的正句使用,“則”表示對前邊的條件分句的承接?!皠t”字可語譯為“就”。如:⑧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⑨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則在假設(shè)句的正句使用,表示對前邊的假設(shè)分句的承接?!皠t”字可語譯為“就”、“那么”。如:⑩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11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則
在因果句的正句使用,表示對前邊的原因分句的承接。“則”字可語譯為“就”。如:12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13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fù)大舟也無力。
則在對比句的后一分句使用,表示對前一分句承接?!皠t”字可語譯為“就”。如:14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15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則
在多重復(fù)句的幾個復(fù)句關(guān)系中分別使用“則”字,也可能構(gòu)成對比句?!皠t”字仍可語譯為“就”。如:16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17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然則
“然則”在上古不是一個詞,是指示代詞“然”和連詞“則”的連用?!叭弧弊质且粋€分句,指代前文所談內(nèi)容;“則”字表示“然”字與下文的關(guān)聯(lián),后文說明前文的當(dāng)然結(jié)果?!叭粍t”可語譯為“這樣就”或“既然這樣,那么”。①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②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睂υ唬骸叭粍t廢釁鐘與?”③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然則由于“然則”經(jīng)常連用,后來已成為一個凝固的形式,可以認(rèn)為是一個連詞,可語譯為“那么”。如:④曾子曰:“參也與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雹荽髞y由尚書出,人皆曰尚書倚副元帥不戢士。然則郭氏功名,其與存者幾何?⑥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然則
“然而”在上古一般也應(yīng)是兩個詞,是指示代詞“然”與連詞“而”的連用?!叭弧弊种复淝拔牡膬?nèi)容,“而”字表示與后文關(guān)聯(lián),可語譯為“這樣但是”。如: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不慕仁義而治強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畢也。
然而
由于“然而”經(jīng)常連用,戰(zhàn)國后期就發(fā)展為一個連詞,表示轉(zhuǎn)折,可語譯為“但是”、“可是”等。如:③今有國者雖地廣人眾,然而人主壅蔽,大臣專權(quán)。是國為越也。④太子雖置,然而君之好色不已,所愛有子,君必愛之,愛之則必欲以為后,臣故曰太子未生也。然而
“雖然”在上古漢語里也不是一個單詞,而是連詞“雖”和指示代詞“然”的連用?!半m”字表示讓步,與后文關(guān)聯(lián),“然”字就是讓步分句,指代上文所談內(nèi)容。古代的“雖然”可語譯為“雖然這樣”。如:①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雹谥T侯之禮,吾未之學(xué)也。雖然,吾嘗聞之矣。③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雖然
“然”字在上古也用作連詞,表示轉(zhuǎn)折,可語譯為“但是”、“可是”等。如:①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②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然百歲后,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
然思考與練習(xí)(二十)
一、標(biāo)“·”號的詞是什么詞?在句中起什么作用?當(dāng)語譯為什么?二、語譯下文,并把標(biāo)橫線的部分作結(jié)構(gòu)分析。
第五節(jié)助詞一、結(jié)構(gòu)助詞二、句首句中語氣助詞三、直陳句常用的句尾語氣助詞四、疑問句常用的句尾語氣助詞五、祈使句常用的句尾語氣助詞六、感嘆句常用的句尾語氣助詞七、句尾語氣助詞的連用第四章語法(二)
———虛詞和句式第五節(jié)助詞一、結(jié)構(gòu)助詞之第四章語法(二)
———虛詞和句式第五節(jié)助詞
助詞經(jīng)常用于一定的結(jié)構(gòu)之中,或用于句首、句中、句尾,其本身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xué)六年級第一學(xué)期藝術(shù)教育活動計劃
- 四年級法治教育網(wǎng)絡(luò)課程計劃
-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暑期學(xué)習(xí)計劃
- 2025中國建材集團(tuán)有限公司招聘6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心理健康機構(gòu)醫(yī)療廢物處理培訓(xùn)計劃
- 八年級信息技術(shù)課程計劃
- 2025企業(yè)安全管理人員安全培訓(xùn)考試試題含完整答案(全優(yōu))
- 2025年幼兒園后勤信息化建設(shè)計劃
- 2024-2025公司安全管理人員安全培訓(xùn)考試試題a4版打印
- 五年級班主任班級衛(wèi)生計劃
- 2025-2030年中國酶制劑行業(yè)競爭格局展望及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消化道出血介入術(shù)后護(hù)理
- 《自救器的使用與創(chuàng)傷急救》培訓(xùn)課件2025
- 2025年浙江杭州市人才管理服務(wù)中心(杭州市人事考試院)編外員工招聘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環(huán)保設(shè)施租約解除協(xié)議
- 木材干燥學(xué)的課程設(shè)計
- 2025年上半年四川省事業(yè)單位聯(lián)考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新高考數(shù)學(xué)二輪復(fù)習(xí)講練專題11 平面向量小題全歸類(13大核心考點)(講義)(解析版)
- EOS 佳能6D單反相機 基本使用說明書
- 安全生產(chǎn)警示教育
- 人民醫(yī)院病房樓裝修改造工程施工組織設(shè)計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