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語句理解類)-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解析版)_第1頁
文言文閱讀(語句理解類)-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解析版)_第2頁
文言文閱讀(語句理解類)-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解析版)_第3頁
文言文閱讀(語句理解類)-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解析版)_第4頁
文言文閱讀(語句理解類)-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輪備戰(zhàn)】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精講精練(北京專用)

專題二:文言文閱讀?語句理解類(解析版)

【文言文閱讀】

北京市語文高考文言文專題考查的題型和題量多有變動,2020年之前五道、

六道輪著考查,2021年固定為五道,知識點的涉及和涵蓋也相對穩(wěn)定。

應試中考查的題型固定為四個選擇題和一個主觀題簡答題,涉及的知識點分

別是實詞的釋義、虛詞的一詞多義、語句的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推斷和文章內(nèi)容的

歸納概括等。

【文言文閱讀答題方法】

強化語境意識,揣摩句內(nèi)語境和句外語境。

利用一個語境(句內(nèi)語境和句外語境)之內(nèi)的語句表述連貫、語意密切的特點

來翻譯句子。考生可以通過具體的語境補充省略的成分,如量詞、主謂賓等,也

可以通過語境突破翻譯句子當中一些不熟悉的字詞和句子的大意。因此,前后語

境可以幫助考生靈活推斷難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準確含義和用法。

(1)關(guān)注試題信息是否錯位,人物、時間、事件的表述是否正確,是否在細節(jié)

方面有張冠李戴的問題。

(2)關(guān)注詞語是否錯解、分析有無錯解,是否存在顛倒是非,選項中的表述是

否符合原文意思。

(3)關(guān)注選項中的相應關(guān)系,確認前因與后果、條件與結(jié)果等邏輯關(guān)系是否正

確。

(4)關(guān)注是否添枝加葉、無中生有,是否故意夸大或縮小、以偏概全或以全概

偏等。

(5)關(guān)注轉(zhuǎn)述是否準確,確認對情節(jié)、細節(jié)的表述有無錯漏,是否把不同時空

的事糅合起來表述。

【真題連接】

[2023年北京高考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貴廉

漢元帝時,貢禹上書言:“孝文皇帝時,貴廉潔,賤貪污,賈人、贅婿及吏坐贓者,皆

禁錮不得為吏。賞善罰惡,不阿親戚,罪白者伏其誅,疑者以與民,無贖罪之法。故令行禁

止,海內(nèi)大化,天下斷獄僅四百,與刑措亡異。

“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辟地廣境數(shù)千里。自見功大威行,遂名嗜欲。用度不足,

乃行一切*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

眾。郡國恐其誅,如擇便巧史書①、習于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奸完不勝,則取勇

猛能掾如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義而有財者顯于世,欺謾而善書者尊于

朝,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

何以謹慎為?勇猛而臨官。'故寄制而髡鉗者,猶復攘臂為政于世,行雖犬彘,家富勢足,

目指氣使,是為賢耳。故謂居官而置富者為雄杰,處奸而得利者為壯士。兄勸其弟,父勉其

子,俗之敗壞,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贖罪,求士不得真賢,相守②崇財利

而誅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興至治,致太平,宜除贖罪之法。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贓者,輒行其誅,亡但免

官,則爭盡力為善,貴孝弟,賤賈人,進真賢,舉實廉,而天下治矣?!?/p>

嗚呼,今日之變,有甚丁此!自神宗?以來,孽貨之風日甚一日。國維不張,而人心大

壞,數(shù)十年于此矣。《書》目:“不肩好貨,敢恭生生,鞠人謀人之保居,敘欽?!雹鼙厝缡?/p>

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貢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販賣,與民爭利。犯者輒免官削爵,

不得仕宦。”此議今亦可行。自萬歷以后,天下水利碾硝,場渡市集,無不屬=豪紳,相沿

?為常事矣。

(取材于顧炎武⑤《日知錄》)

【注】①便巧史書: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諸侯國相、郡守。③神宗:明朝

皇帝,年號萬歷。④"不肩好貨"句:大意是不任用貪財?shù)娜?,而舉用懂得養(yǎng)民、能改善百

姓生活的人。⑤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刑措亡異同

把刑罰擱置起來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

違反正道又兇猛的人比官員的地位還高

C.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贓者

相守中選拔推舉官吏不按實情的以及收受賄賂的人

D.國維不張

國家綱紀制度形同虛設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貴于官",比一般官員高貴,意思是讓他們身居要職。句意:逆亂狂妄而兇狠無畏者

位居高職。

故選Bo

【參考譯文】

漢元帝時,貢禹上書說:“孝文皇帝時,崇尚廉潔,鄙視貪污,商買之人,入螯之婿,

以及官吏中有貪污,受賄行為者,都禁錮終身不得為官。獎賞善行,懲罰惡人,不偏袒親戚,

罪證確鑿者按律誅殺,罪證不能肯定者,從輕發(fā)落,沒有贖罪的規(guī)定,因此,令行禁止,天

下大治,全國共審理和判決案件四百起,和無人犯法,同把刑罰擱置起來差不多。

“漢武帝即位之初,尊重賢才,任用士人,開拓疆域數(shù)千里,他認為自己功績盛大,威

望很高,于是開始奢侈縱欲,費用不足,就變更各種舊有規(guī)制,使犯法者可以用錢物來贖罪,

交納一定的谷物就可以補為官吏。因此,天下奢侈之風盛行,吏治混亂,百姓貧困,盜賊蜂

起,亡命之徒眾多。各郡國害怕禍殃及身,就選擇精通掌故、長于為文、熟悉賦稅簿籍、善

于巧言蒙騙上級官府的人為高官;奸邪之事層出不窮,便舉用兇狠而能控制百姓者,能以苛

刻暴虐手段脅迫人屈服者,讓他們身居要職。因此無義而有財者顯赫于世間,欺詐而善書者

尊貴于朝廷,逆亂狂妄而兇狠無畏者位居高職。所以,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話:要孝悌何用?

錢財多就光榮。要禮義何用?善于為文就能顯貴,要謹慎何用?兇狠暴虐就能做官。于是,

受過,腺、制、髡、鉗等各種刑罰的人也在世間奮起參政,行為雖如同豬狗,卻家境富有,勢

力強大,頤指氣使,這就是所謂賢能之人。于是,做官而致富者被視為英雄豪杰,奸詐而得

利者被稱為壯勇之士,哥哥勸勉弟弟,父親鼓勵兒子,爭蹈其途,社會風氣的敗壞,已到了

如此地步!考察其原因,都是由于犯法允許贖罪,求士得不到真正的賢能,郡國長官貪圖錢

財和私利,誅罰措施實行不力的緣故。

“現(xiàn)今要想振興社會,達到大治,使天下太平,就應當廢除贖罪的法律。諸侯國相和郡

守選拔舉薦人才情況不屬實,以及有貪贓行為的,要堅決誅殺,不能僅僅免官而已,這樣一

來,就會人人爭相盡力為善,推崇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唾棄商賈貨利之人,進薦舉用真正

賢能而廉潔的人,天下就會得到大治?!?/p>

唉!當今的社會形勢比漢無帝時期事要嚴峻。從明神宗皇帝以來,社會上貪財好利的風

氣越來越嚴重,國家綱紀制度形同虛設,社會風氣徹底變壞,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數(shù)十年了?!渡?/p>

書?盤庚》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不要追逐珍寶、錢財和利欲,而要關(guān)注社會民生。對于那

些愛護民眾的人,就要給予重用?!敝挥邪凑者@樣的準則去做事,才能使天下太平。

貢禹又說:“應該讓近臣以及那些官府中侍中以上的,家中不能夠私自販賣,跟百姓爭。

觸犯這條法律的就免去官職,削掉爵位,不能做官。”這個建議如今也可以實行。自從萬歷

以后,天下的水利、碾虎、渡口、市集全部都歸豪紳所有,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舉國都習以

為常。

【專題模擬】

一、(2023?北京海淀?校考三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

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

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西交疏,則反相熟害,

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

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如天下治矣。

(節(jié)選自歐陽修《朋黨論》)

二日:嘗試觀于上志,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無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

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貴于其國

也,而不患其主冬不貴于天下也,此所以欲榮而逾辱也,欲安西逾危也。

孔子曰:"燕爵爭善處于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區(qū)區(qū)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

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不知禍否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于燕爵之智者

寡矣。夫為人臣者,再其爵祿富貴,父子兄弟相與比周于一國,區(qū)區(qū)焉相樂也,而以危其社

稷,其為灶突近矣,而終不知也,其與燕爵之智不異?!惫嗜眨禾煜麓髞y,無有安國;一國

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此之謂也。故細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細大

賤貴交相為黃,然后皆得其所樂。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務大》)

下列對文中畫線語句的理解,不正卿的一項是()

A.暫相黨引以為朋者

暫時互相勾結(jié)而為朋黨

B.但當退小人之偽朋

只是應該廢退小人虛偽的朋黨

C.其實無不安者

他們的內(nèi)心沒有不踏實的

D.區(qū)區(qū)焉相樂也

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戲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室”,實利,包括地位、俸祿等。句意:他們的地位沒有不安穩(wěn)的。

故選Co

【參考譯文】

臣聽說關(guān)于朋黨的言論,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就好

了。大概君子與君子因志趣一致結(jié)為朋黨,而小人則因利益相同結(jié)為朋黨,這是很自然的規(guī)

律。

但是臣以為小人并無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愛所貪的是薪俸錢

財。當他們利益相同的時候,暫時地互相勾結(jié)成為朋黨,那是虛假的;等到他們見到利益而

爭先恐后,或者利益已盡而交情淡漠之時,就會反過來互相殘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會

互相保護。所以說小人并無朋黨,他們暫時結(jié)為朋黨,也是虛假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

堅持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jié)。用這些來提高自身修養(yǎng),那么志趣一致就能

相互補益。用這些來為國家做事,那么觀點相同就能共同前進。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

黨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黨,進用君子的真朋黨,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

了。

(節(jié)選自歐陽修《朋黨論》)

試看古代記載,禹,揚,文、武的輔佐之臣,名聲沒有不榮耀的,地位沒有不安穩(wěn)的,

這是因為功大的緣故。平庸君主的輔佐之臣,他們希望獲得榮耀的名聲和安穩(wěn)的地位,這和

三王的輔佐之臣是相同的,但名聲沒有不恥辱的,地位沒有不危險的,這是因為沒有功勞的

緣故。他們都擔心自身不顯貴于本國,卻不擔心君主不顯貴于天下,這是他們希望榮耀反而

更加恥辱、希望安定反而更加危險的原因。

孔子說:“燕雀爭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鳥喂養(yǎng)著小鳥,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戲,自

以為很安全了。即使煙囪破裂,頭上的房梁燃燒起來,燕雀仍然面不改色,這是什么緣故呢?

是因為它們不知道災禍將廷及自身??!這不是很愚蠢的嗎?做臣子的,能夠避免燕雀這種見

識的人太少了,那些做臣子的人,增益他們的爵祿富貴,父子兄弟一起在國中結(jié)黨營私,怡

然自得地一起游樂,以此危害國家。他們離煙囪很近了,但始終也察覺不到,這同燕雀的見

識恐怕沒有什么區(qū)別。”所以說,天下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國家,國家大亂,就沒有安定的

家室,家室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個人。這些話說的就是上述情況。所以,局部的安定,一定

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貴和卑賤互相輔助,

然后才能各自都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務大》)

二、(2023?北京西城?北京四中??寄M預測)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一)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日:“父命也?!?/p>

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⑴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

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西伯夷、叔齊恥之,義不

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連餓死于首陽山。

(取材于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注釋:【1】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二)

士之特立獨行,事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

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

于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亙?nèi)f世而不顧者也。

武王周公圣人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

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由是而言,

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韓愈《伯夷頌》)

(三)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賢辯之甚詳而明,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見獨識,遂以為說,

既失其本,而學士大夫共守之不為變者,蓋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孟皆烏伯夷遭紂之惡,不念以怨,不心事之,以

求其仁,餓而避,不自降辱,?待天下之清,而號為圣人耳。然則司馬遷以為武王伐紂,伯

夷叩馬而諫,天下宗周,而恥之,義不食周粟,而為采薇之歌。韓子因之,亦為之頌。是大

不落也。

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zhí)煜?,天下孰不病紂?而尤者,伯夷也。嘗與太公聞西伯善養(yǎng)老,

則欲往歸焉。當是之時,欲夷紂者,二人之心豈有異邪?及武王一奮,太公學之,遂出元元

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與,何哉?蓋二老所謂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

自海濱而趨文王之都,計亦數(shù)千里之遠,文王之興以至武王之世,歲亦不下十數(shù),豈伯夷欲

歸西伯而志不選,乃死于北海邪?抑來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

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義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獨以為非,豈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與不仁

也。紂之為君,不仁也;武王之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紂,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

仁焉,又不事之,則伯夷何處乎?余故曰,圣賢辯之甚明,西后世偏見獨識者之失其本也。

嗚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時,其烈豈獨太公哉!

(取材于王安石《伯夷》)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顧人之是非

不考慮別人的做法是對還是不對

B.夫豈有求而為哉

難道是(他們)有所求取才這樣做的嗎

C.而尤者,伯夷也

特別(怨恨紂王)的就是伯夷了

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于是就把百姓從困苦中拯救出來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此處"是非"理解錯誤。是:贊譽;非:批評。句意:不顧慮別人的贊譽或批評

故選Ao

【參考譯文】

(-)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讓叔齊做國君的繼承人,等到父親去世后,

叔齊把王位讓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庇谑牵ú模┚吞幼吡?。叔齊也不肯

繼承國君之位而逃走。在這種情況下,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夠很好地禮遇年老而賢能的

人,何不去歸附他呢?等(他們)到達那里,西伯已經(jīng)死了。周武王載著西伯昌牌位,尊他

為周文王,向東方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向他進諫:“父親去世還沒有安葬就

發(fā)動戰(zhàn)爭,能稱為孝嗎?身為臣子卻要殺國君,能稱為仁嗎?”等到周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

亂,天下人都歸附周朝,但伯夷、叔齊卻以此為恥,堅守道義不吃周朝的糧食,到首陽山隱

居,采食野菜充饑。最終,二人餓死在首陽山。

(二)

讀書人立身行事獨特,符合道義罷了,不顧慮別人的贊譽或批評,都是豪杰之士,是堅

定地相信道義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家人都批評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

一國一州的人都批評他,仍羯力而行不迷惑的,大概天下只有一人罷了;如果到了全世界的

人都批評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那么千百年來只有一人罷了。像伯夷這樣的人,是窮盡

天地、窮盡萬世也不顧慮(別人看法)的人。武王、周公是圣人,讓天下的賢士和諸侯跟從

他們,前去攻打殷紂王,未曾聽說有人批評他們。只有伯夷、叔齊認為(他們)不該這么做。

殷商滅亡后,天下人都歸附周朝,伯夷、叔齊卻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餓死也不回頭。由此

說來,難道是(他們)有所求取才這樣做的嗎?(是因為他們)堅定地相信道義并清楚地知

道自己。

(三)

有些事情發(fā)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賢已經(jīng)把這些事說得詳細清楚,可是后世(的人)

不深入考察,僅憑借自己個人偏見和主觀臆斷,就提出某種說法,使事情失去了本來面貌,

而學士大夫們信守這種說法不改變,會有這種情況啊,伯夷(的事情)就是這樣。

關(guān)于伯夷,古代有孔子和孟子的論述??鬃雍兔献佣颊J為他趕上了殘暴的紂王,不記舊

怨,又不愿屈心侍奉,為了求得他(所追求)的仁義,甘心受餓退避隱居,不肯自己降志受

辱,來等待天下清平,所以稱之為圣人。然而,司馬遷卻認為武王伐紂,伯夷拉住武王的馬

向他進諫,天下歸周,但伯夷感到恥辱,堅持道義不吃周朝的糧食,還作了《采薇》這首歌。

韓愈根據(jù)這個說法,也為伯夷寫了《伯夷頌》。這是非常不正確的。

商朝衰落,紂王因不仁殘害天下人,天下人誰不怨恨紂王呢?而特別(怨恨紂王)的就

是伯夷了。(伯夷)曾經(jīng)與姜太公聽說西伯侯能夠很好地禮遇年老而賢能的人,就打算去歸

附他。在這個時候,想要消滅商紂的想法,他們二人會有什么不同嗎?等到武王奮然討紂,

姜太公輔佐他,于是就把百姓從困苦中拯救出來,(這時)伯夷卻沒參與,為什么呢?大概

因為伯夷、姜太公都是當時年高德重的人,八十多歲了,本來就年事已高。從海邊趕到文王

的都城,算起來也有數(shù)千里遠,從文王興起到武王的時代,年頭也不少于幾十年,難道是伯

夷想歸附西伯侯愿望沒等實現(xiàn),就死在渤海邊了嗎?或是死在奔赴西伯侯的路上了?或是到

了文王的都城卻沒有等到武王的時代就死了?根據(jù)這種分析來說伯夷(之事),這也就不會

有(司馬遷所說之事)存在的道理了。

況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導大義,太公輔佐(他)終成大業(yè),但唯獨(有人)認為是不正義

的,這個人哪里會是伯夷呢?天下的政道有兩種,仁義的和不仁義的。商紂為王,是不仁義

的;武王為王,是仁義的。伯夷堅決不侍奉不仁義的商紂,來等待仁義(的君王)能夠出現(xiàn)。

(后來出現(xiàn)了)仁義的武王,(伯夷)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處于何種境地呢?

所以我說,古圣先賢說得詳細清楚,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見靠主觀臆斷使得事情失去本來面目。

唉,假使伯夷不死,趕上周武王的時代,建功立業(yè)的豈止姜太公呢!

三、(2023?北京海淀?清華附中校考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手也;非崇善廢丑,

不向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

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鬃拥茏悠呤B(yǎng)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

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孽,化

之所致也。

夫刻肌膚,鐫?皮革,被創(chuàng)流血,至難也;然越為=以求榮也。圣王在上,明好惡?示

之,經(jīng)誹譽以導之,親賢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無被創(chuàng)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顯之名,民

孰不從!

古者設法而不犯,刑錯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維時,庶績感熙②,禮義修而任

賢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輕,上唱而民和,

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nèi),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義理。其于化民也,若風之搖草木,無之而

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臨③賢,雖嚴刑罰,民弗從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也。故圣

主者舉賢以立功,不肖主舉其所與同。文王舉太公望、召公甄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

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故觀其所舉而治

亂可見也,聚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訓》)

注釋:①俺(ch*n):刺、亥"。②熙:光明、興盛。③臨:統(tǒng)管、治理。

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語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非崇善廢丑,(則)不向禮義

B.無法不可以為治也,(故)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C.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是一個承接關(guān)系復句,應該補出"則",相當于"那么""就"。

句意:不崇尚美好,廢棄丑陋,(那么)百姓不會向往禮義。

B.兩分句之間是遞進關(guān)系,而不是因果關(guān)系,不應該用"故",而應該用"而"。

句意:沒有法律就不能夠進行治理,不懂得禮義,就不能夠推行法律。

C."教之所成"承前省略了"此",用以指代"言為文章,行為儀表"。

句意:言辭具有文采,行為可以作人們的表率,(這)是教育造成的結(jié)果。

D.意為"不是在該用刑時故意不用刑去懲戒他們〃,省略的應該是代詞"之"。

句意:不是在該用刑時故意不用。

ACD這三項補出的內(nèi)容都是正確的。故選Bo

【參考譯文】

百姓沒有廉恥之心,是不能夠治理的;不去修治禮義,廉恥觀念就不能建立。百姓不知

道禮義,法令也不能使他們(廉恥之心)變得端正。不崇尚美好,廢棄丑陋,那么百姓不會

向往禮義。沒有法律,就不能夠進行治理,不懂得禮義,就不能夠推行法律。法律能殺死不

講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們達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夠制裁盜竊之人,而不能

使人像伯夷那樣廉潔??鬃拥茏樱ㄖ匈t人)七十,培養(yǎng)的學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在家孝敬父

母,在外友愛兄弟,言辭具有文采,行為可以作人們的表率,這是教育造成的結(jié)果;墨家弟

子服役的有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們撲向烈火,腳踏利刃,至死不退縮,這是教化而養(yǎng)成

的。

刻劃肌膚,刺爛皮肉,受傷流血,可以說是很大的災難了;但是越國人卻這樣做來求得

榮耀。圣明的君主處在高位,闡明好惡來給百姓看,區(qū)分毀譽來引導他們,親近賢才而任用

他們,鄙視奸佞而斥退他們,沒有受傷流血的痛苦,卻有高于世人尊貴顯要的名聲,百姓哪

個能夠不跟從呢?

古時候法規(guī)設立了,卻沒有人觸犯,刑律設置了卻沒有用處,不是在該用刑時故意不用;

百官都能干好自己的事情,各方面的功績都光明顯赫,這是修治禮義而任用賢人的結(jié)果。對

于英俊豪杰,依據(jù)他們的才能放在應有的位置上,使他們得到應有的權(quán)力和待遇。從上到下,

以靜制動,君主倡導而百姓應和,國君行動而臣下跟隨,整個天下,就萬眾一心,摒棄貪婪

和卑下,而歸向仁義。這樣在教化百姓的時候,就像疾風搖動草木,沒有不順服的。

現(xiàn)在讓愚蠢的教導聰明的,使沒才能的管理有才能的,即使施用嚴酷的刑罰,百姓也不

會跟從,(這是因為)小的不能制服大的,弱的不能命令強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任用賢才

來建立功業(yè);沒有才能的國君,任用親附贊同自己的人。周文王任用太公望、召公爽而稱王,

齊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稱霸,這是任用賢才而建立的功業(yè)。夫差重用太宰豁而失敗,秦國

任用李斯、趙高而滅亡,這是舉用親附贊同自己的人(而造成的后果)。因此觀察他們?nèi)斡?/p>

人才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國家的治亂,考察他們的結(jié)交的朋友,就可以評定他們的賢明與否

了。

四、(2023?北京海淀?101中學??寄M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謝生應鸞,客其叔文濤先生臨淄縣署,繼為費縣令借可筆札。一日,坐轎拜客,書片紙

付下役李升喚輿伺侯。及出視,7騾車也。生怒叱之。李日:“哆奉明諭,止言備輿,未言

備轎。"生日:"汝真鈍漢,輿即是轎。因轎字不典,故通稱輿字。"李笑曰:"昔淮南王《諫

擊閩越書》,曾有'輿轎逾嶺,一語,何言不典?”生愕然日:“不意若輩中有此通品。

遂解騾乘之,令李步隨了后,日:“汝既腹有書笥,亦知此間武城之事乎?"日:“此小

人桑梓之地,何得不知?”生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小武城人。而

記曾子所居武城,獨別之日南,是魯當日有兩武城矣!然乎?否耶?"李日:"俗傳澹臺滅

明所居為費縣之武城,而曾子之南武城在今之嘉祥縣。此說謬妄。"生日:"汝何所見而云

然?"李日:"《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取邦師,獲嚏且弱地。,哀公八年:'吳

師……伐武城,電之。'《孟子》載:'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夫與郝接壤,而當吳越之

麾,即今費縣之武城也。《齊乘》亦謂“子游弦歌舊邑⑵,在費西、滕東兩縣之間?!倍鴱臒o

兩武城之說。"生日:“果爾,則《史記》所載,何獨有南武城之名?"李日:“以鄙見揣之,

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此云南者,別于兩地而言。如《平原君傳》中“封于東武城’,

亦其例也。"生大嘆賞。歸述于費令,亦奇之。除其役,拔充禮書。不一年,致千金產(chǎn),稱

里中富戶。

后文濤先生修《臨淄縣志》,招生去。生以李可備顧問,挈之俱往。而今談臨淄舊典,

皆屬淄川縣事。生怪問之。李日:“小人篋中秘書,只有淄川,并無臨淄。"生大疑,急索秘

冊以觀。蓋《說鈴》兩本,破碎不全,僅《山東考古錄》十余頁,及《閩小記》四五頁。而

當日輿轎之論,武城之考,偶然于數(shù)頁中道著耳!生乃嘆目:“文人命運所到,享重名西邀

厚福,皆此類也?!捌涫迓勚?,亦大笑,賞以資斧,遣之回費。

鐸日:"儉腹子挾芝麻《通鑒》卬,翩翩然置身臺省⑷,亦趁著十年好運耳!

(取材于沈起鳳《諧鐸?騾后談書》)

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可寢。僧人聽其語有

破綻,乃日:“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是兩個人。"僧目:“這

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笑曰:“這等說起來,且待

小僧伸伸腳。”

(節(jié)選自張岱《夜航船〈序>》)

注釋:【1】澹臺滅明:復姓澹臺,名滅明,與后文的曾子、子游同為孔子弟子?!?】舊

邑:指武城。子游曾任武城令,并發(fā)現(xiàn)澹臺滅明是當?shù)氐娜瞬?。?】儉腹子:腹中空空的人。

芝麻《通鑒》:吳地人好食芝麻茶點,有商家用殘缺的《通鑒》包裝茶點,一位多次買過這

種茶點的人從包裝紙上學了點零碎知識,到處賣弄時被識破,其人被戲稱為"芝麻通鑒"。【4】

臺省:唐代朝廷諸省的并稱,后泛指顯官要職。

對下列語句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書片紙付下役李升喚輿伺侯

寫了一個紙條交給下役李升讓他備輿伺候

B.此小人桑梓之地

這正是我的家鄉(xiāng)

C.夫與都接壤,而當吳越之路

那與邦國接壤,并且正處在通往吳越的道路上的

D.賞以資斧,遣之回費

賞給他資產(chǎn)和農(nóng)具,送給他回家的路費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D.句意:賞給李升一些盤纏,讓他回到費縣去。“資斧",旅費、盤纏。

故選D。

【參考譯文】

謝應鸞,在他叔叔文濤先生任職的臨淄縣署做幕僚。后來又被費縣縣令借用擔任管理文

書的工作。一天,謝生要坐轎訪客,寫了一張紙條交給下役李升,讓他備輿伺候。等謝生出

門一看,發(fā)現(xiàn)竟然是一輛騾車。謝生大怒,斥責李升。李升說:“剛才奉您的指示,只是說

備'輿',沒有說備‘轎‘。"謝生說:“你真是個蠢夫,‘輿'就是'轎'。因為'轎'

字沒有典故出處,所以通稱為'輿'。"李升笑著說:“昔日淮南王《諫擊閩越書》中就有

'輿轎逾嶺'一句,怎么能說沒有典故出處呢?”謝生愕然,說:“沒想到你們這類人中竟

然有這樣學問淵博的人。”

于是謝生(命人)把騾子解下來,自己騎在騾子上,讓李升在后面步行跟從,說:“你

既然腹有詩書,也知道費縣這里關(guān)于武城的事嗎?”李升說:“這里是我的家鄉(xiāng),怎么能不

知道?”謝生問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澹臺滅明是武城人,而記載曾子居

住的武城時,卻叫‘南武城'以區(qū)別,這是說魯國當時有兩個武城??!是不是這樣呢?”李

升回答:“一般都認為澹臺滅明所住的是費縣的武城,而曾子所住的'南武城’在現(xiàn)在的嘉

祥縣。這種說法是錯的?!敝x生問:“你根據(jù)什么這樣說呢?”李升回答:“《春秋》記載,

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消滅邦師,并將鋤弱地占為己有。'哀公八年:'吳國軍隊……

攻打下了武城。'《孟子》中記載:曾子住在武城的時候,有越人入侵。因此,和邦國接壤,

并且正處在通往吳越的道路上的,就是現(xiàn)在費縣的武城啊。《齊乘》也說'子游擔任武城邑

令,武城在費西、滕東兩縣之間。'從來就沒有兩個武城的說法。”謝生說:“如果真是這

樣,那么《史記》記載的為何獨有個‘南武城’這個名字呢?”李升回答:“以我淺見揣度,

是因為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這兩個武城都在曾子所住的武城的北邊)。所以《史記》

里說‘南武城',是為了與這兩個武城區(qū)分而說的。如《平原君傳》中'封于東武城’,也

是這種情況。”謝生聽后大為嘆賞?;兀ǖ劫M縣)后向費縣縣令敘述了(這件事),(縣令)

也認為(李升)不同尋常,免除了李升的差役,提拔為禮儀文書。不到一年,李升的家產(chǎn)就

增至千金,成為鄰里間的富戶。

后來文濤先生編修《臨淄縣志》,招謝生前去。謝生認為李升可以充當顧問,于是帶他

一同前往。然而李升談及的臨淄舊事,都是(臨淄下轄的)淄川縣的事情。謝生奇怪,問李

升緣故。李升說:“小人書箱中私藏之書,只有關(guān)于淄川的內(nèi)容,并沒有關(guān)于臨淄的內(nèi)容。

謝生十分疑惑,急忙要李升私藏的書來看。原來是兩本《說鈴》,破碎不全,只有十多頁《山

東考古錄》(注:《山東考古錄》是《說鈴》中一卷的卷名),另外還有四五頁《閩小記》。當

時李升與謝生所談到的輿轎之論和關(guān)于兩座武城的考證,都恰巧是在這幾頁書中談到的!謝

生于是感嘆道:“那些憑借運氣享受了重名厚祿的文人,都是屬于這一類的。”文濤先生聽

了,也大笑,賞給李升一些盤纏,讓他回到費縣去。

《諧鋒》論曰:“那些腹中空空無學問的人憑借著殘缺支離的《通鑒》,輕而易舉地置

身朝廷高位,也不過就是借著十年好運氣罷了。”

過去有一個僧人,與一個讀書人同宿在(狹窄的)夜航船上。讀書人高談闊論,讓僧人

很是敬畏,一直蜷著腳休息(不敢伸腳)。后來僧人聽到讀書人話里有破綻,就說:“請問

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讀書人說:“是兩個人。”僧人又問:“這樣的話,

堯舜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呢?”讀書人說:“自然是一個人。”僧人于是笑著說:“這樣說

起來,姑且還是讓小僧我伸伸腳吧。”

五、(2023?北京海淀?人大附中??既#╅喿x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曲?烏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仁之

于人,義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眾人不察,乃反以仁寬己,而以義終人,逆其理,鮮不亂

矣。莫欲亂,而大抵常亂,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是故《春秋》為仁義法,

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為義;人不

被其愛,雖厚自愛,不為仁。

仁者,愛人也。昔者晉靈公殺庖廚以善飲食,非不厚自愛也,然而不得為本人者,不愛

人也。不愛,奚足謂仁?兵已加焉,?往救之,則《春秋》弗蓑。未至,豫備之,則美之,

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早而先之,則害無由起,而天下無害矣。觀物之動而先覺其萌,絕亂

寒害于將然而未形之時,《春秋》之志也。其至明矣。是以知明先,而仁厚遠。故王者愛及

四夷,霸者愛及諸侯,安者愛及封內(nèi),危者愛及旁側(cè),亡者愛及獨身。獨身者,雖立天子諸

侯之位,一夫之人耳,無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萋之亡而自亡也。故曰:仁者愛人,不在愛

我,此其法也。

義者,非謂正人,謂正我也。雖有亂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謂義?昔者楚靈王討陳蔡

之賊,非不能正人也,而《春秋》弗與,不得為義者,以其身不正也。潞子⑴之于諸侯,

無所能正,《春秋》謂之有義,以其身正也。故日:義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

............................愛在人.謂之仁;義在我,謂之義。君子求仁義之別,

然后辨乎內(nèi)外之分。是故內(nèi)治反理以正身,據(jù)禮以勸福;外治推恩以廣施,寬制以容眾?!洞?/p>

秋》刺上之過,而矜下之苦。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此之謂也。故求諸己,

謂之厚;求諸人,謂之薄。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是故以自治之法治人,

是居上不寬也;以治人之法自治,是為禮不敬也。居上不寬,則傷厚而民弗親;為禮不敬,

則傷行而民弗尊。弗親則弗信,弗尊則弗敬。仁義之處可無論乎?雖有天下之至味,弗嚼,

弗知其旨也;雖有圣人之至道,弗論,不知其義也。

(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

注釋:【1】潞子:小部落的首領。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逆其理,鮮不亂矣

違背了這個道理,少有不混亂的

B.以暗于人我之分

以致于隱藏起別人和自我的分歧

C.絕亂塞害于將然而未形之時

把禍亂消滅在將要發(fā)生而沒有成形的時候

D.是故內(nèi)治反理以正身

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據(jù)道理來端正自身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以致于隱藏起"錯誤。"以",因為;"暗",不明白、糊涂;"分",區(qū)別。句意:是因為不

明白別人和自己的分別。

故選Bo

【參考譯文】

《春秋》研究的,是別人和自己(的關(guān)系)。用來研究別人和自己(之間關(guān)系)的,是

仁和義。用仁安定別人,用義端正自己。仁對于別人(的作用),義對于自己的作用,是不

可以不明察的。許多人不明察(這一點),竟然反過來用仁寬待自己,用義要求別人,違背

了這個道理,(社會)少有不混亂的。沒有人愿意混亂,(社會)卻大多常常混亂,是因為不

明白別人和自己的分別,不明白仁義(分別施用)在何處。所以《春秋》提出仁義的法則,

仁的法則在于愛別人,不在于愛自己;義的法則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別人。自己不端

正,即使能夠端正別人,也不能稱為義;別人沒有蒙受他的愛,即使(他)非常愛自己,也

不能稱為仁。

仁,就是愛別人。從前,晉靈公殺廚子來改善飲食,并非不厚愛自己,這樣卻不能算是

善良的人,是因為(他)不愛別人。不愛(人),哪里值得稱為仁呢?敵人已經(jīng)來攻打了,

才去救他,那么《春秋》就不贊美(這種做法)。(敵人)沒到(的時候),預先防備,(《春

秋》)就贊美他,贊美他能事先預防禍害。在(禍害產(chǎn)生)之前就先預防,那么禍害就無從

產(chǎn)生,天下就沒有禍害了。觀察事物的發(fā)展,事先發(fā)現(xiàn)它的苗頭,把禍亂消滅在將要發(fā)生而

沒有成形的時候,(這)是《春秋》的思想。這(智慧)極高明啊。所以智慧高明能預先(知

道事物的發(fā)展),仁愛就能更深遠。所以稱王的人仁愛惠及四方夷狄,稱霸的人仁愛惠及諸

侯,能安定(國家)的人仁愛惠及本國,使(國家)危急的人(只)愛身旁的人,使(國家)

滅亡的人(只)愛自己。(只愛)自己的人,即使處在天子、諸侯的位置,(也只不過)是獨

夫罷了,沒有臣民讓他差遣。像這樣的人,沒有人滅亡他,他自己(也會)滅亡。所以說:

仁是愛別人,不在于愛自己,這就是仁的法則。

義,不是端正別人,而是端正自己。即使是亂世中的邪曲不正的君主,沒有人不想端正

別人。哪里算是義呢?從前,楚靈王討伐陳國、蔡國的叛賊,不是不能端正別人,但是《春

秋》并不贊許,不能稱他為義,是因為他自身不端正。潞子對于諸侯,不能端正什么,《春

秋》(卻)稱他有義,是因為他自身端正。所以說:義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別人,這

就是義的法則。

_.—……―…一………一,愛用在別人(身上),叫做仁;義(用在)自己(身上),

叫做義。君子尋求仁和義的區(qū)別,這之后辨明對自己與對別人的區(qū)別。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

據(jù)道理來端正自身,依據(jù)禮的規(guī)矩(行事)來求得幸福;對待別人,擴大恩施、廣布恩惠,

用寬容的原則來容納眾人?!洞呵铩分肛熅由衔徽叩倪^錯,憐惜下層百姓的疾苦。用仁(的

法則)對待別人,用義(的法則)對待自己,對自己(的過錯)嚴厲(地責備)而輕微地責

備別人(的過失),說的就是這個。所以對自己要求嚴格,叫做寬厚;對別人要求嚴格,叫

做刻薄。用全面(的標準)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標準)要求別人,叫做糊涂。

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這是居上位卻不寬容;用要求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這是執(zhí)行禮制不恭敬。居上位不寬容,就損害了寬厚(的德行),百姓就不會親近;執(zhí)行禮

制不恭敬,就損害了品行,百姓就不會尊重。(百姓)不親近就不會相信(他),(百姓)不

尊重就不會敬畏(他)。仁義的分別可以不思考嗎?即使有天下最好的食物,不咀嚼,就不

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圣人最高明的道理,不思考,就不知道它的意義。

六、(2023?北京昌平?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凡人之患,蔽于一中而暗于大理。治則復經(jīng),兩疑則惑矣。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

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莫不求

正而以自為也,妒謬于道而人誘其所怡也。豈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昔人君與蔽者,夏桀、殷紂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觀而不知關(guān)龍逢,多惑其心而亂其行;

紂蔽于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故群臣玄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

賢良退處西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墟宗廟之國也。桀死于鬲山,紂懸于赤褲,身不先

知,人又莫之諫,此蔽寒之禍也。

成湯鑒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

九州也。文王鑒于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

而受九牧也。生則天下歌,死則四??蓿蚴侵^至盛。此不蔽之福也。

何謂衡?日: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以其不可道之心

取人,則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亂之本也。以

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

故治之搴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日:心。心何以知?目:虛壹E而靜。心未嘗不藏也,

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而有所謂壹;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未得道而求

道者,謂之虛壹而靜,作之則⑵。將須道者,之虛則入;將事道者,之壹則盡;將思道者,

之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孝也。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坐于室叩見四海,處于今

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夫惡有蔽矣哉?

(取材于《荀子?解蔽》)

注釋:【1】虛壹:虛心專心。[2]作之則:作為他們的行動準則。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F碩的一項是()

A.兩疑則惑矣

在局部與全局兩者之間拿不定主意就會疑惑

B.何謂衡

什么是權(quán)衡事物的標準呢

C.則不可道而可非道

就會不認可道而認可違背道的東西

D.疏觀萬物而知其情

遠觀■下萬物就能看清它們的真相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疏觀"理解錯誤。疏觀:通觀。句意:通觀萬物而能看清它們的真相。

故選D。

【參考譯文】

大凡人的毛病,是被事物的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的大道理。整治思想就能回到正道

上來,在局部與全局兩者之間拿不定主意就會疑惑。天下不會有兩種對立的正確原則,圣人

不會有兩種對立的思想?,F(xiàn)在諸侯各國的政治措施不同,各個學派的學說不同,那么必定是

有的對,有的錯,有的能帶來安定,有的會造成混亂。擾亂國家的君主,擾亂學派的學者,

這些人沒有不真心想找一條正道來為自己服務,只是由于他們對正確的原則既嫉妒又帶有偏

見,因而別人就能根據(jù)他們的愛好去引誘他們。這難道不是被事物的一個局部所蒙蔽而失去

了對正道的追求嗎?

從前君主中有被蒙蔽的,夏桀、商紂就是。夏桀被末喜、斯觀所蒙蔽而不賞識關(guān)龍逢,

因為使自己思想被迷惑而行為混亂;商紂被妲己、飛廉所蒙蔽而不賞識微子啟,因為使自己

思想被迷惑而行為混亂。所以,群臣都拋棄了對他們的忠心而去謀求私利,百姓都怒恨責怪

他們而不為他們效勞,賢能優(yōu)秀的人才都辭官在家而隱居避世,這就是他們喪失九州的土地

而使建有家廟的國都成為廢墟的原因。夏桀死在鬲山,商紂的頭被懸掛在紅色的旗幟飄帶上,

他們自己不能預先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別人又沒有誰勸阻他們,這就是被蒙蔽的禍害啊。

商湯以夏桀為前車之鑒,所以拿定主意而謹慎地治理國家,因此能夠長期地任用伊尹而

本身又不背離正確的治國原則,這就是他取代夏桀而得到九州的原因。周文王吸取了商封王

的教訓,所以拿定主意而謹慎地治理國家,因此能夠長期地任用呂望而本身又不背離正確的

治國原則,這就是他取代商紂王而得到九州的原因。活著的時候天下人都歌功頌德,死了以

后天下人都痛哭流涕,這叫做極其昌盛偉大。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什么是權(quán)衡事物的標準呢?回答說:就是道。所以心里不可以不了解道。如果心里不了

解道,就會不認可道而認可違背道的東西。用他那種否定道的思想去選取人,就一定會和不

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會和奉行道的人志同道合。用他那種否定道的思想和不奉行道的

人去議論奉行道的人,這就是社會混亂的禍根。用他那種贊成道的思想去選取人,就會和奉

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會和不奉行道的人同流合污了。用他那種贊成道的思想和奉行道的

人去議論違背道的人,這是社會得到治理的關(guān)鍵。

所以,把社會治理好的關(guān)鍵在于了解道。人靠什么了解道呢?回答說:靠心。心靠什么

來了解道呢?回答說:靠虛心、專心和靜心。心從來沒有不儲藏信息的時候,但卻有所謂虛;

心從來沒有不彼此兼顧的時候,但卻有所謂專;心從來沒有不活動的時候,但卻有所謂靜。

對于還沒有掌握道而追求道的人,要告訴他們虛心、專心和靜心的道理,以作為他們的行動

準則。想要求得道的人,達到了虛心的地步就能夠得到道;想要奉行道的人,達到了專心的

地步就能夠窮盡道的全部;想要探索道的人,達到了靜心的地步就能夠明察道。了解道十分

明察,知道了道能實行,這就是實踐道的人。達到了虛心、專心與靜心的境界,這叫做最大

的清徹澄明。他坐在屋里而能看見整個天下,處在現(xiàn)代而能評判遠古,通觀萬物而能看清它

們的真相,這種人哪里還會有被蒙蔽的呢?

七、(2023?北京房山?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發(fā),太子嗜鮑魚而太公弗與,日:“禮,鮑魚不登于俎。豈有

非禮而可以養(yǎng)太子哉?”尋常之室,無奧剽⑴之位,則父子不別;六尺之輿,無左右之義,

則君臣不明。尋常之室、六尺之輿處無禮,即上下舛逆,父子悖亂,而況其大者乎?故道德

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是以君子恭敬、搏節(jié)⑵、退讓以明禮。

禮者,所以固國家,定社稷,使君無失其民者也。禮,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nèi),大夫

愛官屬,士庶各愛其家。失愛,不仁;過愛,不義。故禮者,所以守尊卑之經(jīng)、強弱之稱者

也。禮者,所以節(jié)義而沒不迷⑶。故饗飲之禮,先爵于卑賤而后貴者始羞,骰膳下;夾而樂人

始奏。觴不下遍,君不嘗羞;青殳不下淡,上不舉樂。故禮者,所以恤下也。

國無九年之蓄,謂之不足;無六年之蓄,謂之急;無三年之蓄,國非其國也。民三年耕,

必馀一年之食;九年而馀三年之食;三十歲相通,而有十年之積。雖有兇旱水溢,民無饑僮。

然后天子備味而食,日舉以樂。諸侯食珍不失,鐘鼓之懸可使樂也。樂也者,上下同之。故

禮,國有饑人,人主不維;國有凍人,入主不裘;報囚之日,入主不舉樂。歲兇,谷不登,

臺扉不涂,馬不食谷,馳道不除,食減膳。故禮者,自行之義,養(yǎng)民之道也。

受計之禮,主所親拜者二:聞生民之數(shù),則拜之;聞登谷,則拜之。夫憂民之憂者,民

必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與士民若此者,受天之福矣。

禮,圣王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嘗其肉,隱,弗忍也。故遠庖

廚,仁之至也。不合圍,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澤;草木不零落,斧斤不入山林;昆蟲不蟄,

不以火田。取之有時,用之有節(jié),則物蕃多。圣主所在,魚、鱉、禽、獸猶得其所,況于人

民乎!

故仁人行其禮,則天下安而萬理得矣。建至德渥澤洽,調(diào)和大暢,則天清明,地富焜,

物時熟,民心不挾詐賊,氣脈淳化。

(取材于賈誼《禮》)

注釋:【1】奧剽:尊卑?!?】搏節(jié):約束,克制?!?】沒不遞:無不涉及。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教訓正俗,非禮不備

教導訓誨以匡正風俗,若沒有禮節(jié),就會有所疏忽

B.觴不下遍,君不嘗羞

向人敬酒,若沒有遍及所有人,君主不會享用美食

C.故遠庖廚,仁之至也

因此圣明的君主遠離廚房,其仁德已達到最高境界

D.昆蟲不蟄,不以火田

昆蟲沒有蟄伏時,是不會耕種用火焚燒過的田地的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以火",用火焚燒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