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高中歷史概念深度解析與拓展講義_第1頁
2025屆高考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高中歷史概念深度解析與拓展講義_第2頁
2025屆高考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高中歷史概念深度解析與拓展講義_第3頁
2025屆高考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高中歷史概念深度解析與拓展講義_第4頁
2025屆高考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高中歷史概念深度解析與拓展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2025屆高考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高中歷史概念深度解析與拓展講義1、【概念】早期國家【拓展閱讀】早期國家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生產力的提高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隨著農業(yè)、畜牧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人口逐漸集中,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城市和聚落,這種經濟上的變革為政治上的集中提供了物質基礎。其次,社會關系復雜化也是早期國家形成的重要原因。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fā)展,社會階層開始分化,出現(xiàn)了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權力的統(tǒng)治階層與被統(tǒng)治階層。這種階層分化加劇了社會矛盾,促使了政治組織的出現(xiàn)以維護社會秩序。最后,文化認同的強化也是早期國家形成的關鍵因素。在共同的地域、語言、宗教和習俗的基礎上,人們逐漸形成了對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文化認同為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支撐。早期國家的形成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意義。首先,它標志著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向國家社會的轉型,為后來的封建社會和現(xiàn)代社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其次,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分封制、宗法制等政治制度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并發(fā)揮重要作用;甲骨文等早期文字也為后來的漢字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基礎。此外,早期國家的領土觀念和統(tǒng)治方式也為后來的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經驗和借鑒。最后,早期國家的研究對于理解人類社會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文明演進過程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早期國家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類社會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夏商西周早期國家建立了世襲王朝,確立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基本架構,具備了職官、軍隊、刑法等國家機器。盡管夏商西周早期國家在不斷發(fā)展,但它們在很多方面又是不完善的:血緣關系沒有徹底被地緣關系取代,部族組織殘留嚴重,以致國家內部結構往往只能采取部族、方國聯(lián)盟或分封制管理形式,比較松散,中央集權程度不高。職官系統(tǒng)也只能采取世卿世祿這種固化的等級結構方式。國家治理使用禮治而非法治。【參考文獻】1.林沄《關于中國早期國家形式的幾個問題》2.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概念解析、融合學習】2、【概念】藩鎮(zhèn)割據(jù)【拓展閱讀】?藩鎮(zhèn)割據(jù)?是唐朝中后期出現(xiàn)的一種政治現(xiàn)象,主要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鎮(zhèn)的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這一現(xiàn)象源于安史之亂后,唐朝在邊境和重要地方設置節(jié)度使,掌管當?shù)氐能娛麓髾?。隨著節(jié)度使勢力逐漸擴大,有的節(jié)度使在其轄區(qū)內擴充軍隊、委派官吏、征收賦稅,并且不服從唐朝政令,從而形成了地方割據(jù)勢力。這種局面被稱為藩鎮(zhèn)割據(jù),一直持續(xù)到唐朝滅亡,對唐朝后期的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秩序造成了嚴重影響?。藩鎮(zhèn)割據(jù)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安史之亂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后,唐朝為了平定叛亂,增設了大量的節(jié)度使,這些節(jié)度使在轄區(qū)內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軍事、財政等方面。盡管一些割據(jù)藩鎮(zhèn)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但他們的行為最終導致了唐朝中央集權的削弱和社會的動蕩不安。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只有極個別藩鎮(zhèn)割據(jù),如幽州鎮(zhèn)、魏博鎮(zhèn)等,而且即使這些割據(jù)藩鎮(zhèn)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然而,到了唐末,由于黃巢之亂的爆發(fā),藩鎮(zhèn)割據(jù)的現(xiàn)象普遍化,最終導致唐朝的滅亡?。藩鎮(zhèn)割據(jù)的現(xiàn)象不僅加劇了唐王朝的崩潰,而且對社會生產造成了嚴重破壞,人民遭受了戰(zhàn)亂的災難。這種局面一直持續(xù)到五代十國時期,直到北宋初才結束。藩鎮(zhèn)割據(jù)是唐朝后期政治混亂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也是導致唐朝最終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參考文獻】1.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卷《第七節(jié)藩鎮(zhèn)割據(jù)》2.楊志玖《試論唐代藩鎮(zhèn)割據(jù)的社會基礎》3.張國剛《唐代藩鎮(zhèn)研究》【概念解析、融合學習】3、【概念】推恩令【拓展閱讀】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本質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的改進。這項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qū)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其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按照漢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后根據(jù)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為了加強對封國的管理,漢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白蠊俾伞币?guī)定,凡在諸侯王國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進入中央任職,以此限制諸侯王網(wǎng)羅人才,防止他們從事非法活動?!案揭娣ā眹澜鈬墓倮襞c諸侯王串通一氣,結黨營私,以達到孤立諸侯王的目的。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以諸侯王所獻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為借口,奪爵者達106人,占當時列侯的半數(shù)。至此,王、侯雖然還存在,但只能“衣食稅租”,不得過問封國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諸侯王割據(jù)的局面。推恩令等措施的推行,為西漢王朝的強盛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內部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也促成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為解決匈奴問題提供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強大保障,并最終打敗了匈奴,營造了國家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同時,宗法制對政治生活的影響漸趨縮小。漢代對地方割據(jù)勢力的打擊一方面強化了郡縣制,另一方面產生了新的選官制度——察舉制,從而減少宗法制在政治生活方面的影響起到的巨大作用。漢武帝注重運用法律手段打擊地方割據(jù)勢力,不僅成為漢代法律制度的一大特色,而且對地方割據(jù)勢力的抑制更為成功。不僅如此,還留給后世一筆寶貴的遺產,即通過法律手段解決中央與地方關系這樣一種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也影響到后世王朝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處理方式。許多朝代都注重運用法律手段調控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而不是一味地征戰(zhàn)和征服。從這個意義上講,漢代打擊地方割據(jù)勢力對后世運用法律手段維護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存續(xù)和發(fā)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緟⒖嘉墨I】1.朱紹侯《中國古代史》2.《漢初對地方分封勢力的打擊及其影響》3.《略論漢武帝對封國的處置》【概念解析、融合學習】4、【概念】均田制【拓展閱讀】均田制度則是在世界性民族大遷徙的時代背景下出現(xiàn)的,它既是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自身發(fā)展的結果,也包含了少族民族入主中原后所帶來的某些新因素的作用與影響,是中國古代最有成效的土地制度之一。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后,沖擊、調整了秦漢以來既有的土地所有制關系,這或是均田制度能夠在中原地區(qū)實施的基本原因之一。一方面,均田制由國家控制土地還受,使勞動者和土地這兩個要素得以有效地結合;另一方面,其又在法權意義上限制或延緩土地的兼并過程。均田制是利用國有土地組織生產,所以可以在土地還受、買賣限制、桑麻樹藝等方面提出相關的規(guī)定與要求。因此可以說,均田制比較好地發(fā)揮了國家的宏觀調控與管理功能,通過這一政策的實施,較為有效地貫徹了國家的農業(yè)政策,為隋唐盛世的出現(xiàn)奠定了物質基礎。均田制的意圖既在于消除豪強所占有的苞蔭戶,所以均田令中也就沒有苞蔭戶亦即依附農民的法律地位。從這個角度看來,均田制可以說是專制國家對民間盛行的封建依附關系的最后一輪大規(guī)模的全國性的干預。以均田制形式出現(xiàn)的這一輪全國性干預,因朝代改易,在二百多年歷史中出現(xiàn)過多次,一般都是見效于始初,終歸于泡滅。依附關系既然已經熟透,其本質是排斥依附關系的均田制度勢必難以為繼。均田制的廢棄,也就是這種干預的失敗。均田制是在豪右占有以外的荒瘠地面上,依勞動生產力的大小配給以可能耕墾的土地數(shù)量,而由是獲取可能提供的賦稅定額的田制和稅法,所以,除一定的永業(yè)田而外,授田的主體并不限于主男,有勞動能力的婦女、奴婢乃至耕牛,都在其例。像這樣依照勞動生產力配給耕地的辦法,在當時的情況下,確有助于經濟的恢復,且曾在相當范圍內,阻止了農民對于稅役的逃避。所以,均田制又近似一種強制執(zhí)行的半徭役制或力役制。【參考文獻】1.樊樹志《中古均田制度的農史觀察》2.《中國官僚政治研究》3.《秦漢魏晉史探微》【概念解析、融合學習】5、【概念】兩稅法【拓展閱讀】唐中后期,土地兼并嚴重、人口大量流亡,中央政府難以進行有效的戶籍控制和管理,轉而將稅收的重心轉向財產。財產成為兩稅征收的主要依據(jù),使得政府不需再追蹤流亡人口的走向,只需關注現(xiàn)居主客戶的財產情況,大大降低了戶籍統(tǒng)計成本。在土地兼并導致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偏重財產實際是將稅收重心進一步轉向有產者,擴大了中央財稅來源,貧民負擔也相對減輕。但由于土地日益集中到富者手里,窮人增多,無地的佃戶要向田主繳納地租,交納產品定額地租,每畝交麥(粟)六斗至一石,是畝產量一半至八成。因此,無地農民大量流亡,戶籍隨之減少。也就是說,兩稅法的弊端在于實際納稅是按照物價浮動的情況而定,定額不是絕對的。唐后期,各藩鎮(zhèn)就利用這個環(huán)節(jié)公開斂財。由此可見,兩稅法適應了安史之亂后人口流亡的現(xiàn)實,簡化了戶籍統(tǒng)計的成本,擴大了稅收的來源。兩稅法實行以貨幣為主的繳納方式,有助于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為了繳納兩稅,農民將農產品拿到市場出售,通過農戶—市場—政府的流通,進一步推動了農產品的市場化、商業(yè)化。同時,由于兩稅征收由實物變?yōu)樨泿牛糠洲r民不再被束縛于土地,可以參與手工業(yè)、商業(yè),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其對土地的人身依附關系,推動了生產力發(fā)展。從相關研究看,唐代后期的商品經濟已經發(fā)展到一定高度,城市經濟繁榮,社會階層流動頻繁,地區(qū)性和全國性商業(yè)網(wǎng)絡不斷完善,城市成為農產品集散地。推行兩稅法時,唐王朝明確規(guī)定:“今后除兩稅外,輒率一錢以在法論?!钡@種局面只維持了一個極短的時期。稍后,腐朽的統(tǒng)治者又想盡辦法搜刮,增添了許多苛捐雜稅,再加上錢重物輕等原因,廣大人民的負擔成信增加,生活愈加困苦?!緟⒖嘉墨I】1.朱紹侯《中國古代史》2.袁行霈《中華文明史》3.《唐代兩稅法確立兩大稅收原則》【概念解析、融合學習】6、【概念】朋黨之爭【拓展閱讀】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權利和地位的人,自然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官僚集團,和之前依靠門第的舊世族集團由于利益的沖突展開了長久的政治斗爭,也就是所謂的朋黨之爭。陳寅恪認為:“牛李兩黨的對立,其根本在兩晉北朝以來山東士族與唐高宗武后之后由進士詞科進用之新興階級,兩者互不相容,是新舊兩統(tǒng)治階級之斗爭”,陳寅恪指出了朋黨之爭與進士科之間的關系,并且言明唐代的黨爭早已存在。黨爭對唐朝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文宗曾感慨道:“去河北之賊非難,去此朋黨實難”。對于牛李黨爭的終結,韓國磐的結論是“科舉出身的新官僚集團,終于戰(zhàn)勝了依靠門第的舊世族集團,因為這一科舉出身的官僚集團,對封建中央的集權,對于皇權的集中是有利的”。由于宦官立君體制下的朋黨之爭持續(xù)進行使君主威權和輔君勢力不斷被削弱宦官勢力集團及其朝臣中的黨附勢力不斷膨脹加深了宦官勢力集團的家族化和朝廷大臣門閥化又使朋黨之爭向更純粹的門戶派系之爭發(fā)展最終造成了敗壞朝綱、耗盡國力并將唐王朝推向滅亡的嚴重后果。宦官立君體制及其相應的朋黨之爭對唐以后至五代十國形成軍閥派系及其相應的軍閥混戰(zhàn)產生了重要影響,其必然的反作用為宋朝確立重文抑武政策提供了理由進而又影響到宋代抵御外族的軍事實力和軍事政策;而政出多門權力運轉格局又為五代至宋的中樞輔政體制變革開了先河。隨著士大夫主體意識的崛起,宋仁宗年間的朋黨之爭有了新的內容和意義。它先是表現(xiàn)為新進士大夫為自身利益和抱負而與權臣之間展開的斗爭,繼而演化為新進士大夫內部的分裂和相互攻訐。與以往的黨爭相比,宋代被視為朋黨者更注重道義之爭,并試圖扭轉傳統(tǒng)觀念,為朋黨正名。而明末曾出現(xiàn)崇尚氣節(jié)實學,主張開放言路、反對閹黨專權的東林黨人。清朝雍正皇帝曾寫《御制朋黨論》批評歐陽修觀點為邪說,其道是小人之道,指出朋黨培植黨羽以營私利,不惜損害公義,達到互相扶植、提攜,有事相互關照之目的,暗地干擾皇帝決策?!緟⒖嘉墨I】1.涂緒謀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論唐后期朋黨之爭的體制根源》2.《朋黨之爭影響宋代士風和政風》3.米志鵬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論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念解析、融合學習】7、【概念】猛安謀克【拓展閱讀】猛安謀克制度在金代女真族社會中集政治、軍事、生產于一體,高度適應于女真族由氏族制向奴隸制及封建制的轉變過程,推動了金朝的建立與發(fā)展,鞏固了政權統(tǒng)治。作為金朝主要軍事力量,猛安謀克在疆域拓展、邊疆開發(fā)、新領土征服方面發(fā)揮關鍵作用,并對后世制度產生一定影響。此外,它在加強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推動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然而,隨著歷史發(fā)展,猛安謀克制度在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時期逐漸暴露局限性,成為維護舊生產關系的工具,阻礙社會進步。進入中原后,猛安謀克與中原封建政治經濟體系沖突加劇,破壞當?shù)厣a,引發(fā)反抗。猛安謀克組織內部士官多、兵民少,削弱實戰(zhàn)能力,加劇社會矛盾,阻礙社會進步。女真族的核心組織——猛安謀克,在遷入中原后,脫離了原有的政治與經濟根基,摒棄了以漁獵為主的傳統(tǒng)生存模式。面對中原農業(yè)生產的發(fā)達與先進文化的熏陶,猛安謀克逐步發(fā)生深刻變革,這一過程實質上是民族間差異逐漸消解、共性日益凸顯的生動體現(xiàn)。這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也推動了社會的多元一體發(fā)展。在猛安謀克封建化完成后,其內部生產關系發(fā)生了深刻變革,普通戶轉變?yōu)榉饨ㄗ愿r民,而富有者和貴族則成為封建地主。女真族雖然通過大規(guī)模遷徙猛安謀克到中原地區(qū)來加強統(tǒng)治,但這種遷徙方式仍帶有奴隸制的色彩,在中原先進文化、制度的碰撞下,猛安謀克內部已逐漸呈現(xiàn)出封建化的趨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真人試圖將自身的奴隸制引入封建體系,這導致了較為先進的漢族封建制對其內部產生了深刻影響,加劇了社會矛盾,引發(fā)一系列反抗斗爭,進而推動猛安謀克制度走向瓦解?!緟⒖嘉墨I】1.《金朝國家經濟統(tǒng)一體的形成與解體》2.《論金代猛安謀克制的產生和發(fā)展》3.煙臺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楊佳麗《女真族猛安謀克制度探析》【概念解析、融合學習】8、【概念】租佃制【拓展閱讀】宋代封建租佃制關系的基本特征,一是土地出租者與土地租佃者之間采取了一種契約形式;二是客戶已經有了遷移的自由;三是客戶在生產和法律上的地位有所提髙;四是產品地租已代替了勞役地租,并成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態(tài)。在封建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封建租佃制關系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特征。首先,封建租佃關系更加復雜化,出現(xiàn)了二地主階層;其次,土地所有權、占佃權和使用權分離;再次,佃權可以轉讓;第四,流行小地塊的租佃制;第五,地租形態(tài)從分成制地租形態(tài)向以產品和以貨幣為形態(tài)的定額地租發(fā)展。北宋租佃關系的發(fā)展在我國封建土地制度演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既是對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人身依附關系極為強烈的部曲制的變革,又承繼了中唐以來佃農人身依附關系日益減輕的趨勢,并為明清時代的封建生產關系所沿襲。租佃制下土地產權關系的變動使得宋代佃農的收入構成發(fā)生了變化,佃農不僅享有自己的勞動力產權帶來的收益,亦可以通過轉佃、“立價交佃”、“資陪”等形式獲取土地增值帶來的額外收益。租佃制下土地產權關系的新變化和佃農收益的重新構成,激發(fā)了個體小農土地經營的積極性和制度創(chuàng)造性,對于此后歷史時期內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村的農業(yè)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進入宋代,隨著土地流轉渠道的暢通和佃農的身份地位的提升,租佃制獲得新的發(fā)展,新的租佃慣例逐漸衍生。租佃慣例體現(xiàn)了民間土地經營中中自我規(guī)范的能力與形式,對于維持良好的主佃關系和鄉(xiāng)村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宋代國家在官田的經營中注重吸收民間智慧,效仿民間租佃慣例,表現(xiàn)出了一種靈活、務實的治國理念。和民間的租佃慣例一樣,宋代鄉(xiāng)村社會經濟生活中廣泛存在著“鄉(xiāng)原體例”,對于指導鄉(xiāng)民的農業(y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這種民間規(guī)范還無法上升獨立于專制權力之外的民間自律性社會秩序去理解,傳統(tǒng)國家具有強大的社會整合能力,能夠將產生于鄉(xiāng)村社會中有利于自身統(tǒng)治的理念與方式納入到自身的統(tǒng)治秩序中。【參考文獻】1.林文勛《宋代土地制度史研究述評》2.云南大學碩士論文張春紅《市場、習慣與國家:宋代租佃制度相關問題的再探討》【概念解析、融合學習】9、【概念】榷場【拓展閱讀】?榷場,是指宋、遼、西夏、金在政權在各自疆土接界地點設置的互市市場。榷場的特點是場地由官方指定,場內貿易由官吏主持管理、評定貨色等級、兜攬承交、征收商稅,雙方交易者既有官方又有民商,民商必須納稅、交牙錢,領取證明文件方可入場交易。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貿易的商品種類、數(shù)量受官方嚴格控制,同時禁止榷場以外的民間貿易。榷另外場的設置常常因政治關系的變化而興廢無常。各政權對榷場交易的商品種類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中原及江南地區(qū)向遼、西夏、金輸出的主要是農產品及手工業(yè)制品,如糧食、茶葉、布帛、瓷器、漆器,以及海外香藥之類。遼金夏地區(qū)輸往南方的大宗商品則有牲畜、皮貨、藥材、珠玉等。宋與遼、西夏、金互市商品種類的不同反映了南北方各自生產發(fā)展水平的高低及其特點,體現(xiàn)了不同政權之間經濟的互補性。榷場貿易交易的主體是邊民、官府、駐防官兵及遠道而來的各族商人。榷場貿易實現(xiàn)了宋與遼、金之間經濟文化的互通有無,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邊境地區(qū)的穩(wěn)定,增加了國家的財政和稅收收入,滿足了當?shù)厝嗣竦奈镔|和文化生活需求,也使宋朝一些先進的農具、手工業(yè)技術、作物品種傳到遼、金,大大改善了遼、金相對落后的農業(yè)生產條件,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同時,遼、金的各種物資、文化傳播到了宋朝,為宋朝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榷場貿易還推動了民族交融?!緟⒖嘉墨I】1.王福君《遼宋夏金時期宋的榷場貿易考述》2.王曉燕《論宋與遼、夏、金的榷場貿易》3.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左強《宋金榷場貿易與走私貿易研究》【概念解析、融合學習】10、【概念】格物致知【拓展閱讀】朱熹通過解釋和發(fā)展二程的思想,說格猶窮也,物猶理也,把“格物致知”解釋為“即物窮理”?!案裎铩本褪且鋵嵉绞挛锷先?,不要離開事物。朱熹特別提出“即物”,就是不能離開事事物物,尤其是日常的人倫日用,包括草木、瓦石。我們要內在于一個此世的倫理秩序中,在我們的社會關系、家庭關系中,在我們所處的自然界中找到價值,這就是“格物”最重要的含義。朱熹以理規(guī)定格物的物,發(fā)揮了“窮理”的概念。窮理就是要研究、了解事物的道理?!凹次锔F理”含有一種知識性的發(fā)展,同時“格物致知”又不僅僅是一個知識性的發(fā)展,它包含了認識到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從而在自己的實踐中體現(xiàn)出來。因此,“格物致知”包括了知識論和道德論兩個方面。我們也可以把朱熹的思想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強調“主敬涵養(yǎng)”;另一方面講“格物窮理”。這適應了那個時代整個士大夫階層的思想文化發(fā)展的要求。宋代理學在朱熹的時代明顯分化,即分化為狹義的“理學”和“心學”兩派,前者的代表是朱熹,后者以陸九淵為代表。朱熹強調,“格物致知”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要廣泛地讀書,通過讀書來考察事物的道理。陸九淵不贊成朱熹這種格物的做法,認為這是支離,他主張“心即理也”,反對廣泛地讀書,了解事物的道理,而是強調返求內心,發(fā)明本心,不重視多讀書。朱熹主張修養(yǎng)方法為“即物而窮理”,認為“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顯然,朱熹的“即物而窮理”就是程頤的“進學在致知”,但是,朱熹卻忽略了程頤的“涵養(yǎng)須用敬”。一切關于物理的考察不過都是為了對人性的修煉與涵養(yǎng)而已,可以看出,朱熹的致用觀對人性的修煉對外物的探究皆有兼顧。南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當時達到了世界科學中心的高度,與朱熹在致用觀上的轉向不無關系?!緟⒖嘉墨I】1.陳來《宋代理學概說》2.王緒琴《明體達用:宋明理學的經世致用觀》【概念解析、融合學習】11、【概念】朝貢貿易【拓展閱讀】中國古代一種海外貿易制度的稱謂。先秦時期,朝貢作為一種政治理念開始出現(xiàn)。漢代開始有“四夷”朝貢的記載。作為一種貿易制度,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買”“抽解”和“進奉”。準許外國使節(jié)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貿易。海舶輸入商貨由政府收買,其余許民間買賣。元代行抽分。明初至嘉靖時實行海禁,對私人的海上貿易進行嚴格的控制。在海禁期間,允許海外各國在“入貢”時附帶進行貿易。《明史·食貨志五》:“海外諸國入貢,許附載方物與中國貿易。因設市舶司,置提舉官以領之?!泵魍⑦€規(guī)定各國的入貢期限,多數(shù)是三年一貢,獨日本十年一貢。清代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朝貢貿易體制發(fā)展更加成熟與保守。清末,隨著國力衰微與外國侵略,朝貢貿易基本停止。朝貢具有政治和貿易雙重功能,是中國古代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徑之一?!緟⒖嘉墨I】1.伍慶玲:《朝貢貿易制度論》,《南洋問題研究》2002年第4期2.康燦雄:《西方之前的東亞:朝貢貿易五百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概念解析、融合學習】12、【概念】改土歸流【拓展閱讀】明清中央政府在西南大部分地區(qū)廢除當?shù)馗魃贁?shù)民族中普遍實行的世襲土司制度,按內地制度重新建立行政區(qū)劃,委派有任期、非世襲、非土著、有流動性的“流官”治理。一方面,該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遠區(qū)域的控制,有利于當?shù)亟洕l(fā)展和社會進步,加速了其內地化的進程,促使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化格局日益完善。另一方面,由于清政府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特別是在平定土司叛亂時對各地人民地殘酷屠殺,也給各少數(shù)民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大一統(tǒng)”國家政治構想是改土歸流的源動力,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政治前提。作為一場由中央王朝主導的政治變革,改土歸流把土司地區(qū)納入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管理之下,并由此導致改流區(qū)經濟、文化、認同、治理等各層面的巨大變化。改土歸流進程中,政治版圖上的“滾雪球式發(fā)展”、民族關系上的“攪拌式交融”、文化價值上的“交互式認同”、社會經濟上的“拓荒式開發(fā)”,加強了原土司區(qū)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及社會經濟的開發(fā)發(fā)展,促進了中華文化內聚力的形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奠定社會經濟基礎。從國家化角度看,改土歸流使國家主權與治權在改流區(qū)統(tǒng)一,減少了社會爭奪;實現(xiàn)了個別家族統(tǒng)治向國家與地方共同治理過渡,緩解了社會矛盾;使資源由單一階層支配向國家與市場共同調配過渡,迅速提升了生產力;使民眾身份由“蠻夷”向“民”過渡,形成了民族與文化的雙向認同;多元文化由區(qū)隔走向交融,“一體多元”文化得以型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明清時期實施的改土歸流,加快了中華民族從“自在”共同體向“自覺”共同體建設的速度,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特殊方式和有效舉措?!緟⒖嘉墨I】《明史》卷三百十《土司傳》——卷三百十九《廣西土司三》。莫代山:《改土歸流與區(qū)域社會的“國家化”》,《廣西民族研究》2020年05期。張中奎:《改土歸流與苗疆再造:清代“新疆六廳”的王化進程及其社會文化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廖鈺:《改土歸流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貴州社會科學》2019年09期?!靖拍罱馕?、融合學習】13、【概念】宗藩關系【拓展閱讀】宗藩關系是中國長久以來處理與周邊政權關系的典型模式。中國傳統(tǒng)宗藩體制是在中國古代宗法觀念、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在不同歷史時期發(fā)生著各具特點的演變,直至近代解體。這一體制客觀上對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帶來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它在較長歷史時期中對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最終形成和發(fā)展起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至明清時期又阻礙了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同時,其對東亞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東亞地區(qū)因其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著總體的和平與穩(wěn)定格局。中國傳統(tǒng)宗藩體制的優(yōu)點:第一,強調“和”的精神,有利于中國與鄰邦友好關系的開展。中國傳統(tǒng)宗藩體制強調中國同其內的部落、其外的鄰邦要和,和才能使雙邊的子民得福,生活安康。中國傳統(tǒng)宗藩體制對“和”的追求,不僅調和了周邊的環(huán)境,而且有利于建立同周邊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為雙邊關系的發(fā)展提供了前提。第二,中國傳統(tǒng)宗藩體制為中國周邊的穩(wěn)定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證,成為減緩周邊緊張關系的減震器。從古代中國一開始建構宗藩體制,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調和周邊關系,減少周邊部落、鄰邦對中心的壓力。宗藩體制更主要功能在于緩和中央王權與周邊部落、鄰邦之間的矛盾沖突,成為緩和這一沖突的減震器。第三,有利于亞洲內部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東亞以中國為中心的宗藩體制的構建,客觀上推進了本區(qū)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尤其是自唐以后,東亞地區(qū)出現(xiàn)的“亞宗藩體制”所形成的網(wǎng)狀結構,更進一步推動了東亞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宗藩體制的缺陷:中國古代宗藩體制由于自身的原因,以及由體制所誘導的其他因素,也不可避免存在著缺陷,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理論表達與實踐之間的背離。中國傳統(tǒng)宗藩體制中理論表達與實踐之間是背離的。中國的統(tǒng)治者一方面對外宣揚著自己“天下共生”、“澤被四?!?;但另一方面又在實踐上形成遠近親疏、華夷大防的區(qū)別對待。這表明“宗藩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名實不符”。第二,“天下觀”導致了中國近代國家身份的不明。中國傳統(tǒng)宗藩體制最突出的消極影響是它給中國近代國家身份的認可帶來了困惑。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宣告了中朝宗藩關系的瓦解,也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宗藩體制的正式解體。【參考文獻】1.鄭維寬,林炫臻《從禮儀之爭看歷史上中越宗藩關系的復雜性》2.黃澤平《論李鴻章宗藩關系觀念的近代變異》3.李京禮《清末傳統(tǒng)宗藩關系瓦解的過程》4.柳岳武《中國傳統(tǒng)宗藩體制述論》【融合教學】國家治理:朝貢體制、條約體系、近代外交、列強侵略、國際法、國際秩序經濟發(fā)展:朝貢貿易、絲綢之路、世界市場思想文化:華夷之辨、天朝上國理念、中華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與碰撞14、【概念】東南互?!就卣归喿x】東南互保的這種兩重性,使它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產生過兩重影響。一方面它壓抑了南方地區(qū)的反帝運動,另一方面它又阻止了八國聯(lián)軍的南下蹂躪;一方面它免除了列強在撲殺北方義和團時的南顧之憂,另一方面它又使戰(zhàn)勝之后的列強在處置中國時不能不正視駐守東南的幾十萬軍隊。東南互保既是一個重大政治事件,又是一次具有鮮明區(qū)域性特征、影響巨大的社會運動,反映了晚清國家、地方與社會的互動關系。這樣一場運動,絕非某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所及,也不是作為外部條件的西方列強所導致。東南互保醞釀之初并沒有統(tǒng)一的組織,而是各派精英為形勢所逼分頭聯(lián)絡、同時進行的自發(fā)行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所謂的“東南意識’’還是各項“互?!被顒?,都是晚清東南社會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場域在受到外部挑戰(zhàn)過程中所萌發(fā)的一種自覺的群體行為。東南互保運動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它植根于區(qū)域社會的內部,其根本內因和動力乃源于東南社會的特殊權力資源結構。晚清社會結構轉型時期的階層流動,加深了地方社會官、紳、商、學各階層的滲透,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之間復雜關聯(lián)的權力資源網(wǎng)絡。晚清咸、同以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逐漸凸顯為“內輕外重"的二元格局,地方督撫的權力、權威日漸增強,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國家的政策。地方一社會權力資源網(wǎng)絡所凝聚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以及信息資源,為東南互保之形成與維持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緟⒖嘉墨I】1.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2.《庚子危機與東南治理》——以劉坤一與“東南互?!睘橹行?.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彭淑慶《國家、地方與社會——區(qū)域史視角下的“東南互?!毖芯俊贰靖拍罱馕?、融合學習】15、【概念】立憲運動【拓展閱讀】立憲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它是中國社會的一種變革,立憲派要求限制君權,推行資產階級的議會政治,要的是真立憲,因而有其合理性和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它又是對早該淘汰的清王朝的一種挽救。只有變革王朝才能挽救王朝,二者是統(tǒng)一的。新政的實施說明了清王朝已有自我挽救的意識,但慈禧太后只取立憲之名又說明它并沒有相應的變革意識。盡管立憲派一再警告清政府:“國運非收拾人心,無可挽回;人心非實行憲法,無可收拾。”但自從光緒下詔立憲后,無論是中樞官員還是邊疆大吏,都存在違拂輿情、摧抑士論,剝害實業(yè),損害國防的狀況,專制色彩日益濃厚。上述情況無疑是與立憲的主旨相反的。歷史提供了可能的條件,但老?;杪樀拇褥茈y比得上百日維新中的光緒,清政府缺少認識這種條件的人。他們用假變革來欺騙歷史,而欺騙歷史是不可能不受到歷史的懲罰的。1911年年初外國人已經看到:“中華帝國正在沒落,其四肢已經爛掉?!憋@示了局外旁觀者的敏銳與清醒。晚清政府喪失了一個較為良好的政治改革時機,它已不具備實現(xiàn)政治變革的主體資質。財政危機、經濟破產以及嚴重的民族矛盾和族群沖突,導致了晚清立憲運動的失敗。清末立憲運動是法律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有益嘗試,是晚清最廣泛的一場社會運動。其反映了中國社會價值觀念的更新,反映出的法律救國模式是世界上諸多走向現(xiàn)代化國家的必經之路。【參考文獻】1.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2.錢鋒《清末立憲運動:近代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的開端》,《復旦學報》2014年第3期。3.馬克鋒《晚清立憲運動的失敗原因與歷史啟示》,《廣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靖拍罱馕?、融合學習】立憲運動·國家治理: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民變、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皇族內閣·經濟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興辦實業(yè)·國家治理: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民變、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皇族內閣·經濟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興辦實業(yè)·思想文化:民主思想、西方及日本的制度思想及實踐·國際交往:留學生、新式學堂【拓展閱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在廣州舉行。大會審議通過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新的解釋,即“新三民主義”。其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在民權主義中強調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民生主義概括為“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兩大原則(后來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張)。新三民主義有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內容,并且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結合起來,民權為“平民所共有”和“節(jié)制資本”的口號。這表明對三民主義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態(tài)度?!胺磳Φ蹏髁x”和“耕者有其田”的口號,使它有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內容。盡管它斗爭的徹底性、革命最終目標、指導思想同階級不同,與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還有著本質區(qū)別,但它與民主革命綱領的各種原則基本一致,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的提出深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是建立在“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之上的三民主義,體現(xiàn)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性。新三民主義的原則與共產主義在中國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上是相同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理論武器、斗爭載體和現(xiàn)實目標。中國共產黨繼承了近代以來的革命傳統(tǒng),忠實地實踐新三民主義,在具體的革命斗爭中,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立場和方法,通過對新三民主義因其階級屬性所具有的缺陷進行改造和超越,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完成了孫中山的革命遺志。這樣,就使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具有了政治斗爭、軍事斗爭和社會改造的歷史合法性,使得新中國具有了延續(xù)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正統(tǒng)性,從而使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具有了深厚的、不斷層的歷史文化底蘊,又使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建立在民族血脈代代相承的社會心理基礎之上?!緟⒖嘉墨I】《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江蘇古籍出版社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黃潤釗《新三民主義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比較研究》論文楊謙趙新順《繼承、實踐和超越:從新三民主義到新民主主義》【概念解析、融合學習】17、【概念】工農武裝割據(jù)【拓展閱讀】“工農武裝割據(jù)”是毛澤東提出的關于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的一個科學概念。它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為戰(zhàn)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的紅色政權建設的統(tǒng)一體。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shù)銳減,內部也產生了一些悲觀的情緒和錯誤的思想。一些同志受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堅持“城市中心論”的主張。所建立的廣大根據(jù)地經濟、生活條件都極其惡劣,又先后遭受了三月失敗和八月失敗,紅色政權岌岌可危。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yōu)點之一,就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中國是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農民人口占了當時人口的90%,農民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1928年,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中完整提出和闡述的“工農武裝割據(jù)”的概念和思想。工農武裝割據(jù)的存在和發(fā)展,需要具備下列的條件:(1)有很好的群眾;(2)有很好的黨;(3)有相當力量的紅軍;(4)有便利于作戰(zhàn)的地勢;(5)有足夠給養(yǎng)的經濟力。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范疇中,“工農武裝割據(jù)”話語至少在兩方面標注了自身無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其一,它是在毛澤東深刻反思建黨初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和大革命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居于新民主主義革命話語構建從萌芽到成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二,它是打破“城市中心論”話語壟斷,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革命道路的重要話語呈現(xiàn)。有了“工農武裝割據(jù)”思想,人們就能逐步認識到黨將工作重點放在農村的重大意義,同時將武裝割據(jù)與奪取全國勝利聯(lián)系起來,并把它繼續(xù)向前推進,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在廣大農村革命根據(jù)地建立的革命政權,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雛形。工農民主專政實際上是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的具體嘗試,為在中國建立一個真正統(tǒng)一的人民共和國積累了經驗?!緟⒖嘉墨I】1.李佳誠、張麗:《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jù)”話語探析》2.魏翠華:《論“工農武裝割據(jù)”思想的形成及歷史意義》3.劉孝連《淺析工農武裝割據(jù)理論與紅色政權建設》【概念解析、融合學習】背景:大革命失?。怀鞘兄行恼摰谋锥?;農民力量強大;白色恐怖背景:大革命失敗;城市中心論的弊端;農民力量強大;白色恐怖內容: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jù)地政權建設。核心:黨的領導意義:農民革命積極性;理論創(chuàng)新;道路創(chuàng)新;經驗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政權建設。工農武裝割據(jù)工農武裝割據(jù)18、【概念】思想建黨、政治建軍【拓展閱讀】1920年代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把軍隊建黨工作看作一切工作的根本,并提出“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問題在軍隊內部,抓住了加強政治教育和實行民主制度兩大環(huán)節(jié)。1929年12月,紅軍第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即“古田會議”。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規(guī)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重申了中國共產黨對紅軍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古田會議突出思想建黨。強調用無產階級思想糾正非無產階級思想,找到了處理黨員社會成分與黨的性質之間矛盾的途徑。會議從強調黨的領導地位、鑄牢黨員理想信念之魂、規(guī)范黨內政治生活、嚴明政治紀律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理論原則和具體措施。古田會議決議是紅軍建設的綱領性文獻。它系統(tǒng)地解決了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軍隊如何建設成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這個根本性問題,這樣的軍隊是中國過去歷史上不曾有過的。決議不但在紅四軍實行了,其他各路紅軍也先后照此來做,加速了人民軍隊建設的進程。古田會議開創(chuàng)黨的政治建設新起點。古田會議作出的決議近三萬字,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部隊建設的基本經驗。它指出紅軍是一個執(zhí)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確立了共產黨對紅軍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規(guī)定了紅軍中政治機關和政治工作的地位;強調在紅軍內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實行官兵平等的民主主義制度,同時要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古田會議把保證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作為糾正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根本任務,強調“支部建在連上”,注重發(fā)揮黨對紅軍的政治領導作用。古田會議首次提出了“黨內生活政治化、科學化”的理論命題,成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源頭。決議再次提出紅軍必須擔負起打仗、籌款和做群眾工作這個三位一體的任務;規(guī)定了紅軍政治工作和政治機關的重要地位,強調加強紅軍政治工作,特別是加強政治教育。【參考文獻】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1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9月版。王建南:《古田會議從嚴治黨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12月。曾漢輝、鄧宇河:《古田會議開創(chuàng)黨的政治建設新起點》,《文摘報》(《光明日報》主管主辦)2021年8月31日,第6版?!靖拍罱馕?/p>

、融合學習】性質:“思想建黨、政治建軍”是性質:“思想建黨、政治建軍”是\t"/item/%E6%80%9D%E6%83%B3%E5%BB%BA%E5%85%9A%E3%80%81%E6%94%BF%E6%B2%BB%E5%BB%BA%E5%86%9B/_blank"古田會議確立建黨和建軍根本原則,是以\t"/item/%E6%80%9D%E6%83%B3%E5%BB%BA%E5%85%9A%E3%80%81%E6%94%BF%E6%B2%BB%E5%BB%BA%E5%86%9B/_blank"毛澤東為代表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產物;國家治理:加強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對于我國的經濟、政治、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思想文化:中國共產黨對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的重視,體現(xiàn)出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堅持不懈用新時代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統(tǒng)一全黨思想意志行動,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軍隊建設:深刻認識政治建軍是人民軍隊立軍之本的極端重要性;科學把握政治建軍是人民軍隊立軍之本的深厚意蘊;始終在黨的旗幟下鑄牢人民軍隊立軍之本;思想建黨、思想建黨、政治建軍19、【概念】囚籠政策【拓展閱讀】實際上,“囚籠政策”是1939年9月多田駿出任日本華北方面軍總司令后實行的,是以鐵路、公路、據(jù)點等封鎖和隔絕敵后根據(jù)地的政策。從那時起,各根據(jù)地為打破“囚籠政策”,都開始了交通破擊戰(zhàn)。比如日軍利用交通線將晉東南的太行、太岳根據(jù)地分割成四塊,以便于“分區(qū)清剿”。彭德懷發(fā)動百團大戰(zhàn)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克服國內出現(xiàn)的投降危險,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最終取得成功。而日軍在冀中推行的囚籠政策之所以失敗,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日本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是非正義的,這使它注定要失敗。日本防衛(wèi)廳在總結這一教訓中就曾指出:“治安戰(zhàn)的目的歸根到底在于爭取民眾”,“如能作到使民心歸順,一切治安問題迎刃而解”。但一方面尖銳的民族矛盾下民眾很難爭??;另一方面則是在中共領導下的交通戰(zhàn)得到群眾的大力支持。這就是正義的人民戰(zhàn)爭必勝的根本原因。第二,是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性和貪婪性。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達到侵略目的,竟沒有人性地在中國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日本侵略者不但要霸占全中國,甚至還貪婪成性地想統(tǒng)治全世界,并于1941年底發(fā)動了太平洋戰(zhàn)爭。日軍既要抽兵南下,又要鞏固冀中統(tǒng)治,這樣勢必兵力分散,容易為八路軍收復。因此,日軍只好收縮據(jù)點,或者交偽軍駐守。但偽軍首鼠兩端。這樣一來,日軍在冀中的封鎖線便毫無用處,囚籠政策自然破產。第三,靈活機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戰(zhàn)勝日軍的法寶。八路軍采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的方針,與民眾一道反復進行頑強的戰(zhàn)斗。在點碉林立的情況下,我軍以地道為依托,以武裝斗爭為主,既使是日軍的據(jù)點,我們游擊隊也可以在該村進行活動;同時非法斗爭與合法斗爭相結合,實行革命的兩面政策,掌握偽政權,表面上應付日軍,暗中保護我軍進行游擊活動。在我軍民堅決一致地抵抗下,日軍必然失敗,囚籠政策自然破產?!緟⒖嘉墨I】1.白竟凡《論日軍在冀中推行的囚籠政策》2.張?zhí)焐纭栋賵F大戰(zhàn)的直接原因和戰(zhàn)略目的的辨析》【概念解析、融合學習】20、【概念】大生產運動【拓展閱讀】大生產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克服經濟困難、支持長期抗戰(zhàn)而發(fā)起的一場大規(guī)模的生產自救活動。這一運動并非偶然發(fā)生,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當時,邊區(qū)面臨著日軍的殘酷掃蕩、國民黨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財政經濟陷入極大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領導邊區(qū)軍民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實現(xiàn)了自給自足。這場運動不僅促進了根據(jù)地的經濟發(fā)展,增強了抗日根據(jù)地的物質基礎,而且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加強了黨與群眾的聯(lián)系,為最終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群眾基礎。大生產運動有著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它充分調動了廣大軍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形成了黨政軍民齊動員、男女老少共參與的生動局面。在運動中,領導干部以身作則,帶頭參加勞動,極大地鼓舞了士氣。邊區(qū)的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等各階層人民緊密團結,共同為實現(xiàn)生產目標而努力奮斗。大生產運動的開展,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jù)地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面貌。通過開展農業(yè)生產、手工業(yè)生產和商業(yè)貿易等多種形式的經濟活動,不僅解決了根據(jù)地軍民的溫飽問題,還為抗戰(zhàn)提供了必要的物資支持。同時,這場運動也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以及與人民群眾緊密團結的良好形象。大生產運動的成功實施,對于當時的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它有效地緩解了根據(jù)地的經濟壓力,保障了抗戰(zhàn)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特別是在如何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方面的經驗?!緟⒖嘉墨I】1.毛澤東《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

2.王建華《“赤腳天堂”里的勞動敘事——多重緊張情境下的延安大生產運動》3.米曉蓉、劉衛(wèi)平《陜甘寧邊區(qū)大生產運動》4.趙剛印《陜甘寧邊區(qū)大生產運動的歷史背景及意義》5.安運銀《淺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生產運動的重要意義》6.劉啟明《從毛澤東的論述看大生產運動的歷史意義》7.朱益飛《全面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對大生產運動的戰(zhàn)略謀劃和指導》【概念解析、融合學習】21、【概念】“三三制”【拓展閱讀】“三三制”,正式名稱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提出并實施的一種具有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的政權組織形式,其基本原則是在抗日民主政權的組成人員中,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這一制度的提出和實施,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高度責任感和戰(zhàn)略眼光,旨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對抗日本侵略者?!叭啤边\動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它植根于區(qū)域社會的內部,其根本內因和動力乃源于抗戰(zhàn)時期社會的特殊權力資源結構。晚清社會結構轉型時期的階層流動,加深了地方社會官、紳、商、學各階層的滲透,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之間復雜關聯(lián)的權力資源網(wǎng)絡。抗戰(zhàn)時期,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逐漸凸顯為“內輕外重”的二元格局,地方政權的權力、權威日漸增強,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國家的政策。地方社會權力資源網(wǎng)絡所凝聚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以及信息資源,為“三三制”之形成與維持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叭啤奔仁且粋€重大政治事件,也是一次具有鮮明區(qū)域性特征、影響巨大的社會運動,反映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關系。這樣一場運動,絕非某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所及,也不是作為外部條件的西方列強所導致。“三三制”醞釀之初并沒有統(tǒng)一的組織,而是各派精英為形勢所逼分頭聯(lián)絡、同時進行的自發(fā)行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所謂的“三三制”意識還是各項“三三制”活動,都是抗戰(zhàn)時期特殊政治、經濟、文化場域在受到外部挑戰(zhàn)過程中所萌發(fā)的一種自覺的群體行為?!叭啤钡膶嵤τ诋敃r的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加強了抗日根據(jù)地的政權建設,提高了政權的民主性和科學性,而且有效地孤立了頑固勢力,發(fā)展了進步勢力,爭取了中間勢力。通過這一制度,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將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等社會力量納入到抗日民主政權中來,極大地增強了抗日根據(jù)地的社會基礎和政治穩(wěn)定性。此外,“三三制”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早期實踐,為后來新中國的政治體制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它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復雜國內外形勢下堅持民主原則、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心和能力。【參考文獻】1.毛澤東《抗日根據(jù)地的政權問題》2.何云峰《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經驗研究》3.陳先初《從“三三制”看抗日根據(jù)地的政權建設》4.王全《“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研究》5.趙萍《抗戰(zhàn)時期“三三制”政權下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實踐初探》6.趙連穩(wěn)《人民政協(xié)的雛形——“三三制”的理論與實踐》7.黃正林《中共在陜甘寧邊區(qū)執(zhí)政問題研究——以抗日民主政權和“三三制”為中心》8.韓偉《再論“三三制”民主的實踐——以陜甘寧邊區(qū)為中心》【概念解析、融合學習】22、【概念】第二條戰(zhàn)線【拓展閱讀】“第二條戰(zhàn)線”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國統(tǒng)區(qū)內,廣大愛國學生、工人、市民、民主黨派及其他愛國人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的反對美軍暴行,反對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反動統(tǒng)治的愛國民主運動??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的橫征暴斂和美軍暴行使國統(tǒng)區(qū)廣大人民怨聲載道。國民黨反動政府對內發(fā)動內戰(zhàn),對外賣國。在此背景下第二條戰(zhàn)線的主要斗爭方向為“反蔣反內戰(zhàn)”。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組織下,國統(tǒng)區(qū)的人民運動有組織、有計劃、有重點的開展起來,特別在五二〇運動之后,中國共產黨在學校中的組織和陣地更加鞏固,極大確保了學生運動的穩(wěn)步推進。學生運動的高漲使得國統(tǒng)區(qū)的人民運動也迅速發(fā)展,使得國民黨處在人民武裝力量和第二條戰(zhàn)線的雙重夾擊之下,加速了國民黨政權的垮臺與崩潰。第二條戰(zhàn)線呈現(xiàn)出各階層廣泛參與,學生是中堅力量;反內戰(zhàn)與反帝國主義相結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斗爭的根本保障等特點。第二條戰(zhàn)線揭露國民黨統(tǒng)治的反動本質,堅定了人民群眾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立場,激發(fā)了中國人民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而奮斗的革命熱情;有力配合了解放戰(zhàn)爭的進行,鞏固和擴大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xié)商格局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彰顯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與國家獨立的堅定信念,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殖民斗爭?!緟⒖嘉墨I】鄭志遠.解放戰(zhàn)爭時期第二條戰(zhàn)線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J].理論觀察,2020,(09)[2]陳安琪.解放戰(zhàn)爭時期第二條戰(zhàn)線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21.[3]國統(tǒng)區(qū)的第二條戰(zhàn)線[J].支部建設,2021,(23):22..【概念解析、融合學習】23、【概念】過渡時期總路線【拓展閱讀】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階段中的總路線。1953年制定,主要內容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xiàn)國家工業(yè)化和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簡稱“一化三改造”??偮肪€載入1954年憲法,在總路線的指導下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以及提前完成了“一五計劃”,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初步基礎??偮肪€提出的背景主要包括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因素。國際環(huán)境方面,既有來自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威逼與遏制,又有來自蘇聯(lián)的支持與援助。國內因素表現(xiàn)在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初步鞏固,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的確立。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進一步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fā)展的理論學說的偉大創(chuàng)舉。在經濟文化落后,生產力低下的國家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靈活的運用馬列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并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開創(chuàng)了一條獨立自主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這為中國的一切發(fā)展和進步都創(chuàng)造了制度上的保障,成為新中國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從1956年到1978年,中國雖然走了很大的一段彎路,但是憑著三大改造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而且,這些所有經驗都將匯總起來為后來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同時,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也存在著它自身的時代局限性。首先,在實踐中單方面追求社會主義公有制,沒有看到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多層次發(fā)展要求,違背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其次,單一的生產關系不適應我國的多層次生產力實際。最后,過渡時期總路線在執(zhí)行的過程之中犯了“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的“左”的錯誤,以至于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留下了許多后遺癥,影響了后來社會主義實踐的正確發(fā)展方向?!緟⒖嘉墨I】[1]鄭謙.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兼及黨史研究中的幾個方法論問題[J].北京黨史,2019,(03):13-18.[2]王瑩.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研究[J].世紀橋,2018,(08)[3]余翔.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歷史背景探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37(12)【概念解析、融合學習】24、【概念】“銀元之戰(zhàn)”與“米棉之戰(zhàn)”銀元之戰(zhàn)1949年6月,人民政府為制止惡性通貨膨脹、穩(wěn)定物價,同投機資本進行的一場斗爭。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擁有大量資產的投機者試圖通過銀元的投機來阻止人民幣進入市場,引起物價飛漲。人民政府查封上海證券大樓,逮捕非法交易的投機巨頭和銀元販子。武漢、廣州等地也采取相應行動,嚴厲取締和打擊姻銀元投機活動。至新中國成立時,人民幣已基本占領城鄉(xiāng)市場。米棉之戰(zhàn)新中國成立初期打擊國內米棉投機活動的一場斗爭。在“銀元之戰(zhàn)”中受到打擊的上海投機資本不甘心失敗,利用糧食、棉紗和煤炭等物資極其匱乏的情況,做投機生意,引發(fā)全國性漲價。人民政府緊急從全國各地調撥大批糧食、棉紗和煤炭運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集中時間、集中物資統(tǒng)一向市場拋售,同時收緊銀根。物價暴漲得到有效抑制。人民政府經過米棉之戰(zhàn),完全掌握了市場主動權?!就卣归喿x】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財政經濟面臨嚴重困難??箲?zhàn)以來愈演愈烈的惡性通貨膨脹仍在延續(xù),人民解放軍后期作戰(zhàn)仍需很大開支,恢復生產和鐵路交通急需大量資金,對不反抗新政權的數(shù)百萬舊軍政公教人員實行“包下來”政策,也加重了財政負擔。在這種情況下,舊社會留下來的畸形發(fā)展的投機資本在新解放城市繼續(xù)興風作浪,加劇物價上漲,市場混亂。能不能遏止?jié)q價風潮,成為關系人民生活、社會安定的重大問題。面對復雜形勢,黨和人民政府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力的經濟措施,成功組織了同投機資本作斗爭的“兩大戰(zhàn)役”。經此“兩大戰(zhàn)役”,不法投機資本一蹶不振,國營經濟取得穩(wěn)定市場的主動權。這是黨和政府在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積極作用的同時,限制其消極作用取得的第一回合的勝利,得到人民群眾,包括愿意從事合法經營的資本家的支持。上海一位有影響的民族資本家在事后說:“六月銀元風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壓下去的,此次則僅用經濟力量就能穩(wěn)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參考文獻】[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著:《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22年,第362頁。[2]陳云:《陳云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頁。【概念解析、融合學習】25、【概念】求同存異1955年,周恩來在亞非會議(萬隆會議)上,為推動會議順利進行、增強與會國的團結、表明中國立場而提出的一項基本方針。意為尋求大家的共同利益,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見。周恩來指出,中國與亞非國家共同的基礎是“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不同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存在,不妨礙亞非國家的團結,倡導拋開分歧、擱置爭議,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扒笸娈悺钡姆结樀玫搅伺c會絕大多數(shù)國家代表的支持和擁護,緩和了大會緊張的氣氛,促使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求同存異”從此成為中國政府在外交方面一直倡導的方針?!就卣归喿x】求同存異的意思是尋求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這一思想來自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包容并蓄的寬容精神?!兑讉鳌は髠鳌分杏杏涊d:“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意為君子應該在追求大同的前提下,保留小的差別和不同,即和而不同。早在建黨初期,為挽救危亡,中國共產黨堅持求同存異的思想,與國民黨進行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國民革命聯(lián)合戰(zhàn)線??谷諔?zhàn)爭時期,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求抗日之大“同”,存階級、政黨之大“異”。解放戰(zhàn)爭時期,聯(lián)合各民族、各民主力量以及其他愛國進步分子等,建立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發(fā)展。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亞非會議里的中國方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求同存異”的巧妙靈活運用。新時代的中國,正以更寬廣的視野、更有力的臂膀,為亞非謀發(fā)展,為世界謀大同。承認文化和價值的多元,不追求絕對的一致,努力尋求彼此的共同點,達成雙方的最大共識,正是中國對外關系的核心理念。習近平在多個場合提及“求同存異”理念。2022年1月,他在世界經濟論壇演講中指出,不同國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發(fā)展、在求同存異中合作共贏。他同時強調,我們要順應歷史大勢,致力于穩(wěn)定國際秩序,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緟⒖嘉墨I】[1]董振華主編:《中國革命的成功密碼》,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79-80頁。[2]中國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翻譯研究院著:《中國關鍵詞》文明理念篇(漢英對照),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23年,第124頁?!靖拍罱馕?、融合學習】26、【概念】三線建設【拓展閱讀】從背景來看,國際上,新中國成立后,一直處在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的戰(zhàn)爭威脅之下,到了60年代,中蘇關系也急劇惡化,蘇聯(lián)向鄰近中國邊境地區(qū)派駐的軍隊近百萬人,戰(zhàn)略導彈直接指向中國。國際情況緊張,國內的備戰(zhàn)情況也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例如:(1)工業(yè)過于集中,主要集中在大城市。(2)大城市人口多,且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區(qū),易遭空襲。(3)主要鐵路樞紐、橋梁和港口碼頭,多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易遭破壞。鑒于這種情況,毛澤東在1964年提出了三線建設的主張,三線建設由此開始。從內容來看,產業(yè)上,多集中在重工業(yè)領域,包括鐵路建設、鋼鐵基地、兵工廠等。布局上,主要在大西南大西北地區(qū)(靠近邊境地區(qū)除外)。過程上,1964--1966年以大西南為重點的三線建設是第一個高潮。1969年,中蘇兩國在珍寶島發(fā)生武裝沖突,蘇聯(lián)政府甚至揚言要對中國進行核打擊,為了抵御可能發(fā)生的侵略戰(zhàn),1969--1972年三線建設掀起了第二次高潮。1980年,國家建設方針實行大轉變,三線建設基本結束。從得失來看,首先,三線建設的進行改善了國防工業(yè)布局,鞏固和加強了國防。其次,三線建設有助于改善我國的工業(yè)布局。三線建設還促進了內地省區(qū)的經濟繁榮和科技文化的進步,給內地以后的建設帶來了發(fā)展機遇。當然,三線建設也有應該吸取的教訓,比如片面強調戰(zhàn)備,在布局、規(guī)劃以及經濟效益上的考量有所欠缺,一度造成了嚴重的負擔與浪費?!緟⒖嘉墨I】1、黃榮華《三線建設原因再探》2、呂建昌《三線建設與三線工業(yè)遺產概念芻議》3、韓洪洪《鄧小平與三線建設》4、梁媚《論三線建設的歷史功績及其時代價值》【概念解析、融合學習】27、【概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拓展閱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由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借鑒蘇聯(lián)經驗,推行計劃經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隨著時間推移,弊端也不斷顯露。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的工作重心移到了經濟建設上。鄧小平適時指出,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當作方法來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不會影響整個社會主義,不會重新回到資本主義”。這就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徹底廓清了對市場經濟的錯誤認識。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的原則。1992年,鄧小平指出,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手段,不具備制度屬性,可以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打破了姓“資”還是姓“社”的詰難,進一步推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1992年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7年,黨的十五大完善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將非公有制經濟納入基本經濟制度中,并指出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2002年,十六大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提出了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發(fā)展的新模式”。2019年十九屆四中全會正式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定型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賦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制度性規(guī)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世界地位40多年來,我國發(fā)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發(fā)展奇跡。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y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上述事實表明,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合并突破了西方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全新形態(tài),首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資源配置的市場方式,經濟發(fā)展的全新手段,把現(xiàn)代市場經濟推進到新階段?!緟⒖嘉墨I】1、任保平、李培偉《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寧陽《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張乾元,嚴楚弘,嚴世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人類經濟體制文明新形態(tài)》4、郭棟《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和完善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概念解析、融合學習】28、【概念】依法治國【拓展閱讀】依法治國是基于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客觀需要。法治建設存在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guī)律和人民意愿、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xiàn)象較為突出等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上,江澤民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將過去“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提法,改變?yōu)椤敖ㄔO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極其鮮明地突出了對“法治”的強調。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tǒng)一領導。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法治建設走向了更高的臺階。依法治國理念具有全局性、整體性、目的性和長期性的特點。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該由法律調整的都要實現(xiàn)法制化,貫徹全局。依法治理需要從中央到地方,從地區(qū)到行業(yè),從立法到執(zhí)法、司法、護法、守法、學法。法治國家作為現(xiàn)代一種最進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目標模式,其基本標志和要求是豐富的、具體的、確定的、可預測的。法治國家的建成同整個國家的現(xiàn)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內容與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選擇及其實現(xiàn),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與發(fā)展,而必然受當時當?shù)氐恼?、經濟與文化的具體條件的影響與制約,人們認識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也須要有一個過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鞏固了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合法權利,為建設法治中國打牢群眾基礎,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注入澎湃動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斷提高了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依法治國進一步推進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就會進一步夯實黨執(zhí)政興國的法治基礎,鞏固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緟⒖嘉墨I】1.馮玉軍《中國法治的道路與特色》2.李步云《論法治》3.艾野博士論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全面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研究》【概念解析、融合學習】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政權發(fā)展: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政治國家治理水平黨的領導思想文化:中國特色主義文化黨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濟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9、【概念】人類命運共同體【拓展閱讀】從國際看,人類社會面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fā)等挑戰(zhàn),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界人民對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期待更加強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遠見和時代意義更加凸顯。從國內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凝聚我們黨百年奮斗經驗的時代強音,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本質要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恪守以下幾點:(1)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3)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fā)展友好合作,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4)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促進世界共同發(fā)展。(5)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增進各國相互理解與信任。(6)堅持政治統(tǒng)領,持續(xù)鞏固和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當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收獲了顯著的實踐成果。在雙邊、區(qū)域、跨區(qū)域層面建設不同的共同體,推動我國與越來越多的國家不斷深化利益融合、愈加相知相親。我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堅定維護以聯(lián)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支持擴大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促進不同文明命運與共,促進不同文明合作共贏。【參考文獻】1.鄧純東《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研究》2.王帆凌勝利《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概念解析、融合學習】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發(fā)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文明多樣性合作共贏經濟發(fā)展:一帶一路經濟全球化國際交往:全球性挑戰(zhàn)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多邊主義30、【概念】軸心時代【拓展閱讀】雅斯貝斯認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存在一個軸心時代,這一時代產生了我們今天的宗教和思考的基本范疇,它是人類歷史中第一次精神上的突破:這個時代擠滿了不尋常的事件。在中國生活著孔子和老子,產生了中國哲學的所有流派,包括墨子、莊子、列子和數(shù)不清的其他哲學家。在印度產生了《奧義書》?,生活著釋迦牟尼,就像在中國一樣,哲學的所有可能性不斷發(fā)展,形成了懷疑主義、唯物主義、詭辯派、虛無主義。在伊朗,瑣羅亞斯德傳授著一幅具有挑戰(zhàn)性的世界圖景,它描繪了善與惡的斗爭。在巴勒斯坦,以利亞、以賽亞、耶利米、第二以賽亞等先知紛紛出現(xiàn)。在希臘,有荷馬,有哲學家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圖,許多悲劇作家以及修昔底德、阿基米德。這些名字所代表的一切,都在這短短幾個世紀中幾乎是同時地在中國、印度和西方形成,且他們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從地域上看,軸心時代同時在中國、印度和西方三個地區(qū)展開,它的三個分支是各自獨立發(fā)展起來的,正因如此,軸心時代一旦出現(xiàn),就提出了廣泛交流的要求。開創(chuàng)這一時代的民族是中國人、印度人、伊朗人、猶太人和希臘人,他們后來將軸心時代的影響帶給了其他民族。軸心時代雖然發(fā)端于有限的空間,卻“在歷史上變得無所不包”。雅斯貝斯認為,所有在軸心民族的影響下共享了軸心時代精神成果的民族“都是歷史民族”?,始終置身其外的民族,都保持在原始民族階段,?“繼續(xù)著已經延續(xù)了幾萬年或者十幾萬年的非歷史生活”?,而“所有生活在軸心時代之后的人,要么停留在原始民族的狀態(tài),要么得以參與到新的、唯一的根本性進程之中”,軸心時代同化了這些原始民族之外的一切。雅斯貝斯認為,世界歷史從軸心時代中獲得了“唯一的結構和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至少持續(xù)到今天。【參考文獻】1.卡爾·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2.張汝倫《“軸心時代”的概念與中國哲學的誕生》3.田薇《析雅斯貝斯的文明形態(tài)論》【概念解析、融合學習】31、【概念】幕府【拓展閱讀】“幕府”一詞最初源于中國,原指古代將軍的府署,因軍隊出征時使用帳幕,故稱“幕府”。后在日本,“幕府”一詞演變?yōu)橐环N特有的政治體制,指的是由武士階層掌握政權的中央政府機構。日本的幕府時期從公元1192年開始,一直持續(xù)到1868年,這段時期被稱為“幕府政治”時期,因幕府的設置地點與掌權家族不同而分為鐮倉幕府(1192年—1333年)、室町幕府(1336年—1573年)和江戶幕府(1603年—1868年)。646年,日本通過大化改新通過模仿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但隨著時間推移,中央上天皇的權威受到重臣制約,地方上土地兼并現(xiàn)象嚴重,莊園主和寺院勢力坐大,擁有大量地方武裝勢力,形成了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的地方經濟和政治實體。10世紀,日本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武士階層逐漸在戰(zhàn)爭中取代中央貴族掌握統(tǒng)治,天皇成為傀儡與象征,幕府首腦被稱為“征夷大將軍”(簡稱“將軍”)通過軍事封建制度來統(tǒng)治全國。幕府的統(tǒng)治下,地方上的藩國由大名(領主)統(tǒng)治,而這些大名直接受到幕府的控制,形成中央與地方之間關系的“幕藩體制”。幕府政治下,幕府通過限制地方勢力,防止了地方藩主的權力過于強大,從而維護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助于減少戰(zhàn)國時期頻繁的戰(zhàn)爭和動亂,使日本進入了一個較為和平和繁榮的時代。社會結構上,幕府維持“士農工商”的格局。文化層面,幕府時期的政治體制促進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傳播和普及。儒家思想成為幕府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但在對外政策層面,面對新航路開辟以來域外勢力與思想在日本的影響與傳播,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抑制了日本的開放與發(fā)展。伴隨著西方列強對東亞侵略的加深,1853年美國發(fā)動要求日本開放門戶的黑船事件,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結束,日本國內對于幕府不滿的反對運動愈演愈烈,最終導致1868年明治維新,幕府政治覆滅?!緟⒖嘉墨I】1.王新生《日本簡史》2.[美]羅納德·托比,柳一菲譯《亞洲世界中的德川幕府》3.[日]山本幸司,楊朝桂譯《源賴朝與幕府初創(chuàng)》

【概念解析、融合學習】32、【概念】大航海時代【拓展閱讀】15、16世紀一向被中外史學界確認為世界古代史與現(xiàn)代史的重要分水嶺,西方社會的現(xiàn)代化轉型正是從這個時代發(fā)軔,后再通過殖民化歷程影響到廣大的非西方國家和地區(qū),這種殖民化過程打破了農耕時代各大文明體系彼此隔絕的封閉狀態(tài),以一種暴戾的方式開啟了全球化進程。正是通過航?;顒雍偷乩泶蟀l(fā)現(xiàn),長期積弱不振的歐洲社會才從舊大陸僻陋的邊陲轉變?yōu)槲拿魇澜绲闹行?。有學者認為,1430年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決定性時刻”,誰在這個時刻抓住了海洋的控制權,誰就有可能主宰未來的整個世界。“(葡萄牙)的亨利王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