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試題分類匯編: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1頁
2024高考地理試題分類匯編: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2頁
2024高考地理試題分類匯編: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3頁
2024高考地理試題分類匯編: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4頁
2024高考地理試題分類匯編: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2宇宙中的地球

考向一:地球的歷史

(2024?北京)如圖為某地野外地質剖面素描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小題。

三:砂巖

W泥巖

色石灰?guī)r

二花崗巖

安山巖

H蝕面

左斷層

1.在石灰?guī)r中發(fā)掘出完整的三葉蟲化石,可推測()

A.①巖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環(huán)境B.②處石灰?guī)r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③巖石中可以發(fā)掘出恐龍化石D.①巖石形成于新生代陸地環(huán)境

點評:巖層新老關系或地質作用發(fā)生的先后順序的判斷方法:一般而言,沉積巖是越向下層年齡

越老;若巖漿侵入到沉積巖內(nèi)部或巖漿通過沉積巖內(nèi)部后噴出地表,則巖漿巖較沉積巖新;若漿

通道附近的變質若是在巖漿活動過程中受高溫作用變質而形成的,因此其形成時間晚于巖漿巖。

地殼垂直運動導致巖層斷裂錯位形成斷層,因此出現(xiàn)斷裂錯位的巖層形成于斷層之前,反之,完

整而上覆于斷層之上的巖層形成于斷層之后。同理,若地質構造中既有褶皺又有斷層,也可依據(jù)

切斷關系判斷,被切斷的形成較早。

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三葉蟲是古生代的一種重要化石,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在石灰?guī)r中發(fā)掘

出完整的三葉蟲化石,可以推測該石灰?guī)r(即①巖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海洋環(huán)境,A正確,D

錯誤;②處石灰?guī)r與①巖石是同一地質年代,被子植物是新生代才出現(xiàn)并廣泛分布的植物類型,

而石灰?guī)r是古生代形成的,因此②處石灰?guī)r中不可能有被子植物化石,B錯誤;恐龍是中生代

的主要生物,但③巖石為花崗巖,是侵入型巖漿巖,不可能含有化石,沉積巖中才可能發(fā)現(xiàn)化

石,C錯誤。

故答案為:A。

考向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2024.北京)某中學以本地紅花生長與應用為主題,開展跨學科學習系列活動。圖1為活動方案

略圖,圖2示意不同地區(qū)的景觀。讀圖,回答下列小題。

紅花與節(jié)氣草木染——提取植物色素進行染色的方法

紅花、茜草和蘇木等草本和喬、灌木植物是我國

草木染傳統(tǒng)的優(yōu)質紅色染料植物,其應用史有上千年"

調(diào)杳活動本地播種紅花時間:4月初

寂菜施漓缸前?

活動總結

圖1

圖2

1.采摘紅花時,臨近()

A.雨水B.小滿C.小暑D.處暑

2.紅花生長期間,同學們可觀察的現(xiàn)象是()

A.白晝時間先變長后變短B.太陽輻射強度逐漸減弱

C.日落方位先南移后北移D.正午旗桿影長逐漸變長

知識點: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晝夜長短的變化;二十四節(jié)氣

【點評】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guī)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各地正午太陽高度也隨之發(fā)生

有規(guī)律的變化。太陽高度是指太陽光線與水平面的夾角,太陽光線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陽高度最

大,太陽輻射最強。

1.由材料可知,本地采摘紅花的時間為7月初,雨水的時間是在2月18日-20日,A錯誤;小

滿的時間是在5.20日-22日,B錯誤;小暑的時間是7月6日-7月8日,C正確;處暑的時間是

8月22日-24日,D錯誤。

故答案為:C?

2.A、紅花的生長期間是4月初到7月初,此時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并且先向北移動(從春

分日到夏至日)后向南移動(從夏至日到秋分日),導致日落方位也相應變化。4月初到夏至日

北半球白晝時間變長,而夏至日到7月初時段內(nèi)北半球白晝時間變短,因此紅花的生長期間白晝

時間先變長后變短,A正確;

B、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故太陽輻射先變強后變?nèi)?,B錯誤;

C、日落方位先北移后南移,C錯誤;

D、正午太陽高度先增大,再減小,因此正午旗桿影長先變短后變長,D錯誤。

故答案為:Ao

拓展

(2024?廣西)極北之城-----朗伊爾城(78°12'N,15°30'E)常住居民僅約2000人。在極夜期間,

城里居民會舉辦很多團體活動以應對漫長黑夜與嚴寒的考驗。在陽光重返小城后的3月8日,當

地會迎來全年最重要的、持續(xù)一周的太陽節(jié)。據(jù)此完成下列小題。

1.太陽節(jié)首日,當?shù)鼐用窨吹教柹鸬姆轿皇牵ǎ?/p>

A.正南B.東南C.正東D.東北

(2024.廣西)分布于皖南地區(qū)的上溪群地層,其巖石是砂巖受侵入巖漿高溫的影響,在固態(tài)下發(fā)

生弱重結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巖的部分結構。早期研究認為該地層是元古宙古老大陸的一部分;

后來有地質學者在該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寒武一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為認識該地層的構造

演化提供了新證據(jù)。下圖為地質年代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列小題。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

111

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寒武紀性陶紀k留紀卜尼盆紀1石炭紀二疊紀

2.根據(jù)所發(fā)現(xiàn)的古生物化石,推測上溪群地層區(qū)()

A.屬于太古宙時期形成的古老大陸

B.由寒武紀早期板塊碰撞隆升而成

C.屬于元古宙時期形成的古老大陸

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塊碰撞隆升而成

(2024.安徽)潮差是指潮水的一次漲落過程中最高水位與最低水位之差。如圖為2024年4月上

海堡鎮(zhèn)、蘇州滸浦、南通天生港三地的月平均潮差。據(jù)此完成下列小題。

3.天生港4月11日(農(nóng)歷三月初三)潮差為該月最大。該日的日、地、月三者相對位置關系可

(2024?山東)小明暑假乘船到F島旅游。下船后,小明發(fā)現(xiàn)太陽當空,周圍的人卻“沒有”影子,

他記錄了當時的時間為北京時間8月21日00:04?當?shù)貢r間下午,小明從F島乘船去往某島嶼

觀光,途中發(fā)現(xiàn)游船甲板中心處旗桿的影子多數(shù)時間指向船行進的方向。如圖示意F島及其周邊

區(qū)域。據(jù)此完成下列小題。

N

°匕島

甲島乙句

4島

,丙島

丁島

4.F島的位置可能是()

A.12°N,61°WB.12°N,121°W

C.20°N,61°WD.20°N,121°W

5.當?shù)貢r間下午,小明去往的島嶼最可能是()

A.甲島B.乙島C.丙島D.丁島

(2024?福建)每天的日照時長受太陽高度角,建筑物遮擋,樹木遮擋影響極大。福建學者小明在

美國波士頓訪問,6月25日,垂直天空中心拍下來這張照片,虛線表示春分日的太陽移動軌跡。

據(jù)此完成下列小題。

A.①B.②C.③D.④

18.6月25日,最有可能在哪個時間段(地方時)看到太陽()

A.8:00-9:00B.10:30-11:00

C.13:00-13:30D.15:00-15:30

19.圖中行道樹為地方樹種,在晴朗無云的天氣里,哪個日期看到的日照時期最長()

A.5月30日B.7月1日

C.9月1日D.11月30日

(2024?廣東)距今約3000年前的金沙道址(3(F41N,104O01E)是古蜀國時期的一處大型聚落遺址。

在演遺址祀?yún)^(qū)的東部,有一處九柱建筑基址,其9個柱洞呈“田”字形分布。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柱洞

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屬性。圖左為九柱建筑的復原示意圖;圖右示意該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當時

冬至日的日出方位,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0.如果當時祭祀人員站在圖右中的D5處,他在夏至日看到的日出方位位于()

A.D5—D6連線方向B.D6和D9之間

C.D5—D9連線方向D.D8和D9之間

21.已知3000年前的黃赤交角比現(xiàn)今大,與現(xiàn)在遺址地居民相比,則當時金沙先民在()

A.春分日看到日出時間更早B.夏至日經(jīng)歷更長的夜長

C.秋分日看到日落時間更晚D.冬至日經(jīng)歷更短的晝長

(2024.浙江1月)我國K、Q兩地中學生進行日出方位觀測,下圖為同學們測得的兩地日出時直

立桿影年變化圖,陰影部分為桿影變化的范圍,張角兩邊分別為甲、乙日的桿影(測量時間為北

京時間)。完成下面小題。

22.K地位于Q地的(

A.東北B.東南C.西南D.西北

23.K、Q兩地相比()

A.甲日日落地方時,K地比Q地大

B.甲日晨線與經(jīng)線夾角,K地比Q地大

C.乙日白晝的時間,K地比Q地長

D.乙日正午太陽高度角,K地比Q地小K、Q兩地相比()

二'綜合題

13.(2024?上海)“聚寶盆”的再開發(fā)

柴達木盆地是隨青藏高原隆升而逐漸形成的一個高原盆地,在其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形

成了豐富的油氣和鹽類等礦產(chǎn)資源,被譽為“聚寶盆”。近年來,當?shù)丶訌娔茉唇ㄔO,積極開發(fā)太

陽能。太陽能清潔、可再生,但不穩(wěn)定。目前格爾木地區(qū)采取水(能)光(能)互補,保障綠電

穩(wěn)定供應。

圖例

■煤礦?水電站

A石油

沙淮

①相轉礦

國石制~鐵路

A律苗—公路

qit湖。城市

?可千米

圖1

地表

第四紀(頁巖)

新近紀(砂巖)

(1)柴達木盆地年降水不足100毫米,造成其氣候干旱的原因有(不定項選擇)

A.沙漠廣布B.地處中緯C.高山環(huán)抱D.深居內(nèi)陸

(2)柴達木盆地本是濕潤的陸地地理環(huán)境,下列哪些化石可以提供證據(jù)(不定項選

擇)

A.珊瑚B.常綠闊葉林C.大象和犀牛D.沙蔥

(3)柴達木盆地有豐富的油氣資源。石油出現(xiàn)在(單項選擇:A巖漿巖;B.變質

巖;C.沉積巖)巖層內(nèi),在圖2中大型油田可能儲存在(單項選擇:A.甲;B.乙;C.

丙)區(qū)域,該地油氣生成在質地更密的(單項選擇:A.泥巖;B.砂巖)。

(4)圖2中缺失侏羅紀與古近紀之間的白堊紀地層,分析其地質原因。

(5)2023年8月19日,柴達木盆地格爾木市南山口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建成后主要服

務當?shù)乜稍偕茉椿亻_發(fā),并兼顧青海電網(wǎng)的調(diào)峰、調(diào)頻、調(diào)相和緊急事故備用等任務。分析

氣候變化對該水電站抽水蓄能的影響。

(6)柴達木盆地太陽能豐富,但是不穩(wěn)定,分析其原因,并說明水光互補的必要性。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知識點】晝夜長短的變化

【解析】【點評】晝夜長短變化一抓“移動方向”

此處的“移動方向”主要是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它決定晝長、夜長的變化趨勢,緯度高低決

定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太陽直射點向哪個方向(南、北)移動,哪個半球(南、北半球)就晝

變長夜變短;且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如下圖所示:

太陽直射點北移過程,北半球各緯度晝變長,夜變短

?=>

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

冬至日秋分日夏至日

V=

太陽直射點南移過程,南半球各緯度晝變長,夜變短

據(jù)材料可知,太陽節(jié)時,當?shù)兀?8°12'N,15°30'E)結束了極夜現(xiàn)象,說明3月8日當?shù)靥幱跇O

夜與非極夜區(qū)的分界線上,該地位于北半球寒帶地區(qū),該地該日太陽最高時是0。,即太陽升起、

同時也是落下的地方在該地正南方。A正確。

故答案為:A。

2.據(jù)材料可知,在皖南地區(qū)的上溪群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寒武一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說

明該地地層可能在奧陶紀時為海洋環(huán)境,現(xiàn)在該地為陸地(高山),故可以判斷在古生代中晚期

發(fā)生了板塊碰撞隆升。D正確。

故答案為:D。

3.本題主要考查日、地、月三者相對位置關系對潮汐的影響。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近日點位于

1月初,而4月11日應在地球公轉的近日點之后,AB位于近日點之前,排除AB;農(nóng)歷三月初

三,太陽和月球位于地球的同側,且三者幾乎排成一條直線,此時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在同

一直線上,并且方向相同,因此引力疊加,潮汐作用加強,形成大潮,C正確,D錯誤。

故答案為:C?

4.A5.C

【知識點】地球儀與經(jīng)緯網(wǎng);地球公轉及其特征;地方時與區(qū)時的確定與計算

【解析】【點評】(1)緯網(wǎng)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全球性覆蓋:經(jīng)緯網(wǎng)覆蓋了整個地球表面,通過經(jīng)緯度坐標系統(tǒng)可以定位地球上的任何一點。

網(wǎng)格化:經(jīng)緯網(wǎng)將地球表面劃分為許多小的網(wǎng)格,每個網(wǎng)格的交叉點都有一個唯一的經(jīng)緯度坐標。

方向性:在經(jīng)緯網(wǎng)中,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提供了一個全球統(tǒng)一的方向參考。

距離和面積的測量:經(jīng)緯度坐標可以用來測量地球上兩點之間的直線距離(大圓距離)以及區(qū)域

的面積。

定位功能:通過經(jīng)緯度坐標,可以精確地確定地球上任何位置的地理位置。

導航和制圖:經(jīng)緯網(wǎng)是地圖制作和導航的基礎,無論是傳統(tǒng)的紙質地圖還是現(xiàn)代的電子地圖,都

依賴于經(jīng)緯度坐標系統(tǒng)。

(2)日出和日落的方位受季節(jié)和地理位置(緯度)的影響。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規(guī)律:

春分和秋分:在春分和秋分這兩天,太陽從正東方向升起,正西方向落下。全球各地(除了極地)

的日出和日落方位大致相同。

夏至:在北半球的夏至日(約6月21日),太陽的升起和落下點會偏離正東和正西,向北方偏

移。這是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約23.5ON)。在南半球則相反,太陽在南回歸線上。

冬至:在北半球的冬至日(約12月21日),太陽的升起和落下點會向南方偏移,因為太陽直射

點在南回歸線上。在南半球則相反,太陽在北回歸線上。

緯度影響:緯度越高,日出和日落點的偏移角度越大。在赤道附近,日出和日落點的偏移角度較

小,而在高緯度地區(qū),如接近極圈的地方,偏移角度較大。

4.A.12°N,61°W-這個位置在赤道以北,但遠離北回歸線(約23.5°N),8月21日太陽直射

點大致位于12°N,A選項正;

B.12°N,121°W-這個位置同樣在赤道以北,但經(jīng)度位置,在8點鐘左右,時間不讀符合,B

選項錯誤;

C.20°N,61。亞-這個位置更接近北回歸線,C選項錯誤;

D.20°N,121°W-這個位置雖然緯度上接近北回歸線,經(jīng)度上位于西經(jīng),緯度為主距離折射點

較遠,D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A。

5.A.甲島位于F島的北側,當?shù)貢r間為下午,太陽位于西北方位,影子朝向東南,A選項錯誤;

B.乙島區(qū)位于F到的東北側,當?shù)叵挛绲臅r候,影子方位與乙到不在一個方位,B選項錯誤;

C.丙島位于F島的東南方位,當?shù)叵挛绲臅r候,影子方位指向東南,與船行駛的方向一致,C選

項正確;

D.丁島位于F島的西南方位,與影子的朝向不在一個方位,D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Co

【答案】6.B

7.C

8.B

【知識點】地球公轉及其特征;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解析】【點評】太陽一天的位置和方向:太陽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東,日落正西。太陽直

射北半球,全球(除極晝極夜地區(qū)外)日出東北,日落西北(偏北)。太陽直射南半球,全球(除

極晝極夜地區(qū)外)日出東南,日落西南(偏南)。

6.夏至日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對于波士頓(北半球)來說,太陽從東北方向升起,從西北

方向落下。題目中給出的春分日太陽移動軌跡為虛線,春分日太陽從正東方向升起,正西方向落

下。夏至日相比春分日,太陽升起時更偏北,因此,夏至日最有可能日出的位置是②,即比春

分日更偏北的東北方向正確;選項A,①位置偏東,且更接近南方,不符合夏至日日出時太陽

位于東北方向的特點,故排除。選項C,③位置偏東,且更接近南方,同樣不符合夏至日日出

時太陽的位置,故排除。選項D,④位置偏南,明顯不符合夏至日日出時太陽的位置,故排除。

故答案為:Bo

7.A、在春分日,太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太陽的高度角適中。而到了6月25日,太陽直

射點已經(jīng)向北移動到北回歸線附近,波士頓作為北半球的城市,太陽的高度角會比春分日更高,

太陽在天空中停留的時間也會更長。8:00-9:00,這個時間段太陽剛升起不久,高度角還較低,

不符合6月25日太陽高度角較高的特點,故A錯誤。

B、10:30-11:00,此時太陽的高度角雖然有所上升,但還未達到一天中的最高點,故B錯誤;

C、13:00-13:30,這個時間段接近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符合6月25日太陽高度角較高

的特點,故C正確;

D、15:00-15:30,此時太陽已經(jīng)開始西下,高度角逐漸降低,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8.題干要求分析在晴朗無云的天氣里,哪個日期看到的日照時期最長。日照時長受太陽高度角

影響極大,太陽高度角越大,日照時間越長。而太陽高度角的大小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有關,

離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角越大。A、C、D選項,分別為5月30日、9月1日和11月30日,

這三個日期太陽直射點都位于北半球,但都不在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因此太陽高度角都

不如夏至日大,日照時間也相應較短。B選項,7月1日接近夏至日,此時太陽直射點接近北回

歸線,波士頓的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因此日照時間也最長。

故答案為:Bo

【答案】9.B10.D

【知識點】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晝夜長短的變化

【解析】【點評】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到導致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直射點不斷移動。

黃赤交角的大小決定太陽直射點做回歸運動的范圍。也決定了發(fā)生極晝極夜地區(qū)的范圍。

黃赤交角的度數(shù)等于回歸線的度數(shù),并與極圈的度數(shù)互余,即二者之和為90。。如果黃赤交角變

大,熱帶、寒帶變大,溫帶變?。蝗绻S赤交角變小,熱帶、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9.根據(jù)地球的公轉運動規(guī)律可知,春、秋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日出正東方,冬至

日時,日出方位是東南方向,夏至日時,日出方位是東南方向。結合圖中的方位信息,該地冬至

日的日出方位應該在東南方向,夏至日的日出方位應該在東北方向,且從D5看日出的方位,冬

至日的日出方位與正東方向的夾角應該和夏至日日出方位與正東方向的夾角相等,且兩天日出方

位線分居在正東方向的兩側,故該地夏至日日出方位應該是圖中所示的紅線。

東南方向

結合圖中的信息看,B正確。

故答案為:B?

10.黃赤交角變大,南北回歸線的度數(shù)增大,極圈的度數(shù)變小,極晝極夜區(qū)(寒帶)變大,但赤

道上仍是晝夜等長,春分、秋分日出時間仍是地方時6:00,日落時間仍是地方時18:00,由于

極晝極夜范圍增大,因此非極晝極夜區(qū)的晝長年變化增大,即夏半年晝長變大,冬半年晝長變小。

因此該地夏至日經(jīng)歷更長的晝長,冬至日經(jīng)歷更短的晝長。D正確。

故答案為:D?

【答案】11.C12.C

【知識點】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解析】【點評】直射點位置、日出日落方位與晝夜長短的關系

直射點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晝夜長短

東北(北半球早于6時日西北(北半球晚于18時日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

北半球

出)落)夜長

赤道正東(6時日出)正西(18時日落)晝夜等長

東南(北半球晚于6時日西南(北半球早于18時日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晝長

南半球

出)落)夜短

11.由所學太陽視運動知識可知,夏至日,日出東北,且最偏北,影子朝向西南;冬至日,日出

東南,且最偏南,影子朝向西北;其余日期的日出方位和影子均位于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間;故張

角兩邊的甲、乙分別為夏至日或冬至日;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甲乙兩日K地日出變化時間為1

小時56分,Q地日出變化時間為3小時14分,Q地晝長年變化幅度大于K地,說明Q緯度位

置更高,兩地都位于北半球,說明Q更靠北,K更靠南。甲日日出早,為夏至日;乙日日出晚,

為冬至日。冬至日和夏至日日出時間關于地方時6時對稱。由圖中可計算出,K地冬至日和夏至

日日出關于北京時間(12CFE經(jīng)線地方時)6時18分對稱,可計算K地經(jīng)度為115.5?!辏籕地冬

至日和夏至日日出關于北京時間5時33分對稱,可計算Q地經(jīng)度約為127°E;可知K位于Q地

的西側。綜合上述分析可知,K地位于Q地的西南,C正確,故正確的答案為:Co

12.圖示為日出桿影年變化,甲日日出地方時更早,兩地都位于我國,所以甲日應為夏至日,根

據(jù)上題分析可知,Q緯度位置更高,所以甲日的日落地方時Q地更大;同一日期的晨線與經(jīng)線

夾角相同,乙日為冬至日,此時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位置越高,晝越短,Q緯度位置更高,晝

長更短;乙日為冬至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兩地都位于北半球,緯度位置更低的K地太

陽高度角更大。C正確,故正確的答案為:C?

13.

【答案】(1)C;D

(2)B;C

(3)C;B;A

(4)該地在白堊紀之前,在內(nèi)力作用下,地殼下沉,各地質年代的沉積物依次沉積于此;后隨

青藏高原隆升,在風力、流水等侵蝕作用下,地表白堊紀期間形成的沉積物被剝蝕殆盡;但該地

于古近紀開始,在內(nèi)力作用下,地殼又發(fā)生下沉運動,后續(xù)各地質年代依次沉積,形成現(xiàn)有的地

層分布。

(5)該水電站的水,主要來自昆侖山冰雪融水,隨著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加速,帶來水量

的增加,從而可能在短期內(nèi)提升發(fā)電量;但從長期來看,隨著冰川體積進一步減少,來水量減少,

水電站可能面臨無水發(fā)電的狀況。

(6)柴達木盆地海拔高,大氣稀薄,氣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強,因此太陽能豐富。但受天氣

變化和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太陽能不穩(wěn)定。水能相對于太陽能而言,比較穩(wěn)定,水光互補,不僅可

以保障綠電穩(wěn)定供應,還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電力供應體系。

【知識點】地質年代表與地球演化史;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新能源開發(fā)與利用

【解析】【分析】(1)柴達木盆地由于氣候干旱,造成沙漠廣布,A選項錯誤;地處中緯度地

區(qū)與氣候干旱沒有直接關系,B選項錯誤;柴達木盆地四周高山環(huán)抱,水汽難以進入,降水少,

氣候干旱,C選項正確;柴達木盆地深居內(nèi)陸,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少,氣候干旱,

D選項正確;

(2)珊瑚化石體現(xiàn)曾經(jīng)為海域環(huán)境,A選項錯誤;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于雨熱同期的亞熱帶季

風氣候區(qū),是較為濕潤的地理環(huán)境,B選項正確;大象和犀牛主要為大型食草動物,主要生活在

較為濕潤,多植被的地區(qū),C選項正確;沙蔥,又較叫做蒙古韭,為多年漢生草本植物,D選項

錯誤;

(3)石油、天然氣等礦產(chǎn)資源主要分布在沉積巖的巖層中;石油、天然氣主要儲存在背斜構造

內(nèi)。向斜和斷層主要為儲水構造,泥巖地質更密,利于石油、天然氣的儲存;

(4)地殼下沉:這通常是指地殼在內(nèi)力作用下發(fā)生垂直移動,向地下深處移動。這種運動可能

是由于地殼板塊之間的相互擠壓或拉張造成的。沉積物沉積: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地質年代的

沉積物會在地殼下沉的地區(qū)沉積下來,形成地層。這些沉積物可能包括巖石碎屑、生物殘骸、化

學沉積物等。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塊與歐

亞板塊的碰撞和擠壓。隆升過程中,高原地區(qū)的地殼會向上抬升。侵蝕作用:包括風力和流水等

自然力量,它們會剝蝕地表的巖石和沉積物,改變地表的形態(tài)。古近紀下沉運動:古近紀是地質

時代中的一個時期,大約從6600萬年前到2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該地區(qū)的地殼再次發(fā)生下

沉,導致新的沉積物沉積,形成新的地層。現(xiàn)有地層分布:經(jīng)過上述地質過程,該地區(qū)形成了現(xiàn)

有的地層結構,這些地層記錄了地質歷史中的不同事件和環(huán)境變化;

(5)昆侖山是中國西部的一座重要山脈,擁有大量的冰川。這些冰川在夏季融化時,為河流提

供了大量的水源。全球變暖是指地球表面溫度的長期上升趨勢,主要由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引起。

這導致極地和高山地區(qū)的冰川加速融化。隨著全球溫度的上升,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這在短期內(nèi)

可能會增加河流的水量。冰川融化加速會導致河流水量的短期增加,這可能會提升水電站的發(fā)電

量,因為水電站的發(fā)電量與水流的流量和落差有關。然而,從長遠來看,如果冰川持續(xù)融化并最

終消失,水電站將面臨水量減少的問題。冰川是河流的重要水源,一旦冰川消失,河流的水量將

大幅減少,可能導致水電站無法正常發(fā)電。如果水量減少到無法滿足水電站運行的最低要求,水

電站將面臨嚴重的運營問題,甚至可能完全停止發(fā)電。

(6)柴達木盆地海拔較高,大氣壓力較低,空氣稀薄,這有助于減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和

散射,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度增加。干旱的氣候和晴朗的天氣條件有利于太陽能的收集,

因為云層較少,太陽輻射能夠更直接地照射到地面。由于上述因素,柴達木盆地的光照強度較高,

為太陽能發(fā)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盡管光照條件良好,但太陽能的產(chǎn)量仍然受到天氣變化(如

云層覆蓋)和季節(jié)變化(如日照時間的變化)的影響,導致太陽能發(fā)電的不穩(wěn)定性。與太陽能相

比,水能發(fā)電通常更為穩(wěn)定,因為水電站的發(fā)電量主要取決于水庫的蓄水量和水頭,這些因素相

對容易控制和預測。結合水能和太陽能發(fā)電,可以形成互補的能源系統(tǒng)。在太陽能發(fā)電不足時,

水能發(fā)電可以補充;反之,在水電站蓄水不足時,太陽能發(fā)電可以提供支持。通過水光互補,可

以確保電力供應的穩(wěn)定性,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這種互補系統(tǒng)可以更高

效地利用自然資源,減少能源浪費。長期來看,水光互補有助于構建一個可持續(xù)的電力供應體系,

為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提供支持。

故答案為:(1)C、D;(2)B、C;(3)C、B、A;(4)該地在白堊紀之前,在內(nèi)力作用

下,地殼下沉,各地質年代的沉積物依次沉積于此;后隨青藏高原隆升,在風力、流水等侵蝕作

用下,地表白堊紀期間形成的沉積物被剝蝕殆盡;但該地于古近紀開始,在內(nèi)力作用下,地殼又

發(fā)生下沉運動,后續(xù)各地質年代依次沉積,形成現(xiàn)有的地層分布。(5)該水電站的水,主要

來自昆侖山冰雪融水,隨著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加速,帶來水量的增加,從而可能在短期內(nèi)

提升發(fā)電量;但從長期來看,隨著冰川體積進一步減少,來水量減少,水電站可能面臨無水發(fā)電

的狀況。(6)柴達木盆地海拔高,大氣稀薄,氣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強,因此太陽能豐富。

但受天氣變化和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太陽能不穩(wěn)定。水能相對于太陽能而言,比較穩(wěn)定,水光互補,

不僅可以保障綠電穩(wěn)定供應,還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電力供應體系。

【點評】(1)柴達木盆地位于中國青海省西北部,是一個高原內(nèi)陸盆地,具有高原大陸性氣候

特征,其干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地理位置:柴達木盆地被高山環(huán)繞,遠離海洋,這限制了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進入盆地,導致降

水量少。

地形影響:盆地的地形使得其內(nèi)部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進一步減少了降水的機會。

蒸發(fā)量大:由于盆地海拔高,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大,導致蒸發(fā)量非常大,使得水分難以

在地表積累。

風力強盛:柴達木盆地風力強盛,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shù)可達25-75天,強風會加速水分的蒸發(fā),

進一步加劇干旱。

氣候變化:全球變冷是控制柴達木盆地干旱氣候形成和發(fā)展的主導因素之一,同時青藏高原晚期

持續(xù)階段性的強烈隆起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2)柴達木盆地的古地理環(huán)境曾經(jīng)是濕潤的,這一點有多項研究和證據(jù)支持:

古生物證據(jù):根據(jù),約3000萬年前,柴達木盆地氣候涼爽、濕度適中,被溫帶落葉闊葉林覆蓋,

與現(xiàn)在極端干旱的氣候條件有很大不同。當時的年降水量很可能超過1000毫米,夏季干燥、冬

季濕潤。

古湖泊存在:和提到,在距今八百五十萬至七百萬年間,柴達木盆地存在一個古湖,這表明當時

的氣候顯著變濕,與現(xiàn)代干旱的氣候截然不同。

季風影響:和中提到,氣候變濕歸因于青藏高原隆升引發(fā)的東亞夏季風降水帶的向西北移動,這

表明柴達木盆地曾經(jīng)受到季風的影響,導致氣候濕潤。

抱粉記錄:中提到,通過對柴達木盆地大紅溝地區(qū)始新世一上新世抱粉記錄的研究,可以反映出

當時的氣候和環(huán)境條件,這可能為古濕潤環(huán)境提供間接證據(jù)。

地質構造變化:提到柴達木盆地在第四紀期間經(jīng)歷了構造增強,這可能與古氣候變化有關,進一

步表明該地區(qū)曾經(jīng)存在不同的氣候條件。

(3)沉積巖是地球表面最常見的巖石類型之一,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