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河南省南陽市六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小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人類的各種文明都不是孤立的體系?,F(xiàn)代文明,如果沒有從歷史上各種文明以及現(xiàn)在還在不斷發(fā)展的周圍文明中大量吸取養(yǎng)分,是不可能發(fā)展出自己特有的思維模式,也不可能發(fā)明現(xiàn)代的技術設備的。事實上,歷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過程的結果。當然,文化大融合的發(fā)生應該具備以下條件:提供滋養(yǎng)的各種文化本身正處于消融的狀態(tài),或者在時空上相距久遠,于是人們能夠從中吸取有用的元素,而不被其紛繁復雜的外在形式或制度所迷惑。在不具備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外來的文化元素是不可能自動進入新的文明形式中來的。戰(zhàn)爭有時正是起到了這種促使其他文明解體的作用。新的文明形式不是原封不動地吸納另一種文化的全套形式和規(guī)章制度,而是吸納可以轉移、可以移植的某些片斷,就像英格蘭在修建哥特式建筑的時候偶爾也會利用羅馬式別墅的石材或瓷磚,但都是和本地的燧石材料一起使用,而且遵循的也是與羅馬式完全不同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如果古老的別墅還矗立在鄉(xiāng)間而且有人居住的話,人們就不可能隨意在其上采集建筑材料了。正因為原來的形式已經(jīng)死亡,或者更確切地說因為其瓦礫堆中還存在著生命力,才使得其他文化能夠自由地對它進行加工和融合。關于文化融合還有一個事實必須提到,在這個過程的早期,一種文化越是沒有完全確立自己的形式,新的發(fā)明越是沒有成為人們的習慣而被廣泛接受的時候,它就越是能夠廣泛吸取其他文明的養(yǎng)分。文化融合的開端和結束,從最初的吸納到最后的擴張和征服,就是世界舞臺上不斷演出的一幕幕活報劇。正如施賓格勒指出,作為機器體系發(fā)展核心的重要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都不是源于某種浮士德式的神秘的內在驅動力。它們就像由風播撒的種子一樣,是從其他文明吹散到這里的。正如我曾指出的那樣,10世紀的西歐就像一片已經(jīng)耕耘得整整齊齊的土地,就等著這些種子飛過來了。它們落地生根發(fā)芽并開始成長的時候,藝術和科學又像園丁一樣為它們培土施肥。這些種子來到完全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中,扎根于中世紀的土壤里,于是發(fā)生了變化,產(chǎn)生了全新的形式?;蛟S正是因為它們并不源自西歐文明,在這里也就沒有天敵,就像不遠萬里來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薊屬植物一樣,生長得格外迅速,也格外蓬勃。但有一點必須加以注意:絕不能把機器體系看成是某種全然的突變。在人類歷史上,現(xiàn)代機器文明絕對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只有把它放置于長期、多元的歷史背景中才能讓人理解。那種認為只需要不多的幾個發(fā)明家就能夠讓18世紀的英國機器轟鳴的想法顯然是太拙劣了,連小孩子都騙不了。(摘編自劉易斯·芒福德《技術與文明》)材料二:光是希臘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整合還不足以構成現(xiàn)代科學,那第二個維度就是,機械技術的風行,機器的大量使用。在歐洲人諸多的機械使用中,鐘表的出現(xiàn)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曾經(jīng)有人說,整個工業(yè)化時代的關鍵機器就是鐘表,而不是蒸汽機。第一,它揭示了時間無處不在,揭示了時間是可以量化的,所有的關于效率的概念必須奠定在鐘表之上,沒有鐘表你沒法計時,沒法計時你就談不上效率。第二,鐘表還提供了一個所謂的客觀的宇宙秩序。過去的時間都是和每人的日常生活有關系的,你有什么樣的日常生活,你就有什么樣的時間,農民種田,他的時間是根據(jù)莊稼成熟的節(jié)奏來制定的,一年兩熟、三熟或者一熟,來決定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什么春耕、夏種、秋收、冬藏,這種四季的節(jié)律是和莊稼生長的節(jié)奏有關系的。但是自從有了鐘表,時間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普遍的尺度,變成了時間決定生活。它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宇宙秩序,提供了一個外在于我們生活的獨立的時間秩序。但是鐘表的核心技術來自我們中國。宋代蘇頌等人發(fā)明的水運儀象臺,實際上就是當時最先進的一種機械鐘表,它不是水鐘,而是機械鐘。水在那里僅僅是作為動力出現(xiàn)的,擒縱機構、齒輪傳動,基本的裝置我們都已經(jīng)有了,但是鐘表在中國沒有最后做出來,中國的鐘表始終是作為皇家的禮器放在皇宮里面,用來測一測天時。我們中國發(fā)達的手工技術,并不能自然地轉化為一種普遍社會化的技術裝備,原因就是我們沒有相應的文化背景。我們有很高的技術,但是這個技術我們主要是用來占星的,用來服務于倫理和禮儀的要求。所以我上一次也講到,中國文化是一種禮儀文化,中國的天文學在古代是一門倫理學問。今天我們把文、理分得那么清楚,其實古代不是這樣的。鐘表技術傳到西方之后,大概14世紀就在修道院里出現(xiàn)鐘表這個創(chuàng)造物了,所以很快就發(fā)展起來了。(摘編自吳國盛《近代科學的起源》)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文化分化是文化融合過程的結果,現(xiàn)代文明就是在吸取了歷史上的各種文明及現(xiàn)代的周圍文明養(yǎng)分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B.作者援引英格蘭建造哥特式建筑的事例,是為了說明為文明提供滋養(yǎng)的外來文化處于消融的狀態(tài)是文化融合的根本前提。C.10世紀的西歐無法獨自發(fā)展出機器文明,是其他文明成果與其原有的藝術與科學交融后,才產(chǎn)生了全新的文明形式。D.人類史上,現(xiàn)代機器文明絕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作者否認發(fā)明家們對英國工業(yè)革命有巨大推動作用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2.根據(jù)材料二對鐘表的相關論述,下列選項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化背景是影響技術發(fā)展的一大因素。鐘表之所以沒能在中國古代發(fā)展起來,與中國當時崇尚倫理禮儀的文化制度有關。B.鐘表使時間從生活中獨立出來,讓西方人有了“效率”的概念,但也割裂了時間與生活之間原有的關系,打亂了四季的節(jié)律。C.西方鐘表核心技術來自中國,宋代水運儀象臺從制作原理上來說就是機械鐘表,這一技術可能在14世紀前后傳入歐洲。D.傳到歐洲的鐘表,與傳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薊屬植物有相似之處,它們都遇到了非常適合自己的環(huán)境,發(fā)展迅速。3.下列觀點,劉易斯·芒福德最不可能同意的一項是()A.西方現(xiàn)代科學是在古希臘文明、基督教文明及其他技術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B.中華民族很早就發(fā)展出了先進文明,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自身文明的發(fā)展。C.中國發(fā)明的火藥讓昔日依靠冷兵器的騎士階層日漸衰落,推翻了歐洲的封建統(tǒng)治。D.現(xiàn)代工業(y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jīng)歷了一個具有漫長鋪墊的、多元漸進的過程。4.材料二既是對材料一的補充說明,又是對材料一觀點的驗證。請簡要分析。5.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提出“工業(yè)革命為什么首先在歐洲而不是在中國發(fā)生”的疑問,請根據(jù)材料對這一問題作出回答?!即鸢浮?.C2.B3.C4.①材料一從文化融合的角度介紹了現(xiàn)代技術(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原因,而材料二不僅提及文明的整合與現(xiàn)代科學的關系,還從機械技術的風行的角度介紹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原因。②材料二中“鐘表的核心技術來自我們中國”,驗證了材料一中“人類的各種文明都不是孤立的體系”“現(xiàn)代文明是在吸取了歷史上的各種文明及現(xiàn)代的周圍文明養(yǎng)分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等觀點。5.①歐洲當時還沒有確立自身的文明形式,更有利于接納新的文明形式。(或“中國文化較早確立自身的文明形式,且發(fā)展較為完善,不利于接納新的文明形式”。從歐洲或中國角度闡述均可)②歐洲自身古希臘文明、基督教等文明更有利于機械文明發(fā)展。③中國傳統(tǒng)文明更強調倫理和禮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技術的發(fā)展?!冀馕觥健?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文化分化是文化融合過程的結果”錯。結合“事實上,歷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過程的結果”可知,原文說的是“似乎都是”。B.“是為了說明為文明提供滋養(yǎng)的外來文化處于消融的狀態(tài)是文化融合的根本前提”錯。應是為了說明“新的文明形式不是原封不動地吸納另一種文化的全套形式和規(guī)章制度,而是吸納可以轉移、可以移植的某些片斷”。D.“作者否認發(fā)明家們對英國工業(yè)革命有巨大推動作用的觀點”錯。材料一說的是“那種認為只需要不多的幾個發(fā)明家就能夠讓18世紀的英國機器轟鳴的想法顯然是太拙劣了,連小孩子都騙不了?!惫蔬xC?!?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B.“打亂了四季的節(jié)律”錯。結合“自從有了鐘表,時間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普遍的尺度,變成了時間決定生活。它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宇宙秩序,提供了一個外在于我們生活的獨立的時間秩序”可知,強調了鐘表還提供了一個所謂的客觀的宇宙秩序,并不是打亂了四季的節(jié)律。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C.劉易斯·芒福德認為“在人類歷史上,現(xiàn)代機器文明絕對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只有把它放置于長期、多元的歷史背景中才能讓人理解”,故一項單獨的技術不可能改變一個時代。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①材料一“歷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過程的結果”從文化融合的角度介紹了現(xiàn)代技術(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原因,而材料二“光是希臘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整合還不足以構成現(xiàn)代科學,那第二個維度就是,機械技術的風行,機器的大量使用”不僅提及文明的整合與現(xiàn)代科學的關系,還從機械技術的風行的角度介紹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原因。②材料一說“人類的各種文明都不是孤立的體系?,F(xiàn)代文明,如果沒有從歷史上各種文明以及現(xiàn)在還在不斷發(fā)展的周圍文明中大量吸取養(yǎng)分,是不可能發(fā)展出自己特有的思維模式,也不可能發(fā)明現(xiàn)代的技術設備的”,而材料二中“鐘表的核心技術來自我們中國”“鐘表技術傳到西方之后,大概14世紀就在修道院里出現(xiàn)鐘表這個創(chuàng)造物了,所以很快就發(fā)展起來了”,驗證了材料一中的觀點。【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結合“一種文化越是沒有完全確立自己的形式,新的發(fā)明越是沒有成為人們的習慣而被廣泛接受的時候,它就越是能夠廣泛吸取其他文明的養(yǎng)分”可知,歐洲當時還沒有確立自身的文明形式,更有利于接納新的文明形式。②結合“這種鐘表由于完全符合基督教那一整套世界觀和宗教儀式的要求,所以很快就發(fā)展起來了”可知,歐洲自身古希臘文明、基督教等文明更有利于機械文明的發(fā)展。③結合“我們有很高的技術,但是這個技術我們主要是用來占星的,用來服務于倫理和禮儀的要求”可知,中國傳統(tǒng)文明更強調倫理和禮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技術的發(fā)展。(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棵老樹馮至我們搬到這里來時,所遇見的第一個人是一個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門前的一塊石墩上,兩眼模糊,望著一條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他看見我們幾個從城里來的人,我不知道他怎樣想法,可是從他毫無表情的面上看來,他是不會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棵折斷了的老樹,樹枝樹葉,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風雨折去了,化為泥土,只剩下這根禿樹干,沒有感覺地蹲在那里,在繼續(xù)受著風雨的折磨;從遠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還是一塊石,絕不會使人想到,它從前也曾生過嫩綠的枝葉。他聽話也聽不清楚,人類復雜的言語,到他耳里,都化為很簡單的幾個單音。據(jù)林場的主人說,這片山林經(jīng)營已經(jīng)將近三十年,一開始時,這個老人就到這里來了。我想,當時他還是一個三四十歲的壯年,他必定也曾經(jīng)背起斧頭,參加過那艱難的披荊斬棘的工作。但是從什么時候起他的筋力漸漸衰減,感官漸漸遲鈍,把那些需要強壯的筋力或靈敏的感官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來,歸終只是從早到晚眼前守著一只笨拙的水牛呢?時間對于他已經(jīng)沒有意義。氣候的轉變他也感覺不到,我只看見他春、夏、秋、冬,無論早晚,只是穿著一件破舊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圍的山坡,好像這山林外并沒有世界;他摻雜在林場里的雞、犬、馬、牛的中間,早已失卻人的驕傲和夸張。他“生”在這里,他沒有營謀,沒有積蓄,使人想到耶穌所說的①“天上的飛鳥”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水牛,好像不是屬于這個生物紀的。龐大的身軀,緩緩地在草地上走著,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還存留在它的身上。當它仰著頭,臥在淺淺的泥水池子里,半個身子都沒不下去,它那焦渴的樣子使我們覺得這個水漸漸少了的世界,真有點對不住它。②把它交在這個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諧的。山坡上,樹林間,老人無言,水牛也沒有聲音,蹣蹣跚跚,是一幅憂郁的畫圖。因為他們同樣有一個忘卻的久遠在過去,同樣拖著一個遲鈍在這靈巧的時代。老人的生活從未有過變動。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這天,他抱著一只小牛進來,面貌仍然是那樣呆滯,但是舉動里略微露出來了幾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那許久不曾打掃過的牛棚打掃得干干凈凈,鋪上焦黃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他不說話,但是這番工作無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了的過去。他把小牛安插好了不久,在山坡上生過小牛的老牛也蹣蹣跚跚地走回來了。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經(jīng)過一番所謂興奮后,好像眼前并沒有增加什么。一天下午,老牛不知為什么忽然不愛走動了,老人舉起鞭子,它略微走幾步,又停住了,他在它面前堆些青草,它只嗅一嗅,并不吃。旁的工人都說牛是病了,山上的人趕快把它抬到山下的村莊里去。老人目送幾個人想盡方法把這病牛牽走,并不帶一點悲傷。他抽完了一袋煙,又趕著小牛出去了,他看這小牛和未生小牛以前的那只老牛一樣。因為他自從開始放牛以來,已經(jīng)更換過好幾只牛,但在他看來,仿佛從頭到了,只是一只,并無所謂更換。可是這老人面前的不變終于起了變化。今年初夏的雨水分外少。一天上午,連云也沒有了,太陽照焦一切,這是在昆明少有的熱天氣。老人和平素一樣,吃完午飯,就趕著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熱得疲憊的時候,寂靜的林場的院子里吹來一陣涼風,轉瞬間煙云布遍天空,大雨如注。雨,繼續(xù)了三個鐘頭,人們盡在雨聲里亂談亂講,卻沒有一個人想起外邊的大雨里還有兩個生命。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來,老人也牽著小?;貋砹?。人和牛都是一樣濕淋淋的,神情沮喪,好像颶風掠過的海濱的漁村,全身都是零亂。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陽光里,自己走到廚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褲。人們亂忙忙的,仍然是沒有人理會他們。等到老人把衣服烘干再走出來時,小牛伏在地上已經(jīng)不能動轉。這只有幾個月的小生命被驟雨激死了。當晚工人們在林邊掘了一個坑,把小牛埋在里邊。埋葬后,老人還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邊坐了許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來。第二天,我看見他坐在門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著放牛的鞭子,但是沒有牛了。他好像變成一個盲人,眼前盡管是無邊的綠色,對于他也許是一片白茫茫吧。幾十年的歲月,沒有一天沒有水牛,他都實實在在地度過了,③今天他卻有如一個沒有指針的鐘面。小牛淋死,主人有些凄然??紤]結果,暫時不買新牛。所成問題的,是這老人如何安插。他現(xiàn)在什么事也不能做了,主人經(jīng)過長時的躊躇,又感念他在這里工作了幾十年,只好給他一些養(yǎng)老費,送他回家去。④家?他在這里有幾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變成一個遙遠、生疏、再也難以想象的處所了。他再也沒有勇氣去到那生疏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孫兒孫媳,但是他久已記不得他們是什么面貌。人們叫他走,說是回家,在他看來,好比一個遠征。他一天挪過一天,怎樣催他,他也不動,事實上他也不知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去。最后主人派了兩個工人,替他夾著那條僅有的破被送他——他在后邊沒精打采,像個小孩子學步一般,一步一顛地離開了這座山,和這山上的雞、犬、木、石……人們仍舊在這山上度他們的長晝,誰也沒有感到短少了什么。又過了幾天,門外的狗在叫,門前呆呆地站著一個年輕的農夫,他說:“祖父回到家里,不知為什么,也不說,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睜著眼坐著。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這如同一棵老樹,被移植到另外一個地帶,水土不宜,死了。在山上兩年的工夫,我沒有同他談過一句話。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還會繼續(xù)在這山上生長著,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卻了死亡。(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老人天天與牛相伴,老人與牛的生命聲息相通,放牛是老人的精神寄托,牛死了,老人也便失去了寄托。B.文章第2段宕開一筆,借林場主人之口,告訴讀者老人來林場時間長,為下文寫老人忘卻自己家的情節(jié)變得更合理。C.小牛的出生為老人帶來過興奮,但很快就無所謂了;對于老牛的死沒有悲傷,表現(xiàn)了他經(jīng)歷歲月洗禮,早已超越生死的豁達樂觀態(tài)度。D.對于老人而言,生活了幾十年的這座山、這片林場已成了他的“家”,牛就是他的家人,而孫兒孫媳的那個家讓他有陌生感。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引用,將老人與“天上的飛鳥”“野地里的百合花”作比,表現(xiàn)老人的渺小無依。B.句子②牛與人“和諧”是因為都履行了生命的責任,又默默地在各自的生命軌道前行。C.句子③運用比喻的修辭,形象地表現(xiàn)了失去水牛后,老人生命價值的缺失。D.句子④語義上與下段文字緊密相連,問號的使用更有助于表現(xiàn)人物當時復雜的心理感受。8.本文以樹喻人,樹與人有諸多相似之處,請加以梳理概括。9.有人稱贊馮至的文章:“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闭堃员疚臑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即鸢浮?.C7.A8.①老樹與老人外形相似,兩者都是蒼老、樸素的。老樹“只剩禿樹干”,而老人“只是穿著一件破舊衣裳”。②老樹與老人的經(jīng)歷相似,兩者都曾年輕,都飽經(jīng)風霜,在時間中慢慢折損,慢慢老去。③老樹與老人的生命狀態(tài)相似,體現(xiàn)出生命最樸素、最本真、最原始的狀態(tài)。9.①意象平凡,作者選取的意象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如“老樹”“老人”“老牛”等。②語言平實質樸,沒有過多華麗的藻飾。③意境有詩意的華美,山坡、樹林、老人、水牛,意境古樸、悠遠。④思想崇高。作者以詩人的敏銳觸覺發(fā)現(xiàn)了樹、牛、人的生死,這看似平凡的事件,卻又是生命真理的顯現(xiàn),作者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體現(xiàn)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悲憫。〖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C.“超脫生死的豁達態(tài)度”錯,只是習以為常罷了。故選C?!?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A.“表現(xiàn)老人的渺小無依”錯,說明他生活得自由、自然,處于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沒有矜夸和矯飾。故選A。【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的能力。這篇散文主要寫的對象是老人,寫樹是老人的隱喻。形象相似:“他坐在門前的一塊石墩上,兩眼模糊,望著一條水牛在山坡上吃草?!犜捯猜牪磺宄祟悘碗s的言語,到他耳里,都化為很簡單的幾個單音”“他好比一棵折斷了的老樹,樹枝樹葉,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風雨折去了,化為泥土,只剩下這根禿樹干,沒有感覺地蹲在那里,在繼續(xù)受著風雨的折磨”,老樹的外形與老人相似,兩者都是蒼老、樸素的。老樹“只剩禿樹干”,而老人“只是穿著一件破舊衣裳”。經(jīng)歷相似:“從遠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還是一塊石,絕不會使人想到,它從前也曾生過嫩綠的枝葉”“我想,當時他還是一個三四十歲的壯年,他必定也背起斧頭,參加過那艱難的披荊斬棘的工作。但是從什么時候起他的筋力漸漸衰減,官感漸漸遲鈍,把那些需要強壯的筋力或靈敏的官感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兩者都是飽經(jīng)風霜,在完成了自己的責任使命后,走向了自然的死亡。生命狀態(tài)相似:“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圍的山坡,好像這山林外并沒有世界;他摻雜在林場里的雞、犬、馬、牛的中間,早已失卻人的驕傲和夸張。他‘生’在這里;沒有營謀,沒有積蓄,使人想到耶穌所說的‘天上的飛鳥’和‘野地里的百合花’”老樹與老人的生命狀態(tài)相似。老人與老樹都已和自然融為一體,是生命最樸素、最本真、最原始的狀態(tài)?!?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xiàn)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①意象平凡。作者選取的意象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如“老樹”“老人”“老?!薄吧绞钡?,都是極為普通的人和事物,他們身上體現(xiàn)著自然永恒的品質和道理,精品價值在于平凡中蘊含著本真和永恒。②語言平實質樸,卻蘊含深刻哲理。“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會還繼續(xù)在這山上生長著,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卻了死亡”,文章語言沒有過多華麗的藻飾,但對于什么是家,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永恒,生的意義在哪里等問題等,都提出了思考。③意境有詩意的華美?!八帽纫豢谜蹟嗔说睦蠘?,樹枝樹葉,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風雨折去了,化為泥土,只剩下這根禿樹干,人與樹形神映襯;“水牛,龐大的身軀,緩緩地在草地上走著,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還存留在它的身上,山坡上,樹林物;原始的力還存留在它的身上,山坡上,樹林間,老人無言,水牛也沒有聲音,蹣蹣跚跚,是一幅憂郁的畫圖”,人與境的融合。山坡、樹林、老人、水牛,意境古樸、悠遠,地老天荒般,讓人自然而然聯(lián)想到時間與歷史。以具象表現(xiàn)抽象,以圖畫展現(xiàn)存在,有著詩意的華美。④思想崇高?!袄先四克蛶讉€人想盡方法把這病牛牽走,并不帶一點悲傷。他抽完一袋煙,又趕著小牛出去了,他看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樣因為他已經(jīng)更換過好幾只牛,但在他看來,只是一只牛,無所謂更換”,作者以詩人的敏銳觸覺發(fā)現(xiàn)了樹、牛、人的生存與死亡,這看似平凡的事件,卻又是生命真理的顯現(xiàn),作者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體現(xiàn)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悲憫。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虞卿者,游說之士也。躡蹻檐簦①說趙孝成王。一見,賜黃金百鎰,白璧一雙;再見,為趙上卿,故號為虞卿。長平大敗,趙王使趙郝約事于秦,割六縣而媾②。樓緩曰:“夫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說,何也?曰‘吾且因強而乘弱矣’。故不如亟割地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將因秦之怒,乘趙之弊,瓜分之。趙且亡,何秦之圖乎?”虞卿聞之,往見王曰:“危哉,樓子之所以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獨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賂齊。齊,秦之深讎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擊秦,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則是王失之于齊而取償于秦也,而示天下有能為也。王以此發(fā)聲,兵未窺于境,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于王也。韓、魏聞之,必盡重王。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趙王使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趙矣。樓緩聞之,亡去。虞卿既以魏齊之故,不重萬戶侯卿相之印,與魏齊間行,卒去趙,困于梁。魏齊已死,不得意,乃著書,世傳之曰《虞氏春秋》。(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材料二:戰(zhàn)國權謀之士,游說從橫,皆趨一時之利,殊不顧義理曲直所在。張儀欺楚懷王,使之絕齊而獻商於之地。陳軫諫曰:“張儀必負王,商於不可得而齊、秦合,是北絕齊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謂善矣。然云:“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笔禽F不深計齊之可絕與否,但以得地為意耳。及秦負約,楚王欲攻之,軫又勸曰:“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也?!贝瞬哂裙灾嚥涣x。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賂以地;齊本與國,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卑詞謝罪,復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軫之說于是疏矣。乃知虞卿為豪杰之士,非軫輩所能企及也。(節(jié)選自洪邁《容齋隨筆》)〖備注〗①躡蹻檐簦:穿著草鞋,背著斗笠,指遠行、跋涉。②媾:講和。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不若陰合A而陽絕B于齊C使D人隨張儀E茍與吾地F絕齊G未晚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固,文中指堅決,與《蘭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的“固”意思不同。B.之,文中取消句子獨立性,與《項脊軒志》中“兒之成,則可待乎!”用法相同。C.善,文中指正確,與《歸去來兮辭》中“善萬物之得時”的“善”意思不同。D.疏,文中指粗疏、不周密,與《諫逐客書》中“疏士而不用”的“疏”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虞卿善于游說,他風塵仆仆地拜見趙孝成王,兩次被接見,都受到特別禮遇,分別得到了重金賞賜和上卿的官職,富有傳奇色彩。B.樓緩勸說趙王割地與秦國議和,虞卿針鋒相對予以駁斥,認為應聯(lián)齊抗秦,迫使秦國主動求和,從而使趙國獲得韓、魏的尊重和親善。C.趙王派虞卿前往游說齊王,虞卿卻趁機和魏齊秘密逃離趙國,在大梁陷入困頓。魏齊死后,他著書立說,世傳《虞氏春秋》。D.洪邁認為陳軫一開始對楚懷王的勸諫是正確的,但之后的謀劃卻很荒謬,喪失給秦國的土地從齊國得到補償?shù)淖龇ǜ沁h不及虞卿。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齊本與國,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卑詞謝罪,復求其援。(2)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14.虞卿主張趙國“失之于齊而取償于秦”,陳軫主張楚國“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二人的策略中對敵國與盟國各是什么態(tài)度?〖答案〗10.CEF11.D12.C13.(1)齊國本來是盟國,楚國卻無緣無故和它斷交。本應割讓土地送去財物,用恭敬謙虛的話向齊國謝罪,再次懇求齊國的支援。(2)我很想奉旨為皇上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嚴重;想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侍奉祖母),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14.虞卿:對敵國決不屈服,通過抗擊從敵國獲取土地;對盟國給予土地,與之強化同盟關系,共同抗敵。陳軫:對敵國屈服,割讓土地;對盟國背信棄義,掠奪其土地以彌補自己的損失?!冀馕觥健?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不如暗地里和齊國保持聯(lián)合而表面上跟它斷交,派人跟著張儀,如果給我們土地,再跟齊國斷交不遲。“于齊”是后置狀語,其后C處斷開;“茍”有假設之意,用在句首,其前E處斷開;“茍與吾地”與“絕齊未晚”構成假設關系復句,是說如果給我們土地,再跟齊國斷交不遲。表意完整,二者之間F處斷開。綜上應在CEF三處斷開。【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短m亭集序》中“固”為意為“本來”。句意:并不是堅決不給土地就算了。/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B.正確。句意:齊王傾聽大王的計謀。/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啊。C.正確。《歸去來兮辭》中“善”意為“羨慕”。句意:這些話可以說是正確的了。/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季節(jié)。D.錯誤?!笆枋慷挥谩敝小笆琛币鉃槭柽h。句意:陳軫的勸說在這里就是粗疏,不周密了。/疏遠賢士而不重用。故選D?!?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虞卿卻趁機和魏齊秘密逃離趙國”錯誤?!昂臀糊R秘密逃離趙國”是發(fā)生在游說齊王返回后的另一件事情。故選C。【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與國”,盟國;“絕”,斷交;“致幣”,送財物。(2)“奔馳”,奔走效勞;“告訴”,報告申訴;“許”,被允許?!?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虞卿:文中說到“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賂齊。齊,秦之深讎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擊秦,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則是王失之于齊而取償于秦也,而示天下有能為也”。他主張對敵國決不屈服,通過抗擊從敵國獲取土地;對盟國給予土地,與之強化同盟關系,共同抗敵。陳軫:文中他說到“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也”。他主張對敵國屈服,割讓土地;對盟國背信棄義,掠奪其土地以彌補自己的損失。參考譯文:材料一:虞卿,是個善于游說的有才之士。他穿著草鞋,背著斗笠,游說趙孝成王。第一次拜見趙王,趙王便賜給他百鎰黃金,一對白璧;第二次拜見趙王,就當上了趙國的上卿,所以稱他為虞卿。長平之戰(zhàn),趙國大敗,趙王派趙郝去秦國訂約結交,割讓六縣之地求和。樓緩說:“秦、趙兩國結下怨仇引起兵禍而天下諸侯都很高興,為什么呢?(天下諸侯)說‘我們將借強國來欺弱國’。所以不如趕快割讓土地講和,來使天下諸侯懷疑(秦、趙已經(jīng)交好)而又能撫慰秦國。不這樣的話,天下諸侯將借著秦國的怨怒,趁著趙國疲敝,瓜分趙國。趙國將要滅亡,還圖謀什么秦國呢?”虞卿聽到這番議論后,去拜見趙王說:“危險了,樓緩就是為秦國幫忙的,這只是越發(fā)讓天下諸侯懷疑我們了,又怎么能撫慰秦國呢?他為什么偏偏不說這么做就是向天下諸侯昭示趙國軟弱可欺呢?再說我所主張不給秦國土地,并不是堅決不給土地就算了。秦國向大王索取六個城邑,而大王則把這六個城邑送給齊國。齊國,是秦國的死對頭,得到大王的六個城邑,就可以與我們合力向西攻打秦國,齊王傾聽大王的計謀,不用等話說完(就會同意)。這就是大王雖然在齊國方面失去六個城邑卻在秦國方面得到補償,而且又向天下諸侯顯示趙王是有作為的。大王把(齊、趙兩國結盟)這件事聲揚出去,我們的軍隊不必到邊境偵察,我就會看到秦國的貴重財禮送到趙國來而反過來向大王求和了。韓、魏兩國聽到消息,必定盡力敬重大王。這樣大王的一個舉動可以與韓、魏、齊三國結交親善,從而與秦國改換了所處的位置?!壁w王就派虞卿向東去拜見齊王,與齊王商議攻打秦國的問題。虞卿還沒返回趙國,秦國的使臣已經(jīng)在趙國了。樓緩得知這個消息,立即逃跑了。虞卿因為魏齊的緣故,不以萬戶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為重,與魏齊一起秘密逃走,最后離開趙國,在魏國大梁遭遇困厄。魏齊死后,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書立說,世人稱之為《虞氏春秋》。材料二:戰(zhàn)國時的權謀之士,進行游說,合縱連橫,都追求一時的利益,根本不考慮正義道理是非曲直在哪一方面。張儀欺蒙楚懷王,讓楚國和齊國斷交并把秦國的商於之地獻給楚王。陳軫勸諫說:“張儀一定會背棄大王,商於也不能得到,齊國、秦國卻會聯(lián)合,這樣做就是在北邊斷絕和齊國的交往,在西面又滋生秦國的邊患?!边@些話可以說是正確的了。但是他說:“不如暗地里和齊國保持聯(lián)合,而表面上跟它斷交,派人跟著張儀,如果給我們土地,再跟齊國斷交不遲?!边@就是陳軫不去認真考慮齊國的邦交是否可以斷絕,僅僅把得到土地放在心上而已。等到秦國背棄盟約,楚王想攻打秦國。陳軫又勸阻說:“不如因此而送給秦國一個大城市,和它合兵攻打齊國,這樣我們喪失土地給了秦國,卻從齊國得到補償?!边@條計策尤其荒謬悖理不合于道義。而且秦國把無道的行為強加于楚國,卻要送給它土地;齊國本來是盟國,楚國卻無緣無故和它斷交。本應割讓土地送去財物,用恭敬謙虛的話向齊國謝罪,再次懇求齊國的支援,卻反倒要攻打齊國,陳軫的勸說在這里就是粗疏,不周密了。這才知道虞卿是豪杰之士,不是陳軫之流所能趕得上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和陶歸園田居(其五)①蘇軾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②。不逢商山翁,見此野老足。愿同荔支社,長作雞黍局。教我同光塵,月固不勝燭③。霜飆④散氛祲⑤,廓然似朝旭?!紓渥ⅰ舰偬K軾被貶惠州時,一位85歲的老人邀請他在荔枝成熟時相聚,他欣然答應,夜聞蘇過誦《歸園田居》,于是作《和陶歸園田居》六首,本詩是第五首。②紫芝曲:秦末隱居商山的四位隱士所作。③月固不勝燭:蘇軾自注為“明于大者,必晦于小,月能燭天地而不能燭毫厘”。④霜飆:凜冽的寒風。⑤氛祲(jìn):霧氣。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前兩句勾勒了詩人日常閑適雅逸的情態(tài),“紫芝曲”借用典故,表現(xiàn)詩人遠離官場之后,歸隱田園的心情。B.三四兩句,使用典故和襯托的手法,既表現(xiàn)了野老的超塵不凡,也流露出詩人見到野老時的欣喜。C.“荔支社”“雞黍局”說明此地民風淳樸,老人情意真率;“愿同”“長作”說明詩人能隨緣自適,希望與老人共享歡聚之樂。D.野老的開導和首兩句中詩人的行為呼應,暗示了詩人與野老精神的契合,透露了兩人志趣的相投。16.蘇軾這首詩融景、情、理為一體。請結合后四句簡要分析?!即鸢浮?5.A16.①前兩句蘊含哲理。野老結合詩人的處境勸慰詩人,使詩人體悟到隱藏光芒、與世無爭也是一種明智的處世態(tài)度。②后兩句寫景,凜冽的寒風吹散了籠罩著天地的霧氣,天地之間頓時變得空闊寂寥,猶如朝陽映照。③以景結情,寓情于景,委婉地表達了詩人擊碎思想枷鎖一掃心靈陰霾后的輕松和暢快,表現(xiàn)出詩人從容灑脫、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冀馕觥健?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遠離官場”錯誤。根據(jù)注釋可知,此時作者被貶惠州,并非遠離官場。故選A【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前兩句蘊含哲理。前兩句寫出詩人當時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tài),“行歌紫芝曲”化用典故,寫出當時仕途失意的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意。詩人在與老人的交往中明白了隱藏光芒也是一種明智的處世方式②后兩句寫景,“寒霜飄散在空氣中,它們宛如朝陽一樣明亮”,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寫出了寒霜飄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純樸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清新的贊美。③以景結情,寓情于景,“氛祲”既指自然界中的霧氣,又指詩人遭遇貶謫后的郁悶之氣;“廓然”既指天地間空間寂寥的情景,又指詩人內心變得豁然。作者借助眼前空闊的景物,表達了從容灑脫、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黃庭堅《登快閣》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運用典故,表達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脫和孤傲的情懷。(2)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善于借景抒情,“______________”借徐徐吹拂的微風表現(xiàn)回家路上的愉悅,“______________”借漸漸暗淡的夕陽表現(xiàn)流連山野的陶醉。(3)古典詩歌中的“空”常有豐富的意蘊,飽含詩人濃郁的情感,如詩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即鸢浮剑?)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2)風飄飄而吹衣景翳翳以將入(3)隔葉黃鸝空好音塞上長城空自許(莫使金樽空對月/空山新雨后)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孩子①地瞧著,聽著,完全沉浸于此,仿佛自己②地跟著河一起去了……他閉上眼睛,便看到③的顏色:藍的,綠的,黃的,紅的;還有巨大的影子在飛馳,水流似的陽光在傾瀉……種種的景象漸漸分明了。一片遼闊的平原,微風挾著野草與薄荷的香味,把蘆葦與莊稼吹得有如漣波蕩漾。矢車菊,薰衣草,紫羅蘭,到處都是花。啊,多美!空氣多甜蜜!躺在那些又軟又厚的草上多舒服啊!克利斯朵夫覺得又快活又有些迷糊,好像過節(jié)的日子父親在他的大玻璃杯中倒了一點兒萊茵美酒……河流又往前去……景色變了……一些垂在水面上的樹:齒形的葉子像小手般在水底下打回旋。林間有所村落倒映在河里。微波輕拍的白墻上面,可以看到杉木與公墓上的十字架……隨后是巉巖,是連綿起伏的山巒,坡上有葡萄藤,有小松林,有城堡的遺跡。過后又是平原,莊稼,禽鳥,陽光……(節(jié)選自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傅雷譯)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上恰當?shù)某烧Z。19.下列各句中的“好像”與文中加點的“好像”,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一場口舌之爭之后,那青年虎視眈眈地盯著我,好像要打架。B.他這幾日在這里住著,每日都到離此地不遠的青云山去,好像有什么機密大事似的。C.尋找一部故事片,好像講的是抗戰(zhàn)時期一群大學生的事情,后來那個女主角還死了。D.張羨水對兒時的記憶越來越模糊,好像透過起霧的玻璃看風景。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不同的譯本,“隨后有巉巖和連綿起伏的山巒,有葡萄藤、小松林和城堡的遺跡,過后又有平原,莊稼,禽鳥,陽光……”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種譯本的表達效果更好?請簡要分析?!即鸢浮?8.①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專心致志)②不由自主(情不自禁)③光怪陸離(五彩斑斕,五彩繽紛)19.D20.原文表達效果更好。因為:①句式方面,原文整散結合,有參差錯落之美,適合于表現(xiàn)幻想中景物的自然變化;題干中句子為整齊的排比句式,雖有氣勢,但景物變化不自然。②表達效果方面,原文景物層次分明,隨河水流動而變化,有動態(tài)感,也體現(xiàn)了人物心情的變化;題干中的句子,分句之間為并列關系,比較呆板。〖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空,此處語境是指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地瞧著,聽著,所以應該用成語“全神貫注”,或者“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叭褙炞ⅰ保烤窦性谝稽c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熬劬珪瘛保稳輰P闹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樣子?!皩P闹轮尽?,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高度集中地做事。第二空,此處語境是指仿佛自己由不得自己地跟著河一起去了,所以應該用成語“不由自主”,或者“情不自禁”?!安挥勺灾鳌?,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扒椴蛔越?,感情激動得不能控制,強調完全被某種感情所支配。第三空,此處語境是形容顏色多,色彩絢麗,十分好看,所以應該用成語“光怪陸離”,或者“五彩斑斕”“五彩繽紛”?!肮夤株戨x”,形容奇形怪狀,五顏六色?!拔宀拾邤獭?,形容顏色多,色彩錯雜燦爛,且耀眼。“五彩繽紛”,顏色繁多,色彩絢麗,十分好看樣子。【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A.表示對某種情況的推測;B.表示對某種情況的推測;C.表示說話人記憶模糊時的連接詞;D.“好像”表前后兩者相似,與文中加點的“好像”意義相同。故選D。【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原文表達效果更好。句式方面,原文“隨后是巉巖,是連綿起伏的山蠻:坡上有葡萄藤,有小松林,有城堡的遺跡。過后又是平原,莊稼,禽鳥,陽光……”整散結合,有參差錯落之美,適合于表現(xiàn)幻想中景物的自然變化;題中句子“隨后有巉巖和連綿起伏的山巒,有葡萄藤、小松林和城堡的遺跡,過后又有平原,莊稼,禽鳥,陽光……”為整齊的排比句式,雖有氣勢,但景物變化不自然.表達效果方面,“隨后是……坡上有……過后又是……”原文景物層次分明,隨河水流動而變化,有動態(tài)感,也體現(xiàn)了人物心情的變化;題中句子“有巉巖和連綿起伏的山巒”“有葡萄藤、小松林和城堡的遺跡”“過后又有平原,莊稼,禽鳥,陽光……”各分句之間為并列關系,比較呆板。(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繼“社交恐懼癥”“熱度排斥癥”之后,一種新型“病癥”——“文字討好癥”出現(xiàn)。大家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這是剛需”,有人認為“被戳中了”,還有人感覺“被冒犯到了”。所謂“文字討好癥”,指的是人們在線上用文字聊天時,會習慣性地添加一些語氣詞或者特定符號對語言進行“軟萌化”,以達到討好的目的。比如“好的”會說成“好呦”“好噠”“好滴”,“收到”說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喲”等。某網(wǎng)站以“語言通貨膨脹”來形容這一現(xiàn)象,但“語言通貨膨脹”一詞并沒有流行起來。文字討好,“癥”從何來?在當前的大背景之下,網(wǎng)絡成為了人們社交的主要陣地之一。①,卻阻隔了情感的傳達,人們的咫尺天涯之感更加強烈,為了彌補這一缺失,可愛的語氣詞和表情包成為了傳達我們情感的工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②,而是為了避免歧義和誤會。與其因詞不達意引發(fā)矛盾,不如多打幾個字或加上各種輔助修飾,好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真實意思——這是“文字討好癥患者”的心理。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22.結合材料闡述你對“文字討好癥”這一現(xiàn)象的看法。要求觀點明確,論述合理,邏輯清晰,表達流暢,不少于80字?!即鸢浮?1.①網(wǎng)絡雖然使人們的交往更便利②“文字討好”初衷不是為了討好22.示例一:這種表達方式彰顯的是表達者在信息傳播效率和傳達效果間的衡量,對于維護人際關系的重視,和令人如沐春風的共情能力。一旦被戴上了“討好”的帽子,被粗暴貶低為自身的“掉價”,就將傳遞友好的一方置于了接收方的下等地位,進而忽視了表達者的耐心與善意,不免令人心冷。示例二:“文字討好”本質上是對情緒價值的尊重與回應。面對知根知底、互動頻繁的“強關系”,“文字討好”通常沒有多大必要;而面對一些平常接觸不多、聯(lián)系不頻繁的“弱關系”,必要的“文字討好”既是對對方的尊重和禮貌,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雖然“文字討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表達效率,但面面俱到有助于讓自己更容易得到對方的接納與合作。示例三:“文字討好癥”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多元社交語境下的產(chǎn)物,有其存在的道理。行“文字討好”,目的是為自己打造一個和善、謙卑的社交形象,減少社交難度。但有時候,過于追求技巧可能是鉆了牛角尖?!耙哉\感人者,人亦以誠而應”,真誠一定會被感知,真實總能引發(fā)共鳴。用真心實意、坦誠相待進行交流,“文字討好癥”就可以被治愈了?!冀馕觥健?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景補寫的能力。第一空,根據(jù)上下文,可知本句陳述對象是網(wǎng)絡,下文是轉折“卻阻隔了情緒的傳達”,可知上文是概述疫情背景下網(wǎng)絡的優(yōu)點,故補寫內容為“網(wǎng)絡雖然便利了人們的交往”。第二空,根據(jù)前句“為了彌補這一缺失,可愛的語氣詞和表情包成為了傳達我們情感的工具”和后句“為了避免歧義和誤會”可知,此處是說“文字討好癥”一開始是為了表達感情、避免歧義和誤會,并不是討好,所以補寫內容為“‘文字討好癥’的初衷并不是討好”?!?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談觀點、寫評論的能力。首先理解什么是“文字討好癥”:指的是人們在線上用文字聊天時,會習慣性地添加一些語氣詞或者特定符號對語言進行“軟萌化”,以達到討好的目的。由此可知,這種表達的語境是在線上用文字聊天,也就是社交語境,表達方式是添加一些語氣詞或者特定符號,表達目的是為了“討好”。而“討好”的對象其實就是社交的對象,所以“文字討好”其實就是一種社交方式。再結合材料“為了彌補這一缺失,可愛的語氣詞和表情包成為了傳達我們情感的工具”“初衷不是為了討好,而是為了避免歧義和誤會”可知,“文字討好”是為了彌補網(wǎng)絡社交下情感的缺失,它的初衷是為了避免歧義和誤會。這些可用作為對“文字討好癥”的正面看法。當然,作為一種社交現(xiàn)象,它一定也有負面作用,如將對方置于接收方的下等地位,降低了表達效率,追求技巧,不夠坦誠等??忌硎鰰r注意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這一現(xiàn)象的利與弊,不可偏激和絕對化。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前段時間,一款聊天機器人ChatGPT橫空出世,它會聊天,回答各種問題,還能寫作業(yè)、寫小說、寫論文、寫代碼等等。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替代。有人疑惑,既然機器什么都會,我們還需要學習嗎?有人說,需要調整我們學習的內容,轉變學習的方式。也有人說,形勢逼人,我們應該更努力地學習,以保證人類安全,維護自身的尊嚴……為此,班級計劃舉行“人工智能與學習”主題班會。請擬寫一篇發(fā)言稿,表達你對這一話題的認識和思考。要求:結合材料,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即鸢浮铰浴冀馕觥竭@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ChatGPT橫空出世,引爆全球。人工智能話題再次引發(fā)世人熱議,而這一次ChatGPT推動的人工智能時代也許比以往任何時候帶給人類的影響都要深遠??萍几淖兪澜?,科技甚至改變人類命運,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可能不像過去那樣,如云似霧,虛無渺遠,我們所有人都切身體會到科技對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就不得不正視由神奇的ChatGPT引領的人工智能給我們這個時代帶來的深刻變革。那么,人工智能對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習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變革,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呢?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類學習的本質就是培養(yǎng)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在“人工智能”和“人類學習”關系的論述中,首先需要厘清“人工智能系統(tǒng)”(如ChatGPT)和“人類學習”在處理問題的內容、處理問題方式和處理問題的結果上有什么本質不同。比如材料中提及的“會聊天,回答各種問題,還能寫作業(yè)、寫小說、寫論文、寫代碼”,這些是否是“人類學習”的全部。在這個前提下,再討論人類是否需要學習,是否需要變更學習方式和內容以及人類學習的意義,才能合理且深入,否則論述會陷入空泛。因此,寫作時,對于第一方觀點的討論,可以或澄清其疑惑,或駁斥其“無需學習”的謬論。對于第二方觀點的討論,應承認其合理性,同時還需要追討其原因,如能對調整哪些學習內容、轉變?yōu)樵鯓拥膶W習方式有自己的見地,則能將文章引向深入。對于第三方觀點的分析,可以涉及人工智能到底會帶來哪些倫理問題,同時對人工智能的剖析可以不僅限于它的缺陷,而說明恰恰是它的某些完美會給人類帶來威脅。當然,在此基礎上,首先應認真思考并說明:人類的尊嚴到底是什么?應該是思想的獨特和學習的終極意義——完善自身(人與生俱來的超越性追求)、改造世界。這些討論,提及其中一方觀點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不能平均用力,應有所側重。發(fā)言稿相對于演講稿而言,鼓動性和感染力不必過于強調,但同樣作為現(xiàn)場的表達和交流,要有對象意識。發(fā)言直面聽眾,語言應當以簡潔明快為主。此外,發(fā)言稿應符合格式規(guī)范,應立足于“人工智能”與“學習”的關系,不能脫離ChatGPT、人工智能談學習,也不能只談ChatGPT、人工智能不談學習。立意:1.人工智能時代,唯有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拋棄。2.提升學習能力,用好人工智能。2.人工智能時代,應思轉變學習方式。河南省南陽市六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小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人類的各種文明都不是孤立的體系?,F(xiàn)代文明,如果沒有從歷史上各種文明以及現(xiàn)在還在不斷發(fā)展的周圍文明中大量吸取養(yǎng)分,是不可能發(fā)展出自己特有的思維模式,也不可能發(fā)明現(xiàn)代的技術設備的。事實上,歷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過程的結果。當然,文化大融合的發(fā)生應該具備以下條件:提供滋養(yǎng)的各種文化本身正處于消融的狀態(tài),或者在時空上相距久遠,于是人們能夠從中吸取有用的元素,而不被其紛繁復雜的外在形式或制度所迷惑。在不具備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外來的文化元素是不可能自動進入新的文明形式中來的。戰(zhàn)爭有時正是起到了這種促使其他文明解體的作用。新的文明形式不是原封不動地吸納另一種文化的全套形式和規(guī)章制度,而是吸納可以轉移、可以移植的某些片斷,就像英格蘭在修建哥特式建筑的時候偶爾也會利用羅馬式別墅的石材或瓷磚,但都是和本地的燧石材料一起使用,而且遵循的也是與羅馬式完全不同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如果古老的別墅還矗立在鄉(xiāng)間而且有人居住的話,人們就不可能隨意在其上采集建筑材料了。正因為原來的形式已經(jīng)死亡,或者更確切地說因為其瓦礫堆中還存在著生命力,才使得其他文化能夠自由地對它進行加工和融合。關于文化融合還有一個事實必須提到,在這個過程的早期,一種文化越是沒有完全確立自己的形式,新的發(fā)明越是沒有成為人們的習慣而被廣泛接受的時候,它就越是能夠廣泛吸取其他文明的養(yǎng)分。文化融合的開端和結束,從最初的吸納到最后的擴張和征服,就是世界舞臺上不斷演出的一幕幕活報劇。正如施賓格勒指出,作為機器體系發(fā)展核心的重要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都不是源于某種浮士德式的神秘的內在驅動力。它們就像由風播撒的種子一樣,是從其他文明吹散到這里的。正如我曾指出的那樣,10世紀的西歐就像一片已經(jīng)耕耘得整整齊齊的土地,就等著這些種子飛過來了。它們落地生根發(fā)芽并開始成長的時候,藝術和科學又像園丁一樣為它們培土施肥。這些種子來到完全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中,扎根于中世紀的土壤里,于是發(fā)生了變化,產(chǎn)生了全新的形式?;蛟S正是因為它們并不源自西歐文明,在這里也就沒有天敵,就像不遠萬里來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薊屬植物一樣,生長得格外迅速,也格外蓬勃。但有一點必須加以注意:絕不能把機器體系看成是某種全然的突變。在人類歷史上,現(xiàn)代機器文明絕對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只有把它放置于長期、多元的歷史背景中才能讓人理解。那種認為只需要不多的幾個發(fā)明家就能夠讓18世紀的英國機器轟鳴的想法顯然是太拙劣了,連小孩子都騙不了。(摘編自劉易斯·芒福德《技術與文明》)材料二:光是希臘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整合還不足以構成現(xiàn)代科學,那第二個維度就是,機械技術的風行,機器的大量使用。在歐洲人諸多的機械使用中,鐘表的出現(xiàn)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曾經(jīng)有人說,整個工業(yè)化時代的關鍵機器就是鐘表,而不是蒸汽機。第一,它揭示了時間無處不在,揭示了時間是可以量化的,所有的關于效率的概念必須奠定在鐘表之上,沒有鐘表你沒法計時,沒法計時你就談不上效率。第二,鐘表還提供了一個所謂的客觀的宇宙秩序。過去的時間都是和每人的日常生活有關系的,你有什么樣的日常生活,你就有什么樣的時間,農民種田,他的時間是根據(jù)莊稼成熟的節(jié)奏來制定的,一年兩熟、三熟或者一熟,來決定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什么春耕、夏種、秋收、冬藏,這種四季的節(jié)律是和莊稼生長的節(jié)奏有關系的。但是自從有了鐘表,時間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普遍的尺度,變成了時間決定生活。它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宇宙秩序,提供了一個外在于我們生活的獨立的時間秩序。但是鐘表的核心技術來自我們中國。宋代蘇頌等人發(fā)明的水運儀象臺,實際上就是當時最先進的一種機械鐘表,它不是水鐘,而是機械鐘。水在那里僅僅是作為動力出現(xiàn)的,擒縱機構、齒輪傳動,基本的裝置我們都已經(jīng)有了,但是鐘表在中國沒有最后做出來,中國的鐘表始終是作為皇家的禮器放在皇宮里面,用來測一測天時。我們中國發(fā)達的手工技術,并不能自然地轉化為一種普遍社會化的技術裝備,原因就是我們沒有相應的文化背景。我們有很高的技術,但是這個技術我們主要是用來占星的,用來服務于倫理和禮儀的要求。所以我上一次也講到,中國文化是一種禮儀文化,中國的天文學在古代是一門倫理學問。今天我們把文、理分得那么清楚,其實古代不是這樣的。鐘表技術傳到西方之后,大概14世紀就在修道院里出現(xiàn)鐘表這個創(chuàng)造物了,所以很快就發(fā)展起來了。(摘編自吳國盛《近代科學的起源》)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文化分化是文化融合過程的結果,現(xiàn)代文明就是在吸取了歷史上的各種文明及現(xiàn)代的周圍文明養(yǎng)分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B.作者援引英格蘭建造哥特式建筑的事例,是為了說明為文明提供滋養(yǎng)的外來文化處于消融的狀態(tài)是文化融合的根本前提。C.10世紀的西歐無法獨自發(fā)展出機器文明,是其他文明成果與其原有的藝術與科學交融后,才產(chǎn)生了全新的文明形式。D.人類史上,現(xiàn)代機器文明絕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作者否認發(fā)明家們對英國工業(yè)革命有巨大推動作用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2.根據(jù)材料二對鐘表的相關論述,下列選項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化背景是影響技術發(fā)展的一大因素。鐘表之所以沒能在中國古代發(fā)展起來,與中國當時崇尚倫理禮儀的文化制度有關。B.鐘表使時間從生活中獨立出來,讓西方人有了“效率”的概念,但也割裂了時間與生活之間原有的關系,打亂了四季的節(jié)律。C.西方鐘表核心技術來自中國,宋代水運儀象臺從制作原理上來說就是機械鐘表,這一技術可能在14世紀前后傳入歐洲。D.傳到歐洲的鐘表,與傳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薊屬植物有相似之處,它們都遇到了非常適合自己的環(huán)境,發(fā)展迅速。3.下列觀點,劉易斯·芒福德最不可能同意的一項是()A.西方現(xiàn)代科學是在古希臘文明、基督教文明及其他技術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B.中華民族很早就發(fā)展出了先進文明,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自身文明的發(fā)展。C.中國發(fā)明的火藥讓昔日依靠冷兵器的騎士階層日漸衰落,推翻了歐洲的封建統(tǒng)治。D.現(xiàn)代工業(y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jīng)歷了一個具有漫長鋪墊的、多元漸進的過程。4.材料二既是對材料一的補充說明,又是對材料一觀點的驗證。請簡要分析。5.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提出“工業(yè)革命為什么首先在歐洲而不是在中國發(fā)生”的疑問,請根據(jù)材料對這一問題作出回答。〖答案〗1.C2.B3.C4.①材料一從文化融合的角度介紹了現(xiàn)代技術(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原因,而材料二不僅提及文明的整合與現(xiàn)代科學的關系,還從機械技術的風行的角度介紹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原因。②材料二中“鐘表的核心技術來自我們中國”,驗證了材料一中“人類的各種文明都不是孤立的體系”“現(xiàn)代文明是在吸取了歷史上的各種文明及現(xiàn)代的周圍文明養(yǎng)分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等觀點。5.①歐洲當時還沒有確立自身的文明形式,更有利于接納新的文明形式。(或“中國文化較早確立自身的文明形式,且發(fā)展較為完善,不利于接納新的文明形式”。從歐洲或中國角度闡述均可)②歐洲自身古希臘文明、基督教等文明更有利于機械文明發(fā)展。③中國傳統(tǒng)文明更強調倫理和禮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技術的發(fā)展。〖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文化分化是文化融合過程的結果”錯。結合“事實上,歷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過程的結果”可知,原文說的是“似乎都是”。B.“是為了說明為文明提供滋養(yǎng)的外來文化處于消融的狀態(tài)是文化融合的根本前提”錯。應是為了說明“新的文明形式不是原封不動地吸納另一種文化的全套形式和規(guī)章制度,而是吸納可以轉移、可以移植的某些片斷”。D.“作者否認發(fā)明家們對英國工業(yè)革命有巨大推動作用的觀點”錯。材料一說的是“那種認為只需要不多的幾個發(fā)明家就能夠讓18世紀的英國機器轟鳴的想法顯然是太拙劣了,連小孩子都騙不了。”故選C?!?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B.“打亂了四季的節(jié)律”錯。結合“自從有了鐘表,時間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普遍的尺度,變成了時間決定生活。它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宇宙秩序,提供了一個外在于我們生活的獨立的時間秩序”可知,強調了鐘表還提供了一個所謂的客觀的宇宙秩序,并不是打亂了四季的節(jié)律。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C.劉易斯·芒福德認為“在人類歷史上,現(xiàn)代機器文明絕對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只有把它放置于長期、多元的歷史背景中才能讓人理解”,故一項單獨的技術不可能改變一個時代。故選C?!?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①材料一“歷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過程的結果”從文化融合的角度介紹了現(xiàn)代技術(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原因,而材料二“光是希臘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整合還不足以構成現(xiàn)代科學,那第二個維度就是,機械技術的風行,機器的大量使用”不僅提及文明的整合與現(xiàn)代科學的關系,還從機械技術的風行的角度介紹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原因。②材料一說“人類的各種文明都不是孤立的體系。現(xiàn)代文明,如果沒有從歷史上各種文明以及現(xiàn)在還在不斷發(fā)展的周圍文明中大量吸取養(yǎng)分,是不可能發(fā)展出自己特有的思維模式,也不可能發(fā)明現(xiàn)代的技術設備的”,而材料二中“鐘表的核心技術來自我們中國”“鐘表技術傳到西方之后,大概14世紀就在修道院里出現(xiàn)鐘表這個創(chuàng)造物了,所以很快就發(fā)展起來了”,驗證了材料一中的觀點。【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結合“一種文化越是沒有完全確立自己的形式,新的發(fā)明越是沒有成為人們的習慣而被廣泛接受的時候,它就越是能夠廣泛吸取其他文明的養(yǎng)分”可知,歐洲當時還沒有確立自身的文明形式,更有利于接納新的文明形式。②結合“這種鐘表由于完全符合基督教那一整套世界觀和宗教儀式的要求,所以很快就發(fā)展起來了”可知,歐洲自身古希臘文明、基督教等文明更有利于機械文明的發(fā)展。③結合“我們有很高的技術,但是這個技術我們主要是用來占星的,用來服務于倫理和禮儀的要求”可知,中國傳統(tǒng)文明更強調倫理和禮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技術的發(fā)展。(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棵老樹馮至我們搬到這里來時,所遇見的第一個人是一個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門前的一塊石墩上,兩眼模糊,望著一條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他看見我們幾個從城里來的人,我不知道他怎樣想法,可是從他毫無表情的面上看來,他是不會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棵折斷了的老樹,樹枝樹葉,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風雨折去了,化為泥土,只剩下這根禿樹干,沒有感覺地蹲在那里,在繼續(xù)受著風雨的折磨;從遠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還是一塊石,絕不會使人想到,它從前也曾生過嫩綠的枝葉。他聽話也聽不清楚,人類復雜的言語,到他耳里,都化為很簡單的幾個單音。據(jù)林場的主人說,這片山林經(jīng)營已經(jīng)將近三十年,一開始時,這個老人就到這里來了。我想,當時他還是一個三四十歲的壯年,他必定也曾經(jīng)背起斧頭,參加過那艱難的披荊斬棘的工作。但是從什么時候起他的筋力漸漸衰減,感官漸漸遲鈍,把那些需要強壯的筋力或靈敏的感官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來,歸終只是從早到晚眼前守著一只笨拙的水牛呢?時間對于他已經(jīng)沒有意義。氣候的轉變他也感覺不到,我只看見他春、夏、秋、冬,無論早晚,只是穿著一件破舊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圍的山坡,好像這山林外并沒有世界;他摻雜在林場里的雞、犬、馬、牛的中間,早已失卻人的驕傲和夸張。他“生”在這里,他沒有營謀,沒有積蓄,使人想到耶穌所說的①“天上的飛鳥”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水牛,好像不是屬于這個生物紀的。龐大的身軀,緩緩地在草地上走著,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還存留在它的身上。當它仰著頭,臥在淺淺的泥水池子里,半個身子都沒不下去,它那焦渴的樣子使我們覺得這個水漸漸少了的世界,真有點對不住它。②把它交在這個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諧的。山坡上,樹林間,老人無言,水牛也沒有聲音,蹣蹣跚跚,是一幅憂郁的畫圖。因為他們同樣有一個忘卻的久遠在過去,同樣拖著一個遲鈍在這靈巧的時代。老人的生活從未有過變動。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這天,他抱著一只小牛進來,面貌仍然是那樣呆滯,但是舉動里略微露出來了幾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那許久不曾打掃過的牛棚打掃得干干凈凈,鋪上焦黃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他不說話,但是這番工作無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了的過去。他把小牛安插好了不久,在山坡上生過小牛的老牛也蹣蹣跚跚地走回來了。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經(jīng)過一番所謂興奮后,好像眼前并沒有增加什么。一天下午,老牛不知為什么忽然不愛走動了,老人舉起鞭子,它略微走幾步,又停住了,他在它面前堆些青草,它只嗅一嗅,并不吃。旁的工人都說牛是病了,山上的人趕快把它抬到山下的村莊里去。老人目送幾個人想盡方法把這病牛牽走,并不帶一點悲傷。他抽完了一袋煙,又趕著小牛出去了,他看這小牛和未生小牛以前的那只老牛一樣。因為他自從開始放牛以來,已經(jīng)更換過好幾只牛,但在他看來,仿佛從頭到了,只是一只,并無所謂更換??墒沁@老人面前的不變終于起了變化。今年初夏的雨水分外少。一天上午,連云也沒有了,太陽照焦一切,這是在昆明少有的熱天氣。老人和平素一樣,吃完午飯,就趕著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熱得疲憊的時候,寂靜的林場的院子里吹來一陣涼風,轉瞬間煙云布遍天空,大雨如注。雨,繼續(xù)了三個鐘頭,人們盡在雨聲里亂談亂講,卻沒有一個人想起外邊的大雨里還有兩個生命。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來,老人也牽著小牛回來了。人和牛都是一樣濕淋淋的,神情沮喪,好像颶風掠過的海濱的漁村,全身都是零亂。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陽光里,自己走到廚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褲。人們亂忙忙的,仍然是沒有人理會他們。等到老人把衣服烘干再走出來時,小牛伏在地上已經(jīng)不能動轉。這只有幾個月的小生命被驟雨激死了。當晚工人們在林邊掘了一個坑,把小牛埋在里邊。埋葬后,老人還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邊坐了許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來。第二天,我看見他坐在門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著放牛的鞭子,但是沒有牛了。他好像變成一個盲人,眼前盡管是無邊的綠色,對于他也許是一片白茫茫吧。幾十年的歲月,沒有一天沒有水牛,他都實實在在地度過了,③今天他卻有如一個沒有指針的鐘面。小牛淋死,主人有些凄然??紤]結果,暫時不買新牛。所成問題的,是這老人如何安插。他現(xiàn)在什么事也不能做了,主人經(jīng)過長時的躊躇,又感念他在這里工作了幾十年,只好給他一些養(yǎng)老費,送他回家去。④家?他在這里有幾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變成一個遙遠、生疏、再也難以想象的處所了。他再也沒有勇氣去到那生疏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孫兒孫媳,但是他久已記不得他們是什么面貌。人們叫他走,說是回家,在他看來,好比一個遠征。他一天挪過一天,怎樣催他,他也不動,事實上他也不知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去。最后主人派了兩個工人,替他夾著那條僅有的破被送他——他在后邊沒精打采,像個小孩子學步一般,一步一顛地離開了這座山,和這山上的雞、犬、木、石……人們仍舊在這山上度他們的長晝,誰也沒有感到短少了什么。又過了幾天,門外的狗在叫,門前呆呆地站著一個年輕的農夫,他說:“祖父回到家里,不知為什么,也不說,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睜著眼坐著。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這如同一棵老樹,被移植到另外一個地帶,水土不宜,死了。在山上兩年的工夫,我沒有同他談過一句話。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還會繼續(xù)在這山上生長著,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卻了死亡。(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老人天天與牛相伴,老人與牛的生命聲息相通,放牛是老人的精神寄托,牛死了,老人也便失去了寄托。B.文章第2段宕開一筆,借林場主人之口,告訴讀者老人來林場時間長,為下文寫老人忘卻自己家的情節(jié)變得更合理。C.小牛的出生為老人帶來過興奮,但很快就無所謂了;對于老牛的死沒有悲傷,表現(xiàn)了他經(jīng)歷歲月洗禮,早已超越生死的豁達樂觀態(tài)度。D.對于老人而言,生活了幾十年的這座山、這片林場已成了他的“家”,牛就是他的家人,而孫兒孫媳的那個家讓他有陌生感。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引用,將老人與“天上的飛鳥”“野地里的百合花”作比,表現(xiàn)老人的渺小無依。B.句子②牛與人“和諧”是因為都履行了生命的責任,又默默地在各自的生命軌道前行。C.句子③運用比喻的修辭,形象地表現(xiàn)了失去水牛后,老人生命價值的缺失。D.句子④語義上與下段文字緊密相連,問號的使用更有助于表現(xiàn)人物當時復雜的心理感受。8.本文以樹喻人,樹與人有諸多相似之處,請加以梳理概括。9.有人稱贊馮至的文章:“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闭堃员疚臑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即鸢浮?.C7.A8.①老樹與老人外形相似,兩者都是蒼老、樸素的。老樹“只剩禿樹干”,而老人“只是穿著一件破舊衣裳”。②老樹與老人的經(jīng)歷相似,兩者都曾年輕,都飽經(jīng)風霜,在時間中慢慢折損,慢慢老去。③老樹與老人的生命狀態(tài)相似,體現(xiàn)出生命最樸素、最本真、最原始的狀態(tài)。9.①意象平凡,作者選取的意象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如“老樹”“老人”“老牛”等。②語言平實質樸,沒有過多華麗的藻飾。③意境有詩意的華美,山坡、樹林、老人、水牛,意境古樸、悠遠。④思想崇高。作者以詩人的敏銳觸覺發(fā)現(xiàn)了樹、牛、人的生死,這看似平凡的事件,卻又是生命真理的顯現(xiàn),作者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體現(xiàn)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悲憫?!冀馕觥健?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C.“超脫生死的豁達態(tài)度”錯,只是習以為常罷了。故選C?!?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A.“表現(xiàn)老人的渺小無依”錯,說明他生活得自由、自然,處于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沒有矜夸和矯飾。故選A。【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的能力。這篇散文主要寫的對象是老人,寫樹是老人的隱喻。形象相似:“他坐在門前的一塊石墩上,兩眼模糊,望著一條水牛在山坡上吃草?!犜捯猜牪磺宄?,人類復雜的言語,到他耳里,都化為很簡單的幾個單音”“他好比一棵折斷了的老樹,樹枝樹葉,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風雨折去了,化為泥土,只剩下這根禿樹干,沒有感覺地蹲在那里,在繼續(xù)受著風雨的折磨”,老樹的外形與老人相似,兩者都是蒼老、樸素的。老樹“只剩禿樹干”,而老人“只是穿著一件破舊衣裳”。經(jīng)歷相似:“從遠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還是一塊石,絕不會使人想到,它從前也曾生過嫩綠的枝葉”“我想,當時他還是一個三四十歲的壯年,他必定也背起斧頭,參加過那艱難的披荊斬棘的工作。但是從什么時候起他的筋力漸漸衰減,官感漸漸遲鈍,把那些需要強壯的筋力或靈敏的官感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兩者都是飽經(jīng)風霜,在完成了自己的責任使命后,走向了自然的死亡。生命狀態(tài)相似:“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圍的山坡,好像這山林外并沒有世界;他摻雜在林場里的雞、犬、馬、牛的中間,早已失卻人的驕傲和夸張。他‘生’在這里;沒有營謀,沒有積蓄,使人想到耶穌所說的‘天上的飛鳥’和‘野地里的百合花’”老樹與老人的生命狀態(tài)相似。老人與老樹都已和自然融為一體,是生命最樸素、最本真、最原始的狀態(tài)。【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xiàn)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①意象平凡。作者選取的意象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如“老樹”“老人”“老?!薄吧绞钡龋际菢O為普通的人和事物,他們身上體現(xiàn)著自然永恒的品質和道理,精品價值在于平凡中蘊含著本真和永恒。②語言平實質樸,卻蘊含深刻哲理?!拔蚁?,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會還繼續(xù)在這山上生長著,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卻了死亡”,文章語言沒有過多華麗的藻飾,但對于什么是家,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永恒,生的意義在哪里等問題等,都提出了思考。③意境有詩意的華美?!八帽纫豢谜蹟嗔说睦蠘?,樹枝樹葉,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風雨折去了,化為泥土,只剩下這根禿樹干,人與樹形神映襯;“水牛,龐大的身軀,緩緩地在草地上走著,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還存留在它的身上,山坡上,樹林物;原始的力還存留在它的身上,山坡上,樹林間,老人無言,水牛也沒有聲音,蹣蹣跚跚,是一幅憂郁的畫圖”,人與境的融合。山坡、樹林、老人、水牛,意境古樸、悠遠,地老天荒般,讓人自然而然聯(lián)想到時間與歷史。以具象表現(xiàn)抽象,以圖畫展現(xiàn)存在,有著詩意的華美。④思想崇高。“老人目送幾個人想盡方法把這病牛牽走,并不帶一點悲傷。他抽完一袋煙,又趕著小牛出去了,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綜合素質評價試題
- 國標舞新生培訓指南
- 穩(wěn)定型心絞痛護理常規(guī)
- 小班課程:我的眼睛
- 學校情報管理辦法解讀
- 2022-2023學年八年級數(shù)學下學期期末模擬預測卷3(解析版)
- 水泵及水泵站課程
- 血色病性心肌病的健康宣教
- 動靜脈瘺的健康宣教
- 企業(yè)客戶管理功能
- 大數(shù)據(jù)時代企業(yè)會計信息化風險分析與防范探究-以中茂建筑為例1
- 退役士兵創(chuàng)業(yè)培訓課件模板
- 醫(yī)療器械的清潔與消毒指南
- 江西兄弟連水鉆有限公司年產(chǎn)14000t玻璃珠生產(chǎn)項且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
- 2024年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shù)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中國煙草公司招聘筆試試題
- 【工商管理專業(yè)畢業(yè)綜合訓練報告2600字(論文)】
- 2024年浙江省財務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工作總結寫作培訓課件
- 活字印刷課件
- 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投標方案(技術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