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上冊語文《全冊綜合》期末復習獲獎說課課件_第1頁
高中必修上冊語文《全冊綜合》期末復習獲獎說課課件_第2頁
高中必修上冊語文《全冊綜合》期末復習獲獎說課課件_第3頁
高中必修上冊語文《全冊綜合》期末復習獲獎說課課件_第4頁
高中必修上冊語文《全冊綜合》期末復習獲獎說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期末復習《鄉(xiāng)土中國》【助讀博覽】

一、名著掃描

《鄉(xiāng)土中國》是當代社會學家費孝通研究中國農村的社會學名著,是學術界公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會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xiāng)土社會人文環(huán)境、傳統(tǒng)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禮法、血緣、地緣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征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該書語言流暢,淺顯易懂。

二、知人論世費孝通(1910—2005),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qū))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1988年獲聯合國大英百科全書獎。費孝通的座右銘是“腳踏實地,志在富民”。畢生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1939年完成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fā)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成為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先后對中國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進行實地調查,提出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fā)展思路與具體策略。同時,開始進行一生學術工作的總結,提出并闡述了“文化自覺”的重大命題,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三、內容提要在《鄉(xiāng)土中國》中,作者把鄉(xiāng)土中國看作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tǒng)社會的一種特殊體系,支配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是鄉(xiāng)土性的,并由此指出文字下鄉(xiāng)的困難在于鄉(xiāng)土社會的人們沒有用文字幫助他們社會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愚的根本在于中國社會鄉(xiāng)土性的基層發(fā)生變化。

費孝通從群己關系上將中西方的社會結構進行對比,認為西方社會是一種團體格局,而鄉(xiāng)土中國社會結構則是一種差序格局,以“自我”為中心,富于伸縮性,群與己、公與私的界限都變得十分模糊。并由此分析了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基本社群“家”,指出鄉(xiāng)土社會的秩序是靠“禮”來維持的,無訟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特色。在分析鄉(xiāng)土社會秩序何以維持的基礎上,費孝通把權力劃分為四種類型:橫暴權力、同意權力、長老權力、時勢權力。他指出鄉(xiāng)土社會是無為政治,長老統(tǒng)治。費孝通在分析鄉(xiāng)土社會秩序維持和結構穩(wěn)定的同時,并沒有忽視對其變遷的考察。他認為從鄉(xiāng)土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過程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名與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費孝通認為“從欲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四、名著評價

《鄉(xiāng)土中國》是講述中國鄉(xiāng)土社會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治理結構的代表作,為了解中國社會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參考。 ——陳雨露

五、閱讀方法整本書“五步閱讀法”第一,瀏覽目錄,大致了解書的結構。第二,粗讀,粗讀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觀點。第三,細讀,逐字逐句地進行深入鉆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悟。第四,研讀,對在閱讀中發(fā)現的問題進行反復閱讀和思考。第五,重讀,隨著閱讀的次數、年齡增長和閱歷不同,會有不同的感悟。

七、藝術特色1.文章中多次運用比喻。如在《無訟》篇中,用足球比賽這個比喻來說明禮治秩序的性質:在《差序格局》篇中將西洋社會的團體社會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將中國的差序格局則比喻為一塊石頭丟在水面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來的波紋。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體的,是對抽象概念的很好說明。2.大量舉實例,用以加強說明效果。如《差序格局》篇中列舉蘇州人家后門的河,在《禮治秩序》中提到抗戰(zhàn)時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醫(yī)生而請教房東老太太,在《無訟》一篇中提及的自己作為教書先生而被請參加鄉(xiāng)村里的調解集會以及因抽大煙父子鬧矛盾的案子等。這些真實的事例就會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并加強了說明效果,正所謂事實勝于雄辯”。

七、藝術特色3.善于引用歷史文獻和故事。如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和《大學》里的話:《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中引用的《論語》中孔子及弟子司馬牛、孟武伯問“仁”的事,子張與孔子的對話:《禮治秩序》中顏淵問“仁”的對話等。從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體現出中國社會的鄉(xiāng)土性,同時也可以看出費孝通先生淵博的學識。4.大量進行中西對比。如:《差序格局》篇中用波紋與柴的不同比喻來對比中西方社會格局的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對比,來說明團體性的社群與事業(yè)社群,點明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又一特點。

七、藝術特色5.注意各篇的先后聯系。如《文字下鄉(xiāng)》與《再論文字下鄉(xiāng)》,《差序格局》與《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四種權力的相互聯系,這就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對鄉(xiāng)土中國有一個框架性的了解,給讀者以清晰的框架感。1.下列對《鄉(xiāng)土中國》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鄉(xiāng)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書的總論。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xiāng)土性的,這一章描述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全書的基礎,后文差序格局、禮俗社會之根源,都在于此“鄉(xiāng)土性”。B.鄉(xiāng)人不識字是智力問題,不是知識問題。鄉(xiāng)土社會是面對面的社群,長期的相處使他們甚至不用面對面就能憑借腳步聲辨認對方,而文字的傳遞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規(guī)定其正確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鄉(xiāng)土社會的本質。C.在中國,家的擴大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軸,而在中國,父子是主軸。在鄉(xiāng)土社會中,同性別同年齡的人待在一起,這是社會養(yǎng)成的性格。D.《禮治秩序》一章認為,鄉(xiāng)土社會是一種無為而治的社會,可以說是一個沒有法律的社會,假如我們把法律限于以國家權力所維持的規(guī)則的話;但是沒有法律并不影響這個社會的秩序,因為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E.在穩(wěn)定的社會中,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是不分離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動時,其所到的新地也會與來處的舊地產生一定的聯系,比如用舊地來命名新地。一個村子的新客很難被當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他們與他人不講人情地討價還價、算賬和做生意,從而發(fā)展商業(yè)。BD2.下列對《鄉(xiāng)土中國》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寫道:“村子里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在還是那些人。鄉(xiāng)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會有變動。”材料主要反映了農民與地主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B.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寫道:“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如果單從行為規(guī)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guī)范的是傳統(tǒng)?!边@表明“禮”和“法”都是依靠權力機構推行的。C.費孝通的《鄉(xiāng)土中國》說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在鄉(xiāng)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其根源是以君權神授為基礎的理論體系。D.費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名言。這四句話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D3.下面是20世紀一家四代人的姓名,請參照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示例,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出另外兩代各自命名的用意,并概括它們共同反映的社會文化現象。示例一:祖父一代(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銀、李有財。用意:對財富的向往和追求。示例二:父親一代(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國。用意:對新中國、新時代的贊美和熱愛。(1)兒女一代(六七十年代):李運動、李文革、李紅衛(wèi)。(2分)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孫子孫女一代(八九十年代):李約翰、李安娜、李麗莎。(2分)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共同反映了什么社會文化現象?(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對政治運動的追隨和狂熱。(2)對外來文化的仰慕和偏愛。(3)姓名的選擇與社會變遷息息相關。勸學作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人稱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盾髯印贰盾髯印肥菓?zhàn)國后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所寫。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積累文言知識(1)通假字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②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再。③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④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通“煣”,使彎曲。(2)古今異義

①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的簡稱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博學

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知識廣博

③用心一也

用心

古義:因為心思

今義: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專心④蚓無爪牙之利爪牙

古義:動物的爪子和牙齒

今義:幫兇(3)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形容詞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

冰,水為之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②固定格式: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敝小盁o以”同此)

③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④狀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而寒于水。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結構層次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第二段,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的作用。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藝術特色(1)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十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2)論證靈活。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3)語言整齊有氣勢。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文章句式整齊又節(jié)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師

說作

介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韓潮蘇?!敝柑瞥n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說:“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渾浩流轉?!保ā渡蠚W陽內翰第一書》)古文運動“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解

題?“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這類文體。本文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文言知識【通假字】(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古今異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4)吾從而師之從而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5)今之眾人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6)小學而大遺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一詞多義】(1)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③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④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2)傳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③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3)道①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③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4)惑①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③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5)乎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③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④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6)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②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③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④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⑤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⑥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⑦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⑧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7)之①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⑤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⑥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⑦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⑧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⑨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⑩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8)其①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⑤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9)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②而恥學于師(介詞,向)③于其身也(介詞,對于)④皆出于此乎(介詞,從)⑤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10)也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④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詞類活用】(1)名詞作狀語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tài),成群)(2)名詞作動詞①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②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3)名詞的意動用法①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②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4)形容詞作名詞①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5)形容詞作動詞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6)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7)動詞的使動用法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文言句式】(1)判斷句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③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2)被動句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3)介賓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①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短語后置)②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短語后置)③不拘于時,學于余(于余學,介賓短語后置)(4)賓語前置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5)省略句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②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③(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④(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6)固定格式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結構層次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以老師的重要作用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原則,提出中心論點。第二段,論述“師道之不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風氣,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第三段,以孔子為例,進一步從正面論證中心論點。第四段,點明寫作緣由。課文主題《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chuàng)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tài),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鑒賞藝術特色(1)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2)

句式多樣。一個意思,使用多種句式來表達。第2段一連用了兩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反對黨八股(節(jié)選)1.作者簡介:毛澤東,字潤之。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杰出的文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偉大的革命領袖。文

識2.政論文:政論文是從政治角度闡述和評論當前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的議論文,形式多樣,范圍廣泛,具有一定的政治傾向。凡是對時政問題進行議論說理的文章,都可以屬于政論文的范疇。政論文的特點:政論文講求確切、嚴謹,富有鼓動性;詞語多具宏觀性,頻繁使用政治術語;句型單一,連接成分少,句與句之間無明確的邏輯關系。3.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駁論是跟立論緊密聯系著的,因為反駁對方的錯誤論點,往往要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論點,以便徹底駁倒錯誤論點。4.八股文八股文,也稱“八比”,原為明清時代科舉制度規(guī)定的一種應試文體。它要求應考人讀一定的書,學一定的注疏(主要是朱熹的注),按規(guī)定規(guī)格寫文章,連字數都有限制,考生只能按照題目的字數敷衍成文。每篇文章都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構成,其中四股各要求有兩股文字相對偶。這種八股文,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是僵化的,束縛著人們的思想。5.黨八股黨八股指革命隊伍中某些人所寫的文章。這種文章對于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詞術語,言之無物,空話連篇,如同“八股文”,所以稱為“黨八股”。結構層次本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題——分析黨八股的八大罪狀。這一段開宗明義地指出要分析黨八股的“壞處”,并概括黨八股的八大罪狀,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下文?!耙远竟ザ尽卑羁痰霓q證法,不僅語寓諷刺,而且總起下文。由于課文是節(jié)選,所以從結構上說,第一段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2至9段,具體分析黨八股的八大罪狀,指出其危害、反動實質和克服的辦法。概括黨八股對黨、對人民、對國家的嚴重危害。說明對上述八條應進行聲討。第三部分,末段,總結全文,闡明反對黨八股,樹立馬列主義新文風的重大意義。小結: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體現“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過程,第1段開宗明義地指出要分析黨八股的“壞處”,并概括黨八股的八大罪狀,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下文;2─9段列舉黨八股的八大罪狀,最后總結全文,闡明反對黨八股,樹立馬列主義新文風的重大意義。主體分項列舉,結構嚴謹。課文主題:本文深刻地揭露了黨八股的罪狀和它對革命工作的危害,闡明了拋棄黨八股、樹立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列主義文風的重大意義。寫作特點1.在批判錯誤認識中充分地闡述正面主張。破中有立──本文說理的最大特點。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使文章具有更大的鮮明性。毛澤東同志善于將破除謬誤與論述真理,極為靈活地錯綜地交織在一起,擁護什么,反對什么;提倡什么,批判什么,是非曲直,毫不含糊,旗幟十分鮮明。在批判每一條罪狀時,一般按照提出問題(擺情況),分析問題(講危害,

挖根源),解決問題(提出改正辦法)這樣的層次結構進行論證的。2.分項列舉的論證方法:文章把黨八股的罪狀列為“八條”,逐條批判,既各有重點,又互有聯系,條分縷析,一目了然。因為每一項都有一定的角度,并能用準確鮮明的詞語加以概括,所以條理非常明晰。3.破立之間過渡自然,前后照應,結構嚴密:本文在破和立之間用了過渡的詞或句,銜接緊密。文章內容也前后照應。如第二段,指出長而空的文章使群眾見而搖頭之后,用“長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么?

”一句過渡到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接著語氣一轉,用“但是”一詞自然地過渡到當前“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務”是反掉那些為害最烈的長而空的文章,把“那些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扔掉,最后明確指出“我們反對的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八股調”來同前面所指的罪狀相呼應。這種過渡和照應,使文章具有結構嚴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特點,在其它許多段落里也很明顯。4.說理中的比喻,靈活多樣,富于變化:(1)從所用的比喻語言來看:

有歇后語“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俗語“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古語“得勝回朝”,成語“對牛彈琴”“無的放矢”,方言“癟三”,日常生活用語“洗臉”等。(2)從比喻的方式看:

有用一件事來比喻一件事的“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來比喻文章長而無內容,不受人歡迎;有用兩件事來比喻一件事的“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來比喻寫文章要從實際出發(fā);有用三件事來比喻一件事的“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做朋友要懂得彼此的心”來比喻寫文章要有的放矢。(3)從比喻的內容看:

有的是一句話,有的卻是整個的一個事例,如以洗臉這件事的整個過程做例子,來比喻寫文章必須認真負責。5.語言特點。本文語言的生動活潑,充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詞語的運用上,本文采用了大量的諺語,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歇后語,例如“賴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成語,例如“裝腔作勢”“無的放矢”“對牛彈琴”“莫名其妙”“津津有味”“禍國殃民”;文言詞語,例如“得勝回朝”“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文人學士”;方言詞語,例如“癟三”“蹩腳”。這些詞語的恰當運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語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動有趣。拿來主義作

介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后連續(xù)發(fā)表了《孔乙己》《藥》《故鄉(xiāng)》等著名小說。1921年發(fā)表的代表作《阿Q正傳》,1923年完成小說集《吶喊》,為現實主義的新小說奠定了基礎。他一生有大量的創(chuàng)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fā)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大量的雜文集,如:《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雜文一種特殊的議論文,是一種文藝性政論文,主要指“五四”以來,以魯迅為代表的那種精辟、犀利,帶有濃烈的文藝色彩的議論文章。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會事件,對“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抨擊的文藝性論文。它介于“論說”和“文學”之間,論證有力,風格多樣,不拘一格,“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雜文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關日常生活、文化動態(tài)及政治事件等的雜感、隨筆都可以歸入這類。有人說過“魯迅的雜文就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刺敵人的心臟”。主要特點:(1)迅速反映現實生活,(2)短小犀利,(3)有幽默感,(4)注重形象性。常用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類比論證。(1)揭批“送去”的行徑(2)提出“拿來”(3)剖析“送去”的危害(4)引出“送來”(5)提出“拿來主義”(6)分析“送來”的實質(7)提出“拿來”的原則,即“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8)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tài)度結構層次(9)闡明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和方法(10)總結文章,闡述實行“拿來主義”的品質要求和重大意義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義”,樹立自己的觀點。第二部分(8——9段),闡明“拿來主義”的具體內容。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并提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條件,以及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文章主題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談對待文化遺產問題這一個方面,本文中心包含四個要點:①批判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政策,②批判國民黨反動政府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tài)度,③闡明對文化遺產的正確主張,④指出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必要性。鑒賞語言(1)還有幾位“大師”們捧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举p析】“捧”何其鄭重、恭敬,媚態(tài)可掬,幾張畫“一路的掛”,何其賣力,何其寒傖可笑,“發(fā)揚國光”,反語,諷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2)活人代替了古董,這也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賞析】暗示“學藝”上的東西已經相當貧乏。“進步”是反語,實為后退。作者諷刺批判的鋒芒不是對著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賣國媚外的反動當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間充滿著憎惡和鄙視。(3)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壞事,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賞析】反動政府實際上并不豐富也無力大度,這里是描寫了他們大方媚外賣國的行徑,反語,深含蔑視、嘲諷之意。(4)否則太不“摩登”了?!举p析】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5)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賞析】反語,“國粹”原指國家文化中的精華,這里的反面意思是實為糟粕。

(6)“不知后事如何”【賞析】“后事”是盜賣文物,盜賣古代珍寶。以展覽古董為名,行盜賣古董之事。魯迅明知,卻說“不知”,在調侃中暗示反動當局借展覽之名,行盜賣之實。以此表達強烈的憎恨。論證藝術1.比喻論證(8、9段)——用有相似點的事物打比方。2.類比論證(第3段)——用同類事物相比較。3.對比論證(8、9段)——用性質相反事物作比較。4.舉例論證(第1段)——送古董、畫、梅博士讀書:目的和前提1.作者簡介:赫爾曼·黑塞(1877~1962),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黑塞愛好音樂和繪畫,他的詩有很多充滿了浪漫氣息,以至被人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的一個騎士”。代表作有《在輪下》《荒原狼》《彼得·卡門青》《東方之旅》《玻璃球游戲》等。其中《荒原狼》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文

識黑塞的諾貝爾頒獎辭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風格。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是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的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余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份授予五個獎項的獲得者。文學獎就是獎項之一。文學院院士、大學和其他高等學校的文學史和語文教授、歷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各國作家協會主席才有權推薦候選人,本人申請不予考慮。推薦書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學院,11月1日前后公布選拔結果。授獎一般是因為某作家在整個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有時也因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一百多年來,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因戰(zhàn)爭沒有頒發(fā),1904、1917、1966、1974年獎金由二人平分。根據創(chuàng)立者的個人遺囑,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chuàng)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經國王批準的基本章程中改為“如今以來創(chuàng)作的”或“如今才顯示出其意義的作品”,“文學作品”的概念擴展為“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即包括歷史和哲學著作。文學獎金由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基金會統(tǒng)一管理,由瑞典文學院評議和決定獲獎人選,因此,院內設置了專門機構,并建立了諾貝爾圖書館,收集各國文學作品、百科全書和報刊文章。隨筆本文是有關讀書的一篇隨筆。隨筆是散文的一種。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fā)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tài)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謹嚴,因此,富有“理趣”是它們的突出特色。隨筆的形式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以觀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也可以對同類事進行綜合議論。隨筆也不受字數的限制,短的幾十字,長的幾百字,篇幅長短皆由內容而定。第一部分:(1—2)讀書的目的:獲得真正的修養(yǎng)。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痹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要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層次結構1.什么是“真正的修養(yǎng)”。2.獲得真正的教養(yǎng)的途徑之一——研讀世界文學。第二部分(3-7)讀書的前提:以個人的閱讀興趣為前提,同時還必須要以個性或人格作為前提。3.認識自己,憑愛好閱讀。4、5.讀書的前提-個性或人格的追求。6、7以自己的讀書經歷為例證明。第三部分(8)針對現實,提出讀書建議。文章主題:文章闡述了讀書目的和前提,贊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說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fā)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寫作技巧①舉例論證。文章的主體部分,作者列舉自己讀書的經歷來證明讀書要以讀者的個性或人格追求為前提?;橄蟮恼f理于生動的故事之中,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②對比論證。本文多處運用對比論證,如拿印度文學與中國經典著作對比,突出中國經典著作讓“自然與精神,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點。再如讀巴爾扎克作品的前后對比等,有力地證明了作者的觀點。③比喻論證。如“真正的修養(yǎng)一如真正的體育,……永遠都在半道上,與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現了獲得修養(yǎng)是不斷完善的過程,不是短暫的功利性行為。上圖書館1.作者簡介: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1929~1934年,在武昌文華中學讀書。1939年畢業(yè)于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原清華大學外語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研究生。1949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英語系主任、副院長。王佐良先生是我國英語界泰斗級人物、享譽中西的外國文學專家,在英國文學、比較文學、文體學及文學翻譯等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躋身國際最著名英語文學專家之列,代表了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高峰。代表作有《他》《巴黎碼頭邊》《1948年圣誕》。翻譯著作有《英國文學論文集》、中譯英《雷雨》(曹禺著)。文學文化常識2.西蒙·德波伏娃(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法國存在主義作家,畢業(yè)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女權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獲巴黎大學哲學學位,并通過法國哲學教師資格考試。1945年與讓-保羅·薩特、莫里斯·梅格-龐蒂共同創(chuàng)辦《現代》雜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經典。1954年憑小說《名士風流》獲龔古爾文學獎。3.羅伯特·斯蒂文森(1850—1894)蘇格蘭隨筆作家、詩人、小說家、游記作家、新浪漫主義代表。斯蒂文森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早年就讀于愛丁堡大學。他從學生時代起就酷愛文學,一生多病,但有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斯蒂文森的作品題材繁多,構思精巧,其探險小說和驚險小說更是富于獨創(chuàng)性和戲劇性力量。代表作有《金銀島》《化身博士》《誘拐》等,斯蒂文森亦以之在讀者中獲得巨大聲望。對他的詩人身份,一般讀者并不了解。他逝世以后,長期被認為只是一位模仿他人風格的散文作家和兒童讀物及通俗讀物作家,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被有識者推崇為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才能的作家。4.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chuàng)造或發(fā)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5.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chuàng)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于英語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階段,他開始創(chuàng)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9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6.文華公書林中國在20世紀初以前,只有私人性質的藏書樓、藏書閣,沒有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韋棣華女士建立的文華公書林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1899年,韋棣華來到中國探望弟弟,隨后受聘于文華書院講授英語。進入書院不久,韋棣華發(fā)現文華書院圖書資料貧乏,于是她便在講課之余在校園一間叫作“八角亭”的小屋內,陳列自己收集的外文書籍報刊供學生們閱覽,這便是文華公書林的雛形。韋棣華很快又發(fā)現“在全中國沒有一所可以正確地稱為公共圖書館的設置”,這又使她產生了發(fā)展中國公共圖書館的念頭。經過她的不懈努力,1910年春,文華公書林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公書林”,即深寓“公之于眾而非為文華獨有”之意。文華公書林建成后,1920年,文華大學圖書科成立,它又成為該專業(yè)的實習圖書館,由學生協助管理。這對推動中國圖書館工作與圖書館學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7.隨筆(1)隨筆的特點①短小精悍,以小見大隨筆的篇幅必短,有一個字數不多的限制。小題故可小做,大題也不妨小做。只有這樣,才能更引人入勝。比之長篇巨作的大部頭文章,一篇隨筆,少則幾百字,多則一兩千字。這個“小”的另一層意思,指其題材,大都是凡人小事。但能因小見大,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②隨意而談,言之有物隨筆這種文體的特點之二是不拘一格,隨意而談,只要言之有物就行??稍佻F一個小場景,可記敘一件小事情,可描寫一個鮮明的人物,可抒發(fā)一種動人的情感,可表達一種獨特的感悟。當然,隨意而談,表面上看來,似乎章法自由,材料較“散”,實際上都有明確的中心,隨筆不“隨”意。隨意而談的含義,也指隨筆的題材可以說都是“信手拈來”。身旁周圍,俯拾即是,嬉笑怒罵,皆能成篇。要打消寫隨筆的“神秘感”,就要注意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勤于思考,有感而發(fā),因情而敘。隨筆的妙處并不在于題目,而在于個性的魅力。隨筆自然要寫出某種“有意思的”東西,某種可供人嗅察、聽到、看見、感知、想象、思考的東西;但是最根本的一點,作者必須有自己的看法,這看法又必須在他自己的心靈中自然形成。唯一不可缺少的東西卻是那內容或思想必須經過活潑的理解,受到作者喜愛,對其妙味有所會心,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達出來。③真情實感,發(fā)而為文隨筆要求將真事、實事、種種矛盾、種種糾葛,按它們的本來面目,真實地袒露在人們面前。它以真情、至情引起人們的共鳴,讀后讓人感慨、悲憤、沉思、冥想、自省,因為它是直抒胸臆、慷慨陳詞的。文字上也就自然形成質樸、無華、深沉、自然的風格。④要引人向善隨筆要寫得真實,但并不是什么都能寫,什么都如實反映。生活是豐富的,也是復雜的。我們每天親歷、親見、親聞的事情,有好的,有壞的;有有意義、給人啟迪、催人上進的,也有沒意思、卑微瑣碎甚至丑惡奸邪的。但是我們要關注主流,理直氣壯地歌頌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即使要反映負面的消極的事情,也應當抱有正確的觀點和態(tài)度,分清是非和善惡。(2)如何寫好隨筆①讀書越多,落筆越奇“讀書越多”,是就寫隨筆的作者必須有淵博的知識而言。讀書的概念是廣義的,指廣泛吸取知識信息。廣泛,指縱橫兩個方面。橫的,指不同領域各學科,文史、理工等。縱的,指除了書本之外,要參與社會實踐。有淵博的知識,才可以旁征博引,聯想生發(fā),才可以深思熟慮,駁難辯論,增進思想的光輝和魅力。②探索生活,勤于思考大千世界,天地廣闊,皆可涉筆成趣。但要善于觀察,培養(yǎng)觀察力,去探索生活。多看:仔細觀察;勤思:善于思考。只有多看勤思,才能觸發(fā)靈感。③娓娓而敘,形散神一隨筆的表達方式,以敘、議為主。敘事要娓娓動聽,樸實無華,沒有“故作驚人之筆”。仿佛是作者在和讀者推心置腹、敞開心懷的娓娓談心。議,要有感而發(fā),袒露至情、真情。寓情于事、因事見情;寄情于議,議中見情。(3)寫隨筆的注意事項①忌立意的粗俗。高中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是隨心所欲,缺少思辨,思想觀點偏頗,總是著眼于個人得失,局限于個人小天地,肆意發(fā)揮個人的不健康情感。天下文章意為先。與其他文章一樣,隨筆的立意(雖然它不刻意為之)也要求純正,要表現積極健康的情致理趣和高雅脫俗的道德志趣,而不能隨心所欲地流露自己的低級趣味、消極情緒。②忌用筆的粗糙。高中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結構安排、技巧運用、語言表達上不講究,缺少審美眼光,泛泛道來,粗鄙淺陋。雖然隨筆強調意到筆隨,章法也不甚講究,但這并不意味著寫隨筆時可以不必斟酌字句,草草了事,而應在用語自然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準確、生動、活潑、新鮮,充滿個性和靈性,這樣,既能達到練筆的目的,又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深刻而不沉重,輕靈而不虛浮,自然而有品位,閑適而有雅趣,這是我們寫作隨筆時應追求的目標。結構層次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圖書館之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