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1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2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3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4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助失

助教

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名軻,戰(zhàn)國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被譽為“亞圣”?!睹献印肥怯涗浢献蛹捌涞茏友孕械闹?,其體裁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它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

關于孟子和《孟子》,你知道哪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活動一:譯讀課文,感知大意1.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fú)/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內城外城圍表示轉折,卻這樣這表判斷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護城河武器裝備放棄離開2.預習檢測,解釋重點詞語。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使……定居限制憑借、依靠威懾、震懾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娜说綐O點通“叛”,背叛通假字:

親戚畔之通“叛”一詞多義:利:天時不如地利有利條件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城:三里之城內城

城非不高也城墻古今異義詞池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委而去之古義:舍棄;今義:派、任古義:離開;今義:到,往詞類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做動詞,限制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做動詞,鞏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震懾。3.重點文言詞梳理歸類。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1.請你推測:孟子想把這篇文章獻給誰?活動二:梳理思路,領悟思想

從《孟子》的記載不難看出,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火紛紛、殺人如麻。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jù),爭霸天下,春秋有五霸,戰(zhàn)國有七雄。但是春秋和戰(zhàn)國的戰(zhàn)爭是不一樣的。春秋是君子之戰(zhàn)。各諸侯之間雖然戰(zhàn)爭頻發(fā),但大多都是爭霸戰(zhàn)。就是只要其他國家認輸、臣服就夠了,而無需滅國,舉例,幫敵人修車然后繼續(xù)追。但到了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不再滿足于稱霸,而是吞并其他國家,統(tǒng)一天下。因此戰(zhàn)爭慘烈,民不聊生,變成了不義之戰(zhàn)。白起的戰(zhàn)爭,用死傷人數(shù)直觀感知,一將功成萬骨枯。

在這樣的背景下,孟子心憂天下百姓,強烈反對戰(zhàn)爭,因此倡導仁政,所謂仁政就是國君要以仁愛之心之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即“民貴君輕”。那么,這篇文章是如何來論證自己的仁政思想的呢。中心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弊屑毱纷x課文,思考以下問題?!兜玫蓝嘀?,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孟子提出天時、地利、人和的概念,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二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條件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和”這個條件,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句式整齊,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3.請結合歷史列舉具體的戰(zhàn)役證明“天時”“地利”“人和”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

天時不如地利

“赤壁之戰(zhàn)”堪稱借助“天時”和“地利”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

當時曹操統(tǒng)一北方,底定中原,雄兵百萬,奪取荊襄,更兼挾天子以令諸侯,手下謀士眾多,戰(zhàn)將如云,橫槊賦詩,驕橫不可一世,大有一戰(zhàn)蕩滅孫劉,甫定江南之勢,可謂占盡天時。同時占據(jù)長江北岸,也擁有一定地利優(yōu)勢。

東吳兵力僅有十之二三,能依托者,唯長江天險和訓練有素的水軍,最終能以弱勝強,也就是憑借長江和水軍的優(yōu)勢,火攻奏效。

地利不如人和

牧野之戰(zhàn)中商軍倒戈,民心向背的經(jīng)典例子?!都t星照耀中國》中飛奪瀘定橋也是地利不如人和的體現(xiàn)。

解放戰(zhàn)爭??谷諔?zhàn)爭結束以后,蔣介石反動政府就忙于進行消滅共產(chǎn)黨的戰(zhàn)爭。當時國民黨有軍隊有430多萬人,還配備有美帝國主義資助的先進武器裝備,而共產(chǎn)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連同地方部分加在一起才120萬人,軍事力量的懸殊是如此之大!但這場敵我力量如此懸殊的戰(zhàn)爭,卻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以國民黨反動派的失敗而告終。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就是因為共產(chǎn)黨有人民的支持,即“人心所向”。4.請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嘗試獨立完成思維導圖。借對戰(zhàn)爭的論述,宣揚“仁政”思想。作者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首先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從進攻的一方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接著同樣選攻戰(zhàn)的例子,從防守的一方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證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感知探究既然已經(jīng)論證了論點,作者為什么還要寫下一層的內容?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全面體現(xiàn)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對比論證)1.孟子的說理散文,以雄辯著稱,氣勢非凡,請再次朗讀課文,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活動三:品讀語言,感受力量示例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笔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笔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排比對比雙重否定

增強氣勢的排比;淺顯生動的類比;鮮明可見的對比,犀利直接的雙重否定,多種手法在文中碰撞、應和,呈現(xiàn)出汪洋恣肆之態(tài),因而文章讀來氣勢磅礴,大有排山倒海之勢,洶涌噴薄而來,令人敬畏,令人震撼,更令人信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