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南省高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4年海南省高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4年海南省高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4年海南省高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4年海南省高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海南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分為單項選擇題Ⅰ和單項選擇題Ⅱ兩部分。單項選擇題Ⅰ:1~13題,每題3分,共39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西藏地區(qū)考古資料顯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遺址出現(xiàn)了粟的栽培和豬的飼養(yǎng);在昌果溝遺址發(fā)現(xiàn)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聚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遺址發(fā)現(xiàn)了2-4世紀的茶葉、絲綢以及青銅與鐵等金屬制品遺存。這有力佐證了西藏地區(qū)()A.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新物種引進的嚴重影響B(tài).與其他地區(qū)存在持續(xù)的物質文化交流C.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xiàn)了人類活動D.青銅鑄造是手工業(yè)生產中的主要部門2.獅子不是中國本土物種。有學者研究認為,獅子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為中國人所了解,其形象從漢代起扎根于中國藝術,代表有看門獅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裝飾以及獅子舞等,舞獅作為中國民間節(jié)慶常有的節(jié)目,也成為中國文化的標志之一。這體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A.見賢思齊的重要內涵 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點C.崇德尚賢的思想理念 D.自強不息的精神境界3.隋末起義的領導者成分復雜,大致可分為鄉(xiāng)民,貴胄大族、豪族官吏三類,起自民間者不占優(yōu)勢。起義從當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為演變?yōu)橥品恼味窢?。《唐會要》記“?chuàng)業(yè)君臣,俱是貴族”。這說明()A.隋唐的選官制度發(fā)生了重要的轉變B.唐初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權力斗爭激烈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發(fā)展到了新階段D.唐初統(tǒng)治仍以士族地主為政治基礎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廣西南寧一帶)設有買馬司,專門負責從大理等地區(qū)買馬的事宜。在貿易中除使用銀錢以外,還以鹽和錦、彩等絲織品進行交換。陸游詩中詠道:“國家一從失西陲,年年買馬西南夷?!边@一舉措()A.加深了民族間的交融 B.緩解了南宋財政危機C.體現(xiàn)了羈縻政策失效 D.推動了南宋文化繁榮5.下圖是《東坡笠屐圖》。其文本故事最早敘事是東坡在儋耳→觀閔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歸→女小兒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陸續(xù)增加了“遇雨”“從農家借箬笠穿屐而回”“東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閱柳宗元文集”“東坡看過其笠屐像后自為題詠”等情節(jié)。《東坡笠屐圖》的故事不斷演繹的主要原因是()A.文人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還原真實歷史場景B.民眾借助歷史人物故事表達精神訴求C.理學思想強化了社會的倫理道德秩序D.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仍根深帶固6.晚清秀才劉紹寬在1894年前就閱覽過《物理小識》等西學書籍,但仍學經義。1896年他讀了美國學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學,與宋儒無異”。此后數(shù)年,他閱讀西書范圍頗廣,但對此并不滿意,嘆道:“究之所得新學,盡是皮毛?!撬^邯鄲學步,失其故步歟?”此情形在清末士紳中并不鮮見。這體現(xiàn)了()A.維新運動未能實現(xiàn)預期目標 B.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C.時人理解新時局的矛盾心理 D.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興起7.魯迅曾說早期中國新詩大多數(shù)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認為新詩必須要“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箲?zhàn)時期,不僅有了適合朗誦的新詩,還有了直接譜成歌曲的“歌詩”,如《黃河大合唱》《游擊隊歌》等。新詩的發(fā)展()A.由地域文化所推動 B.受個人喜好左右C.由文人審美所決定 D.受時代因素影響8.碼頭工人是中國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體,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國后上海碼頭工人的工作開始“競賽化"。1951年上海市運輸公司舉辦的首次勞動競賽分為團體和個人賽,前三甲可以獲得一定獎勵。碼頭工人還被宣傳為“替國家增加了財富,愛護人民財產”的模范。這一轉變反映了()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建立B.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C.中國社會發(fā)展方向發(fā)生根本改變D.中國從落后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工業(yè)國9.《人民日報》對海南建省設經濟特區(qū)三十年來的報道,勾勒出主流媒體對海南記憶的歷史圖景。建省初期主要聚焦于軍隊(武警)邊防、金融保險、招商引資、人才等方面;進入新世紀,旅游、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體育、醫(yī)療健康等方面獲得了更多關注和報道。報道主題的變化反映了()A.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揚帆起航 B.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C.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更加完善10.下圖空格處應是()A.古埃及文明 B.阿茲特克文明C地中海文明 D.古巴比倫文明11.1600年,在歐洲如果一個人丟失了貴重物品,就會找當?shù)氐奈讕熡媚Х◣兔ふ?。?700年,上層階級轉而反對使用巫術。1750年,絕大部分巫師都消失了,人們更喜歡在周報上刊登尋物啟事,或求助于新建的失物招領處。人們行為的變化深刻反映了()A.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B.近代科學興起推動技術進步C.大眾文化推廣歷經漫長過程 D.宗教神學束縛了人們的思想12.19世紀中葉,英國市政廳的設計遵循公開原則。1848年哈利法克斯市在設計市政廳時決定,其位置應在市中心制高點,須有令人注目的高塔和巨大的鐘樓。市政廳竣工剪彩時,威爾士王子到場,6萬多名觀眾參加,還有1萬多名學生和大型樂隊表演節(jié)目。這反映了當時英國()A.王室權力得到強化B.城市治理體現(xiàn)民主觀念C.建筑風格發(fā)生改變D.人文主義思想開始傳播13.據(jù)1984年世界銀行統(tǒng)計顯示,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出口商品的數(shù)量與價格的年均增長情況(%)如表所示。導致其中數(shù)據(jù)變化的關鍵因素是()產品數(shù)量價格1961-19701970-19821961-19701970-1982銅2.7-0.39.5-7.2咖啡4.31.00.31.8花生油5.4-7.10.1-4.0棕櫚油-9.7-6.7-2.3-3.2A.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B.交通條件改善推動了經濟發(fā)展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確立D.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單項選擇題Ⅱ:14~15題,每題3分,共6分。四個選項中有一個選項為3分,有2個選項各為1分,錯誤項為0分。選出最佳項,多選不得分。14.基于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具有中國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觀”。古籍記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從漢至元繪制的“天下圖”盡管名稱各異,但整體布局可概括為“東、南皆海,北緣曠野;四夷環(huán)繞,中國獨大”。1600年左右開始,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歐洲等內容,但大多數(shù)地圖仍未放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天下圖”的演變軌跡充分說明()A.地圖繪制提升了對世界的認知B.文化的連續(xù)性增強了華夏認同C.“中學西漸”豐富世界文化內涵D.傳統(tǒng)思想影響古人的“天下觀”15.下表內容深刻反映出()18-20世紀引發(fā)戰(zhàn)爭的部分焦點問題1715-1814年1815-1914年1918-1941年焦點問題頻率焦點問題頻率焦點問題頻率領土(包括疆界)24維護國家或帝國完整17領土14貿易或航海爭議13領土13國家或主權生存11王權或王位繼承要求8民族解放或創(chuàng)建國家9執(zhí)行合約條款9國家或政權生存8民族統(tǒng)一或合并9戰(zhàn)略領土9A.生產方式變革決定國際體系更迭B.民族民主意識覺醒影響國際秩序C.領土問題始終是國際爭端的熱點D.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變?yōu)閮蓸O對峙二、非選擇題:共55分。第16題14分,第17題16分,第18題13分,第19題12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漢時期,文書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從出土文書看,秦漢諸多有關基層民眾管理的薄籍,其正本都是藏在鄉(xiāng)一級,副本在縣。東漢繼承了文書藏鄉(xiāng)的制度。——摘編自卜憲群《秦漢鄉(xiāng)里社會演變與國家治理的歷史考察》材料二唐宋時期的敦煌文書中有部分契約格式:如《十世紀敦煌遺囑格式(乙)》其內容提到“吾若死后,不許相諍。……他生莫見佛面,長在地獄,兼受畜生。若不聽知,于此為報”;《十世紀敦煌分家文書格式(甲)》其內容提到“骨肉之原,不可有分飛之愿。……長守尊卑之禮”?!幾詮垈鞯啊吨袊鴼v代契約會編考釋》材料三明清徽州文書包括商編路程、民間日用類書等。如《江湖繪圖路程》內容包括“士商略”“鎮(zhèn)江鹽船上楚水路歌”以及渠口村至九江、漢口等地的水陸路程;《廣東路程》記錄了由江西進廣東的水陸路程、廣州八景名錄等;《路程編歌》具體描述了自錢塘江-斷安江溯流而上的沿途所見;《應酬文約有備》內容包括“合同大意式”“抵押借券式”等。——摘編自王振忠《徽州文書與明清以來的中國史研究》(1)分別概括材料一、二、三體現(xiàn)的文書功能。(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二文書中所載內容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三文書內容對研究明清社會的價值。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學者認為:“五四運動是傳媒技術、新式教育、工商業(yè)和政治紛爭等因素的復合體。”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之所以能刺激全國并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和群體性抗議活動,關鍵在于當時中國社會處于一個基于外貿拉動的對外開放、新式傳媒與交通技術改變信息傳播方式、西學漸興、倡導政治共和但新舊紛爭深刻激烈的復雜社會形態(tài)中。該說法的理由如下:一是自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起展開的技術與經濟變革,推動了“千古未有之變局”;二是西方近代印刷術傳入中國,印刷機可以快速印制小冊子、傳單等宣傳品,這種宣傳效應形成維護主權的滔滔民意;三是步入近代以來,多數(shù)國家都設立大學以培養(yǎng)人才,大學因知識密集、思想多元而成為信息交流的區(qū)域中心。近代信息與交通技術的逐漸普及,造就了五四運動在歐亞大陸、從北京到上海、從城市到鄉(xiāng)鎮(zhèn)的空間轉換,形成了參與規(guī)模、話語策略、影響力等方面的近代特征。但如果相信只要有信息技術的推動,即可實現(xiàn)新知識的傳遞進而引發(fā)思潮紛涌和社會運動的話,那就未免過于天真了?!幾越妗秱髅?、政爭、工商業(yè)與五四運動的形成》(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基本條件。(2)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五四運動在近代社會“參與規(guī)模、話語策略、影響力”的表現(xiàn)。(3)辨證分析“只要有信息技術的推動,即可實現(xiàn)新知識的傳遞進而引發(fā)思潮紛涌和社會運動”這一觀點。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歐洲文明向歐洲以外的傳播是與殖民擴張同時進行的。以英格蘭人為主的歐洲人分批移民到北美,首先設置定居點;這些定居點逐漸成為一個個的殖民地。這些歐洲移民開始效仿英國的法律處理政事,在殖民地成立議會和代議制政府。在這一階段中形成一種兼有歐洲文化背景卻又實用的“美洲文化”。以美國為例,在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以前,各個殖民地高度自治。獨立以后,美國逐漸發(fā)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總統(tǒng)聯(lián)邦制的合眾國。19世紀中葉,美國工業(yè)化進程已可與歐洲相匹敵。19世紀后期,美國以躍進的速度追趕歐洲,發(fā)動對西班牙的戰(zhàn)爭,提出門戶開放政策,開始參加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角逐。歐洲文明自從傳入北美,并在美國出現(xiàn)了既同源又發(fā)展的“美國文化”后,歐洲文明的范圍被放大了?!幾躁悩访?、周弘《歐洲文明擴張史》(1)根據(jù)材料,概括指出“美國文化”形成原因。(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近代歐洲文明的發(fā)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現(xiàn)。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學家張蔭麟先生根據(jù)東西方歷史學實踐,提出撰寫通史的五個選材標準:(一)新異性的標準。“新異性”說的是“內容的特殊性”,也就是在歷史上是否具有新意。史事愈新異則愈重要。(二)實效的標準。史事之直接牽涉和間接影響于人群的苦樂愈大則愈重要。(三)文化價值的標準。即是真與美的價值,文化價值愈高的事物愈重要。(四)訓誨功用的標準。訓誨功用有兩種意義,一是完善的模范,二是成敗得失的鑒戒。訓誨功用愈大的史事愈重要。(五)現(xiàn)狀淵源的標準。要了解現(xiàn)狀,就要追溯現(xiàn)狀的由來。史事和現(xiàn)狀之間的關系愈深則愈重要。請任選一個標準,在古代、近代、現(xiàn)代任選一個歷史時期,寫一段歷史。(要求:明確寫出所選標準,自擬題目,選材符合標準并加以闡釋,符合邏輯,表述清晰)

海南省2024年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分為單項選擇題Ⅰ和單項選擇題Ⅱ兩部分。單項選擇題Ⅰ:1~13題,每題3分,共39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B2.B3.D4.A5.B6.C7.D8.C9.D10.C11.A12.B13.A單項選擇題Ⅱ:14~15題,每題3分,共6分。四個選項中有一個選項為3分,有2個選項各為1分,錯誤項為0分。選出最佳項,多選不得分。14.B15.A二、非選擇題:共55分。第16題14分,第17題16分,第18題13分,第19題12分。16.(1)材料一:用于基層治理;檔案保存與管理。材料二:處理民間日常生活問題;規(guī)范社會秩序。材料三:為經濟活動提供便利;傳承文化。(2)儒學向基層滲透;儒釋融合發(fā)展,深刻影響民眾。(3)對于研究徽商等社會群體、商路交通、區(qū)域風土人情、地圖、社會生活等都有研究價值。17.(1)技術手段的進步;新式教育的發(fā)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2)參與規(guī)模: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區(qū)域擴展。話語策略: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影響力:取得了初步勝利;思想解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一方面,信息技術的推動確實對新知識的傳遞和社會運動的興起起到重要作用。近代印刷術的傳入和信息交通技術的普及,使得信息傳播更加迅速廣泛,能夠將新思想、新觀念傳遞給更多的人,為思潮的興起創(chuàng)造了條件。例如在五四運動中,印刷術快速印制宣傳品,擴大了維護主權的民意影響,信息交通技術的發(fā)展使得運動能夠在不同地區(qū)迅速蔓延。另一方面,僅有信息技術的推動是不夠的。社會運動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發(fā)展水平決定了人們的物質基礎和對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政治環(huán)境影響著民眾的參與度和訴求表達;教育水平決定了人們的認知能力和思想深度。在五四運動中,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新舊政治紛爭、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等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五四運動得以爆發(fā)。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推動是新知識傳遞和社會運動興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社會運動的發(fā)生是經濟、政治、教育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8.(1)殖民擴張的推動;移民文化的影響;政府的推動;工業(yè)化的擴展。(2)資產階級代議制;政黨制度;文官制度;法律制度;國家結構形式。19.題目:蒸汽革命是工業(yè)時代的開端論述:根據(jù)張蔭麟先生提出的新異性標準,歷史事件的內容如果具有特殊性和創(chuàng)新性,在歷史上展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變化,則被認為非常重要。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蒸汽革命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例子。蒸汽革命始于英國,隨后迅速擴展到歐洲其他地區(qū)及北美。這一時期最顯著的技術突破是瓦特改進了蒸汽機,使得動力來源不再局限于水力或風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此外,還有棉紡織中的珍妮紡紗機、動力織布機等發(fā)明,以及鐵路和輪船等交通方式的發(fā)展。其新異性體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技術革新:蒸汽機的應用徹底改變了生產方式,從手工作坊轉向機械化大生產。社會結構變動:隨著工廠制度的興起,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成為工人階級,形成了新的社會階層。經濟模式轉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國際貿易規(guī)??涨皵U大。生活方式變革: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和消費習慣也隨之發(fā)生變化。蒸汽革命不僅標志著人類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變,還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它開啟了全球化的序幕,并為后續(xù)的技術革命奠定了基礎。因此,基于其在技術和組織上的創(chuàng)新,蒸汽革命符合新異性的標準,被視為世界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答案解析1.西藏地區(qū)考古資料顯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遺址出現(xiàn)了粟的栽培和豬的飼養(yǎng);在昌果溝遺址發(fā)現(xiàn)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粒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遺址發(fā)現(xiàn)了2-44世紀的茶葉、絲綢以及青銅與鐵等金屬制品遺存。這有力佐證了西藏地區(qū)A.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新物種引進的嚴重影響B(tài).與其他地區(qū)存在持續(xù)的物質文化交流c.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xiàn)了人類活動D.青銅鑄造是手工業(yè)生產中的主要部門【試題立意】文明交流互鑒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通過與外界的交流,人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答案】B【解析】西藏地區(qū)考古資料顯示:卡若遺址有粟的栽培和豬的飼養(yǎng),昌果溝遺址有青稞,故如甲木和曲踏遺址有茶葉、絲綢以及青銅與鐵等金屬制品遺存。這些不同時期的遺址中出現(xiàn)的來自不同地區(qū)的物品和農作物,有力地證明了西藏地區(qū)與其他地區(qū)存在著持續(xù)的物質文化交流,故B項正確。題干材料中并未提及新物種引進對西藏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嚴重影響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題干材料中也并沒有關于西藏地區(qū)在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相關表述,排除C項;題干只是提到了青銅與鐵等金屬制品遺存,但這并不能表明青銅鑄造是手工業(yè)生產中的主要部門,排除D項。(2024·海南卷·2)獅子不是中國本土物種。有學者研究認為,獅子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為中國人所了解,其形象從漢代起扎根于中國藝術,代表有看門獅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裝飾以及獅子舞等,舞獅作為中國民間節(jié)慶常有的節(jié)目,也成為中國文化的標志之一。這體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A.見賢思齊的重要內涵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點c.崇德尚賢的思想理念D.自強不息的精神境界【試題立意】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主要表現(xiàn)在對其他文明的吸收與轉化中,以及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中,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敬鸢浮緽【解析】獅子并非中國本土物種,但從戰(zhàn)國時期被中國人了解,漢代起扎根于中國藝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吸收外來文化,并將其融入自身,具有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內容、不同性質的東西收下來,保存起來)的基本特點,故B項正確?!耙娰t思齊”通常指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鸵蛩待R,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這一內涵,排除A項;“崇德尚賢”強調崇尚有道德和有才能的人,材料中也沒有相關表述,排除C項;“自強不息”意思是自己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在材料里沒有體現(xiàn)這種精神,排除D項。(2024·海南卷·3)隋末起義的領導者成分復雜,大致可分為鄉(xiāng)民,貴胄大族、豪族官吏三類,起自民間者不占優(yōu)勢。起義從當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為演變?yōu)橥品⒌恼味窢??!短茣酚洝皠?chuàng)業(yè)君臣,俱是貴族”。這說明A.隋唐的選官制度發(fā)生了重要的轉變B.唐初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權力斗爭激烈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發(fā)展到了新階段D.唐初統(tǒng)治仍以士族地主為政治基礎【試題立意】因為唐朝“創(chuàng)業(yè)君臣,俱是貴族”的特殊原因,士族地主在唐初統(tǒng)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在政治上形成了壟斷,還在社會經濟和文化傳承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敬鸢浮緿【解析】因為隋末起義領導者多為貴胄大族、豪族官吏,且“創(chuàng)業(yè)君臣,俱是貴族”,這表明唐初的統(tǒng)治仍然以士族地主為政治基礎,故D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隋唐選官制度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隋末起義領導者的成分以及創(chuàng)業(yè)君臣的出身,而非唐初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權力斗爭,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隋唐中央行政制度的描述,排除C項。(2024·海南卷·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廣西南寧一帶)設有買馬司,專門負責從大理等地區(qū)買馬的事宜。在貿易中除使用銀錢以外,還以鹽和錦、彩等絲織品進行交換。陸游詩中詠道:“國家一從失西陲,年年買馬西南夷?!边@一舉措A.加深了民族間的交融B.緩解了南宋財政危機C.體現(xiàn)了羈縻政策失效D.推動了南宋文化繁榮【試題立意】古代中國民族間的互市貿易是促進民族交融的重要途徑。【答案】A【解析】南宋從大理等地區(qū)買馬,在貿易過程中不僅使用銀錢,還以鹽和絲織品交換。這種經濟交流必然促進了雙方人員的往來和接觸,從而加深了民族間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故A項正確。僅從買馬這一行為,不能直接得出緩解了南宋財政危機的結論,因為買馬本身需要支出,而且沒有足夠的信息表明通過買馬獲得的收益能夠顯著改善財政狀況,排除B項;羈縻政策是歷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國家里對社會發(fā)展不平衡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所采取的一種民族政策,材料中主要說的是買馬的貿易交流,并未直接體現(xiàn)羈縻政策的失效,排除C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買馬這一經濟貿易行為,而非文化方面的內容,所以不能得出推動了南宋文化繁榮的結論,排除D項。(2024·海南卷·5)圖1是《東坡笠屐圖》。其文本故事最早的敘事是東坡在儋耳→觀閔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歸→女小兒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陸續(xù)增加了“遇雨”“從農家借箬笠穿屐而回”“東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閱柳宗元文集”“東坡看過其笠屐像后自為題詠”等情節(jié)?!稏|坡笠屐圖》的故事不斷演繹的主要原因是A.文人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還原真實歷史場景B.民眾借助歷史人物故事表達精神訴求c.理學思想強化了社會的倫理道德秩序D.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仍根深蒂固【試題立意】歷史人物如同鏡子,映照出民眾的價值觀與信念,他們通過講述和創(chuàng)編歷史人物故事,使民眾在心智上得到啟迪和感悟,同時,歷史人物的故事不僅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精神的傳承?!敬鸢浮緽【解析】《東坡笠屐圖》故事的不斷演繹,可能是民眾將自己的情感、愿望等寄托在東坡的故事中,通過增加情節(jié)來豐富和滿足內心的精神需求,故B項正確。文人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往往會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創(chuàng)作元素,不一定能完全還原真實歷史場景,排除A項;在這個故事的不斷演繹中并沒有直接體現(xiàn)出與理學思想強化倫理道德秩序的緊密關聯(lián),排除C項;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在《東坡笠屐圖》的故事演繹中也沒有明顯的體現(xiàn),排除D項。(2024·海南卷·6)晚清秀才劉紹寬在1894年前就閱覽過《物理小識》等西學書籍,但仍學經義。1896年他讀了美國學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學,與宋儒無異”。此后數(shù)年,他閱讀西書范圍頗廣,但對此并不滿意,嘆道:“究之所得新學,盡是皮毛。.....非所謂邯鄲學步,失其故步歟?”此情形在清末士紳中并不鮮見。這體現(xiàn)了A.維新運動未能實現(xiàn)預期目標B.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C.時人理解新時局的矛盾心理D.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興起【試題立意】晚清時局動蕩不安,內外交困。在這一背景下,國人的矛盾心理愈發(fā)明顯:一方面,知識分子和官僚士大夫在民族危機加深的情況下,迫切希望通過學習西方改變現(xiàn)實,挽救國家危亡;另一方面,他們中的許多人又無法擺脫傳統(tǒng)束縛,對西方先進文化和技術的接受程度有限,導致改革難以徹底,矛盾心態(tài)凸顯。【答案】C【解析】題干中描述了晚清秀才劉紹寬閱覽西學書籍,先是感慨西學中的心理學與宋儒無異,后又覺得所得新學盡是皮毛,甚至有邯鄲學步、失其故步之嘆,這種情況在清末士紳中并不鮮見。劉紹寬等清末士紳既接觸西學,又對西學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表現(xiàn)出既想學習新學又對其有所懷疑和不滿的矛盾心理,故C項正確。題干材料并未直接提及維新運動的相關內容,且此時維新運動還未開始,排除A項;題干主要說的是清末士紳對西學的態(tài)度和看法,沒有涉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的內容,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關于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興起的相關表述,排除D項。(2024·海南卷·7)魯迅曾說早期中國新詩大多數(shù)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認為新詩必須要“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抗戰(zhàn)時期,不僅有了適合朗誦的新詩,還有了直接譜成歌曲的“歌詩”,如《黃河大合唱》《游擊隊歌》等。新詩的發(fā)展A.由地域文化所推動B.受個人喜好左右C.由文人審美所決定D.受時代因素影響【試題立意】文學藝術形式的發(fā)展變化是時代特征的直接反映,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都會對文學藝術產生深刻的影響?!敬鸢浮緿【解析】抗戰(zhàn)時期出現(xiàn)了適合朗誦的新詩以及直接譜成歌曲的“歌詩”,這明顯是受到當時抗戰(zhàn)這一特殊時代背景和時代需求的影響,所以新詩的發(fā)展是受時代因素影響的,故D項正確。地域文化在材料中并未有明確的體現(xiàn)和相關描述,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提及個人喜好對新詩發(fā)展起到決定性作用,且新詩的發(fā)展“受個人喜好左右”這一說法明顯錯誤,排除B項。文人審美在材料中也沒有被著重強調是決定新詩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排除C項。(2024·海南卷·8)碼頭工人是中國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體,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國后上海碼頭工人的工作開始“競賽化"。1951年上海市運輸公司舉辦的首次勞動競賽分為團體和個人賽,前三甲可以獲得一定獎勵。碼頭工人還被宣傳為“替國家增加了財富,愛護人民財產”的模范。這一轉變反映了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建立B.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c.中國社會發(fā)展方向發(fā)生根本改變D.中國從落后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工業(yè)國【試題立意】新中國成立后,工人階級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工人階級成為新中國社會中的先進生產力和先進生產關系的代表,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yè)——國有、集體企事業(yè)單位的主人,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敬鸢浮緾【解析】碼頭工人從“中國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體”到“建國后參加勞動競賽并被宣傳為模范”,體現(xiàn)了工人階級地位的提高和工作積極性的調動,反映了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向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轉變,故C項正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而題干描述的時間是1951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1951年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的初期階段,此時還不能說取得顯著成效,排除B項;在1951年,中國還遠遠沒有從落后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工業(yè)國,這是一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排除D項。(2024·海南卷·9)《人民日報》對海南建省設經濟特區(qū)三十年來的報道,勾勒出主流媒體對海南記憶的歷史圖景。建省初期主要聚焦于軍隊(武警)邊防、金融保險、招商引資、人才等方面;進入新世紀,旅游、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體育、醫(yī)療健康等方面獲得了更多關注和報道。報道主題的變化反映了A.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揚帆起航lB.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c.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更加完善【試題立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經歷了從“兩個文明”到“五位一體”的拓展,體現(xiàn)了不斷完善的發(fā)展歷程?!敬鸢浮緿【解析】海南建省初期的報道主題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領域,而進入新世紀,旅游、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體育、醫(yī)療健康等更多方面獲得關注和報道,這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不再局限于少數(shù)幾個方面,而是在經濟、社會、生態(tài)、文化等多個領域全面展開,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更加完善,故D項正確。材料中主要是在說海南報道主題的變化,重點并非直接體現(xiàn)中國夢的揚帆起航,此選項與材料的關聯(lián)度不大,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提及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曲折,更多的是展現(xiàn)不同時期報道主題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著重強調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而是關于報道主題的轉變,排除C項。10.圖2空格處應是A.古埃及文明B.阿茲特克文明C.地中海文明D.古巴比倫文明【試題立意】古代世界文明展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點,且各文明之間通過傳承與交流,共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答案】C【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圖2空格處的文明繼承了克里特(米諾斯)文明,并對之后的東正教(俄羅斯)文明產生影響,根據(jù)所學,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誕生在地中海地區(qū),故C項正確。古埃及文明誕生在北非地區(qū),排除A項;阿茲特克文明誕生在美洲,排除B項;古巴比倫文明誕生在兩河流域(西亞地區(qū)),排除D項(2024·海南卷·11)1600年,在歐洲如果一個人丟失了貴重物品,就會找當?shù)氐奈讕熡媚Х◣兔ふ?。?700年,上層階級轉而反對使用巫術。1750年,絕大部分巫師都消失了,人們更喜歡在周報上刊登尋物啟事,或求助于新建的失物招領處。人們行為的變化深刻反映了A.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B.近代科學興起推動技術進步C.大眾文化推廣歷經漫長過程D.宗教神學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試題立意】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敬鸢浮緼【解析】1600年人們依靠巫師用魔法尋找丟失的貴重物品,這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思想較為迷信和蒙昧,科學知識尚未普及。到了1700年,上層階級反對使用巫術,這意味著一部分人開始對傳統(tǒng)的迷信行為產生質疑,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轉變。而1750年,絕大部分巫師都消失了,人們選擇在周報上刊登尋物啟事或求助于新建的失物招領處,這種變化表明人們不再依賴于神秘的巫術,而是采用更符合實際、更理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種行為的變化深刻反映了思想解放的過程。思想的解放使得人們能夠摒棄迷信的觀念,接受新的、更科學合理的方法,故A項正確。題干中并未直接提及具體的科學技術進步,重點在于人們思想和行為方式的轉變,排除B項;題干主要強調的不是大眾文化的推廣,而是思想觀念的變化,排除C項;題干中更多體現(xiàn)的是人們從迷信中解脫,而非強調宗教神學的束縛,排除D項。(2024·海南卷·12)19世紀中葉,英國市政廳的設計遵循公開原則。1848年哈利法克斯市在設計市政廳時決定,其位置應在市中心制高點,須有令人注目的高塔和巨大的鐘樓。市政廳竣工剪彩時,威爾士王子到場,6萬多名觀眾參加,還有1萬多名學生和大型樂隊表演節(jié)目。這反映了當時英國A.王室權威得到強化B.城市治理體現(xiàn)民主觀念c.建筑風格發(fā)生改變D.人文主義思想開始傳播【試題立意】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民主觀念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敬鸢浮緽【解析】題干材料說英國市政廳的設計遵循公開原則,市政廳竣工時有大量觀眾、學生參與,還有節(jié)目表演,這充分體現(xiàn)了城市治理過程中的公開和民眾參與,反映了民主觀念在城市治理中的體現(xiàn),故B項正確。材料中提到威爾士王子到場參加市政廳竣工剪彩,但是這并不能直接表明王室權威得到強化,因為這只是一種出席活動的形式,不能得出權威強化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市政廳設計遵循的原則以及竣工時的活動情況,并未對建筑風格的改變進行描述和說明,排除C項;人文主義思想在19世紀中葉的英國早已不是開始傳播的階段,且材料中也沒有直接與人文主義思想傳播相關的明確表述,排除D項。(2024·海南卷·13)據(jù)1984年世界銀行統(tǒng)計顯示,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出口商品的數(shù)量與價格的年均增長情況(%)如表1所示。導致其中數(shù)據(jù)變化的關鍵因素是【試題立意】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包括經濟上的剝削和資源掠奪,還包括社會和政治的不穩(wěn)定,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形成了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復雜挑戰(zhàn)?!敬鸢浮緼【解析】表格數(shù)據(jù)反映了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出口商品的數(shù)量與價格出現(xiàn)增長情況不穩(wěn)定甚至負增長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存在,導致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其出口商品的數(shù)量和價格容易受到發(fā)達國家的控制和影響,故A項正確。交通條件的改善并非是導致這些數(shù)據(jù)變化的關鍵因素,因為交通條件的改善可能會促進貿易,但不能直接決定商品數(shù)量和價格的年均增長情況,排除B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確立是在19世紀中期,與題目所給的時間不符,排除C項;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但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出口商品數(shù)量和價格的具體年均增長情況,不是關鍵的影響因素,排除D項。單項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