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yè)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方案_第1頁
汽車行業(yè)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方案_第2頁
汽車行業(yè)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方案_第3頁
汽車行業(yè)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方案_第4頁
汽車行業(yè)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汽車行業(yè)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方案TOC\o"1-2"\h\u17025第1章引言 3313181.1背景及意義 3323491.2目標與范圍 42660第2章零部件分類及檢測標準 435632.1零部件分類 4319162.2檢測標準與法規(guī) 513274第3章材料功能檢測 5301263.1金屬材料的力學功能檢測 5258643.1.1拉伸功能檢測 5306343.1.2沖擊功能檢測 5246183.1.3硬度檢測 6159113.1.4彎曲功能檢測 6132253.2塑料件的物理功能檢測 6253163.2.1熔融指數(shù)檢測 6110993.2.2拉伸強度和伸長率檢測 6325593.2.3彎曲強度和彎曲模量檢測 6115173.2.4熱變形溫度和維卡軟化點檢測 6217343.3橡膠件的耐久功能檢測 64173.3.1耐磨功能檢測 694063.3.2耐老化功能檢測 6152133.3.3耐油功能檢測 6172803.3.4耐寒功能檢測 78790第4章尺寸及形狀公差檢測 7200534.1尺寸測量方法 7101804.1.1接觸式測量 777774.1.2非接觸式測量 782554.2形狀公差檢測 7241174.2.1形狀誤差的定義 7152514.2.2形狀誤差的評定方法 7306954.2.3形狀公差的標準 8140974.3三坐標測量儀的應用 822564.3.1三坐標測量儀的原理 8253004.3.2三坐標測量儀的配置 8123424.3.3三坐標測量儀的應用范圍 86707第五章表面質量檢測 8308455.1表面缺陷檢測 843015.1.1檢測方法 8221525.1.2檢測標準 883905.2表面粗糙度檢測 9228955.2.1檢測方法 9277035.2.2檢測標準 9135085.3涂層質量檢測 9294115.3.1檢測方法 9250645.3.2檢測標準 91696第6章裝配質量檢測 9146736.1裝配尺寸檢測 1072036.1.1檢測目的 10109226.1.2檢測方法 1089746.1.3檢測標準 10131006.1.4檢測頻次 10100856.2裝配工藝檢測 10275676.2.1檢測目的 10204536.2.2檢測方法 1051766.2.3檢測標準 10101876.2.4檢測頻次 10289536.3裝配完整性檢測 10225386.3.1檢測目的 10117346.3.2檢測方法 10212546.3.3檢測標準 11236606.3.4檢測頻次 11202976.3.5異常處理 117094第7章動力功能檢測 1143087.1發(fā)動機功能檢測 1115317.1.1檢測目的 11158607.1.2檢測內容 11207177.1.3檢測方法 1191587.2變速器功能檢測 1147687.2.1檢測目的 11122377.2.2檢測內容 11315597.2.3檢測方法 12202957.3制動系統(tǒng)功能檢測 1245287.3.1檢測目的 12107907.3.2檢測內容 12125107.3.3檢測方法 127898第8章電子元器件檢測 12141268.1電阻、電容、電感檢測 12197838.1.1檢測目的 1271478.1.2檢測方法 12129638.1.3檢測標準 1315998.1.4檢測流程 1394888.2傳感器功能檢測 1363658.2.1檢測目的 13136098.2.2檢測方法 13327348.2.3檢測標準 13278728.2.4檢測流程 13314008.3控制器功能檢測 13241548.3.1檢測目的 13107058.3.2檢測方法 14191258.3.3檢測標準 14269768.3.4檢測流程 1410192第9章環(huán)境適應性檢測 144769.1高溫適應性檢測 14178129.1.1檢測目的 1438469.1.2檢測方法 1457149.1.3檢測指標 14125969.2低溫適應性檢測 14315319.2.1檢測目的 1516989.2.2檢測方法 15155189.2.3檢測指標 1551749.3濕熱適應性檢測 15227099.3.1檢測目的 15167859.3.2檢測方法 15233979.3.3檢測指標 1527225第10章檢測數(shù)據(jù)分析與處理 152332610.1檢測數(shù)據(jù)整理 152230510.1.1數(shù)據(jù)清洗與校驗 161704810.1.2數(shù)據(jù)歸一化處理 161699410.2檢測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16675910.2.1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162927510.2.2假設檢驗分析 162249810.2.3相關性分析 163042310.3檢測結果判定與處理建議 16929310.3.1檢測結果判定標準 162102410.3.2檢測結果判定 162623010.3.3不合格原因分析 162014910.3.4處理建議 16第1章引言1.1背景及意義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汽車產(chǎn)業(yè)作為國民經(jīng)濟的重要支柱產(chǎn)業(yè),其發(fā)展勢頭迅猛。汽車零部件作為汽車制造的基礎和核心,其質量直接關系到整車的功能、安全和可靠性。因此,加強汽車零部件質量的檢測與管理,對于提升我國汽車產(chǎn)業(yè)整體水平、保障消費者權益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汽車零部件產(chǎn)業(yè)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在質量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為了提高汽車零部件質量,保證行車安全,降低故障率,減少維修成本,我國及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研究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方案,對于推動我國汽車零部件產(chǎn)業(yè)的技術進步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1.2目標與范圍本文旨在針對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的需求,提出一套科學、合理、可行的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方案。具體目標如下:(1)分析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為后續(xù)檢測方案的設計提供依據(jù)。(2)研究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的關鍵技術,包括檢測方法、檢測設備、檢測標準等。(3)結合實際案例,設計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方案,涵蓋不同類型的零部件及關鍵功能指標。本文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1)汽車發(fā)動機、底盤、電器、車身等主要零部件的質量檢測。(2)汽車零部件的材料、尺寸、功能、可靠性等方面的檢測。(3)汽車零部件生產(chǎn)、裝配、使用等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檢測與管理。(4)國內外汽車零部件質量檢測標準的對比與分析。第2章零部件分類及檢測標準2.1零部件分類汽車零部件作為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的穩(wěn)定性與可靠性直接關系到整車的功能和安全。為了更好地進行質量檢測,現(xiàn)將汽車零部件分為以下幾類:(1)發(fā)動機部件:包括活塞、連桿、曲軸、凸輪軸、氣門、燃油泵、噴油器等。(2)傳動系統(tǒng)部件:包括離合器、變速器、傳動軸、驅動橋等。(3)制動系統(tǒng)部件:包括制動盤、制動鼓、制動片、制動卡鉗、制動系統(tǒng)管路等。(4)懸掛系統(tǒng)部件:包括彈簧、減振器、穩(wěn)定桿、懸掛臂等。(5)轉向系統(tǒng)部件:包括轉向機、轉向拉桿、轉向節(jié)、轉向泵等。(6)電氣設備部件:包括發(fā)電機、起動機、電池、燈具、線束等。(7)車身部件:包括車門、車窗、座椅、安全帶、車身覆蓋件等。(8)附件:包括空調、音響、導航、輪胎、輪轂等。2.2檢測標準與法規(guī)為保證汽車零部件的質量,各國和行業(yè)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的檢測標準與法規(guī)。以下是我國及國際主要零部件檢測標準與法規(guī):(1)國家標準(GB):我國針對汽車零部件制定了一系列國家標準,如GB/T53742010《汽車發(fā)動機氣門》等。(2)行業(yè)標準(QC/T):我國汽車行業(yè)標準,如QC/T7702017《汽車用離合器從動盤總成》等。(3)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SO制定了一系列國際標準,如ISO78401999《道路車輛發(fā)動機活塞環(huán)》等。(4)歐洲標準(EN):歐洲針對汽車零部件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如EN41792004《汽車發(fā)動機氣門導桿》等。(5)美國汽車工程師協(xié)會(SAE):SAE制定了一系列美國標準,如SAEJ941《汽車用制動片》等。(6)日本工業(yè)標準(JIS):日本針對汽車零部件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如JISD31102007《汽車發(fā)動機活塞環(huán)》等。(7)汽車制造商標準:各大汽車制造商也會根據(jù)自身需求制定零部件檢測標準,如大眾汽車公司的VDA標準等。遵循以上檢測標準與法規(guī),汽車零部件生產(chǎn)商和檢測機構可以保證零部件質量滿足汽車行業(yè)的要求,從而保障消費者利益和行車安全。第3章材料功能檢測3.1金屬材料的力學功能檢測3.1.1拉伸功能檢測金屬材料的拉伸功能是評估其質量的關鍵指標。通過拉伸試驗,可獲取抗拉強度、屈服強度、伸長率等參數(shù)。檢測方法按照GB/T228.12010標準執(zhí)行。3.1.2沖擊功能檢測沖擊功能檢測用于評估金屬材料在快速載荷作用下的韌性和脆性。采用擺錘式?jīng)_擊試驗機,按照GB/T2292007標準進行。3.1.3硬度檢測硬度是衡量金屬材料抵抗局部壓痕的能力。采用布氏硬度計、洛氏硬度計或維氏硬度計進行檢測,分別按照GB/T231.12018、GB/T230.12018和GB/T4340.12014標準執(zhí)行。3.1.4彎曲功能檢測彎曲功能檢測用于評估金屬材料在受到彎曲力作用時的變形能力。按照GB/T2322010標準,采用彎曲試驗機進行檢測。3.2塑料件的物理功能檢測3.2.1熔融指數(shù)檢測熔融指數(shù)是衡量塑料加工功能的重要參數(shù)。采用熔融指數(shù)測定儀,按照GB/T36822000標準進行檢測。3.2.2拉伸強度和伸長率檢測塑料件的拉伸強度和伸長率反映了其力學功能。通過萬能試驗機,按照GB/T1040.22006標準進行拉伸功能檢測。3.2.3彎曲強度和彎曲模量檢測彎曲強度和彎曲模量是衡量塑料件彎曲功能的指標。采用萬能試驗機,按照GB/T93412008標準進行檢測。3.2.4熱變形溫度和維卡軟化點檢測熱變形溫度和維卡軟化點分別反映了塑料件在高溫下的變形和軟化功能。采用熱變形維卡試驗機,按照GB/T1634.12004和GB/T84612008標準進行檢測。3.3橡膠件的耐久功能檢測3.3.1耐磨功能檢測耐磨功能是衡量橡膠件使用壽命的重要指標。采用磨耗試驗機,按照GB/T16892014標準進行檢測。3.3.2耐老化功能檢測橡膠件在使用過程中,會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老化。通過老化試驗箱,按照GB/T35122014標準進行耐老化功能檢測。3.3.3耐油功能檢測橡膠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接觸到油類物質。采用耐油試驗機,按照GB/T16902014標準進行耐油功能檢測。3.3.4耐寒功能檢測耐寒功能檢測用于評估橡膠件在低溫環(huán)境下的使用功能。通過低溫試驗箱,按照GB/T16822014標準進行檢測。第4章尺寸及形狀公差檢測4.1尺寸測量方法4.1.1接觸式測量接觸式測量是一種傳統(tǒng)的尺寸測量方法,通過測量探頭與被測零部件接觸時的位移來確定尺寸。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1)機械式測量:如外徑千分尺、內徑量表等,適用于單一尺寸的測量;(2)電動式測量:如電動位移傳感器、電感測微儀等,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和效率;(3)氣動式測量:利用氣壓原理進行測量,具有速度快、對被測件無損傷等特點。4.1.2非接觸式測量非接觸式測量方法無需與被測零部件接觸,避免了測量過程中的磨損和變形,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1)光學測量:如光學投影儀、干涉儀等,適用于高精度、復雜形狀的測量;(2)激光測量:利用激光束對被測件進行掃描,獲取高精度的尺寸數(shù)據(jù);(3)超聲波測量:通過超聲波在被測件中的傳播速度來確定尺寸,適用于特殊場合。4.2形狀公差檢測4.2.1形狀誤差的定義形狀誤差是指被測零部件的實際形狀與其理想形狀之間的偏差。形狀公差是允許的最大形狀誤差,通常以形狀誤差的極限值表示。4.2.2形狀誤差的評定方法(1)輪廓法:通過比較被測件輪廓與標準輪廓之間的偏差來評定形狀誤差;(2)坐標法:以坐標平面為基準,計算被測件各特征點與理想位置之間的偏差;(3)截面法:通過測量被測件不同截面上的尺寸,計算形狀誤差。4.2.3形狀公差的標準形狀公差標準根據(jù)零部件的使用要求和加工工藝確定,常用的形狀公差標準有國際標準ISO、國家標準GB等。4.3三坐標測量儀的應用4.3.1三坐標測量儀的原理三坐標測量儀通過三個相互垂直的測量軸(X、Y、Z軸)對被測件進行掃描,獲取被測件表面各特征點的空間坐標,從而實現(xiàn)尺寸和形狀公差的測量。4.3.2三坐標測量儀的配置(1)硬件配置:包括測量主機、測量探頭、計算機等;(2)軟件配置:包括測量程序、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報告等。4.3.3三坐標測量儀的應用范圍三坐標測量儀廣泛應用于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軸類零件的尺寸和形狀公差測量;(2)箱體類零件的尺寸和形狀公差測量;(3)復雜曲面類零件的尺寸和形狀公差測量;(4)逆向工程中的數(shù)據(jù)采集和模型構建。第五章表面質量檢測5.1表面缺陷檢測5.1.1檢測方法表面缺陷檢測主要采用光學檢測、機器視覺檢測和超聲波檢測等方法。光學檢測利用光學原理,通過光源照射被測物體表面,利用攝像機采集圖像,再通過圖像處理技術分析表面缺陷。機器視覺檢測則結合了光學檢測與計算機技術,通過圖像識別和模式匹配,自動識別表面缺陷。超聲波檢測則適用于內部缺陷的檢測,通過對被測物體施加超聲波,分析反射波信號,判斷表面及內部缺陷。5.1.2檢測標準表面缺陷檢測的判定標準應根據(jù)零部件的用途、材料及工藝要求制定。一般而言,表面缺陷可分為以下幾類:裂紋、凹坑、氣泡、夾雜、劃傷等。對于不同類型的缺陷,應制定相應的缺陷尺寸、數(shù)量和分布等要求。5.2表面粗糙度檢測5.2.1檢測方法表面粗糙度檢測主要采用觸針式表面粗糙度計、光學表面粗糙度計和激光表面粗糙度計等設備。觸針式表面粗糙度計通過觸針與被測表面的接觸,測量表面粗糙度的高度和間距,適用于各種材料表面粗糙度的檢測。光學表面粗糙度計利用光學原理,通過分析反射光線的散射程度,間接測量表面粗糙度。激光表面粗糙度計則利用激光束掃描被測表面,通過分析反射光信號,獲得表面粗糙度信息。5.2.2檢測標準表面粗糙度檢測的判定標準應參照相關國家和行業(yè)標準。對于汽車零部件,表面粗糙度要求通常較高,以保證其裝配質量和使用壽命。表面粗糙度的評定參數(shù)主要包括:Ra(算術平均粗糙度)、Rz(十點高度的平均值)和Rq(均方根粗糙度)等。5.3涂層質量檢測5.3.1檢測方法涂層質量檢測主要采用涂層厚度檢測、附著力檢測和耐腐蝕功能檢測等方法。涂層厚度檢測可采用磁性測量儀、電渦流測厚儀和超聲波測厚儀等設備,分別適用于不同類型的涂層。附著力檢測通常采用劃格法、劃痕法和拉開法等,評估涂層與基材的結合強度。耐腐蝕功能檢測則通過鹽霧試驗、硫酸銅試驗等方法,評價涂層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抗腐蝕能力。5.3.2檢測標準涂層質量檢測的判定標準應參考國家和行業(yè)標準,結合零部件的實際應用場景制定。涂層厚度、附著力及耐腐蝕功能等指標均需滿足規(guī)定要求,以保證零部件在使用過程中的可靠性。本章對汽車零部件表面質量檢測進行了詳細闡述,包括表面缺陷、表面粗糙度和涂層質量檢測等方面的內容,旨在為汽車行業(yè)提供一套科學、嚴謹?shù)臋z測方案。第6章裝配質量檢測6.1裝配尺寸檢測6.1.1檢測目的本節(jié)主要針對汽車零部件在裝配過程中的尺寸精度進行檢測,以保證零部件裝配尺寸符合設計要求,保證整車的功能與安全。6.1.2檢測方法采用三坐標測量儀、卡尺、深度尺等測量工具,對零部件的長度、寬度、高度、孔徑、間隙等關鍵尺寸進行測量。6.1.3檢測標準依據(jù)相關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以及企業(yè)內控標準,對測量結果進行判定。6.1.4檢測頻次根據(jù)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和生產(chǎn)批次,制定合理的檢測頻次。6.2裝配工藝檢測6.2.1檢測目的本節(jié)旨在檢測汽車零部件在裝配過程中的工藝質量,保證裝配工藝的正確性,提高產(chǎn)品合格率。6.2.2檢測方法通過現(xiàn)場觀察、工藝文件比對、操作人員自檢、專檢等方式,對裝配工藝進行檢測。6.2.3檢測標準依據(jù)企業(yè)制定的裝配工藝規(guī)程、作業(yè)指導書等相關文件,對裝配工藝進行評價。6.2.4檢測頻次根據(jù)生產(chǎn)批次和工藝變更情況,制定相應的檢測頻次。6.3裝配完整性檢測6.3.1檢測目的本節(jié)主要對汽車零部件裝配的完整性進行檢測,以保證零部件裝配無遺漏、無損壞,滿足設計要求。6.3.2檢測方法采用視覺檢測、功能測試、無損檢測等方法,對裝配后的零部件進行完整性檢測。6.3.3檢測標準依據(jù)相關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和企業(yè)內控標準,對檢測結果進行判定。6.3.4檢測頻次根據(jù)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和生產(chǎn)批次,制定合理的檢測頻次。6.3.5異常處理對檢測過程中發(fā)覺的問題,及時進行原因分析,制定改進措施,并對相關責任部門進行追溯。第7章動力功能檢測7.1發(fā)動機功能檢測7.1.1檢測目的發(fā)動機功能檢測旨在評估發(fā)動機在實際工作中的動力輸出、燃油經(jīng)濟性、排放功能及可靠性,保證其滿足設計規(guī)范及國家標準。7.1.2檢測內容(1)功率與扭矩檢測:通過臺架試驗,測定發(fā)動機在不同轉速下的功率和扭矩,以評價發(fā)動機的動力功能;(2)燃油消耗率檢測:測定發(fā)動機在規(guī)定工況下的燃油消耗量,計算燃油消耗率,以評估發(fā)動機的燃油經(jīng)濟性;(3)排放功能檢測:測定發(fā)動機排放的廢氣中CO、HC、NOx等有害成分的濃度,以評價發(fā)動機的排放功能;(4)可靠性檢測:通過長期運行試驗,評估發(fā)動機的可靠性和壽命。7.1.3檢測方法采用臺架試驗、道路試驗及模擬試驗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發(fā)動機功能檢測。7.2變速器功能檢測7.2.1檢測目的變速器功能檢測旨在評估變速器在實際工作中的換擋品質、傳動效率、噪聲及振動等指標,保證其滿足設計要求。7.2.2檢測內容(1)換擋品質檢測:通過道路試驗和臺架試驗,評價變速器的換擋平順性和換擋時間;(2)傳動效率檢測:測定變速器在不同工況下的傳動效率,以評估其能量損失;(3)噪聲與振動檢測:測定變速器在運行過程中的噪聲和振動水平,以評價其NVH功能。7.2.3檢測方法采用道路試驗、臺架試驗和模擬試驗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變速器功能檢測。7.3制動系統(tǒng)功能檢測7.3.1檢測目的制動系統(tǒng)功能檢測旨在評估制動系統(tǒng)的制動效能、制動穩(wěn)定性、抗熱衰退功能及制動噪聲等指標,保證其滿足安全功能要求。7.3.2檢測內容(1)制動效能檢測:測定制動系統(tǒng)在不同工況下的制動距離和制動時間,以評價制動效能;(2)制動穩(wěn)定性檢測:評價制動系統(tǒng)在連續(xù)制動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3)抗熱衰退功能檢測:通過高溫試驗,測定制動系統(tǒng)在高溫環(huán)境下的制動效能;(4)制動噪聲檢測:測定制動系統(tǒng)在運行過程中的噪聲水平,以評價其NVH功能。7.3.3檢測方法采用道路試驗、臺架試驗和模擬試驗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制動系統(tǒng)功能檢測。第8章電子元器件檢測8.1電阻、電容、電感檢測8.1.1檢測目的對汽車零部件中的電阻、電容、電感進行檢測,以保證其電氣功能符合設計要求,保證汽車電子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8.1.2檢測方法采用精密數(shù)字電橋、LCR測試儀等設備,對電阻、電容、電感的數(shù)值進行精確測量。8.1.3檢測標準參照國家及行業(yè)標準,如GB/T26941、GB/T26942等,結合企業(yè)內控標準進行檢測。8.1.4檢測流程(1)樣品準備:從生產(chǎn)線上隨機抽取一定數(shù)量的電阻、電容、電感樣品;(2)設備校準:保證檢測設備準確度,進行設備校準;(3)檢測:將樣品接入檢測設備,按照設定的測試條件進行測量;(4)數(shù)據(jù)記錄: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并與標準值進行比對;(5)判定:根據(jù)比對結果,判定樣品是否符合要求;(6)報告出具:整理檢測數(shù)據(jù),出具檢測報告。8.2傳感器功能檢測8.2.1檢測目的對汽車零部件中的傳感器進行功能檢測,以保證其能準確、快速地響應外界變化,為汽車控制系統(tǒng)提供可靠數(shù)據(jù)。8.2.2檢測方法采用傳感器功能測試儀、信號發(fā)生器等設備,對傳感器的線性度、靈敏度、重復性等功能指標進行檢測。8.2.3檢測標準參照國家及行業(yè)標準,如GB/T18459、GB/T30037等,結合企業(yè)內控標準進行檢測。8.2.4檢測流程(1)樣品準備:從生產(chǎn)線上隨機抽取一定數(shù)量的傳感器樣品;(2)設備校準:保證檢測設備準確度,進行設備校準;(3)檢測:將樣品接入檢測設備,按照設定的測試條件進行功能測試;(4)數(shù)據(jù)記錄:記錄測試數(shù)據(jù),并與標準值進行比對;(5)判定:根據(jù)比對結果,判定樣品是否符合要求;(6)報告出具:整理檢測數(shù)據(jù),出具檢測報告。8.3控制器功能檢測8.3.1檢測目的對汽車零部件中的控制器進行功能檢測,以保證其能按照預定邏輯完成各項功能,保證汽車電子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8.3.2檢測方法采用專業(yè)的控制器測試設備、仿真系統(tǒng)等,對控制器的各項功能進行測試。8.3.3檢測標準參照國家及行業(yè)標準,如GB/T18460、GB/T30038等,結合企業(yè)內控標準進行檢測。8.3.4檢測流程(1)樣品準備:從生產(chǎn)線上隨機抽取一定數(shù)量的控制器樣品;(2)設備校準:保證檢測設備準確度,進行設備校準;(3)檢測:將樣品接入檢測設備,按照設定的測試條件進行功能測試;(4)數(shù)據(jù)記錄:記錄測試數(shù)據(jù),并與標準值進行比對;(5)判定:根據(jù)比對結果,判定樣品是否符合要求;(6)報告出具:整理檢測數(shù)據(jù),出具檢測報告。第9章環(huán)境適應性檢測9.1高溫適應性檢測9.1.1檢測目的高溫適應性檢測旨在驗證汽車零部件在高溫環(huán)境下的功能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保證其在高溫條件下能夠正常運行,滿足使用要求。9.1.2檢測方法采用高溫試驗箱對零部件進行高溫適應性檢測,試驗溫度應參照相關標準設定,通常為(85±2)℃或(125±2)℃。試驗過程中,需對零部件的各項功能指標進行監(jiān)測。9.1.3檢測指標(1)外觀:檢查零部件在高溫環(huán)境下是否存在變形、變色、破裂等現(xiàn)象;(2)尺寸:測量高溫試驗前后零部件的尺寸變化,評估其熱膨脹功能;(3)功能:評估高溫試驗前后零部件的功能功能、力學功能等是否發(fā)生變化。9.2低溫適應性檢測9.2.1檢測目的低溫適應性檢測旨在驗證汽車零部件在低溫環(huán)境下的功能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保證其在低溫條件下能夠正常運行,滿足使用要求。9.2.2檢測方法采用低溫試驗箱對零部件進行低溫適應性檢測,試驗溫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