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云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云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云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云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一歷史期中考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前四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圖為姜寨遺址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聚落平面圖。該圖顯示出仰韶文化時期()A.城市的產生保證了公共生活 B.農業(yè)文明使民眾走向定居生活C.氏族公社產生嚴重貧富分化 D.中華早期文明分布具有廣泛性【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解讀圖片可知,姜寨遺址出現了圍溝、手工業(yè)作坊、墓葬區(qū)和陶窯,說明當時姜寨民眾已過上定居生活,據所學可知,仰韶文明也進入農業(yè)文明時期,展示了農業(yè)文明的發(fā)展,使當時民眾走向了定居生活,B項正確;姜寨遺址不屬于城市,排除A項;平面圖并未提到不同階級的差異,未呈現貧富分化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只提到姜寨遺址,未顯現其他文明分布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2.西漢實行地方向中央上交書面匯報材料的上計制。如郡級上計簿是由郡級行政機構負責編制的,涉及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等多方面的綜合統(tǒng)計資料。西漢實行上計制旨在()A.變更選官標準,保障吏治清明 B.規(guī)范官員管理,增加政府收入C.打破政治壟斷,推動社會流動 D.保障政府收入,鞏固封建統(tǒng)治【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可知,西漢郡級上計簿由郡級行政機構統(tǒng)制,涉及地方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等信息,這有利于保障政府財政收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D項正確;上計制度屬于官員的考核制度,未牽涉到選官標準的問題,排除A項;對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的考核有利于保障政府收入,但沒有涉及增加政府收入,排除B項;材料中上計制反映的是地方財政管理,不涉及政治方面,排除C項。故選D項。3.史書記載,(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八月,“鄯善國遣子入侍,假其歸義侯”?!昂睢笔蔷粑?,古代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如圖所示“晉歸義羌侯”金印是西晉王朝賜給各部落首領的印信之一。這可用來說明當時()A.動蕩中孕育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 B.政權更迭頻繁的時代特征C.民族間政治認同的歷史現象 D.人口遷徙加速的歷史趨勢【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晉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西晉按中原傳統(tǒng)爵位制冊封朝拜的各部落首領為“晉歸義羌侯”,這說明當時許多部落(民族)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冊封制度,體現了文化的認同,C項正確;當時西晉剛完成國家統(tǒng)一,社會相對安定,排除A項;當時西晉剛剛統(tǒng)一全國,并未出現政權更迭的現象,排除B項;材料信息涉及的是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與人口遷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新唐書·食貨志》載:“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自開元以后,天下戶籍久不更造,丁口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而租庸調法弊壞”“蓋口分、世業(yè)之田壞而為兼并”。材料可用來說明唐代()A.兩稅法實施的原因 B.土地兼并現象得到遏制C.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D.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材料反映出當時唐代戶籍久不更造,土地買賣現象嚴重,租庸調制無法實行,在這種情況下,唐代實行兩稅法,故材料信息可用來說明唐代兩稅法實施的原因,A項正確;從材料來看,當時土地兼并現象嚴重,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兩稅法實施的原因,但未涉及貧富差距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租庸調制到兩稅法變化的原因,未提到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5.宋真宗景德年間,三司開始主持編定“會計錄”,包括戶賦、課入、歲用、祿食等內容,還有戶口、吏員、宗室、軍兵的統(tǒng)計數據。三司的這一舉措()A.利于社會經濟的精細化管理 B.表明宋代已建立會計學體系C.導致政府財政收入日益減少 D.扭轉了冗兵冗官冗費的局面【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宋代(中國)。宋代三司編定的“會計錄”包括戶賦、課入、歲用、祿食、戶口、吏員、宗室、軍兵等內容,這有利于加強北宋政府對經濟實行的精細化管理,A項正確;宋代三司的“會計錄”雖然內容比較豐富,但不能表明宋代就已建立會計學體系,排除B項;三司的這些舉措有利于保障政府財政收入,排除C項;北宋冗兵冗官冗費局面一直沒有得到扭轉,排除D項。故選A項。6.宋代皇家宗室雖有庇蔭的起身官階,但只能憑自己的才能在仕途上晉升。依例,宗室不能擔任宰輔,終有宋一代,曾任宰相重職的宗室,僅有任開封府尹時的太宗光義及南宋的趙汝愚二人而已。這從本質上反映了宋代()A.選官制度公平公正 B.君主專制得到加強C.宰相任用極其嚴格 D.宗室失去政治特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宗室依例不能擔任宰輔,顯示了宋代對宗室成員在政治上的限制,這種限制是為了防止宗室權力過大,威脅皇權的集中和國家的穩(wěn)定,這反映了宋代君主專制得到加強,B項正確;單對宗室任官限制不能表明宋代選官制度公平公正,排除A項;材料只是反映宋朝限制宗室擔任宰相,但不能表明宋代宰相任用極其嚴格,排除C項;宋代皇家宗有庇蔭的起身官階,這說明宋代宗室依然享有政治特權,只是受到限制,排除D項。故選B項。7.如表為金代科舉考試題目出處頻次統(tǒng)計表。該表體現了()題目出處《尚書》《周易》《春秋》《詩經》《禮記》《論語》《史記》《漢書》《后漢書》其他題目總數使用次數8224412132334所占比例24%6%6%12%12%3%6%38%6%9%—注:一道題目出處有時不止一處。A.朝廷加強對社會的控制 B.政權更迭促進民族交融C.傳統(tǒng)文化得到有效延續(xù) D.科舉考試的標準化趨勢【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金代科舉考試題目多出自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典籍,這表明金朝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也表明傳統(tǒng)文化在金代得到了延續(xù),C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金朝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未出現社會控制的具體措施,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了金朝科舉考試題目信息,未體現政權更迭,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科舉考試題目中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未體現科舉考試標準化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8.元朝建立后,在中央設立大司農司,專管勸導、督察農事,又將“戶口增、田野辟”規(guī)定為考核地方官吏的首要標準;下詔讓地方招集流亡者,鼓勵墾荒,發(fā)展屯田,興修水利;在農村中設社長,專門負責勸農、組織農民協(xié)作互助,在各社設立義倉以備荒。這些舉措主要是為了()A.發(fā)展農業(yè)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 B.推動游牧經濟向小農經濟轉型C.促進農村地區(qū)組織和互動 D.提高官員的行政效率和責任感【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元朝建立后,頒布和實施很多重視農業(yè)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這些舉措主要目的是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A項正確;元朝這些舉措并沒有削除游牧經濟,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雖然涉及農村地區(qū)的組織,這些組織的設立也是為了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排除C項;材料主要涉及重視農業(yè)的措施,與提高官員的行政效率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9.《宋史》記載:“馬季良,字元之,開封府尉氏人。家本茶商,娶劉美女。初補越州上虞尉,改秘書省校書郎,知明州鄞縣,入為刑部詳覆官……遷尚書工部員外郎、龍圖閣直學士、同知審官院?!毕铝羞x項中,與材料所述社會變化一致的是()A.“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 B.“愈厭而好新,月異而歲殊”C.“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D.“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材料中提到馬季良“家本茶商”,說明他的家庭背景并非傳統(tǒng)的士族或者官宦家庭,這說明宋代平民出身的人也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或者其他途徑進入仕途,體現了宋朝選官打破了傳統(tǒng)門第的限制,社會階層流動加速,C項的“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體現了這一點,C項正確;A項的“儒失其手,教化墜于地”反映了儒家思想在社會治理和教化中的重要性,以及當儒家思想失去其影響力時,社會教化和道德風尚可能會隨之衰落的現象,與材料內容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愈厭而好新,月異而歲殊”反映了歷史上人們對舊事物的厭倦和對新事物的追求,這種現象在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和文藝等各個領域都有所體現。這句話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強調了新舊更替和不斷變遷的特點,與材料內容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描繪了田園風光,表達了詩人對和平安定生活的感慨和滿足,與材料內容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0.如圖所示宋代寶頂山大佛灣石窟中的石雕《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圖中佛陀化身孝子,親自為父親抬棺。這反映出當時()A.佛教的中國化趨向明顯 B.三教開始出現合流趨勢C.儒學正統(tǒng)地位遭到挑戰(zhàn) D.佛教的社會基礎較薄弱【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洞蠓奖惴饒蠖鹘涀兿唷分械姆鹜踊硇⒆?,親自為父親抬棺,這明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表明這一時期佛教日益中國化,A項正確;石雕體現了佛教與儒家思想交融,但未體現道教思想,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其體現了儒家思想影響擴大,排除C項;佛教中國化并不能表明佛教的社會基礎比較薄弱,排除D項。故選A項。11.洪武時期制定了多種法典、法令,《大明律》和《大誥》是其主要代表。如表所示為《大明律》和《大誥》的簡介。據表可知,這些法律的制定()法典簡介《大明律》篇目由《唐律》十二篇改為七篇,刑名以笞、杖、徒、流、死五刑為主,增加了凌遲和充軍兩種補充刑罰《大誥》明太祖親自撰寫、刊布的刑事法規(guī),匯總了一批懲治犯罪的具體案例,其中案例動輒處以凌遲、梟首、族誅等重刑,懲斷極為嚴酷,絕大多數都超出了《大明律》的量刑標準A.為明朝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 B.推動了古代法律體系的成熟C.旨在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 D.保證了官吏隊伍的廉潔奉公【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大明律》和《大誥》刑罰比較嚴厲,這體現了明初重典治國的特征,其旨在維護明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大明律》和《大誥》頒布的時間,無法斷定它們頒于明統(tǒng)一全國后,排除A項;材料信息僅涉及兩部法律的簡介,不能表明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成熟,排除B項;在中國古代人治社會下,法律的制定不能保證官吏隊伍的廉潔奉公,排除D項。故選C項。12.根據史料統(tǒng)計,鄭和七下西洋所輸入中國貨物計185種,其中香料29種、珍寶23種、藥材22種、五金17種、布帛51種、動物21種、顏料8種、食品3種、木材3種、雜品8種。材料可用來說明鄭和下西洋()A.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影響 B.豐富了國人物質生活C.拓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 D.開啟了中外物種交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可知,鄭和下西洋帶來了大量外國貨物,這些貨物的輸入極大地豐富了國人的物質生活,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外國貨物進入中國,不是中國貨物輸入外國,故材料不能說明中華文明的對外影響,排除A項;材料涉及鄭和下西洋時期輸入中國的貨物,未出現海上貿易范圍擴大,不能得出“拓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排除C項;早在西漢,中外就已經出現物種交流,“開啟了”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13.康熙年間,臺灣知府令“番(臺灣原住民)童有未知禮義者,立社學,延師教之”。為鼓勵番童參加考試,清政府特令:“凡有番社地方,今年科試務須遍傳,令其應考;府、縣破格錄送數名,注明‘番童’字樣,以憑酌量節(jié)取入泮(入學),以示鼓勵。”這些舉措旨在()A.維護臺灣長治久安 B.加快臺灣近代進程C改善臺灣落后面貌 D.推動兩岸政治統(tǒng)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收回臺灣之后,清政府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方面,加強對臺灣的經營管理,對臺灣當地土著兒童推行社學教育,并鼓勵其參加科舉考試,這一舉措有利于改善當地落后的文化面貌,加快其近代進程,增強國家認同,最終維護長治久安,A項正確;加快臺灣近代進程和改善臺灣落后面貌,屬于其目的之一,但不是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是維護臺灣的長治久安,排除BC項;此時臺灣已經收復,政治已經統(tǒng)一,排除D項。故選A項。14.乾隆帝推行奏折制度后進一步規(guī)定:“嗣后凡密奏事件,未經發(fā)出之先,即上司屬員,概不得互相計議參酌。如有漏泄通同,一經發(fā)覺,按其情事輕重,分別治罪。”這一規(guī)定()A.削弱了內閣中樞機構的地位 B.加強了皇帝對官僚的控制C.使皇帝可直接了解民間輿情 D.杜絕了官員泄漏上奏內容【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可知,乾隆帝禁止密奏內容漏泄,即使是上司官員也不能對下屬官員的密奏計議參酌,乾隆這一規(guī)定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官僚控制以鞏固皇權,B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奏折制度是皇帝對官僚制度控制的手段,與內閣沒有直接關系,且內閣在清朝并不屬于中樞機構,排除A項;奏折制度使得皇帝加強了對官僚體系的控制,并非直接了解民情,排除C項;在人治社會下,奏折制度不能杜絕官員泄露上奏內容,“杜絕了”說法太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15.明朝中葉,社會風氣出現了顯著變化,主要表現為農業(yè)人口“棄本逐末”,工商業(yè)競爭激烈,崇拜金錢和追求奢侈高消費之風盛行,逾越禮制的現象日趨普遍,傳統(tǒng)倫理觀念受到猛烈沖擊。這些現象的出現緣于當時()A.工商皆本觀念傳播 B.傳統(tǒng)儒學受到批判C.商品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D.自然經濟日益瓦解【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明朝中葉以后,農業(yè)人口“棄本逐末”、金錢崇拜和追求奢侈之風盛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現象的出現根源于當時商品經濟的發(fā)展,C項正確;工商皆本觀念傳播的原因也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A項并非材料現象的根本原因,排除A項;雖然明清時期出現對于理學的批判,但其仍屬于儒學的范疇,并非對儒學的批判,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自然經濟沒有日益瓦解,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6.明清時期,部分文人士子絕意仕進,寄情于小說雜言,將小說創(chuàng)作作為抒寫心中怨憤的一種方式。同時,一批很有身份的文人也參與到白話小說的刻錄或創(chuàng)作中,如吳承恩、李修行、李漁、馮夢龍、吳敬梓、夏敬渠、李寶嘉等。這一現象()A.促進了古代小說繁榮 B.根源于小農經濟的發(fā)展C.得益于科舉制的發(fā)展 D.說明朝廷放棄社會控制【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明清時期,越來越多文人士子寄情于小說創(chuàng)作和出版,這些文人士子參與小說創(chuàng)作有助于提升小說創(chuàng)作水平,促進古代小說的繁榮,A項正確;古代小說的發(fā)展是商品經濟和市民階層發(fā)展的產物,排除B項;明清時期科舉制日益腐朽,小說的繁榮與科舉制發(fā)展無關,排除C項;“明朝廷放棄社會控制”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經意識到儉德的可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儉德思想經過諸子百家的闡述,奠定了中華民族崇尚節(jié)儉的文化基礎。老子的“三寶者,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儉德主張是建立在對“欲”的理性控制基礎之上的,老子認為人要知足才可保持自身的長久。儒家將儉和禮統(tǒng)一起來,在“禮”的價值體系中論儉,提出了“寧儉勿奢”的思想。關于儉的思想,孔子的最終落腳點是儒家仁政愛民的主張,“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墨家視“儉節(jié)”為國家興亡的關鍵,“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但是,墨家“去其無用之費”的主張則過分限定了隨著經濟發(fā)展人們對改善生活條件的現實需求。法家對于儉德的價值也是充分肯定的,他們告誡統(tǒng)治者“審度量,節(jié)衣服,儉財用,禁侈奢,為國之急也”?!幾源抻姟墩搨鹘y(tǒng)儉德的恒久價值及啟示》材料二儉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即使在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時代,儉也受到了眾多思想家的推崇。老子視儉為寶,墨家主張“節(jié)用”,儒家把儉視為美德。儉德內涵豐富,其原始本意就是在生活中勤儉、節(jié)約、節(jié)省、不浪費,“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隨著尚儉思想的發(fā)展,儉成為道德主體的內在修養(yǎng)和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古人常將“恭”和“儉”合并,表示恭敬、謙遜之意,“王身端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這里的“儉”便是以禮待人的態(tài)度。傳統(tǒng)儉德思想內涵對當代社會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及價值觀指導具有積極意義。——摘編自陳曉龍等《傳統(tǒng)儉德的多維內涵及其當代價值》(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儉德思想的多維內涵,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傳統(tǒng)儉德思想的當代價值。【答案】(1)內涵:勤儉、節(jié)約、不浪費;節(jié)制、不放縱;恭敬、謙遜。(答出三點即可)時代背景:生產工具進步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社會階層與禮節(jié)習俗的劇烈變動;列國紛爭與變法運動興起。(答出兩點即可)(2)當代價值:對于遏制過度的物質欲求、塑造良好社會風尚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樹立健康的消費觀;有助于節(jié)約資源,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內涵:據材料“崇尚節(jié)儉的文化基礎”“審度量,節(jié)衣服,儉財用,禁侈奢”可知,勤儉、節(jié)約、不浪費;據材料“”理性控制基礎之上的,老子認為人要知足才可保持自身的長久可知,節(jié)制、不放縱;據材料“表示恭敬、謙遜之意”可知,恭敬、謙遜。時代背景: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儉德思想可以從政治、經濟、習俗等方面進行說明,如生產工具進步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社會階層與禮節(jié)習俗的劇烈變動;列國紛爭與變法運動興起?!拘?】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現代(中國)。當代價值:據材料“儒家把儉視為美德。儉德內涵豐富,其原始本意就是在生活中勤儉、節(jié)約、節(jié)省、不浪費”“傳統(tǒng)儉德思想內涵對當代社會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及價值觀指導具有積極意義”及所學知識可知,對于遏制過度的物質欲求、塑造良好社會風尚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樹立健康的消費觀;有助于節(jié)約資源,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統(tǒng)的儉德思想還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分別等第,大權掌握在擔任中正的門閥手中,吏部基本上按州郡大小中正所選拔和評定的等第任用。所以說,九品中正制是支持門閥政權的一大杠桿。雖然科舉制也由地方州縣推薦人才到中央政府參加考試,但地方僅有推薦之權,錄用權在吏部(禮部)。唐制,科舉取中的人員僅僅是取得了任官的資格,真正任用為官吏,還得經由吏部考試,考試后才加以任用,稱為釋褐試。這樣,考試和任用之權都由地方轉移到中央來了??婆e制作為支持官僚政治的一大杠桿,唐以后被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幾园卒摗吨袊沃贫仁贰凡牧隙婆e制度和中國文化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婆e考試的內容一般是國家倡導的正統(tǒng)思想,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是古代文化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和承擔者。士人在入仕之前,通過十年寒窗,學習了儒家經典之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造就了士階層以匡時救世為己任的一脈傳統(tǒng)??婆e考試的自由競爭原則,“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的特點,使得士人不得不加入到“讀書破萬卷”的行列中去。這種奮進在某種程度上練就了士林階層認真勤奮的治學精神?!幾詣⒑纭秾婆e制的反思》(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科舉制被歷代封建王朝沿用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科舉制對中國文化的積極影響?!敬鸢浮浚?)原因: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考試成績具有客觀性,有助于維護社會公平;自由競爭,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官員素質提高,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助于維護思想方面的大一統(tǒng);選才范圍拓展,有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維護社會穩(wěn)定。(答出三點即可)(2)積極影響:保持了儒學在中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對古代學術思想的發(fā)展和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有過不可低估的作用;鑄就了士階層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和認真勤奮的治學精神。(答出三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原因:據材料“科舉取中的人員僅僅是取得了任官的資格,真正任用為官吏,還得經由吏部考試,考試后才加以任用”可知,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據材料“到中央政府參加考試”可知,考試成績具有客觀性,有助于維護社會公平;據材料“通過十年寒窗,學習了儒家經典之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造就了士階層以匡時救世為己任的一脈傳統(tǒng)”可知,科舉制的選官標準是才學,使得官員素質提高;根據所學知識知識可知,科舉制報名相對自由,自由競爭,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科舉制推動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和發(fā)展,有助于維護思想方面的大一統(tǒng);科舉制使得不具備貴族身份的士人通過考試進入官僚體系,使得選才范圍拓展,有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維護社會穩(wěn)定?!拘?】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積極影響:據材料“通過十年寒窗,學習了儒家經典之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可知,保持了儒學在中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據材料“這種奮進在某種程度上練就了士林階層認真勤奮的治學精神”可知,對古代學術思想的發(fā)展和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據材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造就了士階層以匡時救世為己任的一脈傳統(tǒng)”可知,鑄就了士階層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和認真勤奮的治學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考試內容重點為文學創(chuàng)作,對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有過不可低估的作用。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大量的鄉(xiāng)村人口轉入城市并最終轉化為城市人口,這一現象是當時經濟發(fā)展的折射。宋代農村人口增多而土地增長無法滿足人口的需要,使得一部分無地少地的農民走向城市謀生;與此同時,城市工商業(yè)發(fā)展較為發(fā)達,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就業(yè)機會?!白詠韺m中賑濟,多止在城郭,而不及鄉(xiāng)村”,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是吸引宋代農民進入城市的重要原因。人口戶籍制度的放松也是農民涌入城市不可忽視的因素,北宋朝廷曾下詔:“江淮、兩浙、荊湖、福建、廣南州軍……自今后,客戶起移,更不取主人憑由,須每田收畢日,商量去住,各取穩(wěn)便,即不得非時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攔占,許經縣論詳。”——摘編自劉冀徽《從農民人口流動探析宋代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材料二宋代的流動人口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謀生之地,可稱之為經濟型流動人口。由于宋代人口和城市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舊有的城郭已不合時宜,于是城市開始延伸至舊城郭。在一些大城市,流動人口的流入數量甚多,還促進了周邊小城鎮(zhèn)的興起。經濟型流動人口的經濟行為主要是商業(yè)活動,促進了城鄉(xiāng)工農業(yè)產品的交換,滿足了人民的各種需要。同時,經濟型流動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服務業(yè),于是流動人口為城市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促進了城市服務業(yè)的發(fā)展。在受到城市生活方式輻射的農村,農民的日常生活開始與市場發(fā)生越來越多的聯(lián)系,賤商的觀念開始發(fā)生動搖,這是對傳統(tǒng)思想的一次大沖擊。——摘編自徐紅《宋代經濟型流動人口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人口流動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代經濟型人口流動的影響。(3)指出上述兩則材料所反映有關宋代的信息?!敬鸢浮浚?)背景:人地矛盾的尖銳;商品經濟的繁榮發(fā)展;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制度不平衡;戶籍制度的變革。(答出三點即可)(2)影響:擴大了城市范圍,促進了城市的迅速發(fā)展;溝通了城鄉(xiāng)的物資交流,繁榮了市場;促進了城市文化的擴展,推動了社會進步。(答出兩點即可)(3)上述兩則史料無意中折射出的宋代信息: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商品經濟繁榮;城市結構和布局發(fā)生變化;農民人身依附關系大為削弱。(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代(中國)。背景:據材料“宋代農村人口增多而土地增長無法滿足人口的需要,使得一部分無地少地的農民走向城市謀生”可知,人地矛盾的尖銳;據材料“與此同時,城市工商業(yè)發(fā)展較為發(fā)達,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就業(yè)機會”可知,商品經濟的繁榮發(fā)展;據材料“自來宮中賑濟,多止在城郭,而不及鄉(xiāng)村”可知,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制度不平衡;據材料“人口戶籍制度的放松也是農民涌入城市不可忽視的因素”可知,戶籍制度的變革。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代(中國)。影響:據材料“于是城市開始延伸至舊城郭。在一些大城市,流動人口的流入數量甚多,還促進了周邊小城鎮(zhèn)的興起”可知,擴大了城市范圍,促進了城市的迅速發(fā)展;據材料“經濟型流動人口的經濟行為主要是商業(yè)活動,促進了城鄉(xiāng)工農業(yè)產品的交換,滿足了人民的各種需要”可知,溝通了城鄉(xiāng)的物資交流,繁榮了市場;據材料“促進了城市服務業(yè)的發(fā)展。在受到城市生活方式輻射的農村,農民的日常生活開始與市場發(fā)生越來越多的聯(lián)系,賤商的觀念開始發(fā)生動搖,這是對傳統(tǒng)思想的一次大沖擊”可知,促進了城市文化的擴展,推動了社會進步。【小問3】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代(中國)。上述兩則史料無意中折射出的宋代信息:據材料“經濟型流動人口的經濟行為主要是商業(yè)活動,促進了城鄉(xiāng)工農業(yè)產品的交換,滿足了人民的各種需要”可知,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據材料“經濟型流動人口的經濟行為主要是商業(yè)活動”可知,商品經濟繁榮;據材料“于是城市開始延伸至舊城郭。在一些大城市,流動人口的流入數量甚多,還促進了周邊小城鎮(zhèn)的興起”可知,城市結構和布局發(fā)生變化;據材料“人口戶籍制度的放松也是農民涌入城市不可忽視的因素”可知,農民人身依附關系大為削弱。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421年,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兩座城市并稱“南北兩直隸”,北京遂成為全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如表所示為部分現代史學家對明成祖遷都北京的見解。史家見解材料出處吳晗明成祖遷都北京,既是“盡釋諸王兵權”(即削藩)的結果,更是為“抵御蒙古人的入侵”(即國防)的需要。以北京作為一個政治、軍事中心,就近指揮長城一線的軍事防御,抵抗蒙古的軍事進攻,保證國家的統(tǒng)一、從這一點來說,明成祖遷都北京是正確的,如若他不采取此項措施,歷史將會重演“宋人南渡之禍”。但是遷都北京最大缺點是北糧不能自給,必須仰給東南《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明史講座》湯綱、南炳文當時運河的疏通,解決了南糧北運問題.北京作為首都的物質條件也已具備《明史》陳梧桐在南京定都,可以免去另建新都的大量耗費,又能就近從江南地區(qū)取得糧食和其他物資的供應,這是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是遠離北方,不便于對付蒙古貴族殘余勢力的侵擾《明成祖為何遷都北京》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圍繞表中明成祖遷都北京的一項或多項或多見解,自擬論題并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論題:明成祖遷都北京利弊并存。闡述:明朝遷都北京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政治決策,具有深遠的影響。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明朝的政治格局,也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明成祖遷都北京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加強對北方邊疆的控制,防御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侵擾。北京作為新的政治中心,靠近北方邊境,有利于快速調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