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屆高考歷史統(tǒng)考一輪復習第1部分中國古代史高考講座1中國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選擇題突破教師用書教案_第1頁
通史版2025屆高考歷史統(tǒng)考一輪復習第1部分中國古代史高考講座1中國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選擇題突破教師用書教案_第2頁
通史版2025屆高考歷史統(tǒng)考一輪復習第1部分中國古代史高考講座1中國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選擇題突破教師用書教案_第3頁
通史版2025屆高考歷史統(tǒng)考一輪復習第1部分中國古代史高考講座1中國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選擇題突破教師用書教案_第4頁
通史版2025屆高考歷史統(tǒng)考一輪復習第1部分中國古代史高考講座1中國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選擇題突破教師用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高考講座(一)中國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選擇題突破大家都知道高考評閱非選擇題是網上閱卷。為了有效應對高考網上閱卷,解答非選擇題要留意“一個前提,兩個原則”。1.“一個前提”(1)答案要精確規(guī)范,書寫要工整,要答在規(guī)定的答題框內。(2)每年高考中都會有一些試卷,因卷面字跡潦草、序號亂置、模糊不清、答題空間支配不合理,使閱卷老師找不到要點。2.“兩個原則”(1)答案“點要多、面要全、話要短”?;卮鸱沁x擇題要留意答案要多角度,要點多而全,回答干脆,盡量運用歷史專用詞句,太簡潔易漏學問點,影響得高分,可適當實行“多多益善”的方法,但要留意“多”是答案的點多,是追求“廣度”,而“深度”要適可而止,說明“話要短”,不要重復、啰唆。(2)盡量把答案得分的“關鍵詞”寫前面。要緊扣設問,把要求回答的要點,以最簡潔的語句按①②③分別寫出來,每個小要點后,用冒號進行說明,讓閱卷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點。這樣做簡單得高分,最至少能少失分。[例1](2024·全國卷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后,村民自治成為中國億萬農夫的宏大創(chuàng)建。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xiāng)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guī)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xiāng)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xiāng)約制度,設立鄉(xiāng)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滴蹙拍觐C布了鄉(xiāng)約組織必需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獡铋_道《中國鄉(xiāng)約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時人認為“地方自治者,為今世界立國之基礎……于救亡之事,至為切要”。1909年,清政府頒布《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區(qū)劃分城鎮(zhèn)和鄉(xiāng)兩級,設立議事會為議決機關,議員由選民互選充任?!獡埡yi主編《中國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紀80年頭后,村民自治快速發(fā)展,到1997年底,全國共有91萬個村民委員會的村干部由村民干脆選舉產生,大部分農村有90%以上的選民參與了選舉。1998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是我國農村基層社會的群眾自治組織。——據郭德宏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xiāng)約制度的變更,并說明鄉(xiāng)約制度的主動作用。(12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述清末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的歷史背景。(9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村民自治的意義。(4分)為了保證高考閱卷的公允公正,各閱卷點除有標準答案外,閱卷細則即“補充說明”,具體說明閱卷的采分點,下面是2024年全國卷Ⅰ第41題的評分細則:第(1)問:變更標準答案: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的內容(3分);鄉(xiāng)約組織從民間自發(fā)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3分)。補充說明:假如學生答出“鄉(xiāng)約組織從個別地方擴展到全國”“由一些地方到廣泛建立”,體現出范圍的擴大。也可以給3分。即答出隨意兩點,都可以得6分。主動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2分);有利于發(fā)展生產(2分);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tǒng)道德的傳播(2分)。補充說明:第一點答出維護封建統(tǒng)治、鞏固政權等意思即可得2分;其次點答出有利于經濟發(fā)展、農業(yè)發(fā)展等意思即可得2分;第三點答出促進儒家文化或傳統(tǒng)道德的傳播等意思即可得2分。第(2)問:歷史背景標準答案:內憂外患(3分);西方民主思想傳播(3分);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補充說明:第一點答出社會沖突激化、統(tǒng)治危機、農夫起義不斷等內憂的意思,或者民族危機嚴峻、列強入侵等外患嚴峻的意思,或者內憂外患的一些具體表現(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等),即可得3分;其次點答出西方民主思想、啟蒙思想、西方民主制度之一,即可得3分;第三點答出清末新政、清末預備立憲、政治改革之一,即可得3分。第(3)問:意義標準答案:鄉(xiāng)村治理的創(chuàng)新,國家治理體系的健全(2分);推動基層民主,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2分);改革基層社會治理制度,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2分)。補充說明:留意:本問總分共4分,第一點和第三點同為“治理”問題,答出隨意一點給2分,不重復賦分,其次點的關鍵在“基層民主”。假如能夠從鄉(xiāng)村治理和基層民主建設兩個層面答題,表述精確,即可得4分。1.高考閱卷老師寄語每位考生(1)避開馬虎,平常解答非選擇題應嚴格依據“一個前提”“兩個原則”訓練。(2)強化對主干學問與重要概念的精確理解識記。(3)科學審題是方法,規(guī)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精確駕馭基礎學問是一切的前提。2.閱卷老師希望看到的是能夠減輕閱讀量的卷面(1)卷面清潔,這是最基本的要求。(2)書寫工整,字跡清晰。(3)在規(guī)定的答題區(qū)域答題,否則就是做無用功。(4)表述要依據分值思索要點,盡量細分,用分號或①②③④等符號清晰表述。(5)語言要簡潔,切中要害。(6)語言表述要規(guī)范,盡量用專業(yè)術語。假如卷面做到了以上6點,在“可給分可不給分的狀況,從寬給分”的高考評分原則下,將無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碼。1.(2024·全國卷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蘭人曾先后進攻澳門、臺灣,遭到明朝官民的堅決反抗而失敗。160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發(fā)出指示:“我們必需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yōu)厚?!?621年,荷蘭人得知西班牙人也支配占據臺灣,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臺灣南部。1642年,其勢力擴張到臺灣北部。1661年,鄭成功進軍臺灣,并正告荷蘭駐軍,臺灣和澎湖列島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島嶼上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并耕種這一土地”。荷蘭人試圖以賠款的方式換取鄭成功退兵,被拒絕。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臺灣依據郡縣制,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社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開科取士,“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很多文人學士隨之入臺,寫下了臺灣第一批文學作品;大量移民涌入,臺灣的人口快速增加?!幾躁惪琢⒅骶帯杜_灣歷史綱要》(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荷蘭侵占中國臺灣與澎湖的歷史背景和目的。(15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臺灣的收復在哪些方面促進了國家的統(tǒng)一。(10分)[解析]解答本題應留意運用“一個前提”“兩個原則”規(guī)范答題應對網上閱卷,本題考查西方國家早期殖民擴張之荷蘭侵占中國臺灣,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之鄭成功收復臺灣等,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讀材料、描述和闡釋歷史事物的實力。第(1)問第一小問,可以依據材料中的時間信息“1602年”“1608年”“1621年”分析可知,當時中國正處于明末時期,社會動亂,明政府為應付困難的社會沖突,無暇他顧;同時結合此時國際背景進行分析,這一時期處于新航路開拓和早期殖民擴張時期;結合材料中信息“我們必需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yōu)厚”可以得出背景之一是荷蘭海外貿易的發(fā)展,以及與東方貿易可以獲得優(yōu)厚的利潤。其次小問,結合材料中“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蘭人曾先后進攻澳門、臺灣”可以概括為建立殖民據點;結合材料“我們必需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yōu)厚”可以概括為擴大對中國的殖民貿易,攫取高額利潤;結合材料“1621年,荷蘭人得知西班牙人也支配占據臺灣,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可以概括為與西班牙進行殖民貿易競爭。第(2)問,依據材料“鄭成功進軍臺灣,并正告荷蘭駐軍,臺灣和澎湖列島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可以得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依據材料“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社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開科取士,‘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很多文人學士隨之入臺,寫下了臺灣第一批文學作品”等可以分析得出實行祖國大陸政治、文化制度,并且進一步證明收復臺灣增加了民族、文化認同;依據材料“大量移民涌入”分析得出接受移民,進一步親密了兩岸的往來和聯系。[答案](1)歷史背景:新航路開拓,殖民擴張;荷蘭海外貿易快速發(fā)展;與東部的貿易利潤巨大;明末戰(zhàn)亂之際,中心政府無暇他顧。目的:建立殖民據點;擴大對中國的殖民貿易,攫取高額利潤;與西班牙進行殖民貿易競爭。(2)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實行祖國大陸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進一步親密了兩岸的往來和聯系;增加了民族、文化認同。1.命題形式一般是2個材料、2~3個設問,至少有一個設問包含兩小問。2.考查學問以縱向或者橫向命題為主,以當前社會熱點及學術熱點等切入,考查學生縱向綜合及橫向對比的實力。3.考查實力以概括、比較等設問方式呈現,考查學生閱讀材料信息、概括和歸納信息、對比分析的實力。1.整體分析要逐段逐句逐層概括。依據材料長文分段;短文分句;分號并列;省略號兩頭不行省等進行概括,同類要概括,進行逐層概括,能夠結合所學學問的要依據對應學問進行概括。同時概括時要留意從現象到本質;從個體到整體;由此及彼。2.歸納比較首先明確比較對象,要依據材料和問題明確比較的是哪幾類歷史事物或者比較哪些歷史人物。其次明確比較方向,要確定須要比較的是二者的相同點還是不同點,或者既比較相同點又比較不同點。最終找準比較角度,即找準比較點,這是解題的關鍵步驟。事物(歷史事務)類的比較可以從背景、性質、方式、特點、主動作用、歷史局限性、影響等方面考慮,人物類的比較可以從其歷史活動的目的、內容、影響等角度去考慮。3.學科術語答案用語要求運用學科語言,盡量運用所學學問,尤其要留意教材中結論性語言,不能表述過于口頭化也不能濫用文學性的修飾語。4.看分值答題問題的分值既是答案詳略的提示,也往往是答案要點個數、角度的示意。高考文綜歷史試題的答案,一般是2分一個要點,也有3分一個要點的。[例2](2024·全國卷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設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qū)。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于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什么是羅馬民族呢,那就是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在語言、經濟和文化上關系親密,也是共同打下帝國天下的核心力氣。據一種比較適中的估計,整個帝國人口約5400萬,意大利約有人口600萬。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運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袤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幾詣⒓液?、王敦書《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材料二漢武帝強化中心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tǒng)一制度、法令。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zhí)行統(tǒng)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900多萬人,儒家提倡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qū)分,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運用著統(tǒng)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變更的文字。經驗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tǒng)治,統(tǒng)一的觀念深化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漸漸被稱為“漢人”?!獡稘h書》《后漢書》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羅馬帝國與漢朝在國家治理上的異同。(16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漢朝國家治理對中國歷史的意義。(9分)【命題立意】本題以國家治理問題為切入點,考查漢朝和羅馬國家治理的異同以及漢朝國家治理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體現了“中外關聯”的命題原則。通過對漢朝和羅馬帝國國家治理方式的比較,強調漢朝在確立中國基本疆域、強化民族認同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文化觀,增加民族自信念和驕傲感,體現了歷史試題的人文性和現實性,是對新修訂課程標準中家國情懷這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干脆呼應?!就ǚㄎ虻馈拷獯鸨绢}要留意整體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歸納比較羅馬帝國與漢朝在國家治理上的異同;并留意運用學科術語,看分值答題。[解析]第(1)問屬于比較異同類設問?!巴币罁牧稀傲_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tǒng)一制度、法令”等可知,都是疆域寬闊的大帝國;由羅馬實行行省制度,漢朝實行郡縣制可知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爱悺睆闹螄矫婵矗_馬強調法律,漢朝是禮法并用;從中心與地方的關系看,漢朝實行中心集權,羅馬地方有肯定自治權;從內部聯系看,漢朝有統(tǒng)一的文字,羅馬沒有統(tǒng)一的文字;漢朝同等對待各地民眾,羅馬區(qū)分對待境內各民族等。第(2)問,漢朝國家治理對中國歷史的意義,要以治理為中心進行發(fā)散性思維,從國家統(tǒng)一、民族認同、思想統(tǒng)一等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分析其對后世,也就是對國家治理模式的影響。[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國家;制定了統(tǒng)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異:漢朝郡縣嚴格執(zhí)行統(tǒng)一的制度法令,羅馬帝國行省權力較大;漢朝實現了文字統(tǒng)一,羅馬帝國未能實現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漢朝強調教化、教化和倫理規(guī)范的作用,羅馬帝國重視法律的作用;漢朝制度上對各地區(qū)民眾同等對待,羅馬帝國境內民族區(qū)分對待較明顯。(16分)(2)意義:確立了中國的基本疆域;強化了民族認同;形成了追求統(tǒng)一的價值觀;創(chuàng)立了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模式。(9分)2.(2024·全國卷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周公東征成功后,在廣袤的折服地域內分封其親屬子弟,拓殖建“城”?!皣恕本佑诔莾?,“野人”居于城外,他們都享有肯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時期的“國”指天子諸侯之都城,其建設有一套志向化的標準模式。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象征,秦以后兩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繼承了這種規(guī)劃傳統(tǒng)。——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材料二公元前8世紀,希臘城邦興起。為數眾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墻等防衛(wèi)設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規(guī)模的神廟,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廣場即市政廣場是城邦社會與政治活動中心。在很多城邦,人民靠著對土地的擁有權而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探討和執(zhí)行。城邦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四周有大片的農村地區(qū),這是城邦的主要經濟基礎?!幾渣S洋等主編《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別概括西周時期的都城和古希臘城邦的特點。(12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古希臘城邦興起的歷史條件。(6分)(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對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影響。(7分)[解析]第(1)問西周都城的特點,依據“分封其親屬子弟”得出以分封制為基礎;依據“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國人和野人均擁有肯定政治權利,但身份不同;依據“宗廟”得出其設施方面的特點;依據“繼承……規(guī)劃傳統(tǒng)”可得出其對后世都城修建及規(guī)劃的影響。古希臘城邦的特點,依據“高地或山丘”“城墻”“神廟”“中心廣場”等信息可確定其設施方面的特點;依據“公民權”并結合所學學問可得出其政治權利方面的特點;依據“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并結合所學學問可得出“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第(2)問,依據材料二“為數眾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人民……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探討和執(zhí)行”等信息和所學學問,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貿易發(fā)展狀況、自治傳統(tǒng)等角度進行概括。第(3)問,依據所學學問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考生依次綻開分析即可。結合分封制可從擴大疆域、開發(fā)邊地、國家認同等角度綻開;結合宗法制可從穩(wěn)定統(tǒng)治角度綻開;結合禮樂制度可從穩(wěn)定社會秩序、儒學發(fā)展等角度綻開;最終從中華文明奠基這一角度進行總體概括和提升。[答案](1)特點: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之上,建有宗廟和社稷;國人和野人均有肯定政治權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墻等防衛(wèi)設施。古希臘:公民享有參政權;建有神廟、廣場、城墻等設施;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2)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發(fā)達的貿易;獨立自治的傳統(tǒng)。(3)開發(fā)了邊遠地區(qū),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奠定了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基礎,增加了中華民族的凝合力;禮樂制度促進了儒家學說和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為中國長時期政治結構的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高考開放探究型試題是考生最難駕馭的題型,對綜合實力的考查要求較高。1.命題思路以一個或兩三特性質相同而編撰或說明不同的歷史案例作為切入點,用小切口縱向剖析或比較分析的方法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實力。2.設問特點該題型一般采納比較分析的設問角度,運用所學歷史思維方法闡釋兩個或多個歷史案例有哪些不同或相同的緣由。3.題型功能有利于學生做學習的主子,用不同的視角來相識歷史事物,是當今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培育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和辯證思維。4.應試策略步驟答題策略認知案例①明確案例性質:史論、史料、教科書、新聞報道、考古發(fā)掘等②看案例個數及設問方向:一個案例一般是讓學生分析案例體現的歷史信息并分析緣由。兩個以上的案例一般是從比較分析的角度設問透析案例明確設問方向后,依據材料信息和所學學問組織答案要素,在草稿紙上列出答案提綱踐行案例依據答案提綱,寫出細致的答案內容[例3](2024·全國卷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應等級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學問,對表中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說明。(要求:看法具體明確,說明須史論結合)(12分)【解題思路】認知案例案例選取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應等級,要求提取有關人物評價的相應等級,并予以說明透析案例《漢書·古今人表》對歷史人物的等級劃分未必客觀公正,帶有深厚的思想傾向,但客觀上反映了作者提倡的和那個時代普遍流行的思想觀念踐行案例解答本題時,考生要精確解讀材料信息,圍繞材料主旨——東漢史學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擬定論題,可以從東漢史學受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影響或東漢史學所反映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狀況等角度擬定論題;說明要圍繞論題,以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學問為依據,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規(guī)范答案】示例:看法:東漢史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說明:史學家把歷史人物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體現了儒家“禮”的思想,維護等級秩序;等級劃分的依據體現了儒家“仁”、仁政的思想;堯、舜、周文王等都是被儒家稱頌的統(tǒng)治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們等級最高;而秦始皇、夏桀、商紂王等是人們眼中的暴君,等級都排在后面。西漢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統(tǒng)治思想,其影響深化社會各個方面,材料中的現象正是對此的反映。3.(2024·全國卷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關于宋代歷史,海內外學者著述頗豐,敘述各有側重,如《儒家統(tǒng)治的時代:宋的轉型》《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等,這些書名反映了作者對時代特征的理解。結合所學學問,就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自擬一個能夠反映其時代特征的書名,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論證充分,史實精確,表述清晰)(12分)[解析]題干材料呈現了海內外學者關于宋代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著述,要求考生自擬一個能反映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時代特征的書名,并結合所學學問進行論證。論證時做到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即可。[答案]示例:書名:《中國古代文明的遲滯與彷徨:明清》論證:明清兩代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這一時期,中國古代文明由輝煌漸漸走向衰落,漸漸落后于世界大勢。政治上,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明朝廢除宰相制度,設內閣,強化了皇權。清朝設軍機處,君主專制發(fā)展到頂峰,成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障礙。經濟上,封建小農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和旺盛,資本主義萌芽起先在江南一些地區(qū)和行業(yè)出現。思想文化上,王陽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反專制的民主啟蒙思想出現。李贄是我國反封建禮教的先驅。明清之際,黃宗羲、顧炎武等進步思想家對理學進行反思批判,為儒學的發(fā)展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傳統(tǒng)科技進入總結階段,但沒有實現質的飛躍。傳教士東來,出現西學東漸的現象。京劇形成并發(fā)展??偨Y: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文明繁盛與危機并存,中國在世界工業(yè)文明潮流中處于劣勢地位。1.從實力要求上看試題留意考查考生獲得與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學問、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四項基本的實力要求。2.從考查目標上看近幾年高考探究型試題以社會重大時事熱點、最新的學術探討成果和學術爭辯為載體,以學科學問為依托,突出歷史學科的價值導向功能。3.從考查內容上看近幾年高考探究型試題重視對歷史主干學問的依托,選取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試題命制敏捷,在覆蓋面上屬于小切口、深內涵,重視對背景、結果及影響的探究。4.從開放角度上看開放性試題是與傳統(tǒng)問題中條件結論的“封閉性”相對而言的,它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變通的實力,是否具有學問遷移的實力,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實力。近幾年設問的開放性日益增加、答案設計上也日益體現多元化。[例4](2024·全國卷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時間中國外國14-15世紀朱元璋在位期間,與占城、爪哇、暹羅等30余國進行官方貿易廢除丞相制度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史上的壯舉德國人古登堡獨創(chuàng)了最早的印刷機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佛羅倫薩200余家紡織工場雇傭3萬余名工人16世紀張居正進行賦役合一、統(tǒng)一征銀的“一條鞭法”改革李時珍《本草綱目》刊刻玉米、番薯、馬鈴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湯顯祖誕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現男女主子公沖破禮教束縛,追求愛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陽中心說”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傳播了西方自然科學學問莎士比亞誕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紀朱子學在日本為官方推崇,成為顯學茶葉大量輸往歐洲宋應星《天工開物》刊刻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鄭成功收復臺灣英國入侵印度,英屬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開展殖民活動英國早期移民乘“五月花號”到達北美——據李亞凡編《世界歷史年表》等上表為14-17世紀中外歷史事務簡表。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學問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史論結合)(12分)【解題思路】(1)本題列舉了14-17世紀中西方若干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等領域的重要史實,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論題,進行論述。該題考查的關鍵實力,包括獲得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學問、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四個層級;考查的學科素養(yǎng),囊括了唯物史觀、歷史說明和家國情懷等方面,多角度、多層次考查考生的綜合素養(yǎng)。(2)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發(fā)覺問題,并運用所學學問加以探究和論證的實力。試題通過表格形式列出了14-17世紀中西方的重大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