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北京十一實驗中學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1頁
2022-2023學年北京十一實驗中學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2頁
2022-2023學年北京十一實驗中學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3頁
2022-2023學年北京十一實驗中學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4頁
2022-2023學年北京十一實驗中學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2-2023學年北京十一實驗中學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0分。1.(1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挽起褲腿走下稻田,是人們從播種到收獲季節(jié)見到的袁隆平最標準的“形象”。人們常提出的一個疑問是:中國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這樣一位世界級的農(nóng)業(yè)科學家?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普遍發(fā)生的饑饉給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那時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農(nóng)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農(nóng)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決心,拼盡畢生精力用農(nóng)業(yè)科技戰(zhàn)勝饑餓。他在1961年發(fā)現(xiàn)“天然雜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為世界農(nóng)業(yè)史上的經(jīng)典事例。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課鈴聲響過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筆灰塵,掖著講義夾,匆匆來到校園外的早稻試驗田。采用常規(guī)法培育出來的早稻常規(guī)品種正在勾頭散籽,呈現(xiàn)一派豐收景象。袁隆平把講義夾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觀察起來。突然,他那敏銳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態(tài)特異、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氣靜神地伸出雙手,欣喜地撫摸著那可愛的稻穗,激動得幾乎要喊出聲來!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優(yōu)異,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壯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條扎上記號,從此格外精心地照顧這蔸稻禾。收獲季節(jié)他得到了一把金燦燦的稻種。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這些種子播種到試驗田里,期待收獲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種??墒钱斞砻玳L高之后,袁隆平發(fā)現(xiàn),它們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遲的遲,早的早,沒有哪一蔸的性狀超過它們的前代。一種失望的情緒掠過袁隆平心頭,但是對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有著深入研究的袁隆平進而想到,從遺傳學的分離律觀點看,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是不會有分離的,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xiàn)分離現(xiàn)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發(fā)生分離,那么可以斷定去年發(fā)現(xiàn)的性狀優(yōu)異稻株是一株“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他返回試驗田對那些出現(xiàn)分離的稻株進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遲熟……一一做了詳盡記錄。經(jīng)過反復統(tǒng)計計算,袁隆平證明,這次發(fā)現(xiàn)完全符合孟德爾的分離規(guī)律。袁隆平的實踐讓他發(fā)現(xiàn)了真理:只要探索出其中規(guī)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也就一定能把這種優(yōu)勢應用到生產(chǎn)上,從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產(chǎn)量。關于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世界上已有美國、日本等國的科學家從事過研究,但沒有成功。這無疑是一道世界難題。況且,他還得頂著研究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是“對遺傳學的無知”等權(quán)威學者的指責和壓力。袁隆平根據(jù)自己的實踐,以科學家的膽識和眼光斷定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輝的前景,他決心義無反顧地堅持研究。他知道,自己直接觀察到的一些事實表明水稻具有雜種優(yōu)勢,“無優(yōu)勢論”是沒有試驗依據(jù)的推論,這一推論與自交系的雜交優(yōu)勢現(xiàn)象相矛盾,袁隆平堅信搞雜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無優(yōu)勢論”這一傳統(tǒng)觀念挑戰(zhàn),從而拉開了我國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序幕。袁隆平認為,水稻的雜交優(yōu)勢利用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進行人工去雄,這種方法產(chǎn)生的種子數(shù)量極為有限,不可能在生產(chǎn)上推廣應用;再一條路就是培育出一個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種的花粉去給它授粉雜交,產(chǎn)生出用于生產(chǎn)的雜交種子。這項研究難度確實太大,無法在生產(chǎn)中得到應用。但袁隆平不打算退卻。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又走進了安江農(nóng)校的稻田,去尋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彎腰駝背去尋找這種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上,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馬上把這株洞庭早秈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條標記。袁隆平欣喜異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終于找到了。兩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論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發(fā)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理論設想和實現(xiàn)途徑,開創(chuàng)了水稻研究的新紀元。(取材于《語文》必修上冊第4課)材料二從他到復旦大學的第二年起,鐘揚就開始主動到西藏采集種子。2009年,鐘揚正式成為中組部援藏干部。據(jù)統(tǒng)計,在這十幾年間,他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萬顆種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鐘揚為什么要收集種子?“一個基因能夠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能夠造福萬千蒼生。青藏高原這個占我國領土面積1/7的地區(qū),植物種類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來無人涉足,植物資源被嚴重低枯?!辩姄P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這樣介紹。他扎根在此,努力為人類建一個來自世界屋脊的種子“寶庫”。然而,在西藏采集種子更多的是隨時出現(xiàn)的高原反應和長時間的體力透支。而鐘揚卻背著他經(jīng)典的黑色雙肩包,穿著磨白了的牛仔褲,戴著一頂寬檐帽,邁著長期痛風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個植物學家的極限,連藏族同事都稱他為“鐘大膽”。鐘揚在西藏大學理學院的一位同事說:“每次和鐘老師采種子都是驚險和驚喜并存?!?017年5月的一場講座中,鐘揚曾介紹自己實驗室研究過一種“長壽基因”。他們使用生命期5至7天的線蟲作為實驗對象,當某種基因被敲除后,線蟲壽命可增加5至7倍。有人問,只要敲除一個基因,人是否就可以更長壽。鐘揚回答:“這個基因主管生殖,要想長壽必須在一出生就去除掉,這意味著你將終身無法生育。”對于鐘揚這樣的植物學家來說,生命的長短成為了藏在基因里的秘密。但對于他個人來講,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或許在與千千萬萬種生命打交道的過程中,鐘揚已經(jīng)有了答案?!霸谝粋€適宜生物生存與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中,不乏各種各樣的成功者,它們造就了生命的輝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絕不只是一種形式。當一個物種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須迎接惡劣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時候,總是需要一些先鋒者犧牲個體的優(yōu)勢,以換取整個群體乃至物種新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機遇。換言之,先鋒者為成功者奠定了基礎,它們在生命的高度上應該是一致的。”在復旦大學2012年7月6日的校刊上,鐘揚發(fā)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這樣寫道。在探尋生命的邊界時,他甘愿成為一個先鋒者。鐘揚的身體條件是不適合長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年,鐘揚突發(fā)腦出血,對常人來說,這應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鐘揚卻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計時的鬧鐘。2017年9月25日,鐘揚忙碌的行程在出差赴內(nèi)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學院作報告之后戛然而止。“任何生命都有結(jié)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xù)下去,而我們采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發(fā)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睂τ谏囊饬x,鐘揚這樣說。(取材于《語文》必修上冊第4課)(1)請根據(jù)以上兩則材料,分別為它們擬寫一個凸顯所報道人物特點的標題。不超過10個字。(2)根據(jù)以上兩則材料中袁隆平、鐘揚的事跡,概括科學家所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zhì)。二、本大題共1小題,共25分。2.(12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蘇轍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搽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無所嗜好,以圖史為園囿,文章為鼓吹,至此亦皆罷去。獨喜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是時,轍亦遷???,書來告曰:“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于東坡。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數(shù)十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并錄之,以遺后之君子。子為我志之。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貧,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件,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①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瘻Y明此語,蓋實錄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嗟夫!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于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淵明,其誰肯信之?雖然,子瞻之仕,其出入進退猶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轍少而無師,子瞻既冠而學成,先君命轍師焉。子瞻常稱轍詩有古人之風,自以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東坡,其學日進,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詩比杜子美、李太白為有余,遂與淵明比。轍雖馳驟②從之,常出其后,其和淵明,轍繼之者亦一二焉。(有刪改)【注釋】①尾(mǐn)勉:努力。②馳驟:指馬飛快地奔跑,這里比喻用力地追。(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字詞的意思。①子為我志之志:②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師范:③其誰肯信之其:④先君命轍師焉焉:(2)請用一個四字詞語,概括蘇軾“謫居儋耳”時的生活態(tài)度。(3)閱讀第二段,概括蘇東坡追和陶淵明詩歌的原因。(二)3.(6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各題。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陶歸園田居(其一)①蘇軾環(huán)州多白水,際海皆蒼山。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東家著孔丘,西家著顏淵。市為不二價,農(nóng)為不爭田。周公與管蔡②,恨不茅三間。我飽一飯足,薇蕨補食前。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斗酒與只雞,酣歌餞華顛③。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咀⑨尅竣龠@首詩是蘇軾晚年被貶惠州所寫。②周公與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亂,周公率兵東征,平定叛亂。③華顛:白頭,指年老。(1)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和蘇軾的《和陶歸園田居(其一)》,抒寫了同樣的心情:。(2)張孝先說,“(陶淵明)其詩天然不可及。余讀東坡所和詩,仍是東坡本色。蓋各有其佳處耳”。請結(jié)合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或蘇軾的《和陶歸園田居(其一)》,對陶詩或蘇詩的特色加以賞析。4.(7分)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1)古詩文常用典故表達豐富而含蓄的思想情感。《短歌行》中“喲喲鹿鳴,”,借《詩經(jīng)》中的詩句表達招納賢才的熱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詩人借“元嘉北伐”的歷史暗示南宋朝廷要汲取歷史教訓。(2)古人常借“月”的意象寄情悟理,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人生如夢,”,《虞美人》中的“小樓昨夜又東風,”,《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赤壁賦》中的“,而卒莫消長也”。(3)論說文常用對比來增強說理的力度,如《勸學》中“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功在不舍”,拿良馬和劣馬作比,強調(diào)了學習中堅持的重要性。三、本大題共1小題,共8分。5.(8分)閱讀下面《論語》語錄,完成下列各題。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保ā秾W而》)②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渌怪^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茏釉唬骸熬硬黄??!保ā稙檎罚葑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拮釉唬骸安粦嵅粏ⅲ汇话l(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妒龆罚咦釉唬骸肮胖畬W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保ā稇梿枴罚?)孔子稱贊子貢學習能“告諸往而知來者”。上面語錄與之相反的學習情狀是:“?!保?)閱讀以上《論語》語錄,寫一段話來分享你的閱讀體會。要求:至少引用上面2條語錄,150字左右。四、本大題共1小題,共7分。6.(7分)閱讀《鄉(xiāng)土中國》(節(jié)選)中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shù)氐耐饩窒嗯浜系?。你用文字把當時當?shù)氐那橐庥浟讼聛?,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映很難盡合于當時當?shù)氐泥骶种锌赡芤鸬姆磻?。文字之成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時卻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盡量地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誤會,所以不好。說話時我們?nèi)绻昧送暾木渥?,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這是從書本上學外國語的人常會感到的痛苦。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jīng)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fā)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這樣說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xiàn)了。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文字呢?我還想在這里推進一步說,在面對面社群里,連語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語言本是用聲音來表達的象征體系。象征是附著意義的事物或動作,我說“附著”是因為“意義”是靠聯(lián)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動作本身具有的性質(zhì)。這是社會的產(chǎn)物,因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為的時候,個人才需要有所表達;而且表達的結(jié)果必須使對方明白所要表達的意義。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數(shù)人共認的意義,也就是這一事物或動作會在多數(shù)人中引起相同的反應。因之,我們絕不能有個人的語言,只能有社會的語言。要使多數(shù)人能對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義,他們必須有著相同的經(jīng)歷,就是說在相似的環(huán)境中接觸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著了同一意義。因此在每個特殊的生活團體中,必有他們特殊的語言,有許多別種語言所無法翻譯的字句。語言只能在一個社群所有相同經(jīng)驗的一層上發(fā)生。群體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經(jīng)驗愈繁雜,發(fā)生語言的一層共同基礎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語言也愈趨于簡單化。這在語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墒菑牧硪环矫嬲f,在一個社群所用的共同語言之外,也必然會因個人間的需要而發(fā)生許多少數(shù)人間的特殊語言,即所謂的“行話”。行話是同行人中的話,外行人因為沒有這種經(jīng)驗,不會懂的。在每個學校里,甚至每個寢室里,都有他們特殊的語言。最普遍的特殊語言發(fā)生在母親和孩子之間?!疤厥庹Z言”常是特別有效,因為它可以擺脫字句的固定意義。語言像是個社會定下的篩子,如果我們有一種情意和這篩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過去。我想大家必然有過“無言勝似有言”的經(jīng)驗。其實這個篩子雖則有助于人和人間的了解,但同時卻也使人和人間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實際情意都走了一點樣。我們永遠在【甲】,使感覺敏銳的人怨恨語言的束縛。李長吉要在這束縛中去求比較切近的表達,難怪他要【乙】了。于是在熟人中,我們話也少了,我們“【丙】”,我們“指石相證”,我們拋開了比較間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會意了。所以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征體系。我決不是說我們不必推行文字下鄉(xiāng),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已經(jīng)開始拋離鄉(xiāng)土社會,文字是現(xiàn)代化的工具。我要辮明的是鄉(xiāng)土社會中的文盲,并非出于鄉(xiāng)下人的“愚”,而是由于鄉(xiāng)土社會的本質(zhì)。而且我還愿意進一步說,單從文字和語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個社會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夠的,因為文字和語言,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傳的情、能達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鄉(xiāng)的人,必須先考慮到文字和語言的基礎,否則開幾個鄉(xiāng)村學校和使鄉(xiāng)下人多識幾個字,也許并不能使鄉(xiāng)下人“聰明”起來。(節(jié)選自費孝通《文字下鄉(xiāng)》)(1)請根據(jù)文意,將下面的詞語分別填寫在【甲】【乙】【丙】處。眉目傳情削足適履嘔盡心血(2)費孝通先生在《再論文字下鄉(xiāng)》中說:“如果中國社會鄉(xiāng)土性的基層發(fā)生了變化,也只有在發(fā)生了變化之后,文字才能下鄉(xiāng)?!彼谏衔闹惺侨绾侮U明這一觀點的?請簡要作答。五、本大題共1小題,共10分。7.(10分)閱讀《荷塘月色》(節(jié)選)、《我與地壇》(節(jié)選),完成下列各題。(一)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辮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節(jié)選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二)地壇離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傊?,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保ü?jié)選自史鐵生《我與地壇》)(1)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分別解釋《荷塘月色》(節(jié)選)中“冷靜”和《我與地壇》(節(jié)選)中“寧靜”的含義。(2)閱讀《荷塘月色》《我與地壇》中的寫景文字,分析景物描寫在兩篇散文中的不同作用。六、本大題共5小題,共20分。8.(2分)閱讀下面《論語》選文,完成小題。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遍喿x本則,下列句式與“父母唯其疾之憂”相同的一項是()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C.受制于人。 D.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9.(2分)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下列各項中,對這則《論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認為,能從廣泛地施與別人好處,又能賑濟大眾這些事去行仁政,是圣人的事功。 B.孔子認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連堯舜都擔心自己做不到,所以還是不要從這些方面去行仁政。 C.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就是推己及人的仁道。 D.孔子所施的教育,總是從平易、尋常的地方入手,而不求好高騖遠,這是孔子思想最可貴的地方,從本章就可以得到印證。10.(2分)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币韵抡f法不正確的是()A.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孔子認為,一旦大家這樣做了,全社會也就可以弘揚仁道,實現(xiàn)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為道德意識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約束性的特點。 C.孔子認為,仁德的修為,要靠自己來實行,不需要依靠別人的檢查督促來完成。 D.孔子一貫主張以禮馭情,以禮約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合禮的規(guī)定,即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11.(2分)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币韵抡f法不正確的是()A.“巧言”的“巧”是巧妙的意思。 B.令色”的“令”是美好的意思。 C.“鮮矣仁”的“鮮”在這里讀xiǎn,與“寡廉鮮恥”的“鮮”意思相同。 D.《子路》篇孔子所言“訥”“木”與“巧言”“令色”形成了對比。12.(2分)下列沒有表達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的一項是()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13.(10分)閱讀下面的《論語》文段,完成小題。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①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独锶省纷⑨專孩偬帲壕犹?,有接受、享用之意。②造次:倉促之間。(1)“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此句中的“道”指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本則的章旨。(2)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請結(jié)合選文,說說孔子是如何認識富貴與仁的關系的。七、本大題共1小題,共40分。14.(40分)有人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氣質(zhì),我們的時代將以怎樣的面貌被書寫,取決于我們每個人的表現(xiàn)。”以上文字,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請自擬題目,聯(lián)系實際,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思想認識或體驗感悟。文體不限,不少于700字。

2022-2023學年北京十一實驗中學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0分。1.(1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挽起褲腿走下稻田,是人們從播種到收獲季節(jié)見到的袁隆平最標準的“形象”。人們常提出的一個疑問是:中國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這樣一位世界級的農(nóng)業(yè)科學家?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普遍發(fā)生的饑饉給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那時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農(nóng)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農(nóng)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決心,拼盡畢生精力用農(nóng)業(yè)科技戰(zhàn)勝饑餓。他在1961年發(fā)現(xiàn)“天然雜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為世界農(nóng)業(yè)史上的經(jīng)典事例。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課鈴聲響過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筆灰塵,掖著講義夾,匆匆來到校園外的早稻試驗田。采用常規(guī)法培育出來的早稻常規(guī)品種正在勾頭散籽,呈現(xiàn)一派豐收景象。袁隆平把講義夾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觀察起來。突然,他那敏銳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態(tài)特異、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氣靜神地伸出雙手,欣喜地撫摸著那可愛的稻穗,激動得幾乎要喊出聲來!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優(yōu)異,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壯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條扎上記號,從此格外精心地照顧這蔸稻禾。收獲季節(jié)他得到了一把金燦燦的稻種。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這些種子播種到試驗田里,期待收獲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種??墒钱斞砻玳L高之后,袁隆平發(fā)現(xiàn),它們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遲的遲,早的早,沒有哪一蔸的性狀超過它們的前代。一種失望的情緒掠過袁隆平心頭,但是對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有著深入研究的袁隆平進而想到,從遺傳學的分離律觀點看,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是不會有分離的,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xiàn)分離現(xiàn)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發(fā)生分離,那么可以斷定去年發(fā)現(xiàn)的性狀優(yōu)異稻株是一株“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他返回試驗田對那些出現(xiàn)分離的稻株進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遲熟……一一做了詳盡記錄。經(jīng)過反復統(tǒng)計計算,袁隆平證明,這次發(fā)現(xiàn)完全符合孟德爾的分離規(guī)律。袁隆平的實踐讓他發(fā)現(xiàn)了真理:只要探索出其中規(guī)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也就一定能把這種優(yōu)勢應用到生產(chǎn)上,從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產(chǎn)量。關于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世界上已有美國、日本等國的科學家從事過研究,但沒有成功。這無疑是一道世界難題。況且,他還得頂著研究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是“對遺傳學的無知”等權(quán)威學者的指責和壓力。袁隆平根據(jù)自己的實踐,以科學家的膽識和眼光斷定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輝的前景,他決心義無反顧地堅持研究。他知道,自己直接觀察到的一些事實表明水稻具有雜種優(yōu)勢,“無優(yōu)勢論”是沒有試驗依據(jù)的推論,這一推論與自交系的雜交優(yōu)勢現(xiàn)象相矛盾,袁隆平堅信搞雜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無優(yōu)勢論”這一傳統(tǒng)觀念挑戰(zhàn),從而拉開了我國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序幕。袁隆平認為,水稻的雜交優(yōu)勢利用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進行人工去雄,這種方法產(chǎn)生的種子數(shù)量極為有限,不可能在生產(chǎn)上推廣應用;再一條路就是培育出一個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種的花粉去給它授粉雜交,產(chǎn)生出用于生產(chǎn)的雜交種子。這項研究難度確實太大,無法在生產(chǎn)中得到應用。但袁隆平不打算退卻。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又走進了安江農(nóng)校的稻田,去尋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彎腰駝背去尋找這種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上,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馬上把這株洞庭早秈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條標記。袁隆平欣喜異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終于找到了。兩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論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發(fā)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理論設想和實現(xiàn)途徑,開創(chuàng)了水稻研究的新紀元。(取材于《語文》必修上冊第4課)材料二從他到復旦大學的第二年起,鐘揚就開始主動到西藏采集種子。2009年,鐘揚正式成為中組部援藏干部。據(jù)統(tǒng)計,在這十幾年間,他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萬顆種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鐘揚為什么要收集種子?“一個基因能夠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能夠造福萬千蒼生。青藏高原這個占我國領土面積1/7的地區(qū),植物種類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來無人涉足,植物資源被嚴重低枯?!辩姄P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這樣介紹。他扎根在此,努力為人類建一個來自世界屋脊的種子“寶庫”。然而,在西藏采集種子更多的是隨時出現(xiàn)的高原反應和長時間的體力透支。而鐘揚卻背著他經(jīng)典的黑色雙肩包,穿著磨白了的牛仔褲,戴著一頂寬檐帽,邁著長期痛風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個植物學家的極限,連藏族同事都稱他為“鐘大膽”。鐘揚在西藏大學理學院的一位同事說:“每次和鐘老師采種子都是驚險和驚喜并存?!?017年5月的一場講座中,鐘揚曾介紹自己實驗室研究過一種“長壽基因”。他們使用生命期5至7天的線蟲作為實驗對象,當某種基因被敲除后,線蟲壽命可增加5至7倍。有人問,只要敲除一個基因,人是否就可以更長壽。鐘揚回答:“這個基因主管生殖,要想長壽必須在一出生就去除掉,這意味著你將終身無法生育?!睂τ阽姄P這樣的植物學家來說,生命的長短成為了藏在基因里的秘密。但對于他個人來講,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或許在與千千萬萬種生命打交道的過程中,鐘揚已經(jīng)有了答案?!霸谝粋€適宜生物生存與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中,不乏各種各樣的成功者,它們造就了生命的輝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絕不只是一種形式。當一個物種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須迎接惡劣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時候,總是需要一些先鋒者犧牲個體的優(yōu)勢,以換取整個群體乃至物種新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機遇。換言之,先鋒者為成功者奠定了基礎,它們在生命的高度上應該是一致的?!痹趶偷┐髮W2012年7月6日的??希姄P發(fā)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這樣寫道。在探尋生命的邊界時,他甘愿成為一個先鋒者。鐘揚的身體條件是不適合長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年,鐘揚突發(fā)腦出血,對常人來說,這應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鐘揚卻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計時的鬧鐘。2017年9月25日,鐘揚忙碌的行程在出差赴內(nèi)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學院作報告之后戛然而止?!叭魏紊加薪Y(jié)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xù)下去,而我們采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發(fā)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睂τ谏囊饬x,鐘揚這樣說。(取材于《語文》必修上冊第4課)(1)請根據(jù)以上兩則材料,分別為它們擬寫一個凸顯所報道人物特點的標題。不超過10個字。(2)根據(jù)以上兩則材料中袁隆平、鐘揚的事跡,概括科學家所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zhì)?!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擬寫標題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理解材料內(nèi)容,擬寫標題時需要凸顯人物特點。(2)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本題,需要篩選材料相關內(nèi)容,進而分析、概括?!窘獯稹浚?)材料一主人公是袁隆平,文章主要寫他為了研究出高產(chǎn)水稻,終生奮斗在一線,大半生和泥土打交道的事跡。袁隆平為了實驗,常年扎根試驗田,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彎腰駝背,做著這些的袁隆平,就和農(nóng)民一樣,說他是“泥腿子”專家,“泥腿子”科學家最符合他的形象特點。故可擬題為“泥腿子”科學家或“泥腿子”專家;材料二主人公是我國走在收集種子、研究種子最前沿的科學家鐘揚。文章主要內(nèi)容是寫鐘楊為了收集種子,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怕犧牲生命,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個植物學家的極限,連藏族同事都稱他為“鐘大膽”,這是對他工作精神的形象表述。綜上可擬題為:種子達人“鐘大膽”。(2)結(jié)合“青年袁隆平便下定決心,拼盡畢生精力用農(nóng)業(yè)科技戰(zhàn)勝饑餓”“我們采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發(fā)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可概括出,擁有用科技造福人民的堅定信念。結(jié)合“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筆灰塵,掖著講義夾,匆匆來到校園外的早稻試驗田”“鐘揚卻背著他經(jīng)典的黑色雙肩包,穿著磨白了的牛仔褲,戴著一頂寬檐帽,邁著長期痛風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個植物學家的極限”可概括出,身體力行,重視實踐研究。結(jié)合“袁隆平把講義夾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觀察起來……可是當秧苗長高之后,袁隆平發(fā)現(xiàn),它們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遲的遲,早的早,沒有哪一蔸的性狀超過它們的前代……他返回試驗田對那些出現(xiàn)分離的稻株進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遲熟……一一做了詳盡記錄。經(jīng)過反復統(tǒng)計計算,袁隆平證明,這次發(fā)現(xiàn)完全符合孟德爾的分離規(guī)律”可概括出,善于觀察反思,能從失敗中發(fā)現(xiàn)真理。結(jié)合“水稻具有雜種優(yōu)勢,‘無優(yōu)勢論’是沒有試驗依據(jù)的推論,這一推論與自交系的雜交優(yōu)勢現(xiàn)象相矛盾,袁隆平堅信搞雜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無優(yōu)勢論’這一傳統(tǒng)觀念挑戰(zhàn)”可概括出,有科學而獨到的認知,敢于向傳統(tǒng)觀念挑戰(zhàn)。結(jié)合“……這項研究難度確實太大,無法在生產(chǎn)中得到應用。但袁隆平不打算退卻”可概括出,有膽識,無懼研究道路上的困難。結(jié)合“兩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論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發(fā)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理論設想和實現(xiàn)途徑,開創(chuàng)了水稻研究的新紀元”“在探尋生命的邊界時,他甘愿成為一個先鋒者”可概括出,甘做科研的開拓者、奠基人,不斷開創(chuàng)研究的新領域、提升研究的新高度。答案:(1)(示例)材料一:“泥腿子”科學家。材料二:種子達人“鐘大膽”。(2)①擁有用科技造福人民的堅定信念。②身體力行,重視實踐研究。③善于觀察反思,能從失敗中發(fā)現(xiàn)真理。④有科學而獨到的認知,敢于向傳統(tǒng)觀念挑戰(zhàn)。⑤有膽識,無懼研究道路上的困難。⑥甘做科研的開拓者、奠基人,不斷開創(chuàng)研究的新領域、提升研究的新高度。二、本大題共1小題,共25分。2.(12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蘇轍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搽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無所嗜好,以圖史為園囿,文章為鼓吹,至此亦皆罷去。獨喜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是時,轍亦遷???,書來告曰:“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于東坡。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數(shù)十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并錄之,以遺后之君子。子為我志之。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貧,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件,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①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瘻Y明此語,蓋實錄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嗟夫!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于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淵明,其誰肯信之?雖然,子瞻之仕,其出入進退猶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轍少而無師,子瞻既冠而學成,先君命轍師焉。子瞻常稱轍詩有古人之風,自以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東坡,其學日進,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詩比杜子美、李太白為有余,遂與淵明比。轍雖馳驟②從之,常出其后,其和淵明,轍繼之者亦一二焉。(有刪改)【注釋】①尾(mǐn)勉:努力。②馳驟:指馬飛快地奔跑,這里比喻用力地追。(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字詞的意思。①子為我志之志:記述,記載②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師范:學習,效法③其誰肯信之其:豈,難道④先君命轍師焉焉:代詞,他(2)請用一個四字詞語,概括蘇軾“謫居儋耳”時的生活態(tài)度。(3)閱讀第二段,概括蘇東坡追和陶淵明詩歌的原因?!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含義的掌握能力。解答時,學生要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也可以借助語境、語法知識來推斷。(2)本題考查學生對內(nèi)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時,要從文本中篩選相關信息,再用恰當?shù)脑~語概括作答。(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關內(nèi)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學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對應的信息點,再對其進行準確翻譯的基礎上概括分析?!窘獯稹浚?)①句意:你為我把這些記下來。志:記述,記載。②句意:想在晚年學得他一點長處的原因。師范:學習,效法。③句意: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其:豈,難道。④句意:先父便要我向他學習。焉:代詞,他。(2)由“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搽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無所嗜好,以圖史為園囿,文章為鼓吹,至此亦皆罷去。獨喜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可知,蘇軾晚年謫居儋耳不以生活為苦,而是精神飽滿,并深服淵明且立志學陶,從中可以看出,蘇軾安貧樂道的生活態(tài)度。(3)由“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可知,蘇軾偏愛陶淵明的詩歌;由“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可知,陶淵明的為人之道令蘇軾自??;由“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可知,蘇軾借和陶淵明的詩來表明態(tài)度:敬服陶淵明,以他為榜樣。答案:(1)①記述,記載;②學習,效法;③豈,難道;④代詞,他。(2)安貧樂道(3)①蘇軾偏愛陶淵明的詩歌;②陶淵明的為人之道令蘇軾自??;③蘇軾借和陶淵明的詩來表明態(tài)度:敬服陶淵明,以他為榜樣。參考譯文:東坡先生被貶謫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羅浮山下,只和幼子蘇過挑著東西過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毛竹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山藥和芋頭,心中沒有(居)堂皇之室、(吃)精美食物的想法。(子瞻)平日沒有什么特殊的愛好,(只是)把圖書史籍當作園囿(來游覽),把文章當作音樂(來欣賞),到了這時也全都停下來了。只是喜歡寫詩,(他的詩)高深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弱疲憊的精神狀態(tài)。這時,我也被貶謫到海康,(子瞻)來信對我說:“古時詩人寫過模擬古人的作品,沒有追和古人的詩。追和古人的詩,便從我東坡開始。在詩人中沒有誰是我特別喜愛的,我唯獨喜愛陶淵明的詩。陶淵明作詩不多,但他的詩表面上質(zhì)樸,實際上綺麗;表面上瘦勁,實際上豐腴。即使是曹植、劉楨、鮑照、謝靈運、李白、杜甫眾位詩人,都趕不上他。我前后和淵明的詩共一百幾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認為在淵明面前并不覺得很慚愧?,F(xiàn)在我要把它們編成集子并且抄錄下來,為的是把它們送給后世的君子。你為我把這些記下來。但是我對于淵明,哪里只是喜愛他的詩呢?對他的為人,我確實是很有感觸的。淵明臨終,寫信給陶儼等人說:‘我年輕時生活窮苦,常常因為家里貧窮東奔西跑。我性子剛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觸,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會給你們留下禍患。于是盡力辭去世事,使你們很小就過著挨餓受凍的生活?!瘻Y明這些話,說的是實際情況。我現(xiàn)在真的有了他這種毛病,由于自己沒有早早知道這種毛病,(我)做了半輩子官,卻招來了世間的災禍。這就是我十分佩服淵明,想在晚年學得他一點長處的原因?!卑?!陶淵明不肯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齊去拜見鄉(xiāng)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審案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頓的境地,最后還是不改悔,以致陷入大難之中,才想起在晚年從淵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雖然是這樣,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職或升或降的原因還是可以考究出來的。后世君子一定會有辦法做出決斷的。我年輕時沒有老師,子瞻成年后學有所成,先父便要我向他學習。子瞻曾經(jīng)稱贊我的詩具有古人的風范,我自認為比不上古人。然而自從子瞻被貶謫(到黃州)住在東坡(之后),他的學問日益長進,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詩超過杜子美、李太白,終與陶淵明比肩。我雖然努力追隨著他,總是落在他的后面。他追和陶淵明的詩,我跟著寫了一些和詩。(二)3.(6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各題。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陶歸園田居(其一)①蘇軾環(huán)州多白水,際海皆蒼山。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東家著孔丘,西家著顏淵。市為不二價,農(nóng)為不爭田。周公與管蔡②,恨不茅三間。我飽一飯足,薇蕨補食前。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斗酒與只雞,酣歌餞華顛③。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咀⑨尅竣龠@首詩是蘇軾晚年被貶惠州所寫。②周公與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亂,周公率兵東征,平定叛亂。③華顛:白頭,指年老。(1)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和蘇軾的《和陶歸園田居(其一)》,抒寫了同樣的心情:輕松愉悅(樂我所然、適物自閑)。(2)張孝先說,“(陶淵明)其詩天然不可及。余讀東坡所和詩,仍是東坡本色。蓋各有其佳處耳”。請結(jié)合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或蘇軾的《和陶歸園田居(其一)》,對陶詩或蘇詩的特色加以賞析?!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對詩人感情的把握。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找出兩位詩人情感的相同部分。(2)本題考查對詩人情感與詩歌語言特點的把握。在整體上理解兩首詩內(nèi)容的基礎上,抓住評價語的關鍵詞,賞析詩歌特色。【解答】(1)從陶詩描繪的農(nóng)村生活的閑適自然與自語自在,蘇是最后四句中關鍵詞“適物自閑”“悠悠”“聊樂”可以得出兩首詩抒發(fā)了同樣的心情即:輕松愉悅(樂我所然、適物自閑)。(2)評價語中說到陶淵明的詩“天然不可及”,這是評價他詩歌的語言。比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就顯得語意淺顯,質(zhì)樸而自然,幾近白描的手法描繪了農(nóng)村恬靜而美好的田園風光。抒情也較為直接,比如“愛丘山”“戀”“思”等詞直接抒發(fā)對閑適無拘束的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流露出遠離官場,回歸田園生活的欣喜、激動之情。蘇詩評價語是“仍是東坡本色”。蘇詩平淡而富有深味。起首兩句“環(huán)州多白水,際海皆蒼山”就勾畫了一幅較為曠遠的自然山水圖畫。全詩用典較多,符合蘇詩詩歌一貫風格。比如用“孔丘”“顏淵”等人的典故來贊美鄰居德行的高尚。還寫到“不二價”“不爭田”“饋”“救”等,表現(xiàn)淳樸的民風。“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兩句意思是:魚鳥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內(nèi)心安閑,外物也自然安閑,這體現(xiàn)出人只要樂天安命,順應自然,就不會為外在環(huán)境所苦,而感到閑適自在,與自然、外物相融相親?!坝朴莆幢貭?,聊樂我所然”兩句則是描述詩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爾”即未必就是這樣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夠以自己認同的事物感到快樂,即只要內(nèi)心超脫,即使外物不順心意,也能夠自得其樂。答案:(1)輕松愉悅(樂我所然、適物自閑)(意思對即可)(2)【示例一】陶淵明的詩言淺意豐,自然質(zhì)樸?!稓w園田居》(其一)用尋常的田園意象、白描的手法描繪恬靜美好的田園風光,用“愛”“戀”“思”等詞直接抒發(fā)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在平實簡約的語言中流露出“返自然”的欣喜、激動之情?!臼纠刻K軾的詩平淡而富有深味?!逗吞諝w園田居(其一)》勾勒了一幅曠遠的自然山水圖景,以“孔丘”“顏淵”“周公”“管蔡”等典故表現(xiàn)鄉(xiāng)鄰品德高尚,用“不二價”“不爭田”“饋”“救”等詞描述了淳樸的民風;蘇軾陶醉于美景、鄉(xiāng)情,反映了他超然曠達的心胸、安貧守節(jié)的志趣。陶詩譯文: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wǎng),轉(zhuǎn)眼間離田園已十余年?;\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里魚向往著從前深淵。我愿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繞房宅方圓有十余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后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蕩著裊裊炊煙。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庭院內(nèi)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久困于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賞析: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一一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边€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wǎng)”“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zhì)樸無華。這首詩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xiàn)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詩便顯得自然。總之,這是經(jīng)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4.(7分)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1)古詩文常用典故表達豐富而含蓄的思想情感?!抖谈栊小分小皢褑崖锅Q,食野之蘋”,借《詩經(jīng)》中的詩句表達招納賢才的熱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詩人借“元嘉北伐”的歷史暗示南宋朝廷要汲取歷史教訓。(2)古人常借“月”的意象寄情悟理,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虞美人》中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赤壁賦》中的“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3)論說文常用對比來增強說理的力度,如《勸學》中“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拿良馬和劣馬作比,強調(diào)了學習中堅持的重要性?!痉治觥勘绢}考查學生對名句名篇的識記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為兩類:識記式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其中識記式默寫考查字形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主要考查在語境中的具體運用,具有一定難度,理解能力和記憶力都同時考查到了?!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食野之蘋贏得倉皇北顧(重點字:贏、皇)(2)一尊還酹江月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唯見江心秋月白盈虛者如彼(重點字:尊、酹、盈)(3)駑馬十駕(重點字:駑、駕)三、本大題共1小題,共8分。5.(8分)閱讀下面《論語》語錄,完成下列各題。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保ā秾W而》)②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渌怪^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保ā秾W而》)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④子曰:“君子不器?!保ā稙檎罚葑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⑥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⑦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保ā稇梿枴罚?)孔子稱贊子貢學習能“告諸往而知來者”。上面語錄與之相反的學習情狀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2)閱讀以上《論語》語錄,寫一段話來分享你的閱讀體會。要求:至少引用上面2條語錄,150字左右?!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時,要理解語錄含義,再結(jié)合題目要求選擇恰當?shù)木渥印#?)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解答時,要理解語錄含義,明確語錄講述的內(nèi)容,再結(jié)合題目要求寫閱讀體會?!窘獯稹浚?)“告諸往而知來者”意思是告訴你以前的事,你卻知道未來。因為子貢能獨立思考、舉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贊揚。據(jù)此可以確定與之相反的學習情狀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2)解答時,要理解這些語錄的含義,可以選取自己熟悉的語錄,找出其共同點,再結(jié)合題目要求至少引用上面2條語錄談閱讀體會即可。如“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jié)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答案:(1)舉一隅不以三隅反(2)示例:孔子認為學習要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才能獲得新知識;同時,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與思考結(jié)合的過程。因為i學習和思考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jié)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真知?,F(xiàn)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為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學習,大腦卻一片空白,學習只為了追求數(shù)量,而不在乎質(zhì)量,結(jié)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學習在思考,也在于吸收;也有不少人,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學習。只是一味地思考,沒有一定的學習指導,結(jié)果思考鉆進了死胡同,就難免是非不分。因?qū)W習而思考,而感到充實。因思考而學習,而感到明智??梢姡瑢W習與思考緊密結(jié)合,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強調(diào)學習與思考相結(jié)合的重要性。參考譯文:①孔子說:“君子食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雹谧迂晢枺骸啊对姟飞厦嬲f,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回答)說:“賜啊,這樣的話,我就可以與你談論詩了,告訴你發(fā)生過的事情,你就可以推斷出未來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啊!”③孔子說:“溫習過去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做老師了。”④孔子說:“君子不應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雹菘鬃诱f:“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⑥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雹呖鬃诱f:“古代學者學習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現(xiàn)在的學者學習是為了裝飾給別人看。”四、本大題共1小題,共7分。6.(7分)閱讀《鄉(xiāng)土中國》(節(jié)選)中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shù)氐耐饩窒嗯浜系?。你用文字把當時當?shù)氐那橐庥浟讼聛恚绻诋悤r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映很難盡合于當時當?shù)氐泥骶种锌赡芤鸬姆磻?。文字之成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時卻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盡量地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誤會,所以不好。說話時我們?nèi)绻昧送暾木渥?,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這是從書本上學外國語的人常會感到的痛苦。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jīng)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fā)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這樣說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xiàn)了。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文字呢?我還想在這里推進一步說,在面對面社群里,連語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語言本是用聲音來表達的象征體系。象征是附著意義的事物或動作,我說“附著”是因為“意義”是靠聯(lián)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動作本身具有的性質(zhì)。這是社會的產(chǎn)物,因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為的時候,個人才需要有所表達;而且表達的結(jié)果必須使對方明白所要表達的意義。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數(shù)人共認的意義,也就是這一事物或動作會在多數(shù)人中引起相同的反應。因之,我們絕不能有個人的語言,只能有社會的語言。要使多數(shù)人能對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義,他們必須有著相同的經(jīng)歷,就是說在相似的環(huán)境中接觸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著了同一意義。因此在每個特殊的生活團體中,必有他們特殊的語言,有許多別種語言所無法翻譯的字句。語言只能在一個社群所有相同經(jīng)驗的一層上發(fā)生。群體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經(jīng)驗愈繁雜,發(fā)生語言的一層共同基礎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語言也愈趨于簡單化。這在語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可是從另一方面說,在一個社群所用的共同語言之外,也必然會因個人間的需要而發(fā)生許多少數(shù)人間的特殊語言,即所謂的“行話”。行話是同行人中的話,外行人因為沒有這種經(jīng)驗,不會懂的。在每個學校里,甚至每個寢室里,都有他們特殊的語言。最普遍的特殊語言發(fā)生在母親和孩子之間?!疤厥庹Z言”常是特別有效,因為它可以擺脫字句的固定意義。語言像是個社會定下的篩子,如果我們有一種情意和這篩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過去。我想大家必然有過“無言勝似有言”的經(jīng)驗。其實這個篩子雖則有助于人和人間的了解,但同時卻也使人和人間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實際情意都走了一點樣。我們永遠在【甲】,使感覺敏銳的人怨恨語言的束縛。李長吉要在這束縛中去求比較切近的表達,難怪他要【乙】了。于是在熟人中,我們話也少了,我們“【丙】”,我們“指石相證”,我們拋開了比較間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會意了。所以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征體系。我決不是說我們不必推行文字下鄉(xiāng),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已經(jīng)開始拋離鄉(xiāng)土社會,文字是現(xiàn)代化的工具。我要辮明的是鄉(xiāng)土社會中的文盲,并非出于鄉(xiāng)下人的“愚”,而是由于鄉(xiāng)土社會的本質(zhì)。而且我還愿意進一步說,單從文字和語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個社會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夠的,因為文字和語言,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傳的情、能達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鄉(xiāng)的人,必須先考慮到文字和語言的基礎,否則開幾個鄉(xiāng)村學校和使鄉(xiāng)下人多識幾個字,也許并不能使鄉(xiāng)下人“聰明”起來。(節(jié)選自費孝通《文字下鄉(xiāng)》)(1)請根據(jù)文意,將下面的詞語分別填寫在【甲】【乙】【丙】處。眉目傳情削足適履嘔盡心血(2)費孝通先生在《再論文字下鄉(xiāng)》中說:“如果中國社會鄉(xiāng)土性的基層發(fā)生了變化,也只有在發(fā)生了變化之后,文字才能下鄉(xiāng)?!彼谏衔闹惺侨绾侮U明這一觀點的?請簡要作答?!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詞語的運用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語段的內(nèi)容,結(jié)合語境作出正確的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nèi)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甲】結(jié)合“語言像是個社會定下的篩子,如果我們有一種情意和這篩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過去。我想大家必然有過‘無言勝似有言’的經(jīng)驗。其實這個篩子雖則有助于人和人間的了解,但同時卻也使人和人間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實際情意都走了一點樣。我們永遠在【甲】,使感覺敏銳的人怨恨語言的束縛”可知,語言是標準,每個人都要適應這個標準,故選削足適履:指鞋小腳大,把腳削去一塊去適應鞋子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遷就現(xiàn)有條件,或不顧具體條件地生搬硬套?!疽摇拷Y(jié)合“李長吉要在這束縛中去求比較切近的表達,難怪他要【乙】了”可知,李長吉,指中唐詩人、奇才李賀,一生嘔心瀝血地寫詩,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故選嘔盡心血: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為事業(yè)、工作、文藝創(chuàng)作等用心的艱苦。【丙】結(jié)合“于是在熟人中,我們話也少了,我們‘【丙】’,我們‘指石相證’,我們拋開了比較間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會意了。所以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征體系”可知,指人們通過語言以外的方式溝通交流,故選眉目傳情:用眼色傳遞情意。多用于男女之間。(2)結(jié)合“這樣說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xiàn)了。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文字呢?”可知,從鄉(xiāng)土社會的角度說,指出鄉(xiāng)土社會是熟人社會,不需要文字來表情達意,鄉(xiāng)下人不識字也并不是因為“愚”。結(jié)合“所以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征體系”“而且我還愿意進一步說,單從文字和語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個社會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夠的,因為文字和語言,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傳的情、能達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鄉(xiāng)的人,必須先考慮到文字和語言的基礎,否則開幾個鄉(xiāng)村學校和使鄉(xiāng)下人多識幾個字,也許并不能使鄉(xiāng)下人‘聰明’起來”可知,從文字的角度論,指出文字并非傳情達意的唯一工具,而且是有缺陷的工具;文字下鄉(xiāng)并不能使鄉(xiāng)下人“聰明”起來;文字是現(xiàn)代化的工具。答案:(1)【甲】削足適履【乙】嘔盡心血【丙】眉目傳情(2)從鄉(xiāng)土社會的角度說,指出鄉(xiāng)土社會是熟人社會,不需要文字來表情達意,鄉(xiāng)下人不識字也并不是因為“愚”。從文字的角度論,指出文字并非傳情達意的唯一工具,而且是有缺陷的工具;文字下鄉(xiāng)并不能使鄉(xiāng)下人“聰明”起來;文字是現(xiàn)代化的工具。五、本大題共1小題,共10分。7.(10分)閱讀《荷塘月色》(節(jié)選)、《我與地壇》(節(jié)選),完成下列各題。(一)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辮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節(jié)選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二)地壇離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傊?,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節(jié)選自史鐵生《我與地壇》)(1)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分別解釋《荷塘月色》(節(jié)選)中“冷靜”和《我與地壇》(節(jié)選)中“寧靜”的含義。(2)閱讀《荷塘月色》《我與地壇》中的寫景文字,分析景物描寫在兩篇散文中的不同作用?!痉治觥浚?)本題考查的是對詞語的理解。首先理解詞語的本義,再結(jié)合語境進行具體分析,得出答案。(2)本題考查的是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首先把握景物的特點,再結(jié)合背景,進行分析,得出答案?!窘獯稹浚?)“冷靜”根據(jù)原文“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可知,“冷靜”指環(huán)境的安靜,同時也是說作者獨處的內(nèi)心的平靜,是一種自由?!皩庫o”修飾的是去處,這個去處是指地壇,在結(jié)合對地壇環(huán)境的描寫,地壇是安靜的。作者在殘疾后,找到這一個寧靜的去處,后文說到是上天的苦心安排,因此作者也在這里獲得了內(nèi)心的安寧沉靜。(2)《荷塘月色》:荷塘一派素淡朦朧,寧靜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縷縷的,風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確是“恰倒好處”,與作者的心境吻合,這幽靜寧謐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無牽無掛獨自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擺脫不寧靜,得到安寧,這是寄情于景;但寧靜只是片刻,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讓作者想起江南采蓮的熱鬧與美麗,懷鄉(xiāng)的惆悵讓作者走出寧靜,回到家中,這是觸景生情?!段遗c地壇》:“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可見地壇破敗、荒蕪冷落、被人遺忘。“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可知,作者此時殘廢,失魂落魄。兩者的命運是相似的。“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可知,地壇讓作者在滿園的沉靜中看到了時間,有了對人生的思考,景理相融。答案:(1)冷靜:既指環(huán)境的安靜,也指獨處時內(nèi)心世界的寧靜,精神的潔凈脫俗或思想的自由。寧靜:指環(huán)境安靜,也指作者內(nèi)心安寧沉靜。(2)《荷塘月色》:作者借寧謐的荷塘、朦朧的月色及荷塘四周的景致,表達獲得暫時的安寧、自由的喜悅及無法真正擺脫愁悶的無奈,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段遗c地壇》:地壇曾經(jīng)壯麗輝煌,如今被廢棄,這與作者在瘋狂的年齡殘廢了雙腿的命運十分相似;地壇歷盡滄桑卻從容坦蕩,啟迪作者對人生的思考,景理相融。六、本大題共5小題,共20分。8.(2分)閱讀下面《論語》選文,完成小題。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遍喿x本則,下列句式與“父母唯其疾之憂”相同的一項是()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C.受制于人。 D.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式的判斷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每個句子的含義,正確判斷文言句式?!窘獯稹坷涫琴e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父母唯憂其疾”。句意:父母只為孩子的疾病擔憂(而不擔憂別的)。A.賓語前置句,與例句相同,正常語序為“不知句讀,不解惑”。句意:(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B.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冰,水為之,而于水寒”。句意:冰,是水凝結(jié)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C.被動句,“于”表被動。句意:被別人控制。D.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蚓無利爪牙,強筋骨”。句意: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故選:A。9.(2分)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下列各項中,對這則《論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認為,能從廣泛地施與別人好處,又能賑濟大眾這些事去行仁政,是圣人的事功。 B.孔子認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連堯舜都擔心自己做不到,所以還是不要從這些方面去行仁政。 C.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就是推己及人的仁道。 D.孔子所施的教育,總是從平易、尋常的地方入手,而不求好高騖遠,這是孔子思想最可貴的地方,從本章就可以得到印證。【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文本,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窘獯稹緽.“所以還是不要從這些方面去行仁政”說法錯誤,原文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孔子并沒有“不要從這些方面去行仁政”之意,而是說求仁之道可以從淺易的做起。故選:B。10.(2分)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币韵抡f法不正確的是()A.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孔子認為,一旦大家這樣做了,全社會也就可以弘揚仁道,實現(xiàn)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為道德意識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約束性的特點。 C.孔子認為,仁德的修為,要靠自己來實行,不需要依靠別人的檢查督促來完成。 D.孔子一貫主張以禮馭情,以禮約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合禮的規(guī)定,即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文本,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窘獯稹緽.“‘仁’作為道德意識和人文精神的外化”錯誤?!岸Y”應是作為道德意識和人文精神的外化,“仁”是內(nèi)在的。故選:B。11.(2分)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A.“巧言”的“巧”是巧妙的意思。 B.令色”的“令”是美好的意思。 C.“鮮矣仁”的“鮮”在這里讀xiǎn,與“寡廉鮮恥”的“鮮”意思相同。 D.《子路》篇孔子所言“訥”“木”與“巧言”“令色”形成了對比?!痉治觥勘绢}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應明確要求,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理解詞語的意思,作出正確的選擇?!窘獯稹烤湟猓嚎鬃诱f:“花言巧語,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很少是仁德的?!盇.“巧妙”錯誤?!扒伞?,好;“巧言”即花言巧語。故選:A。12.(2分)下列沒有表達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的一項是()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C.斯是陋室,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