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延所得稅學習手冊_第1頁
遞延所得稅學習手冊_第2頁
遞延所得稅學習手冊_第3頁
遞延所得稅學習手冊_第4頁
遞延所得稅學習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遞延所得稅學習手冊

第一部分:企業(yè)會計準則、解釋、應用指南及案例詳解...............................1

第一節(jié):邏輯圖解.............................................................1

第二節(jié):會計準則.............................................................1

第三節(jié):準則解釋.............................................................6

第四節(jié):應用指南.............................................................9

第四節(jié):經典案例詳解........................................................13

第二部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23

第一篇:遞延所得稅很難嗎?我給你最通俗和最全的解釋........................23

第二篇:會計實務一一企業(yè)所得稅思維導圖.....................................59

第三篇:徹底理解“遞延所得稅”.............................................75

第四篇:遞延所得稅通俗理解!...............................................81

第五篇:秒懂遞延所得稅......................................................88

第六篇:遞延所得稅?。?!....................................................93

第七篇:遞延所得稅!看不懂就算了。.........................................97

第八篇:遞延所得稅;理論、底稿、附注,掌握這些,以后再也不用通宵了!.......102

第一部分:企業(yè)會計準則、解釋、應用指南及案例詳解

第一節(jié):邏輯圖解

第二節(jié):會計準則

1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于2006年2月15日由財政部財會(2006)

3號文件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guī)范企業(yè)所得稅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的列

報,根據(jù)《企業(yè)會計準則一一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本準則所稱所得稅包括企業(yè)以應納稅所得額為基礎的各種境內和境

外稅額。

第三條本準則不涉及政府補助的確認和計量,但因政府補助產生暫時性差

異的所得稅影響,應當按照本準則進行確認和計量。

第二章計稅基礎

第四條企業(yè)在取得資產、負債時,應當確定其計稅基礎。資產、負債的賬

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存在差異的,應當按照本準則規(guī)定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

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笫五條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yè)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

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

第六條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

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抵扣的金額。

第三章暫時性差異

第七條暫時性差異,是指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

未作為資產和負債確認的項目,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確定其計稅基礎的,該計稅基

礎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也屬于暫時性差異。

按照暫時性差異友未來期間應稅金額的影響,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

扣暫時性差異。

第八條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

2

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應稅金額的暫時性差異。

(相關實例參見【案例3】和【案例4】)

第九條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

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相關實例參見【案例5】

和【案例6】)

第四章確認

第十條企業(yè)應當將當期和以前期間應交未交的所得稅確認為負債,將已支

付的所得稅超過應支付的部分確認為資產。

存在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或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當按照本準則規(guī)定確認遞

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麻得稅資產。(相關實例參見【案例7】)

第十一條除下列交易中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以外,企業(yè)應當確認所有應

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一)商譽的初始確認。(相關實例參見【案例9】)

(二)同時具有下列特征的交易中產生的資產或負債的初始確認:

1.該項交易不是企業(yè)合并;

2.交易發(fā)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或可抵扣虧損)

與子公司、聯(lián)營企業(yè)及合營企業(yè)的投資相關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

所得稅負債,應當按照本準則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確認。

第十二條企業(yè)對與子公司、聯(lián)營企業(yè)及合營企業(yè)投資相關的應納稅暫時性

差異,應當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但是,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除外:

(一)投資企業(yè)能夠控制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時間;

(二)該暫時性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不會轉回。

第十三條企業(yè)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

額為限,確認由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但是,同時具有下列

3

特征的交易中因資產或負債的初始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不予確認:

(一)該項交易不是企業(yè)合并;

(二)交易發(fā)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或可抵扣虧損)。

資產負債表日,有確鑿證據(jù)表明未來期間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

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當確認以前期間未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相

關實例參見【案例8】)

第十四條企業(yè)對與子公司、聯(lián)營企業(yè)及合營企業(yè)投資相關的可抵扣暫時性

差異,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一)暫時性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轉回;

(二)未來很可能獲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呼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

第十五條企業(yè)對于能夠結轉以后年度的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應當以很

可能獲得用來抵扣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的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應的

遞延所得稅資產。

第五章計量

第十六條資產負債表日,對于當期和以前期間形成的當期所得稅負債(或

資產),應當按照稅法規(guī)定計算的預期應交納(或返還)的所得稅金額計量。(相

關實例參見【案例10]和【案例11】)

第十七條資產負債表日,對于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應當根

據(jù)稅法規(guī)定,按照預期收回該資產或清償該負債期間的適用稅率計量。

適用稅率發(fā)生變化的,應對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進行

重新計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權益中確認的交易或者事項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

遞延所得稅負債以外,應當將其影響數(shù)計入變化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第十八條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計量,應當反映資產負債表

日企業(yè)預期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方式的所得稅影響,即在計量遞延所得稅資產和

遞延所得稅負債時,應當采用與收回資產或清償債務的預期方式相一致的稅率和

4

計稅基礎。

第十九條企業(yè)不應當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進行折現(xiàn)。

第二十條資產負債表日,企業(yè)應當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

如果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遞延所得稅資產的

利益,應當減記遞延配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

在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減記的金額應當轉回。

第二十一條企業(yè)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應當作為所得稅費用或收益計入

當期損益,但不包括下列情況產生的所得稅:

(一)企業(yè)合并。

(二)直接在所有者權益中確認的交易或者事項°

第二十二條與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者事項相關的當期所得稅和遞

延所得稅,應當計入麻有者權益。

第六章列報

第二十三條遞延圻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應當分別作為非流動資產和

非流動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

第二十四條所得稅費用應當在利潤表中單獨列示。

第二十五條企業(yè)應當在附注中披露與所得稅有關的下列信息:

(一)所得稅費生(收益)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所得稅費用(收益)與會計利潤關系的說明。

(三)未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可抵扣虧損的金額(如

果存在到期日,還應披露到期日)。

(四)對每一類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虧損,在列報期間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

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的金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依據(jù)。

(五)未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與對子公司、聯(lián)營企業(yè)及合營企業(yè)投資相

5

關的暫時性差異金額。

第三節(jié):準則解釋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8號一一所得稅》解釋

為了便于本準則的應用和操作,現(xiàn)就以下問題作出解釋:

<1)所得稅會方的基本要求;(2)資產、負債的訂稅基礎;(3)所得稅

費用的計算;(4)遞延所得稅的特殊處理。

一、所得稅會計的基本要求

(一)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

所得稅會計是以企業(yè)的資產負債表及其附注為依據(jù),結合相關賬簿資料,分

析計算各項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通過比較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杭基

礎之間的差異,確定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或者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產生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或者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

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按照稅法規(guī)定允許抵減以后年度利潤的可抵

扣虧損,視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按照暫時性差異與適用所得稅稅率計算的結果,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

所得稅負債以及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費用。其中,確認由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

遞延所得稅資產,應當以未來期間很可能取得用未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

稅所得額為限,該應納稅所得額為未來期間企業(yè)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實現(xiàn)的應納稅

所得額,以及因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在未來期間轉回相應增加的應稅所得,并應提

供相關的證據(jù)。

(二)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的轉回

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后,相關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或可抵

扣暫時性差異于以后期間轉回的,應當調整原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

得稅負債以及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費用。

6

(三)所得稅費用在利潤表中的列示

利潤表中應當單獨列示所得稅費用。所得稅費用由兩部分內容構成:一是按

照稅法規(guī)定計算的當期所得稅費用(當期應交所得稅);二是按照上述規(guī)定計算

的遞延所得稅費用,但不包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項目的交易和事項以及企業(yè)合

并的所得稅影響。

所得稅會計的關鍵在于確定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

一經確定,即可計算暫時性差異并在此基礎上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

負債以及遞延所得稅費用。

二、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

(一)資產的計稅基礎

本準則第五條規(guī)定,“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yè)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

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

通常情況下,資產取得時其入賬價值與計稅基礎是相同的,后續(xù)計量因會計

準則規(guī)定與稅法規(guī)定不同,可能造成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

例如,各項資產如發(fā)生減值,提取的減值準備。按照會計準則規(guī)定,資產的

可變現(xiàn)凈值或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時,應當計提相關的減值準備;稅法規(guī)

定,企業(yè)提取的減值準備一般不能稅前抵扣,只有在資產發(fā)生實質性損失時才允

許稅前扣除,產生了資產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即暫時性差異。假定

某企業(yè)期末持有一批存貨,成本為1000萬元,按照存貨準則規(guī)定,估計其可變

現(xiàn)凈值為800萬元,對于可變現(xiàn)凈值低于成本的差額,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200萬元,由于稅法規(guī)定資產的減值損失在發(fā)生實質性損失前不允許稅前扣除,

該批存貨的計稅基礎仍為1000萬元,其賬面價值為800萬元,兩者之間的差額

200萬元即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又如,會計準則規(guī)定,企業(yè)自行開發(fā)的無形資產在滿足資本化條件后發(fā)生的

支出應當資本化,確認為無形資產成本;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的研究開發(fā)支出一般可

于發(fā)生當期稅前扣除,由此產生自行開發(fā)的無形資產在持有期間的暫時性差異。

7

(二)負債的計稅基礎

本準則第六條規(guī)定,”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

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抵扣的金額。

一般而言,短期借款、應付票據(jù)、應付賬款、其他應交款等負債的確認和償

還,不會對當期損益和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影響,其計稅基礎即為賬面價值。

某些情況下,負債的確認可能會涉及損益,進而影響不同期間的應納稅所得

額,使得其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之間產生差額,如企業(yè)因或有事項確認的預計負

債。會計上對于預計負債,按照最佳估計數(shù)確認,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者當期損

益。按照稅法規(guī)定,與預計負債相關的費用多在實際發(fā)生時稅前扣除,該類負債

的計稅基礎為0,形成會計上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暫時性差異。

企業(yè)應于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對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進行分

析比較,兩者之間存在差異的,按照重要性原則,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

得稅負債及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費用。企業(yè)合并等特殊交易或事項中取得的資產和

負債,應在購買日比較其入賬價值與計稅基礎,/算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三、所得稅費用的計算

企業(yè)在計算確定當期應交所得稅以及遞延所騫稅費用(或收益)以后,利潤

表中的所得稅費用為兩者之和。即:所得稅費用二當期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

用(-遞延所得稅收益)

【案例1】某企業(yè)20X7年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中有關項目金額及其計稅

基礎如表1所示。

表1:有關項目金額及其計稅基礎(單位:元)

哲時性差異

序號項目賬面價值計稅基礎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1存貨2C000000220000002000000

2無形資產600000006000000

3預計負債100000001000000

合計60000003000000

8

除上述項目外,該企業(yè)其他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存在差異,

且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不存在期初余額,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O

假定當期按照稅法規(guī)定計算確定的應交所得稅為600萬元。該企業(yè)預計在未來期

間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該企業(yè)計算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費用以及

所得稅費用如下。

遞延所得稅負債=6000OOOX33%=1980000(元)

遞延所得稅資產=3000000X33%=990000(元)

遞延所得稅費用;980000-990000=990000(元)

所得稅費用二6000000+990000=6990000(元)

四、遞延所得稅的特殊處理

某些情況下,遞延所得稅產生于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或者產

生于企業(yè)合并中因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這類交易或

事項中產生的遞延所得稅,不影響利潤表中確認的所得稅費用,其所得稅影響應

視情況分別確認。

(一)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遞延所得稅

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的所得稅影響,無論是對當期所得稅的影

響還是遞延所得稅的影響,均應計入所有者權益。

(二)企業(yè)合并中產生的遞延所得稅

因會計準則規(guī)定與稅法規(guī)定對企業(yè)合并類型的劃分標準不同,某些情況下會

造成合并中取得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的差異。因企業(yè)合并產生的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或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影響,應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

所得稅資產的同時,相應調整合并中應予確認的商譽。

第四節(jié):應用指南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8號一所得稅》應用指南

9

一、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

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或者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的,產

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或者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

其計稅基礎的,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一)資產的計稅基礎

本準則第五條規(guī)定,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yè)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

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

通常情況下,資產在取得時其入賬價值與計稅基礎是相同的,后續(xù)計量過程

中因《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與稅法規(guī)定不同,可能產生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

基礎的差異。

比如,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交易

性金融資產期末應以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如果按照稅

法規(guī)定,交易性金融資產在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即其計

稅基礎保持不變,則產生了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

假定某企業(yè)持有一項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為10。0萬元,期末公允價值為1500

萬元,如計稅基礎仍維持1000萬元不變,該計稅基礎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

500萬元即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二)負債的計稅基礎

本準則第六條規(guī)定,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抵扣的金額。

短期借款、應付票據(jù)、應付賬款等負債的確認和償還,通常不會對當期損益

和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影響,其計稅基礎即為賬面價值。但在某些情況下,負債的

確認可能會影響損益,并影響不同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使其計稅基礎與賬面價

值之間產生差額。比如,上述企業(yè)因某事項在當期確認了100萬元負債,計入當

期損益。假定按照稅法規(guī)定,與確認該負債相關的費用,在實際發(fā)生時準予稅前

扣除,該負債的計稅基礎為零,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

異C

10

企業(yè)應于資產負債表日,分析比較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兩

者之間存在差異的,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及相應的遞延所得稅

費用(或收益)。企業(yè)合并等特殊交易或事項中取得的資產和負債,應于購買日

比較其入賬價值與計稅基礎,按照本準則規(guī)定計算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

遞延所得稅負債。

二、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資產負債表日,企業(yè)應當按照暫時性差異與適用所得稅稅率計算的結果,確

認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以及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本

準則第十一條至第十三條規(guī)定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情況

除外。沿用上述舉例,假定該企業(yè)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遞延所得稅資產和

遞延所得稅負債不存在期初余額,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產生的500萬元應納稅暫

時性差異,應確認165萬元遞延所得稅負債;對于負債產生的100萬元可抵扣暫

時性差異,應確認33萬元遞延所得稅資產。

確認由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應當以未來期間很可能取

得用以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

企業(yè)在確定未來期間很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包括未來期間正常

生產經營活動實現(xiàn)的應納稅所得額,以及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因應納稅

暫時性差異的轉回而增加的應納稅所得額,并應提供相關的證據(jù)。

三、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計量

企業(yè)在計算確定當期所得稅(即當期應交所得稅)以及遞延所得稅費用(或

收益)的基礎上,應將兩者之和確認為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或收益),但不

包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的所得稅影響。即:

所得稅費用(或收益);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收益)

【案例2]沿用“一、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下的舉例資料,該企業(yè)12

月31日資產負債表中有關項目賬面價值及其計稅基礎如表2所示。

表2:有關項目賬面價值及其計稅基礎(單位:萬元)

11

暫時性差異

序號項目題面價值計稅基礎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拒時性差異

1交易性金融資產1500I000500

2負債1000100

合計500100

假定除上述項目外,該企業(yè)其他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存在

差異,也不存在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該企業(yè)當期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算確定的應

交所得稅為600萬元;該企業(yè)預計在未來期間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

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該企業(yè)計算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費用以及

所得稅費用如下。

遞延所得稅負債二500X33%=165(萬元)

遞延所得稅資產=100X33%=33(萬元)

遞延所得稅費用=165-33=132(萬元)

當期所得稅費用=600萬元

所得稅費用=600+132=732(萬元)

四、遞延所得稅的特殊處理

(一)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遞延所得稅。根據(jù)本準則第

二十二條規(guī)定,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

值的變動,相關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形成暫時性差異的,應當

按照本準則規(guī)定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

本公積〉。

(二)企業(yè)合并中產生的遞延所得稅。由于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與稅法規(guī)定對

企業(yè)合并的處理不同,可能會造成企業(yè)合并中取得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與其計

稅基礎的差異。比如非同一控制下企業(yè)合并產生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或可抵扣

暫時性差異,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同時,相關的遞延所得

稅費用(或收益),通常應調整企業(yè)合并中所確認的商譽。

12

(三)按照稅法規(guī)定允許用以后年度所得彌補的可抵扣虧損以及可結轉以后

年度的稅款抵減,比照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原則處理。

第四節(jié):經典案例詳解

一、關于暫時性差異的案例

1.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案例3]A企業(yè)于20X6年12月20日取得的某項固定資產,原價為750

萬元,使用年限為10年,會計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凈殘值為零。稅法

規(guī)定該類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lián)Q代較快的)采用加速折舊法計提

的折舊可予稅前扣除,該企業(yè)在計稅時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凈殘值為

零。20X8年12月31日,企業(yè)估計該項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為550萬元。

分析:

20X8年12月31日,該項固定資產的賬面余額=750-75X2=600(萬元),

該賬面余額大于其可收回金額550萬元,兩者之'可的差額應計提50萬元的固定

資產減值準備。

20X8年12月31日,該項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750-75X2-50=550(萬元)

其計稅基礎二750-750X20%-600X20%=480(萬元)

該項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550萬元與其計稅基礎480萬元之間的70萬元的

差額將于未來期間計入企業(yè)的應納稅所得額。

【案例4】A公司于20X7年1月1日將其某自用房屋用于對外出租,該房

屋的成本為75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20年。轉為投資性房地產之前,已使用

4年,企業(yè)按照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預計凈殘值為零。轉為投資性房地產核算

后,預計能夠持續(xù)可靠取得該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A公司采用公允價值對

該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xù)計量。假定稅法規(guī)定的折舊方法、折舊年限及凈殘值與

會計規(guī)定的相同。同時,稅法規(guī)定資產在持有期間公允價值的變動不計入應納稅

所得額,待處置時一并計算確定應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的金額。該項投資性房地產

在20X7年12月31E的公允價值為900萬元。

13

分析:該投資性房地產在20X7年12月31日的賬面價值為其公允價值900

萬元,其計稅基礎為取得成本扣除按照稅法規(guī)定允許稅前扣除的折舊額后的金額,

即其計稅基礎=750-750+20X5=562.5(萬元)。

該項投資性房地產的賬面價值900萬元與其計稅基礎562.5萬元之間產生了

337.5萬元的暫時性差異,該差異會增加企業(yè)在天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

2.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案例5】B企業(yè)于20X6年年末以750萬元購入一項生產用固定資產,按

照該項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情況,B企業(yè)在會計核算時估計其使用壽命為5年。

計稅時,按照適用稅法規(guī)定,其最低折舊年限為10年,該企業(yè)計稅時按照10

年計算確定可稅前扣除的折舊額。假定會計與稅法均規(guī)定按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

凈殘值均為零。20義7年該項固定資產按照124月計提折舊。本例中假定固定

資產未發(fā)生減值。

分析:

該項固定資產在20義7年12月31日的賬面吩值=750-750+5=600(萬元)

該項固定資產在20X7年12月31日的計稅基礎=750-750+10=675(萬元)

該項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600萬元與其計稅基礎675萬元之間產生75萬元

的差額,在未來期間會減少企業(yè)的應納稅所得額。

【案例61A企業(yè)當期為開發(fā)新技術發(fā)生研究開發(fā)支出計2000萬元,其中,

研究階段支出400萬元,開發(fā)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前發(fā)生的支出為400萬元,符

合資本化條件后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fā)生的支出為1200萬元。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為

開發(fā)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fā)生的研究開發(fā)支匕,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

益的,按照研究開發(fā)費用的50與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

的150%攤銷。假定開發(fā)形成的無形資產在當期期末已達到預定用途(尚未開始

攤銷)。

A企業(yè)當期發(fā)生的研究開發(fā)支出中,按照會行準則規(guī)定應予費用化的金額為

800萬元,形成無形資產的成本為1200萬元,即期末所形成無形資產的賬面價

14

值為1200萬元。

A企業(yè)當期發(fā)生的2000萬元研究開發(fā)支出,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在當期稅前扣

除的金額為1200萬元,所形成無形資產在未來期間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為1800

萬元,即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為1800萬元,與無形資產賬面價值1200萬元形

成暫時性差異600萬元。

二、關于遞延所得稅的案例

L遞延所得稅負債

【案例7]甲公司于2X12年12月底購入一臺機器設備,成本為525000

元,預計使用年限為6年,預計凈殘值為零。會計上按直線法計提折舊,因該設

備符合稅法規(guī)定的稅收優(yōu)惠條件,計稅時可采用年數(shù)總和法計提折舊,假定稅法

規(guī)定的使用年限及凈殘值均與會計的相同。本例中假定該公司各會計期間均未對

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除該項固定資產產生的會計與稅法之間的差異外,不存

在其他會計與稅法的差異。

分析:該公司每年因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

稅情況如表表3所示。

表3:遞延所得稅負債表(單位:元)

項目2x13年2x14年2x15年2x16年2x17年2x18年

實際成本525000525000525000525000525000525000

累計會計折舊8750017500()262500350000437500525000

賬面價值437500350000262500175000875000

累計計稅折舊150000275000375000450000500000525000

計稅基礎37500025000015000075000250000

暫時性差異62500100000112500100000625000

適用稅率25%25%25%25%25%25%

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15625250002812525000)56250

該項固定資產各年度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確定如下。

(1)2X13年資產負債表日。

賬面價值=實際成本-會計折舊=525000-87500=437500(元)

15

計稅基礎二實際成本-稅前扣除的折舊額=525000-150000=375000(元)

因資產的賬面價值437500元大于其計稅基礎375000元,兩者之間產生的

62500元的差異會增加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屬于應納稅暫

時性差異,應確認與其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15625元(62500X25%),賬務

處理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156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15625

(2)2X14年資產負債表日。

賬面價值=525000-175000=350000(元)

計稅基礎二實際成本-累計已稅前扣除的折舊額=625000-275000=250000

(元)

因資產的賬面價值350000元大于其計稅基礎250000元,兩者之間產生的

100000元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與其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25000

元,但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初余額為15625元,當期應進一步確認遞延所得稅

負債9375元,賬務處理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937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9375

(3)2X15年資產負債表日。

賬面價值=525000-262500=262500(元)

計稅基礎-525000-375000-150000(元)

因資產的賬面價值262500元大于其計稅基礎150000元,兩者之間產生的

112500元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與其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28125

元,但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初余額為25000元,當期應進一步確認遞延所得稅

負債3125元,賬務處理如下。

借:所得稅帚用3125

16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3125

(4)2X16年資產負債表日。

賬面價值二525000-350000=175000(元)

計稅基礎=525000-450000=75000(元)

因資產的賬面價值175000元大于其月稅基礎75000元,兩者之間產生的

100000元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與其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25000

元,但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初余額為28125元,當期應轉回原已確認的遞延所

得稅負債3125元,賬務處理如下。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3125

貸:所得稅費用3125

(5)2X17年資產負債表日。

賬面價值=525000-437500=87500(元)

計稅基礎=525000-500000=25000(元)

因資產的賬面價值87500元大于其計稅基礎25000元,兩者之間產生的

62500元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與其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15625

元,但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初余額為25000元,當期應轉回遞延所得稅負債9375

元,賬務處理如下。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9375

貸:所得稅費用9375

(6)2X18年資產負債表日。

該項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及計稅基礎均為零,兩者之間不存在暫時性差異,

前期已確認的與該項資產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予全額轉回,賬務處理如下。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15625

貸:所得稅費用15625

17

2.遞延所得稅資產

【案例8]甲公司于20X8年1月1日購買乙公司80%的股權,形成非同一

控制下企業(yè)合并。因會計準則規(guī)定與適用稅法規(guī)定的處理方法不同,在購買日產

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300萬元。假定購買日及未來期間企業(yè)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

25%。

購買日,因預計未來期間無法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未確認與可抵扣暫

時性差異相關的遞延麻得稅資產75萬元。購買E確認的商譽為50萬元。

在購買日后6個月,甲公司預計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企業(yè)

合并時產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300萬元,且該事實于購買日已經存在,則甲公

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750000

貸:商譽500000

所得稅費用250000

假定,在購買日后6個月,甲公司根據(jù)新的事實預計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

所得額用以抵扣企業(yè)合并時產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300萬元,且該新的事實于

購買日并不存在,則甲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750000

貸:所得稅費用750000

3.不確認遞延所得稅的特殊情況

【案例9】A企業(yè)乂增發(fā)市場價值為15000萬元的自身普通股為對價購入B

企業(yè)100%的凈資產,對B企業(yè)進行吸收合并,合并前A企業(yè)與B企業(yè)不存在任

何關聯(lián)方關系。假定該項合并符合稅法規(guī)定的免稅合并條件,交易各方選擇進行

免稅處理,購買日B企業(yè)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及其計稅基礎如表4

所示。

表4:計稅基礎(單位:萬元)

18

項目公允價值計稅基礎雷時性差異

固定資產675038752875

應收賬款52505250—

存貨435031001250

其他應付歐(750)0(750)

應付賬款(3000)(3000)0

不包括遞延所得稅的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1260092253375

分析:B企業(yè)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預期在未來期間不會發(fā)生變化。該

項交易中應確認遞延麻得稅負債及商譽的金額計算如下。

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12600

遞延所得稅資產(750X25%)187.5

遞延所得稅負債[(2875+1250)X25%)]1031.25

考慮遞延所得稅后:

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12600+187.5-1031.25)11756.25

企業(yè)合并成本15000

商譽3243.75

該項合并符合稅法規(guī)定的免稅合并條件,當事各方選擇進行免稅處理的情況

下,購買方在免稅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有關資產、負債應維持其原計稅基礎不

變。被購買方原賬面上未確認商譽,即商譽的計稅基礎為零。

該項合并中所確認的商譽金額3243.75萬元與其計稅基礎零之間產生的應

納稅暫時性差異,按照準則中規(guī)定,不再進一步確認相關的所得稅影響。

三、關于所得稅費用的案例

【案例10】A公司2X17年度利潤表中利潤總額為3000萬元,該公司適用

的所得稅稅率為25%。遞延所得稅資產及遞延所得稅負債不存在期初余額。與所

得稅核算有關的情況如下。

2X17年發(fā)生的有關交易和事項中,會計處理與稅收處理存在的差別如下。

19

(I)2X17年1月開始計提折舊的一項固定資產,成本為1500萬元,使

用年限為10年,凈殘值為零。會計處理按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稅收處理

按直線法計提折舊。假定稅法規(guī)定的使用年限及凈殘值與會計規(guī)定的相同。

(2)向關聯(lián)企業(yè)捐贈現(xiàn)金500萬元。假定按照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向關聯(lián)方的

捐贈不允許稅前扣除。

(3)當期取得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的股票投資成本為800萬元,2X17

年12月31日的公允價值為1200萬元。稅法規(guī)定,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

持有期間市價變動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4)違反環(huán)保法規(guī)定應支付罰款250萬元。

(5)期末對持有的存貨計提了75萬元的存貨跌價準備。

分析:該公司2X17年資產負債表相關項目金額及其計稅基礎如表5所示。

表5:項目金額及其計稅基礎(單位:萬元)

差異

項目雕面價值計稅基礎

應納稅數(shù)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存貨2000207575

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原價15001500

減:累計折舊300150

減:固定資產減值準備00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12001350150

以公允價值計批且北變動計

1200800400

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其他應付款250250

總計400225

(1)2X17年度當期應交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3000+150+500-400+250+75=3575(萬元)

應交所得稅二3575X25%=893.75(萬元)

(2)2X17年度遞延所得稅。

20

遞延所得稅資產二225X25臟56.2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二400X25爐100(萬元)

遞延所得稅=100-56.25=43.75(萬元)

(3)利潤表中應確認的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893.75+43.75=937.50(萬元)

確認所得稅費用的賬務處理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9375000

遞延所得稅資產562500

貸:應交稅費一一應交所得稅8937500

遞延所得稅負債1000000

【案例11]沿用[案例10]中的有關資料,假定A公司2X18年當期應交

所得稅為1155萬元。資產負債表中有關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相

關資料如表6所示。除所列項目外,其他資產、負債項目不存在會計和稅收的差

異。

表6:有關項目賬面價值及其計稅基礎(單位:萬元)

差異

項目賬面價值計稅基礎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存貨40004200200

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原價15001500

誠:累計折舊540300

減:固定資產減值準備500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9101200290

以公允價值計討且其變動計入

16751000675

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預計負債2500250

總計675740

分析:

21

(1)當期所得稅;當期應交所得稅刁155萬元。

(2)遞延所得稅。

①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675X25%)168.75

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100

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68.75

②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740X25%)185

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56.25

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128.75

遞延所得稅二68.75T28.75=-60(萬元)(收益)

(3)確認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二1155-60=1095(萬元),確認所得稅費用的賬務處理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10950000

遞延所得稅資產128750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687500

應交稅費一一應交所得稅11550000

22

第二部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第一篇:遞延所得稅很難嗎?我給你最通俗和最全的解釋

來源:輕松財稅,作者:彭懷文

最近大家不能出門,今天就來一點深奧的東西一一遞延所得稅!很多人,一

見到遞延所得稅就頭大,因為確實比較深奧與復雜。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遞延所得稅,是企業(yè)會計準則和稅法差異的集中體現(xiàn)!

一一因為遞延所得稅,是企業(yè)會計核算原則妁集中體現(xiàn)!

因此,如果沒有對稅法和會計有比較深厚的“修煉”,要想徹底搞懂,那是

妄想。

一、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的通俗理解

怎么通俗理解,先以遞延所得稅資產為例,清看老彭的流程圖:

23

如果還看不懂的話,老彭在給你舉一個更加具體的例子:

【案例-1]甲公司將一棟寫字樓出租給乙公司,租賃合同約定:租金200

萬元(不含稅),租賃時間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租金在2019

年7月1日前支付。

解析:當甲公司在2019年度收到200萬元租金時,根據(jù)權責發(fā)生制原則只

能確認收入100萬元,對不對?

而稅務方面呢?《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九條規(guī)定,

租金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承租人應付租金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xiàn)。因此,稅務

方面甲公司2019年租金的應稅收入是200萬元。

二者之間的差異是不是就出來了?然后,甲公司按稅法規(guī)定進行納稅調整,

是不是相當于要提前交納25萬元((200-100)*25%)的企業(yè)所得杭。但是,這個

提前交納的稅金在2020年可以抵扣(少交),所以提前交了的稅金并不是白交

了,只是相當于提前“?預付”出去了。

還是祭出老彭一貫的流程圖來說明,希望大家理解跟透徹:

24

同樣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也可以這樣來理解,案例我們可以用固定資產一次

性扣除來說明。但是,道理是一樣,只是企業(yè)從“債權人”變身為“債務人”的

關系而已,所以我就不再啰嗦了,自己去畫一個與老彭一樣的流程圖就明白了。

二、都是“權責發(fā)生制原則”惹的禍

有人看遞延所得稅這么麻煩,心理就想:為什么要這么麻煩?難道當期要交

多少所得稅,把要交稅的金額直接確認為“所得稅費用”不行嗎?

這樣想法也是可行的,因為《小企業(yè)會計準則》就是這樣處理的,《企業(yè)會

計準則》是要確認遞延所得稅。原因就在于《企業(yè)會計準則》是嚴格按照“權責

發(fā)生制原則”來處理的。

因為“所得稅費用”也是“費用”,所以要與導致“費用”發(fā)生的期間完全

對應。而“所得稅費用”是與“利潤總額”對應的,并不是與“應納稅所得額”

對應,所以當“利潤總額”與“應納稅所得額”存在差異的時候,二者計算的結

果不一樣,如果不是永久性差異的話,差異部分就被計入了“遞延所得稅資產/

負債”。

因永久性差異導致影響“所得稅費用”的,由于不影響以后會計年度,所以

直接計入當年的“所得稅費用”其實也是符合“權責發(fā)生制原則”的。

還是用老彭的流程圖給大家解釋一下:

25

三、如何區(qū)分遞延所得稅是資產還是負債呢?

有人到了這里會說,看你解釋半天,我總算明白了一些,可是實務中我總是

26

分不清到底還計入負債還是資產。

確實,實務中絕對不會一項稅會差異,很多時候很多類交織在一起的,加上

資產與負債科目在做會計分錄時如果用錯了也能平,就像應收賬款與應付賬款、

預收賬款與預付賬款等一樣,大不了就是方向是反的。

因此,要分清楚遞延所得稅是資產還是負債,首先要分清楚是哪類差異,是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還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否則無從談起。

下面以資產的差異來說明,先上老彭的流程圖:

27

如果還沒有看懂上圖,老彭再給你舉兩個例子。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形成與沖減案例

【案例-2】假如甲公司在2019年12月研發(fā)戌功了一項專利技術,前期花費

研發(fā)費用共計1000萬元。假定研發(fā)費用均滿足加計扣除的規(guī)定,12月31日,

經批準后確認為無形資產。

假定甲公司從2020年開始攤銷,會計和稅務攤銷一致,均為10年,采用直

線法攤銷。

【解析】根據(jù)《財政部稅務總局科技部關于提高研究開發(fā)費用稅前加計扣

除比例的通知》(財稅[2018]99號)規(guī)定,企業(yè)開展研發(fā)活動形成無形資產的,

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間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75%在稅前

攤銷。

甲公司預計2020年12月31日后,企業(yè)自行研發(fā)形成的無形資產稅前攤銷

比例為150%,而該無形資產的稅前攤銷年限為10年。

因此,該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17稅*1/10+150%*9/10)X1000=1525萬元。

該無形資產會計初始計量價值是1000萬元,而計稅基礎是1525萬元,因此

二者的差異是525萬元。由于該差異可以導致少繳稅,因此屬于“可抵扣暫時性

差異”。

如果甲公司考慮到未來會保持高新技術企業(yè)的稱號,適用的企業(yè)所得稅稅率

是15%,則差異導致的以后年度可抵扣稅額為78.75萬元(525萬元X15%)。

2019年12月會計分錄:

借:無形資產1000.00

遞延所得稅資產78.75萬元

貸:開發(fā)支出-資本化支出1000.00萬元

所得稅費用78.75萬元

特別聲明:匕述分錄主要是為了說明遞延所得稅的形成過程,實務中一般不

28

會像上述分錄這樣加上“遞延所得稅資產”和“所得稅費用”,通常都是等到年

終后將所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集中起來和計提“應交

稅費-應交所得稅”一起做會計分錄。因此,我這里的會計分錄相當于是“分解

動作”,下面涉及的會計分錄也是同樣道理,不再繼續(xù)解釋。

2020年度會計與稅務攤銷金額=1000/10=100萬元。

由于2020年度稅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