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小學文言文教學研究_第1頁
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小學文言文教學研究_第2頁
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小學文言文教學研究_第3頁
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小學文言文教學研究_第4頁
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小學文言文教學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文言文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閱讀有助于開闊小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小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塑造小學生的文化品格以及發(fā)展小學生的思維品質等。入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既具有趣味性,也具有思辨性。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主要以啟迪、引領學生理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思想情感進行知識傳授,鮮有教師會圍繞文言文中的“成見”“留白”“沖突”組織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學習任務群理念下,教師可圍繞文言文中的“成見”“留白”“沖突”,設計一些“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以此引領學生深度閱讀文言文,豐富語言文化知識,發(fā)展思維品質。一、突破成見,在成見之外發(fā)展逆向思維“成見”是指固定的認識、現(xiàn)成的見識,是對某個人或某種事物固定不變、約定俗成的看法[1]。成見往往會阻礙創(chuàng)新思維、逆向思維的發(fā)展。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圍繞文中的一些成見設計主題鮮明、形式有趣的思辨閱讀與思辨表達任務,并以成見為突破點,突破慣性思維,發(fā)展逆向思維。(一)以成見為突破點,思辨閱讀思辨閱讀是學生深度理解文言文的一條基本路徑。但是,學生在成見的影響下,往往會對文言文的理解淺嘗輒止。在指導學生閱讀文言文時,教師不但要讓他們理解文言文的內容,而且要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品質。文言文中一些人物的語言、行為往往會受到慣性思維,即成見的影響。教師可圍繞文言文中的成見設計一些思辨性閱讀任務,組織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端抉R光》是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文言文。文中有這樣一段情景:當一個調皮的小孩爬上水缸,不慎落入水缸之中后,其他小孩見此情景全都跑了,唯獨司馬光沉著冷靜,用石頭砸破了水缸,及時救出了掉入水缸中的小孩,使其幸免于難。其他小孩為什么會跑?難道是他們見死不救?顯然不是。這些孩子之所以四散奔跑,是因為他們受到慣性思維、成見的影響,即要讓人離開水,于是,他們可能去搬梯子,可能去向大人求救,可能去找長木棍、長竹竿……其目的都是要讓人離開水。但是,司馬光的表現(xiàn)卻異于常人。只見司馬光就近搬起了一塊石頭,將水缸砸破,及時救出了掉入水缸中的孩子。司馬光用石頭砸缸的思維是一種逆向思維,是讓水離開人。圍繞其他小孩讓人離開水的“成見”,教師設計了一些思辨性閱讀任務,包括:“眾皆棄去”時的所想,“眾皆棄去”時的所說,“眾皆棄去”時的所做。學生通過完成上述三項思辨性閱讀任務,能夠對文中“其他小孩”的所想、所說、所做有較為全面、深入、細致的了解。同時,學生也能夠認識到:救人是與時間賽跑的一個過程,等搬來梯子、請來大人、找來長木棍之后,也許水缸里的孩子已經溺亡了。司馬光的急中生智源于逆向思維。因此,在解決問題時,應學會突破成見,突破慣性思維、定勢思維,發(fā)展逆向思維。(二)以成見為突破點,思辨表達思辨性表達,既是學生發(fā)表觀點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生發(fā)展思維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分享、討論、交流是學生表達見解、交換想法、碰撞思維、達成共識的思辨性表達過程。教師可將文言文中的一些成見作為突破點,組織學生進行自由分享、深度討論、廣泛交流,引領他們交融觀點、交換想法,深度理解文言文的內容,讓他們在思辨性表達的過程中發(fā)展逆向思維。仍然以《司馬光》這篇文言文為例,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擊甕救人是好辦法”和“擊甕救人不是好辦法”展開了微辯論。持正方觀點“擊甕救人是好辦法”的學生認為:對于溺水的孩子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施救所用的時間越長,溺水的孩子生還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從當時的情景來看,擊甕救人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這種辦法用時短、簡便易行、立竿見影。持反方觀點“擊甕救人不是好辦法”的學生認為:擊甕救人會破壞水缸,會造成財產損失;擊甕救人時,從甕中流淌出來的水、甕的碎片,可能會讓施救的孩子受傷……在組織學生進行激烈辯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了點評、小結:生命安全重于財產安全,當危險來臨,需要在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之間做選擇時,要毫不猶豫地選擇生命安全。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設計的微辯論任務,不僅是一項口語交際任務,還是一項思辨性表達任務。通過分享、討論、交流等思辨性表達,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認識到:突破成見,就是擺脫慣性思維、定勢思維的影響,運用逆向思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二、聚焦留白,在留白之處發(fā)展推理思維留白,其本意是書畫作品中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是在作品畫面、章法中留出一定空白,留出讓人想象的空間,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2]。在文言文創(chuàng)作中,同樣也會有留白,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想象空間。(一)聚焦留白,以推理促閱讀當學生在深度閱讀文言文時,需要根據(jù)文中的情景,推理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等。文言文中的留白之處,是學生想象的起始點,也是推理的聚焦點。教師可聚焦文言文中的留白,精心設計一些思辨性閱讀任務,并以這些任務為抓手,啟迪學生合情合理地想象、由淺入深地推理,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思維。“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文言文中的一處留白。此處只敘述了“樹在道邊而多子”這一現(xiàn)象與“此必苦李”這一推論,并沒有呈現(xiàn)王戎的推理過程。聚焦該留白之處,教師設計了一項思辨性閱讀任務——還原王戎的推理過程。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聯(lián)系上下文情境、結合生活實際,還原了王戎的推理過程:這棵李樹既然栽在道路旁邊,那么,來來往往的行人都會看到。當時的社會,人們尚未達到“路不拾遺”的境界。倘若樹上的李子是甜的,那么,過往的行人都會摘,樹上也就不會有這么多的李子了。正因為樹上的李子是苦的,路人不會去摘,所以樹上的李子很多。文言文中的留白之處,不僅不會影響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還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想象的空間、創(chuàng)造推理的機會,讓學生在盡情想象、巧妙推理的過程中,深度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同時,通過完成聚焦留白之處設計的思辨性閱讀任務,學生的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也會不斷發(fā)展、提升,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也會更深、更細、更透。(二)聚焦留白,以推理助表達推理表達是在合情合理推理的基礎上,進行流暢、連貫、準確地表達。文言文中的留白,既有助于學生深度閱讀,又有助于學生盡情表達。教師可聚焦文言文中的留白之處,潛心設計一些微寫作任務,讓學生在微寫作中展開合理想象、展現(xiàn)推理過程,在微寫作中發(fā)展自身的表達能力、推理思維。例如,聚焦《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文言文中的“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這一處留白,教師設計了一項微寫作任務——王戎眼中的“苦李”。在完成此項微寫作任務時,學生既描寫了其他小朋友爭先恐后摘李子的情景,也描寫了王戎不以為然、不動聲色的淡定情景;既有王戎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的對話,也有對王戎的心理描寫……同時,學生也在微作文中言簡意賅、邏輯清晰地還原了王戎的推理過程:在這條道路上,每天過往的行人絡繹不絕,但是,道旁的李樹卻碩果累累?,F(xiàn)在正是李子成熟的季節(jié),為什么路上的行人不去采摘這些李子呢?當時的社會,老百姓的生活并不是特別富裕,他們還沒有達到“路不拾遺”的境界。由此可以斷定:道路旁邊李樹上面的李子,必定是苦李。這一推論,并不是王戎信口雌黃,而是言之有理。以文言文中的留白之處為聚焦點,教師要求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并進行了推理式表達、推理式寫作。此舉既能夠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文言文中的留白之處,不僅讓學生產生了疑問、好奇心,還為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推理提供了動機。三、放大沖突,在沖突之中發(fā)展批判思維文言文中的沖突是指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兩個完全相反的面[3]。在指導學生閱讀文言文時,教師應適時適度地放大其中的沖突,并啟迪、引領學生在沖突之中展開批判式閱讀、批判式寫作。通過批判式閱讀與寫作,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沖突,發(fā)展自身的批判思維。(一)放大沖突,展開批判式閱讀“批判式閱讀”是既立足文本,又高于文本的一種閱讀方式。文言文中的沖突往往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助力學生突破該難點,教師不妨圍繞沖突設計一些批判式閱讀任務,以此放大沖突,讓學生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理解沖突,以沖突為切入點,深入淺出地理解文言文的內容。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這篇文言文為例。文中賣矛和盾的楚人,一面標榜自己的矛鋒利無比、無盾可擋,一面鼓吹自己的盾堅固無比、無矛可穿。這一點正是這篇文言文的沖突之處,也是學生理解這篇文言文的難點。圍繞該沖突點,教師設計了一項批判式閱讀任務——揭開楚人“矛”與“盾”的真相。在該閱讀任務的引領下,學生對楚人“矛”與“盾”的真相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矛”是一種用于進攻、刺殺的兵器,“盾”是一種用于防御、防刺的兵器。如果有無堅不摧、無盾不穿的“矛”,那么,就不會有堅固無比、無矛可穿的“盾”。反之,也是如此。這位楚人既售賣“無盾可擋的矛”,也售賣“無矛可穿的盾”,顯然是在自吹自擂、夸夸其談。通過完成教師圍繞文言文中的沖突之處設計的批判式閱讀任務,學生能夠對文中的沖突有更為全面、清晰、準確的認識與了解。如此,學生不僅會逐漸突破學習文言文的難點,深度理解文言文中所蘊含的哲理,也會逐漸形成理性分析問題的意識,形成批判思維。(二)放大沖突,展開批判式寫作與常規(guī)寫作不同,在批判式寫作中,既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夠發(fā)展他們的批判思維。沖突是學生理解文言文的難點,也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重點。為了引領學生更進一步地突破學習難點,夯實學習重點,教師可圍繞文言文中的沖突點,設計一些批判式寫作任務,讓學生在寫作中放大沖突、理解沖突。還是以《自相矛盾》這篇文言文為例,教師組織學生圍繞“生活中的自相矛盾”展開寫作。有學生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切入點,展開了寫作。爸爸說: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扇信息窗,瀏覽互聯(lián)網(wǎng)能夠豐富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媽媽卻說: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種海洛因,對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利。我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F(xiàn)如今,在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我們青少年應該有節(jié)制地上網(wǎng)……從該學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他認為爸爸的觀點和媽媽的觀點有些矛盾。爸爸提倡、鼓勵上網(wǎng),認為上網(wǎng)有種種好處。但是,媽媽卻極力反對上網(wǎng),認為上網(wǎng)會毒害青少年,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學習。針對該學生的作文,教師給予了這樣的評價:老師非常贊同你的觀點?;ヂ?lián)網(wǎng)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因此,青少年應適當上網(wǎng),不能過度上網(wǎng),更不能沉迷網(wǎng)絡。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無論是該學生在作文中所敘述的關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自相矛盾”,還是教師對該學生作文的評價,都融入了批判式思維。在文言文教學中,類似于這樣的思辨性寫作任務,不但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