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市浦東區(qū)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
總分:100分時間:120分鐘
一、積累運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吾師道也,?
(2)靜女其姝,-(《?鄴風》)
(3)《沁園春?長沙》中,“,”兩句引出詞人對往昔生活的追憶。
【答案】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俟我于城隅③.詩經④.攜來百侶曾游
⑤.憶往昔崢噪歲月稠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以及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
易錯字:庸、俟、隅、攜、崢、蛛、稠。
2.按要求選擇。
(1)以下描寫秋天的詩句中,意境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B.落霞與孤鷲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C.涔陽江頭夜送客,楓葉獲花秋瑟瑟。
D.孤村落日殘霞,輕煙寒樹老鴉。
(2)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全球一體化的經濟發(fā)展會給人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觀念,_...................
o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我們把這種行為叫做文化自覺,這就是自知之明。
①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好的傳統(tǒng)從生活中提煉出來
②并有意識地發(fā)揚它和繼承它
③但真正傳統(tǒng)好的東西不會完全走掉的
④讓大家意識和理解到我們有些什么樣的、應該保留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A.④②③①B.③②①④C.③①④②D.②①④③
【答案】(1)B(2)C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意境的能力。
A.“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無邊的空間,無盡的時間,深
遠的宇宙,難以洞觀。充分展示了秋日蕭瑟,悲從中來的觀感?!盁o邊”“不盡”,使“蕭蕭”“滾滾”
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
愴。
B.此句出自《滕王閣序》,詩人運用四個景象“落霞、孤鷲、秋水與長天”來描繪出一幅寧靜而又美好的
畫面。這兩句詩,在全篇中可以算是對景色的點睛之筆,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的熱愛與贊嘆之情。
C.”潺陽江頭夜送客,楓葉獲花秋瑟瑟”中“楓葉”、“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光點明了景物、時
節(jié),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huán)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
D.“孤村落日殘霞,輕煙寒樹老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
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蕭瑟氣氛。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
只有B項的意境不是蕭瑟的。
故選B。
【小問2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銜接排序的能力。
這幾句說的都是關于“傳統(tǒng)”的話題,首先是“傳統(tǒng)”沒有消失,才能從中“提煉”,然后大家能夠有意
識地去“保留”,最后是“發(fā)揚”和“繼承”。由此按照邏輯關系排序為③①④②。
故選Co
二、閱讀(50分)
(一)現代文閱讀(13分)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手機看得津津有味的文章,變紙質版就看不進去了
①人類的大腦有負責視覺和語言的遺傳密碼,卻沒有負責閱讀的。從壁畫到象形文字,再到印刷書和數
碼顯示屏,人類的大腦一直在適應通過閱讀來處理信息的模式。
②柏拉圖曾擔心寫作也許會削弱人類的記憶能力。他的擔心很有可能是對的。將事件和想法通過寫作記
錄下來的能力,會減少我們對記憶和口口相傳的依賴度。我們的大腦功能已然因為書面語言的出現而開始
改變了。
③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的閱讀行為也和五十年前有所不同。
④如今,認知神經科學家們正在研究人類大腦的變化。在被這一課題深深吸引的同時,他們也擔心,當
人類越來越多地使用數碼顯示屏后,我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可能發(fā)生一些改變。他們提出,人類好像正因為線
上信息的出現而開始發(fā)展出一種新大腦,其中形成了一些負責快速瀏覽的新神經回路。這種新型閱讀方式
正在不斷地挑戰(zhàn)幾千年來形成的負責深度閱讀的回路。
⑤電子化世界中存在著兩種閱讀方式,你既可以快速地查找相關信息,也可以慢速地和那些復雜的文字
來一場情感交流。但如果你有一個“雙語大腦”,你就可以輕松地掌握以上兩種方式。
⑥電子閱讀通常是為了提高速度??萍甲屛覀兛梢陨舷聺L動頁面來鎖定關鍵字、小標題、要點和加粗文
字,所以大部分的讀者其實只讀了文本的百分之三十。我們用線上資源是為了可以更迅速地查找信息,用
“查找”功能和快捷鏈接來迅速地完成一篇文本的閱讀。要知道我們?yōu)g覽得越快,我們完成的任務也就越
多?,F在網絡頁面上的文字越來越少,這鍛煉了我們通過快速滾動來查找信息的能力。當我們養(yǎng)成了這樣
“越來越快”的習慣,再去閱讀印刷材料時就有些難以適應了。網頁上大量的視覺沖擊,比如視頻、動圖、
表情包,都構成了一種與看紙質書完全不同的整體畫面。雖然不斷變化的圖像能讓閱讀變得更有互動性和
參與感,卻也很容易讓人分心。很多學生表示,比起閱讀紙質的材料,他們在線上閱讀時,有百分之八十五
的可能會一心多用,同時做好幾件事情,并且會更粗心。
⑦我們已經從線形的閱讀模式轉換成了跳躍式和環(huán)形的模式。我們不再一行一頁地閱讀,而是不斷地從
一個區(qū)域跳躍到另一個區(qū)域、從一個圖像到另一個圖像。現如今閱讀更像是一系列的圓環(huán),向著不同方向交
錯穿行。
⑧查找信息時我們會通過快速的瀏覽來定位關鍵字,這樣快速的信息獲取方式會逐漸消除“慢速”的
閱讀模式,但我們恰恰需要這樣的慢速閱讀來達到對文本的思考和理解。
⑨瑪麗安?沃夫是美國塔夫斯大學閱讀與語言中心主任,作為一名神經科學家,她深入研究了數字媒體
對我們的大腦產生的影響:“有多少語法已經丟失了?什么是語法呢?語法不就是我們復雜思想的一種體
現嗎?”她又稱,“我很擔憂我們是否會失去對一些復雜句式的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我們會變成微博大
腦嗎?”
⑩太多的線上閱讀會導致我們的集中力下降,更難以理解一些冗長的句子和段落,在閱讀時也只是一味
地瀏覽而非理解其含義。雖然我們生活在現代世界,每天都需要瀏覽大量錯綜復雜的電子化信息,但我們必
須保有去感受、理解以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為了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我們需要有一個雙語大腦,讓我
們可以同時有“快速”和“慢速”、“環(huán)形”和“線形”閱讀的能力。
(選自“澎湃新聞”2020年9月26日)
3.第⑤段“雙語大腦”在文中的意思是0
4.下列表達與作者觀點不一致的一項是()
A.我們通過快速滾動來查找信息,再去閱讀印刷材料時就有些難以適應了。
B.網頁上大量的視覺沖擊對于人們閱讀文本有利有弊。
C.為了達到對文本有較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我們需要慢速閱讀。
D.我們既要瀏覽電子化信息,也要能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
5.根據文義,下列推斷最為合理一項是(
A.寫作也許會削弱人類的記憶能力,柏拉圖的這一擔憂成為了現實。
B.通過快速的瀏覽來定位關鍵字的閱讀方式屬于環(huán)形閱讀模式。
C.人們的集中力、理解力下降的原因是每天都要瀏覽大量的信息。
D.“慢速閱讀”并不局限于紙質書,電子書也適用。
6.請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7.小浦同學打算在閱讀交流會上向全班同學介紹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并制作演示文稿。請根據文意寫出
文字大綱。
《手機看得津津有味的文章,變紙質版就看不進去了》
理論:人類的大腦一直在適應通過閱讀來處理信息的模式,書面語言的出現、互聯網時代、線上信息的
出現,都改變著我們的大腦功能。
現象:新型閱讀方式正在不斷地挑戰(zhàn)幾千年來形成的負責深度閱讀的回路。
本質:____________
弊端:____________
結論:____________
【答案】3.同時具備負責快速瀏覽和負責深度閱讀的神經回路的大腦。
4.A5.D
6.①內容上:引用瑪麗安?沃夫研究數字媒體對人類大腦產生影響所提出的問題,連續(xù)的發(fā)問既表達了科
學家對大腦“去復雜化”的關切,也能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②結構上引出下文對此問題成因的進一步的分析討論。
7.①.閱讀模式的改變:已經從線形的閱讀模式轉換成了跳躍式和環(huán)形的模式.②.快速瀏覽獲取
信息的方式會使人分心、粗心,逐漸消除“慢速”的閱讀模式,失去對文本的理解。③.我們需要一
個“雙語”大腦,讓我們可以同時擁有“快速”和“慢速”、“環(huán)形”和“線形”的閱讀能力。
【解析】
【導語】這篇文章探討了數字化時代對人類閱讀習慣和大腦功能的影響。作者指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
人們的閱讀方式從傳統(tǒng)的線性閱讀轉變?yōu)榭焖贋g覽和跳躍式閱讀。這種變化可能導致深度閱讀能力的下
降,影響對復雜文本的理解和欣賞。文章呼吁人們培養(yǎng)“雙語大腦”,即同時具備快速和慢速閱讀的能
力,以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需求,同時保留對文學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欣賞能力。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由原文“電子化世界中存在著兩種閱讀方式,你既可以快速地查找相關信息,也可以慢速地和那些復雜的
文字來一場情感交流。但如果你有一個‘雙語大腦……‘,你就可以輕松地掌握以上兩種方式”可知,
“雙語大腦”指的是兩種閱讀方式的大腦。
結合文章“人類好像正因為線上信息的出現而開始發(fā)展出一種新大腦,其中形成了一些負責快速瀏覽的新
神經回路。這種新型閱讀方式正在不斷地挑戰(zhàn)幾千年來形成的負責深度閱讀的回路”可知,這兩種閱讀方
式的大腦是“負責快速瀏覽”和“負責深度閱讀”的神經回路的大腦。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A.“我們通過快速滾動來查找信息”錯誤。原文的表述是“當我們養(yǎng)成了這樣‘越來越快’的習慣,再去
閱讀印刷材料時就有些難以適應了”,是“越來越快”的習慣,不是“快速滾動”的方式,選項偷換概
念。
故選Ao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A.“柏拉圖的這一擔憂成為了現實”錯誤。由原文“柏拉圖曾擔心寫作也許會削弱人類的記憶能力。他的
擔心很有可能是對的”可知,原文說的是擔心“很有可能”是對的,而不是“成為了現實”。
B.“通過快速的瀏覽來定位關鍵字的閱讀方式屬于環(huán)形閱讀模式”錯誤。由原文“我們不再一行一頁地閱
讀,而是不斷地從一個區(qū)域跳躍到另一個區(qū)域、從一個圖像到另一個圖像?,F如今閱讀更像是一系列的圓
環(huán),向著不同方向交錯穿行”可知,環(huán)形閱讀模式是“不斷地從一個區(qū)域跳躍到另一個區(qū)域、從一個圖像
到另一個圖像”;由原文“查找信息時我們會通過快速的瀏覽來定位關鍵字,這樣快速的信息獲取方式會
逐漸消除‘慢速’的閱讀模式,但我們恰恰需要這樣的慢速閱讀來達到對文本的思考和理解”可知,通過
快速的瀏覽來定位關鍵字的閱讀方式是“快速閱讀”,不屬于“環(huán)形閱讀模式”。
C.“人們的集中力、理解力下降的原因是每天都要瀏覽大量的信息”錯誤。由原文“太多的線上閱讀會導
致我們的集中力下降,更難以理解一些冗長的句子和段落,在閱讀時也只是一味地瀏覽而非理解其含義”
可知,人們的集中力、理解力下降的原因是“太多的線上閱讀”,而不是“每天都要瀏覽大量的信息”。
故選D。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段作用的能力。
①內容上:由“瑪麗安?沃夫是美國塔夫斯大學閱讀與語言中心主任……她深入研究了數字媒體對我們的
大腦產生的影響:'有多少語法已經丟失了?什么是語法呢?語法不就是我們復雜思想的一種體現
嗎?'”可知,引用瑪麗安?沃夫研究數字媒體對人類大腦產生影響所提出的問題,連續(xù)的發(fā)問既表達了
科學家對大腦“去復雜化”的關切,也能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②結構上,由下文“太多的線上閱讀會導致我們的集中力下降,更難以理解一些冗長的句子和段落,在閱
讀時也只是一味地瀏覽而非理解其含義……”可知,引出下文對此問題的成因的進一步的分析討論。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①本質:由文章第⑦段關鍵句“我們已經從線形的閱讀模式轉換成了跳躍式和環(huán)形的模式”可知,閱讀模
式的改變:已經從線形的閱讀模式轉換成了跳躍式和環(huán)形的模式。
②弊端:由文章第⑥段關鍵句“很多學生表示,比起閱讀紙質的材料,他們在線上閱讀時,有百分之八十
五的可能會一心多用,同時做好幾件事情,并且會更粗心”和第⑧段關鍵句“查找信息時我們會通過快速
的瀏覽來定位關鍵字,這樣快速的信息獲取方式會逐漸消除‘慢速'的閱讀模式,但我們恰恰需要這樣的
慢速閱讀來達到對文本的思考和理解”可知,快速瀏覽獲取信息的方式會使人分心、粗心,逐漸消除“慢
速”的閱讀模式,失去對文本的理解。
③結論:由文章最后一段關鍵句“為了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我們需要有一個雙語大腦,讓我們可以同時
有‘快速‘和‘慢速‘、‘環(huán)形'和‘線形’閱讀的能力”可知,我們需要一個“雙語”大腦,讓我們可
以同時擁有“快速”和“慢速”、“環(huán)形”和“線形”的閱讀能力。
(二)現代文閱讀(12分)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百合花
茹志鵑
①他已走遠了,但還見他肩上在新媳婦家借棉被時不小心撕掛下來的布片,在風里一飄一飄。我真后悔
沒給他縫上再走?,F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②包扎所的工作人員很少。鄉(xiāng)干部動員了幾個婦女,幫我們打水,燒鍋,作些零碎活。那位把唯一的嫁
妝——百合花棉被借給我們的新媳婦也來了,她還是那樣,笑瞇瞇的抿著嘴,偶然從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
時不時的東張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來她到底問我說:“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訴她同志弟不是
這里的,他現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說:“剛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氣了!”說完又抿了嘴
笑著,動手把借來的幾十條被子、棉絮,整整齊齊的分鋪在門板上、桌子上。我看見她把自己那條白百合花
的新被,鋪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塊門板上。
③天黑了,天邊涌起一輪滿月。我們的總攻還沒發(fā)起。敵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燒起一堆堆的野
火,又盲目地轟炸,照明彈也一個接一個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點了無數盞的汽油燈,把地面的一切都赤
裸裸地暴露出來了。在這樣一個“白夜”里來攻擊,有多困難,要付出多大的代價?。?/p>
④我連那一輪皎潔的月亮,也憎惡起來了。
⑤鄉(xiāng)干部又來了,慰勞了我們幾個家做的干菜月餅。原來今天是中秋節(jié)了。
⑥啊,中秋節(jié),在我的故鄉(xiāng),現在一定又是家家門前放一張竹茶幾,上面供一副香燭,幾碟瓜果月餅。
孩子們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盡,好早些分攤給月亮娘娘享用過的東西,他們在茶幾旁邊跳著唱著:“月亮
堂堂,敲鑼買糖,……”或是唱著:“月亮嬤嬤,照你照我,……”我想到這里,又想起通訊員,我那個小
同鄉(xiāng),那個拖毛竹的小伙,也許,幾年以前,他還唱過這些歌吧!他現在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許在團指揮
所,或者是在那些彎彎曲曲的交通溝里走著哩!……
⑦一會兒,我們的炮響了,天空劃過幾顆紅色的信號彈,攻擊開始了。不久,斷斷續(xù)續(xù)地有幾個傷員下
來,包扎所的空氣立即緊張起來。
⑧包扎所的擔架不夠了,好幾個重彩號不能及時送后方醫(yī)院,耽擱下來。
⑨外邊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懸得高。前面又下來一個重傷員。屋里鋪位都滿了,我就把這位重傷員安排
在屋檐下的那塊門板上。擔架員把傷員抬上門板,但還圍在床邊不肯走。一個上了年紀的擔架員,大概把我
當做醫(yī)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說:“大夫,你可無論如何要想辦法治好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
們全體擔架隊員給你掛匾……”他說話的時候,我發(fā)現其他的幾個擔架員也都睜大了眼盯著我,似乎我點一
點頭,這傷員就立即會好了似的。我心想給他們解釋一下,只見新媳婦端著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
聲。我急撥開他們上前一看,我看見了一張十分年輕稚氣的圓臉,原來棕紅的臉色,現已變得灰黃。他安詳
地合著眼,軍裝的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一布還掛在那里。
⑩“這都是為了我們,……”那個擔架員負罪地說道,“我們十多副擔架擠在一個小巷子里,準備往前
運動,這位同志走在我們后面,可誰知道狗日的反動派不知從哪個屋頂上摞下顆手榴彈來,手榴彈就在我們
人縫里冒著煙亂轉,這時這位同志叫我們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撲在那個東西上了……”
領媳婦又短促地“啊”了一聲。我強忍著眼淚,給那些擔架員說了些話,打發(fā)他們走了。我回轉身看
見新媳婦已輕輕移過一盞油燈,解開他的衣服,她剛才那種忸怩羞澀已經完全消失,只是莊嚴而虔誠地給他
拭著身子,這位高大而又年輕的小通訊員無聲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絆絆地跑去找醫(yī)
生,等我和醫(yī)生拿了針藥趕來,新媳婦正側著身子坐在他旁邊。
微低著頭,正一針一針地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yī)生聽了聽通訊員的心臟,默默地站起身說:“不
用打針了。"我過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斤媳婦卻像什么也沒看見,什么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地、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我實在看不
下去了,低聲地說:“不要縫了?!彼齾s對我異樣地瞟了一眼,低下頭,還是一針一針地縫。我想拉開她,
我想推開這沉重的氛圍,我想看見他坐起來,看見他羞澀地笑。但我無意中碰到了身邊一個什么東西,伸手
一摸,是他給我開的飯,兩個干硬的饅頭……
蒯生員讓人抬了一口棺材來,動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進棺材去。新媳婦這時臉發(fā)白,劈手
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自己動手把半條被子平展展地鋪在棺材底,半條蓋在他身上。衛(wèi)生員為難
地說:“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就扭過臉去。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fā)亮,我也看見那
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
(有刪改)
8.賞析第③段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9.選文中“破洞”的細節(jié)描寫出現多次,分析其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10.分析敘述視角“我”在文中多次出現的作用。
n.小浦同學準備在“一日讀書”的活動中向全校學生推薦優(yōu)秀革命作品《百合花》,請你替他擬一份推薦
詞,至少從兩個方面陳述你推薦該小說的理由。
【答案】8.交代總攻前的環(huán)境,滿月是月亮最亮最圓的時候,凸顯了部隊進攻的困難,為下文寫戰(zhàn)斗的激
烈和通訊員的犧牲做鋪墊。
9.破洞分別出現在第1、9、12或13段,第一處體現出“我”的懊悔與對通訊員關心,第二處說明通訊員
還沒來得及補就犧牲了,體現出通訊員的投身革命、不顧自我、大公無私及犧牲精神,第三處“我”正在給
他補衣服,體現出“我”復雜的情感,一方面有對當初使通訊員受氣的懊悔與愧疚,更包含對烈士的敬佩與
痛心。
10.“我”是故事的旁觀者、見證者,通過“我”能更好地推動故事發(fā)展,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通過“我”
的仔細觀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新媳婦與通訊員的形象躍然紙上;能夠更好地反映出小說的純潔的
主題與高尚的軍民情感。
11.示例:《百合花》以解放戰(zhàn)爭為背景,描寫的是小通訊員和文工團女戰(zhàn)士“我”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
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作者的構思巧妙,她以那條灑滿百合花的被子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以純潔的百合花
象征人物美好的心靈,使小說中的人物聯系起來,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止匕外,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讓
這部作品充滿了生活的真實之美,野菊花、破洞、饅頭,讓我們感受到了通訊員的人性之美,也歌頌了以新
媳婦為代表的人民群眾與戰(zhàn)士們之間的人情美。
【解析】
【導語】《百合花》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情感的刻畫,展現了戰(zhàn)爭背景下人性的光輝與純潔的情感。文章通
過環(huán)境描寫,烘托出戰(zhàn)爭的殘酷和緊張氛圍,增強了故事的悲劇色彩。細節(jié)描寫如“破洞”反復出現,象
征著犧牲與奉獻,深化了人物形象。敘述視角“我”的多次出現,使讀者更易感受到故事的真實與情感的
深度。作品通過新媳婦與通訊員的互動,表現出人性中最真摯的情感,令人動容。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
“天黑了,天邊涌起一輪滿月”交代了總攻前的環(huán)境,滿月是月亮最亮最圓的時候。結合“在這樣一個
‘白夜’里來攻擊,有多困難,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啊”可知,由于整個戰(zhàn)場被皎潔的月光朗照著,所以戰(zhàn)
斗才會那樣激烈,那樣殘酷,付出的代價才會那樣大,此處環(huán)境描寫凸顯了部隊進攻的困難,通訊員就是
在“白夜”的攻擊中壯烈犧牲的,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jié)、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在小說《百合花》中,“破洞”這一細節(jié)的多次出現,深刻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首先,在第1段中,“破洞”體現了“我”的懊悔與對通訊員的關心。當“我”看到通訊員肩上的破洞
時,感到后悔沒有及時為他縫補,這一細節(jié)表現了“我”對通訊員的關心和內疚之情,反映出“我”對戰(zhàn)
友的深厚情誼。
其次,在第9段中,“破洞”再次出現,說明通訊員在戰(zhàn)斗中犧牲前都沒有時間去修補衣服。這一細節(jié)突
顯了通訊員的投身革命、不顧自我、大公無私及犧牲精神。他為了保護戰(zhàn)友,毫不猶豫地撲向手榴彈,體
現了他對革命事業(yè)的忠誠和對戰(zhàn)友的深厚情誼。這種大無畏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
最后,在第12或13段中,“我”正在為通訊員縫補衣服上的破洞,這一細節(jié)表現了“我”復雜的情感。
此時,“我”不僅是為了彌補之前的過失,更是對通訊員的犧牲感到深深的敬佩和痛心。通過縫補破洞的
動作,“我”試圖表達對烈士的敬意和對逝去生命的哀悼。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敘述人稱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在小說《百合花》中,首先,“我”作為故事的旁觀者和見證者,起到了關鍵的敘述作用?!拔摇钡拇嬖?/p>
推動了故事的發(fā)展。通過“我”的視角,讀者能夠更清晰地了解故事的背景、情節(jié)的進展以及人物之間的
互動。這種敘述方式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使讀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感受到戰(zhàn)爭年代的艱辛與人性的
光輝。
其次,“我”的仔細觀察和細膩描寫,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我”的眼睛,讀者可以看到新媳婦
的善良、純潔和對革命戰(zhàn)士的深厚情感,以及小通訊員的勇敢、無私和犧牲精神。這些人物形象通過
“我”的敘述變得生動而立體,使得新媳婦與通訊員的形象躍然紙上,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的敘述能夠更好地反映出小說的主題,即純潔的心靈和高尚的軍民情感。在“我”的視角
下,百合花不僅是一個物品,更是純潔與美好的象征,貫穿了整個故事。通過“我”的情感體驗,讀者能
夠感受到戰(zhàn)爭年代軍民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在艱苦環(huán)境中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擬寫推薦詞的能力。
推薦詞從兩個方面對《百合花》進行了分析。首先,小說的構思巧妙,以百合花被子為線索,象征人物心
靈的純潔,構成了完整的藝術整體。其次,小說通過細節(jié)描寫展現了生活的真實之美,細節(jié)如野菊花、破
洞、饅頭等,突出了人物的人性之美和人情美。推薦詞要考慮到全校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接受能力,幫助讀
者理解小說的藝術價值和情感深度,強調小說的教育意義和對人生觀、價值觀的積極影響,激發(fā)學生的閱
讀興趣,并呼吁讀者去閱讀這本書。
示例:《百合花》以解放戰(zhàn)爭為背景,描寫的是小通訊員和文工團女戰(zhàn)士“我”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
借被子的小故事。作者的構思巧妙,她以那條灑滿百合花的被子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以純潔的百合花象征
人物美好的心靈,使小說中的人物聯系起來,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此外,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讓這部
作品充滿了生活的真實之美,野菊花、破洞、饅頭,讓我們感受到了通訊員的人性之美,也歌頌了以新媳婦
為代表的人民群眾與戰(zhàn)士們之間的人情美。
(三)古詩文閱讀(6分)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臨江仙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注】楊慎:明中葉文學家,因“大禮議”受廷杖,剝奪官爵,謫戍于云南永昌衛(wèi),年七十二,死于貶
所。
12.“臨江仙”是這首詞的
1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詞的前兩句化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一去不復返
的江水比喻歷史的進程,用后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
B.“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以“青山”象征永恒,“夕陽”象征變化,在歷史滄桑風云變幻下,詞人
用自然界的這樣一幅畫面?zhèn)鬟_出生命易逝的感慨和歷盡榮辱的悲哀。
C.“白發(fā)漁樵”是鄉(xiāng)野農夫的形象,表現了作者晚年生活的落魄,而“一壺濁酒”以“秋月”、“春風”
為背景,則顯示出作者淡泊、高雅的襟懷和朋友之間的志趣相投。
D.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讀者感受到蒼涼悲壯的同時,也能在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中品
悟到詞中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14.本詞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相比,在思想感情上有何異同?
【答案】12.詞牌名
13.C14.同:都有看淡榮辱、曠達超脫之感。
異:蘇詞在曠達中有年華已逝、功名無成的無奈與不甘,而楊詞則是通過“喜相逢”中的“喜”字,在曠達
中表現了看透世事的明達與清靜無為的追求。
【解析】
【導語】楊慎的《臨江仙》通過長江東逝的意象,表達了對歷史變遷和英雄成敗的感慨。詩中“青山依舊
在,幾度夕陽紅”象征永恒與變化,展現了對生命易逝的感慨。后半部分以“白發(fā)漁樵”表現出淡泊寧靜
的生活態(tài)度,傳達出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全詞基調慷慨悲壯,意味深長。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常識的能力。
詞牌是填詞用的曲調名。詞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節(jié)奏。這些旋律、節(jié)奏的總和就是
詞調。詞與調之間,或按詞制調,或依調填詞,曲調即稱為詞牌。
在這首《臨江仙》中,“臨江仙”規(guī)定了這首詞的格律形式,包括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等方面的要
求。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B.“鄉(xiāng)野農夫的形象”錯,“白發(fā)漁樵”指超脫塵世的隱者形象。他們超脫于世事之外,在江渚之上看慣
了秋月春風的更迭交替,體現出一種歷經世事之后的曠達。
故選Bo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比較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相同點:
楊慎詞的結尾“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表明過往的一切事情,無論是英雄的事跡還是歷史的紛爭,
都只是人們談笑的素材。蘇軾詞中的“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也體現出他把人生看作一場夢,將灑灑
在江中,向江月寄托自己的情感,同樣有一種超脫于塵世紛爭,看淡榮辱得失的曠達情懷。
不同點: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繪周瑜“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
橘櫓灰飛煙滅”,周瑜的形象英俊瀟灑、戰(zhàn)功赫赫,與自己“早生華發(fā)”形成鮮明對比。蘇軾此時已過中
年,卻功業(yè)未就,仕途坎坷。在這種對比下,他在曠達之中透露出年華已逝、功名無成的無奈與不甘。
楊慎的“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塑造了白發(fā)漁樵的形象,他們在江邊過著寧
靜的生活,看慣了四季的更迭。這里的“喜”字很關鍵,體現出一種對這種寧靜、超脫生活的滿足。
(四)文言文閱讀(13分)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勸學
《荀子》
①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口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
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舛明而行無過矣。
③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章而招,臂非加長也,
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④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珪步,無以
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鶯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
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鯉■之穴
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師說
韓愈
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
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呼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
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
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
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日:“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
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②圣人無爭師??鬃訋熰嵶?、茂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
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③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
以貽之。
15.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則期明而行無過矣()(2)圣人無簞師()
16.下列加點字詞類活用現象與例句一樣的是()
例:登商而招
A.用心廠也B.積萼成德
C.而恥學于師D.故木受繩則自
17.下列句子與例句特殊句式一樣的是()
例:青,取之于藍
A.句讀之不知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C.師不必賢于弟子D.蚓無爪牙之利
18.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19.比較兩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的區(qū)別,并分析其效果。
【答案】15.①.“智”,見識②.固定的
16.B17.C
18.如今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9.①《勸學》多使用比喻論證,將道理變得形象易懂,從而更好地鼓勵人們學習;
②《師說》多選用“人”進行對比論證,通過三組對比直指士大夫“恥學于師”的現象,體現出批判性。
【解析】
【導語】《勸學》通過比喻和對比,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和持之以恒的價值。荀子以自然現象和事物變化為
例,說明學習能使人超越自身局限,達到更高境界?!稁熣f》則通過歷史人物和現實現象,論述從師學習
的重要性,批判社會上恥于從師的風氣。韓愈強調“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提倡不拘于師生身份,
重在求知。兩篇文章都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但側重點不同,前者重在自我修煉,后者重在師承關系。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含義的能力。
(1)句意:那么他就會變得聰明機智,并且行為不會有過錯了。
(2)句意: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高”,形容詞用作名詞,高處。句意:登上高處招手。
A.“一”,數詞用作形容詞,專一。句意:因為心思專一。
B.“善”,形容詞用作名詞,善行。句意:積累善行從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
C.“恥”,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句意: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D.“直”,形容詞用作動詞,變直。句意:因此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過輔具加工就能變直。
故選B。
【1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青,于藍取之”。句意: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出來的。
A.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知句讀”。句意:不知句子停頓。
B.判斷句,”……,……也”表判斷。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C.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師不必于弟子賢”。句意:老師不一定超過弟子。
D.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蚓無利爪牙”。句意: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
故選Co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眾人”,一般人;“下”,方位名詞用作動詞,低于;“恥”,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特色的能力。
①《勸學》中,荀子通過比喻論證,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假輿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故不積度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
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弩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
比喻手法,形象地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可以超越本源的道理。將道理變得形象易懂,從而更好地鼓
勵人們學習。
②《師說》中,韓愈通過對比論證,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
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通過三組對比。分析不同人對待學習的態(tài)
度,直指士大夫“恥學于師”的現象,體現出批判性。
參考譯文:
勸學
①有道德品行的人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②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出來的,但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但卻比水還要寒
冷。木材筆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如果用火烤把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符合圓規(guī)的標
準了,假如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它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所以使它成為這樣的。因此木材
用墨線量過,再經過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也就能變得鋒利了,君子廣泛地
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變得聰明機智,并且行為不會有過錯了。
③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卻沒有片刻學習的收獲大;我曾經提起腳后跟眺望遠方,卻不如登上高處看的
更為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加長,但是人們在遠處也可以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增強,
但是聽的人卻聽得更清楚。借助車馬的人,腳步并不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槳的人,不一定
善于游水,卻能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本性并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③堆積土石變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水流匯積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誕生了;積累善行
從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達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因此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
程,就沒有辦法實現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馬一跨越,也不足
十步之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可以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雕刻一件物品但最后放棄了,
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若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卻
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啊。蟹有六條腿與兩個蟹鉗,但是若沒有蛇鰭的洞
穴,它就無處藏身,這就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師說
①……唉?。ü糯膸煟▽W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古代的圣人,他
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
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
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
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
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
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yī)樂師
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
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
(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Γ。ü糯欠N)跟從老師學習
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
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p>
②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鴰煆泥嵶印⒎ê?、師襄、老聃。鄭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
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
師不一定超過學生,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③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
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五)文言文閱讀(6分)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錢伯庸文序
[明]曹學儉
①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見,作揖曲躬之際,闊別致謝,寒溫都盡。及其執(zhí)茶對坐,別無可說,不過再理
前詞,往往重復。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為數句,以一字為數字,不死不活,希圖延場;及其,當唱之處,
則又草草讀過而已。噫!此所謂“時套”也。今之作揖不如是,則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則無人擊節(jié)賞音。
作文之趨于時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無師友傳授,而少浸潤之義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
矣。
②錢生伯庸,其家?guī)熡谠浪恐?。其至金陵,以之初書謁見于予。予觀其人,不為時俗所染,豈非欲
隨地求師而汲汲①于義理②者?予愧淺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歸,試以其文質之爾③師之初。之初之作人,
無時套者也,其論文亦如之。
(選自《石倉詩文集》)
[注]①汲汲:急于得到的意思。②義理:文章的思想內容。③爾:其。
20.對“作文之趨于時尚,亦如是矣”一句理解正確的是()
A.作文的風格走向時髦,也是因為人們相見或聽曲時的行為方式引起的。
B.寫作文的人追求時髦,也是因為受到社會上待人接物風氣的不良影響。
C.寫作文講究虛浮時髦,也是由于人們膚淺不正確的評價所逐步導致的。
D.作文的風格虛浮時髦,也是由于人們只重形式不講內在主題淡漠所致。
21.從文中看,造成文章落入“時套”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話回答)
22.根據文章,指出曹學侄對錢伯庸的態(tài)度并分析原因。
【答案】20.C21.沒有師友傳授,在道義理學上缺少熏陶,只是賣弄個人想象,謀求新奇
22.曹學侄對錢伯庸非常欣賞、贊賞;
原因:①不被世俗所影響;
②拜師學習,虛心請教;
③學習文章的寫作,講究內容思想(求深度)。
【解析】
【導語】《錢伯庸文序》由明代文人曹學侄撰寫,文章批評了當時文風的流俗現象,指出許多人在寫作中
追求時尚和形式上的浮華,缺乏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真誠的表達。曹學侄通過對比,贊揚了錢伯庸不為時俗
所染,強調了師友傳授和義理浸潤的重要性。文章通過對錢伯庸的肯定,表達了對追求真理和深度的寫作
態(tài)度的推崇,反映了作者對文風革新的期望和對年輕才俊的鼓勵。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重要句子意思的能力。
上文先以人相見作揖曲躬、俗人唱曲的不良現象作類比,指出這些行為是為了迎合他人評價而變得虛浮,
所以“作文”在此處也應該理解為一種寫作的行為,“時尚”不能簡單理解成一種時髦,因為文中的“時
套”是空洞虛浮的,此處的“時尚”含貶義,故排除AB。
根據語境“今之作揖不如是,則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則無人擊節(jié)賞音”可知,“作揖”“唱曲”追求
虛浮時髦,主要是為了迎合人們的評價,作文趨于時尚也是這樣,不是因為“只重形式不講內在主題”,
排除D。
故選Co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根據文中“其病在于無師友傳授,而少浸潤之義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可知其原
因是:沒有師友傳授,在道義理學上缺少熏陶,只是賣弄個人想象,謀求新奇。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曹學侄對錢伯庸的態(tài)度是非常欣賞、贊賞,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不被世俗影響。文中提到“予觀其人,不為時俗所染”,在當時作文落入“時套”的大環(huán)境下,錢伯庸
能夠保持自我,不隨波逐流,這一點難能可貴,顯示出他有獨立的思想和品格。
②拜師學習虛心請教。“其家?guī)熡谠浪恐酢F渲两鹆?,以之初書謁見于予”以及“伯庸歸,試以其文
質之爾師之初”,表明錢伯庸積極尋找良師,虛心向老師求教,這種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學習的認真態(tài)度,
讓曹學儉感到欣賞。
③追求文章內容思想?!柏M非欲隨地求師而汲汲于義理者”,說明錢伯庸熱衷于追求文章的思想內容,不
滿足于表面的形式和時髦,而是注重文章的內在價值,這與曹學儉所推崇的寫作理念相契合,所以曹學侄
對他贊賞有加。
參考譯文:
①現在寫文章的人,如同與人相見,作揖鞠躬的時候,恭敬地答謝,噓寒問暖都做到了。等到拿著茶
相對而坐時,沒有別的可說,不過是再次重復前面的話,往往重復。又像俗人唱曲,把一句變成幾句,把
一個字變成幾個字,不死不活,希望拖延時間;等到應當唱的地方,卻又草草讀過而已。唉!這就是所謂
的“時套”?,F在作揖如果不這樣,那么人們一定會覺得奇怪;唱曲如果不這樣,那么就沒有人擊節(jié)贊
賞。寫文章趨向于時尚,也是這樣。它的弊病在于沒有師友傳授,在道義理學上缺少熏陶,只是肆意發(fā)揮
個人的臆想,追求新奇,卻不知反而落入俗套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版影視制作與發(fā)行合同
- 美業(yè)門店培訓課程設計
- 英語加國學課程設計理念
- 感覺統(tǒng)合課程設計大班
- 油畫初學者 課程設計
- 2024政法干警考試復習資料
- 系統(tǒng)動力學課程設計總結
- 深圳市政府投資交通建設項目管理模式-第二冊
- 大班社會簽到課程設計
- 2024年羽絨家紡銷售崗位職責(共8篇)
- 湖南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合考試政治試卷 含解析
-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課件
- 電大《人力資源管理》期末復習綜合練習題答案(2024年)
- 東方電影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
-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學復習資料
- 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qū)2023-2024學年四年級上學期期末數學試卷
- SB/T 10439-2007醬腌菜
- 肺炎試題及答案
- 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各單元知識點歸納(三年級起點)
- 工作分析案例
- 現代CMOS工藝基本流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