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法律碩士綜合(非法學498)研究生考試2025年測試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1頁
考研法律碩士綜合(非法學498)研究生考試2025年測試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2頁
考研法律碩士綜合(非法學498)研究生考試2025年測試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3頁
考研法律碩士綜合(非法學498)研究生考試2025年測試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4頁
考研法律碩士綜合(非法學498)研究生考試2025年測試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研究生考試考研法律碩士綜合(非法學498)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40小題,每小題1分,共40分)1、以下關于法的分類的表述,正確的是:A.《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屬于實體法B.《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屬于國內(nèi)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屬于不成文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屬于根本法A項:實體法是指規(guī)定具體權利義務內(nèi)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它通常規(guī)定和確認人們在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中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以及違反義務時可能受到的制裁。程序法是規(guī)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xiàn)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nèi)容的法律,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顯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屬于實體法,因此A選項正確。B項:國內(nèi)法與國際法是以法的創(chuàng)制和適用主體為標準對法所作的分類。國內(nèi)法是指由特定國家創(chuàng)制并適用于該國主權所及范圍內(nèi)的法律,包括憲法、民法、刑法、訴訟法等。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guī)則的總體?!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是中國制定的,當然屬于國內(nèi)法,但這一分類標準并非該選項所表述的“法律所調(diào)整的社會關系或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故B選項錯誤。C項: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是以法的創(chuàng)制方式和表現(xiàn)形式為標準對法所作的分類。成文法是指有權制定法律規(guī)范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如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等。不成文法是指不具有規(guī)范性的法律條文形式,但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如習慣法、判例法等?!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屬于成文法,C選項D項:根本法與普通法是以法律的地位、效力、內(nèi)容和制定主體、程序為標準對法所作的分類。根本法,即憲法,它在一個國家中享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最高的法律效力,通常規(guī)定該國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則和國體、政體等重大根本性問題。普通法,是指憲法以外的所有法律,其效力與憲法相比處于較低位階?!吨腥A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顯然不屬于根本法,D選項錯誤。2、下列關于法律淵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法律淵源等同于法的正式淵源B.法的非正式淵源主要包括習慣、判例和政策C.法的非正式淵源在司法審判中可以直接作為裁判的依據(jù)D.法的非正式淵源對法官裁判案件沒有任何影響A項錯誤。法的淵源,簡稱法源,基本上可以分為正式淵源和非正式淵源。正式淵源是指以法條形式表現(xiàn)出來,直接適用的規(guī)范,主要為制定法,即不同國家機關根據(jù)具體職權和程序制定發(fā)布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規(guī)范性文件。非正式淵源則指不具有明文規(guī)定的法律效力,但卻具有法律意義并可能構成法官審理案件之依據(jù)的準則來源,如正義標準、理性原則、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會思潮、習慣等。因此,法律淵源不等于法的正式淵源,還包括非正式淵源。B項正確。法的非正式淵源,是指對于國家機關公民和社會組織具有說服力而無約束力的某些規(guī)則、原則或觀念。這種淵源對于國家機關公民和社會組織從事某種其有法律后果的行為起著參考作用。法的非正式淵源主要包括習慣、判例和政策。C項錯誤。法的非正式淵源是指不具有明文規(guī)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意義并可能構成法官審理案件之依據(jù)的準則來源,在司法審判中不能直接作為裁判的依據(jù),只能作為法官裁判案件時的參考或依據(jù)。D項錯誤。雖然法的非正式淵源不能直接作為法官裁判案件的依據(jù),但法官在裁判案件時,可能會參考或依據(jù)非正式淵源,特別是在正式淵源存在漏洞或不足時,非正式淵源可能起到補充或解釋的作用。因此,非正式淵源對法官裁判案件并非沒有任何影響。3、下列關于法律推理的說法,正確的是:A.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結論必然為真B.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其結論必然為真C.設證推理是對從所有能夠解釋事實的假設中優(yōu)先選擇一個假說的推理D.辯證推理是當作為推理前提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互矛盾的法律命題時,借助于辯證思維從中選擇出最佳的命題以解決法律問題A選項,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fā),通過推導即“演繹”,得出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的過程。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演繹推理的前提和結論之間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但結論的真實性還取決于前提的真實性。如果前提為假,則結論必然為假。因此,A選項“其結論必然為真”的說法過于絕對,錯誤。B選項,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即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和思維形式。但歸納推理的結論往往具有或然性,即結論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假。因為歸納推理所依賴的個別事實總是有限的,而結論所斷定的范圍卻超出了這些個別事實的范圍。因此,B選項“其結論必然為真”的說法錯誤。C選項,設證推理是對從所有能夠解釋事實的假設中優(yōu)先選擇一個假說的推理。但設證推理的結論具有或然性,即結論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假。設證推理的可靠性取決于假設與事實之間的契合程度以及推理者所掌握的知識和經(jīng)驗。因此,C選項“優(yōu)先選擇一個假說的推理”表述不準確,錯誤。D選項,辯證推理是當作為推理前提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互矛盾的法律命題時,借助于辯證思維從中選擇出最佳的命題以解決法律問題的推理方法。辯證推理是法律推理中一種重要的推理方法,它要求推理者從多個相互矛盾的法律命題中,通過辯證思維的方式,選擇出最符合法律精神、最能實現(xiàn)法律價值的命題作為結論。因此,D選項表述正確。4、在刑法理論上,關于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關系,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A.犯罪客體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而犯罪對象則不是B.犯罪客體說明犯罪侵害的社會利益,犯罪對象說明犯罪行為所指向的具體事物C.犯罪對象是一切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而犯罪客體則不是D.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犯罪對象則不是本題考查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關系。選項A、C,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利益或社會關系。犯罪對象,是指刑法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體人、物或信息。犯罪客體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因為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社會利益或社會關系。而犯罪對象則不一定是所有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因為有些犯罪(如脫逃罪、偷越國(邊)境罪等)并不直接指向具體的人或物。因此,A選項“犯罪客體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而犯罪對象則不是”、C選項“犯罪對象是一切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而犯罪客體則不是”的說法均錯誤。選項B,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犯罪客體說明的是犯罪所侵害的社會利益或社會關系,是犯罪本質(zhì)特征的一種表現(xiàn);而犯罪對象則是說明犯罪行為所指向的具體目標或具體物。二者在犯罪構成體系中處于不同的層次,犯罪客體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而犯罪對象則不一定是所有犯罪都必須具備的。所以,B選項“犯罪客體說明犯罪侵害的社會利益,犯罪對象說明犯罪行為所指向的具體事物”的選項D,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之一,但犯罪對象并非不是犯罪分類的基礎。例如,以犯罪對象的不同為標準,可以將犯罪分為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chǎn)罪等。因此,D選項“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犯罪對象則不是”的說法錯誤。5、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guī)定,下列哪項行為構成貪污罪?A.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B.國有企業(yè)管理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C.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D.村民委員會等村基層組織人員,協(xié)助人民政府從事土地征收、征用補償費用的述的是挪用公款罪的情形,而非貪污罪,故A項錯誤。非貪污罪,故B項錯誤。完全符合貪污罪的構成要件,故C項正確。工作人員論:(一)救災、搶險、防汛、優(yōu)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的管理和發(fā)放;(二)社會捐助公益事業(yè)款物的管理和發(fā)放;(三)土地的經(jīng)營、管理和宅基地的管理;(四)土地征收、征用補償費用的管理和發(fā)放;(五)代征、代繳稅款;(六)有關計劃生育、戶籍、征兵工作;(七)協(xié)助人民政府從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村民委員會等行政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實施的。D項未明確這一點,故D項錯誤。6、在我國,法官職業(yè)道德的核心是oA.司法為民B.公平正義C.司法公正D.廉潔司法選項B,公平正義是法官職業(yè)道德的價值追求,也是選項C,司法公正是法官在審判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選項D,廉潔司法是法官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法官必須遵守的職業(yè)紀律,7、甲公司從乙公司購買一臺大型設備,雙方約定:在乙公司支付全部貨款前,甲A.買賣合同中所有權保留的約定無效B.丙銀行有權就抵押設備優(yōu)先受償C.買賣合同無效,因為乙公司無權處分D.買賣合同有效,但甲公司有權取回設備付全部貨款前,甲公司保留該設備的所有權”,該約定系雙方人另有約定外,出賣人有權取回標的物:(一)未按照約定支付價款,經(jīng)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nèi)仍未支付;(二)未按照約定完成特定條件;(三)將標的物出賣、出質(zhì)或者作出理期限內(nèi)支付價款,故甲公司尚不具備取回設備的條件,所以D選項“買賣合同有效,A.演繹推理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是從大前提和小前提中推導出法律決定的推理B.歸納推理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C.類比推理是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是基于相似性而作出推理D.設證推理是對從所有能夠解釋事實的假設中優(yōu)先選擇一個假設的推論選項A,演繹推理是從大前提和小前提中必然地推導出法律決定或法律裁決的推理。選項B,歸納推理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即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但這一描述雖過于寬泛,未直接針對法律推理的特定情境,故B選項錯誤。選項C,類比推理是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它是基于相似性而作出推理。在法律推選項D,設證推理是對從所有能夠解釋事實的假設中優(yōu)先選擇一個假設的推論,這選項的表述過于籠統(tǒng),未準確反映設證推理在法律推理中的具體作用,故D選項錯誤。9、甲某是某市法院民事審判一庭的副庭長,其妻乙在某律師事務所當律師,并在A.甲某應當自行回避B.甲某可以主動申請回避,也可以不回避,當事人C.如當事人申請甲某回避,應由審判長決定D.如甲某回避,則應當暫停本案的審理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回避,當事人有權申請其回避:(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近親屬的;(二)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翻譯人員的;(四)與本案的訴訟代理人、辯護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兄弟事人可以申請其回避。故A選項“甲某應當自行回避”表述錯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二)一方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jù),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六)其他應當中止訴訟乙公司應在合同簽訂后10日內(nèi)交貨。合同簽訂后,乙公司一直未交貨,甲公司遂向法A.甲公司口頭承諾構成要約B.甲公司口頭承諾構成新要約C.甲公司口頭承諾構成承諾D.甲公司口頭承諾構成合同變更為甲公司向乙公司發(fā)出的新要約。故A選項司的口頭承諾并未得到乙公司的同意,且該承諾本身也不構成對原合同A.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從大前提、小前提推導出法律決定或法律B.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即從個別性知識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C.設證推理是一種對從所有能夠解釋事實的假設中優(yōu)先選擇一個假設的推論D.類比推理是根據(jù)兩個或兩類對象的某些屬性相同,從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選項A,演繹推理是指從一般到特殊的邏輯推理方法,與“歸納”相對。在法律推一個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從而推出該類事物都具有(或不具有)該種屬性的推理方法。不完全歸納推理則是根據(jù)某類事物中的部分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從而推出該類事物都具有(或不具有)該種屬性的推理方法。所以,B選項“歸選項C,設證推理是對從所有能夠解釋事實的假設中優(yōu)先選擇一個假說的推論。在法律推理中,設證推理的推理結構是:1.提出問題;2.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3.選項D,類比推理是根據(jù)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從而推出它們在其他A.甲、乙均構成搶劫罪致人重傷B.甲、乙均構成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C.甲的行為構成搶劫罪與故意傷害罪,應當數(shù)罪并罰D.甲、乙的法定刑均應當適用“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選項A、B,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是指以搶劫罪基本犯為前提,因發(fā)生了法定的選項C,搶劫罪的實行行為是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本“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的法定刑。所以,選項D“甲、乙的法定刑13、在我國,公民一詞的含義是指()。A.年滿18周歲的具有我國國籍的人B.具有我國國籍的人C.享有政治權利的人D.出生在我國的人本題考查公民的定義。選項A,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的自然人,而不僅僅是年滿18周歲的具有我國國籍的人。未滿18周歲的我國公民同樣享有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故A選項“年滿18周歲的具有我國國籍的人”表述錯誤。選項B,根據(jù)《憲法》第三十三條:“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選項C,公民與享有政治權利的人并非同一概念。政治權利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但并非所有公民都享有完整的政治權利(如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因此,C選項“享有政治權利的人”表述錯誤。選項D,出生在我國的人并不一定具有我國國籍。例如,外國人或無國籍人在我國境內(nèi)出生的子女,可能因父母國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國籍。因此,D選項“出生在我國的人”表述錯誤。14、甲將乙打傷,乙向法院提起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甲賠償醫(yī)藥費、誤工費等各項損失共計5萬元。在法院審理過程中,甲與乙達成和解協(xié)議,甲賠償乙各項損失共計3萬元,乙放棄追究甲的刑事責任。關于本案,下列哪一說法是正確的?A.甲與乙的和解協(xié)議是雙方就民事賠償部分達成的協(xié)議,刑事部分仍需法院審理B.甲與乙的和解協(xié)議生效后,法院應當對甲作出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判決C.甲與乙的和解協(xié)議生效后,法院可以對甲作出從寬處罰的判決D.甲與乙的和解協(xié)議生效后,法院應當裁定準許乙撤回附帶民事訴訟本題考查刑事和解的適用條件和法律后果。表述縮小了從寬處罰的范圍,因此選項B錯誤。A.委托代理合同約定至代理事項完成時終止B.被代理人死亡前已經(jīng)實施,為了被代理人的繼承人的利益繼續(xù)代理C.被代理人死亡前已經(jīng)向代理人授予代理權D.代理人不知道被代理人死亡代理期限屆滿或者代理事務完成;(二)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辭去委托;(三)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四)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死亡;(五)作為代理人或者被代選項B、C、D,雖然被代理人死亡是委托代理終止的法定情形,但根據(jù)《民法典》16、在刑法理論上,狹義的危害行為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實施的行為。B.違反法律的C.思想上對法益具有侵犯性的D.主觀上有過錯的本題考查的是刑法中危害行為的定義。選項A,危害行為,是指在行為人在意志支配下實施的危害社會并被刑法禁止的身體活動。因此,危害行為首先是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實施的行為,其次是在客觀上危害社會的行為,最后是被刑法禁止的行為。所以,選項A“客觀上危害社會的”表述正確。選項B,違反法律的行為不一定是刑法上的危害行為。例如,違反民法、行政法的行為,就不屬于刑法上的危害行為。因此,選項B“違反法律的”表述錯誤。選項C,危害行為是客觀上的身體活動,不包括思想活動。思想對法益具有侵犯性,不等于在客觀上危害了法益。例如,想殺人不等于殺了人。故選項C“思想上對法益具有侵犯性的”表述錯誤。選項D,危害行為不要求主觀上有過錯。在刑法理論上,客觀不法與主觀責任是區(qū)分的,即使行為人在主觀上沒有過錯,其客觀上實施的行為也可能屬于危害行為。例如,13周歲的未成年人殺人,雖然主觀上沒有責任能力,但客觀上實施的殺人行為仍屬于危害行為。據(jù)此,選項D“主觀上有過錯的”表述錯誤。17、下列關于憲法淵源的說法,錯誤的是:A.憲法慣例是憲法的重要淵源之一B.憲法性法律是憲法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C.憲法判例在各國都具有法律效力D.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是國際法的重要淵源,也是一國憲法的淵源選項A,憲法淵源是憲法產(chǎn)生和存在所依賴的基礎和根據(jù)。由于各國憲政發(fā)展的情選項B,憲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憲法規(guī)范存在于民法、刑故B選項“憲法性法律是憲法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選項C,憲法判例,主要是指在憲法實施過程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憲法法院等所作選項D,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是國際法的重要淵源,也是一國憲法的淵源。國際條約是國際法主體之間就權利義務關系締結的一種書面協(xié)議,各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是國家憲法的重要淵源。國際習慣是各國在其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guī)則,也是國際法的淵源之一。因此,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作為國際法的重要淵源,也可以成為一國憲法的淵源,D選項“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是國際法的重要淵源,也是一國憲法的淵源”表述正確。18、在刑法理論中,下列關于不作為犯罪的表述,正確的是:A.甲在火災現(xiàn)場袖手旁觀,未參與救火,導致火勢蔓延,造成重大損失。甲的行為成立不作為犯罪B.乙是醫(yī)生,在值班期間發(fā)現(xiàn)病人丙需要急救而未予施救,導致丙死亡。乙的行為成立不作為犯罪C.丁是交通警察,在值班時接到交通事故報案,因私事耽誤未及時出警,導致事故被害人戊因未得到及時救助而死亡。丁的行為成立不作為犯罪本題考查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選項A,成立不作為犯罪,要求行為人負有防止危害結果發(fā)生的特定義務。這種義務的來源包括:1.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義務;2.職務上或者業(yè)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3.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4.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本題中,甲雖身處火災現(xiàn)場,但法律并未規(guī)定火災現(xiàn)場的旁觀者負有救火的義務,故甲不成立不作為犯罪。因此,A選項錯誤。選項B,乙作為醫(yī)生,在值班期間對病人負有救助義務,乙未履行救助義務導致病人死亡,成立不作為犯罪。故B選項正確。選項C,交警丁雖然對維護交通安全負有職責,但這種職責并不包括必須救助交通A.各級人民政府的行政機構設置、編制和職能B.訴訟和仲裁制度C.犯罪和刑罰D.對非國有財產(chǎn)的征收、征用置、編制和職能”,在尚未制定法律的情況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選項B,《立法法》第八條規(guī)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九)訴訟和訟制度,而不包括勞動仲裁制度。故B選項“訴訟和仲裁制度”表述過于寬選項D,《立法法》第八條:“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六)對非國有財產(chǎn)的征收、征用;……"。但需要注意,如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已經(jīng)制定了法律,且該法律對征收、征用非國有財產(chǎn)的條件和程序作出了規(guī)定,則在該法律的實施過程中,對具體情形下的征收、征用,可以制定行政法規(guī)或地方性法規(guī)。據(jù)此,D選項“對非國有財產(chǎn)的征收、征用”錯誤。20、下列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正當防衛(wèi)制度的說法,正確的是:A.正當防衛(wèi)是指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B.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C.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D.防衛(wèi)過當,是指在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情況下實施的防衛(wèi)行為A項正確: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边@與A項描述一致。B項錯誤:同樣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這與B項“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的表述相矛盾。C項錯誤: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边@里描述的是防衛(wèi)過當?shù)那闆r,但C項的表述“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不夠準確,因為根據(jù)法律原文,是“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而非“應當”。D項錯誤:防衛(wèi)過當是指防衛(wèi)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D項中“在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情況下實施的防衛(wèi)行為”與防衛(wèi)過當?shù)亩x相反,實際上描述的是正當防衛(wèi)的情況。21、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guī)定,下列選項中屬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A.決定特別行政區(qū)的設立及其制度B.批準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的建置本題考察的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范圍。選項A,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十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十三)決定特別行政區(qū)的設立及其制度;……"。因此,A選項屬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正確。選項B,同樣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十二條,雖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A.從舊原則B.從新原則C.從舊兼從輕原則D.從新兼從輕原則選項A,從舊原則,是指刑法對其生效以前的未經(jīng)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一這明顯對被告人不利,因此,各國刑法一般均不采取此原則。所以,A選項錯誤。選項B,從新原則,是指刑法對其生效以前未經(jīng)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一律適用其生效之后的刑法。這一原則對被告人有利,但缺乏法律適用的穩(wěn)定性和可預測性。因為行為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只能根據(jù)當時的法律預見其行為的法律后果,而新法生效后,要求行為人對其行為承擔新法規(guī)定的責任,違背了罪刑法定原則中保障人權的要求。因此,各國刑法一般也不采取此原則。故B選項錯誤。選項C、D,從舊兼從輕原則,是指刑法對其生效以前的未經(jīng)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原則上適用其生效以前的刑法,但新法對其生效以前未經(jīng)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在處刑上比舊法為輕時,則適用新法。我國刑法第十二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jié)的規(guī)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這一規(guī)定,確立了我國刑法在溯及力問題上采取從舊兼從輕原則,即原則上適用舊法,新法處刑較輕的,適用新法。據(jù)此,C選項“從舊兼從輕原則”正確,D選項“從新兼從輕原則”錯誤。23、在刑法中,關于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的區(qū)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甲欲殺乙,舉刀砍向乙時,乙突然倒地身亡,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B.甲欲殺乙,舉刀砍向乙時,乙求饒,甲心生憐憫,扔下刀離去,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中止C.甲欲殺乙,舉刀砍向乙時,乙求饒,甲心生憐憫,將乙送往醫(yī)院救治,但乙仍因傷勢過重死亡,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D.甲欲殺乙,舉刀砍向乙時,乙求饒,甲心生憐憫,將乙送往醫(yī)院救治,乙康復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乙的死亡)導致犯罪結果未發(fā)生,故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選項B,甲欲殺乙,舉刀砍向乙時,乙求饒,甲心生憐憫,扔下刀離去。甲雖然停止了犯罪行為,但并未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乙的死亡),故甲的行為不構成犯選項C,甲欲殺乙,舉刀砍向乙時,乙求饒,甲心生憐憫,將乙送往醫(yī)院救治,但選項D,甲欲殺乙,舉刀砍向乙時,乙求饒,甲心生憐憫,將乙A.正當防衛(wèi)必須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對于尚未開始或已經(jīng)結束的不法侵B.正當防衛(wèi)必須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實施,對于不法侵害人的同伙或工具,不能C.正當防衛(wèi)必須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等合法權利D.正當防衛(wèi)的限度條件是必須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解析:本題考察的是中國刑法中正當防衛(wèi)的認定。選項A,根據(jù)《刑法》第二十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但此條款并未排除對“尚未開始但即將發(fā)生”的不法侵害實施防衛(wèi)的可能性,即“事前防衛(wèi)”在特定條件下也可能被認定為正當防衛(wèi),只是需要更加嚴格的條件判斷。因此,A選項“對于尚未開始或已經(jīng)結束的不法侵害,不能實施正當防衛(wèi)”表述過于絕對,錯誤。選項B,正當防衛(wèi)可以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也可以針對不法侵害人的工具。例如,在搶劫犯罪中,奪取犯罪人的兇器以阻止其繼續(xù)實施犯罪,屬于正當防衛(wèi)。因此,B選項“對于不法侵害人的同伙或工具,不能實施正當防衛(wèi)”表述錯誤。選項C,根據(jù)《刑法》第二十條的規(guī)定,正當防衛(wèi)的目的必須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等合法權利,這是正當防衛(wèi)的構成要件之一。因此,C選項表述正確。選項D,正當防衛(wèi)的限度條件是必須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但這里的“必要限度”是一個相對靈活的概念,需要根據(jù)具體案件情況進行判斷。而且,《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還規(guī)定了“特殊防衛(wèi)”,即在特定情況下,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因此,D選項“必須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表述不夠全面,錯誤。25、以下關于中國法律碩士(非法學)學位考試中,關于《憲法》單項選擇題的正A.中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的基本權利主要包括政治權利、經(jīng)濟權利、社會權利和文化權利B.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此任何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均不得與憲法相抵觸C.憲法修正案是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法律效力低于憲法正文D.憲法的修改程序與普通法律的修改程序相同A項:雖然中國憲法確實規(guī)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但通常不將這些權利直接歸類為“政治權利、經(jīng)濟權利、社會權利和文化權利”這樣具體的分類。這些權利在憲法中可能以不同的條款和章節(jié)呈現(xiàn),但并未明確以這種分類方式列出。因此,A項表述不夠準B項:根據(jù)憲法的基本原理,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這意味著任何其他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guī)章等規(guī)范性文件都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精神相違背,即“一切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都不得同憲C項:憲法修正案是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對憲法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補充。由于憲法修正案也是憲法的一部分,其法律效力與憲法正文相同,并不低于憲法正文。因D項:憲法的修改程序與普通法律的修改程序存在顯著差異。由于憲法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其修改程序通常比普通法律的修改程序更為嚴格和復雜。例如,在中國,憲法的修改需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shù)通過。而普通法律的修改則相對簡單,一般只需按照立法程序進行即可。因此,D項錯誤。26、關于法律論證中的內(nèi)部證成和外部證成的區(qū)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內(nèi)部證成主要解決法律規(guī)范的選擇問題B.外部證成是對內(nèi)部證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大前提的證立C.外部證成關心的是對內(nèi)部證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而不是內(nèi)部證成中推理的有效性D.在法律適用過程中,內(nèi)部證成和外部證成是相互關聯(lián)的本題為選非題,考查法律論證中內(nèi)部證成與外部證成的區(qū)分。選項A,內(nèi)部證成關涉的只是從前提到結論之間推論是否是有效的,而推論的有效性或真值依賴于是否符合推理規(guī)則或規(guī)律。內(nèi)部證成保證了結論從前提中邏輯地推導出來,它對前提是否是正當?shù)?、合理的沒有任何的保障。因此,內(nèi)部證成主要解決的是推理規(guī)則的問題,而非法律規(guī)范的選擇問題。法律規(guī)范的選擇問題,屬于外部證成的范疇。所以,A選項“內(nèi)部證成主要解決法律規(guī)范的選擇問題”的說法錯誤。選項B、C,外部證成關涉的是對內(nèi)部證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對前提的證立。在法律證成中,無論是依據(jù)一定的法律解釋方法所獲得的法律規(guī)范即大前提,還是根據(jù)案件事實對小前提所作的認定,都是用來向法律決定提供支持程度不同的理由。在這個意義上,法律證成可以分為內(nèi)部證成和外部證成,即法律決定必須按照一定的推理規(guī)則從相關前提中邏輯地推導出來的過程是內(nèi)部證成,對法律決定所依賴的前提的證立是外部證成。外部證成關涉的是對內(nèi)部證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對前提的證立。內(nèi)部證成保證了結論從前提中邏輯地推導出來,它對前提是否是正當?shù)?、合理的沒有任何的保障。而外部證成正是對內(nèi)部證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對大前提的證立。因此,B選項“外部證成是對內(nèi)部證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大前提的證立”、C選項“外部證成關心的是對內(nèi)部證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而不是內(nèi)部證成中推理的有效性”的說法均正確。選項D,在法律證成中,內(nèi)部證成和外部證成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一方面,內(nèi)部證成保證結論從前提中邏輯地推導出來,它對前提是否是正當?shù)?、合理的沒有任何的保障;另一方面,外部證成對內(nèi)部證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進行證立,所以,外部證成是內(nèi)部證成的前提。據(jù)此,D選項“在法律適用過程中,內(nèi)部證成和外部證成是相互關聯(lián)的”的說法正確。27、在我國,下列哪項屬于法的非正式淵源?A.國務院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B.最高人民法院在判決書中援引的司法解釋C.公民甲向法院起訴時所依據(j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D.法官乙在判決書中提及的某法理學論文中的觀點本題考查的是法的正式淵源與非正式淵源的區(qū)分。選項A,《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是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在我國屬于法的正式淵源中的制定法,故A選項“國務院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選項B,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司法解釋在我國屬于法的正式淵源中的制定法,最高選項D,法的非正式淵源,是指對于國家機關公民和社會組織具有說服力而無約束A.甲因犯搶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刑滿釋放后第4年又犯強奸罪,應當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甲構成一般累犯B.乙因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在執(zhí)行期間又犯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乙在故意傷害罪判決生效后可以假釋C.丙因犯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简炂跐M后第4年又犯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丙構成累犯D.丁因犯叛逃罪被判處管制2年。管制執(zhí)行完畢后第5年又犯為境外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應當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丁構成特別累犯A項:《刑法》第六十五條規(guī)定:“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內(nèi)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是過失犯罪和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除外”。甲因搶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刑滿釋放后第4年又犯強奸罪,屬于在五年以內(nèi)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構成一般累犯。因此,A選項說法正確。B項:《刑法》第八十一條規(guī)定:“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zhí)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zhí)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jiān)規(guī),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xiàn),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jīng)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可以不受上述執(zhí)行刑期的限制"。乙因故意殺人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執(zhí)行期間又犯故意傷害罪,雖然被判處的故意傷害罪有期徒刑15年不影響其無期徒刑的執(zhí)行,但乙因故意殺人罪被判處的無期徒刑尚未執(zhí)行完畢,不能對其故意傷害罪進行C項:《刑法》第六十五條規(guī)定:“……前款規(guī)定的期限,對于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從假釋期滿之日起計算”。但緩刑不屬于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赦免,因此緩刑考驗期滿后再犯罪的,不構成累犯。丙的盜竊罪雖然被判處緩刑,但考驗期滿后犯詐騙罪,不構成累犯。故C選項說法錯誤。D項:《刑法》第六十六條規(guī)定:“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zhì)的組織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犯上述任一類罪的,都以累犯論處”。丁因叛逃罪被判處管制,而叛逃罪不屬于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故丁不構成特別累犯。因此,D選項說法錯誤。29、下列關于法律推理的說法,正確的是:A.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結論必然為真B.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其結論必然為真C.辯證推理是當作為推理前提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互矛盾的法律命題時,借D.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辯證推理都屬于形式推理繹”,得出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的過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演繹推理的結論雖然具有必然性,但前提必須真實、正確,否則結論也會出錯。因此,A選項“其結論必然為真”A.法的調(diào)整對象B.法的調(diào)整方法C.法的表現(xiàn)形式D.法的歷史類型選項A,法律部門劃分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是法律所調(diào)整的不同社會關系,即調(diào)選項B,法律部門劃分的另一個標準是法律調(diào)整方法。但法律調(diào)整方法不能單獨作選項D,法的歷史類型是依據(jù)法所賴以存在的經(jīng)濟基礎及所體現(xiàn)的階級意志的不同,A.犯罪客體B.犯罪對象C.犯罪客觀方面D.犯罪主觀方面選項A,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某種社會關系或社會選項B,犯罪對象,是指刑法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體人、物或信于犯罪客體,故B選項錯誤。選項C,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規(guī)定的、說明行為對某種客體造成侵害的客觀事選項D,犯罪主觀方面,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危害社會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為時的心理狀況,與犯罪客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故D選項錯誤。32、在刑法理論上,關于刑法機能的說法,下列A.規(guī)制機能體現(xiàn)的是對犯罪的懲罰功能C.保護機能的對象是國家、社會和個人法益D.規(guī)制機能是指刑法具有約束人們行為的作用本題為選非題,考查刑法的機能。選項A、D,刑法的規(guī)制機能,是指刑法具有約束人們行為的作用。這是指刑法將一定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并給予刑罰處罰,表明國家對這些行為持否定的評價,并通過這種評價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即規(guī)制機能體現(xiàn)的是對犯罪的懲罰功能。因此,A選項“規(guī)制機能體現(xiàn)的是對犯罪的懲罰功能”、D選項“規(guī)制機能是指刑法具有約束人們行為的作用”均表述正確。選項B,刑法的保護機能,是指刑法具有保護法益不受犯罪侵害與威脅的功能。由此可知,保護機能的對象是國家、社會和個人法益,而不是人權保障功能。所以,B選項“保護機能體現(xiàn)的是對人權的保障功能”表述錯誤。選項C,刑法的保護機能與犯罪的本質(zhì)相聯(lián)系。因為犯罪的本質(zhì)是侵犯法益,刑法具有保護法益不受犯罪侵害與威脅的功能。據(jù)此,C選項“保護機能的對象是國家、社會和個人法益”表述正確。33、在民法上,下列關于宣告死亡的說法錯誤的是:A.自然人下落不明滿四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B.自然人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自事故發(fā)生之日起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C.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失蹤,符合本法規(guī)定的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D.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宣告死亡的相關規(guī)定。選項A,《民法典》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一)下落不明滿四年;(二)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滿二年。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經(jīng)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請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時間的限制”。據(jù)此,選項A“自然人下落不明滿四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符合法律規(guī)定。選項B,《民法典》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失蹤,符合本法規(guī)定的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本項中,自然人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自事故發(fā)生之日起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故選項B說法正確。選項C,同樣依據(jù)《民法典》第四十七條,對同一自然人,如果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失蹤,但符合宣告死亡條件的,法院應當直接宣告死亡,而不是失蹤。因此,選項C“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失蹤,符合本法規(guī)定的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表述正確。選項D,《民法典》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發(fā)生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由此可知,被宣告死亡的人,死亡日期并非一律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還可能為意外事件發(fā)生之日。所以,選項D“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表述錯誤。34、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guī)定,下列關于累犯的說法,正確的是:A.被判處有期徒刑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滿后5年內(nèi)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成立累犯B.前罪被判處的刑罰為拘役,后罪被判處的刑罰為有期徒刑的,不成立累犯C.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zhì)的組織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犯上述任一類罪的,都以累犯論處D.犯罪時不滿18周歲的人,5年后又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成立A項錯誤。《刑法》第六十五條規(guī)定:“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內(nèi)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是過失犯罪和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除外。前款規(guī)定的期限,對于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從假釋期滿之日起計算?!睋?jù)此,成立一般累犯的條件之一是前罪所判處的刑罰必須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而緩刑只是刑罰的執(zhí)行方式,并非刑罰種類,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并未被實際執(zhí)行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故不成立累犯。B項錯誤?!缎谭ā返诹鍡l規(guī)定的“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包括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因此,前罪被判處的刑罰為拘役,后罪被判處的刑罰為有期徒刑的,只要符合累犯的其他成立條件,仍可以成立累犯。C項正確?!缎谭ā返诹鶙l規(guī)定:“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zhì)的組織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犯上述任一類罪的,都以累犯論處?!边@被稱為特別累犯或特別再犯制度,其成立條件中沒有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赦免以后的時間限制,且后罪可以是與前罪相同或不同的罪名。D項錯誤?!缎谭ā返诹鍡l第二款規(guī)定:“前款規(guī)定的期限,對于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從假釋期滿之日起計算。前款規(guī)定的期限,對于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是指刑罰執(zhí)行完畢之日或者赦免以后;對于被假釋的犯罪分子,是指假釋期D.緊急避險可以適用于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敬鸢浮緼險成立的前提條件之一(選項A正確)。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緊急避險所造成的損害不能大于所避免的損害,而非必須小于(選項B不準確);此外,緊急避險的行為并非不受任何限制,而是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選項C錯誤);并且,對于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不能適用緊急避險的規(guī)定(選項D錯誤)。A.法理學是法學的“基礎學科”,它研究法的普B.法理學為其他部門法學提供一般理論、原則和方法,但并不涉及法律實務問題C.法理學與部門法學之間不存在邏輯上的位階關系,它們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D.法理學研究法的現(xiàn)象和一般規(guī)律,部門法學研究具體法律規(guī)范,二者沒有聯(lián)系選項A,法理學是法學的一般理論、基礎理論、方法論和意識形態(tài),它研究法的普選項B,法理學為其他部門法學提供一般理論、原則和方法,這并不選項C,法理學與部門法學之間不存在邏輯上的位階關系,它們之間是相互補充、選項D,法理學與部門法學之間并非沒有聯(lián)系。法理學研究法的現(xiàn)象和一般規(guī)律,律規(guī)范時,也需要運用法理學提供的一般理論和原則。因此,D選項“二者沒有聯(lián)系”37、下列關于行政強制措施的說法,正確的是:A.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措施前,必須向行政機關負責人報告并經(jīng)批準B.情況緊急,需要當場實施行政強制措施的,行政執(zhí)法人員應當在48小時內(nèi)向行政機關負責人報告,并補辦批準手續(xù)C.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措施應當遵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程序D.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措施應當通知當事人到場本題考查行政強制措施的相關規(guī)定。38、甲、乙簽訂了一份房屋租賃合同,約定由甲將其房屋出租給乙居住使用,租期為一年。在租賃期間,甲未經(jīng)乙同意,擅自將房屋賣給丙,并辦理了房屋過戶登記手續(xù)。關于本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甲、乙之間的租賃合同因房屋所有權變動而自動失效B.租賃合同應繼續(xù)有效,在租賃期限內(nèi),丙無權要求乙搬離C.租賃合同應繼續(xù)有效,但甲應賠償乙因此遭受的損失D.租賃合同應繼續(xù)有效,但乙應支付丙因此遭受的損失本題考查的是“買賣不破租賃”的法律規(guī)定。選項A、B、C,根據(jù)《民法典》第七百二十五條:“租賃物在承租人按照租賃合同占有期限內(nèi)發(fā)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這一規(guī)定被稱為“買賣不破租賃”。本題中,雖然甲將房屋賣給了丙,并辦理了過戶登記手續(xù),但乙作為承租人,在租賃合同有效期內(nèi)仍然有權繼續(xù)租賃該房屋,不受房屋所有權變動的影響。因此,甲、乙之間的租賃合同并未因房屋所有權變動而自動失效,而是應繼續(xù)有效。同時,在租賃期限內(nèi),丙作為新的房屋所有權人,也無權要求乙搬離。甲無需賠償乙因此遭受的損失,因為乙的租賃權并未受到侵害。所以,選項A“甲、乙之間的租賃合同因房屋所有權變動而自動失效”、選項C“租賃合同應繼續(xù)有效,但甲應賠償乙因此遭受的損失”均錯誤,選項B“租賃合同應繼續(xù)有效,在租賃期限內(nèi),丙無權要求乙搬離”正確。選項D,根據(jù)前述分析,乙的租賃權并未受到侵害,無需承擔因此產(chǎn)生的損失。反而是丙作為新的房屋所有權人,在租賃期限內(nèi)應受到租賃合同的約束,不能隨意干涉乙的租賃權。因此,選項D“租賃合同應繼續(xù)有效,但乙應支付丙因此遭受的損失”錯誤。39、根據(jù)《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下列哪一情形不屬于結果加重犯的構成條件?A.基本犯罪行為B.加重的法定刑C.發(fā)生了基本犯罪構成以外的重結果D.加重結果與基本犯罪行為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本題考查的是結果加重犯的構成條件。選項A,結果加重犯首先要求有基本犯罪行為,這是結果加重犯的前提?;痉缸镄袨椋切谭ǚ謩t條文規(guī)定的一個基本的犯罪構成。所以,A選項屬于結果加重犯的構成條件。選項B,加重的法定刑,是結果加重犯的法律后果,而不是其構成條件。加重的法選項C,發(fā)生了基本犯罪構成以外的重結果,是結果加重犯成立的客觀條件。基本選項D,加重結果與基本犯罪行為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是結果加重犯的客觀特20萬元。公司成立半年后,吸收丁入股。1年后,該公司因拖欠巨額債務被訴至法院。法院查明,甲作為出資的機器設備僅值10萬元,甲現(xiàn)有可執(zhí)行的個人財產(chǎn)5萬元。下A.甲以現(xiàn)有財產(chǎn)補交差額,不足部分由乙、丙補足B.甲以現(xiàn)有財產(chǎn)補交差額,不足部分由乙、丙、丁補足C.甲以現(xiàn)有財產(chǎn)補交差額,不足部分待有財產(chǎn)時再補足D.甲無須補交差額,其他股東也不負補交差額的責任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股東出資不實的法律責任。選項A、B、D,《公司法》第三十條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后,發(fā)現(xiàn)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chǎn)的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足其差額;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責任”。本題中,甲以非貨幣財產(chǎn)(機器設備)出資,其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應當由甲補交其差額,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乙、丙)承擔連帶責任。丁并非公司設立時的股東,故無需對甲的出資不實承擔連帶責任。因此,A選項“甲以現(xiàn)有財產(chǎn)補交差額,不足部分由乙、丙補足”無須補交差額,其他股東也不負補交差額的責任”的表述均錯誤。選項C,《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三條規(guī)定:“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債權人請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nèi)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shù)牟糠殖袚a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已經(jīng)承擔上述責任,其他債權人提出相同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由此可知,股東出資不實的,應當足額補交出資,不存在延期補交的問題。故C選項“甲以現(xiàn)有財產(chǎn)補交差額,不足部分待有財產(chǎn)時再補足”的表述錯誤。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以下關于我國《憲法》中規(guī)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表述,正確的A.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B.公民在立法上一律平等C.平等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D.平等權意味著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但不平等地履行義務2、以下關于法律碩士(非法學)研究生考試中,關于刑法的基本原則的表述,正A.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刑法對什么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chǎn)生的法律后果作出規(guī)定B.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意味著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量刑時只能考慮行為本身C.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D.刑法的基本原則是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的準則A項正確。罪刑法定原則是指法律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其具體要求包括:法定化、明確化、合理化。法定化即刑法對什么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chǎn)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須作出明文規(guī)定。B項錯誤。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規(guī)范在根據(jù)其內(nèi)容應當?shù)玫竭m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對司法適用上的要求,并不意味著量刑時只能考慮行為本身,而不考慮犯罪人的身份等其他情況。例如,在具有從輕、減輕或從重、加重處罰情節(jié)時,也應當在量刑時予以考慮。故B項表述錯誤。C項正確。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是指刑罰的輕重不僅與客觀的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相適應,也必須與犯罪分子主觀惡性的深淺、再犯可能性的大小相適應,以確保刑罰預防目的的實現(xiàn)。C項表述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含義相符。D項正確。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的準則。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只有三個,即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這三個原則在我國刑法典第3條至第5條作了明確規(guī)3、以下哪些選項是關于法律碩士綜合(非法學)考試中,關于刑法部分的多項選A.正當防衛(wèi)的限度條件要求防衛(wèi)行為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B.犯罪未遂是指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C.犯罪構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準繩,是刑法所規(guī)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D.犯罪集團是指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B.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C.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無論何種情形下都受到法律保護。D.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選項A正確)。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選項B正確)。涉及遺產(chǎn)繼承、接受贈與等利能力自始不存在(選項C錯誤,選項D正確)。因此,本題選A、B、D。請問是否還需要我為您生成其他類型的題目或者提供其他幫助?。5、以下關于法律碩士綜合(非法學)考試中涉及的法律原則與法律規(guī)則的說法,正確的有:A.法律規(guī)則是明確具體的,而法律原則則比較抽象B.法律規(guī)則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適用于個案,而法律原則則具有較大的裁量余地C.法律規(guī)則可以克服法律原則的模糊性,而法律原則可以彌補法律規(guī)則的僵硬性D.法律規(guī)則是法律的基礎,法律原則只是法律規(guī)則的輔助性工具A項正確。法律規(guī)則是采取一定的結構形式具體規(guī)定人們的法律權利、法種條件(情況)的共性;其明確具體的目的是削弱或防止法律適用上的“自由裁量”。D項錯誤。法律原則和法律規(guī)則都是法律的基礎,6、以下關于法律淵源的表述,正確的有:A.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guī)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B.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是我國法的正式淵源C.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指導性案例,屬于非正式的法律淵源,但對于法官裁判案件具有參考價值D.國務院根據(j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具有與法律同等的效力本題考查法律淵源。選項A,根據(jù)《立法法》第八十七條:“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guī)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因此,A選選項B,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是否屬于我國法的正式淵源需要區(qū)分不同情況。國際條約是否成為我國法的正式淵源,要看我國是否締結或加入該條約。對于我國締結或加入的國際條約,一般來說,條約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可以直接納入國內(nèi)法體系,從而成為我國法的正式淵源;對于我國沒有締結或加入的國際條約,條約的內(nèi)容不能納入我國法的正式淵源。而國際慣例一般不能成為我國法的正式淵源,但我國法律認可其為法的非正式淵源。所以,B選項“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是我國法的正式淵源”表述錯誤。選項C,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指導性案例,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作的抽象概括和闡釋,具有正式的法律效力,屬于非正式的法律淵源,但最A.根據(jù)違法行為的性質(zhì),法律責任可分為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違憲C.根據(jù)行為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zhì),法律責任可分為公法責任和私法責任D.根據(jù)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時的心理狀態(tài),法律責任可分為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A選項正確。根據(jù)違法行為的性質(zhì),法律責任確A.法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因此不具有普遍性B.法的內(nèi)容最終是由統(tǒng)治階級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決定的C.法具有國家意志性,因此國家發(fā)布的任何文件都是法D.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因此法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在內(nèi)容上沒有區(qū)別A選項錯誤。法的普遍性是指法在國家權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具有普遍的效力力。法的普遍性包含兩層含義:1.普遍有效性,即在國家權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法具有普遍效力或約束力;2.平等對待性,即要求平等地對待一切人,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內(nèi)普遍有效的,對所有成員平等適用的。B選項正確。法的內(nèi)容最終是由統(tǒng)治階級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決定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法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其性質(zhì)和內(nèi)容必然受到經(jīng)濟基礎的制約。在階級社會中,統(tǒng)治階級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從根本上決定著法的本質(zhì)。C選項錯誤。法具有國家意志性,但并非國家發(fā)布的任何文件都是法。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guī)范,具有特定的表現(xiàn)形式,如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等。而國家發(fā)布的文件種類繁多,并非都具有法的性質(zhì)。D選項錯誤。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這是法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的重要區(qū)別之一。但法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在內(nèi)容上存在顯著差異。法的內(nèi)容具有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而其他社會規(guī)范可能只強調(diào)義務或權利。此外,法在調(diào)整社會關系時具有更強的權威性9、關于我國刑法中的犯罪主體,以下說法正確的有:A.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綁架罪不負刑事責任B.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C.單位犯罪時,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不構成單位犯罪,但可成立個人犯罪D.依法設立的診所的醫(yī)生,在醫(yī)療活動中故意使用假藥、劣藥的,不構成非法行醫(yī)罪A項錯誤,根據(jù)《刑法》第十七條:“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如果實施綁架并殺害被綁架人的行為,應當負刑事責任。所以,A項表述“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綁架罪不負刑事責任”是錯誤的。D項正確,非法行醫(yī)罪是指未取得醫(yī)生執(zhí)業(yè)資格的人非法行醫(yī),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A.由個別性調(diào)整逐步發(fā)展為規(guī)范性調(diào)整B.由習慣演變?yōu)榱晳T法,再發(fā)展為制定法C.法的產(chǎn)生經(jīng)歷了由氏族習慣到習慣法,再由習慣法到制定法的發(fā)展過程D.法的產(chǎn)生過程充滿了氏族貴族與平民之間的斗爭選項A,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才出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在原始社會,社會選項B、C,法的產(chǎn)生經(jīng)歷了由氏族習慣到習慣法,再由習慣法到制定法的發(fā)展過選項D,法的產(chǎn)生過程充滿了氏族貴族與平民之間的斗爭,是法的起源的一般規(guī)律第一題簡述法律推理中演繹推理的基本步驟及其在法律適用中的作用。法律推理中的演繹推理,作為法律適用過程中的一種重要邏輯方法,其基本步驟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個環(huán)節(jié)。1.大前提的確定:大前提是法律規(guī)范,即法律體系中存在的、能夠作為判斷案件事實依據(jù)的法律規(guī)則或原則。在法律推理中,首先需要準確地找到與待決案件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這包括識別法律規(guī)則、原則及其適用范圍。2.小前提的認定:小前提是案件事實,即特定案件中已經(jīng)發(fā)生或存在的事實情況。在確定了法律規(guī)范作為大前提后,需要收集和整理案件中的相關事實,通過證據(jù)規(guī)則確認哪些事實能夠作為推理的依據(jù),即構成小前提。3.結論的推導:結論是將大前提的法律規(guī)范應用于小前提的案件事實后所得出的結果,即法律決定或判決。在演繹推理中,通過將大前提的法律規(guī)范與小前提的案件事實相結合,進行邏輯推理,最終得出案件的處理結果。演繹推理在法律適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確保了法律適用的客觀性和確定性,使得法官在處理案件時能夠遵循一定的邏輯規(guī)則,從已知的法律規(guī)范出發(fā),結合案件的具體事實,推導出合理的法律結論。通過演繹推理,法律推理的過程變得清晰、透明,有助于減少法律適用中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增強公眾對法律判決的接受度和信任感。此外,演繹推理還體現(xiàn)了法律適用的普遍性要求。法律規(guī)范作為大前提,是普遍適用的,而案件事實作為小前提,則是具體而個別的。通過演繹推理,可以將普遍性的法律規(guī)范應用于個別性的案件事實中,實現(xiàn)法律的普遍適用,維護法律的統(tǒng)一性和權威性。第二題題目:請簡述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及其意義。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行為違法:這是法律責任產(chǎn)生的前提。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違法行為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違法行為都必然導致法律責任,法律責任的承擔還需考慮其他構成要件。2.損害事實:即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害后果。損害事實既包括對人身的損害,也包括對財產(chǎn)的損害,同時還包括精神的損害。損害結果的存在是構成法律責任的重要條件,但并非所有法律責任都要求有損害結果,如某些行政責任就不以損害結果3.因果關系:即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是聯(lián)系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的紐帶,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根據(jù)。4.行為人主觀過錯:即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時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根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某些法律責任的構成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而有些法律責任的構成則不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1.明確責任歸屬: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為判斷行為人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提供了明確的標準,有助于準確界定責任主體,確保責任歸屬的公正性。2.保障法律實施:通過明確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可以促使人們自覺遵守法律,預防違法行為的發(fā)生,從而保障法律的有效實施。3.維護社會秩序: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體現(xiàn)了法律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通過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可以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4.促進法治建設:明確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助于完善法律體系,提高法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推動法治社會的建設。第三題題目:簡述法律解釋的必要性和方法。1.法律規(guī)范本身的抽象性:法律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抽象規(guī)則,它往往使用概括性、抽象性的語言來表達,因此需要解釋來明確其具體的含義和適用范圍。2.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新的社會關系和問題不斷涌現(xiàn),法律需要不斷適應這些變化。法律解釋可以幫助法律在面對新情況時保持其適應性和生命力。3.法律語言的多義性:法律語言雖然追求精確,但仍然存在多義性和模糊性。不同的法律解釋者可能對同一法律條文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需要通過法律解釋來統(tǒng)一認識,減少分歧。4.司法實踐的需要:在司法實踐中,法官需要根據(jù)具體的案件事實來適用法律。然而,由于法律規(guī)范的抽象性和案件事實的復雜性,法官往往需要對法律進行解釋,以便將法律規(guī)范適用于具體的案件。二、法律解釋的方法:1.文義解釋:按照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進行解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解釋方法。它要求解釋者忠實于法律文本,尊重立法者的原意。2.體系解釋:將法律條文置于整個法律體系中,通過分析其與其他法律條文之間的邏輯關系,來確定其準確含義。體系解釋有助于保持法律體系的協(xié)調(diào)性和一致性。3.歷史解釋:通過研究法律條文的歷史背景、立法目的和立法過程,來揭示其真實含義。歷史解釋有助于理解法律條文的立法意圖和立法精神。4.目的解釋:根據(jù)法律的目的或立法者的意圖來解釋法律條文。目的解釋強調(diào)法律解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助于實現(xiàn)法律的社會功能和價值。比較解釋有助于開闊視野,提高法律解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解析:第一題題目:請結合我國《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分析“好意施惠”與“民事法律行為”的區(qū)別,并舉例說明。答案:一、概念區(qū)分1.好意施惠:好意施惠,又稱情誼行為,是指當事人之間無意設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而由當事人一方基于良好的道德風尚實施的使另一方受恩惠的關系,旨在增進情誼的行為。好意施惠不是民事法律行為,當事人之間不產(chǎn)生合同權利義2.民事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關系,能夠產(chǎn)生當事人預期法律效果的行為。民事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內(nèi)容發(fā)生法律效果為目的,產(chǎn)生、變更或消滅民事法二、區(qū)別分析1.目的不同:好意施惠的目的在于增進情誼,不追求法律上的約束力;而民事法律行為則旨在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具有法律約束力。2.意思表示不同:好意施惠中的意思表示通常不嚴謹,可能包含模糊、不確定的表述;而民事法律行為中的意思表示則要求明確、具體,能夠反映當事人的真實意3.法律效果不同:好意施惠不產(chǎn)生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當事人之間不存在違約責任等問題;而民事法律行為則會產(chǎn)生相應的法律效果,如合同成立后的履行、違約責任等。三、舉例說明好意施惠示例:甲邀請乙周末一起去爬山,乙欣然接受。此例中,甲邀請乙爬山的行為屬于好意施惠,雙方之間并未形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同關系。若因故未能成行,甲無需承擔違約責任。民事法律行為示例:甲與乙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約定甲將自有房屋出售給乙,并約定了價款、交付時間等條款。此例中,甲與乙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是典型的民事法律行為,雙方均受合同條款的約束。若一方違約,則需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本題通過對比“好意施惠”與“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目的、意思表示及法律效果等方面的區(qū)別,旨在考察考生對這兩種法律現(xiàn)象的理解與區(qū)分能力。同時,通過具體示例的引入,使考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兩者的差異。在解答此類問題時,考生應首先明確兩者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然后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和判斷。第二題甲與乙是好友,某日甲邀請乙到家中做客。在甲家中,乙不慎將甲的一件名貴古董花瓶打碎。事后,甲要求乙賠償,乙以“好意施惠”為由拒絕賠償。請分析乙的抗辯理由是否成立,并闡述相關法律依據(jù)。答案:乙的抗辯理由不成立,乙應當賠償甲的損失。1.好意施惠與民事責任的區(qū)分:●好意施惠,又稱情誼行為,是指當事人之間無意設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而由當事人一方基于良好的道德風尚實施的使另一方受恩惠的關系,旨在增進情誼的行為。好意施惠行為并非法律行為,不受法律約束,當事人之間不產(chǎn)生合同關系,也不產(chǎn)生合同上的權利義務?!袢欢诒绢}中,乙在甲家中不慎打碎古董花瓶,這一行為雖然發(fā)生在好友聚會的過程中,但并非純粹的好意施惠行為。因為乙的行為直接導致了甲財產(chǎn)的損失,且該損失并非甲自愿承擔的風險。2.侵權責任的構成:●根據(jù)《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本題中,乙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甲家中應當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避免損害他人財產(chǎn)。乙不慎打碎古董花瓶,顯然存在過錯,且該過錯行為與甲的財產(chǎn)損失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3.賠償責任的承擔:●因此,乙的行為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乙不能以“好意施惠”為由拒絕賠償,因為好意施惠并不能成為免除侵權責任的理由。綜上所述,乙的抗辯理由不成立,乙應當賠償甲因古董花瓶被打碎而遭受的損失。這一結論既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