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xué)年高中數(shù)學(xué)第二章圓錐曲線與方程2.1.2求曲線的方程學(xué)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選修2-1_第1頁
2024-2025學(xué)年高中數(shù)學(xué)第二章圓錐曲線與方程2.1.2求曲線的方程學(xué)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選修2-1_第2頁
2024-2025學(xué)年高中數(shù)學(xué)第二章圓錐曲線與方程2.1.2求曲線的方程學(xué)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選修2-1_第3頁
2024-2025學(xué)年高中數(shù)學(xué)第二章圓錐曲線與方程2.1.2求曲線的方程學(xué)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選修2-1_第4頁
2024-2025學(xué)年高中數(shù)學(xué)第二章圓錐曲線與方程2.1.2求曲線的方程學(xué)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選修2-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7-2.1.2求曲線的方程[目標]1.駕馭求曲線方程的方法步驟.2.了解解析法的思想,體驗用坐標法探討幾何問題的方法與過程.3.培育數(shù)形結(jié)合的實力.[重點]利用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步驟求曲線方程.[難點]求曲線方程中的“建系”、“設(shè)點”、“化簡方程”及“檢查曲線的完備性”是本課時的難點.學(xué)問點一坐標法與解析幾何[填一填]1.坐標法與解析幾何借助于坐標系,用坐標表示點,把曲線看成滿意某種條件的點的集合或軌跡,用曲線上點的坐標(x,y)所滿意的方程f(x,y)=0表示曲線,通過探討方程的性質(zhì)間接地來探討曲線的性質(zhì),這就是坐標法.數(shù)學(xué)中,用坐標法探討幾何圖形的學(xué)問形成的學(xué)科叫做解析幾何.2.平面解析幾何探討的主要問題是:(1)依據(jù)已知條件,求出表示曲線的方程;(2)通過曲線的方程,探討曲線的性質(zhì).[答一答]1.為什么說“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是解析幾何的基礎(chǔ)”?提示:只有建立了坐標系,才有點的坐標,才能把曲線代數(shù)化,才能用代數(shù)法探討幾何問題.學(xué)問點二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步驟[填一填][答一答]2.如何建立恰當?shù)淖鴺讼??提示:建立坐標系時,要充分利用圖形的幾何特征.例如,中心對稱圖形,可利用它的對稱中心為坐標原點;軸對稱圖形,可利用它的對稱軸為坐標軸;題設(shè)中有直角,可考慮以兩直角邊所在的直線為坐標軸等.同一曲線,坐標系建立的不同,方程也不相同.3.為什么第五步可以省略?提示:一般狀況下,求解過程已表明曲線上的點的坐標都是方程的解;假如求解過程中的轉(zhuǎn)化都是等價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說明以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所以通常狀況下證明可以省略,不過特別狀況要進行說明.4.“軌跡”與“軌跡方程”是一回事兒嗎?提示:(1)動點的軌跡方程實質(zhì)上是軌跡上的點的坐標間的關(guān)系,即動點坐標(x,y)所適合的方程f(x,y)=0,有時依據(jù)須要要在方程后指明變量的取值范圍.(2)軌跡是點的集合,是曲線,是幾何圖形.故求點的軌跡時,除了寫出方程外,還必需指出這個方程所代表的曲線的形態(tài)、位置、范圍、大小等.1.步驟(1)中“建立適當?shù)淖鴺讼怠敝缸鴺讼到⒌囊‘?、合理.如定點作為原點,相互垂直的直線作為坐標軸等.合理地建立坐標系,能使運算更便利;2.步驟(2)中可以不必寫出,也就是說可以依據(jù)等量關(guān)系列出方程,即(2)(3)步合并;3.步驟(5)中沒有特別狀況可以省略不寫.如有特別狀況,可以適當?shù)恼f明,缺少的補上,多余的剔除.類型一干脆法求曲線方程【例1】如圖已知F(1,0),直線l:x=-1,P為平面上的動點,過點P作l的垂線,垂足為Q,且eq\o(QP,\s\up6(→))·eq\o(QF,\s\up6(→))=eq\o(FP,\s\up6(→))·eq\o(FQ,\s\up6(→)),求動點P的軌跡方程.【分析】本題可設(shè)出P(x,y),則Q(-1,y).然后由eq\o(QP,\s\up6(→))·eq\o(QF,\s\up6(→))=eq\o(FP,\s\up6(→))·eq\o(FQ,\s\up6(→))得出P(x,y)滿意的關(guān)系式,整理后即可得P的軌跡方程.【解】設(shè)點P(x,y),則Q(-1,y),eq\o(QP,\s\up6(→))=(x+1,0),eq\o(QF,\s\up6(→))=(2,-y),eq\o(FP,\s\up6(→))=(x-1,y),eq\o(FQ,\s\up6(→))=(-2,y),由eq\o(QP,\s\up6(→))·eq\o(QF,\s\up6(→))=eq\o(FP,\s\up6(→))·eq\o(FQ,\s\up6(→)),∴(x+1,0)·(2,-y)=(x-1,y)·(-2,y),∴2x+2=-2x+2+y2,即動點P的軌跡方程為y2=4x.求曲線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建系設(shè)點、列等式、代換、化簡、證明五步法.在解題時,依據(jù)題意,正確列出方程是關(guān)鍵,還要留意最終一步,假如有不符合題意的特別點要加以說明.一般狀況下,求出曲線方程后的證明可以省去.)已知定點A(-1,0),B(1,0),動點P滿意直線PA,PB的斜率之積為-1,則動點P滿意的方程是(B)A.x2+y2=1B.x2+y2=1(x≠±1)C.x2+y2=1(x≠0)D.y=eq\r(1-x2)(x≠±1)解析:設(shè)動點P的坐標為(x,y),則kPA=eq\f(y,x+1)(x≠-1),kPB=eq\f(y,x-1)(x≠1).∵kPA·kPB=-1,∴eq\f(y,x+1)·eq\f(y,x-1)=-1,整理得x2+y2=1(x≠±1).類型二定義法求軌跡方程【例2】已知圓C:x2+(y-3)2=9,過原點作圓C的弦OP,求OP中點Q的軌跡方程.【分析】關(guān)鍵是找尋Q點滿意的幾何條件.可以考慮圓的幾何性質(zhì),如CQ⊥OP,還可考慮Q是OP的中點.【解】解法一:(干脆法)如右圖,因為Q是OP的中點,所以∠OQC=90°.設(shè)Q(x,y),由題意,得|OQ|2+|QC|2=|OC|2,即x2+y2+[x2+(y-3)2]=9,所以x2+(y-eq\f(3,2))2=eq\f(9,4)(去掉原點).解法二:(定義法)如右圖所示,因為Q是OP的中點,所以∠OQC=90°,則Q在以O(shè)C為直徑的圓上,故Q點的軌跡方程為x2+(y-eq\f(3,2))2=eq\f(9,4)(去掉原點).假如動點的軌跡滿意某種已知曲線的定義,則可依據(jù)定義寫出軌跡方程.另外也要留意以下三點:(1)要熟識各種常見的曲線的定義.(2)要擅長利用數(shù)形結(jié)合的方法,利用圖形具有的相關(guān)幾何性質(zhì)找尋等量關(guān)系.(3)依據(jù)等量關(guān)系和曲線的定義確定動點的軌跡方程.定長為6的線段,其端點A、B分別在x軸、y軸上移動,線段AB的中點為M,求M點的軌跡方程.解:設(shè)M(x,y),O為坐標原點,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質(zhì)知|OM|=eq\f(1,2)|AB|,∴M到O的距離是3,故其軌跡方程為x2+y2=9.類型三代入法求軌跡方程【例3】已知△ABC的兩頂點A、B的坐標分別為A(0,0)、B(6,0),頂點C在曲線y=x2+3上運動,求△ABC重心的軌跡方程.【分析】由重心坐標公式,可知△ABC的重心坐標可以由A、B、C三點的坐標表示出來,而A、B是定點,且C在曲線y=x2+3上運動,故重心與C相關(guān)聯(lián).因此,設(shè)出重心與C點坐標,找出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代入曲線方程y=x2+3即可.【解】設(shè)G(x,y)為所求軌跡上任一點,頂點C的坐標為(x′,y′),則由重心坐標公式,得eq\b\lc\{\rc\(\a\vs4\al\co1(x=\f(0+6+x′,3),,y=\f(0+0+y′,3),))∴eq\b\lc\{\rc\(\a\vs4\al\co1(x′=3x-6,,y′=3y.))∵頂點C(x′,y′)在曲線y=x2+3上,∴3y=(3x-6)2+3,整理,得y=3(x-2)2+1.故所求軌跡方程為y=3(x-2)2+1.1本例是求軌跡方程中的常見題型,難度適中.本題解法稱為代入法或相關(guān)點法,此法適用于已知一動點的軌跡方程,求另一動點的軌跡方程的問題.2應(yīng)留意的是,本例中曲線y=x2+3上沒有與A、B共線的點,因此,整理方程3y=3x-62+3就得到軌跡方程;若曲線方程為y=x2-3,則應(yīng)去掉與A、B共線時所對應(yīng)的重心坐標.已知圓C:(x+1)2+y2=1與定點P(0,2),動點M在圓C上移動,Q是PM上的點且滿意eq\o(MQ,\s\up6(→))=2eq\o(QP,\s\up6(→)),求Q點的軌跡方程并說明Q點的軌跡.解:設(shè)Q(x,y),M(x0,y0),則由題意可得(x-x0,y-y0)=2(-x,2-y),∴eq\b\lc\{\rc\(\a\vs4\al\co1(x-x0=-2x,y-y0=4-2y)),即eq\b\lc\{\rc\(\a\vs4\al\co1(x0=3x,y0=3y-4))①,∵M(x0,y0)是圓上的動點,故(x0+1)2+yeq\o\al(2,0)=1②,∴將①式代入②式可得(3x+1)2+(3y-4)2=1,即(x+eq\f(1,3))2+(y-eq\f(4,3))2=eq\f(1,9).故所求動點Q的軌跡方程為(x+eq\f(1,3))2+(y-eq\f(4,3))2=eq\f(1,9),其軌跡是以(-eq\f(1,3),eq\f(4,3))為圓心,以eq\f(1,3)為半徑的圓.類型四素養(yǎng)提升應(yīng)用平面幾何性質(zhì)求軌跡方程【例4】已知點Q(2,0)和圓O:x2+y2=1,動點M到圓O的切線長等于圓O的半徑與|MQ|的和,求動點M的軌跡方程.【規(guī)范解答】如圖,過M作圓的切線MN,N為切點,設(shè)M(x,y).由題意知|MN|=|MQ|+|ON|.由于|MN|=eq\r(|OM|2-|ON|2)=eq\r(x2+y2-1),|MQ|=eq\r(x-22+y2),|ON|=1,∴eq\r(x2+y2-1)=eq\r(x-22+y2)+1.兩邊平方整理得2x-3=eq\r(x-22+y2),再兩邊平方整理得3x2-y2-8x+5=0.即:9(x-eq\f(4,3))2-3y2=1.∵2x-3=eq\r(x-22+y2)中2x-3≥0,∴x≥eq\f(3,2).∴點M的軌跡方程為9(x-eq\f(4,3))2-3y2=1(x≥eq\f(3,2)).【解后反思】1.在解決平面幾何問題時,要留意數(shù)形結(jié)合思想的運用,如本例中切線長的表示.2.在對方程的化簡整理過程中要留意隱含條件的挖掘,確保變形的每步都為恒等變形,如本例中的限制條件x≥eq\f(3,2).過點P(2,4)作兩條相互垂直的直線l1、l2,若l1交x軸于A點,l2交y軸于B點,求線段AB的中點M的軌跡方程.解:設(shè)O為坐標原點,∵l1⊥l2,OA⊥OB,∴O,A,P,B四點共圓,且該圓的圓心為M.∴|MP|=|MO|.∴點M的軌跡為線段OP的中垂線.∵kOP=eq\f(4-0,2-0)=2,OP的中點坐標為(1,2),∴點M的軌跡方程是y-2=-eq\f(1,2)(x-1),即x+2y-5=0.1.動點P到點(1,-2)的距離為3,則動點P的軌跡方程為(B)A.(x+1)2+(y-2)2=9B.(x-1)2+(y+2)2=9C.(x+1)2+(y-2)2=3D.(x-1)2+(y+2)2=3解析:由題意知,點P的軌跡滿意圓的定義,圓心為(1,-2),半徑為3,所以P點軌跡方程為(x-1)2+(y+2)2=9.2.已知兩定點A(-2,0),B(1,0),假如動點P滿意|PA|=2|PB|,則點P的軌跡所圍成的圖形的面積等于(B)A.πB.4πC.8πD.9π解析:設(shè)P(x,y),由|PA|=2|PB|,得eq\r(x+22+y2)=2eq\r(x-12+y2),整理得x2-4x+y2=0,即(x-2)2+y2=4.所以點P的軌跡是以(2,0)為圓心,2為半徑的圓,則其面積是22·π=4π.3.到A(2,-3)和B(4,-1)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方程是x+y-1=0.解析:動點的軌跡是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4.設(shè)A為圓(x-1)2+y2=1上的動點,PA是圓的切線,且|PA|=1,則動點P的軌跡方程是(x-1)2+y2=2.解析:設(shè)圓(x-1)2+y2=1的圓心為B(1,0),又半徑r=1,則|PB|2=|PA|2+r2.∴|PB|2=2.∴P的軌跡方程為:(x-1)2+y2=2.5.已知線段AB在直線y=-2上移動,|AB|=4,O為坐標原點.求△AOB的外心M的軌跡方程.解:∵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