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之歷史百科“三教交鋒”中華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素材_第1頁
高中歷史之歷史百科“三教交鋒”中華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素材_第2頁
高中歷史之歷史百科“三教交鋒”中華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素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三教交鋒”:中華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隨著儒學發(fā)展、佛教傳入、道教勃興,三股思潮在魏晉時期激蕩交鋒。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如何堅持文化自信,實現(xiàn)固有文化的創(chuàng)建性轉(zhuǎn)化,歷史為我們留下了正反兩方面的閱歷。儒釋道"三教"交鋒的形成本土的儒家與道家始終互通有無,即所謂的"儒道互補",因而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的傳聞。這是后世儒教與道教關系的基礎。自西漢武帝霸氣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在維護君權神授的專制統(tǒng)治過程中,漸漸被宗教化。東漢末年,儒教漸漸蛻變?yōu)榛恼Q迷信色調(diào)濃重的讖緯之學,遭到王充等人的猛烈抨擊,面臨信任危機。這時,由先秦老莊、漢代黃老一路走來,以修煉成仙為基本追求的道教勃然而興。其中,張道陵的五斗米道以及隨后張角的太平道,影響愈演愈烈,并點燃了東漢末黃巾大動亂的烽火。盡管儒教人士對民間的道教信仰時有微詞,但道教徒們卻一廂情愿地支持儒家倫理。魏晉時期,以儒道相調(diào)和的面貌出現(xiàn)的玄學事實上偏于道家。即使說明儒家經(jīng)典,玄學家們依據(jù)的也是老莊思想,故也有"新道家"之稱。再說,大約在西漢末年,佛教從古印度悄然傳入,并潛滋暗長。魏晉時期,佛教徒們因羽翼尚未豐滿,也紛紛用老莊思想來說明佛經(jīng)。就連凈土宗始祖、東晉高僧慧遠大師也曾引老、莊之義以解說佛經(jīng)《高僧傳》,同時他精通儒學,關切時務,有"政治和尚"之稱。時至東晉,儒釋道"三教"或經(jīng)過洗心革面,或經(jīng)過源源不斷的輸入,均積聚起肯定的規(guī)模和實力,彼此鼎立格局得以形成。"儒""佛"的碰撞與磨合佛教傳入中國后,首先干脆面對的是被奉為正統(tǒng)的儒教。漢末魏初,面對儒生們對佛教發(fā)出的"夷狄之術"的攻擊,佛教信奉者只能通過強調(diào)儒佛一體或不離不棄來回應。牟子撰《理惑論》構(gòu)設三十七問,表明儒、佛關系猶如金與玉、精與魄,指出事佛與行堯舜周孔之道本是一回事;三國時期的僧侶康僧會則提出了"儒佛同一"觀,并以佛教的"仁道"附會孟子的"仁政",把"仁"視為佛的最高境界;東晉人孫綽在《喻道論》中提出"儒即佛、佛即儒",認為儒、佛在根本旨趣上也是同一的。大致說,"聯(lián)儒辟道"是當時佛教徒們的生存策略。但這并未避開"儒""佛"二教的交鋒。儒教徒抨擊佛教剃須發(fā)、不娶妻、不敬養(yǎng)父母等制度有違"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養(yǎng)老送終"等儒教"孝道";并抨擊佛教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等出世主義違反了"忠道",從而攻訐佛教不符合中國國情。佛教徒則力辯佛教于民生、治道有益無害。如東晉高僧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就說佛教徒是把奉親敬君置于人生第一,而且在得不到君親信任時能退而反省,直至覺悟。當時,儒佛交鋒還集中表現(xiàn)于"神"的存滅、因果報應等教理上。佛教徒提出了一套"神明成佛"理論,把成佛作為志向目標;而儒教徒則提出"形神相即""形質(zhì)神用""形死神滅"等觀點予以回應。晉宋齊梁期間,圍繞神滅、神不滅和因果報應等問題的論爭曠日長久,并波及后世。"道""佛"的交鋒及其戰(zhàn)果由于儒教難以抗衡,佛教留意與其緩和關系,轉(zhuǎn)而與共同"在野"的道教發(fā)生激烈交鋒。盡管佛道共同提倡"出世",但道教主見長生久視、肉體成仙,而佛教則宣揚諸行無常、涅槃寂滅,教義自是不同。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兩教分別編造謊言,制造謠言擠兌對方。道教徒的殺手锏是強調(diào)自己有著漢民族文化優(yōu)越感的華夏起源,拋出"夷夏之辯"來攻擊佛教的"外來戶"身份,并時常以"老子化胡說"來貶低佛教。西晉末年,身為祭酒的道教徒王浮與當時貴族出身的僧人帛遠綻開辯論,但屢辯屢輸。無奈之下,他借著當時流傳的"老子化胡說",將《西域傳》改頭換面,偽造出《老子化胡經(jīng)》,宣稱老子西行轉(zhuǎn)生為釋迦佛。道教徒們宣揚的"化胡說"自然立足于"華尊夷卑"觀念,仰仗本土文化的優(yōu)越感拒斥外來的文化價值,甚至強悍地認為夷狄"難于見理"。對此,佛教徒們不甘示弱,以牙還牙,也如法炮制,偽造各種文獻,或聲稱老子轉(zhuǎn)世為佛弟子迦葉,或分派迦葉轉(zhuǎn)生為老子等,來降低道教的身份。為爭信徒,佛道二教各自使出渾身解數(shù)。"三教"交鋒中的因緣際會當年儒釋道"三教"之間的交鋒,也留下了不少美談。相傳和尚慧遠居廬山東林寺時,送客、迎客皆足不過溪。若過溪,寺后老虎就會吼叫,因而此溪被稱為"虎溪"。一次,儒士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三人聊得特別投緣,慧遠送別他們時,不經(jīng)意間越過了虎溪,虎即吼叫起來,三人相視大笑。這就是"虎溪三笑"美談。關于佛道之間的敵視及其消弭情景,還有下列故事:東晉將領、權臣桓玄信奉道教,最初對佛教多有裁抑。有一次,他征伐行軍途徑廬山,便居高臨下地傳令慧遠出虎溪一見,但慧遠卻堅守規(guī)則,稱病不出。桓玄只好氣概洶洶地自己入山。哪知一見慧遠的莊重神韻,不禁肅然起敬。會面期間,桓玄拿《孝經(jīng)》中"身體膚發(fā),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來詰難慧遠"剪削"(剃發(fā))為僧?;圻h特別從容地遣用了《孝經(jīng)》的話予以應答:"立身行道。"桓玄被徹底折服了。后來他登基為帝,對佛教表示友好。從以上傳聞來看,儒釋道"三教"的交鋒并非誓不兩立,而是有所敵視,有所包涵。事實上,當年很多人的宗教信仰也是變動不居的,很多名流還一身兼"三教"?;仡?三教"交鋒圖景的現(xiàn)實意義魏晉時期,"三教"交鋒的舞臺已經(jīng)搭起,其融合的大戲也已經(jīng)開幕,為后世上演了更多精彩絕倫的好戲打下了基礎。軍事沖突往往兩敗俱傷,宗教爭鋒經(jīng)常是雙贏。從大唐盛世至今,"三教"之間不斷地在強強爭鋒中"合流"融通,又時常地在"合流"融通中擦出爭鋒的"火花"。這種碰撞與交融始終在助推著中華文明的進程,是我們珍貴的精神財寶。2024年,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fā)表演講時指出:"佛教產(chǎn)生于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后,經(jīng)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2000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后傳入中國,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也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yōu)長。"對佛教以及其他外來宗教對中國文化建設的作用予以高度評價。當今,"三教"發(fā)展又得到重視。2024年,習近平主席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特殊強調(diào):"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化挖掘各自教義教規(guī)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nèi)容。這就要求我國宗教與時俱進、革新發(fā)展,努力發(fā)揚主動因素、淘汰消極內(nèi)容,對教規(guī)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要求、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